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发现
谁发现了艾滋病WhofoundtheHIV

艾滋病病毒存活时间
1.艾滋病毒存活时பைடு நூலகம்较长
艾滋病毒又叫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和相关疾病的RNA病毒。病毒主 要侵犯CD4 T细胞、CD4单核细胞和B淋巴细胞。它会造成人类免疫系统的缺陷。
2.室温下,液体中可存活15天
研究发现,HIV在室温下,液体环境中可存活15天,被HIV污染的物品至少在3天内有传染性。含 有HIV的离体血液可以造成感染。
Can I get HIV from mosquitoes?
No. There is no evidence of HIV transmission from mosquitoes or any other insects—even in areas where there are many cases of HIV and large populations of mosquitoes. Unlike organisms that are transmitted by insect bites, HIV does not reproduce (and does not survive) in insects.
Surface of a T Lymphocyte Infected by HIV.
CD4 细胞计数
正常CD4 T细胞大约500-1,500/ µL. 当T细胞低于350 cells/µL,应当实施 抗HIV病毒治疗; 当CD4T细胞少于200 / µL ,技术上可称为 艾滋病 AIDS
HIV 病毒量 (Load, burden)
谁最早发现艾滋病毒?
AIDS Memorial Quilt displayed on the National Mall in Washington, D.C. (1987)
艾滋病的发现

艾滋病的发现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免疫系统衰竭疾病。
艾滋病首次被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迄今为止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挑战。
本文将探讨艾滋病的发现历程,以及对世界人口和医学领域所造成的重大影响。
一、早期追溯艾滋病的发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
当时,世界各地开始出现一种病毒性疾病,患者表现出严重的免疫系统衰竭,且高度易感染其他疾病。
这些患者多数来自男同性恋者和静脉吸毒者的群体。
医学界对于疾病的原因和传播方式一度困惑不解。
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开始留意某些病例之间的共同特征。
1981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首次报告了一系列艾滋病病例,患者出现了类似肺炎的症状。
这引发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各国纷纷成立专门的艾滋病研究小组。
二、病毒分离与确认在对病例进行广泛调查后,研究人员开始怀疑这一疾病与某种病毒感染有关。
1983年,法国研究团队由法国洛桑研究所的弗朗索瓦·巴尔西和卢塞·蒙堡勒共同领导,通过对艾滋病患者的血样进行实验室检测,成功分离出一种新的病毒。
这种新发现的病毒被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并被证实与艾滋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艾滋病的病因,也为后续的病毒治疗和疫苗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三、影响与挑战艾滋病的发现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在社会、经济还是医学领域。
在社会方面,艾滋病的发现引发了大规模的公众恐慌和误解。
由于对艾滋病了解的匮乏,很多人对患者持有歧视和偏见的态度。
这导致许多艾滋病患者在生活中面临巨大的困难,同时也加重了持续传播病毒的风险。
经济上,艾滋病给各国的卫生系统和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大量的医疗资源被用于治疗和预防艾滋病,对国家来说是巨大的负担。
同时,艾滋病也对劳动力市场和家庭经济带来了长期的负面影响。
在医学领域,艾滋病的发现激发了对病毒研究和治疗的全新思路。
针对HIV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针对病毒的抗病毒治疗方案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10.人类免疫缺陷性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 )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艾滋病即为AIDS的音译
HIV
HIV是AIDS的
病原体 HIV属于逆转 录病毒科慢病 毒亚科。
(5)HIV的播散;
(6)HIV的其它病理作用。
HIV诱导的自身免疫应答
HIVgp120和MHC-Ⅱ类分子均能与 CD4分子的相同区域结合,提示这两种 分子可能存在共同决定簇,因此针对 HIVgp120的特异性抗体能与MHC-Ⅱ类 分子发生交叉反应,破坏免疫活性细胞。
HIV的主要致病机制:
(1)CD4+细胞受损;
东欧和中亚 北美 西欧和中欧
140万
东亚和太平洋
100万
加勒比
610 000
北非和中东
110万
南亚和东南亚
440 000
拉美
540 000
次撒哈拉非洲
710万
澳新
170万
2540 万
35 000
总 数 : 3940( 3590 – 4430) 万
资 料 来 源 U N A ID S
中国AIDS的流行情况
④HIV诱导细胞凋亡;
受染CD4+细胞
凋亡小体
⑤特异性细胞毒效应
细胞毒性 T 细胞
HIV的主要致病机制:
(1)CD4+细胞受损;
(2)HIV干扰T细胞的抗原识别;
(3)HIV诱导的自身免疫应答;
(4)HIV超抗原成分的致病作用;
(5)HIV的播散;
2008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作者:佚名来源:生物秀时间:2008-10-8北京时间10月6日下午5点30分,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德法三科学家分享该奖项。
德国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学家Harald zur Hausen 因发现人类乳突淋瘤病毒(HPV)导致子宫颈癌而获奖;法国两位科学家,巴斯德研究所病毒学系逆转录病毒感染调控小组的FrançoiseBarré-Sinoussi 和巴黎世界艾滋病研究与预防基金会的Luc Montagnier 因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而获奖。
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励的是导致严重人类疾病的两类病毒的发现。
Harald zur Hausen一反传统教条,假定瘤原性人类乳突淋瘤病毒(HPV)导致了宫颈癌——女性第二常见的癌症。
他认识到,HPV-DNA能够存在于肿瘤非生长性状态中,而且应该能够通过对病毒DNA的特定搜寻发现。
他发现,HPV是病毒的一种异质家族。
只有一些HPV种类会导致癌症。
他的发现引发了对HPV感染自然史的描述,以及对于HPV诱导致癌作用机制和抗HPV获得性预防疫苗发展的理解。
Françoise Barré-Sinoussi 和Luc Montagnier发现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病毒产生分别在淋巴(来自在获得性免疫缺陷早期阶段带有增大淋巴结病人)和血液(来自晚期患者)中得到鉴别。
根据这一病毒的形态、生化及免疫学特性,他们将它确定为第一个已知的人类慢病毒。
HIV损伤免疫系统,因为病毒大量复制,对淋巴细胞造成损伤。
这一发现对于当前的艾滋病生物学及它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来说是一个先决条件。
德国科学家Harald zur Hausen 法国科学家Françoise Barré-Sinoussi法国科学家Luc Montagnier发现人类乳突淋瘤病毒导致宫颈癌与20世纪70年代流行的观点不同,Harald zur Hausen假定人类乳突淋瘤病毒在宫颈癌中扮演了一个角色。
HIV病毒

传播途径—任何带有足量病毒的体液交换
传播途径 传播方式
HIV存在于感染者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性行为很容易 性接触传播 造成细微的皮肤粘膜破损,病毒即可通过破损处进入血 液而感染。无论是同性、异性、还是两性之间的性接触 都会导致艾滋病的传播。 血液传播 母婴传播 人体被输入含有HIV的血液或血液制品、静脉吸毒、移 植感染者或病人的组织器官都有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性。 感染了HIV的妇女在妊娠及分娩过程中,也可将病毒传 给胎儿,感染的产妇还可通过母乳喂养将病毒传给吃奶 的孩子。
CD4受体
gp120 病毒RNA 逆转录酶 双链DNA RNA
gp41
整合酶
染色体 逆转录酶 转 录 病毒RNA 整合酶
翻译
蛋白酶
病毒蛋白
病毒RNA
蛋白酶
病毒重建
新病毒
HIV破坏细胞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可能通过以下方式起 作用:
1.由于HIV包膜蛋白插入细胞或病毒出芽释放导致细胞膜通透性 增加,产生渗透性溶解。 2.受染细胞内CD-gp120复合物与细胞器(如高尔基氏体等)的膜 融合,使之溶解,导致感染细胞迅速死亡。 3.HIV感染时未整合的DNA积累,或对细胞蛋白的抑制,导致HIV 杀伤细胞作用。 4.HIV感染细胞表达的gp120能与未感染细胞膜上的CD4结合,在 gp41作用下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而溶解死亡。 5.HIV感染细胞膜病毒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结合,通过激活补体或 介导ADCC效应将细胞裂解。 6.HIV诱导自身免疫,如gp41与T4细胞膜上MHCⅡ类分子有一同 源区,由抗gp41抗体可与这类淋巴细胞起交叉反应,导致细胞 破坏。 7.细胞程序化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在艾滋病发病时 可激活细胞凋亡 (Apoptosis) 。
艾滋病的发现

病人常有病毒性疾病的全身不适,肌肉疼 痛等症状。
C、各种感染
患者经常出现各种特殊性或复发性的非致 命性感染。反复感染会加速病情的发展,使疾 病进入典型的艾滋病期。
艾滋病的危害
• 1、艾滋病对个人的危害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发展成艾滋病人,健康状况 就会迅速恶化,患者身体上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最后 被夺去生命。
• 2、艾滋病对家庭的危害
社会上对艾滋病人及感染者的种种歧视态度会殃及 其家庭,他们的家庭成员和他们一样,也要背负其沉 重的心理负担。由此容易产生家庭不和,甚至导致家 庭破裂。
• 3、艾滋病对社会的危害
艾滋病主要侵害那些年富力强的20-45岁的成年人, 而这些成年人是社会的生产者、家庭的抚养者、国家 的保卫者。艾滋病削弱了社会生产力,减缓了经济增 长,人均出生期望寿命降低,民族素质下降,国力减 弱。
• 4、艾滋病对儿童的影响
艾滋病使千千万万的儿童沦为孤儿,使千万无辜儿 童被迫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还要经常忍受人们的歧 视、失学、营养不良以及过重的劳动负担。
艾滋病的发现
——高二(32)班第一小组
第一例艾滋病患者的发现
1980年10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的Michelael D. Gottlieb医生遇到了一位 不寻常的患者。这位31岁的年青人的口 腔和食管发生了严重的白色念珠菌感染, 后来证实他之前已经感染了艾滋病。
艾滋病病毒HIV
• AIDS医学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 征”(AIDS),是人体感染了人类免 疫缺陷病毒(HIV),又称艾滋病病毒 所导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传染病。通俗地讲,艾滋病就是 人体的免疫系统被艾滋病病毒破坏,使人 体对威胁生命的各种病原体丧失了抵抗能 力,从而发生多种感染或肿瘤,最后导致 死亡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HIV

Tat 与TAR对HIV复制的协同调控作用
•Tat和TAR结合并不能有效地激活HIV基因表达; •Tat与TAR对HIV复制的调控还需寄主细胞编码蛋 白的协同作用。
(2)Rev蛋白
rev基因由两个外显子组成,编码116个氨基酸的调控结构 蛋白表达活性的Rev蛋白, • 是一个重要的反式激活因子,调控RNA剪切和运输,与 RRE结合增加env的翻译。 • 对HIV的许多调控蛋白编码基因有负调控作用,对其结 构蛋白基因有正调控作用。
艾滋病病毒的类型
HIV I 是从欧洲和美洲分离的毒株,与猴艾滋病 毒 只 有 约 45% 的 相 似 性 , 它 的 致 病 力 很 强,是引起全球艾滋病流行的主要病原。 HIV研究主要针对HIV I。 HIV II 与猴艾滋病毒的相似性高达 75% ,其毒力 较弱,引起艾滋病的病程较长,症状较 轻,且主要局限于西部非洲。
2. HIV编码的蛋白质及其主要功能
编码 HIV的结构蛋白主要包括4个基因:
•gag基因编码病毒的核心蛋白; •pol基因编码病毒复制所需的酶类(逆转录酶p66、整 合酶p32); •pro基因编码蛋白酶p22,在切割HIV蛋白前体的过程 中起作用; •env编码HIV包膜糖蛋白Gp160的前体,可进一步被 切割成Gp120和Gp41。
HIV感染与复制
吸附靶细胞
外衣溶解, 核心内容物释放 DNA复制与整成
T4细胞
成分合成 装配 释放
Furtado et al. N Engl J Med 1999;340:1614-22
HIV-I在人体细胞内的复制和侵染过程示意图
原病毒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 无症状
寄主细胞瓦解死亡
新的病毒颗粒从寄主细胞中 释放出来侵染其它健康细胞
艾滋病的起源与发展

艾滋病的起源与发展艾滋病是一种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严重疾病,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虽然现代医学已经能够通过抗病毒治疗让患者的生命得到延续,但是由于病毒的高变异性和长期潜伏期,依然没有得到根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艾滋病的起源与发展。
目前对于艾滋病的起源,学界尚未达成完全一致的结论。
但是通过对现有证据的逐步整理和研究,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出这一疾病的起源和传播过程。
首先,艾滋病的病原体HIV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被发现的。
当时,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大量的不明原因死亡病例,这些病例中患者的免疫系统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对这种疾病的恐慌和担忧。
而在1981年,美国洛杉矶地区医生们发现了9例出现持续发热、体重减轻以及淋巴结肿大等症状的同性恋男性。
这些患者中的一部分最终死亡,而死亡原因被确认为一种前所未见的病毒感染。
通过对这些病例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学者们最终认定了这种疾病为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并将其命名为艾滋病。
而病毒的起源,则一直是追求者们长期研究的课题。
目前较为广泛的认为,HIV最早起源于非洲的黑猩猩或者猕猴等动物身上。
根据基因测序技术的分析结果,病毒的近缘原型簇中所包含的病毒,是一种仅在非洲境内分布的病毒株。
此外,研究人员还通过对非洲部分地区的居民进行血清学测试的结果,发现这些人群中大量存在着针对HIV的抗体,这加强了HIV病毒来自非洲的猴子和猩猩的假说。
不过现有证据并不能够完全证明HIV的起源仅仅只有这一个来源,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这种病毒来源于另外一种爪蟾病毒。
但是无论是哪种假说,它们都表明HIV病毒最初是在动物体内出现的,而后经过接触、交叉感染等因素而进入到人类中。
关于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这也是一段预防和治疗方案都非常重要的历史。
人类很难源源不断地从动物体内感染到病毒,艾滋病病毒的传染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肝炎和结核病等呼吸道传染病的病人都极有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以吸毒者和因手术而接受过多次输血的人群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发现
——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思考
谢亚南(3100000304)
摘要 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给了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吕克·蒙塔尼等3人,其中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吕克·蒙塔尼的获奖原因是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本文介绍了他们的获奖成果及其意义,并重点介绍了笔者对该项成果的思考。
关键词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艾滋病防治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是一种感染人类免疫系统细胞的慢病毒,属反转录病毒的一种。
普遍认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导致艾滋病,艾滋病是后天性细胞免疫功能出现缺陷而导致严重随机感染及/或继发肿瘤并致命的一种疾病。
艾滋病自1981年在美国被识别并发展为全球大流行至2003年底,已累计导致两千余万人死亡,死亡率几乎达到100%,2008年感染人数已达3340万人。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发现对艾滋病传播的防控以及治疗有着重大的意义。
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因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发现获得了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发现
198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纽约市先后报道了一种新的医学综合症[1],这种新的医学综合症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艾滋病。
但其早期的病人都是男同性恋者,因此艾滋病曾一度被认为仅仅是一种性传播疾病,并被称作“同性恋病(gay disease)”,没有得到当时里根保守政府的足够重视[2]。
后来发现血友病人通过输血竟也能够感染这种疾病,立刻引起了科学界的极大重视。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立即成立了一个特别工作组对该疾病进行调查与研究,确定了这是一种新的疾病,并根据其特征首先将其命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简称为艾滋病(AIDS)。
这种疾病传播很快,在美国首次被发现后很快在欧洲也有发现。
很多科学家都开始研究这种疾病的病因。
1983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肿瘤疾病研究室主任蒙塔尼
教授首次报告他和同事巴尔‐西诺西从一例持续性全身淋巴腺综合症(Lymphadenopathy Syndrome, LAS)的男同性恋患者取出肿大的淋巴结组织,在体外进行细胞培养,经过培养,他们在电镜下见到了一种与逆转录病毒相似的病毒并通过多种方法研究证明这是一种新的病毒,命名为淋巴腺病相关病毒(Lymphadenopathy Associated Virus, LAV)。
为了进一步确定这种新病毒,他们曾将病毒送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肿瘤研究所盖洛教授的实验室请求帮助鉴定。
受蒙塔尼小组发现LAV的影响,1983年,美国的盖洛教授也报告从艾滋病病人的周围淋巴细胞中分离到了一种新病毒,并命名为人类嗜T细胞病毒III(Human T‐cell Lymphotropic Virus III, HTLV‐III)。
随后,美国的旧金山加州大学的里维教授也从艾滋病病人分离到一株病毒,命名为艾滋病相关病毒。
以上三种病毒的形态、核酸序列、蛋白结构、细胞嗜性均相同,但各自命名不同。
1986年6月,国际微生物学会计病毒分类学会将这三种名称统一起来,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3]。
事实上,这三种病毒都是HIV‐1,1986年蒙塔尼小组又发现了第二个病毒—HIV‐2[1]。
2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重大意义
蒙塔格尼尔和巴尔一西诺西对HIV的发现及其相关机制的阐明为HIV的进一步研究和艾滋病的防治奠定了基础。
从他们发现HIV开始,有关HIV的研究迅速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这些工作使得艾滋病的相关机制陆续被人们发现,为抗病毒药物的开发和筛选提供了重要依据。
蒙塔格尼尔和巴尔一西诺西的另一贡献是开发出了艾滋病的快速诊断技术,有效地减缓了艾滋病的大流行。
虽然到目前为止人类仍然无法根治艾滋病,但得益于HIV的发现和相关的后续工作,艾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平均寿命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或提升。
成功的抗病毒治疗已可使感染HIV的病人预期寿命接近正常人[1]。
3 对HIV发现的思考
2009年11月份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2009年艾滋病流行性更新》(AIDS epidemic update 2009)显示2008年全球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数量已经超过3340万例,其中不超过15岁的儿童有210万例,占总数的6.3%。
2008年新增感染者270万例,死亡200万例[4]。
由于暂时还没有能够有效治疗艾滋病的药物,因此艾滋病患者的人数将进一步增加。
右图(图1)为UNAIDS 和WHO 制作的
1990年至2008年艾滋病全球情况估计数据统
计图。
尽管艾滋病患者在不断增加,但从1996
年开始增加速度一直在不断减缓,年新增感染
人数已有1996年的近400万人降低到270万
人。
由此可见,自1983年艾滋病病毒首次被
人类发现以来的27年中,艾滋病的预防工作
已取得较大的进展。
但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同时也指出艾滋病的流行是在不断进化的(The epidemic is evolving )
[4],因此有关的科研人员和医疗工作者应当进一步加强对艾滋病流行模式变化的观察和研究。
图2是1996年到2008年全球未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和接受当前水平下的逆转录病毒预防性治疗的与艾滋病有关的
死亡数的估计数据统计图[4]。
当前的治疗
手段已经有一定的疗效。
然而,艾滋病与普通传染疾病存在很
大的不同,艾滋病无法治愈而且通过性、
血液和母婴传播等特点导致艾滋病的防
治工作不能单纯关注医疗技术手段,还需
关注经济、文化以及政策的有关问题。
报告显示,07年我国新增艾滋病感染者5万人,其中异性性传播占44.7%;男男性传播占12.2%;注射吸毒传播占42.0%;母婴传播占1.1%。
在我国,性传播已经成为了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由于性服务行业在我国大陆地区尚不合法,故监管、干涉工作难以进行。
UNAIDS 与WHO 的文件显示,在泰国的性服务行业实行的100%避孕套计划使得艾滋病在女性性工作者中的患病率从1994年的33.2%下降至5.3%。
而从2009年开始,中国台湾已经开始了性服务行业合法化的工作,给性工作者提供公正的对待[4]。
大陆的许多民间组织也已经开始针对性服务行业宣传推广艾滋病预防知识,但限于政策原因这些活动目前还只是小规模的,浅层次的。
政府应当在政策上给防治艾滋病通过性接触途径传播提供支持。
图 1
图 2
在我国,艾滋病传播的另一大途径是注射吸毒。
《禁毒法》与减少危害战略(Harm Reduction Program)在我国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减缓了艾滋病通过注射吸毒方式的传播。
针对静脉注射吸毒者的交换清洁针具和美沙酮治疗从国外和国内的经验来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5],我国应当进一步加大在这两个方面上的资金投入。
艾滋病对感染者个人及其家庭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并产生了一些社会经济问题,如加大贫富差距、加剧性别不平等、减少贫困家庭儿童教育机会、加重国家公共医疗负担等。
因此,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资金、政策上的投入,以降低艾滋病的危害。
参考文献
[1]郭晓强,高英杰.2009.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发现及其重大意义.生物学教学,34(4):6~8
[2]/zh‐cn/HIV
[3]曾毅.1999.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的发现及其起源(一).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5(6):285~287
[4]/pub/Report/2009/2009_epidemic_update_en.pdf
[5]于宁,翟晓梅,邱仁宗.2009.我国《禁毒法》对艾滋病减少危害战略的含义. 中国医学伦理
学,22(3):68~70
[6]袁建华,刘康迈,徐熙阳,姜思宇, Edmund Settle,高育华,常春,姜涛,邓昱晨,王强,林聃,夏志
勇,蒲洪波.2009.艾滋病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科学决策,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