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命题趋势深度解读
2020年至2024年广东省深圳市中考语文作文命题特征分析

2020 - 2024 年深圳中考语文作文命题特征分析及2025年中考语文作文备考建议2020 - 2024 年深圳中考语文作文题目及简要分析1、2020 年《见证美好》:分析:这是一个充满正能量且贴近学生生活的命题作文。
题目中的“见证”强调学生作为观察者、体验者的角色,要写出自己看到、感受到的美好事物。
“美好”的范围很宽泛,可以是生活中的温馨场景、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社会上的善举等。
该题目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积极面,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在写作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同时也能考查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感悟能力。
2、2021 年《这创意,让我激动不已》:分析:此题目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特体验。
“创意”可以是学习上的新思路、生活中的小发明,也可以是对某个问题的独特见解等。
“激动不已”则突出了创意给学生带来的强烈情感冲击。
这个题目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展现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对新鲜事物的感受力,同时也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将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文字准确地表达出来。
3、2022 年《是你,让我超越了平常的自己》:分析:“你”是题目的关键,既可以是人,如老师、父母、同学等给予自己帮助和鼓励的人;也可以是某件事、某种精神品质等。
“超越平常的自己”体现了一种突破和成长,学生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来阐述“你”是如何让自己在思想、能力、行为等方面得到提升和超越的。
该题目注重学生的自我成长和他人对自己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人与人、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4、2023 年《把学到的用起来真有意义》:分析:强调学以致用的重要性。
“把学到的用起来”要求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经历,思考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真有意义”则点明了文章的主题方向,即要突出学以致用带来的积极影响和价值。
这个题目引导学生将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同时也考查学生对学习意义的理解和思考。
2024年中考作文十大命题热点预测

2024中考作文十大命题热点预测命题热点1 自我成长【猜想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50分)“铁杵成针”“精卫填海”“愚公移山”都是和执着有关的故事,我们的文化特别推崇执着的力量,但执着有时也意味着终止,将自己禁锢在设定的圈子里是人的弱点,过于执着容易对事情产生偏执,把自己带入死胡同,甚至进入不可逆转的情境,掉进深渊。
(1)“执着”作为一个概念、一种精神、一次行动,渗透在成长的方方面面,你肯定也有过很多与“执着”同行的时刻,请以“执着让我”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2)学习、生活以及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该如何看待“执着”?这段文字带给你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写任务(1),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任务(2),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②600字左右。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范文】执着让我奔向成功一考生执着的我,告别迷茫的冬季,嗅着春天鲜花散发的芳香,与成功握手。
日落时分,操场上闪现一个奔跑的身影。
已经初三的我面临中考体育测试,不得不开始每天的跑步练习。
刚开始,我才跑半圈就已大汗淋漓,呼吸困难,腿上像挂着十斤铁一样,难以迈步,喉咙干得像着了火,简直痛不欲生。
耳边的鸟鸣,仿佛也在嘲笑我。
“不行,坚持不住了,我太累了,要不不跑了吧?”一个声音说道。
正当我想要放弃时,另一个声音又对我说:“加油,别放弃,坚持就是胜利,执着追求就能成功。
”我鼓起勇气,坚定信念,继续向前奔跑。
此时,太阳渐渐西沉,虽收敛了白日耀眼的光芒,仍放射出绚丽的金色光辉。
我继续向前奔跑,汗水顺着脸庞不住地往下流,浸入我的眼角。
我用衣角擦去汗水,深深吸气,扬起头,挺直身躯,握紧双手,双脚用力。
跑过了大半程后,我已气喘吁吁,再次生出了想要放弃的念头。
但我深呼吸一口气,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
“800米算什么?加油,坚持,你一定可以跑下来。
”我再次抬起沉重的双腿,忍着身上的酸痛奋力前进。
2024年贵阳中考作文拆解分析点评(写作与阅读同步提升)

2024年贵阳中考作文
题目:关键时刻,我在这样做
1.主题明确:文章紧扣“关键时刻的选择”这一主题,通过讲述在重要比赛中受伤仍坚持参赛并最终获胜的经历,表达了在关键时刻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的中心思想。
2.情节曲折:从比赛前受伤的意外,到内心的挣扎和犹豫,再到最终决定坚持并赢得比赛,情节跌宕起伏,吸引读者。
3.情感真挚:作者在描述自己的内心活动时,如“我的内心充满了挣扎和犹豫”“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喜悦和自豪”,情感表达真实,能够让读者感同身受。
4.积极向上:整体传达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鼓励人们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2024年中考作文书题解范文

2024年中考作文题目分析2024年中考即将到来,大家都在盼望着这场考试的到来。
而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准备这场考试,我们准备了一篇文章,分析一下2024年的中考作文题目,希望大家可以在此基础上有所收获。
2024年中考作文题目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看图作文,第二部分是自由命题作文。
第一部分:看图作文看图作文是中考作文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作文形式。
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学校中,老师会给大家展示一张图片,让大家从中总结出自己的想法,构思出一篇文章。
那么,在2024年中考的看图作文中,大家需要注意些什么呢?作为一张图,我们需要从中挖掘一些信息,寻找到这张图片所呈现出的深层次含义。
只有深入挖掘,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考。
我们需要注意语言的表达。
作为一篇中考作文,语言的表达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需要在文章中准确地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并把这种思考落地到具体的案例当中。
这样才能让文章更加生动、更加具体。
我们需要注意文章结构的完整性。
作为一篇文章,我们需要把这些内容串联到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结构。
同时,也要注意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并添加适当的过渡句,让文章更加流畅自然。
第二部分:自由命题作文自由命题作文是中考作文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作文形式,作为考生,我们需要对自己比较熟悉的话题作出表述。
一般而言,这种作文形式要求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思维逻辑要清晰,理解力要深入。
在自由命题作文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应该注意语言的规范性。
我们应该重视语言的规范性,用符合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述,避免在语言方面出现低级错误。
只有这样才能让读者有信心相信我们的观点。
要注意语言的连贯性。
我们需要保持语言的连贯性,让文章的思想主题能够贯穿整篇文章。
适当的过渡句能够把文章中的不同部分连接起来,构成一个紧密的整体。
这对于语言的表达及结构的完整性至关重要。
还要注意文章的主旨。
我们应该切入主题之后,在整个文章中始终贯穿着这个主旨。
同时,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借助一些案例或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亲和性。
走向素养立意的中考语文命题

走向素养立意的中考语文命题一、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考语文命题逐渐走向素养立意。
素养立意的命题方式强调对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全面考察,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重视语文学习,提升语文素养。
本文将从背景介绍、命题趋势、分析素养立意在中考语文命题中的体现和实施策略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探讨走向素养立意的中考语文命题。
二、背景介绍新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这一目标要求中考语文命题从单纯的知识立意转变为素养立意。
知识立意主要关注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而素养立意则更关注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等综合素养。
因此,中考语文命题走向素养立意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必然趋势。
三、命题趋势近年来,中考语文命题逐渐呈现出从知识立意到素养立意的转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语文应用能力的考察。
在阅读理解、写作等题型中,命题者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等。
2.强化思维能力的考察。
中考语文命题越来越注重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如逻辑推理、归纳总结等。
3.增加审美能力的考察。
中考语文命题中的诗歌鉴赏、文学类文本阅读等题型,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关注文化素养的考察。
中考语文命题更加注重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以及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四、分析素养立意在中考语文命题中的体现1.阅读理解题阅读理解题是中考语文的重要题型之一,它主要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素养立意的命题中,阅读理解题更加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而不是单纯地记忆文本内容。
例如,在阅读一篇小说时,学生需要理解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等,而命题者会通过考察学生对小说情节的梳理、人物形象的分析和主题的总结等来评价其阅读理解能力。
2.写作题写作是考察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方式。
2024中考备考重点难点 作文的审题与立意(二考点四题型七技巧满分范文20篇)-2024年中考语文

重难点10 作文的审题与立意(二考点四题型七技法)从2023年中考看作文命题趋势。
1.全命题作文独占鳌头全命题作文,作为传统四大命题形式之一,在近年迎来高潮,从统计数据来看,命题作文占比最大。
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提示语+题目,如2023年北京市作文题:在课文中,我们读过高大的皂荚树,顽强生长的小桃树,力争上游的白杨树。
树,见证岁月,寄托情感,象征精神。
倘若发挥想象,在鸟儿、小草、泥土、风雨等的眼中,树也会有不同的故事,呈现不同的风采。
以“我生活中的一棵树”为题作文。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这种形式的命题在全命题作文中占主导地位,但“裸题”命题形式在2023年依然较多出现,比如广东中考题“这一次,我全力以赴”、云南中考题“劳动的遐想”、湖南株州中考题“以和为贵”、新疆中考题“我和你”……2.半命题作文基本稳定2023年,半命题作文所占比重与往年基本持平,保持在稳定水平。
半命题作文补题形式多样,有前补式命题,如山东东营中考题“最有眼光”、四川泸州中考题“,我初中生活的关键词”、湖北荆州中考题“的故事”;也有后补式命题,如山东淄博中考题“你还欠”、江苏南通中考题“行走间,我发现了”、湖南株洲中考题“如果”;还有中补式命题,如河南中考题“喊出的名字”、云南中考题“留住的味道”、江苏宿迁中考题“那一次,我与深深共鸣”……从整体来看,后补式命题和中补式命题较多一些。
3.材料作文常中见新与前两年相比,材料作文占比提升相当明显。
一方面是为了与高考对接,另一方面也说明它在中考作文的题的“江湖地位”很稳固。
2023年安徽、天津、重庆等众多省市考查材作文,有的地市给出一则材料让考生写作,有的地市给出多则材料,让考生自选话题创作。
从根据材料任意提炼写作的关键词,到抓住材料的中心立意,再到话题、命题作文前面的材料引入,无不丰富着材料命题的形式。
中考语文跨学科整合命题趋势及其思考

中考语文跨学科整合命题趋势及其思考
中考语文跨学科整合命题趋势是指在中考语文考题中,对不同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和综合的趋势。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综合素养的要求提高,跨学科整合命题在语文考试中越来越常见。
一方面,跨学科整合命题可以考察学生对多个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例如,在阅读理解题中,可能会涉及到历史、文学、地理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要求学生具备综合分析和理解能力。
这样的命题形式不仅能考察学生的学科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另一方面,跨学科整合命题也能促进各学科间的融合和交流。
通过跨学科命题,可以促使不同学科的教师和教学相互合作,共同设计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养。
同时,也能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借鉴,提高整个教育体系的质量。
然而,跨学科整合命题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教师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够设计和评价这样的命题。
其次,跨学科整合命题有可能使学习内容过于繁杂和复杂,对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
因此,在进行跨学科整合命题时需要注意平衡各学科的内容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知识。
总的来说,中考语文跨学科整合命题是教育改革的一种重要趋势,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通过这样的命题形式,可以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流,提高整个教育体系的质量。
然而,在设计和评价这样的命题时,需要教师和教育部门共同努力,确保命题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中考语文命题趋势分析

中考语文命题趋势分析中考,作为学生们学业生涯中的一次重要考试,其语文科目的命题趋势备受关注。
了解这些趋势,对于学生的备考和教师的教学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近年来,中考语文命题呈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的趋势:一、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基础知识一直是中考语文的重点,包括字词的书写、读音,病句的修改,文学常识的积累等。
例如,对常见易错字的考查,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书写,还会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运用。
在文学常识方面,对古今中外重要作家、作品的了解也成为了常考内容。
这就提醒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要打牢基础,注重积累,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二、阅读理解的比重增加阅读理解在中考语文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
现代文阅读涵盖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多种文体,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对关键语句的赏析,以及对作者情感、观点的把握。
文言文阅读则注重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理解,同时也要求学生能够读懂古代文化经典,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和价值观。
在阅读理解的命题中,题目更加灵活多样,不再局限于简单的问答,而是要求学生能够结合文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比如,可能会让学生比较不同文本的写作手法,或者对同一主题的不同作品进行评价。
这就需要学生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
三、强调语文的实际运用中考语文命题越来越注重语文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例如,语言表达题可能会让学生根据给定的情境进行口语交际,或者写一封倡议书、感谢信等。
综合性学习部分则可能会围绕一个社会热点问题,要求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这种命题趋势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明白语文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
四、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考语文命题也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考查力度。
古诗词、文言文的篇目增多,同时还会考查学生对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经典名著等方面的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指导:作文命题趋势深度解读】
中考作文的命题指向和价值追求是有规律可寻的。
下面,笔者就以2012年的中考作文题为例,分别对三种严重的作文类型从考查方式、命题趋向及备考策略等三个方面作一肤浅解读。
一、“真情挚爱”类作文解读
发现真情,感受真情,播撒真情,用文章把“有情有义”的自我展现出来,是近年中考“真情挚爱”类作文命题的立意所在。
考生只有将那些融入自己体验和感悟的真人、真事、真情变成流淌于笔端的文字,文章才能成为心灵的舞蹈、灵魂的歌曲。
(一)“真情挚爱”类作文的命题方式及关注点
中考作文把“感情真诚”作为一项严重的评分标准,列在“符合题意”之后,位居第二。
初中生笔下的真情,大凡包括亲情(父爱、母爱、手足情、血脉情)、友情、师生情、思乡情、爱国情等,以及感动、感恩、喜悦、美满、温暖等。
这些富含真情的关键词一直都是中考作文出现频率较高的立意核心,备考时必须格外留心。
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全国各省市语文试卷中,全命题作文(含选题作文)占50%以上,研究此类作文命题后,我发现其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在通俗生活中感受人间温暖
引导学生积极地感知生活冷暖,体悟人间真情,始终是中考作文肩负的严重使命。
因此,这种导向也是近几年中考作文命题的主流趋势之一。
仅以2012年的中考命题作文为例,就有安徽卷的《____在其中》、自贡卷的《那个温暖的表情》、铜仁卷的《这也是一种美》、枣庄卷的《××做我的榜样》和潍坊卷的《生活因为而精彩》等,体现了这种命题意图。
2、在代际关系里读懂至爱亲情
由近年的中考“真情”类作文题可以看出,命题者非常喜欢通过关注考生表现自己的成长以及自己与亲人的关系的方式,检测考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比如,以“美满”“感动”“眷念”“长大”“反思”等为立意核心的主题词,就备受
命题者青睐。
仅以2012年中考作文为例,就有福州卷的《爱,还要会爱》、青岛卷的《我终于明白你的良苦用心》、巴中卷的《美满在身边》、台州卷的《我会记得》、南通卷的《就这样慢慢长大》和衢州卷的《被爱的感觉》等。
3、在青春岁月里珍藏师恩友情
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切入,在优美而又独到的青春岁月里提炼难忘的师恩友好,体会真情的价值,也是近年来中考作文命题者集中关注的一个方向。
比如,仅2012年就有烟台卷的《你是我最佳的朋友》、宁波卷的《你是我的一本书》、德阳卷的《一路上有你》等以“你”为命题核心的作文大放异彩。
4、在解放天地里敞开善感的心扉
近几年,中考作文命题者在积极引导考生进行心灵沟通的同时,也加强了对考生心理疏导的引导,以倾心交流、触摸内心等为命题核心的“真情”类命题呈快速上升趋势,“用真心换真情,以真情唤真心”逐渐成为此类作文的主流价值诉求。
比如,2012年的中考作文题,上海卷的《心里美滋滋的》、济宁卷的《微笑面对生活》、泰安卷的《成长的忧愁与喜悦》、滨州卷的《我心中有个梦》、济南卷的《咀嚼生活的真味》、临沂卷的话题“倾听”、聊城卷的话题“面对缺陷”、宜宾卷的《致的一封信》等,就集中地体现了这种命题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