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及解读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目录第一部分前言前言一、课程性质和价值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三、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二、分目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一、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二、生命科学三、物质科学四、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五、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四、教材编写建议附录一、案例二、有关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第一部分前言前言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
在以相对论、量子论、DNA双螺旋结构和板块学说的提出为标志的科学革命的推动下,科学理论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得到迅猛的发展。
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天技术等迅速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另一方面,在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一系列负面的问题,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都对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面对上述挑战,学生必须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必须初步养成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问题的习惯,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取向,树立社会责任感;必须更多地学习终身必备的科学知识,以顺应时代的要求;必须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以解决自身学习、生活、工作和社会决策中遇到的问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因此,7~9年级的科学课程必须进行整体设计,力求创建一门将科学作为一个整体、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
一、课程性质和价值(一)科学课程(7~9年级)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入门课程科学课程(7~9年级)将在科学课程(3~6年级)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学习必要的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为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后继学习打下基础。
科学课程将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课程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形成保护自然的意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2011年版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解读一、背景2011年版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发布的指导初中科学教学的标准文献,它的出台旨在培养学生扎实的科学基础知识、科学思想和实践能力,以便促进学生成为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主要内容初中科学课程标准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打破课本的束缚,让学生在研究科学知识的同时,通过实验与实践,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且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
该标准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科学概念、科学思想方法、科学技能、科学应用、科学态度与价值观。
- 科学概念:科学知识的核心教育内容,强调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系统性研究。
- 科学思想方法:指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发现、分析、解决科学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等。
- 科学技能:包括使用科学工具、实验操作和信息采集与处理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 科学应用: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 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强调在研究科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灌输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
三、实施建议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研究和应用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组织各类科学实验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科学思想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让学生在科学知识的研究中体验到快乐和乐趣;- 加强学生的科学素养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制定科学教学计划,统筹设计科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学生的科学教育质量。
本文简要介绍了2011年版初中科学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实施建议。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的出台,将为初中科学教育提供更加系统和规范的指导,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中小学生的光明前景。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课例式解读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课例式解读The middle school science curriculum standard lesson example interpretation is an essential aspect of providing students with awell-rounded science education. These examples help students better understand complex scientific concepts by applying them to real-world situations. By incorporating practical examples into the curriculum, teachers can make science more engaging and relevant for students. This approach can enhance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and encourage them to develop a deeper appreciation for the world around them.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课例式解读是为学生提供全面科学教育的重要方面。
这些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复杂的科学概念,通过将它们应用到实际情况中。
通过将实际例子纳入课程中,教师可以使科学更具吸引力和相关性。
这种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并鼓励他们对周围世界有更深入的欣赏。
Furthermore, the use of lesson examples based on the science curriculum standard can help students connect theoretical knowledge with practical applications. By demonstrating how scientific principles can be applied in real-life situations, students cansee the relevance of their learning and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ubject matter. This approach can also foster a sense of curiosity and exploration in students, as they begin to see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what they learn in the classroom and the world outside.此外,基于科学课程标准的课例式示范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初中科学(王耀村)《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相比于《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版)而言,更准确、全面地阐述课程性质、理念和目标。
课程内容总量与实验稿基本持平,但部分内容降低了难度或缩小了范围,具体内容的表述更清晰、准确,便于教师的理解和实施。
实施建议表述更为明确,具有可操作性。
下面简述主要的修改内容。
一、课程性质与理念的修改对课程性质的表述突出了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和综合性三个基本方面。
明确界定了科学素养的概念,即科学素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在课程基本理念上,将“(三)体现科学本质”修改为“(三)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将“(四)突出科学探究”修改为“(四)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
在具体表述上细化了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更加关注科学探究的实质。
二、课程目标的的修改在总目标上增加了“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目标。
在分目标上,将“科学探究”的6条目标整合为4条,分别对应认知目标(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过程目标和能力目标。
在“科学知识与技能”中增加了两条技能目标,即:5.具有观察、实验、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初步技能,以及用科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初步技能;6.具有应用科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周围世界的初步能力,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将“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4条目标整合为3条,第1条是对自然和社会的态度,第2条是对科学的态度,第3条是学习科学、处理事务与人际关系的态度。
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目标的标题改为“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并由原来的4条目标调整为5条,即增加:5.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的教育目标。
三、内容标准的修改1、调整、合并了部分内容,使之更科学、准确。
新的课程标准2011版

教育部: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发布2001年,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各学科课程标准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
同时,在课程标准执行过程中,也发现一些标准的内容、要求有待调整和完善。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我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咨询意见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议结果,经研究,决定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
现就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在执行中的有关要求通知如下:1.全面加强学习培训工作。
各地要把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的学习培训活动作为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契机,认真组织开展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校校长、教师和教研人员的全员培训,帮助他们全面理解、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修订后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变化,切实把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全面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2.深入推进教学改革。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主要依据。
各地要引导广大教师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合理把握教学容量和难度要求,调整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控制好课业负担,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要充分整合专业资源,建立专家咨询和指导系统,围绕课程标准实施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深入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特别要加强对农村地区学校的跟踪指导和专业支持。
3.积极推进评价考试制度改革。
各地要引导学校进行教学评价改革,强化评价在教学诊断和促进学生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确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尤其要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
各科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初中语文(蔡少军)义务教育课程语文标准(2011版)为小学和初中共用,其中初中语文部分有以下特点:一、明确了语文课程基础任务在于语文文字能力的培养在“前言”部分多次强调“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在“课程性质”和“课程基本理念”中又多次指出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进一步强调了传统语文的重要性新修订课标“基本理念”部分在提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同时,特别指出“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
在后面的“课程设计思路”部分,再次强调语文课程要“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语文教育的精髓”。
三、强调了语文教学中的多读多写在“前言”部分两次指出语文课程要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
在后文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建议”中又多次进行了强调,并要求在“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的同时,要“提高阅读品位”。
四、针对阅读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作出了明确阐述“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五、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新修订课标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这对当前语文教学具有指导性作用。
如关于语文教学中的语法修辞。
新修订课标在教学“具体建议”中增加了“关于语法修辞知识”的说明,指出“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

小16开
2012.1
33.0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版)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小16开
2012.1
36.00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2011版)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小16开
2012.1
34.00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2011版)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小16开
2012.1
22.00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2012.1
20.00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版)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小16开
2012.1
33.00
义务教育日语课程标准
(2011版)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小16开
2012.1
28.00
义务教育俄语课程标准
(2011版)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小16开
2012.1
17.00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11版)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小16开
2012.1
37.00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小16开
2012.1
28.00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小16开
2012.1
20.00
总计(元)
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师大出版社
3.25
6.00
978-7-303-13334-5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师大出版社
4
7.00
978-7-303-13318-5
2011版初中生物课程标准(2001版与2011版对照)

附:(红色字体部分为2011版课程标准与2001版课程标准相比内容发生变化或是在原来基础上添加的部分。
)生物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生物科学从20世纪中叶以来发展极为迅速,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
例如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哺乳动物高度分化的体细胞克隆获得完整个体的成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等,这些都标志着本世纪人类已经进入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新时代。
这标志着21世纪人类将进入生物科学技术的新时代。
生物科学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同时,生物科学也向着更加关注人类自身的方向发展。
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在解决人口问题、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和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
随着与物理学、化学、数学以及其他各学科之间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生物科学已经日益呈现出主导学科的地位。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本标准在继承我国生物科学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最新进展;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并增加实践环节。
本《标准》期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对生物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一、课程性质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它是农林、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
生物科学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生物科学有着与其他自然科学相同的性质。
它不仅是一个结论丰富的知识体系,也包括了人类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一些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探究过程。
生物科学的发展需要许多人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 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目录第一部分前言(1)一、课程性质(2)二、课程基本理念(5)三、课程设计思路(7)第二部分课程目标(10)第三部分课程内容(13)一、科学探究(13)二、生命科学(15)三、物质科学(26)四、地球和宇宙(39)五、科学、技术、社会、环境(45)第四部分实施建议(52)一、教学建议(52)二、评价建议(59)三、教材编写建议(65)四、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68)附录(72)附录 1 行为动词(72)附录 2 教学案例(73)第一部分前言20 世纪以来,科学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创建和发展了相对论、量子论、信息论、基因论等基础理论,提出了宇宙起源和演化的大爆炸模型、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遗传物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信息智能处理的图灵计算模型和地壳构造的板块模型等基本模型,形成了对自然界的全新认识。
各学科领域之间呈现出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的发展趋势。
科学在不断揭示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规律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科学蕴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伦理已经成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升华着人类的精神境界。
与此同时,科学与技术之间出现了空前的全面而深刻的互动,诞生了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高技术领域,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科学和技术一方面以不断分化的方式向纵深发展;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综合的统一整体。
面对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深刻影响,人们迫切需要提高科学素养,以适应社会的要求和获得自身的发展。
与此同时,人类还面临着资源、环境等一系列新问题,这些都对科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适应时代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有必要设置一门整合的科学课程,呈现各学科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统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深化对科学的理解,促进科学素养的发展,为认识和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世界做好准备。
一、课程性质初中科学课程是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综合课程。
(一)初中科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本课程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自然和科学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初中阶段是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关键时期。
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合格公民的必要条件,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必备基础。
科学素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整体认识和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发展学生在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认识和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用科学的知识、方法和态度解决个人与社会问题的意识、保护自然的意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二)初中科学课程是体现科学本质的课程自然界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
科学是认识自然最有效的途径,其根本任务就是对自然界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从而产生新知识。
科学知识是人类经过科学探究对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的系统认识,其表现形式包含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原理、科学模型和科学理论,对自然现象具有解释和预见的功能。
科学知识的形成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深入,以逐步逼近客观存在的过程。
个体的创新知识只有充分接受集体的评议、判断、筛选后,才可能有选择地被接纳为共识而成为集体知识。
只有充分认识到个体知识和集体知识的相互联系与转换,科学知识的形成才拥有坚实的社会基础。
科学可以转化为技术,成为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
科学是以多样统一的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探究活动,是建立在证据和理性思维的基础上的,其基本动力是人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经济与技术发展的需求。
科学探究是创造性思维活动、实验活动和逻辑推理交互作用的过程,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循环,不断有新的发现和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推动科学的发展。
科学探究过程需要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维系。
科学知识是全人类,特别是科学家探究活动的结果,它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
科学是一项全社会的事业,每一个人都应当关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科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科学知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不断发展和进步,它不是绝对真理,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与范围内适用,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可验证性是科学知识的重要特征,科学强调和尊重经验事实对科学理论的检验。
科学活动与其他人类活动一样,都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之上的,崇尚求真务实,要求科学工作者正确处理利益、荣誉和伦理等问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科学品行,以及热爱科学、坚持真理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因此,科学活动受到科学道德和社会一般道德的双重约束。
基于上述认识和初中生的认知特征,初中科学课程从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技能,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四个方面体现和把握科学的本质。
(三)初中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课程本课程力图超越学科的界限,统筹设计,整体规划,强调各学科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整合,并通过以下诸方面体现课程的综合性:第一,注重自然科学中的统一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的内在统一性。
第二,将课程内容整合为“科学探究”“生命科学” “物质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五个部分,每个部分内容的设计也进行了一定的整合,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第三,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做了总体安排,使学生得到系统的科学方法的训练。
第四,通过若干具有综合性的当代重大课题,引导学生关注和分析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现实问题。
二、课程基本理念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为此,科学课程必须:(一)面向全体学生本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体现现代社会对公民科学素养的基本要求,为学生未来的科学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均应适合全体学生的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
无论学生存在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等方面的个体差异,都应努力实现因材施教,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使他们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立足学生发展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是学习科学最直接和最持久的内在动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课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选基础知识、技能与方法,创造学习科学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
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在主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得到发展,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认识科学本质有助于促进学生科学认知、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方面,学生作为科学的终身学习者,认识科学本质有助于理解科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更好地认识科学的成就、方法和局限性,正确评价科学的实用价值和社会影响,关注科学的最新进展。
另一方面,作为社会未来的公民,需要认识和把握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科学技术以及相关过程,需要了解与科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参与决策过程,需要理解科学是当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了解科学共同体的基本规则,这些都是科学本质的重要方面。
(四)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科学探究是科学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是科学教育面向未来的必然要求。
它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知识,更好地掌握科学方法,而且使学生得以亲身体会科学精神的实质,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更有效地提高科学素养。
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如通过观察与思考提出问题,通过动手、动脑、合作交流等途径解决问题,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对他们的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
(五)反映当代科学成果科学在不断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科学课程要发扬重视基础的优良传统,也要适当地反映当代的科学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
应当让学生了解一些他们能够接受的现代科技知识,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对改善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的作用,从而使他们意识到科学与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立志学好科学,服务社会。
三、课程设计思路依据课程性质和理念,本课程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并提出了相应的分目标。
根据课程目标,确定了科学课程应包括以下方面内容:统一的科学概念与原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自然科学中最基本的事实、概念、原理、观点和思想;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内容;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内容;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之间关系的内容。
具体内容是在充分考虑适应本学段学生认知特点、生活经验以及与其他学段和相关课程衔接的基础上精选的。
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课程内容的组织突出“整合”与“探究”两个特点。
科学课程通过对内容的整合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理解科学,并不刻意追求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程度。
科学课程整合的特点,一是力图超越学科界限,保留带有结构性的基本内容,注重不同学科领域知识、技能之间的融通与连接;二是将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过程、方法与能力进行结合与渗透,并力求反映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互动与关联,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全面地理解科学,提高科学素养。
内容标准各部分的具体内容目标均按科学素养这四个方面统一设置。
科学课程整合的主要途径有:统一的科学概念与原理,不同学科领域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融通与连接,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以及科学探究活动等。
对科学探究的设计力求反映提高科学素养的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围绕各部分的具体内容目标设计各种形式的、为学生所喜爱的探究活动,并使之在要求上各有侧重、相互补充。
倡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发,使学生在科学方法与能力上获得比较全面的训练。
科学课程内容标准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在总体上把课程内容划分为五大部分:“科学探究”“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科学探究活动是培养科学观念与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
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对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认识和关心科学技术的社会基础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知道科学技术的不当应用会造成负面的社会后果,增强参与社会决策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等都有其独特的作用。
为此,在本标准中“科学探究”和“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均作为独立的部分列入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