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距离挑战

合集下载

第一轮第三册第四课向距离挑战

第一轮第三册第四课向距离挑战
互联网的弊端: 真实性得不到保证,信任度低; 信息来源渠道不确切,安全性差; 沉迷网络,影响人们的学业和工作.不健康的信息和网 站会腐蚀人们的思想,不利于身心健康 导致垃圾信息泛滥、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等社会问题; 各国之间围绕互联网的竞争造成世界更加动荡不安。
请谈谈互联网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积极影响: ⑴大大缩小了全球的空间距离,使全人类实现信息交流 共享,。( “秀才不出屋,能知天下事。”) “信息 高速公路” (2)推动了知识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促进了传统产业 的更新改造;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推动了世界文明的 进程, ⑶互联网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使人们的工作、生活、 娱乐、学习、思维方式、社交、教育、医疗方式等发生 了革命性的变化。
网络的主要功能:
(1)发送获取信息:收发电子邮件、网上谈心、资料 检索、浏览新闻。 (2)休闲游戏:网络游戏、听歌看影视等。沟通交 友。
(3)经济(商贸)活动:网上银行结算、网上购物 ; 网上炒股、
(4)远程教育、 远程医疗 (5)办公管理、写作评论。 (6)舆论监督,议论时政。
互联网的优势: 1、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6、1982年,美国《时代》杂志把“个人电脑” 选为当年的“年度风云人物”,并预言,“家 庭电脑有朝一日会像电视和洗碗机一样普及。 在20年后,将会有60%的美国人上网。”2006 年《时代》杂志又把“YOU(你,指所有网民)” 选为“年度风云人物”,其封面注释说:“是 的,就是你。你控制着这个信息时代,欢迎来 到你的世界。”这本质反映了 ( ) A.《时代》杂志的预言非常准确 B.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影响深远 C.计算机技术由个人电脑时代进入网络时代 D.网络技术普及到千家万户,深入到生活。

2019年人教部编版九下历史《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单元测试卷(解析版)

2019年人教部编版九下历史《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单元测试卷(解析版)

2019年人教部编版九下历史《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共10小题)1.如图为中国、美国、英国、德国(德意志)四国在1750年到1900年世界制造产业中的份额曲线图。

下列对应正确的是()A.曲线A代表英国B.曲线B代表德国C.曲线C代表美国D.曲线D代表中国2.“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互动的整体化趋势,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为论证该观点,选择的论据不可能是()A.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强了国际交流,孕育了世界市场B.革新的交通运输工具密切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C.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殖民主义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D.电讯工具的创新加速了各地商业信息的交流3.人类一直在利用科技向“距离”挑战。

如图人类挑战“距离”的示意图中,“乙”处所处时代是()A.手工工场时代B.蒸汽时代C.电气时代D.信息时代4.乔治从美国芝加哥邮政大厦给远在纽约的妈妈发了一封电报,电文如下:“亲爱的妈妈:今晚我将开汽车到机场,乘坐8点的飞机飞往伦敦,不能与您共度圣诞佳节。

请原谅!您的儿子:乔治”乔治发这封电报的时间最早可能在()A.19世纪中期B.19世纪末期C.20世纪初期D.20世纪中期5.“1870年以后的三十年问,世界贸易额增长了三倍左右。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的非工业国家的粮食和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国家生产的工业品则销往全世界,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上述情况的出现是在哪一事件发生后()A.新航路开辟B.工业革命C.第二次工业革命D.三角贸易6.如表是20世纪初欧美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实力对比,它主要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A.经济的迅速发展B.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C.经济实力与殖民地面积成正比D.帝国主义的本性是向外扩张7.人类历史的三次科技革命各有其特点。

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是()A.发明者大都是有经验的工人或技师B.导致生产力迅速提高C.自然科学的新发展迅速应用于生产实践D.大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8.我们习惯上把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分别称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A.发明机器所用材料不同B.发明者的身份不同C.交通工具不同D.能源动力不同9.“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加,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即还会发生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2讲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和向“距离”挑战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2讲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和向“距离”挑战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第2讲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和向“距离”挑战一、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1.“万能的原动机”(1)条件: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和实验科学的长期孕育。

(2)过程①法国工程师巴本,1690年发明带有活塞的实验型汽缸。

②1705年,纽可门等人合作制造出纽可门蒸汽机。

③1769~1782年,英国工人瓦特对蒸汽机汽缸进行两次改造并设计了一套连杆曲柄传动装置,提高了蒸汽机的热效率和使用率。

(3)影响①蒸汽机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一切生产部门和交通运输部门“万能的原动机”。

②这是人类在驯服自然力方面所取得的最大成果,工厂的大量出现,历史跨入一个新的时代——蒸汽时代。

③有力地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改进:1803年,美国人富尔顿制成一艘汽船;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研制成第一辆蒸汽机车。

④近代工业生产体系最终确立:英国人莫兹利发明移动刀架、车床,使刀具的制作实现了机械化。

19世纪初,一个以机器制造机器的新工业部门——机械加工制造业诞生。

图解识记“蒸汽时代”到来的背景和影响2.“科”“技”结合的典范(1)成就(2)意义:由于电力的广泛运用,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问题思考材料图一法拉第(1791~ 图二19世纪巴黎1867)和电磁感应的电力铁路实验装置模型思考(1)图一的人物及其贡献对电气革命的出现做出了怎样的贡献?(2)以图二为例,谈一谈电气技术的应用对人们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1)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2)电气技术的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电车使人们的出行更加便利,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二、向“距离”挑战1.立体交通的诞生(1)条件①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跨入电气时代。

②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高效率的内燃机进入推广使用阶段,推动了汽车工业、航空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2)交通工具的发明与改进①陆上交通: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和戴姆勒分别制成了最早的汽车。

高三历史总复习必修3课件:3-7-2人类文明的引擎和向“距离”挑战

高三历史总复习必修3课件:3-7-2人类文明的引擎和向“距离”挑战

电报网
(2)贝尔
必修三
专题7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三、1.(1)现代信息科学技术 2.(1)电子计算机 物 远程医疗 3.(1)交流和共享
(2)互联网 浏览新闻 网上购
(2)电子邮件
传递与汇集
(2)信息高速公路
必修三
专题7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易错易混提示 1.瓦特发明的是改良蒸汽机,而不是发明了蒸汽 机。 2.铁制农具的出现,使人类进入“铁器时代”。第 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使用,使人类进入“蒸汽时 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的发明和应用,使人类进入 “电气时代”。信息技术革命,互联网的应用,使人类 进入“信息时代”。
必修三
专题7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三、2.(1)气锤 3.(2)法拉第 动机 发电厂
(2)近代技术 发电机 (3)雅可比 西门子 直流电
(4)电力工业 戴姆勒
电气设备工业 柴油机
电气时代
4.(1)卡尔· 本茨 5.炸药
必修三
专题7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考点2 向“距离”挑战 一、立体交通的诞生 1.条件:自19世纪70年代开始,高效率________进 入推广使用阶段,推动了________工业、________工业 的产生和发展。
必修三
专题7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参考答案: 一、1.(1)飞梭 机 (5)卡特莱特 2.(1)工业革命 二、1.社会生产 2.(1)巴本 汽缸 (2)手工业 实验科学 (2)1782 交通运输部门 (2)工厂 蒸汽时代 机器大工业 (2)珍妮纺纱机 (3)阿克莱特 (4)骡
3.(1)生产部门

向“距离”挑战

向“距离”挑战
(2)、过程与方法:运用阅读材料、科技片等来了解汽车、飞机、电报、电话、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过程。会收集、整理、运用与相关的历史学习资料,进行相关的判断分析,说明这些发明对历史进程的作用和影响。能运用联系的观点观察问题,了解继承云发展的关系。可以利用相关的教学资源继续探究试验,了解发明的原理和结构。加深对所学习的知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教法
问题探究法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_时
教具
教材、各种资料等
学法
自主学习、讨论、探究法
个人主页




【检查学案完成情况,导入新课】
随着新的交通、信息传播工具的发明,人与人的交流、交往变的更为方便,范围更为广阔,地球变的越来越“小”。在向“距离”挑战中,人类有哪些重大发明?以此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讲授新课
富县高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高二科目:历史授课人:
课题
7.4向“距离”挑战
第1课时
三维
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工业革命在交通、通讯、信息等领域的重大发明。了解汽车、飞机、电报、电话、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过程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了解科学家、发明家的贡献。能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科学与技术之间,发明与发明之间的关系。知道科技进步的积极作用,同时了解科技带来的消极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科技进步与发明对人类历史和现实的作用与巨大影响。树立科技是生产力的观念。了解发明与理论和知识之间的关系,树立学好文化知识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通过学习,了解发明家发明的过程,形成勇于探索,勤于实践科学的精神
重点
信息化社会的内容和影响。
中心发言人


3-7-2人类文明的引擎和向“距离”挑战

3-7-2人类文明的引擎和向“距离”挑战

3-7-2人类文明的引擎和向“距离”挑战一、选择题1. (2011·晋中二模)有人说:“如果瓦特早出生一百年,他和他的发明将会一起死亡!”这说明瓦特的发明能够问世并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最主要的因素是()A.资源因素B.市场因素C.理论因素D.劳动力因素【解析】解题时注意瓦特发明蒸汽机的背景是工业革命的开展,迫切需要解决动力问题。

【答案】B2.(2011·临沂)德意志诗人诺瓦利斯(1772~1801)认为,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科学的发展又会推动哲学的进步。

他能够举出的最佳论据是()A.牛顿及其《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B.达尔文及其《物种起源》C.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D.康德及其《纯粹理性批判》【解析】《物种起源》发表于1859年,相对论提出于20世纪,均在诺瓦利斯之后,故首先排除B、C两项;A、D两项相比,显然A项更符合题意。

【答案】A3.(2011·临沂)“一个苹果让牛顿吸引了世界,一壶沸水让瓦特转动了世界,一个元素让爱迪生点燃了世界……”,该广告词中瓦特的贡献是()A.研制彩色电视B.发明电灯C.研制内燃机D.改良蒸汽机【解析】瓦特发明了改良型蒸汽机,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答案】D4.(2011·福州)当今世界不分国家、不分地区,每个人都是地球村的公民。

“地球村”由理想变为现实的最重要条件是() A.原子能工业的兴起B.遗传工程的发展C.因特网的发展D.航天事业的发展【解析】因特网的发展极大增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使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

【答案】C5.(2011·临沂)顺口溜是民生诉求的重要反映,往往凸显出重要事件的影响、老百姓的期盼。

顺口溜——“百货商店频打折,超市购物有赠品;不如网上淘淘宝,鼠标一点廉价美!”突出反映出“第四媒介” ()A.传播信息的功能B.学习、办公的功能C.娱乐的功能D.高度互动、双向传受的功能【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鼠标一点廉价美”反映了因特网高度互动、双向传受的功能。

24向“距离”挑战

24向“距离”挑战

A. 汽船
B.汽车
C.飞机
D.火车
2.下列人们的日常生活现象源于互联网的 是: ①乘火车外出旅行 ②开着汽车出去郊 游 ③网上购物 ④网上炒股 A 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③④ D ②③
3.互联网的诞生使: ①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 ②交往更加 方便 ③遗传工程迅速发展 ④地球变的更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现代信息的传递方式与古代传递的方式有 哪些不同?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法大约有以下几种: 现代信息传递的方式大约有以下几种:
1.羽檄:插有羽毛的书信多用 于战事紧急。 2.鸡毛信:一般用于民间。 3.羽书:用于征调军队。 4.信鸽传书(所说的飞鸽传书) 5.快马传书。 6.传竹筒:官家,民间都用, 类似现在的信封。 7.急脚递:用于传递紧急军事 情报之用,俗称“传金牌”。 8. 烽火/狼烟等不同的朝代有
无线电通信
电子计算机
有线电报的发明
塞缪尔· 莫尔斯 (1791—1872)
发送人类第一份电报的电报机
贝尔发明电话
无线电之父——马可尼
马可尼 (1874—1937)
马可尼制作的无线电报机
返回
有哪些现代通 讯工具呢?
报纸 手机、电脑、电话、广播、 电视、书籍、语言、网络、 小灵通、书信、快报、广 播、邮件、短信 、传真、 视频……
2.狼烟(烽火)。我国春秋时期,就有用火光烽烟传递军事警 报的记载。秦始皇以后,在万里长城上每隔十里即筑一烽火台, 用干燥的狼粪做燃料,点燃之后,火光烟雾腾空,可把紧急警报 传到很远的地方。这种传播媒介在古代社会商人们的经商活动中 也被使用,如在不同时期,都有夜行的商队、马帮“举火为号” 的记载。
狼烟
2、原因:两次工业革命的结果

第四课 向距离挑战

第四课  向距离挑战

火箭号机车
莱 特 兄 弟
第 一 次 可 操 纵 的 动 力 飞 机 的 飞 行
谈谈当今还有哪些更先进的交通工具?
磁悬浮列车 载人飞船
空中客车
空中客车
二、穿越大洋的电波:电讯事业的发展
1、条件: 19世纪电磁感应现象和电磁波的发现,以及发电机 和电动机的发明。
2、发明:
⑴电报:1837年,美国莫尔斯发明有线发报机。 ⑵电话:1876年美国贝尔发明电话机。 ⑶意大利马可尼发明无线电通讯,被称为“无线电之父”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网络? 网络是把“双刃剑”,既有积极影 响,也有消极影响,二者都不可忽略。 我们要趋利避害。既不能因为它的积极 因素而放任不管,也不能因为它的负面 因素而因噎废食。
面对信息全球化时代,美国和中 国是怎样采取对策的? ⑴美国:信息高速公路 ⑵中国:国家经济信息网 中国教育科研网 公用数据通信网
实践应用 ①铺设海底电缆 ②扩展电报线路
有线电报
建立电话公司,生产 电磁感 电话机,经营电话业 务 应 电磁波 ①横跨大西洋传送 无线电试验 ②短波试验
三、改变世界的网络
1.互联网的概念:互联网是通过计算机网络 传播信息的文化载体,这种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储、 处理和传播,以比特为计量单位的电子媒介被人 们称为“第四媒体”。(以纸质为媒介的报纸是 第一媒体,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是第二媒体,以 图像为媒介的电视是第三媒体 ).简言之,即电子计 算机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技术.
PC 600美元 10千克 0.25平方米
1.9万只电子管 100块集成电路
5000次/秒
5000万次/秒
4.网络有哪些主要用途?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件传输 信息导航
网络的主要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极影响: 互联网给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大缩小了全 球的空间距离,使全人类进行相互音质信息交流与共 享、信息传递与汇集成为可能;推动了知识经济的产 生与发展;使人类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思维 等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更新 改造;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消极影响: 导致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等; 各国之间围绕互联网的竞争造成世界更加动荡不安; 虚拟社会对人们生活和学习工作特别是对青少年产生 消极影响。
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科学技术 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引进外国先进 科学技术,在科技领域硕果累累。
汽车的发明
戴姆勒 (1834—1900)
1885年戴姆勒制成的汽车
亨利· 福特 (1863—1947)
亨利· 福特和汽车
早期汽车
泰坦尼克号
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有线电报的发明
便携式电子计算机(笔记本电脑)
掌上电脑(PDA)
无线电之父——马可尼
马可尼 (1874—1937)
马可尼制作的无线电报机
(1)电子计算机的研制:
1946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至今,电子 计算机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 电路四个发展阶段,第五代新型计算机正在研制之中。 (2)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电子计算机不仅为自动化和控制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而且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如数据处理、设计实验、 自动控制、经营管理、信息传播、情报检索、通讯联络、 教学科研等方面。
互联网日益方便,人们不仅可以从网上获得 信息,还可购物。
三、改变世界的网络:
1、互联网的概念: 2、背景: 3、互联网的影响: 电子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给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四通八达的计算机网络, 大大缩小了全球的空间距离,使全人类进行相互音质信息 交流与共享、信息传递与汇集成为可能。( “秀才不出 屋,能知天下事。”) “信息高速公路” 互联网正在以人们无法预料的速度、深度和广度,改 变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瓦特改良蒸 极大的提高 汽机的投入 了生产力, 使用 进入蒸汽时 代,资本主 义由工场手 工业过渡到 机器大生产 电力 内燃机 新通讯 化学工业 极大的提高 了生产力进 入电气时代
第 19世纪70 二 年代---次 20世纪初
资本主义 过渡到帝国 主义阶段 社会经济结 构和生活结 构的变化
第 20世纪40、 原子能 生产力迅猛 三 50年代以 航天技术 发展,进入 次 来 电子计算机 信息化时代
第四课:向“距离”挑战
一、立体交通的诞生:
1、条件:
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石油开采和石油化工业的发展。
2、主要发明: ⑴1885年,德国卡尔· 本茨和戴姆勒制成了最早的汽车。
⑵1887年把内燃机装到汽船上。
⑶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制成第一架飞机。 3、影响: 推动了世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人类进入了立体交通 的新时代。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世界市场的 形成。
二、穿越大洋的电波:
1、条件: 19世纪电磁感应现象和电磁波的发现,以及发电机 和电动机的发明。
2、发明:
⑴电报:1837年,美国莫尔斯发明有线发报机。 ⑵电话:1875美国贝尔发明电话机。 ⑶意大利马可尼发明无线电通讯,被成为“无线电之父”
3信息提供了方便, 使世界的政治、经济、联系进一步密切。
4、中国的互联网建设: 中国积极推进国家经济、教育科研、公用数据信息化。
讨论题:“互联网的利与弊”。
从身边的事例入手,探讨 现代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双重影 响,分析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对 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存在的 问题。感受信息时代带来的价 值观念的变化。 探讨如何趋利避害。
互联网的影响
课堂讨论:互联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塞缪尔· 莫尔斯 发送人类第一份电报的电报机 (1791—1872) 1844年5月24日,莫尔斯在华盛顿国会大厦里,向 巴尔的摩发出了:“上帝干了些什么?”一语—— —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电报。
贝尔发明电话
1876年3月10日,贝尔 通过送话机喊道:“沃森 先生,请过来!我有事找 你!” 这一句极普通的话, 竟成了人类通过电话传送 的第一句话音。 1892年纽约芝加哥的 电话线路开通。电话发明 人贝尔第一个试音:“喂, 芝加哥”,这一历史性声 音被记录下来。
三次工业革命分别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 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工业产生,先进 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一系列 侵华战争,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国 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
讨论话题: “天涯若比邻”——科技对“距离”的挑战
材料一:公元627年秋,唐贞观元年,28岁的玄奘 法师混杂在逃难的灾民中间,悄悄地离开了长安,开 始了孤身求法的西行历程。历经一年的跋涉到达印度 境内。 材料二:1872年,斐利亚· 福克先生在伦敦改良俱 乐部和会友们打赌,要在八十天内环游地球一周。在 当时的情况下,这确实是一件很难办到的事。但最后 他提前一天完成了。(《八十天环游地球》简介) 材料三:1992年10月,一架“协和”号超音速客 机,为了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500周年,只用了 32小时49分绕地球一周,创造了环球飞行的新纪录。
(2)20c60s末,美国出于“冷战”的需要加紧信息科 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结果导致了互联网的产生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40、50年代以来)
——(改变世界的网络)
1、互联网的概念: 2、背景: 3、互联网的影响:
因特网将孤立的电脑用户与全世界联系在一起
互联网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
1995年中国人开始接触互联网,到2005年中 国互联网上网人数超过1亿。
三次科技革命
项 时间 目
第 18世纪60 一 年代--次 19世纪中
代表
生产力
社会结构
社会分裂为 两大对立阶 级:工业资 产阶级和无 产阶级
世界格局
密切了世界的 联系,初步建 立了资本主义 世界殖民体系 和资本主义世 界体系。 资本主义世界 殖民体系和资 本主义世界体 系最终形成 经济全球化, 政治格局多极 化
三、改变世界的网络:
1、互联网的概念: 互联网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的文化载体,这种 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储、处理和传播,以比特为计量单 位的电子媒介被人们称为“第四媒体”。(以纸质为 媒介的报纸是第一媒体,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是第二 媒体,以图像为媒介的电视是第三媒体 ) 2、背景: (1)二战后,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 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