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概论 大明宫

合集下载

大明宫遗址:追溯唐朝大国气象

大明宫遗址:追溯唐朝大国气象

大明宫遗址:追溯唐朝大国气象大明宫是唐代宫城之一,与长安城一起构成唐代皇城和都城的中枢。

大明宫是唐代宫殿建筑的代表,同时也是唐代重要的政治、文化、社会中心。

大明宫遗址位于今天的西安市雁塔区,南距大雁塔不到一公里,西与小雁塔隔河相对,大约占地12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遗址之一。

大明宫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年间(627年),历经唐朝几代皇帝的兴建和扩建,以盛大、壮观而闻名于世。

相传,每次唐代皇帝东巡、北巡时,都要在大明宫举行盛大的仪式和聚会,以展示唐朝的神威和富强。

大明宫规模宏大,建筑群分布在南北中轴线上,中轴线上南北两端分别为长安城门和明德门,中部则是大明宫的主宫殿群,包括了"三殿五楼、九重天阙"等,形成了宏伟壮观的建筑群。

大明宫宫殿建筑的风格体现了唐朝的文化特点,建筑结构稳重大气,且华丽细腻,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成为唐代建筑文化的代表之一。

大明宫的花园、湖泊、池塘、桥梁等园林建筑也是唐代园林文化的代表作品之一,其设计严谨、布局合理,富有情趣,把自然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显示出唐代园林建筑的独特魅力和风情。

大明宫遗址也是国家级文化遗址保护区,现已经成为了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成为了广大游客了解唐代历史和文化、追溯唐代大国气象的重要场所。

通过对大明宫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不仅可以重建唐代宫殿建筑和园林文化的风貌,更能够深入了解唐代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为我们认识和研究唐代历史和文化提供珍贵的史料资料。

唐代以其繁荣、开放、多元的文化特点而闻名于世,而大明宫作为唐朝的重要政治、文化和社会中心,更是展现了唐代大国气象的核心之一。

大明宫遗址的保护和研究,不仅体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更能够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的流芳历史和博大精深,进而推动中华文化在全球的弘扬和传承。

大明宫

大明宫

大明宫——跨越时空的宫殿曾在一本关于建筑的书中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任何建筑物,只要一建造起来,便是文物。

当时不甚理解,直到见到唐大明宫遗址才明白此话的蕴意——时空是可以跨越的。

一组辉煌壮丽的建筑群唐大明宫遗址位于陕西西安市北郊龙首原上,是周秦汉唐四大遗址之一。

站在被青砖铺筑的含元殿遗址的台基上,向南遥望茫茫雾霭中的丹凤门,不由想起《大明宫词》中那句经典的台词:“长安细雨,沐浴着太平;大明宫景,多少宿命。

回首遥望苍穹下,世事浮沉,无常无情;终我一生,难寻太平。

”公元662年,唐高宗李治下令对大明宫进行扩建,并于次年6月携武媚娘——之后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的武则天迁入宫中执政。

公元896年,兵乱战火让土木建筑的大明宫毁于一旦。

在此两百多年间,大明宫都是国家的统治中心。

盛世时的大明宫,占地3.2平方千米,是北京紫禁城的4倍,为史上最为辉煌壮丽的宫殿建筑群。

大明宫由南至北沿中轴线主要的建筑包括丹凤门、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太液池、玄武门等。

其中,正南门——丹凤门自662年建成,沿用历史长达240余年,是唐朝皇帝进出宫城的主要通道。

丹凤门上部建有丹凤楼,是皇家颁布赦令、举行宴会等大典的重要活动场所。

丹凤门北对大明宫主殿含元殿,东西为顺城街,南面为长安城,南北长1500米,宽176米的丹凤门大街,与唐大雁塔遥相呼应,构成了唐长安城的重要景观轴线,展示了盛唐皇室的无上威仪。

大明宫中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三大殿,分别为大唐的外朝、中朝和内朝。

盛大的庆典一般在含元殿举行,而宣政殿是真正的权力中心。

宣政殿在含元殿以北300多米,是大唐皇帝召集官员听政、与官员一起议政的地方。

涉及帝国事务的重大事件一般都在宣政殿讨论,关乎帝国大业的重大决策也都在此颁布。

紫宸殿在宣政殿以北,属于内朝,对于当时的官员来说,能够在大明宫的紫宸殿受到武皇后召见,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

此外,作为大唐皇帝宴会、非正式接见和娱乐的场所,麟德殿是也是当时唐代官员引以为荣的重要建筑。

西安大明宫古代唐朝宫殿的遗址

西安大明宫古代唐朝宫殿的遗址

西安大明宫古代唐朝宫殿的遗址西安大明宫是唐朝宫殿的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

它是唐朝的皇宫之一,曾经是举世闻名的宏伟建筑。

如今,大明宫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历史遗迹和旅游景点,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单位。

以下是对于西安大明宫遗址的介绍。

一、大明宫的历史背景大明宫位于唐长安城的南郊,修建于唐太宗李世民的时期。

大明宫是由太原、太极、太和、太宁四院组成的,占地面积浩大。

唐太宗在位期间,修建了大明宫,将其作为自己的宫殿和政府机关所在地。

二、大明宫的规模和布局大明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宫殿之一,它的规模宏大,宫殿庞大。

根据历史记载,大明宫共有殿宇三百多座,房屋万间,占地面积超过三平方公里。

整个宫殿分为内院、中院和外院,布局严谨有序。

三、大明宫的建筑风格大明宫的建筑风格受到了当时的道教和佛教影响,融合了中原和西域的建筑特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宫殿建筑华丽精美,采用木结构和砖石结构相结合的方式,建筑风格庄严大气。

四、大明宫的文化与艺术大明宫是唐朝文化繁荣时期的象征,这里聚集了许多文人墨客,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文化艺术作品。

大明宫内的壁画、砖雕、灯具等艺术品都表现出唐朝盛世的繁荣景象。

五、大明宫的重要性大明宫作为唐代皇宫的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它见证了唐朝的辉煌时代,展示了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繁荣。

大明宫还是研究唐代宫殿建筑和宫廷文化的重要材料,对于了解唐朝和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具有重要意义。

六、大明宫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为了保护好大明宫这一珍贵的历史遗迹,中国政府和西安市政府多年来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资源进行保护修复工作。

如今,大明宫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并且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单位,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结语:西安大明宫是唐朝宫殿的遗址,承载着中国古代历史的记忆,并展示了唐朝盛世的繁荣景象。

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和历史遗产,大明宫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保护和传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建筑艺术,体验唐朝的繁荣和辉煌。

介绍陕西大明宫遗址的导游词

介绍陕西大明宫遗址的导游词

介绍陕西大明宫遗址的导游词尊敬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陕西大明宫遗址博物馆。

我今天将为大家介绍这座历史悠久的宫殿,并带领大家领略这里的文化底蕴。

请大家跟随我,开始我们的行程吧!一、大明宫的历史背景大明宫,又称为大明皇宫,是在唐朝时期建造的宫殿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宏伟的宫殿建筑之一。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而大明宫作为唐朝的皇宫,更是体现了当时社会繁荣和文化的高度。

大明宫修建于公元634年,经历了几个朝代的建设和扩展,直到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大明宫也逐渐废弃。

二、大明宫遗址的规模和布局大明宫遗址位于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占地面积约为3.2万平方米。

遗址分为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内城是皇宫的主要建筑群,外城则是宫廷的辅助建筑群。

内城的主要建筑有皇城、内殿、后殿等,其中最著名的建筑是皇城,它是大明宫的核心区域,体现了唐代的建筑风格和规模。

皇城的面积达到1750亩,比紫禁城还要大。

它建造了许多宫殿、庙宇和花园,令人叹为观止。

外城的建筑主要包括行宫、佛寺、佛塔等。

行宫是皇帝接待外宾和处理政务的地方,也是举行宴会和舞会的场所。

佛寺则是供奉佛祖和修行的场所,佛塔则是储存佛经和舍利的地方。

三、大明宫遗址的文化价值大明宫作为唐朝皇宫的重要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价值。

首先,大明宫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原地区和西域的建筑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唐代建筑风格,对后世的建筑有很大的影响。

其次,大明宫是唐朝皇帝处理政务、举行庆典和祭祀的地方,也是皇帝展示权威和声威的场所,因此反映了唐朝政治文化的特点。

此外,大明宫还是唐朝文化繁荣的象征,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对中国古代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大明宫遗址的发现和保护大明宫遗址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发现的,当时考古人员在临潼区发现了大量的文物和建筑遗迹,确认了这里就是大明宫的所在地。

为了保护和研究这一重要的历史遗址,中国政府于1962年将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96年开放给公众参观。

大明宫遗址:追溯唐朝大国气象

大明宫遗址:追溯唐朝大国气象

大明宫遗址:追溯唐朝大国气象大明宫遗址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区西北部,是唐朝时期建筑的遗址,是中国现存唐代宫城遗址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建筑群之一,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留最完好的宫城遗址之一。

大明宫始建于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627年,历经唐玄宗时期的多次扩建和修复,成为了唐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并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大明宫分为外城、内城和禁苑三部分。

外城建筑规模之大、风格之宏伟,在唐朝时期是极为少见的,国外来宾到达长安,必先游览大明宫,以便从宫城中领略唐代城市文化的精髓。

内城则是唐玄宗住所和工作地点,其中东西两路是住宅区,中路是官署,南面是花园。

禁苑是皇帝狩猎和游乐的场所。

大明宫占地面积达到了3.77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宫殿。

大明宫的设计和布局充满了大唐时期的特点。

其中,明堂是唐代宫殿的代表,是各级官员朝会和重要典礼的场所。

唐代宫殿建筑的特点之一就是皇帝的居所以及朝廷官员的住宅、办公场所和宴会场所都围合在一起,形成了密集的宫廷体系。

这种布局形式反映了唐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皇权思想。

作为唐朝的宫殿,大明宫不仅仅是一座建筑,还承载了唐代巨大的政治和文化气象。

唐朝时期,大明宫是公主和皇帝选美、举办盛大宴会和政治活动的场所。

宫中建有密集的政府机构和官员住宅,成为唐朝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之一。

在大明宫的遗址中,也发现了很多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

如唐代的安国寺塔、憨山大师雕塑、大明宫砖雕壁画、玄宗皇帝的泥塑像等,这些文物的保存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唐代的艺术和文化。

大明宫的遗址已经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并对研究唐代历史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它代表了唐朝的巨大宫廷体系、政治、文化和经济成就,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唐朝时期的大国气象,审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灿烂,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考和反思的余地。

大明宫:尽显盛唐恢弘气势

大明宫:尽显盛唐恢弘气势

大明宫:尽显盛唐恢弘气势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座神奇的建筑,它曾经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宫殿群。

有多大?相当于四个紫禁城,三个凡尔赛宫,十二个克里姆林宫,十三个卢浮宫,十五个白金汉宫,五百个足球场。

这就是中国鼎盛时期的政治中心、大唐的皇宫——大明宫。

今天,米唐猫带你沿着丝绸之路走进大明宫,去捕捉一千年以前的盛世光华。

大明宫位于唐京师长安(今西安)北侧的龙首原。

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原名永安宫,是唐长安城三座主要宫殿“三大内”(大明宫、太极宫、兴庆宫)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称为“东内”。

自唐高宗起,先后有唐朝17位帝王在此处理朝政,历时达200余年。

可以说大明宫见证了大唐盛世的辉煌。

大明宫是当时全世界最辉煌壮丽的宫殿群,其建筑形制影响了当时东亚地区的多个国家宫殿的建设。

大明宫的平面形制为南宽北窄、四面宫墙闭合的楔形,面积3.7平方千米。

在科技基本没有,盖楼只能靠人的唐朝,建这么大的宫殿,所需的人力可想而知。

这座庞大的皇宫共有11座城门,正门名为丹凤门,有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三大殿,北部有太液池、麟德殿。

此外有别殿、亭、观等30余所。

整座宫殿坐北朝南,居高临下。

大诗人王维还给它写过广告语——“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丹凤门大明宫的正门名为“丹凤门”,是大明宫最南面的门。

丹凤门东西长七十多米,南北宽三十多米,共开了五个门道,这是当时城门的最高形制。

它的规制之高、规模之大均创都城门阙之最,对研究唐长安城和中国都城考古均有重要价值,被誉为“盛唐第一门”。

丹凤门上有高大的门楼,是唐朝皇帝举行登基、宣布大赦和改元等外朝大典的重要场所。

自建成之日起,丹凤门就成为唐朝皇帝出入宫城的主要通道,在大明宫诸门中规格最高。

门道使用有严格的规则,五门道与三门道一样,中间的门是皇帝的专用通道,其他任何人都不许使用,即使太子也一样。

由于严格的宫廷规制所限,丹凤门的城楼规模不能超过大明宫的主殿含元殿,所以丹凤楼采用了在主楼两边增加挟屋的方法,使主楼从正面看显得更加宽大。

大明宫景点介绍

大明宫景点介绍

大明宫景点介绍大明宫,是中国唐朝时期建筑群的代表性作品之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中心区域,是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和旅游景点。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大明宫的历史背景、景点和文化内涵。

一、历史背景大明宫始建于公元634年,是唐太宗在位时期为纪念其父母而兴建的。

在唐朝的历史长河中,大明宫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曾是唐朝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之一,不仅是当时的皇宫,也是朝廷的重要机构和文化机关。

例如,麟德殿是皇帝听政和举行重要宴会的场所;太和殿是皇帝举行朝会和重大仪式的场所;而元德殿和永安宫则是储藏和贮藏天下珍宝的地方,其中的文物和器物数不胜数。

不过,唐朝自中期开始逐渐走向衰落,到了唐朝晚期,大明宫也就被遗弃。

尽管历经千年沧桑,大明宫的建筑风貌依然煞是壮观,因而成为了一大旅游胜地。

二、景点介绍1、太和殿太和殿是大明宫的一大亮点。

它始建于公元633年,是当时唐朝皇宫中最为重要的建筑之一,也是中国宫殿建筑的代表作品之一。

太和殿的建筑风格恢宏壮丽,以前殿后加椭圆形屋面和大型悬挑整座建筑寥寥数间,但气量恢宏,居然能够容纳4000多人同时在这里进行仪式和宴会。

2、麟德殿麟德殿建于公元635年,是唐朝一座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

在唐朝时期,官员和文人士大夫在此作诗、聚会、交往,歌颂唐朝繁荣昌盛,守护国家的和平稳定。

殿的中央是宝安石龟,全是名厨佳肴献给皇上。

麟德殿是唐朝官府文化中心祠堂,也是古代诗歌、音乐、舞蹈、文化艺术产生发展的地方。

3、御花园大明宫还有草木浓郁、景色宜人的御花园,占地面积达到了1500亩,其中花坛、草坪等面积巨大。

御花园别有一番无以言表的韵味,它是古代皇帝及皇后、皇妃等赏花园林的保留地,也是唐 Dynasty皇家宠爱的人们交流演练、擂台角斗的赛场。

三、文化内涵大明宫凝聚着众多的文化内涵。

它记录了唐朝的宫政历史,其中积累下来的宫廷文化和习俗有着不可或缺的观赏价值和历史价值。

大明宫的建筑、艺术和巨型场所,汇集了当时的一流技术和成就,深深地影响了后人的建筑和文化,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珍贵财富之一。

大明宫遗址见证下的盛唐兴衰

大明宫遗址见证下的盛唐兴衰

大明宫遗址见证下的盛唐兴衰
大明宫遗址见证下的盛唐历史文化#镜观三秦#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西安市太华南路,大明宫地处长安城北部的龙首原上,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平面略呈梯形。

大明宫是唐帝国最宏伟壮丽的宫殿建筑群,也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宫殿建筑群,是唐朝的国家象征,大明宫初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比北京故宫大4.5倍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皇宫、见证了盛唐200多年繁华的大明宫,如今主殿含元殿只剩下了一片基坑。

曾经太宗李世民为了表现他是一个孝子,特别给他老爹李渊修建的养老的地方,随着唐明皇李隆基后来不问国事、专心和杨贵妃谈恋爱而逐渐使盛唐败落,最终这片风水宝地也就成了遗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文化概论作业(从大明宫浅谈隋唐文化特点)
北京交通大学
机电1102
周伟明
11221057
从大明宫浅谈隋唐文化特点
看完《大明宫》后,我对隋唐文化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的恢弘气度,如史诗般壮丽的大国文化气息。

这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第二次大一统时期,它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并且惊世骇俗,举世瞩目。

兴盛时期的大唐用它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吸取着世界各国的文化精华,也让万国使者来到这里朝贺瞻仰。

唐朝是一个强大而繁荣的时代,唐朝全盛时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之一,也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一。

在唐朝的前半叶,社会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文化先进,是历史上中国向周边国家文化与技术的一个大输出时期,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也给五胡十六国以来进居塞内的各个民族提供一个空前的交流融合环境,在过程中亦从外族文明汲取诸多。

唐朝的后半叶,处于中国历史的转型期,土地、盐铁、赋税制度的改革标志着社会的缓慢变化,藩镇割据势力的壮大与周边诸民族国家的形成,对此后近千年的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大明宫是唐朝鼎盛时期最好的写照,气势恢弘的建筑风格,广阔的建筑面积,无论对财力,人力还是技术,都有相当高的要求,若没有盛唐时期充裕的府库储备,没有国泰民安的生活,没有顶尖的建筑技术和设计才能,这样一座备受世人瞩目的宫殿是很难完成的,这不仅在中国封建历史上是一项空前绝后的浩大工程,也是中华文明立于世界文明前列最真切的写照。

隋唐文化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和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国目光,让所有人都想来到帝国一睹这里的风采呢?
一、隋唐文化是多元化、多样性地域文化交融的产物
隋唐文化体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的特点,与隋唐时期个地域文化的交融密不可分。

南北朝时期,长时间的分裂和战乱使得各地域的民族都以其独特的方式生活在华夏大地上,他们有着自己的语言和独特的文化。

例如,北方地区地域广阔,土地贫瘠,常年大风扬沙,恶劣的环境使得生活在这里的人民性格豪迈、粗犷,他们钟情于大漠,孤烟,长河,他们能够在现实的孤寂与苍凉中寻找对生活的豁达与坚持。

所以这一地域的文化多体现出苍劲雄浑,粗狂质朴的特点;相比江南地区,这里地理条件优越,收到当地政治,文学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使得这里的文化体现出一种婉约,隽秀,俊朗的特点。

这一文化特点对隋唐文化的发展趋势有着深远的影响。

隋朝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交融,使得多元文化能够在这片土壤中生根发芽,形成了突破界限与束缚的多元文化格局。

到了唐朝时期,随着政治经济的进一步稳定,文化资源更加丰富,地域限制已经对文化的差别影响越来越小。

加之丝绸之路的又一次开通,不仅在大唐境内的文化交流愈来愈深入,大唐和周边各国的政治文化交流也更加频繁。

大唐文化在不受地域限制的情况下,文化更加繁荣,这种兼容并蓄,多元与多样性的特点是地域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

二、隋唐文化的胡化倾向
隋唐文化在融合地域民族文化的同时,也逐渐显现出胡化倾向。

因此,胡化也是隋唐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

文化呈现出胡化倾向于民族文化交融和统治阶级推行的民族文化融合政策密不可分,也和当时隋唐统治者的胡人血统有关。

因此,唐太宗认为,作为统治阶级,对待汉族和少数民族都应该一视同仁。

同时,他也加强推行胡汉名族之间的融合政策。

唐朝灭了东突厥之后,东突厥的很多将领举家迁往长安,并且当时的朝廷里有还有不少突厥、鲜卑等少数民族官员。

因此,隋唐统治阶级对民族融合政策的支持对隋唐文化的胡化奠定了深厚
的社会根基。

隋唐文化胡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婚恋观念和习俗受到影响。

在鲜卑和突厥民族的影响下,隋唐传统的婚恋观念受到挑战,妇女贞洁观念逐渐淡薄,改嫁成为普遍现象。

第二,饮食文化也发生改变。

隋唐时期人们的饮食结构受胡人影响,开始喜欢以面粉为原料的“胡饼”,喜欢喝西域的葡萄酒。

第三,衣着胡化。

隋唐人民喜欢模仿胡人穿衣戴帽,他们喜欢衣着紧身行动便利的衣服,头戴顶部略尖的胡帽。

最后,音律、舞蹈的胡化。

隋唐许多音乐乐章来自西域,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

尽管如此,华夏文明并没有因此显出颓废之势,而是愈加灿烂辉煌。

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其一,胡汉文化是相互渗透的,汉人喜欢穿胡人的衣服,胡人也喜欢穿汉人的衣服,两者文化在相互交融渗透,胡人文化已成为隋唐文化的一部分。

其二,儒家文化在华夏文化和胡文化交融过程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在胡文化影响对中原产生影响的时候,儒家文化已对胡人的思想意识形态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原与汉人杂居的胡人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也被逐渐汉化。

总之,隋唐文化虽然表现出明显的胡化
趋势,但华夏文化不但没有被取而代之,反而在胡汉文化交融中大放异彩,愈发灿烂。

三、儒、释、道文化鼎盛发展
隋唐时期的宗教文化在中国古代发展的尤为繁盛,这与统治阶级哎对待宗教问题上推行开放政策、创造宽松的宗教环境有关。

繁荣发展的儒、释、道文化中,首先儒家文化兴盛。

儒家文化严格意义上不算宗教文化,但由于思想理念极大程度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至隋唐时期,儒家文化已发展的较为成熟,并且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所以当时人们已经将儒家文化视为宗教加以信奉。

且当时统治者对儒家文化在治国兴邦方面的作用予以肯定,因此对儒家文化也相当重视。

其次,佛教文化盛极一时。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原,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

在这时,统治者大增僧侣数量,大兴土木修建寺庙。

当时玄奘取经回到长安,翻译的经书数量种类加大增加,这对佛教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后,道教文化繁荣。

道教文化在隋唐也有极大的发展。

唐代崇尚道教,供奉老子,在大明宫中,三清殿就是专门为宫廷供奉祭祀道教而建。

统治者对道教的推崇使得道教文化在隋唐时期呈现出繁荣景象。

上述隋唐文化特征,其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

第一,国家长期的统一安定为文化繁荣形成和积淀提供了安稳的社会大环境。

第二,国家的繁荣昌盛,国力强盛,生产水平的提高发达为当时文化交融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第三,封建社会制度在近千年的发展后到了隋唐时期达到鼎盛,为封建文化的兴盛提供了完善的制度保
障。

总而言之,隋唐文化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巅峰阶段,它不但在隋唐时期兴盛繁荣,对后来的朝代也有着即为深远的影响。

隋唐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着它独特且魅力四射的光芒,一些精华甚至影响着当代中国人。

大明宫,一座空前绝后的宏伟而辉煌的宫殿,它不仅谱写着隋唐时期繁荣恢弘的华美乐章,更是对隋唐文化最真实的映射。

虽然它早已不在,却留给世人更多对隋唐时期的美丽遐想,在历史的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张云鹏,盛唐气象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2年
[2]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
[3]百度百科大明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