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科_表格式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教科教案模板

初中历史教科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哪些
2. 掌握封建制度、官制、科举制度等重要内容
3. 能够分析古代政治制度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封建制度的特点和组成
2. 官制的等级分明和作用
3. 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影响
教学难点:
1. 理解封建制度对社会的影响
2. 分析科举制度对官员选拔的作用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教材和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学习用具
3. 教师准备课堂讨论问题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介绍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定义和重要性
2. 讲解封建制度(10分钟):讲解封建制度的起源、特点和组成
3. 分组讨论(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封建制度对社会的影响
4. 讲解官制(10分钟):讲解官制的等级分明和作用
5. 分析科举制度(10分钟):分析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影响
6. 小结(5分钟):总结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
教学延伸:
1. 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了解更多关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容
2. 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演讲的形式深入研究政治制度的影响教学评价:
1. 考察学生对古代政治制度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评价学生的表现
教学反思:
1.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2.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和理解
教案制作人:XXX 时间:XX年XX月XX日。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表格式)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板书设计
当堂达标1.(四川眉山中考改编)至迟成书于东汉时期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提到了很多多面体体积的算法,主要是有关筑堤、造台、开河、掘窖的体积问题,以及谷仓、米囤、粮密的容量问题。
由此可知中国古代( B )
A.数学家多出身于农民家庭
B.数学知识与农业生产相关
C.数学普及促进农业的发展
D.数学成就领先于其他国家
2.(河北唐山乐亭期末)司马迁著的《史记》体例完备、史料翔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这部史书可以作为我们了解历史史实的重要参考资料。
下列历史史实在《史记》中能查到的是( A )
A.武王伐纣
B.蔡伦改进造纸术
C.设置西域都护府
D.华佗发明“麻沸散”
教学反思在本课教学中,造纸术的改进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是教学的重点,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讨论探究、教师讲述等形式,突破了本课重点。
为了突破难点,通过自主学习的方法,分析两汉时期科技与文化领域取得新成就的原因,认识秦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整节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
初中历史科教案模板

初中历史科教案模板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2. 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明的特点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意义;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水平。
教学重点:1. 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2. 古代文明的特点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意义;教学难点:1. 学生对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理解;2. 学生对古代文明的特点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意义理解。
教学准备:1. 教材:历史教科书相关章节;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3. 学具:地图、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图,让学生了解古代文明的地理位置及其分布情况,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讲授(15分钟)1. 回顾古代文明的起源:提及古代文明的起源地、时期及主要特点;2. 分析古代文明的发展过程:介绍古代文明的主要发展阶段及成就;3. 探讨古代文明的特点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意义:让学生理解古代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文明的影响。
三、讨论(15分钟)分组讨论古代文明的特点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意义,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
四、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古代文明的重要性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关于古代文明的调研任务,要求学生查阅资料、撰写报告,加深对古代文明的理解。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认识到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不同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拓展他们的历史知识面。
初中历史备课教案的范本

初中历史备课教案的范本
教学目标:
1. 掌握秦朝的建立及统一中国的过程和意义。
2. 了解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和措施。
3. 了解秦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秦朝的兴起和统一。
2. 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和措施。
教学准备:
1. 教案、教材、多媒体设备。
2. 图片、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了解战国时期的动荡局势。
2. 激发学生对秦朝兴起和统一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入探讨。
二、讲解(15分钟)
1. 讲解秦朝的兴起和统一过程,介绍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和措施。
2. 分析秦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包括统一文字、度量衡等。
三、讨论(15分钟)
1. 分组讨论,探讨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和措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每组汇报讨论结果,进行交流讨论。
四、总结(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秦朝的兴起和统一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2. 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秦朝统一的影响。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秦朝兴起和统一的文章,总结秦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提醒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做好复习准备。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秦朝的兴起和统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和措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下节课将继续深入讲解秦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秦朝的历史。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表格式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表格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第十七课,主要内容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材从长征的背景、长征的历程、长征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长征中表现出的坚定信念和英勇斗争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的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长征这一历史事件,学生可能了解不多,对于长征的意义和影响可能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长征的背景,理解长征的过程,感受长征的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掌握长征中的重要战役和事件,了解长征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中国革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表现出的坚定信念和英勇斗争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长征过程中的重要战役和事件,长征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中国革命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长征的艰苦环境和英勇斗争精神。
2.案例教学法:以长征过程中的重要战役和事件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历史发展的规律。
3.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长征的相关资料,制作PPT,准备教学用具。
2.学生准备:预习长征的相关内容,准备好笔记本和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长征的纪录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长征的艰苦环境和英勇斗争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让学生对长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表格式教学设计模板(历史)

表格式教学设计模板(历史)概述本文档为历史学科的表格式教学设计模板,用于帮助教师设计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布置。
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
2. 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单元名称: [请填写单元名称] [请填写单元名称]主题: [请填写主题] [请填写主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活动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历史背景、概念和事件,引导学生理解历史知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的互动与合作。
3. 观察法:带领学生实地观察历史遗址、文物等,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体验感。
4. 多媒体法:利用多媒体资源,呈现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研究兴趣。
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就课堂上讲解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讨论。
2. 观察实地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遗址或博物馆,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文化。
3. 多媒体展示: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历史图片和视频,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感知历史。
评估方法评估方法:1. 小组讨论表现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度。
2. 观察实地活动反馈记录:记录学生对实地活动的观察和体验,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研究效果。
扩展阅读1. [推荐阅读书籍1]2. [推荐阅读书籍2]3. [推荐阅读文章1]附录1. 教学材料:[请列出所使用的教材和资料]2. 多媒体资源:[请列出所使用的多媒体资源]3. 实地活动安排:[请列出实地活动的日期、地点和注意事项]以上为表格式教学设计模板(历史),供教师参考使用。
根据具体教学需求,可灵活调整和修改。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表格式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表格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敌后战场的抗战是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的主题。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期间,我国敌后战场上的抗战情况和英勇事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敌后战场抗战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抗日战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敌后战场抗战的具体情况、战役和英雄人物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敌后战场抗战的重要性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敌后战场抗战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历史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敌后战场抗战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2.难点:敌后战场抗战的意义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等,为学生营造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历史思维;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战役和英雄人物,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敌后战场抗战的情况。
六. 教学准备2.多媒体设备;3.图片资料;4.历史地图;5.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敌后战场抗战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2.学生分享课前预习的成果,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敌后战场抗战的相关图片和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抗战情况;2.学生认真观察,记录重要信息。
操练(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敌后战场抗战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2.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2023年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3年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教学
设计(表格式)
2023年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表格)
以上是2023年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表格,共包含四个单元。
每个单元都列出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以便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设计。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中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并根据教学评价指导学生的研究和提高。
备注:本教学设计仅为示例,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可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和补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米勒《播种者》《拾穗者》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印象画派
世纪后半期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
借助光学成就,捕捉光与色之下“瞬间现象”;作品线条粗狂,形式夸张,色彩明快等。
莫奈《日出·印象》
凡·高《向日葵》塞尚等
现代主义美术
世纪
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工业化的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艺术家的创新。
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内心的“自我感受”、“自我表现”;善于表现复杂的心理特征。
毕加索《格尔尼卡》
世纪以来的主要文学艺术的流派、代表人物。分析比较不同流派的文学艺术,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展示图片作品引导学生归纳表格
学生通过图片理解不同音乐流派的风格并完成表格
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派别
人物及作品
特点
创作风格
浪漫主义音乐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约翰·施特劳斯《蓝色的多瑙河》
歌颂资本主义的时代性
注重抒情,自传性和个人心理刻画的形式,突出弘扬民族特色
世纪年代
摇滚乐在美国影响大,猫王、甲壳虫乐队
世纪以来的电影、电视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理解世纪年文学艺术、科技及人类发展的紧密关系
、理解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尊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文化传统
、感受体会文学艺术的魅力,以历史眼光认识和理解,避免娱乐色彩掩盖历史教学目标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对本单元的内容是有一定基础的,也能通过网络收集到资料。但大多仅停留在语文常识上的认识。本课题目的在于以历史眼光认识和理解文学艺术,如:利用政治和经济内容,强调文学艺术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
()产生与发展历程。①出现:世纪年代中期。②年,英国伦敦首次播送了电视节目。③年代播出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首次开办每天两个小时的电视广播。④年代末,英国拥有电视机的家庭已达两万户。⑤年代初,美国开始试播彩色电视节目。⑥二次大战后,在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电视进入大规模的普及运用阶段。
()影视艺术的影响。影视艺术既反映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又直接敏锐地回应、影响文明的发展和社会风尚的变化,影视艺术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艺术鉴赏性,满足人们各式各样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无处不在。
课题:必修(Ⅲ)
科目:历史必修(Ⅲ)
教学对象:高三复习课
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课题来自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的专题八《十九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学习价值体现在①世界文化时代性和多元化,②各民族文化间的融合交流,③世纪年文学艺术、科技及人类发展的紧密结合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学生养成文学艺术与政治经济的相互联系;、欣赏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学生养成文学艺术与政治经济的相互联系等方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列举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学生养成科技与生活的角度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历史比较:对比各类艺术流派的特点
关注社会问题,深入
剖析社会生活,揭露社会罪恶。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等
三.世纪的世界文学
区域
背景
特点
主要成就
欧美
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影响
强调自我表现,手法比较怪诞,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没有明显的理由;背景模糊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语言风格悖离传统等。
展示图片作品帮助学生梳理归纳知识
电影艺术
()条件:世纪晚期,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为电影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
()产生: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放映自拍电影。
()发展:①无声电影时代;②美国首次拍摄有声电影;③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拍摄成功;④宽银幕、立体声电影问世。
电视的出现与发展
萧伯纳《苹果车》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
海明威《老人与海》
贝克特《等待戈多》
苏联
高尔基《母亲》
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亚非拉
民族解放运动兴起
泰戈尔,鲁迅,马尔克斯等
世纪以来的主要文学艺术的流派、代表人物。分析比较不同流派的文学艺术,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展示:自由引导人民、拾穗者、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作品。体现了哪些美术流派。
、理解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尊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文化传统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题目的在于以历史眼光认识和理解文学艺术。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是材料展示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十九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美术和音乐主要有哪些成就并帮助学生了解他们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影响;养成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世纪以来的主要文学艺术的流派、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
难点:主要文学艺术流派产生的社会背景、特点。文学艺术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需要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的积累和迁移。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材料和图片:作品和图片属于什么流派的文学?
这种文学出现的时代背景有?特点有?代表人物还有哪些?
学生认真理解材料表格完成
一.浪漫主义文学
盛行时期
背景
特点
主要成就
世纪末至世纪年代
革命与战争不断,政治黑暗、不平等,寻求新的精神寄托。
发掘人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
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雨果《巴黎圣母院》
雪莱《解放了的普罗
米修斯》
海涅《德国,一个冬
天的童话》
二.现实主义文学
盛行时期
背景
特点
主要成就
世纪年代
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尖锐
学生通过图片理解不同画派的风格并完成表格
流派
时间
背景
特点
画家与作品
浪漫主义美术
世纪初以后
人们对“理性王国”的失望,寻求新的精神寄托。
注重表现人的感情,运用鲜明色彩和奔放笔法,强调画面的整体的完整和统一,特别强调色彩的作用。
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
现实主义美术
世纪中期
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改革成为时代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利用互联网手段同学们收集相关图片、文字、视频等材料;学生加深对文学艺术的理解、教师整理利用收集到的经典材料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十九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美术和音乐主要有哪些成就并了解他们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影响;、利用表格的形式归纳文学艺术的成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依托必修一和必修二相关的政治和经济内容,强调文学艺术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