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洛克《十二个》中耶稣形象
戈宝权译《十二个》陈子善

戈宝权译《十二个》陈子善《十二个》毛边本俄国诗人勃洛克(1880-1921)的长诗《十二个》作于1918年,写十二个赤卫军在暴风雪席卷的夜晚,步履稳健、一往无前地行进在大街上,与代表旧世界的路旁“饿狗”形成强烈对照。
全诗气势雄伟,颇富象征色彩,被誉为勃洛克的代表作,在苏俄文学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十二个》问世四年之后,就有了饶了一根据英译本转译的中译本,发表于1922年4月《小说月报》第十三卷第四期。
8年之后,又有了胡斅(胡成才)据俄文原著而译的新译本,列为鲁迅主编的“未名丛刊”第三种,1926年8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初版。
鲁迅为之撰写了长篇《后记》和出版广告,还专为此译本翻译了托洛茨基的《勃洛克论》(《文学与革命》第三章)作为代序。
鲁迅认为勃洛克是俄国“现代都会诗人的第一人”,《十二个》也正是俄国历史重大转折“时代的最重要的作品”,虽然“还不是革命的诗”(《<十二个>后记》)。
戈宝权(1913-2000)是著名的俄苏文学翻译家,以翻译普希金著称。
《十二个》也是他的重要译著,1948年5月上海时代书报出版社初版。
他在此书《后记》中对翻译和发表经过作了明确交代:译者很喜欢这篇长诗,早就想把它重新译出,这样直到前年8月间勃洛克逝世25周年纪念时,方能如愿以偿。
这篇译文最初发表在前年第二十二期的《苏联文艺》上,到了今年正月间又把它再修改过。
在翻译时,我从胡译得到了很多的帮助……有意思的是,戈宝权译《十二个》时参考的胡译《十二个》,先是1941年夏在香港时向茅盾借阅的,后在太平洋战争中失落,抗战胜利后,才又向戴望舒借得。
不仅如此,他改译时还参照了两种英译本和一种日译本。
戈译本书前有温格罗夫的《俄国文学的巨匠亚历山大·勃洛克》作为代序,诗末有勃洛克《关于<十二个>的几句话》,又“附录”季莫菲耶夫、奥尔洛夫关于《十二个》的评论和勃洛克姨母拜凯托娃的《关于<十二个>的回忆》,插图则出自版画家安能柯夫和玛修丁之手。
十二门徒童话故事

十二门徒童话故事
十二门徒童话故事
在基督诞生前的三百年时,一位母亲生了十二个儿子。
可她是那样的贫困潦倒,不知如何来养活这些儿子。
她天天向上帝祈祷,请他施恩,让她所有的儿子能见到那即将降临人间的救世主。
当她生活越来越窘困时,她就把儿子一个个从身边打发出去自谋生路去了。
老大叫彼得,他已出门走了一整天,走了很远的路,最后进入了一片大森林。
他想找一条出去的路,却再也找不着,反而越迷越深。
加之他非常饥饿,几乎都站不起来了,他实在太虚弱了,只得躺下来,并深信自己就快离开这个世界了。
突然从他身边冒出了个小男孩,浑身上下闪着光,像天使一样和善。
孩子拍了拍手,彼得只得抬起头望着他。
只听小孩问道:“你为什么这般绝望地坐在这里?”
“唉!”彼得答道,“我正四处流浪,想找条活路,希望能见到那即将降临人间的救世主,那也是我最大的心愿。
”
孩子说:“那就跟我来吧!你的愿望会满足的。
”他拉着可怜的彼得的手,领着他穿过悬崖,来到一个山洞前。
他们走进了山洞,里面全是金银水晶,一切都在闪闪发光。
在洞的'正中央有十二个摇蓝挨个儿排放着。
小天使说:“躺到第一个摇篮里睡一会儿,我会摇你入睡的。
”
彼得照做了,天使边唱歌边轻轻晃动他着,最后摇他进入了梦乡。
当他睡熟时,老二也被他的保护天使领来了,他也像哥哥一样被摇着进了梦乡;接着其他兄弟一个接着一个都来了,直到最后十二个兄弟都躺在金色的摇篮里睡着了。
他们睡啊,睡啊,一直到三百年后的最后一个晚上,救世主降临了,那时他们醒了,最终和救世主在一起,成了人们所说的耶稣的十二门徒。
《最后的晚餐》作品赏析

《最后的晚餐》作品赏析列奥纳多·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他以自己超人的智慧,严谨的科学方法,研究和解决了绘画上的许多技巧与理论问题。
比如通过解剖尸体,解决人体结构上的问题,通过数学计算,解决透视学上的问题,通过实验,试制油画的快干剂等等。
除此之外达·芬奇更以一种哲学家的思考,将文艺复兴所提倡的人文主义精神,深刻地反映到他的绘画中。
《最后的晚餐》作品赏析:是达·芬奇为米兰圣玛丽亚修道院餐厅所作的壁画。
故事取自于圣经:法利赛人用一袋子30个金币收买了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犹大。
犹大将基督出卖了。
这个日恶的罪行由神灵暗示给了基督,基督在与众门徒共进晚餐时,对众门徒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之中有一人要出卖我了。
”众门徒听罢举座四惊。
达·芬奇抓住这个故事中最戏剧化,最激动人心的一刻,即基督说完之后,十二门徒各自不同的反应。
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与情绪的流露。
达·芬奇作了与其他因袭传统的画家所完全不同的画面处理。
首先他将十二门徒与基督坐在督桌的同一边,以基督为视觉中心与情节中心。
一反以往基督居中,门徒们六个一边的死板构图。
达·芬奇去掉中世纪以来,神的头上画光环的传统做法,将十三个人物按普通人的形象来塑造,将十三个人的内心按世俗的逻辑去观察去表现。
达·芬奇将光线从督桌上方照下来,十三个人的脸部表情与动作,加上督桌上的食物、杯子、盘子都照得鲜明而光亮。
督桌后面督厅的深运感全由于芬奇精湛的透视表现,而使得身处玛丽亚修道院督厅的观众会觉得督厅又扩大了一倍,恍若身处基督与门徒的督桌之旁,有种身临其境紧张万分的感觉。
画面中央的基督说完了那句悲惨的话,内心由于知晓这可耻的背叛行为而痛苦,脸上却呈现着高尚与宽容的神情。
十二门徒听完这意想不到的消息,全都惊慌地向后退缩,有人的手在向主表白自己一贯忠心耿耿,有人则在严肃地互相猜测与争论是谁卖主,还有人面向基督的手在祈求得到更进一步的解释。
亚历山大·勃洛克诗作赏析

品质生活·世界文学地图亚历山大·勃洛克诗作赏析文/哈罗德·布鲁姆19世纪80年代,象征主义分子被看作一群不入流的怪人,到了20世纪初,他们已经受到大家的好评和喜爱。
他们的思想取代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功利主义,成为当时主导的文学潮流。
最优秀和最受欢迎的象征主义作家无疑就是亚历山大·勃洛克(1880—1921)。
19世纪初圣彼得堡大众读者对他的喜爱已经达到了个人崇拜的地步。
勃洛克的诗歌具有非常显著的神秘主义和二元主义的特征∶梦幻和现实,此世和彼世。
在他的作品里,超自然的先验感受存在于日常事件之中,并且通过日常事件而体现出来。
勃洛克曾在圣彼得堡大学学习法律。
但是当他被引入戏剧和诗歌的殿堂之后,他彻底地改变了研究的方向。
1906年,已经成为著名诗人并取得稳定文坛地位的勃洛克又获得文史专业的学位。
他创作的诗歌所受的主要影响来自普希金以及东正教徒、神秘主义者、象征主义者和哲学家弗拉基米尔·索罗维约夫。
作为象征主义者,勃洛克的创新手法之一是他对城市下层人的关注。
但是,勃洛克的艺术感受和几十年前的左派知识分子完全不同,他的诗歌具有明显的印象主义特征,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
令人感到惋惜的是,他诗歌的后两种特性在译文中很难体现出来,常常因此销声匿迹。
对于勃洛克来说,音乐是他美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1919年,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音乐是最初的本源,世界的本质。
世界变化和发展的节奏具有极强的弹性。
它的发展也许在某一时期受到控制和阻挠,但最后会像洪水一样奔流而出、一泻千里。
(T erras393) 比如,在勃洛克写于1903年的诗歌《工厂》的第一节中,大部分元音字母都是O,表现了身背沉重的麻袋、被压得直不起腰的工人们痛苦的呻吟声。
下面是这首诗歌的前两节∶隔壁房子的窗户颜色昏黄。
每当夜幕降临,每当夜幕降临,门门便若有所思地吱呀作响,一群人悄悄地走进大门。
大门紧闭,密不透风。
一个黑影,一动不动的黑影,趴在围墙上,趴在围墙上,悄悄数点着聚拢来的人。
圣诞节主角

圣诞节主角─耶稣当处处响起圣诞铃声的时候,基督徒本能地就会想起两千多年前的圣诞夜,虽然不一定就是十二月二十四日,但就是有那么一个夜晚,上帝的儿子「基督耶稣」进入人类舞台,降生在伯利恒!根据圣经记载,有几个博士从东方来寻找耶稣,他们带着黄金、乳香、没药为礼物,从这三样礼物就可以看出耶稣降生的使命:金是金属之王,最适合献给君王做礼物;乳香是在圣殿中崇拜与献祭时,要有乳香的馨香之气,那正是祭司的工作,为人们开一条通往上帝面前的道路,这也正是耶稣来到世间所要做的;没药可用来保存死人的遗体,耶稣的降生正是为「替众人死」而来到世间。
耶稣降生的时候,有博士从东方来寻找耶稣,他们到了耶路撒冷之后,四处打听询问耶稣生在哪里?然后,希律王也开始寻找耶稣。
其实,一直到今日,历世历代都不断地有人在寻找耶稣,但很可能大家寻找耶稣的目的并不一样。
博士寻找耶稣是为了要敬拜?、要尊?为王,希律寻找耶稣,是想要杀?!请问,今日的你我寻找耶稣又是为了什么?虽然我们不会是要杀他,却也很可能不是那么单纯地不计代价敬拜?!诚实地说,许多时候,我们寻找耶稣,还是只为了自己的目标、理想、雄心、或利益等等!如果你的经验像当年的木匠约瑟一样,有了耶稣之后,看起来就是一连串的困难、逃亡,如果你在上帝面前愿意顺服之后,紧接着临到的不是祝福满满,而是灾难满满、危机四伏、随时都有杀身之祸,你是不是仍然甘愿寻找耶稣、仍然愿意顺服上帝呢?你能超越短暂的眼见,投身在上帝永恒的救赎计划中吗?耶稣是平安的王,也是赐平安的主,按理说,有?同在就可以享有平安,但是,耶稣降生在伯利恒,希律大大地不安,耶路撒冷合城的人都心里不安,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如果我们不愿意退下宝座、交出主权,让主来做人生的主、一切的主,让主做王,?的出现很可能就会带来不安!转眼之间又到了今年的「圣诞节」,在街道琳琅满目的圣诞橱窗背后,在装饰缤纷的圣诞树下,在包装绚烂的圣诞礼物当中,主角「耶稣」的位子在哪里?如果耶稣像当年一样地忽然降临,你会用什么样地心态来面对?呢?。
勃洛克和他的《十二个》

作者: 丘上松
出版物刊名: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80-85页
主题词: 勃洛克 《十二个》 象征笔法
摘要: 苏联现代诗人勃洛克,人们喜欢称之为“象征主义诗人”,这似乎已经成为定论。
对于他的诗作《十二个》中出现的耶稣形象也众口一声:不正确,非革命,是勃洛克宗教救国思想的表现。
其实,把勃洛克归入“受象征主义深刻影响的诗人”行列中去比较合适.《十二个》既然是受了象征主义影响,用了象征笔法。
耶稣也是一个象征,它不等于宗教里的基督,而是“神圣的革命或革命的神圣”的意思,竟或说是革命领导者的象征。
因而《十二个》是歌颂革命队伍的正确诗篇,不能说勃洛克“对革命本质的理解有不正确的方面”。
聊聊世界著名的油画作品里的故事(1)——卡拉瓦乔《圣马太蒙召》

聊聊世界著名的油画作品里的故事(1)——卡拉瓦乔《圣马太蒙召》《圣马太蒙召》1599-1600,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1571-1610我们知道耶稣有12个门徒,这十二个人在成为门徒之前都有自己各自的生活与身份,圣·马太就是其中之一,“圣”是圣徒的意思,也就是“十二个神圣的模范”。
马太原本是个税吏,因为工作是为政府收税,所以被人们所憎恨。
在《福音书》中上帝告诫人们:“能认识自己的行为是卑贱和被唾弃的人,要胜过那些心地伪善的法利赛人。
”因此,耶稣决定在那些被唾弃的人中挑选一个人,作为自己的门徒,去感化更多的人,随后他选中了马太。
这幅画描绘的就是耶稣去召唤马太时的情节,是圣经中的场面。
卡拉瓦乔把场面布置成了一个黑暗的房间,马太和其他几个收税人与佩带利剑协助收税的士兵,围坐在小桌旁,清理钱币和帐本。
正在此时,基督与使徒圣彼得从门外进来,彼得向耶稣询问哪一个才是马太。
头顶有一轮光环的基督用手指向了人群中的马太,回应着圣彼得的问题。
基督的手在画面上占有明显的地位,加上阴影的衬托,非常突出。
这只手的安排,点出了“召唤”(又称蒙召)这一主题,并将我们的视线引向马太。
坐着的马太用手指着自己,好像在问:是找我吗?画作把马太的形象刻画的非常成功,给人以真诚、厚道的感觉。
正如“圣经”所说:他做过农民,手脚粗壮、神情憨厚,是基督需召唤的能认识自己职业卑微,是被唾弃的人。
这两个主要人物的左右呼应,使这一圣经故事更为鲜明和生动。
卡拉瓦乔画中的马太画中,隔在基督和马太之间的青年兵士,转过身体,警觉地望着这两个不速之客,似乎又在观察来人。
戴着羽毛帽子的青年也惊异地看着基督,而马太右边两人则低头点钱,不作理会。
这些处理构成了强烈的戏剧性冲突,加强了人物关系的节奏感,使画面更耐人寻味、让人捉摸。
这些就是卡拉瓦乔艺术的成功之处!事实上“召唤”的故事还有后续,耶稣走出门,来到了加利利湖边。
国内当代文学中的耶稣

国内当代文学中的耶稣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开放和文化的多元化,当代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也变得越来越自由和多样化。
同时,在中国大陆的当代文学中也不乏有关于基督教的主题和元素,在这些文学作品中出现的耶稣形象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启示和思考。
耶稣作为基督教信仰中的核心人物,不仅是世界上众多国家和文化中信仰的对象,而且在中国大陆的当代文学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在小说、诗歌、散文等各种文学形式中,耶稣的形象被塑造成许多不同的面貌,或热情洋溢、慈悲为怀的救世主,或遭受磨难、经历挣扎、思考人生和情感问题的普通人。
这些不同的耶稣形象不仅丰富了文学艺术的表现力,而且也深刻地反映了当今社会人们对于信仰、道德和人性等问题的关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耶稣形象之一,是普世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象征。
在钱锋的小说《黄天荡》中就呈现了这种形象。
小说中的中国传教士黄天荡被描绘成一个类似于耶稣的救世主,关注社会的不公正和个人的命运问题,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解决问题,用言语和行动独特地引导和影响着周围的人们。
在这个作品中,钱锋通过黄天荡的形象,表达了对于人性、文化和历史的反思和思考。
除了作为普世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象征,耶稣形象还经常被用作表达情感的终极隐喻。
在韩少功的小说《突围》中,主人公陈良基被描绘成一个象征着耶稣的角色,不断地受到恶人的折磨和迫害,但却始终坚持真理和信仰。
在这个作品中,陈良基的形象告诉我们,信仰和精神力量的支持可以帮助我们战胜困难和挑战,成为我们生命中最可靠的力量源泉。
而在当代文学中还有另一种更为个性化和文化化的耶稣形象,即中国化的耶稣形象。
在李敬泽的小说《中国上帝》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这种耶稣的形象。
小说中的耶稣化身为一个中国的圣人,穿着长袍、戴着鸦片壶,用中国传统的智慧来救赎人类,表达他对于中国文化和传统的尊重和关注。
通过中国化的耶稣形象,小说探讨了中西文化互补、文化传承和文化交流问题,强调信仰和文化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总的来说,当代文学中的耶稣形象是一个多样化、个性化和开放性的话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勃洛克《十二个》中的耶稣形象苏联著名作家勃洛克的《十二个》在苏联诗坛上是第一部描写十月革命后最初日子的长诗,被公认为俄罗斯诗歌的最高成就之一。
勃洛克表现出作为一个象征派作家所特有的敏感和艺术表现力,以自己对革命的理解,谱写了一曲庄严悲壮的革命交响乐。
革命后的勃洛克常常出现在彼得格勒的大街上,他说到:“我,我们诗人寻找革命的心灵。
它是美好的。
”《十二个》表现的就是诗人寻找的美好的革命心灵。
为了创作这首长诗,勃洛克在1918年1月,构思和酝酿了三个星期,最后于27日和28日两天完成。
当时他曾经满意地称自己为天才,他认为这部长诗是在激情中写出的,富有灵感,和谐完整,在他看来是他写的最好的一首诗。
勃洛克在长诗中描写猛烈的暴风雪、吹得人站不住脚的骤风、严寒的黑夜。
他常常给予这些自然现象以特殊的神秘的象征意义。
在写作《十二个》的过程中,他的日记里不断出现这样的记载:“傍晚暴风雪(变革的旅伴)”(1月3日)、“风在喧啸(又是旋风?)”(1月6日)。
他在生理上都能感到旧世界被摧毁的声音:“近日睁着眼睛躺在黑暗中,听见轰隆、轰隆,我想地震开始了”(1月9日)。
诗人将自己高昂的革命激情,将自己雄浑的诗歌力量融进于长诗中飞扬于天地之间的白雪和怒风呼啸的黑夜的旋律之中。
在彼得格勒的大街上,在夜里的暴风雪的深处,出现了长诗的主人公—一巡逻队,十二个赤卫军战士。
他们是新世界的代表者,是新世界的十二使徒,他们主宰历史的命运。
诗人把十二个描绘成背上应该绣上红方块爱司花
样的人们,他们是被上流社会视为暴徒、罪犯的人们,是来自社会最底层的群众。
然而他们愤怒了,造反了。
这种造反表现出强大的人民自发性力量。
在造反过程中发生过抢劫、情杀,他们睥睨一切,为所欲为:“自由,自由,没有十字架啦”。
如果连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宗教信仰都可以抛弃,那么旧制度、沙皇、贵族、地主、资本家……还有什么不可以打倒的呢!勃洛克将大自然的暴风雪和黑夜、将象征世界革命的大火,同主人公的白发性革命激情融汇成一个汹涌澎湃、呼啸怒号的英雄主义多声部的悲壮交响曲。
勃洛克以前的诗歌写的多是主人公个人同社会、个人同环境的对立和斗争,而只有在《十二个》中表现的是新旧两个世界的势不两立。
十二个赤卫军战士在长诗中从始至终都在暴风雪的黑夜中行进,他们表现出极大的概括性和象征性,读者看不见他们的表情,只能感觉到他们为了革命斗争表现出严峻、冷漠、坚强,他们带着上了刺的枪,保持革命的纪律,跟着耶稣基督走向远方,走向革命的理想国。
由于这部作品的主要艺术构想的故意含混其词,迄今为止长诗《十二个》的结尾尚未研究透彻。
鲁迅曾说《十二个》“不是革命的诗”勃洛克也“不是新兴的革命诗人”。
鲁迅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十二个》的结尾,他指出:“篇末出现的耶稣基督,仿佛可能有两种解释:一是他也赞同,一是还须靠他得救。
但无论如何,总还以后解为近是。
”他认为基督走在十二名革命战士的前面意味着俄国还须靠基督来拯救。
既有这样的思想,自然不能认为是革命的了。
鲁迅的推论是有道理的,可是鲁迅可能不甚了解勃洛
克诗中另外的含义。
其实这个问题在苏联一直争论不休,迄今为止,我国学术界看法亦不一致。
为什么偏偏是作者勃洛克所敌视的官方教会为象征的基督形象,出现在了暴风雪暗夜中的威武的赤卫军战士面前?
在作家勃洛克的创作中,不同的场景不同面貌的耶稣·基督形象贯穿于其中。
如果把诗人在所有场景中塑造的耶稣·基督形象加以对比分析,就可以发现出其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而《十二个》中的基督形象恰恰是这一个系统中的最后一个环节。
在东正教法典上的“上帝”对于诗人勃洛克来说必然是封建的、腐朽的教会的化身,是令人仇恨排斥宗教仪式的象征。
诗人曾经很多次公开声明自己是无神论者,甚至坚决的否定宗教。
按照诗人的观点,基督的理论学说,已经完全失去了与专制政体为基础的所谓的基督教教义学说的全部联系。
虽然诗人勃洛克对于庸俗化教士是仇恨的,对于东正教会的态度是厌恶的,但是这一切都不能消除勃洛克对耶稣·基督个人人格的崇拜与敬仰。
在民间口口相传的神话中的基督形象只是一种传说,但是,“难道民间传说中就不可能有真实的东西吗?”只有把诗人勃洛克在在不同年代的各种文体的创作里所塑造的形象和表
现的艺术思想加以联系分析,才能够判定勃洛克的创作艺术方式的特点。
在勃洛克的全部作品中,耶稣·基督的形象是劳苦大众的感化
心灵的化身,这样耶稣基督的形象也就被塑造成一个疲惫不堪,赤贫如洗的漂泊者,有时更像是一个近似浪迹天涯骑士的形象。
诗人创作中的这种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神话般的基督形象,却被庸俗的教会仪式污染了。
基督的形象绝对不可能是在宗教仪式中顶礼膜拜的偶像。
但是,作品里在十二个赤卫军战士的意识中,仍然留存着在人们自然而然的固有模式中所表现出来的宗教热情。
对于勃洛克自身来说,正是因为对劳苦大众所经受的灾难的悲痛恻隐,才孕育出了伟大光辉的基督形象。
即使在十二个赤卫军战士的口中,基督是“死了的基督”。
但是,他依然活在他们生动活泼的交谈中。
十二威猛的赤卫军战士后面狗的形象,在勃洛克的作品《记事本》里就曾经出现过。
耶稣基督与狼狗不仅是相互对立的,而且是有密切联系的。
正是在地狱般的黑暗中前行着的赤卫军战士心中的光明与黑暗,在读者面前得到了形象化的具体体现:“基督的形象如同狗的形象一样,是不能脱离开赤卫军战士这个集体的特点的。
这个特点本身就是矛盾的,它的一面表现为狗,而另一面是基督····基督就这样在一定条件下同狗的形象相联系····按照勃洛克的观点,基督与狗,表现出某种性格形象的不同的相互矛盾而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当然其构成也是有条件的····”
耶稣基督在作品中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他戴着圣洁美丽的白色花环,然而他手持着的却是体现伟大革命斗争的血红的旗子。
这样,作品中的基督就已经不再是旧概念中的基督了,而成为了新世
界的引导者。
他踏着轻柔的步伐,驾临在雪风之上,引导着在强劲的黑夜里的暴风雪之中刚毅前行的十二个革命“使徒”。
这个耶稣是诗人美学构思中的一个抒情形象,在这个形象中体现出诗人对革命前景的期望和自己对革命圣洁的崇敬情绪,当然也体现出诗人对革命前途热情向往、但却迷蒙的一种心境。
总之,《十二个》是诗人发自心底的对十月革命和站起来投入斗争的人民群众的一曲激昂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