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名著学写作之自然环境描写
名著中的环境描写摘抄带出处400字

很高兴为您撰写关于名著中的环境描写的文章。
环境描写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故事背景、情感氛围,也能够展现作者对人与自然的感悟和思考。
接下来,我将从多个名著中选取精彩的环境描写摘抄,并结合我的个人观点,带您一起领略名著中的环境描写之美。
1.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前身第金陵十扬州,足有河山大气之风。
」这是《红楼梦》里对于金陵的形容。
金陵是封建社会的政治中心,也是商业繁华的城市。
穿行在金陵的大街小巷,可以感受到曹雪芹对于金陵的热爱和描写的细腻。
在小说中,金陵的自然环境、城市布局和人文景观都得到了精彩的描绘,这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了解金陵的繁荣与绚丽。
2.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满城尽带黄金甲,才换绿云萦败魏家。
」这是《三国演义》中对于洛阳的生动描写。
洛阳是三国时期的政治中心,也是文化繁盛的城市。
罗贯中在小说中对于洛阳的描写非常丰富,城市的景观、社会的繁华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都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这些描写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三国时代洛阳的繁荣,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文风貌。
3.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水滨高树没乔流,大苏桃李三春秋。
」这是《西游记》中对于西安的描写。
西安是古代我国的历史名城,充满了长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吴承恩在小说中对于西安的描写细腻真切,不仅展现了城市的自然风光,也深刻展现了城市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
读者在阅读小说时,会被吴承恩对于西安的描写所感染,也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古代西安城的独特之美。
以上是来自《红楼梦》、《三国演义》和《西游记》中的经典环境描写摘抄,借助这些描写,读者可以穿越时空,感受到古代名著中的城市风采和自然景色。
通过阅读这些描写,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我国的城市环境和自然景观,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这些环境的独特情感和思考。
在我的个人理解中,名著中的环境描写不仅是对于自然和城市的客观展现,也是作者对于时代、社会和人文的情感抒发。
名著环境描写的优美段落摘抄

名著环境描写的优美段落摘抄1. 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秋天,没有春天五彩斑斓的鲜花,没有夏天茂盛异常的绿树,没有冬天纷纷扬扬的雪花,但秋天有果实累累的果树,给人们带来丰收的喜悦,到处都是瓜果遍地!2. 春雨连绵,洒在院里的梧桐树上,沙沙沙像音乐家轻轻拔动琴弦,又像蚕宝宝在悄悄吞食桑叶。
3. 远处,一座座山峰拔地而起,山上绿树成阴,又有花儿映衬,把整个山峰打扮得分外妖烧。
4. 夜,太静了,而且月光又像朦胧的银出的雾一样,在树叶上,廊柱上,藤椅的扶手上,人的脸上,闪现出一种庄严而圣洁的光。
5. 在这种环境中,每一处都是欢声笑语,每一处都充满阳光,没有雾时,千山一碧,有雾时,则云雾迷蒙,山连山,水接水……6. 远远地就看到一排垂柳,条条柳丝刚刚返青,绿影婆娑在微风的吹拂下像一层绿纱笼罩在柳树后的梅花,美极了。
7. 早晨,一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
不坐车,也不邀伴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欣赏大自然的交响曲。
你听,“哗哗哗——”那是交响曲的第一个音符,第一份色彩。
“哗哗哗……”小溪欢快的唱着,像一曲无字的歌谣。
我看到小溪这么真挚的邀请,也跟着小溪唱和了起来。
8. 江水穿山破壁,气势汹汹奔腾而下;奔腾叫嚣的江水,如瀑悬空,砰然万里。
9. 东湖岩壁千姿百态,无奇不有。
真可谓怪石嶙峋,形状万千。
山岩累累,危峰兀立。
抬眼上望,山峰像是用绿色染过似的,处处苍翠欲滴。
还有气势壮丽的峻峭石壁,像是那样的高,那样的陡,昂首仰视,真使人感慨万千。
10. 走进大自然,用我们最纯真的心灵去聆听大自然吧!让心灵贴近自然,让心灵归于平静,让心灵得到洗礼,在旅行中放飞你遥远而美丽的梦想。
多到大自然走一走,会让我们的心静如止水。
11. 欣赏着大自然的美,赞美大自然,回归于大自然,让人感觉到一身轻松,把眼里的风光都尽收眼底。
欣赏大自然美景的同时,让人感觉到了大自然的绝妙美伦,找到了天地万物相融合的感觉。
12. 冷飕飕的风呼呼地刮着。
名著环境描写片段

名著环境描写片段名著环境描写片段当清晨的第一缕金光撒像大地,走在阳光灿烂的小路上,不经意地一瞥,一朵花瓣,在枝头滑落,伴随着几片落叶,飘飘扬扬地落在地上,微风轻轻吹拂,将它们带到了那遥远的天边……真美啊!每次看到这些名著里的环境描写片段我都会不由的感叹!名著环境描写片段一1、从东方洒下的一片霞光,闪耀着金色的光芒,在河面上摇荡,也把对面的山峦涂抹得清晰明朗。
此时,除清脆的鸟声的婉转,便是潺潺的渠水拍打着堤岸,奏响了一曲优美的晨曲,忽然一阵幽幽馨香随风飘来,摇人心旌。
我不禁注目一望,那渠河两岸的地坳山冈,一堆堆,一片片,如朝霞、似火焰……哦!是春风吹绽了桃花。
雪花越来越密,在空中无休止地散落着。
小区里弥漫着无数似花似蝶的六角精灵,它们无声无息地湿润了万物,用纤巧的魔棒将小区打扮一新,淘气的小精灵们无拘无束,欢快地、盈盈地在空中演绎着一场绝佳的舞蹈,也许是在天宫中呆久了的缘故吧,它们似乎把全身的能量都释放出来了,渲染了一切。
2、当大地刚从薄明的晨嫩中苏醒过来的时候,在肃穆的清凉的果树园子里,便飘荡着清朗的笑声。
鸟雀的欢噪已经退让到另外一些角落去。
一些爱在晨风中飞来飞去的小甲虫便更不安地四方乱闯。
浓密的树叶在伸展开去的枝条上微微蠕动,却隐藏不住那累累的硕果。
看得见在那树丛里还有偶尔闪光的露珠,就像在雾夜中耀眼的星星一样。
而那些红色果皮上的一层茸毛,或者是一层薄霜,便更显得柔软而润湿。
云霞升起来了,从那重重的绿叶的斡隙中透过点点金色的彩霞,林子中映出~缕一缕的透明的淡紫色的、浅黄色的薄光。
3、走完长满了青苔的石板路,跨过一丛歪歪斜斜的篱笆,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板门,有一扇窗镶嵌在古老的青砖砌成的墙上。
窗纸早已荡然无存,只剩下横横竖竖的窗格,糸满了长长短短的红丝绳。
红丝绳在风中无助地摇曳,像是谁在哀怨地诉说,又像是吹不散的淡淡哀愁……晚风吹过河面上最的一波涟漪,夕阳收起它最后一道余晖,秋霜目送去最后一只归雁。
从名著中学习环境描写

从名 著 中学 环境 描 写
固 周 故
内 容摘 要 : 笔者在执教小说作 品时, 发现“ 人物 、 情节” 这 两 个 要 素 容 易 让 学 生接 受 , 可是 , 作 为 小说 三 要 素 之一 的环境 却往往被 学生忽略, 学生也无法理解环境在作 品 中的作用 。笔者借 学生读《 边城》 的契机 , 引导学生
力、 口语交 际能力 和习作能力 , 另 外还有 品德修养 、 审美情趣等 。新 课标强 调语文 的实践 性 ,着重 培
养 学 生 的语 文 实 践 能 力 。要 求 “ 通 过 朗读 、 诵读、 背 诵 等 丰 富多 彩 的
“ 翠翠在 风 日里 长养着 , 把皮 肤 变得黑黑 的 , 触 目为青 山绿水 , 对 眸 子 清 明 如 水 晶 。 自然 既 长 养她 且教育她 , 为人天真 活泼 , 处
积淀 , 古 人 说 的“ 厚 积薄 发 ” 、 “ 读 书破万卷 、 下笔 如有神 ” 就是这个 道理 。只有真正重 视学 生 的阅读 实践 ,才 真正能够 提高 学生 的语 文水 平 , 尤其是 阅读水平 。 在 学 生 的 阅 读 实 践 中 ,教 师 可 以充 分利 用名 著 的经 典 内容 , 加 入平 时 课 堂 不 好 操 作 的 语 文 知 识以及 阅读技巧 的教学 。在教 小 说作 品 时 ,笔者 发现 , “ 人物 、 情 节” 这两个要 素容易 让学生 接受 , 可是 ,作为小说 三要 素之 一的环 境却往 往被学 生忽略 ,学生 也无
溪 宽约二 十丈 ,河床 为大片 石头 作成 。静静 的水 即或深到 一篙不 能落底 , 却依然 清澈透 明 , 河 中游 鱼来 去皆可以计 数。 这样 一 个 纯净 悠 远 的环 境 ,
世界名著描写自然环境的优美段落摘抄

以下是关于世界名著中描写自然环境的优美段落的摘录:1.Jane Austen,《傲慢与偏见》“她们来到一个幽美的山谷,底下是一片湖泊。
对于这样一张画卷般的自然风景,舒适、清新和美丽无比,伊丽莎白一贯热情的情感更加融于崇敬之情。
湖水是蔚蓝色的,岸边葱绿的草丛映衬着一朵朵盛开的花,这是生活的天堂。
”2.Mark Twain,《汤姆.索亚历险记》“迷人的盛夏天气,无边的森林里透着慵懒而舒适的空气,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花香和绿叶的清香。
小溪从泉源处悄悄流淌,清澈的流水哗哗作响,仿佛在说着它天生的快乐。
微风吹过,在树叶间发出轻柔的声音,夏天的律动仿佛把整个天地和生命与自然融为一体。
”3.Leo Tolstoy,《安娜·卡列尼娜》“她站在宽广无垠的麦田中,金色的麦子随着微风摇摆,宛如黄金海洋一般无垠。
蓝天高远,白云朵朵,无限的天空映衬出大地的壮丽和美丽。
深绿的树木和金黄的稻田交相辉映,远山青翠,仿佛笔直地插入云端,一片宁静和宜人的景色,为她的心灵带来了宁谧和祥和之感。
”4.William Shakespeare,《仲夏夜之梦》“月亮坐落在天空中,树林中的清风吹拂着玫瑰花瓣,芳香四溢。
映照在水面上的银色光芒犹如一道仙境,是如此的神圣而美丽,宛如魔法的奇景。
一对对恋人挽着手漫步在湖边,湛蓝的湖水倒映着他们的幸福笑脸,星星无数,闪烁着夜空的温柔安宁。
”5.Fyodor Dostoevsky,《罪与罚》“阳光透过朦胧的云层洒下,轻风吹拂着树叶,细滑的河水流淌在村庄边缘,一切都显得如此的安详。
晚间的霞光是那样诗意,绚丽的红色缠绕在晚霞中,仿佛大自然正在佩戴一顶华丽的头饰。
大地上的花朵绽放着各种各样的颜色,绽放在空气中填满了美丽的香气,让人陶醉,仿佛进入了童话般的世界。
”以上是一些世界名著中,关于自然环境的描写段落,这些优美的文字展示了作者对大自然美丽和神奇之处的感悟,深深地吸引着读者,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无限魅力。
作文指导——跟着名著学习景物描写

静态描写: 指像画家画静物写生 似地描写对象(景物或人物)在 静止中的状态,要有吸引人的力 量,有可读性。 描写范围包括: 景物或人物整体 的样子、位置、颜色、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 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静态描写,讲翠鸟十 分的专心。) 2、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 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 留一点儿痕迹。 (静态描写,表现了昆明湖的 静和绿的特点。) 3、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通通的, 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 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 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 色。 (静态描写,表现火烧云颜色的变化极 多。)
点评 这一段描写,借助人的视觉、味觉,描摹出了湖 水的静态美,可见经过多种感官的参与,就能将 难以捕捉的景物描摹的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什么是动态描写:
指对景物或人物在运动中的状态 的描写。 例句: 1、翠鸟蹬开苇杆,像箭一样飞过 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 飞走了。(动态描写,讲翠鸟是 如何的迅速)
B、两分法:景物分两类:自然景物、社会景物 (社会环境)。
自然景物——包括日月星辰,风雨雷电,霜露 冰雪等天象景物;春夏秋冬,晨午暮夜等时令景物; 江河湖海等山水景物。
社会环境——包括车站码头,园林街巷等人文景 物;风土人情,厅室陈设等风情景物。
C、三分法: 1、自然现象——风云虹雨雪,江河湖海。 2、自然景物——风云星雨雪,山水, 花草树木。 3、人为景观——名胜古迹,院中小景,公园。 D、还有的说,景物描写的内容是:
3、选用句型句势俱佳的句式。
比较适宜的句式有排比句、对偶句、反问句等。
黄莺来了,为大地唱着殷勤的歌儿, 以求得到大地的喜爱;蝴蝶来了,为 大地舞着谄媚的翅膀,以求等到大地 的欢心;花儿来了,为大地披红挂绿, 以求得到大地的青睐;杨柳来了,为 大地情意绵绵,以求得到大地的亲昵。
《西游记》中的自然景观与环境描写

《西游记》中的自然景观与环境描写《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由吴承恩所作,描写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传奇故事。
这部作品不仅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吸引读者,还通过其精美细致的自然景观与环境描写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山水、天象、植物等元素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各种自然景观的神奇魅力,为故事增添了一层深刻的意境。
首先,在《西游记》中,自然景观的描写常常与人物形象和情节相辉映。
比如,在师徒四人行至花果山时,作者通过描写山峰雄伟、花草繁盛的景象,展现了这座山的壮美和神秘。
同时,孙悟空等人物在这样的环境中显得更加英勇和神秘,与山水的气势相得益彰,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这种自然景观与人物情节相互融合的写法,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其次,在《西游记》中,作者通过对天象的描绘,为故事增添了一种神秘的氛围。
比如,当师徒四人行至火焰山时,作者描写了火焰山烈日当空、滚滚烟雾弥漫的景象,给人一种火热酷烈的感觉。
这样的描写不仅为故事增添了一种紧张刺激的气氛,同时也为火焰山的神秘魅力增添了一层薄雾的神秘感,使读者更加感受到这座山的危险和不可预测性。
此外,《西游记》中的植物描写也是一大特色。
作者通过对各种植物的细致描绘,展现了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
比如,在师徒四人行至花果山时,作者描写了各种花草的芬芳和茂盛,使花果山成为了一片美丽的园林。
这样的描写不仅为故事增添了一种和谐的氛围,更让读者感受到了自然的魅力和生命的力量,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综上所述,《西游记》中的自然景观与环境描写通过对山水、天象、植物等元素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各种自然景观的神奇魅力,为故事增添了一层深刻的意境。
作者通过自然景观与人物形象和情节的相互辉映,为故事增添了一种神秘的氛围。
通过对天象的描绘,为故事增添了一种紧张刺激的气氛。
通过对植物的描写,展现了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些写法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使读者更加沉浸其中,感受到了自然的魅力和人物的风采。
世界名著描写自然环境的优美段落摘抄

世界名著描写自然环境的优美段落摘抄世界名著描写自然环境的优美段落摘抄一、自然之美-自然环境的描写1.《百年孤独》在马尔克斯的作品中,自然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元素,无论是热带雨林的丰盛,还是孤岛上的寂静,都有着令人陶醉的魅力。
在小镇马孔多的描写中,作者写道:“黄昏时分,穿过马孔多一千八百米高的烟雾,我们便可以看到每一所房子上都爬满了蔓生植物,路边弯曲的香蕉树下,大约十字行人走过之处,便有一个木桩插满了等候雨水的盆子。
”通过这样细腻的描绘,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热带雨林的盛景和其给人的深刻印象。
2.《雾都孤儿》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巧妙地利用自然环境的描写来烘托情感和氛围。
在描绘伦敦街头雾气弥漫的时刻,他写到:“开往伦敦的火车途中,上行的车头在铁轨上搁下的一刹那,闪耀出一道可爱而温暖的光,随即又瞬息不见了,直到它变成一道远的光束,如同一颗小星星偷偷地指引迷途人的前程。
”通过这样一篇描绘雾都的描写,我们不仅仅能看见雾气环绕的街道和阳光透过层层雾气的美妙景象,更能品味到其中蕴含的人们对迷途的渴望和希望。
3.《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作为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她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也给人印象深刻。
在《傲慢与偏见》中,当伊丽莎白和达西在英国乡村漫步时,奥斯汀写到:“他们沿着小路慢慢地走着,沿途的美丽风景让他们心旷神怡。
茂密的树木、清澈的溪流和色彩斑斓的野花,构成了一幅宛如画卷的画面。
”通过这样的描写,我们能够想象到远离城市喧嚣,置身于乡村自然环境中的愉悦感受。
二、自然环境的意义-自然对人类的影响1.自然环境的美好意义自然环境的美好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心灵的抚慰和愉悦感,更重要的是,它对人类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研究表明,自然环境的观赏可以帮助人们舒缓压力,减轻焦虑和抑郁的症状,提升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在现代社会高压的生活节奏下,我们应该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和规划,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到自然的美好。
2.自然环境的脆弱性虽然自然环境的美丽令人赞叹,但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它的脆弱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跟着名著学写作之自然环境描写
作者:李本银
来源:《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版》2019年第37期
景物描写在小说中几乎是必要的,如果没有景物描写,读者便没有办法将主人公和故事还原到一个真实存在的氛围里去。
所以大部分小说都是以一段景物描写来开头的。
通常情况下,精彩的景物描写是为故事而服务的;而对于我们常常练习的写人记事类的记叙文,景物描写更是必不可少。
不信,你看——
【左读名家经典】
一
国无大山,高者不过数十丈,皆积碧珉。
石际生青彩簵蓧,异花珍果,软草香媚,好禽嘲哳。
山顶皆平正如砥,清泉迸下者三二百道。
原野无凡树,悉生百果及相思石榴之辈。
每果树花卉俱发,实色鲜红,翠叶于香丛之下,纷错满树,四时不改。
唯一岁一度暗换花实,更生新嫩,人不知觉。
田畴尽长大瓠,瓠中实以五谷,甘香珍美,非中国稻梁可比,人得足食,不假耕种。
其国千官皆足,而仕官不自知身之在事,杂于下人,以无职事操断也。
虽有君主,而君不自知为君,杂于千官,以无职事升贬故也。
又无迅雷风雨,其风常微轻如煦,袭万物不至于摇落;其雨十日一降,降必以夜,津润条畅,不有淹流。
一国之人,皆自相亲,有如戚属,人各相惠多与,无市易商贩之事,以不求利故也。
(节选自牛僧孺《古元之》)
二
太阳从大玻璃窗透进来,照到大白纸糊的墙上,照到三屉桌上,照到我的小床上来了。
我醒了,还躺在床上,看那道太阳光里飞舞着的许多小小的、小小的尘埃。
宋妈过来掸窗台,掸桌子,随着鸡毛掸子的舞动,那道阳光里的尘埃加多了,飞舞得更热闹了,我赶忙拉起被来蒙住脸,只怕尘埃把我呛得咳嗽。
宋妈的鸡毛掸子轮到来掸我的小床了,小床上的棱棱角角她都掸到了,掸子把儿碰到床栏上,格格的响,我想骂她,但她倒先说话了:“还没睡够哪?”说着,她把我的被大掀开来,我穿着绒裤褂的身体,整个露在被外,立刻就打了两个喷嚏。
她强迫我起来,给我穿衣服。
印花斜纹布的棉袄棉裤,都是新做的,棉裤筒多可爱,可以直立放在那里,就知道那棉花够多厚了。
妈妈就坐在炉子旁梳头,倾着身子,一大把头发从后脖子里顺过来,她就用篦子,篦呀篦呀,炉子上是一瓶玫瑰色的发油,天气冷,油凝住了,总要放在炉子上化一化才能擦一擦。
窗外很明亮,干枯的树枝上落着几只不怕冷的小鸟。
我在想,什么时候那树上才能长满叶子呢?这是我们在北京过的第一个冬天。
(节选自林海音《城南旧事》)
读有所思
环境描写,尤其是自然环境描写在古代小说中并不受重视。
直到唐朝,唐人传奇成为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一座高峰,那些小说家们不仅是有意识地进行创作,更是把现代小说理念中的情节、人物、环境这三大要素在作品中鲜明完整地体现。
选段一,出自中唐时期牛僧孺所著的《玄怪录》中的《古元之》一文。
文中,这个不是仙境却胜似仙境的世外桃源,景色优美,气候宜人;吏治清明,人人平等;百姓不耕不织,却能丰衣足食,过着令世俗之人艳羡的富足安康、其乐融融的生活。
从山水景物、时令风光、花草树木、禽鸟牲畜到民情风俗、吏治国情、生老病死甚至于一日三餐,作者都进行了详尽的叙写。
这种境界远比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更具体,自然也更富有魅力。
当然,这只是包括作者在内的无数文士向往的虚妄世界,是经历党争后的牛僧孺的一种心理寄托。
在选段二中,作者一开头就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大清早起床的情景,并将景物描写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紧密相连。
尤其是“窗外很明亮,干枯的树枝上落着几只不怕冷的小鸟。
我在想,什么时候那树上才能长满叶子呢”一句,生动地描绘出了“我”当时的心境。
思有所悟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读后身临其境,主要有以下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任何故事的发生都有特定的时间、地点、背景。
如果离开了这些,文章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无法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故事发生的来龙去脉,更不能深入地认识、了解作品。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都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物的心情总会影响着身边的气氛;那么,周围的景物描写,就更应该为人物的形象塑造而服务。
3.展示人物性格。
景物描写应该为人物性格的塑造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让我们看到不同情境下、环境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对此,同学们在进行自然环境描写时,可借鉴以下几种方法:
1.“五觉法”。
就是通过人的感官(眼、耳、鼻、舌、手等)充分接受外界的信息,并借助某种表达方式(光、声、味、嗅、触等),来表现对某种景物的多重感知。
2.“景物+情感”。
这种方法指在环境描写的同时,加入自己对景物或环境氛围的主观感受。
3.“实写+虚写”。
有时,光有对实景的描绘远远不够,还要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及联想,把眼前的景物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
有一点需要大家谨记,你笔下的自然环境描写一定要与文中的人物、事件有着密切的关系,能够烘托人物形象,暗示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否则,就没有任何价值。
【右写典范片段】
天空依然飘落着零星的雨点,死气沉沉的,这让我不禁回想起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
那夜,正下着冰雹,外面“噼里啪啦”地响着。
那时我还小,妈妈不让我出去,我只能透过窗户向外望去,冰雹无情地击打着山楂树,白色的“星点”打在树枝上,那些刚展露出来的枝叶被扼杀在摇篮里,可我却无能为力,只得眼睁睁地看着它们的惨状。
第二天,醒来,我一下子从床上跳了起来,急忙去菜园看那棵山楂树。
啊!那山楂树与我昨天所见的截然不同:山楂树上居然钻出了绿叶,还伴随着一片片白花,风一吹,树叶上的水珠便四散飞落,浓香立刻弥漫了整个院子。
还记得山楂快要成熟的时候,有一些“坏”学生经常来“偷”山楂吃,爸妈去上班了,我就成了山楂的“守护神”。
到了收获的季节,一个个新鲜的山楂在阳光和树叶间红得刺眼。
看!红彤彤的一大片,跟乒乓球一般大,院内弥漫着一股浓香,我嘴里不由得涌出一股口水。
看到我的馋样儿,爸爸妈妈就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在树叶间来回打着。
这是我最快乐的时候了——看!那如红雨般香醇诱人的山楂纷纷落了下来,好大一片。
红彤彤的山楂,碧绿绿的叶儿,交织在一起,仿佛给院子铺上了一层花地毯。
我高兴地围着山楂树转来转去,香浓的山楂味儿与我们欢快的笑闹声交织在一起,飘满了全院……
(山东邹平县魏桥实验学校宋佳蕾《山楂雨》)
请从自然环境描写的角度,品析上面的文字。
(不少于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练笔】
诗人之爱,为天地立心;先贤之爱,为社稷苍生;赤子之爱,为祖国奋飛。
母爱如伞,为孩子撑起生命的天堂;父爱如山,让孩子挺直成长的脊梁;友爱如杨绛对老王,温暖如家人……说到爱,你定会浮想联翩,思绪万千。
请以“爱在路上”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立意自定,角度自选,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