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小米:打造连接一切的大型硬件生态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密小米:打造连接一切的大型硬件生态系统

因此,当投资者审视小米的时候,他们应当从集团层面也就是小米香港来关注该公司的财务状况,而不是只关注作为智能手机制造商的小米科技公司。工商资料显示,目前由小米香港直接控制和独资的企业有:小米通讯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开发手机)、北京小米电子产品有限公司(生产智能机顶盒、智能电视)、北京小米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开发软件、系统集成)、北京小米电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基础软件、技术进出口)。在这些公司旗下又各自有一到多家协议控制公司。小米香港在境内拥有超过30家协议控制的实体公司,其中最大的实体是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小米科技),它负责生产和销售小米手机。小米科技中雷军持股77.8%,黎万强持股10.12%,洪锋持股10%,刘德持股2%。小米科技拥有西藏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创派力量科技、英鹏互娱科技等全资子公司,以及南京、上海、东莞、太原等19家分公司。2013年12月,北京小米支付技术有限公司成立,成为小米科技可以查询到的第四家子公司。未来,金融也是小米生态中的重要一环。可以看出,小米的公司架构相对清晰、透明,不仅涉及到各个硬件设备的制造、软件研发、销售和进出口等,还布局了娱乐、文化传播、支付、广告、教育咨询等多个

领域。在小米的生态链中,未来将有100家关联公司。据《财经》记者了解,对如何梳理关联公司和关联交易,小米已经有所准备。比如对创业公司进行投资时,会通过不同的主体入股,最常出现的主体有——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天津金星投资有限公司(雷军为法人)、顺为资本、雷军个人。上述主体往往单独或是合伙在首轮进入创业公司,出资额不高但是占股较高。如在2014年6月成立的蓝米科技(小米耳机生产商),天津金星投资有限公司以34.3万元人民币入股,在注册资本中占40%。另一家小米生态链公司深圳绿米科技(生产包括网关、人体传感器在内的小米智能家庭套装)中,天津金星投资以117万元人民币入股,在注册资本中占19%。紫米科技是小米最早入股的生态链公司之一,雷军个人持股15%,小米科技持股

19.32%。鲜为人知的是,这家公司原名无锡小机灵电子技术有限公司,顺为资本在2012年就曾入股,一年后将全部持股转让给雷军,同时引入小米和具有硬件代工经验的张峰任CEO。公司就此更名为紫米,专注移动电源生产,第一年就有了十几亿元的流水。这些创业公司往往在小米进入后的下一轮便开始引入外部风险资本,经过包装之后身价倍增,融资报价普遍在7000万美元到1亿美元之间,估值翻了7倍-10倍不等。比如生产小米手环的华米科技,一年内估值就涨到了3亿美元。“小米不是孤立个体,而是一

个大体系,我们在每一个投资中,都运用了很多资金杠杆。”雷军说。2014年,小米发了10亿美元债券,被29家银行一抢而空。在小米之外,雷军还拥有一个以他为核心的群体。群体中包括小米早期的投资人、雷军个人投资过的公司、一些中国最成功的商人,他们打造了一个相互交错的交易网。2012年雷军创设了私募机构顺为基金,这个基金成为小米做交易的通道之一。这很容易让人想起另一位大佬马云,马云在阿里集团之外还拥有云峰基金,以及一张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但他往往是半公开的,私密的,这一点和“雷军系”不同。涉及多个细分领域的阿里巴巴给了创业者们建立一个大型平台的范本,但其内部架构和关联架构都太过复杂,以至于它总是需要向外界解释,阿里巴巴不是帝国,也不做帝国。但这也许是小米要到几年后上市时才需要面对和考虑的事。小米投资人童士豪告诉《财经》记者,雷军去年曾说过,他现在越发能理解马云,理解他当时搭建生态链时的做法。小米的敌人雷军希望在一个朋友非常多、不那么敌意的环境里成长,但现实中,他“只能看敌意的力量和自己谁跑得更快。”在小米推出之初,外界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其扩张的空间——行业的规律是,擅长做产品的公司只做产品,而那些决心做平台的公司则从行动之初就明确了自己的身份。过去的一年中,小米的生态链部门在全国各个城市搜寻可以被收购的对

象,这引来了创业公司的反感,并经历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集中批判。当小米从20家公司中选择1家来投资,它对这家公司输出小米的品牌、全国第三大电商的流量、供应链资源以及赖以成功的“小米模式”和“小米价值观”。这些小米生态链中的企业就像一支支装备优良的雇佣军,天生具备了成为细分领域寡头的实力与野心,小米移动电源、小米手环都成功了。所以人们质疑,这对另外19家公司是不公平的。同行们看来,这更是可笑的战略选择。联想的杨元庆和华为的余承东都对此表示,这是一种“不可理解”和“贪婪”的举动。他们认为,行业的颠覆者首先一定是开放的,而小米似乎更想要建立一个有围墙的花园。对此雷军还纠正了,他说,小米建筑的不是围墙,而是围栏,前者更适合用来形容苹果。没错,如果以传统IT巨头的经验看,小米很可能失败。但问题是,新的智能硬件时代一定会重复IT业的历史吗?很少有人敢于对此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对于未来,所有人只能看清方向,但谁也不知道下一个爆发点是什么。苹果赌在了Applewatch上,但这不一定是对的。“你无法去瞄准,只能把闪光点通通投上。”刘德说,小米想的是——你布局了,你就不会掉队。毕竟,智能手机的增长在放缓,行业在衰落,所有的手机厂商都必须直视这一趋势。从这点来看,华为终端部门布局的还是过去,而小米的平台扩张则是面向可能的未来。这个思路非常

“BAT”,也颇具中国特色。中国公司善于做平台,他们习惯于通过市场占有率和流量来扩张,而不是技术和专利,他们总是在自来水管中切一段,有水流过就有收入,比如阿里巴巴、腾讯。你可以将其视为贪婪,或是无奈,因为在中国,你创造的任何东西都会被人山寨,无论是产品还是商业模式,只有市场占有率获取的溢价是实实在在的。西方公司较少采用这样的做法。比如苹果,它没有硬件生态,只有软件生态。苹果不授权其他公司用它的品牌来生产产品,所以你不会看到苹果牌的充电器,它只将线下渠道开放给了某些品牌。你可以将其视为一种“局部开放”,它的目的是通过清晰、公开的规则来控制品质,但它让用户自己选择,而不是代替用户来选择。小米的方式具有更强的硬件扩张性,它可以迅速带来规模的扩大,而且,当它投资了100家不同行业的企业,这意味着它可以赚取100个行业的利润。据《财经》记者了解,小米与部分生态链企业(特指在小米网上销售产品)的利润分成比例是五比五。以小米电源为例,上市一年销量突破了1000万,以每台电源售价69元计算,其销售额在6.9亿元人民币上下。其最初是贴近成本定价,但是随着规模扩大,毛利在不断上升,这将是一笔客观的收入。在小米连续推出了几款成功的生态链产品之后,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局面——无论是传统巨头还是互联网巨头,所有兼具实力和野心的竞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