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帮菜典故汇总

合集下载

经典名菜的传说故事由来

经典名菜的传说故事由来

经典名菜的传说故事由来东坡肉属浙菜菜系,以猪肉为主要食材。

菜品薄皮嫩肉,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

东坡肉是杭州名菜,其色、香、味俱佳,深受人们喜爱。

慢火,少水,多酒,是制作这道菜的诀窍。

一般是一块约二寸许的方正形猪肉,一半为肥肉,一半为瘦肉,香糯、肥而不腻,带有酒香,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十分美味。

菜品起源:相传为北宋诗人苏东坡四川眉山人所创制。

东坡肉的最早发源地是湖北黄冈。

1080年苏东坡谪居黄冈,因当地猪多肉贱,才想出这种吃肉的方法。

“东坡肉”最早在徐州创制,《徐州古今名馔》记载,苏轼任徐州知州时,黄河决口,苏轼身先士卒,和全城百姓筑堤保城。

徐州人民杀猪宰羊,上府慰劳,苏轼推辞不掉,便指点家人烧成红烧肉回赠给老百姓,百姓食后,都觉得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便称之为“回赠肉”。

苏轼贬谪黄州时,作有煮肉歌:“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人们开始竞相仿制,并戏称为“东坡肉”。

苏轼二任杭州知州时,因疏浚西湖有功。

大家抬酒担肉给他拜年,苏轼便命将猪肉和酒烧好后给民工吃,家人误听为黄酒和猪肉同烧,大家吃后反而觉得更加酥香味美。

“东坡肉”美名便慢慢传遍全国。

追本穷源,苏轼的这种红烧肉最早在徐州的创制,在黄州时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杭州时闻名全国。

肴肉传说:肴肉传说在镇江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一次张果老接到王母娘娘的请柬,请他去瑶池赴蟠桃宴。

半路上,张果老忽然嗅到一股奇异的香味,仔细一看,原来是水晶肴肉散出的香味,不由馋虫挠心,便变成一个老头买了一些,饱餐一顿,继续上路。

快到瑶池时,忽然对赴蟠桃宴没了兴趣,心想水晶肴肉如此好吃,何必再赴蟠桃宴,于是掉转毛驴,打道回府了。

钵,蹲在一大户人家屋檐下,生起柴火蒸开了。

此时大户人家正在用餐,且席上嘉宾满座。

酒过三巡,菜已上足,忽又飘来阵阵勾鼻浓香。

主人忙问家童,还有何等佳肴,快快端来。

(完整版)各地名菜的典故

(完整版)各地名菜的典故

做个美食家,除明白味之外,还得讲究色香,更需异悟其“意境”。

中国为文化之邦,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每一名菜必有历史渊源,所谓‘一菜一典“,不论是来自民间百姓,还是来自乾隆皇帝。

作为食客的你不妨了解一二作为饭桌上的谈资。

龙井虾仁:一天,乾隆微服私访,在杭州茶农家喝到一杯龙井新茶,深感清香可口,趁人不备,暗抓了些茶叶离去。

后来在市内餐馆用膳,叫店伙计用此泡茶。

店伙计看到乾隆内着的龙袍外露一角,急忙告诉店主。

店主正值烹调虾仁,惊慌竟把店伙计手中的茶叶当作葱末撒到锅内。

想不到这道茶叶虾仁色泽雅丽,滋味独特,吃得乾隆点头称好。

此后,这道菜肴便成了杭州名菜而流传至令。

西湖醋鱼:相传古时有宁氏兄弟,满腹文章,隐居在西子湖畔以打鱼为生。

当地恶棍赵大官人见宁嫂姿色动人欲霸占,施计打死其夫。

宋弟为报兄仇向官府告状,结果落得一顿棒打。

宋嫂劝叔外逃,行前特意用糖、醋烧制了一条西湖里的鲲鱼为他钱行,勉励他“苦甜毋忘百姓辛酸之处”。

后来小叔得了功名,在一次宴会上介然吃到甜中带酸的特制鱼菜,终于找到了改名陷遁的嫂嫂。

于是,他就辞去了官职,重新过起捕鱼为生的渔家生活。

烹制“西湖醋鱼”一般选用西湖鲲鱼作原料,烹制前饿养两天,使其排净肠内杂物,除去泥土气。

烹制后鱼肉嫩美,带有蟹肉味。

宋嫂鱼羹:宋高宗禅位后,常来西湖玩赏。

一日,泊舟苏堤,偶起鲈鱼之思,即命制鱼羹品尝,果然味美,便赐银百文。

消息传开,缙绅豪贵纷纷下顾,宋嫂遂成巨富。

“宋嫂鱼羹”以鲜鲈鱼肉加火腿丝、笋丝、香菇丝、鲜嫩润滑,有“赛蟹羹”之说。

东坡肉:苏东坡喜食猪肉,元丰三年贬官黄州时,曾逗趣写下《猪肉诗》一首:“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元右四年,苏轼为杭州地方官时,筑堤建桥,疏通西湖。

百姓为了感谢这位太守,抬猪肉,挑火酒来慰劳。

苏轼叫家人把猪肉切成方块用他的烹调方法连酒一起烧制,分给民工。

杭州美食传说故事

杭州美食传说故事

杭州美食传说故事杭州美食传说故事:西湖醋鱼苏东坡在杭州时,和佛印和尚十分交好。

佛印虽是出家人,却不避酒肉。

这天,佛印做了西湖醋鱼,正巧苏东坡来访,佛印忙把鱼藏在一口大磬下。

苏东坡一进门,就闻到了西湖醋鱼那特有的酸中带甜的香味,又见到桌上反扣的磬,心中就有数了。

苏东坡有意和佛印开玩笑,就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说:“在下今日遇到一个难题,特来向长老请教。

”佛印问是什么难题,苏东坡说:“今日在一家门前看到一副春联,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下联却被撕去了,不知是何句子,请长老赐教。

”佛印不知是计,脱口而出:“居士才高八斗,今日怎么这样健忘,这是一副老对联,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余’。

”苏东坡闻言,不由哈哈大笑:“既然‘磬(庆)有鱼(余)’,那长老就积积善,拿出来一起大饱口福吧!”杭州美食传说故事:龙井虾仁名菜“龙井虾仁”与乾隆皇帝下江南有关。

有一次,乾隆微服巡游西湖,下起了小雨,乾隆便到一个茶农家中避雨。

茶农热情好客,为乾隆奉上了香醇的明前龙井茶。

乾隆品尝到如此好茶,喜出望外,心想要是带一些回宫就好了,可又不好意思开口向茶农索要,于是趁主人不注意,抓了一把茶叶,藏在袖内。

雨过天晴,乾隆辞别茶农,继续游览西湖,直到黄昏才来到一家小酒馆用膳。

他点了几个小菜,其中有一道是清炒虾仁。

点完菜后,乾隆想起衣袖内的茶叶,便取出给店小二,让他泡一杯茶来。

店小二看到袖内露出龙袍一角,吓了一跳,拿了茶叶奔进厨房。

正在炒虾仁的厨师听说皇帝到了,惊慌之中把店小二拿来的茶叶当做葱花撒进菜里,店小二又在慌乱中将“茶叶炒虾仁”端给了乾隆。

饥肠辘辘的乾隆见此菜虾仁洁白鲜嫩,茶叶碧绿清香,胃口大开,连声称赞:“好菜!”“龙井虾仁”由此流传了下来。

杭州美食传说故事:油炸桧油条本来叫做“油炸桧”,据说最早是临安人先做出来的。

南宋年间,卖国宰相秦桧和他和老婆王氏,在东窗定下了毒计,把精忠报国的岳元帅活活被烧死在风波亭里。

消息传开来,老百姓个个不服气,酒楼茶馆,街头巷尾,都在讨论这件事。

杭州美食众多,因历史人物及传说得名的几道菜,今天给您介绍一下

杭州美食众多,因历史人物及传说得名的几道菜,今天给您介绍一下

杭州美食众多,因历史人物及传说得名的几道菜,今天给您介绍一下杭州菜之所以能成为浙江菜系的代表,是因为该菜以爆、炒、烩、烤、焖为主,制作程序精细,富于变化;口味上具有清鲜、淡雅、香脆等特点;用料十分讲究,菜名富有诗意;且多数菜肴又以历史人物和风景名胜命名,诸如东坡肉、宋嫂鱼羹、叫化童鸡、西湖醋鱼、西湖莼菜汤、龙井虾仁、虎跑素火腿等,饮食文化气氛十分浓厚。

到目前为止,专题研究其名称形成、流行缘由及成因的不多见。

笔者认为,一些著名的杭帮菜,虽是饮食的菜肴,但具有文化、政治的内涵。

(一)因历史人物及传说得名1.因历史文豪得名杭州历史悠久。

唐宋以后,许多中原文化名人到此任职。

其中以白居易与苏轼最为著名。

两位文豪除政绩突出外,也留下了一些与他们历史典故有关的名菜。

(1)春笋步鱼杭州知味观经理董顺翔认为,“春笋步鱼”成为杭州名菜与唐朝诗人白居易有关。

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

长庆四年清明节,白居易私下到上塘河附近考察农耕情况。

午饭时,进入一农夫家中。

看见一位奶奶与成年孙子在吃饭。

桌上有一碗野笋炒步鱼。

面对主人的热情接待,白居易品尝了“野笋炒步鱼”,感觉其味无穷。

回家之后,白居易命令下人如法制作了这道菜。

经过白居易的宣扬,多年以后,野笋被改成春笋。

从此,“春笋步鱼”成为杭州地区名菜。

步鱼,也称土步鱼,即沙鳢,在杭州地区河流出产。

文化内涵剖析:此道菜“春笋”同“土步鱼”的结合,“故事”在民间传扬,一方面,“故事”佐证了《新唐书》卷一一九《白居易传》中记载白居易在杭任职治理钱塘湖,使湖水可灌溉良田千顷,以及为市民修水井等功绩的真实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杭州平民对优秀官员的怀念。

(2)东坡肉及东坡菜系列北宋文豪苏轼,除在词赋、散文与书法方面有着深厚造诣外,对美食烹饪技术也有丰硕成果。

东坡肉(又名滚肉)是杭州名菜,相传是民间为纪念苏轼所做。

其中有许多历史“故事”。

《徐州古今名馔》记载,宋朝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至徐州任知州,率领民众抗洪水,保卫了徐州城。

非遗故事杭帮菜背后有故事读后感

非遗故事杭帮菜背后有故事读后感

非遗故事杭帮菜背后有故事读后感
杭帮菜背后的故事可以说是浓浓的浙江情怀,让人回味无穷。

一般认为,杭帮菜始于南宋,发展至今已有上百种菜品,有说法认为它还受到唐朝的著名下厨书《膳夷口福》的影响,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有一本《明火烹膳掌里斋瓷厨》,记载了杭帮菜的成分和烹制方法,可以说是杭帮菜烹饪最古老的书籍。

杭帮菜注重形、色、香、味、汁,最重要的是调味准确,咸甜适中才是最佳状态,其次才是形状、颜色,打开一份菜肴,酱汁清亮,蔬菜清新润泽,汤底清甜,吃起来脆嫩多汁,带有温暖的酸甜,总能唤起美好回忆。

读着这些故事,我感到如此幸福,杭帮菜已在我们每个人心中形成了一种永恒的记忆,用美食去丰富家庭生活,将色、香、味、汁和每一位老厨师精心烹制的美味和耐心把玩形式,给我们家庭生活灌溉一份浓浓的浙江情怀和美感。

但即使如此,我仍然希望多些人欣赏、传承这么宝贵的文化遗产,这样传统的血液才能流淌,精神依旧,并给更多的人留下美丽的回忆。

杭州流传至今的十大名菜由来典故介绍

杭州流传至今的十大名菜由来典故介绍

杭州流传至今的十大名菜由来典故介绍中国是出了名的美食之国,自古流传下来的是美食数不尽数,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杭州的十大名菜的典故由来。

西湖醋鱼西湖醋鱼的来源,相传于出自“叔嫂传珍”的故事,说的是古时西湖边住有宋氏兄弟,以打鱼为生,当地恶棍欲占其嫂,杀害其兄,宋嫂劝小叔外逃,制糖醋鱼为他饯行,後小叔得了功名,除暴安良,偶然的一次宴会,又尝到这一酸甜味的鱼菜,叔嫂终於团聚,後人传其事,仿其法烹制的醋鱼,就成为杭州的传统名菜。

龙井虾仁龙井虾仁是一道体现西湖秀美气质的传统名菜,他的创制据说是受苏东坡《望江南》一词的启发。

此词写道:“休对故人思故国,日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旧时,有寒食节不举火的风俗,节後举火称新火。

这个时候采摘的茶叶,正是“明前”之寒食後日是清明节,属龙井茶中最佳品,龙井茶叶素有“色绿、香郁、味甘、型美”四绝之称,厨师用此“四绝”与入时的鲜河虾仁相配,终於创制出新的一绝——龙井虾仁。

叫花童子鸡据传,古时由於封建王朝战乱暴政,不少百姓家破人亡,沦为乞丐。

一天有个流落到江南的叫花,在饥寒交迫中昏倒,难友为他搞来一只小母鸡。

可苦於没有炊具,急难中,便仿效烤红薯的方法,用烂泥把鸡包起来,放入篝火中用柴草煨烤泥团,使其成熟,意外地发觉此鸡异香扑鼻,十分好吃。

从此,这一别致的煨烤法便传开了。

杭州厨师吸取中不断加以改进,采用嫩鸡、绍酒、西湖荷叶、腹中填料,进行精细加工,使烤鸡香醇透味,终於成为人们喜欢的传统名菜。

宋嫂鱼羹据《武林旧事》记载:淳熙六年(西元1171年)3月15日,宋高宗赵构乘御舟闲游西湖,命内侍买湖中龟、鱼放生,宣唤中有一卖鱼羹的妇人叫宋五嫂,自称是东京开封人,随皇上南迁到此,在西湖边以制鱼羹为生。

高宗命其上船,吃了她做的鱼羹,十分赞赏,并念其年老,赐予金银绢匹,从此,声誉鹊起,富家巨室争相购食,宋嫂鱼羹也就成了驰誉京城的名肴。

“一碗鱼羹值几钱,旧京遗制动天颜,时人信值来争市,半买君恩半买鲜。

领略一下地道杭帮菜和它们的故事

领略一下地道杭帮菜和它们的故事

领略一下地道杭帮菜和它们的故事杭州味道HAVE A NICE TRIP人生最好的旅行莫过于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发现一种久违的感动杭帮菜的口味以咸为主,略有甜头,但不像苏州菜那么甜,也不像上海菜那么浓重,容易被人接受。

“清淡”是杭帮菜的一个象征性特点,这个特点恰恰顺应了菜肴要向“清淡”化发展的趋势。

另外,杭帮菜清淡平和,“抢味”的元素不多,这一特点使它容易吸收南北各地菜肴的精华,所以杭帮菜更像是“万能菜”,容易博得南北食客的喜爱。

感在江南各地的杭帮菜做的比较火的就是外婆家、绿茶那些,性价比高又便宜,很多人可以接受,所以一时风靡起。

我们一起来尝几道吧~西湖醋鱼西湖醋鱼来源于叔嫂传珍的典故,故事的主要内容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两兄弟都姓bai宋,其中宋兄已娶妻,当地恶霸赵官看在西湖游玩路上看中了一美貌女子(该女子为宋家大嫂),想占为己有于是用奸计将宋兄害死了。

宋家弟弟和宋兄妻子两人到处告官深渊但最终求告无门,反而被棒打一顿赶出府衙。

后来叔嫂担心被恶霸报复决定逃离住所,临行前,嫂子给小梳子做了一条鱼,口味又酸又甜,寓意是告诉小叔子人生有酸甜苦辣,并告诫小叔子将来日子过得甜美了也不要忘了哥哥的死、嫂嫂的辛酸等。

最后小叔子考取功名,衣锦还乡并且报了杀兄之仇,但再也找不到嫂嫂,后来无意中尝到了这道醋搂鱼,记得这是曾经嫂嫂烧的味道,与嫂嫂相认,两人过起了归隐的生活。

杭帮油淋鸡最忆儿童时,巷深味可知。

虾油卤、油淋鸡这些老杭州人以前过年才能吃到的菜,费时费力利润又低,别的馆子都不爱做,但郭连宝这里却有。

他经营的小菜馆只做老底子杭帮菜。

很多熟客都是带着记忆来的,为的是找回小时候的味道。

浙味腌笃鲜说到腌笃鲜,最传神的是“笃”,“腌的”和“鲜的”,由于“笃”的左搀右持,煲成独特美味,还有其他什么字,能搭配出“腌笃鲜”这般叫法,令人怦然心动欲罢不能的?不能不说,腌笃鲜堪称可圈可点的中华美食。

适逢阅读郝铭鉴先生的《萤火虫,你慢慢飞》一书,有论及腌笃鲜的。

杭州名菜来历

杭州名菜来历

康熙垂青“八宝豆腐羹”
“八宝豆腐羹”是江南名菜
。它的做法是将虾仁、鸡肉 、火腿、香蕈、蘑菇、莼菜、 松子、香葱等配料切成细小 的丁状,与特制的嫩豆腐片
一起,入鸡汤烹制而成。
此菜色泽艳丽。汤鲜味浓, 鲜嫩滑润,异香扑鼻。八宝豆腐羹创于苏州, 却传于杭州。究其原因,可寻到康熙皇帝身上。
• 1,杭州名菜有多少 道? • 答:36道
古往今来,“民以食为天”一直是人 们历来崇尚的一句话,在古都杭州, 自然也无可厚非。在众多杭州著名菜 系中,以下几道菜都着重体现了杭州 的饮食特色。
苏东坡烧制“东坡肉”
“东坡肉”是杭州第一 名菜。其选用猪的五花肉, 切成方快,伴以黄酒和其它 佐料,在密封的砂锅里长时 间焖煮而成。东坡肉的特点 是醉而不碎,糯而不腻,肉 色红润,味鲜汁浓,异香扑 鼻 。 东坡肉之所以成为杭州 第一名菜,除了味道醇香之 外,它还和苏东坡整治西湖 的 事 情 有 关 。
吴山酥油饼是杭州的著名点心,有“吴山第一点 “之誉。它是用油面叠酥制成,上盖有细细的绵白糖, 其特点是外形美观,层酥叠起,上尖下圆,如金色山 峰,撒在上面的糖如皑皑白雪小,味道香甜,脆而不 腻,入嘴就酥,老少咸宜。
吴山酥油饼原起于安徽的名点”大救驾“。赵匡 胤做皇帝后,经常命厨师制作大救驾给他吃,他还赏 赐给大臣。这样,大救驾很快传 到全国各地。杭州也有人仿制,
“西湖醋鱼”为杭州传统名菜。其选用体态适中的 西湖草鱼为原料。烹杀前, 一般要在清水中饿养一段时间,
使鱼脱去泥土气。杀死洗净后,
进行刀工处理,再入沸水四锃 分钟,然后调入糖醋汁。西湖 醋鱼鱼身完整,鱼眼园瞪,周身油光锃亮,胸鳍坚挺, 着刀处的鱼肉略向外翻,形体保持鲜活状态。鱼肉老 嫩适当,带有蟹肉滋味,鲜美异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湖醋鱼”又叫“叔嫂传珍”。

相传古时有宋姓兄弟两人,满腹文章,很有学问,隐居在西湖以打鱼为生。

当地恶棍赵大官人有一次游湖,路遇一个在湖边浣纱的妇女,见其美姿动人,就想霸占。

派人一打听,原来这个妇女是宋兄之妻,就施用阴谋手段,害死了宋兄。

恶势力的侵害,使宋家叔嫂非常激愤,两人一起上官府告状,企求伸张正气,使恶棍受到惩罚。

他们哪知道,当时的官府是同恶势力一个鼻孔出气的,不但没受理他们的控诉,反而一顿棒打,把他们赶出了官府。

回家后,宋嫂要宋弟赶快收拾行装外逃,以免恶棍跟踪前来报复。

临行前,嫂嫂烧了一碗鱼,加糖加醋,烧法奇特。

宋弟问嫂嫂:今天鱼怎么烧得这个样子?嫂嫂说:鱼有甜有酸,我是想让你这次外出,千万不要忘记你哥哥是怎么死的,你的生活若甜,不要忘记老百姓受欺凌的辛酸之外,不要忘记你嫂嫂饮恨的辛酸。

弟弟听了很是激动,吃了鱼,牢记嫂嫂的心意而去,后来,宋弟取得了功名回到杭州,报了杀兄之仇,把那个恶棍惩办了。

可这时宋嫂已经逃遁而走,一直查找不到。

有一次,宋弟出去赴宴,宴间吃到一道菜,味道就是他离家时嫂嫂烧的那样,连忙追问是谁烧的,才知道正是他嫂嫂的杰作。

原来,从他走后,嫂嫂为了避免恶棍来纠缠,隐名埋姓,躲入官家做厨工。

宋弟找到了嫂嫂很是高兴,就辞了官职,把嫂嫂接回了家,重新过起捕鱼为生的渔家生活。

古代有人吃了这道菜,诗兴大发,在菜馆墙壁上写了一首诗:"裙屐联翩买醉来,绿阳影里上楼台,门前多少游湖艇,半自三潭印月回。

何必归寻张翰鲈(誉西湖醋鱼胜过味美适口的松江鲈鱼),鱼美风味说西湖,亏君有此调和手,识得当年宋嫂无。

"诗的最后一句,指的就是"西湖醋鱼"创制传说。

东坡肉
宋哲宗元(礻右)四年七月三日,苏轼来到阔别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

元(礻右)五年五、六月间,浙西一带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庄稼大片被淹。

由于苏轼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带的人民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他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使西湖旧貌变新颜。

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谢苏轼做的这件好事,人人都夸他是个贤明的父母官。

听说他在徐州、黄州时最喜欢吃猪肉,于是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

苏轼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然后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称奇,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

炸响铃
据说,古时这个菜初出现时,既不是现在这个形状,又不叫现在这个名称。

后来被人赏识,头角崭露,到菜馆酒家赏味的越来越多。

一次,有个英雄豪杰进店专点这个菜下酒。

不巧豆腐皮原料刚刚用光。

这个人大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之势,听说原料在四乡定制,返身出店跃马挥鞭,自己去把豆腐皮取来了。

厨师为他这样钟爱此菜所感,为他更加精心烹制,并特意把菜形做成马铃状,来纪念他爱菜心切、驰马取料这件事。

于是,后人才称此菜为"炸响铃"。

龙井虾仁
一天,乾隆微服私访,在杭州茶农家喝到一杯龙井新茶,深感清香可口,趁人不备,暗抓了些茶叶离去。

后来在市内餐馆用膳,叫店伙计用此泡茶。

店伙计看到乾隆内
着的龙袍外露一角,急忙告诉店主。

店主正值烹调虾仁,惊慌中竟把店伙计手中的茶叶当作葱末撒到锅内。

想不到这道茶叶虾仁色泽雅丽,滋味独特,吃得乾隆点头称好。

此后,这道菜肴便成了杭州名菜而流传至令。

宋嫂鱼羹
淳熙六年(公元1171 年)3 月15 日,宋高宗赵构登御舟闲游西湖,命内侍买湖中龟鱼放生,宣唤中有一卖鱼羹的妇人叫宋五嫂,自称是东京(今开封)人,随驾到此,在西湖边以卖鱼羹为生。

高宗吃了她做的鱼羹,十分赞赏,并念其年老,赐于金银绢匹。

从此,声誉鹊起,富家巨室争相购食,宋嫂鱼羹也就成了驰誉京城的名肴。

经历代厨师不断的研制提高。

宋嫂鱼羹的配料更为精细讲究,制成的鱼羹色泽油亮,鲜嫩滑润,味似蟹肉,故有赛蟹羹之称,是闻名遐迩的杭州传统风味名菜。

红烧狮子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