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文化史》读后感
中国园林史概述

代表园林:周文王灵囿 “台”即用土堆筑而形成的高台,《吕氏春秋》:“积土四方而高 曰台”,它的用处是登高以观天象、通神明。 《白虎通·释台》——“考天人之际,查阴阳之会……”
二、皇家园林的形成——秦汉宫苑(发展)
(1)历史背景: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 (2)意识形态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
发挥“点景”、“引景”和“观景”的作用。
艮岳的营建,是我国园林史上的一大创举,是一个典型的山 水宫苑,成为宋以后元、明、清官苑的重要借鉴。
全盛期园林总体特征概述
(1)皇家园林: 规模宏大 形成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三个类别
• (2)私家园林:
a.艺术性有所升华,着意于刻画园林景物的典型性格和 局部的细致处理
2、造园艺术成就
① 筑山—构思奇特,精心经营。万岁山居于整个假山山系的 主位。
②置石—千姿百态,大量运用石的单块“特置”。 ③理水—园内形成一套完整的水系,包罗了内陆天然水体的全
部形态:河、湖、沼、溪、涧等。
④动植物—珍奇丰富,且成为景题对象,平添诗情画意。 ⑤建筑—包罗全部建筑形式,建筑布局从造景需要出发,充分
明 北
京
的
包括现在的
皇
故宫、中南
城
海和北海以
平
及景山等
面
图
(1)清代皇家园林
重点:离宫御苑 主要成就: 融糅江南民间园林的意味、皇家宫廷的气派、大自然
的生态环境的美姿为一体。
三山五园: 三山——万寿山、香山和玉泉山。
三座山上分别建有三园清漪园、静宜园、静明园,此外还有 畅春园和圆明园,统称五园
主要的分布区域?
园林这个新的园林类型
《中国古代园林史》,《中国造园史》首发式暨弘扬中国传统园林文化论坛

大 学 园 林 学 院 院长 张 启 翔 教 授 学 园 林 学 院 书 记 王 良桂 副 教 授
之子汪原平
。 , ,
,
,
稿时
,
两 位 先生 先后 乘鹤西 行
,
。
北 京林业
两 本 著 作 问世
中国风 景 园林学会请有 关专
,
南 京林业 大
汪 菊 渊 先生
场 考察 研 究 整 理 2 0 世 纪 8 0 年 代 初 城 乡建
、
首 发 式 由 中 国 风 景 园 林 学 会 常务 副 理 事 长 甘 伟 林 主 持 两 院院 士 中 国 风 景 园 林 学 会
,
、
,
设 环 境 保 护 部 ( 现 国 家 建 设 部 )为 两 位 先 生 立
理 事长周 干 峙
、 、
著 名 造 园 学 家 陈植 先 生 ( 1 8 9 9 著
。
19 8 9
) 的遗
天 然 公 园 城 市绿 地 盆 景 史 等 方面 的 中国 造
两 位 先 生 皆有 志 于 系 统 总 结 中 国 传 统 园
,
、
园 史 的成 就
。
林 文 化 几 乎 耗 费 毕 生 精 力 收集 古 籍 文 献 现
北 京 园 林 古 建 设 计 院原 院 长
、
总工 刘少宗
、
,
i 中 国 园 林 j 杂 志 社 名 誉 主 编 陈有 民 教 授 社
长 杨 大 伟 主 编 王 绍 增 教 授 北 京林 业 大 学 园
、
,
林 学 院 副 院 长 李雄 王 向 荣 南 京 林 业 大 学 副
《中国古典园林史》笔记(特全)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第一章绪论园林: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
园林: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
园林史: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律及其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园林理论。
第一节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人类社会的原始文明大约持续了二百多万年。
原始文明后期,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公社和人类聚居的部落。
人们把采集到的植物种子选择园圃种植,把猎获的鸟兽圈围起来养殖。
于是在部落附近及房前屋后有了果园、菜圃、兽场等在逐渐满足了人们祭祀温饱需要之后,其中某些动、植物的观赏价值日益突出,园林由此得到孕育,进入萌芽状态。
原始文明后期的园林萌芽状态的特点:1、种植、养殖、观赏不分;2、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理,共同享受;3、主观为了祭祀崇拜和解决温饱问题,而客观有观赏功能,所以不可能产生园林规划。
第二阶段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此阶段内,园林经历了萌芽、成长而臻于兴旺的漫长过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最后终于三分天下,形成具有一定的国家地域范围、一定的造园思想与规划方式、一定的园林类型和形式,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⑴欧洲园林体系基督教的《圣经》里记载的“伊甸园”;《旧约?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
⑵伊斯兰园林体系《古兰经》中的“天园”的旖旎风光:长久不浊的“水河”、滋味不变的“乳河”、味道纯美的“酒河”、清澈见底的“蜜河”。
⑶中国园林体系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瑶池”和“悬圃”;文字记载的“囿”、“圃”。
《中国古典园林史》知识点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园林发展得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原始社会时期(实用第一、娱乐第二、雏形)2、农业文明——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发展快、完善之前、向观赏、欣赏变化漫长)规整式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风景式园林——中国古典主义园林风格特征彼此各异得世界三大园林体系得形成: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与中国园林体系。
3、工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园林化与自然保护区园林得形成工业社会时期18世纪后19世纪初,现代园林得起源此时期得代表人物: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与现代城市公共园林得先驱者之一。
代表作:世界最早得城市公园之一——纽约“中央公园”。
同时创办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4、信息文明阶段信息文明确立了生态园林目标。
二次大战后至今,后现代园林时期(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环境、广义园林扩大)二、中国古典园林得类型1、按照园林基址得选择与开发方式得不同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得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与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人工山水园就是中国古典园林得代表。
天然山水园: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得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与水景园等。
2、按照园林得隶属关系按园林隶属关系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1)皇家园林古籍里称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等,属皇帝个人与皇室所私有。
皇家园林按使用情况得不同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等。
大内御苑:即皇帝得宅园,建制在皇城与宫城之内,紧邻皇居或距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
行宫御苑、离宫御苑:建在都城近郊、远郊得风景优美得地方,或者远离都城得风景地带。
不同点:行宫御苑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离宫御苑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得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得政治中心。
(2)私家园林私家园林属于民间得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古籍里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
《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笔记1

第二节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按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中国古典园林分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
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人工山水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
特点:规模相对较小天然山水园: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一、园林性质园林性质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1、自然属性:无论古今中外,园林都是表现美、创造美、实现美的景观艺术环境。
2、社会属性:古典园林是皇室贵族和高级僧侣们的奢侈品,是供少数富有阶层游憩、享乐的花园式和别墅庄园。
二、园林的功能园林最初的功能和园林的起源密切相关。
主要功能有:1、狩猎2、游玩3、观赏4、休憩5、祭祀三、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按园林隶属关系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一、皇家园林古籍里称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等,属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
皇家园林按使用情况的不同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等。
大内御苑:即皇帝的宅园,建制在皇城和宫城之内,紧邻皇居或距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
行宫御苑、离宫御苑:建在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优美的地方,或者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
不同点:行宫御苑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离宫御苑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的政治中心。
二、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
三、寺观园林各种宗教建筑的附属园林。
另外还有:陵寝园林是为埋葬先人,纪念先人实现避凶就吉之目的而专门修建的园林。
第三节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中国古典园林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的奴隶社会末期到19世纪末叶封建社会解体。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时期:一、生成期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殷、周、秦、汉时期。
二、转折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
三、全盛期相当于隋、唐。
近代中国园林史读后感

近代中国园林史读后感读完近代中国园林史,就像是跟着导游重走了一遍近代园林的发展之路,这一路那可真是充满了故事和惊喜,当然也有不少让人唏嘘的地方。
以前吧,我就觉得园林不就是一些花花草草、亭台楼阁嘛。
但看了这本书才知道,近代中国园林可远远不止这么简单。
这园林就像是时代的镜子,映照出当时社会的各种模样。
在近代,西方文化像一阵狂风似的刮进中国。
这园林也没能躲过去,被吹得变了不少样子。
有些园林开始尝试把西方的建筑元素和咱们中国传统的园林风格融合在一起。
就好比一个穿着中式长衫却戴着西式礼帽的人,刚开始看着有点奇怪,但慢慢还真品出了一种独特的味道。
像上海的一些租界园林,既有欧式的喷泉、雕塑,又有中式的假山、回廊。
这种融合啊,就像是两个来自不同地方的厨师合作做菜,各出绝招,最后做出了一道新奇的菜肴。
不过呢,这背后也有着无奈。
近代中国被列强欺负,园林有时候也成了他们展示“优越感”的地方。
那些外国人在咱们的土地上按照他们的想法打造园林,把西方的那一套强行塞进来,咱中国人看着心里肯定不是滋味。
再说说那些传统的园林。
在动荡的近代,它们就像风雨中的小船,摇摇晃晃。
战争不断,好多园林都被破坏得不成样子。
一些精美的古建筑被炸毁,精心养护的花草树木也无人问津。
这就好比一个家族里的传家宝,被不懂珍惜的人肆意践踏,想想都觉得心疼。
但是呢,咱中国人骨子里就有一股韧劲。
就算在这么艰难的时期,还有不少园林爱好者和工匠坚守着。
他们在废墟上努力修复园林,还尝试着创新。
就像那些手艺人,即使没有什么名贵的材料,也能用一些边角料拼凑出令人惊叹的小物件。
他们在园林里加入了一些反映时代精神的元素,让园林不仅仅是美的象征,还成了激励人们奋发图强的地方。
从近代中国园林史里,我还看到了园林和人的紧密联系。
园林是人们的精神寄托,不管是文人墨客在园林里吟诗作画,还是普通老百姓在园林里找个清净地方休息,园林都像是一个包容一切的朋友。
它见证了人们的喜怒哀乐,在那个动荡的时代,给人们提供了一片心灵的避风港。
元明清时期造园特点、中国古典园林史总结

中外古典园林史25.明清时期造园理论著作(《园冶》、《长物志》、《一家言》)主讲 杨向青•一、元明清时期园林的主要特点•二、中国古典园林史学习的总结。
一、元明清时期园林的主要特点•(一)皇家园林的建设规模、艺术造诣达到了历史高峰。
出现了里程碑意义的优秀大型园林作品。
•(二)私家园林沿袭前代高峰水平,最终形成江南、北方、岭南三大地方风格。
•其他地区的园林几乎都受到这三个地方风格的影响,或作为它们的余波而呈现。
•少数民族地区中的藏族园林已初具雏型。
•同时还出现了文人园林的多种变体,民间造园活动广泛而普及。
明清私家园林建造较为集中地区的示意图•(三)寺观园林建设在两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尤其清政府对藏传佛教的重视,皇家园林里多会为此开辟一隅礼佛,以贯彻清政府“怀柔”之政策,使得梵刹营建更为兴盛。
清 香山昭庙琉璃塔•(四)宫廷、民间的园居活动更为频繁,园林游憩场所转为多功能的活动中心。
•受封建末世过分追求形式、技巧的艺术思潮的影响,园林里的建筑密度较大、山石用量较多;运用建筑来围合、分隔园林空间;或在建筑围合的空间内经营山池花木。
清 院本《十二月令图轴》十一月 局部•(五)明至清中叶这个阶段,中国古典园林进行了全面的系统化的理论总结,但到了清末造园技艺失却了进取、开创的精神。
•另外,中、西园林文化,开始交流。
这为后续进入近、现代园林做了铺垫。
颐和园内西式石舫清慈禧在北京万胜园建的巴洛克式大门二、中国古典园林史学习的总结•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优美的环境一直是人们不断追求的梦想: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杨向青《园林规划设计》学习《中国古典园林史》课程收获的关键•(一)回归自然,不忘初心。
园林是一种生活态度,追求雅趣是中国人的处世智慧。
•“崇尚自然,师法自然”渐而成为中国园林艺术遵循的原则。
明 马轼 《归去来兮图——问征夫以前路》 辽宁省博物馆藏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虽由人做,宛自天开”——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核心价值•(二)园林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高层次精神追求的结果。
近代中国园林史读后感

近代中国园林史读后感读近代中国园林史就像展开了一幅长长的画卷,这里面有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有东方和西方的交融,那感觉就像是一场园林界的“武林大会”。
一开始读的时候,我就在想,近代的中国园林啊,那肯定是处在一个很特殊的时期。
就像一个人站在十字路口,不知道该往哪儿走才好。
传统的园林理念已经传承了好久好久,那些亭台楼阁、假山池沼,就像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
可这时候,西方的文化和园林风格呼呼地吹进来了。
这就好比一群外来的“武林高手”,带着不一样的招式闯进了原本宁静的“东方园林武林”。
从书里我看到,很多园林开始有了新的变化。
比如说有些地方开始尝试建那种带有西方元素的园林,什么大草坪啊,几何形状的花坛之类的。
这就像是东方的武林高手开始借鉴西方的武功招式,想着能不能让自己变得更厉害。
不过这过程可没那么顺利,就像练武的人突然换了个套路,总是有点不适应。
有些传统的园林匠人就觉得这是对老祖宗东西的“背叛”,而那些推崇西方园林的人又觉得传统的园林太古板,不够“洋气”。
这两边的人啊,就像两个帮派在互相较劲儿。
但是呢,我觉得这其中也有很多有趣的地方。
比如说在上海那些地方的园林,既有中式园林的小巧玲珑,又能看到西方建筑的影子。
就像是一个穿着中式长衫,却戴着西式帽子的人,虽然看起来有点怪,但是却很有自己的特色。
这就好比东方和西方的武林高手开始互相切磋之后,发现彼此都有可取之处,然后就融合出了一种新的功夫。
而且近代中国园林的发展也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的情况。
国家动荡不安,园林的建设有时候也只能是有心无力。
很多园林遭到了破坏,这就像武林门派遭遇了一场大灾难,门派里的宝贝被砸得七零八落。
可是即使这样,还是有很多人在努力保护和发展园林艺术。
那些园林设计师和工匠们,就像是坚守门派的弟子,想尽办法把园林艺术的香火延续下去。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近代中国园林的发展真是一部充满故事的历史。
它像是一个舞台,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都在上面表演着自己的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园林文化史读后感》
中国不仅是东方园林的发源地,而且还是自然山水园的精神发源地。
对于耳目能祥的中国园林我们又了解多少呢?读了王毅前辈编著的《中国园林文化史》一书从不同方面对中国的园林史有着更深一层更全面的了解。
《中国园林文化史》一书内容很驳杂,它是以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宗教、科学技术等领域的某一专题为研究对象,但也可以概括的很简单:第一中国古代文化是个完整的体系,尽管人们摄取的往往只是其中的片玉、一枝,但他们原本无不是与昆山和邓林连在一起。
第二中国古典园林的面目受到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基本特点和历史进程的严格制约,哪怕是极微末的叠山理水技巧,或是一件淡淡的盆景、一曲短短的栏杆、一张小小的明式椅…他们每一步的演变都涉及在政治哲学艺术的众多领域,这是整个社会文化体系的发展和命运中看到必然的原因。
看完本书后,我了解了很多,比如自“上古园林”对以后历代园林的影响——以山体和水体的配置而构成的骨架——其肇端即是灵台和灵沼的组合。
之后又由秦汉园林的宇宙观至隋,初盛唐园林的皇家宫苑展现出的恢弘的气魄和灿烂的光彩以及士人园林成为凑泊无间,富于诗情画意的艺术整体。
中唐至两宋园林的“壶中天地”至明清园林的“芥子纳须弥”多为士大夫思想之具体表现,园林空间流溢着诗意,凝固着画意,浸染着禅悦,代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思想艺术品位。
中国传统园林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方法则很不相同。
传统建筑多采用中轴线对称和四合院的布局形式,是相当程式化的。
园林建筑则变化无穷,它不受任何形式的约束。
那么传统园林建筑究竟有哪些特点呢?概括地讲有以下几点:情景交融、小中见大、迂回曲折、幽邃深远……总之,与其他类型建筑相比,它所抒发的则是另外一种情趣。
中国的古典园林是和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密不可分的,数千年在中华大地上孕育,生长,至发展成熟,它正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和内涵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世界艺术百花丛中一簇芬芳之花,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
我们可以把握古典园林的精髓,在现有中国古典园林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精髓更是我们现代造园设计的理论基础,因为一个好的园林作品并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而是从“乡土”中“生长”出来的,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一方水土出一方园林景观。
我认为在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到得中国古典园林以及民族文化的文脉,用严谨的态度进行改革创新,定会在设计的领域中有更好的发展。
乔虹
2012年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