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的焓变教案
化学反应的焓变教学设计

化学反应的焓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焓变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掌握焓变的正负判断规则和计算过程;3.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焓变的概念和正负判断规则。
三、教学难点焓变的计算方法和实验设计。
四、教学流程1.导入(5分钟)引入焓变的概念,与学生讨论一下他们对焓变的认识,并给出一些简单的例子。
2.理论讲解(15分钟)-给出焓的定义:焓是系统对外界做的非体积功,记为ΔH;-介绍焓变的概念:反应物到生成物之间焓的变化,记为ΔH;-介绍焓变正负的判断规则:-反应物生成物中,化学键的断裂为吸热过程,焓变为正值;-反应物生成物中,化学键的形成为放热过程,焓变为负值;-反应物生成物中,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如气体生成液体为放热过程,焓变为负值。
3.计算方法(10分钟)-介绍焓变的计算方法: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方程式中的系数,按摩尔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焓变值,再根据各物质的量比计算焓变值;-通过示例演示焓变的计算过程。
4.实验设计(20分钟)-提供一个简单的实验设计任务:测定溶解固体NaOH过程中的焓变;-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包括实验器材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以及计算焓变的过程;-学生逐一汇报实验设计并进行讨论,老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5.实验操作(30分钟)-学生按照实验设计完成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换数据,对数据进行校正和处理。
6.数据处理和分析(1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焓变,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学生将结果进行汇报和讨论,老师进行指导和辅导。
7.总结(5分钟)-学生总结焓变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实验设计的过程;-学生提出自己对焓变的问题和疑惑。
五、教学工具和材料教辅资料、实验室器材、NaOH固体、量热器(热量计)、容量瓶、电子天平等。
六、教学评价1.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2.学生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和创意性;3.学生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准确性和逻辑性;4.学生对焓变的应用和扩展的能力。
高中化学 专题1 第1单元 第1课时 化学反应的焓变教案 苏教版选修4-苏教版高二选修4化学教案

第1课时化学反应的焓变目标与素养:1.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2.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等概念。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3.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一、反应热焓变1.反应热焓变(1)反应热: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当反应物和生成物具有相同温度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焓变:在恒温、恒压的条件下,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或释放的热量,符号为ΔH,常用单位为kJ·mol-1。
微点拨:(1)焓变为恒压条件下的反应热。
(2)反应热、焓变的单位均为kJ·mol-1,热量的单位为kJ。
2.ΔH与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关系(1)当ΔH>0时,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过程吸收热量,为吸热反应。
(2)当ΔH<0时,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过程放出热量,为放热反应。
3.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的原因(1)从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能量相对大小角度分析如下图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的计算公式:ΔH=E(生成物)-E(反应物)。
(2)从反应物断键和生成物成键角度分析N2(g)+O2(g)===2NO(g)反应的能量变化如下图:由图可知:1 mol N2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吸收的能量是946_kJ,1 mol O2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吸收的能量是498_kJ,2 mol NO分子中的化学键形成释放的能量是1_264_kJ,那么N2(g)+O2(g)===2NO(g)的反应吸收的热量为180_kJ。
反应热的计算公式:ΔH=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的键能总和。
二、热化学方程式1.定义:能够表示反应热的化学方程式。
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需注意的问题(1)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应指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假设在25 ℃(即298 K)、101 kPa时进行的反应,可不注明。
《化学反应的焓变》参考教案

第一节化学反应的焓变本节教材在学习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知识基础上,对反应热进一步深化认识,引入含的定义,再进一步分析化学反应中的物质的焓变,最后用热化学方程式表示出反应中涉及物质变化及焓变。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实质学会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及焓变。
(2)了解焓的定义,了解化学过程中的焓变,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3)掌握盖斯定律及焓变的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1)学习通过过程分析的方法,运用抽象与概括、对比异同点进行思维加工,形成概念。
(2)提高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起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体验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
(2)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感受理论知识的科学美。
(3)增强认识科学世界的信心。
【教学分析】本课时的重点、难点放在对焓的理解及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上。
【重点、难点】1.知识上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焓、焓变的含义;焓变与化学反应吸热、放热的关系;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知识难点:焓的概念的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方法上的重点、难点学习焓以及焓变这些比较抽象的概念,要通过具体实例提出问题、分层剖析、形成概念。
【教学方法】探究法,引申法,问答法,阅读法,讲练法。
【教学过程设计】第2课时《化学反应的焓变、热化学方程式》教学过程设计二、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知识学习【投影】一、化学反应的焓变1.焓(H):是与体系的内能、压强、体积有关的一个物理量2.焓变(△H):△H=H生成物-H反应物在等温等压条件下的化学反应,如果不做非体积功(即没有转化为电能、光能等其他形式的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反应前后物质的焓变。
即:Qp= △H∵ Qp>0为吸热反应,Qp<0为放热反应∴当ΔH>0时,为吸热反应。
当ΔH<0时,为放热反应。
学生根据导学案自学教材P5页关于“化学反应的焓变”相关知识,归纳出化学反应的焓变相关内容及化学反应焓变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及判断方法温习旧知识,带动新知识的学习交流讨论【投影,设问】下列方程式属于热化学方程式:1、与化学方程式相比,热化学方程式有哪些不同?2、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结合必修二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并展示讨论成果引入新知识的学习应,当反应逆向进行时,其反应热与正反应的反应热数值相等,符号相反。
2019最新苏教版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的焓变》教案

2019最新苏教版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的焓变》教案第1单元第1课时(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化学变化过程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过程B.根据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情况,化学反应可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C.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多少与其反应物用量有关D.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都是以热能形式表现出来的【解析】考查对化学变化的认识,在过程上从反应物、生成物的组成可推知是原子重新组合;从微粒间作用的能量变化角度判断,化学反应不是吸热就是放热,没有无能量变化的反应;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与反应物用量有关;从能量形式上看,化学变化的能量通常以热能形式表现出来,但并非无其他能量形式,还要以光能、电能等形式表现出来。
【答案】 D2.下列关于ΔH(焓变)的说法正确的是(多选)()A.在任何条件下,化学反应的焓变都等于化学反应的反应热B.ΔH>0时,反应吸收热量;ΔH<0时,反应放出热量C.热化学方程式中ΔH的值与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无关D.ΔH的值可以通过实验测得【解析】等压条件下的反应热在不做其他功情况下,才等于焓变,故A错,反应热可以用量热计实验测定,故D对,ΔH单位中的mol-1表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量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式的系数相同,ΔH值与化学计量数有关,故C错。
ΔH>0为吸热反应,ΔH<0为放热反应,故B对。
【答案】BD3.下列反应既是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A.铝片与稀H2SO4反应B.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C.灼热的炭与CO2反应D.甲烷在O2中的燃烧【答案】 C4.下列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A.碳酸钙受热分解B.乙醇燃烧C.铝粉与氧化铁粉末反应D.氧化钙溶于水【解析】生成物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的总能量即反应为吸热反应,碳酸钙受热分解为吸热反应。
【答案】 A5.(2009年惠州高二质检)已知25 ℃ 101 kPa条件下:(1)4Al(s)+3O2(g)===2Al2O3(s)ΔH=-2 834.9 kJ·mol-1(2)4Al(s)+2O3(g)===2Al2O3(s)ΔH=-3 119.1 kJ·mol-1由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等质量的O2比O3能量低,由O2变O3为吸热反应B.等质量的O2比O3能量低,由O2变O3为放热反应C.O3比O2稳定,由O2变O3为吸热反应D.O2比O3稳定,由O2变O3为放热反应【解析】将两个反应方程式(1)式-(2)式,得到3O2(g)===2O3(g)ΔH=+284.2 kJ·mol -1,即等质量的反应物O2比生成物O3能量低,所以O2比O3稳定,但D选项中由O2变为O3应为吸热反应。
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高中化学选修四_1.1化学反应中的焓变 教案

课题:化学反应中的焓变课型:新授课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实质,了解常见能量转化的形式;2.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知道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概念;3.知道热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意义,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应用;(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利用图象分析方法学习化学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真体会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重难点重点: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热化学方程式;难点:△H与键能、反应物和生成物能量的关系,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应用教学过程【自学准备与知识导学】1.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化学键和新化学键的过程。
反应物化学键的需要能量;生成物化学键的需要能量。
这两部分能量一般不相等,其差就是。
2.键能:是指298k,101.3kPa条件下,或某种物质中1mol共价键需要或的能量。
键能越大,共价键越“容易”或“不容易”)断裂,形成的物质越(“稳定”或“不稳定”),该物质本身所具有的能量越(“高”或“低”)。
【新课探究】学点1 化学反应的焓变1.反应热:(1)概念:当生成物与反应物的温度相同时,化学反应过程中叫做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化学反应的热效应一般被称为。
(2)符号:。
(3)单位:。
学点2 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问题展示】2.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1)△H=∑E(生成物)∑E(反应物)(生成物键能)∑E(反应物)>∑E(生成物),反应,△H0为“”值;∑E(反应物)<∑E(生成物),反应,△H0为“”值。
△H =∑E(反应物键能)∑E(2)常见放热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常见吸热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练习】1.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1)放热反应不需要加热就能反应,吸热反应不加热就不能反应( )(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都伴有能量的变化( )(3)伴有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4)吸热反应在任何条件都不能发生( )(5)Na转化为Na+时,吸收的能量就是该过程的反应热( )(6)水蒸气变为液态水时放出的能量就是该变化的反应热 ( )学点3 热化学方程式3.热化学方程式(1)概念:。
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的焓变教案

化学反应的焓变教学目标:1.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知道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概念。
2.理解能量变化实质,键能的含义。
3.知道热化学方程式的概念,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理解焓变的概念,会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教学难点:从微观的角度讨论能量变化实质。
教学模式:自学探究讲练结合教学过程:一、自学探究1.叫反应热。
2.定义:称为反应的焓变。
用符号表示,单位一般采用。
3.称为放热反应。
称为吸热反应。
4.为什么有些反应是放热的,而有些反应是吸热的?5.请回忆学过的化学反应中,哪些是放热反应,哪些是吸热反应?二、总结1.化学反应过程中,当反应物和生成物具有相同温度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2.在恒温、恒压的条件下,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或释放的热量称为反应的焓变。
反应热用符号△H表示,单位一般为kJ/mol。
3.化学反应中放出热量的反应称为放热反应。
当△H<0 时,为放热反应。
化学反应中吸收热量的反应称为吸热反应。
当△H>0 时,为吸热反应。
4.(宏观解释)任何一个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总不会相等的。
在新物质产生的同时总是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一个化学反应是放出能量还是吸收能量,取决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1)当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为放热反应。
(2)当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微观解释)化学反应的本质: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断键要吸收能量,成键要释放能量,总能量的变化取决于上述两个过程能量变化的相对大小。
(1)前者大于后者为吸热反应。
(2)前者小于后者为放热反应。
5.常见的放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 三、自学探究1. 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2.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注意点有哪些?3.热化学方程式与一般的化学方程式有什么区别? 四、总结1.能够表示反应热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高中化学四 1-1-2 化学反应的焓变(教案)

1-1—2 化学反应的焓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反应焓变定义的学习,了解反应热和反应焓变的关系。
2.通过热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了解燃烧热的概念,体会热力学的严谨性。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应焓变概念的学习,了解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在科学探究方面的意义。
2.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分析、迁移等思维方法来建构新的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思考带给人的愉快情感体验,感悟化学学科学习的乐趣。
2.养成良好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燃烧热的概念;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教学过程:【复习回顾】1.反应热的定义、表示方法、反应热符号的规定。
2.中和反应热的测量方法和过程,计算方法,及注意事项.【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回顾思考,回答(找学生代表发言)【设计意图】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掌握学情.【过渡】化学反应的反应热是由于反应前后物质所具有的能量不同而产生的。
正如质量是物质所具有的固有的性质一样,物质所具有的能量也是物质固有的性质,可以用一个物理量来描述。
科学家定义了一个称为“焓"的物理量,符号为H,用它的变化来描述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教师】请学生们先看书P5关于化学反应的焓变的内容。
我们来讨论焓变及其与反应热的关系.【学生】学生看书,不懂的可以提问.【设计意图】指导学生看书,有利于学生成自学的习惯【板书】二、化学反应的焓变1。
焓的定义:2.焓变的定义:表示方法:符号规定:焓变与反应热的关系:【讨论归纳】1.焓是一个物理量,表示物质具有的能量,它与物质的聚集状态有关。
同温同压下,同种物质的聚集状态不同,含有的能量是不同的.2.在实验室里或在生产中,化学反应大多是在敞口容器中进行的.由于大气压通常变化很小,可以看做不变,热力学研究表明,对于在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如果反应中的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则反应前后物质的焓的变化就等于该反应的反应热。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4教案:第1章 第1节 第1课时 焓变 反应热

题组 2 利用键能计算 ΔH
3.根据键能数据计算 CH4(g)+4F2(g)==CF4(g)+4HF(g)的反应热 ΔH 为( )
A.-1 940 kJ·mol-1
B.+1 940 kJ·mol-1
化学键
C—H C—F H—F F—F
C.-485 kJ·mol-1
D.+485 kJ·mol-1
键能/(kJ·mol-1) 414
如 H2O 写成 H—O—H,NH3 写成
,CH4 写成
,1 mol H2O 含 2 mol H—O 键,1 mol NH3 含 3 mol H—N 键,1 mol
CH4 含 4 mol H—C 键,然后根据各物质的物质的量计算其键能之和。
3.反应热大小的比较
放热反应的反应热,ΔH<0,放热越多,|ΔH|越大,ΔH 越小;吸热反应的反应热,ΔH>0,吸热越多,ΔH 越大。
1【解析】 A、C、D 三项反应均为放热反应,B 项反应为吸热反应。【答案】 B 2【解析】 A 项,H2O(g)===H2O(l)不属于化学反应,属于物理变化;B 项,ΔH>0 的反应为吸热反应;C 项,未知断裂化学键吸 收的能量,无法判断反应是否放热。【答案】 D 3【解析】 A 项,放热反应也可能需要加热才能发生,如铝热反应;B 项,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不一定容易发生,如 C(s)与 O2(g) 在点燃条件下才能发生;D 项,吸热反应在常温下也能发生,如 NH4Cl 和 Ba(OH)2 晶体的反应。【答案】 C
5.氮化硅陶瓷材料可由石英固体与焦炭颗粒在高温的氮气流中通过如下反应制得: 高温
SiO2+C+N2――→Si3N4+CO 该反应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以下问题。 (1)上述反应中的还原剂是__________,其还原产物是________。 (2)该反应是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反应热 ΔH________0(填“>”、“<”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反应热的概念。
2.知道化学反应热效应与反应的焓变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化学反应热效应与反应的焓变之间的关系。
探究建议:查阅资料、交流探究。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过程:[讨论]在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当中,有哪些反应伴随着能量(热量)变化?[引言]通过讨论知道,在化学反应当中,常件有能量变化,现在我们来学习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板书] 化学反应的焓变一、反应热焓变: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通常叫做反应热。
又称焓变。
(1)符号:用△H表示。
(2)单位:一般采用kJ/mol。
(3)可直接测量,测量仪器叫量热计。
(4)研究对象:一定压强下,在敞口容器中发生的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5)反应热产生的原因:[设疑]例如:H2(g)+Cl2(g) = 2HCl(g)实验测得lmol H2与lmol Cl2反应生成2 mol HCl时放出184.6 kJ的热量,从微观角度应如何解释?[析疑]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能量。
吸收总能量为:436kJ+243kJ=679 kJ,化学键形成时需要释放能量。
释放总能量为:431kJ+431kJ=862 kJ,反应热的计算:862kJ—679kJ=183kJ[讲述]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这是由于反应物中旧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克服原子间的相互作用而吸收能量;当原子重新组成生成物、新化学键形成时,又要释放能量。
新化学键形成时所释放的总能量与反应物中旧化学键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的差就是此反应的反应热。
[板书](6)反应热表示方法:[学生阅读教材小结]①当生成物释放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吸收的总能量时,反应为放热反应,使反应本身能量降低,规定放热反应△H 为“一”,所以△H 为“一”或△H <0时为放热反应。
上述反应 H 2(g)+Cl 2(g) = 2HCl(g),反应热测量的实验数据为 184.6 kJ/mol ,与计算数据 183kJ/mol 很接近,一般用实验数据表示,所以△H =-184.6 kJ/mol 。
②当生成物释放的总能量小于反应物吸收的总能量时,反应是吸热反应,通过加热、光照等方法吸收能量,使反应本身能量升高,规定△H 为“+”,所以△H 为“+”或△H >0时为吸热反应。
[板书] △H 为“+”或△H >0时为吸热反应;△H 为“一”或△H <0时为放热反应。
[投影][讲解](1)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时放出热量。
反应为放热反应。
规定放热反应△H 为“一”。
(2)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时吸收热量。
反应为吸热反应。
规定△H 为“+”。
[投影]例 1:1molC 与1molH 2O(g)反应失成lmol CO(g)和1mol H 2(g),需要吸收131.5kJ 的热量,该反应的反应热为△H= kJ/mol 。
(+131.5)例 2:拆开 lmol H —H 键、lmol N -H 键、lmolN ≡N 键分别需要的能量是436kJ 、391kJ 、946N ,则1mol N 2生成NH 3的反应热为 ,1mol H 2生成NH 3的反应热为 。
分析:N 2(g)+3H 2(g)=2NH 3(g),因拆开 lmol N —H 键和生成 lmol N —H 键吸收和释放出的能量相等,所以此反应的反应热计算如下:2×3×391kJ/mol-946kJ/mol-3×436kJ/mol=92kJ/mol而 lmol H 2只与31mol N 2反应,所以反应热△H=30.6kJ/mol kJ/mol 392-=-,则此题lmolN 2生成NH 3的反应热△H = -92kJ/mol 。
[过渡]什么是化学反应热?如何表示?如何准确地描述物质间的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下面我们来学习热化学方程式。
[板书]二、热化学方程式1.定义: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例:H 2(g)+I 2(g) 2HI(g);△H=-14.9 kJ/mol[学生分析]热化学方程式不仅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板书]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总结)(1)需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
因反应的温度和压强不同时,其△H 不同。
[讲述]但中学化学中所用的△H 的数据,一般都是在101 kPa 和 25℃时的数据,因此可不特别注明。
但需注明△H 的“+”与“-”。
[板书](2)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
物质的聚集状态,与它们所具有的能量有关。
讨论]例如:H 2(g)+21O 2(g) = H 2O(g);△H=-241.8 kJ/mol H 2(g)十21O 2 (g)=H 2O(l);△H=-285.8kJ/mol 从上述两个热化学方程式可看出,lmol H 2反应生成H 2O(l)比生成H 2O(g)多放出44kJ/mol 的热量。
产生的热量为什么不同?[板书](3)热化学方程式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它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对于相同物质的反应,当化学计量数不同时,其△H 也不同。
[投影]例如:H 2(g)+C12(g) = 2HCl(g);△H=-184.6 kJ/mol21H 2(g)+ 21Cl 2(g) = HCl(g);△H =-92.3 kJ/mol [板书]3.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投影]例:H 2(g)+21O 2(g) = H 2O(g);△H=-241.8 kJ/mol ,表示 lmol 气态 H 2 和21mol 气态 O 2反应生成 lmol 水蒸气,放出 241.8kJ 的热量。
(在 101kPa 和 25℃时) H 2(g)十21O 2 (g)=H 2O(l);△H=-285.8kJ/mol ,表示lmol 气态H 2与21mo 气态O 2反应在101 kPa 和 25℃时,生成lmol 液态水,放出285.8kJ 的热量。
[学生归纳]描述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量某状态下的物质,充分反应后所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
[板书]4.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投影]例1 已知在25℃,101kPa 下,1g 188H C (辛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放出48.40kJ 热量.表示上述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 .)g (O H 9)g (CO 8)g (O 225)1(H C 222188+=+;△H =-48.40kJ/mol B .)1(O H 9)g (CO 8)g (O 225)1(H C 222188+=+;△H =-5518kJ/mol C .)1(O H 9)g (CO 8)g (O 225)1(H C 222188+=+;△H =+5518kJ/mol D .)1(O H 18)g (CO 16)g (O 25)1(H C 2222188+=+;△H =-11036kJ/mol 分析与解答1 mol 188H C 燃烧放出热量48.40kJ/g ×114g =5518kJ 。
答案 BD 例2 0.3mol 的气态高能燃料乙硼烷(62H B )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固态三氧化二硼和液态水,放出649.5kJ 热量,其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已知:)g (O H )1(O H 22====;△H =44kJ .则11.2L(标准状况)乙硼烷完全燃烧生成气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_________kJ .分析与解答1 mol 62H B 燃烧放出热量kJ 21653.0kJ 5.649=,0.5mol 62H B 燃烧生成液态水(1.5mol)放出热量为kJ 216521⨯,1.5mol )1(O H 2变为1.5mol )g (O H 2需吸收热量为66kJ ,所以,0.5mol 62H B 燃烧生成气态水时放出热量为:kJ 5.1016kJ 445.1kJ 216521=⨯-⨯答案 )l (O H 3)s (O B )g (O 3)g (H B 232262+====+;△H =-2165kJ/mol 1016.5[作业]P 10 1、2、3[板书计划] 化学反应的焓变一、反应热 焓变: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通常叫做反应热。
又称焓变。
(1)符号:用△H 表示。
(2)单位:一般采用kJ/mol 。
(3)可直接测量,测量仪器叫量热计。
(4)研究对象:一定压强下,在敞口容器中发生的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5)反应热产生的原因:(6)反应热表示方法:①当生成物释放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吸收的总能量时,反应为放热反应,△H 为“一”或△H <0②当生成物释放的总能量小于反应物吸收的总能量时,反应是吸热反应,△H 为“十”或△H >0二、热化学方程式1.定义: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1)需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因反应的温度和压强不同时,其△H 不同。
(2)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
(3)热化学方程式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它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对于相同物质的反应,当化学计量数不同时,其△H 也不同。
3.热化学方程式的舍义描述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量某状态下的物质,充分反应后所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
4.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附件1:律师事务所反盗版维权声明附件2:独家资源交换签约学校名录(放大查看)学校名录参见:/wxt/list. aspx? ClassID=3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