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中级导游人员等级考试《汉语言文学知识》考点手册(第一篇 汉字与导游语言)【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2020全国中级导游考试大纲《汉语言文学知识》

2020全国中级导游考试大纲《汉语言文学知识》

2020年全国中级导游等级考试大纲《汉语言文学知识》一、考试目的考查考生对汉字、旅游文学知识和作品的了解、熟悉、掌握程度以及导游语言的运用能力。

二、考试形式与题型题量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考试题型包括填空题20题(每题1分,共20分)、单项选择题30题(每题1分,共30分)、多项选择题20题(每题1.5分,共30分)、论述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

三、考试内容(一)汉字及其文化知识1.汉字基础知识了解:语言、文字的定义以及二者的关系;汉字的定义、名称的演变、性质、特点,汉字的起源与形成。

熟悉:汉字形体演变的各个历史阶段及其内容,包括甲骨文的文字特点、文字系统特点以及内容归类举例;金文、篆文、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不同种类汉字形体的特点;七种形体汉字相关石刻、书法艺术等代表作。

掌握:“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及其代表性汉字分析。

2.汉字在导游工作中的应用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对通行规范汉字、公共场所设施用字,以及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的相关规定;旅游景区牌匾、楹联、碑铭、题刻等汉字书法景观中汉字的艺术变化,如蕴含特定文化含义的古今题刻、艺术性“错别字”等;旅游景区繁体字的认读。

熟悉:旅游景区楹联、碑铭、题刻等汉字的七种形体并能够辨认,汉字形体的书法艺术特点及其代表作;汉字结构特点产生的联边、析字、图示等修辞手法在导游讲解中的应用。

掌握:导游工作中常见的难读和易误读汉字。

(二)旅游解说、导游语言与导游词1.旅游解说熟悉:旅游解说的含义与分类,旅游景区解说的狭义与广义分类。

2.导游语言熟悉:导游交际特点,导游语言分类。

3.导游词熟悉:导游词内容角度(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与语体角度(口语与书面语)的分类;自然景观导游词相关讲解方法,如描绘、叙述、衍释发挥等,能够分析相关导游词案例;人文景观导游词知识性特征、传递知识的原则与讲解要点,相关讲解方法,如本体阐释、相关征引等,能够分析相关导游词案例。

全国中级导游等级考试《汉语言文学知识》题库及冲刺试题

全国中级导游等级考试《汉语言文学知识》题库及冲刺试题

全国中级导游等级考试《汉语言文学知识》题库及冲刺试题2020年全国中级导游等级考试《汉语言文学知识》全套资料【考点手册+真题精选+题库+考前冲刺】目录•试看部分内容汉字与导游语言第一章汉字文化导游知识【考点1】汉字与旅游的关系1汉字概述(1)汉字的历史①文字一般源于图画。

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经历了用实物、结绳、契刻等方式记事和交流,最后发展为用图画记录客观世界并传递信息。

这种图画式的表达方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渐形成了语音、意思、形状都比较固定的象形文字。

②目前见到的最古老的汉字是甲骨文。

a.甲骨文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的发现说明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b.甲骨文是遵循一定规则而形成的汉字体系。

从造字方法上看,甲骨文不仅具有人类文字早期“象形、指事、会意”的方法,还出现了“形声”字,并有了“转注、假借”这些古人总结的用字方法。

c.最初的文字没有形成造字规律,只是不成系统的零散字例。

③汉字的萌芽大约是新石器时代的晚期。

④汉字最初的载体是各种生活器具,是伴随生产工具的发展与社会交际对语言的需求而产生的。

(2)汉字的种类①从形体演变上划分a.甲骨文——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

出土地区为殷王朝都城的遗址,称殷墟,故甲骨文又叫殷墟文字;甲骨文是刻写的文字,又称契文;因文字内容多为占卜记录,故而又叫贞卜、卜辞。

文字内容涉及祭祀、战争、游猎、出行、疾病、生育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甲骨文是有固定字形、语音和意义的系统性文字;一般用刀刻写,因而笔画拐弯多为方笔;字形参差不齐、大小不均;单个字呈细瘦状。

在旅游景点常作为一种旅游景物或文化背景出现。

b.金文——泛指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金文”又称“钟鼎文”“吉金文字”“铜器铭文”,铸的字突出被视为“阳字”称“识”,刻出来的字凹下去被视为“阴字”叫“款”,金文又被称作“彝器款识”。

商、周、秦、汉都有金文,盛行于西周。

与甲骨文相比,金文字形显得工整一些,笔画趋于圆润,已带有书法的美感。

全国中级导游资格考试《汉语言文学知识》考点归纳及习题(旅游与旅游文学概述)【圣才出品】

全国中级导游资格考试《汉语言文学知识》考点归纳及习题(旅游与旅游文学概述)【圣才出品】

第1章旅游与旅游文学概述1.1 复习笔记一、旅游文学的性质与作用1.旅游文学的含义与渊源(1)旅游文学的含义①旅游文学概念的提出旅游文学是伴随着中国现代旅游业的兴起发展,为适应现代旅游工作的需要而提出的一个新的文学概念。

②旅游文学的名称a.有人称之为“山水文学”。

b.有人称之为“山水旅游文学”。

③旅游文学的含义旅游文学是以社会的旅游现象为题材,以文学艺术的手法,反映社会的旅游生活和表达作者意趣的“语言艺术”。

(2)旅游文学的范畴①从时间上分类a.古代旅游文学包括描写记叙山川景物、吟咏大自然以及旅游活动的诗词、歌赋、游记、楹联、碑铭、摩崖、神话、传说、故事等。

b.现代旅游文学包括游记和记游诗词、旅游小说、旅游小品文、文学性较强的导游词和旅游景点介绍等。

②古代旅游文学的种类a.古代游记“杂记中的奇伟之作”,以山水记为正宗,部分以文学手法描述亭、台、楼、阁之文,山川江河都城之赋、碑铭,也可列入其中。

b.古代记游诗词以山水诗词为主体的诗词,还包含部分田园诗、边塞诗、吟咏名胜古迹的诗词、楹联等。

c.旅游文学的附庸与旅游相关的摩崖石刻、神话、传说、故事,主要涉及到旅游景观及古今人们的旅游活动的文字或口头文学,也属旅游文学之列。

(3)旅游文学的渊源①旅游文学产生的基础旅游活动是旅游文学产生的基础,反映旅游活动的文学作品是与人们的旅游活动同步出现的。

②中国古代的旅游观a.先秦时期遵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b.孔子、庄子分别代表“山水比德”和“逍遥游”的旅游观念。

c.魏晋以来“纵意丘壑”“山水之美,古来共谈”,山水自然逐渐成为人们观赏、寄情、畅神、言志、明道的综合载体。

③旅游文学的产生与发展a.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山海经》《论语》等典籍有了旅游文学的萌芽。

b.先秦的石鼓文是中国碑刻的鼻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巡游天下,在泰山、碣石、峄山、琅琊、会稽、芝罘、东观等山刻石,可视为碑铭真正的滥觞。

c.与旅游相关的楹联产生较晚。

中级导游考试--《汉语言文学知识》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中级导游考试--《汉语言文学知识》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中级导游《汉语言文学知识》考试复习题及答案第一篇汉字与导游语言一汉字文化导游知识(一)汉字与旅游的关系1汉字的历史是()的发展史答:中华民族2人类经历了用实物()契刻,最后发展用()记录和传递信息。

答:结绳;图画3文字一般源于()。

答:图画4这种图画式的表达方式,发展成(有形状、有语音、有意思)的都比较固定的()。

答:象形文字5我们目前见到的最古老的汉字是()答:甲骨文6甲骨文已有( )历史,说明汉字是世界上()的文字之一答:三千多年;最古老7从造字方法上看,甲骨文具有的()方法答: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8汉字萌芽在()晚期。

距今()年。

答:新石器;五六千9西安半坡村陶器,上面有仰韶文化时期的符号()个。

是目前发现最原始文字。

郭沫若称:中国原始文字的()。

答100;孑遗10汉字最初的载体是各种()答:生活器具11汉字形体变化的次序:()()()()()()()答:甲骨文、金文、篆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12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刻在()上的文字答:龟甲、兽骨13甲骨文出土于河南(),此地为()都城的遗址答:安阳小屯村,殷王朝14甲骨文又叫()()()()答:殷虚文字、契文、贞卜、卜辞15出土的甲骨文有()片以上,整理出的文字有()多个,已识别的()多个答:15万;4500;100016殷商统治者占卜问凶吉,把要问的()和()都刻在龟骨和牛骨上答:事情结果17甲骨文文字内容涉及()()()()()()等社会生活答:祭祀、战争、游猎、出行、疾病、生育18()的字形特点:外形参差、大小不等、拐弯方笔、用力不均答:甲骨文19金文指铸或刻在()上的文字答:青铜器20金文盛行于(),()()()()都有这种文字答西周;商周秦汉[NextPage]21金文又叫()()()()答:钟鼎文、吉金文字、铜器铭文、彝器款识22古人称阳字为()阴字为()答:识;款23篆文就是()使用的文字答:官府24篆文流行于()和()答:春秋战国;秦代25广义的大篆是指所有的古文字,包括:()()()() 答: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26狭义的大篆的代表字有()和()答:籀文;石鼓文27石鼓文是()秦人作品答:战国中期28石鼓文是周代金文到()的过渡答秦代小篆29我国文字史上首次出现的规范性字体是()答:小篆30我们所说的篆体一般指()答:小篆31小篆的代表字体有()()()()答:琅玡刻石、泰山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32隶书由( )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

2020年全国中级导游员等级考试大纲《汉语言文学》

2020年全国中级导游员等级考试大纲《汉语言文学》

2020年全国中级导游员等级考试大纲《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知识》考试旨在考查考生对汉字、导游语言及旅游文学知识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增强考生增强导游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形象性、艺术性,从而在实际工作予以结合应用,丰富讲解的文化内涵,达到良好讲解效果。

考试目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考试旨在考查考生对汉字、导游语言及旅游文学知识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增强考生增强导游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形象性、艺术性,从而在实际工作予以结合应用,丰富讲解的文化内涵,达到良好讲解效果。

考试方式与题型题量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包括填空20题(每题1分)、单选(4项选1)44题(每题1分)、多选(5项选2-4个)20题(每题1分)、论述2题(每题8分)。

第一编汉字与导游语言第一章汉字文化导游知识考试目的:通过本章考试,考查考生对汉字文化导游知识了解、熟悉与掌握的程度。

考试内容:第一节汉字与旅游的关系了解汉字的历史、汉字文化在旅游中的作用;熟悉汉字的种类,能识别不同种类汉字的形体特点,熟悉汉字特点产生的修辞技巧;掌握《说文解字》(许慎著)划分的汉字六种造字方法。

第二节汉字在导游中的作用了解汉字形体的艺术变化和汉字结构的文化功能,掌握在导游中常见的难读易错汉字的读音。

第二章导游语言考试目的:通过本章考试,检查考生对导游语言相关知识了解、熟悉与掌握的程度。

考试内容:第一节导游词概述熟悉导游词的含义、分类方法及其特点,掌握导游词不同语体的表达风格和导游词不同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导游词的表达艺术熟悉导游词表达的特点,掌握导游词表达的基本要求。

第二编旅游文学知识旅游与旅游文学概述考试目的:通过考试,检查考生对旅游文学了解、熟悉和掌握的程度。

考试内容:了解旅游文学的含义与渊源,熟悉旅游文学的特征和作用,以及导游人员应具备的旅游文学知识。

第一章至第八章考试目的:检查考生对旅游景点诗文了解、熟悉和掌握的程度。

考试内容:了解选篇的作者、朝代、篇名、景点。

中级导游考试--《汉语言文学知识》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中级导游考试--《汉语言文学知识》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中级导游考试--《汉语言文学知识》考试复习题及答案中级导游《汉语言文学知识》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19金文指铸或刻在()上的文字第一篇汉字与导游语言答:青铜器一汉字文化导游知识 20金文盛行于(), ()()()()都有这种文字(一)汉字与旅游的关系答西周;商周秦汉1汉字的历史是()的发展史 [NextPage]答:中华民族 21金文又叫()()()()2人类经历了用实物()契刻,最后发展用()记录和答:钟鼎文、吉金文字、铜器铭文、彝器款识传递信息。

22古人称阳字为()阴字为()答:结绳;图画答:识;款3文字一般源于()。

23篆文就是()使用的文字答:图画答:官府4这种图画式的表达方式,发展成(有形状、有语 24篆文流行于()和() 音、有意思)的都比较固定的()。

答:春秋战国;秦代答:象形文字 25广义的大篆是指所有的古文字,包括:()()()()5我们目前见到的最古老的汉字是() 答: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答:甲骨文 26狭义的大篆的代表字有()和()6甲骨文已有( )历史,说明汉字是世界上()的文字答:籀文;石鼓文27石鼓文是()秦人作品之一答:三千多年;最古老答:战国中期7从造字方法上看,甲骨文具有的()方法 28石鼓文是周代金文到()的过渡答: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答秦代小篆8汉字萌芽在()晚期。

距今()年。

29我国文字史上首次出现的规范性字体是() 答:新石器;五六千答:小篆9西安半坡村陶器,上面有仰韶文化时期的符号 30我们所说的篆体一般指() ()个。

是目前发现最原始文字。

郭沫若称:中国原始答:小篆文字的()。

31小篆的代表字体有()()()()答 100;孑遗答:琅玡刻石、泰山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10汉字最初的载体是各种() 32隶书由( )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

答:生活器具答:篆书11汉字形体变化的次序:()()()()()()() 33隶之胥吏,官府中办文书的(),出现在()答:甲骨文、金文、篆文(大篆小篆)、隶书、楷答:小吏;秦代书、行书、草书 34隶书是秦始皇时期的()总结的12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刻在()上的文字答:程邈答:龟甲、兽骨 35楷书指()()的意思13甲骨文出土于河南(),此地为()都城的遗址答:整齐、楷模答:安阳小屯村,殷王朝 36楷书又叫()()()14甲骨文又叫()()()() 答:正书、真书、今楷答:殷虚文字、契文、贞卜、卜辞 37楷书产生于()盛行于()15出土的甲骨文有()片以上,整理出的文字有() 答:汉末,魏晋多个,已识别的()多个 38我国历史上通用时间最长的标准字体时()答:15万;4500;1000 答:楷体16殷商统治者占卜问凶吉,把要问的()和()都刻 39()的字形特点:字形方正,横平竖直,书写方在龟骨和牛骨上便,笔画布局精密细致,笔道形态丰满。

全国中级导游资格考试《汉语言文学知识》考点归纳及习题(华东地区旅游景点诗文)【圣才出品】

全国中级导游资格考试《汉语言文学知识》考点归纳及习题(华东地区旅游景点诗文)【圣才出品】

第4章华东地区旅游景点诗文4.1 复习笔记一、上海市旅游景点诗文1.诗词【作者】曹锡宝,字鸿书,清代人。

乾隆初,以举人考授内阁中书,充军机处章京。

【赏析】本诗通过描写龙华寺里飞塔、晚钟等景象,展现出龙华寺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抒发了作者对龙华寺日渐衰落的感慨之情。

【景点】龙华寺,位于上海徐汇区,是江南地区最古老的寺庙之一。

据文献记载,为五代吴越王钱俶所建,后屡经兴废,现寺为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重建。

寺南的龙华塔,高40.55米,八角七层,砖木结构,系北宋初期(977)所建遗物。

1959年,龙华寺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注释】①岧(tiáo)峣(yáo):原形容山高,这里指塔高。

②赤乌:三国孙权年号。

传说龙华寺建于赤乌十年(公元247年)。

茸茸:指草短密和柔软。

③飞塔:指寺南的龙华塔。

④晚钟:“龙华晚钟”曾为“沪城八景”之一。

⑤梵呗(bài):佛教徒念经的声音。

⑥沧江:指吴松江。

【作者】陈诏,今人。

【赏析】本文通过描写豫园内春波、薜萝、粉墙等景象,勾勒出繁华闹市中豫园的一派田园风光。

在清曲、笛声、鸟语的反衬下,豫园格外显得幽静和有韵味,让作者浮躁的心,暂时得到宁静,烘托了豫园景色的秀丽宜人。

【景点】豫园,坐落于上海市中心的黄浦区,是明代四川右布政使潘允端的私家花园,建于1559年,充分展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与设计风格,是江南园林中的一颗明珠。

建园目的是尽其孝道。

“豫园”,即取“豫悦老亲”之意命名。

豫园是上海唯一以古典园林而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豫园附近有多家著名食店,包括以小笼包著名的南翔馒头店、绿波廊及上海老饭店。

【注释】①洋场:指旧时洋人较多的都市。

十里洋场:指上海,这里指上海繁华闹市区。

翠螺:喻豫园景色秀丽,青翠葱郁。

②粉墙:白色的墙。

③薜萝:薜荔、女萝,都是花草名。

2.对联【作者】陶澍,字子霖,湖南安化县小淹镇人,清代经世派主要代表人物。

著有《印心石屋诗抄》《蜀輶日记》《靖节先生集》《陶文毅公全集》等。

导游证考试知识点汇总-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章-中国旅游诗词、楹联、游记选读

导游证考试知识点汇总-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章-中国旅游诗词、楹联、游记选读

第四章-中国旅游诗词、楹联、游记选读第四章中国旅游诗词、楹联、游记选读第一节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规律第二节诗词格律及楹联常识第三节旅游诗词名篇选读第四节旅游名联选读第五节游记名篇选读大纲要求的考试内容:了解:中国汉字的起源及诗词、楹联格律常识。

熟悉:名胜古迹中的著名楹联、历代游记名篇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掌握:古典旅游诗词名篇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第一节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规律一、汉字的起源汉字的起源于结绳记事、契刻记事和图画记事。

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形成的一种初步的定型文字。

此后,汉字经历了由商周时期的金文,西周后的大篆,秦朝的小篆,汉代的隶书,到唐朝的狂草、楷书、行书等的发展过程。

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到宋代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后世称为宋体,及现在电子文档所广泛使用的字体。

二、汉字的演变规律汉字的发展,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其演变规律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笔画的线条化;二是字形的符号化;三是结构的规范化;四是字集的标准化。

第二节诗词格律及楹联常识一、诗体流变关于诗体的流变,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中曾有“风、雅、颂既忘,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西汉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体,四变而为沈宋律诗。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大多数篇章都是四言句型,两字一顿,偶数句末押韵,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节奏。

一、诗体流变诗歌形式发生第二次大的改变是楚辞,楚辞一般为七言,在句中第四字用“兮”字,确立了诗歌三字尾的节奏,为七言诗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楚辞与汉赋也有关系,《离骚》也被称为骚体赋。

汉赋的主要特点駢偶化,即上下两句对仗,讲究对仗的形式被后世的格律诗所继承并发展。

五言诗成于汉代,东汉班固的《咏诗》诗可以看作是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七言诗成熟晚于五言诗,后汉张衡的《四愁诗》以及三国魏曹丕的《燕歌行》是早期七言诗的代表。

五言诗、七言诗的成熟为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全国中级导游人员等级考试《汉语言文学知识》考点手册
第一篇汉字与导游语言
第一章汉字文化导游知识
【考点1】汉字与旅游的关系
1.汉字概述
(1)汉字的历史
①文字一般源于图画。

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经历了用实物、结绳、契刻等方式记事和交流,最后发展为用图画记录客观世界并传递信息。

这种图画式的表达方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渐形成了语音、意思、形状都比较固定的象形文字。

②目前见到的最古老的汉字是甲骨文。

a.甲骨文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的发现说明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b.甲骨文是遵循一定规则而形成的汉字体系。

从造字方法上看,甲骨文不仅具有人类文字早期“象形、指事、会意”的方法,还出现了“形声”字,并有了“转注、假借”这些古人总结的用字方法。

c.最初的文字没有形成造字规律,只是不成系统的零散字例。

③汉字的萌芽大约是新石器时代的晚期。

④汉字最初的载体是各种生活器具,是伴随生产工具的发展与社会交际对语言的需求而产生的。

(2)汉字的种类
①从形体演变上划分
a.甲骨文——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

出土地区为殷王朝都城的遗址,称殷墟,故甲骨文又叫殷墟文字;甲骨文是刻写的文字,又称契文;因文字内容多为占卜记录,故而又叫贞卜、卜辞。

文字内容涉及祭祀、战争、游猎、出行、疾病、生育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甲骨文是有固定字形、语音和意义的系统性文字;一般用刀刻写,因而笔画拐弯多为方笔;字形参差不齐、大小不均;单个字呈细瘦状。

在旅游景点常作为一种旅游景物或文化背景出现。

b.金文——泛指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金文”又称“钟鼎文”“吉金文字”“铜器铭文”,铸的字突出被视为“阳字”称“识”,刻出来的字凹下去被视为“阴字”叫“款”,金文又被称作“彝器款识”。

商、周、秦、汉都有金文,盛行于西周。

与甲骨文相比,金文字形显得工整一些,笔画趋于圆润,已带有书法的美感。

c.篆文——官府使用的文字,流行于春秋战国和秦代。

第一,大篆
广义的大篆指所有的古体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春秋战国时通行六国的文字)和小篆。

狭义大篆的代表字体有籀文和石鼓文,籀文字体方正微长,行款整齐,笔画匀称,偏旁结构有定;石鼓文是刻在鼓形石上的文字,字体古朴凝重,笔画遒劲有度,近小篆而无其拘谨笔法,笔画圆润奔放、刚柔相济。

第二,小篆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强令使用的文字,是我国文字史上首次出现的规范性字体,代表字体有琅玡刻石、泰山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字体大多长圆方正,字形整齐,大
小匀称。

d.隶书——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

隶书是汉字形体和结构上一次重大的突破,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界,它彻底排除了汉字中的象形符号,把汉字变成由点、横、撇、捺组成的单纯书写符号。

e.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来的一种字体。

楷书产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并沿用至今,是我国历史上通用时间最长的标准字体。

笔画没有波磔,点画结构的照应、合体字中不同部件的位置和比例都有极严格的要求,字形方正,书写简便。

f.行书——介乎楷书、草书之间的字体。

产生于东汉末年,既有楷书的形体、点画,又有草书的简易、流畅,笔画连绵,字字独立,是楷书疾书的一种形式,代表作品有王羲之的《兰亭序》、王珣的《伯远帖》。

g.草书——广义上是指快而不工整的字体,狭义上是指某一具体字体的草写形式。

第一,章草:带有隶书笔意,盛行于东汉章帝时期,笔画虽有连笔,但字体独立、大小均匀,字体之间绝无连笔。

代表作品有《皇象本·急就篇》。

第二,今草:带有楷书、行书笔意,产生于东汉末年,这种字体可以字字相连、大小相间、粗细不一、正斜相依。

第三,狂草:比今草更狂放、更洒脱的草体,盛传为唐代书法家张旭创造,追求通篇气势,不讲笔画、字形,只求整体畅达雄放,笔画连绵不拘,大起大落。

代表性作品有张旭的《残千字文》、怀素的《自叙帖》。

②从造字方法上划分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将汉字划分为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

a.象形:用简练的线条描摹事物形状的一种造字方法。

象形文字很像图画,用弯曲的
线条描绘出物体的形状,与图画的区别是:图画没有固定的读音和语义;而象形文字却有读音和语义。

b.指事:用象征性符号表示意义的方法,又叫“象事”“处事”。

指事字表示的是抽象的概念,用约定俗成的符号来表达意思。

c.会意: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方法。

d.形声:用表意的形符和表音的声符拼合新字的方法。

e.转注和假借:非严格意义上的造字方法,而是解字、用字之法。

③从笔画多少划分
汉字从笔画的数量上可分为繁体字和简体字。

(3)汉字特点产生的修辞技巧
①字形状产生的形容词语
a.汉字的象形表意功能使它在语言表达中产生了大量的形容词汇,这些词汇在日常交际、描绘旅游客体中有非常形象的功能和严谨的文化意义。

b.利用字形产生的形容词在交谈和导游讲解中可以起到通俗易懂的沟通效果。

②字结构产生的猜谜民俗
拆解汉字结构是汉语表达的一种修辞手法,它不仅能够形象地讲解汉字结构及含义,还能含蓄、隐讳地表达不可直言的意思。

(4)描述汉字形体特点的语句汇集
①甲骨文:字体质朴、古雅,笔锋轻重相间,笔道刚柔相济,字体疏落错综,结构严密整齐,笔画或粗犷遒劲、或紧密纤细,外形参差、大小不等,拐弯多为方笔,用力不均,章法行距不限、排列顺序不拘。

②金文:结构疏密有致,字体雍容厚重,字形均衡、韵调统一,笔画圆润,笔锋柔和健
美,风格或凝重端庄、或道劲舒展。

③石鼓文:字迹豪放大度,气质雄浑古朴,结构严谨端庄,章法均匀规整,笔道长短有序,字体独立、气势连贯。

④小篆:笔画粗细等均、清晰明朗,弯笔圆润不失筋骨,字形丰满充盈,结构环抱紧密,章法横竖划一、排列平正。

⑤隶书:字形扁方,整齐划一,波磔雄健,体势挺秀,笔画竖短横长,结构严谨讲究。

⑥楷书:字形方正,笔画布局精密细致,笔道形态丰满,横平竖直、书写方便。

2.汉字文化在旅游中的作用
(1)汉字是旅游景观的重要内容
①原因:汉字结构的文化性和变化的造型特点使它成为旅游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我国著名的汉字景观
a.泰山刻石
第一,泰山以篆、隶、楷、行书、草书各种字体(秦篆,汉隶、汉楷,魏体,唐楷、唐隶和行书、草书)的书法名垂史册。

第二,李斯所写的《泰山刻石》是泰山最早的刻石,也是汉字史上第一次使用的小篆字体。

第三,泰山刻石中最大的是《纪泰山铭》,唐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唐玄宗李隆基东封泰山时所写,字体带有“唐隶”特点,笔画粗壮富态,出现“蚕头燕尾”的形体。

b.曲阜碑林
第一,以收藏汉朝碑刻闻名。

第二,“汉隶八大名碑”分别是史晨碑、乙瑛碑、礼器碑、孔彪碑、张迁碑、曹全碑、
华山庙碑、衡方碑。

其中,史晨碑、乙瑛碑、礼器碑、孔彪碑收藏在山东曲阜碑林。

第三,《史晨碑》《乙瑛碑》属于汉隶中秀逸的字体,折角圆和,形态清秀。

第四,《礼器碑》属于隶书中遒劲类,字迹苍古,捺笔粗壮,字形带有质朴凝重的韵味。

c.西安碑林
第一,以收藏碑刻最早、最多而位居中华之冠。

第二,最早的碑刻有秦始皇出游全国时,命李斯写的《峄山刻石》,文字为标准的小篆字体。

第三,《曹全碑》是“汉隶三大长碑”之一,刻字结构匀称,字体秀劲俊美,字迹清晰,是“汉隶八大名碑”中的名品。

第四,碑林中藏有少见的晋代刻石,如《司马芳残碑》,字体兼有篆隶和章草,反映了隶书向真书(楷书)演变的过程。

(2)汉字对旅游景观的装饰、评点功能
①汉字在旅游景观中的装饰、评点功能是旅游景观的灵魂,是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旅游价值的直接体现。

②在很多自然山水的游览中,带有汉字的景物成为旅游者拍照留念的热点,因为汉字是这些山水的灵魂性装饰。

③人文景观中汉字组成的牌匾、楹联的作用更为突出。

【考点2】汉字在导游中的使用
1.字形、字体的辨认
(1)汉字形体的艺术变化
①历史发展形成的形体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