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静态动词的动态译法
关于英语动态动词语静态动词的用法(吉林)

关于英语动态动词与静态动词的用法李丽华(鞍山师范学院外语系鞍山114005)摘要:本文从英语动态动词和静态动词的分类入手,根据分析和比较的结果,系统地阐述动态动词和静态动词的用法。
关键词:动态动词静态动词Abstract: This thesis elaborates the usage of the English dynamic and stative verbs systematically and focusses the attention on the accurate use of various verbs in the Englishlanguage.Key Wrds: Dynamic verbs Stative verbs英语中的动态动作和静态状态可以表现在动词中,从语义角度讲,动词可以分为动态和静态。
本文着重就动态动词(dynamic verbs)和静态动词(stative verbs)的语义和句法特征做进一步的分析。
一、动词(dynamic verbs)和静态动词(stative verbs)的概念及分类。
实义动词按其语义特征可以分为动态动词和静态动词。
1.动态动词(dynamic verbs):表示运动状态的动词。
这类动词分为五种:(1)活动动词(activity verbs)(2)过程动词(process verbs)(3)感觉动词(verbs of bodily sensation)(4)过渡性动词(transitional verbs)(5)瞬间动词(momentary verbs)2.静态动词(stative verbs):表示相对静止状态的动词。
这类动词分为三种:(1)感觉动词(verbs of perception)(2)认识动词(verbs of cogition)(3)关系动词(relation verbs)二、动态动词(dynamic verbs)1.活动动词(activity verbs):这类动词表示动作的发出者的有意识的,主动的行为。
动词的动态与静态意义及其语法特征

动词的动态与静态意义及其语法特征摘要:一种语法现象如果从不同角度分析会有全新的理解,从而扩大我们的视野。
动态动词和静态动词是英语语法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本文从动词的动态意义与静态意义角度入手,以独特的视角全面分析动态动词和静态动词的意义、语法特征及其实际用法,旨在为英语动词的更深入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动词;动态;静态;英语语法一、动词的动态与静态意义英语动词根据其语义特征,可分为动态动词(dynamic verb)和静态动词(stative verb)。
确切地说,实义动词的意义有动态与静态之分。
一种语法现象如果从不同角度分析会有全新的理解,从而扩大我们的视野。
因此,正确地理解动词的动态和静态意义,熟悉其语法特征,对学好用好英语动词,准确理解英文原意,是非常重要的。
动态动词表示事件的发生、心理活动和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变时的动态意义,即表示一种运动状态。
动态动词既可用于进行体,也可用于非进行体。
动态动词大体分为三类:a)持续性动词(durative verb):drink,eat,read,write,walk,run,play,talk,fly,watch等。
b)瞬间动词(momentary verb):leave,go,come,see,arise,break,open,meet,close,join,jump,admit,discover等。
c)状态转换动词(transition verb):become,turn,grow,change,come,go 等。
请看一组例子:(1)He is writing a letter to his friend.(2)He closed the windows.(3)The leaves on the tress are turning green.(4)He changed his mind.通过例2和例3、例4的语义比较可以看出,瞬间动词与状态转换动词的区别是:前者一般没有结果意义,可以在短期内反复重复发生;后者有结果意义,一般不可以在短期内重复发生。
动态性动词和静态性动词

动态性动词和静态性动词动态性动词与静态性动词(1)Dynamic Verb and Static Verb英语动词按其是否可以用于进行时态的语义特征,可以分为动态性动词和静态性动词。
大量的动词是动态性的,可以用于进行时态。
有一些动词是静态性的,不能用于进行时态。
还有不少动词,兼有动态与静态两种特性,而其含义是不同的。
动态性动词与静态性动词的用法有四个不同之处:(1)动态性动词可用于进行时态,而静态性动词则不可。
这是两种动词最根本的区别,例如:1)John is writing to his father.(约翰正在给他的父亲写信。
)2)John resembles his father.(约翰长得像他的父亲。
)John is resembling his father.(Impossible)3)John is painting his house.(约翰正在油漆他的房子。
)4)John owns a house.(约翰拥有一所房子。
)John is owning a house.(Impossible)有些动词可兼作两类动词,但意思不同。
动词“hold”的句子主语是人,则作“握住”解,是个动态性动同;句子主语是处所,则作“容纳”解,是个静态性动词,例如:5)a.John is holding a ball in his hands.b.John has a ball in his hands.(约翰正用两手握住球。
)6)a.The bus holds 50 people.b.50 people can sit in the bus.(这辆公共汽车能坐五十人。
)动词have可兼作两种类型。
当作动态性动词用时,表示动作的发生或过程,相当于take,get,receive,eat,drink等词,可用于进行时态。
当作静态性动词用时,表示“拥有”的概念,相当于own,possess等词,没有进行时态,例如:7)a.I was having my coffee quietly.b.I was drinking my coffee quietly.(当时我正在默默地喝咖啡。
英汉静态与动态对比分析

英汉静态与动态对比分析学号:117114033273 姓名:吴宁玲摘要:早期结构主义语言学家Fries和Lado提出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以“各种语言是可比较的”这一假设为基础,将两种语言从各个角度进行比较。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方法也有很多。
有宏观与微观的;历时与共时的;归纳与演绎的;描写与解释的;定性与定量的;静态与动态的。
本篇将集中描写静态与动态的对比分析。
关键词:英汉语言,静态,动态,对比分析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说:“语言学理论,其实质就是语言学的比较,就是世界各名族语言综合比较研究得出的科学结论。
”这说明,研究语言学的基本方法就是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分析。
而英汉语比较研究的方法, 一般是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共时性研究与历时性研究、归纳与演绎研究、描写与解释研究、定性与定量研究、静态与动态研究相结合。
而英汉对比研究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兼具有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性质,其中有一种方法是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共时和历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并解释英汉语之间的异同,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语言研究和其他领域。
这种方法目前成为英汉语言学者进行对比研究的一个趋势。
而英汉语言动态与静态的倾向性评定,一般在翻译中会体现的较为明显。
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体系,思维方式也有所不同,语言表达方式也不同。
外国语言研究所所长邵志洪认为,汉语的动态性较强,动势性强,而名词则较为凝滞,而英语则倾向于使用名词来表达动词的概念,因而叙述呈现静态,汉语则多用使用动词,能给人呈现一幅形象生动的画面。
1 汉语的动词优势与英语的名词优势大体上来说,英语的静态优势就是体现在英语的名词优势,汉语则是动词优势。
这就将英汉对比的方法具象为比较英汉两种语言中动词与名词及一些代词关系词的使用方面。
但在早期,并没有人提出汉语动态性和英语静态性这一观点。
,甚至一些学者认为西洋语法重在动词,而中国语法重在名词,比如郭邵虞就曾多次声明这一观点,而林同济则说:“英语中有大量的介词,有大量的连词,以及汉语中诉没有的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
翻译中的静态与动态转换

翻译中的静态与动态转换【摘要】本文从英汉语言对比的角度入手,分析了英语呈静态特征与汉语呈动态特征的现象。
并从两种语言的修辞差异,句法结构差异方面,探讨了这一现象的原因。
在此基础之上,作者就如何实现英语静态与汉语动态之间的转换提出了相应的翻译技巧。
【关键词】翻译静态动态转换1 英语的静态特征与汉语的动态特征在翻译实践中,常常有人会问:为什么译出来的英译汉像英式英语,而汉译英像汉式英语。
这里的原因不用说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重要的一条恐怕在于没有完全掌握sourc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的修辞手法和规律。
英汉语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汉语是动态的语言,主要体现在汉语有一种多用动词的习惯,英语是静态的语言,主要体现在有少用(限定式)动词而用其他手段表示动作意义的倾向。
2 原因分析英语是屈折语,英语动词的使用受到形态规则的严格限制,一个句子结构通常只用一个谓语动词,或者至多是几个动词并列作谓语。
大量原来应该用动词表达的概念除了用非谓语动词表达外,必须借助于动词以外的词类,其中主要是名词和介词,以及形容词和副词,名词和形容词等可以由动词派生或转化而来。
这种使用优势不仅降低了动词出现的频率,而且削弱了动词所表达的意义,产生了动词的虚化和弱化,这就使得英语的表达呈现“静态”倾向。
与此相反,汉语不是屈折语,汉语动词没有形态变化的约束。
在使用中,由于对动词的约束不像英语那样死板,没有英语那样多时态,人称的变化,所以我们使用起来十分灵活,方便。
汉语同时也没有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的形式之分,原形动词可以充当句子的各种成分,可以在句中多次连用,甚至重复,重叠,合成并用,这无疑会使汉语动态意味更浓。
因此汉语除了部分句子没有动词以外。
大量的句子都不止使用一个动词,动词的优势必然使汉语的表达呈“动态”倾向。
”3 英语的静态特征体现以及翻译对策上面提到英语多用名词,介词,以及形容词等其他词类,结构表动态意义,因而句子显得虚,静和抽象。
英语与汉语——静态与动态的转换翻译

从词类运用和遣词造句的方法来看,英语和汉语有一个显著的差异:英语呈静态,汉语呈动态。
也就是说,英语中有一种少用动词,或用其他手段表示动作意义的自然倾向;而汉语动词十分丰富,应用广泛而自由。
这是因为汉语动词没有人称与数的限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时态、语态、语气的变化,没有谓语动词谓语动词的区别,所以使用频率非常高。
英语的静态特征主要表现在句法方式和词汇方式两方面:句法方式是指用非谓语动词(分词、不定式、动名词);词汇方式是指用动词的同源名词、同源形容词、副词及介词短语等等。
英译汉——化静为动(在译文中强化汉语的动态色彩)1. 英语名词与汉语的动词的转换名词是英语的优势词,在英语中大量被使用,特别是常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各种动作概念。
由于英语名词具有很强的表意功能,很多汉语中的动词功能在英语中是用名词来行使的。
而动词是汉语的优势词,在汉语中随处可见,动词可以充当句子的多种成分,没有太多的限制。
因此在进行英汉互译时,有大量的英语名词可以对应成汉语的动词。
例(1) The sight and sound of our jet plane filled me with special longing.译文:看到我国的喷气式飞机,听见隆隆的飞机声,令我特别神往。
例(2) She has a great taste for music.译文:她十分爱好音乐。
例(1)中的sight 和sound两个名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在翻译时对应成两个动词“看到”和“听到”。
例(2)中的“taste”本是名词词性,在汉语中对应成动词词性。
两例十分典型地体现出英汉静态与动态的语言特征。
2. 英语形容词与汉语动词的转换在进行英译汉时,英语中的形容词也常常译成汉语的动词,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系表结构”中用来表达情感、思维、知觉等意义的形容词,常常被译成相应的动词。
同理,汉语中用来表达这种意义的动词也可以译成英语的这种结构。
请看一下几例。
例(5) We are very grateful to you for meeting us at the airport.译文:我们非常感谢你来机场接我们。
考研英语翻译复习方法:句子中的静态与动态

考研英语翻译复习方法:句子中的静态与动态英语和汉语存在着文化的差异,还表现在英语多静态,汉语多动态,这就要求英译汉时常常注意进行词性转换,恰当的转换可增强译文的可读性、流畅性。
词性转换可在所有词性中进行,下面介绍最常见的(名词、形容词、介词)转译成动词。
1 名词译成动词英语中有大量由动词派生出的名词及短语,这些词可转译为汉语的动词。
这是译文中最常见的翻译方法。
Eg. Scientists jumped to the rescue with some distinctly shaky evidence to the effect that insects would eat us up if birds failed to control them. (2010年英译汉46题)解析:宾语the rescue 由动词“营救、援救”转换为名词,在译文中保留动词的用法。
主句scientists jumped to the rescue可译为“科学家们迅速赶来救援”或者“科学家们迅速赶来挽救这种局面”。
译文:科学家们迅速赶来挽救这种局面,他们使用的证据明显站不住脚,其大意是:如果鸟类不能控制这些昆虫,昆虫就会把一切都吃光。
2 形容词译成动词英语中的形容词与系动词搭配构成“系表结构”作谓语,使这些形容词有了动作的意味,翻译时需要转换为动词。
此类形容词常常表示心理状态的知觉、情感、欲望等,如:与知觉相关的形容词:aware,conscious,certain,sure,ignorant,alert等。
与情感相关的形容词:happy,excited,confident,grate-ful,afraid,glad,angry等。
与欲望有关的形容词:desirous,hopeful,anxious,eag-er,enthusiastic,zealous等。
Eg. (1)Now since the assessment of intelligence is a comparative matter we must be sure that the scale with which we are comparing our subjects provides a“valid”or “fair”comparison.(1992年真题英译汉第73题)解析:主句谓语“be sure ”系表结构中,形容词sure 需转译成汉语动词“确保”。
英语翻译静态与动态PPT教学课件

2020/12/10
2
▪ 一、英语是屈折语,汉语是非屈折语,相对而言, 英语语言形态丰富。在一定程度上说,词的形态 (及形式)变化是否过于繁复多变决定了词类优 势。英语动词形态变化繁复而稳定,这就使英语 动词的使用受形态的制约,而名词就没有这个问 题,因此名词在英语中占优势,名词的优势导致 了介词的伴随优势。
▪
▪
第十一 讲
▪
静态与动态
▪
▪
(Static vs Dynamic)
2020/12/10
1
▪ I.教学目的和要求: ▪ 1.掌握动态化特征在汉语中的具体表现 ▪ 2.掌握静态化特征在英语中的具体表现 ▪ II.教学重点与难点: ▪ 1.汉语动词的翻译 ▪ 2.英语介词的翻译 ▪ III.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练习 ▪ IV.课时:2学时 ▪ V.课的类型:讲授课 ▪
▪ 因此,在有些情况下,汉语动词并不是译成英语动 词,而是要遵循英语的这一修辞特点,进行必要的 词性转换,即动词向名词、介词等的转化,使译文 符合英语的句法规律,因而更加地道、更显文采。
2020/12/10
8
▪ (一)动词转换成名词 ▪ 汉语中动词占优势,英语中名词占优势。一个主
要原因就是汉语中缺少像英语中的“-ing”词尾 和抽象名词的词缀那样的抽象化手段, ▪ 1.他妹妹老是说谎。
2020/12/10
7
▪ 下面从“动态”与“静态”这一修辞差异入手来 探讨汉译英中汉语动词(不包括判断动词和能愿 动词)的处理。
▪ 一、单动词汉语句子中动词的处理
▪ “英语的静态修辞的实质是名词优势和介词优势, 而介词优势又是名词优势的必然结果。因为名词 与名词之间要借助介词来联结”(蒋坚松, 2002: 5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切。
【译文】The Chinese government is very concerned about the flood areas in your country.
四、-ing, -ed 分词
1. 如果我们常接触英语,就会自然而然地学会这门语言。 【译文】If we are frequently exposed to English, we will master it naturally. 2. 房间的陈设颇佳。 【译文】The room is well furnished. 3. 她转过身,看见一辆救护车开了过来。 【译文】Turning around, she saw an ambulance dri句子中动词占优势,英语句子名词占优势,因而前者 常表现为动态,后者则表现为静态”。….所以汉译英常常表 现为动态向静态的转化。但这种由动转静的变化并非是不可 逆转的,汉译英有时也需要静态动词的动态转化。
1. 今年的十月一号是个星期五。 【译文1】The National Day of this year is a Friday. 【译文2】 1】The National Day of this year falls on a Friday. 2. 史密斯先生在上班。 【译文1】Mr. Smith is working. 【译文2】Mr. Smith is at work.
Summary
虽然汉语总体趋向动态,英语总体趋向静态, 但是如果我们逆向思维,把汉语中的静态动 词用动态译法翻译成英文,这样产生的译文 中能给人眼前一亮 的感觉。如本节开头的例 子中,两个译文中的谓语动词is和falls, is是 很普通的用法,而falls 却给人跳跃、灵动的 感觉,这便是动态译法的生花之处。
一、be 动词或者其他弱化的动词+形容词
形容词和be动词或其他弱化的动词如feel, look, seem, become等连用具有明显的动态特征。 1. 他不愿意接受这昂贵的礼物。 【译文】He was reluctant to accept the expensive gift. 2. 中国政府对贵国遭受洪水灾害地区的状况极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