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科学探究-教案1
9第一章 第五节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1

黑林中学师生共用讲学稿年级:七年级科目:生物执笔:尹秋明审核课题: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1)课型:新授讲学时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别几种常用的探究器具,并说出其用途2、说出显微镜的基本结构与作用;3、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能力目标:学会使用显微镜等器具探索生命。
教学重点:识别显微镜的结构与作用,尝试使用显微镜。
教学难点:1、规范使用显微镜;2、安全使用常用的探究器具。
实验器材:显微镜,常用工具教学过程:一、导入揭示课题: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生物的有关知识,知道了生物学是人类在长期的科学探究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因此,科学探究是人类揭开自然界的奥秘、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进行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是什么?(揭题),在我们周围的生物中有许多是肉眼无法看到的,那么如何探索它们呢?这就要借助一些器具。
二、新授:生物学是实验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实验是一切科学探究的基础,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的生物实验室(一)学习使用实验常用的器材1、引导生阅读教材,观察图1-7。
2、师演示几种常用的探究器具。
(如下图)3、师提示:安全事项。
(二)、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如上图)1、师简介显微镜后,引导生对照教材图1-8(或者挂图),观察显微镜的结构和各个部件的名称。
2、观察活动:认识显微镜。
分别介绍以下各个部件的作用镜座、镜柱、镜臂、载物台、镜筒、转换器、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反光镜目镜和物镜、遮光器、3、师指示显微镜,让生回答其结构及作用。
4、讨论:显微镜常用于观察什么?5、总结:观察肉眼无法看见的微小生物体或者生物体中的微细结构常用显微镜。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5节科学探究-实验探究题解题方法总结(有答案)

科学探究一、探究题的答题技巧1、控制变量法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而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从而研究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变量,是指没有固定的值,可以改变的数。
变量一般有水分,光照,温度,长度,粗细,材料等等2、对照不做处理的一组称为对照组(做处理的一组称为实验组)对照作用的标准答案:①对照②与……(一般指实验组)作对比,得出……③排除……对实验结果的干扰3、对实验材料选择的要求(1)种子:颗粒饱满植物:生长良好,大小高度差不多动物:健康,大小,年龄差不多(2)数量相同且一般为多个例1、某同学在两个同样的花盆中种下大豆种子,并设计了如下实验。
从实验可知:他在研究影响大豆种子发芽的因素是()花盆光线情况温度水分甲向阳处20 ℃充足乙向阳处20 ℃不充足A. 阳光B. 空气C. 温度D. 水分例2、为了探究有关食品腐败的问题。
李敏同学取三个相同的锥形瓶,各加入50 毫升牛奶,高温煮沸后按下表要求进行处理,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甲瓶乙瓶丙瓶瓶口敞开敞开用消毒棉球塞住温度25℃5℃25℃A.实验前将锥形瓶中的牛奶高温煮沸,目的是杀灭原有的细菌B. 甲瓶与乙瓶形成一组对照实验,探究的是温度对食品腐败速度的影响C. 甲瓶与丙瓶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的变量是牛奶中有无细菌D. 乙瓶与丙瓶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的变量是瓶口是否敞开例3、某同学在培养皿底部铺上棉花,然后把相同数量的豌豆种子放在棉花上。
实验过程与A. 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光照、温度和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B. 对比甲、丁两组实验,可以得出种子的萌发与水分有关C. 该实验选用具有活胚且大小相同的豌豆种子作为实验材料,属于控制变量D. 对比乙、丙两组实验,可以得出种子的萌发与光照有关4、探究环节一般情况下,探究问题,提出问题,假设和结论都可以用一句话来回答,只是句式不同。
第1章科学入门第5节科学探究-2024-2025学年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浙教版)上课课件

具体内容
类比法
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可以推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方法
科学推理法
根据已知现象和规律,通过想象和推理对未知的现象作出科学的推理和预见的研究方法
续表
典例2 市场上的防晒霜都宣称可以防晒。暑假期间,某校学生外出徒步旅游,准备借此机会做一个关于某品牌防晒霜的防晒效果的实验,看它是否有效。其中四名同学的实验方案如下表。
实验人
实验方案
小敏
一只手手背涂防晒霜,另一只手手背不涂。一天后,比较两只手手背的差别
小英
第一天手背涂防晒霜,第二天不涂。比较这两天手背的差别
小玲
在同学的手背上涂防晒霜,自己的手背上不涂。一天后,比较自己手背与同学手背的差别
小红
手心涂防晒霜,手背不涂。一天后,比较手心与手背的差别
你认为谁的实验方案最合理( )A.小敏 B.小英 C.小玲 D.小红
(2)在生活中,我们也会碰到许多问题,就像一个个“盒子”,必须通过盒子可能传出的信息判断盒子里的物体可能是什么。例如,当人体出现某些不适时,人们会通过测体温、用听诊器听诊、化验等方法来探知其中的原因。当然,用这种方法来判断事物有时也会失误。我们能得到和使用的信息越多,对信息的综合分析越细致,得出的结论就越可靠。
选项
问题
对问题的回答
A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主要成分是烛油蒸气
B
火焰为什么向上
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
C
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
与火焰中有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明亮程度
D
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何比较
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上留下的火痕特点
[解析] A中的回答属于结论;B中的回答属于解释原因;C中的回答属于实验观察分析;D中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
初中科学教案 科学探究9篇

初中科学教案科学探究9篇科学探究 1科学探究活动:巧提沙【活动目标】1、通过玩巧提沙的游戏,探索提沙的方法。
2、通过尝试各种不同的工具,进一步探索提沙的方法。
3、进一步感知统计。
4、培养幼儿积极探索的精神。
【活动准备】1、湿沙、干沙若干杯。
(与幼儿人数相等)2、各种可提沙的工具。
(树枝、粗吸管、细吸管、筷子、竹签、游戏棒、铅笔)3、统计表4张。
(每组一张)【活动过程】一、幼儿探索提沙的方法。
导语:老师发现一个玩沙的新方法,不用手端杯子,只用一根树枝,就能把沙提起来。
1.幼儿探索提沙,教师巡回指导。
2.交流经验,老师加以小结。
二、幼儿尝试用多种工具探索提沙的方法,并进一步感知统计。
导语:请你们想一想,还有哪些工具可以用来提沙?1.幼儿讨论各种提沙的工具。
2.幼儿尝试利用各种工具来提沙,并做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并进一步统计结果。
4.讨论细小工具提沙的方法。
导语:为什么细小的工具不能提沙?怎样让细小的工具也把沙提起来?三、延伸:探索怎样提干沙。
导语: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一杯沙,你们来试一试,能不能将这杯沙也提起来。
1.幼儿尝试提干沙。
2.幼儿尝试想办法将干沙变湿沙并提起来。
3.幼儿交流探索的过程。
科学探究 2一、教学目标1、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验证方案,对获得的数字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2、体验、经历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想像和协作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重点难点: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三、实验器材:铁架台、杠杆、弹簧秤、刻度尺、钩码、杆称等四、教学过程:活动次序师生互动教学目标活动1提问1、学生谈谈在生活中所了解的杠杆;2、以生活中的“杠秤”为例画出杠杆的五要素;3、提问:(1)用杠秤称东西时必须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准确地测出物体的质量?(2)杠杆在什么情况下将处于平衡状态?(3)杠杆平衡时f1、f2、l1、l2存在什么关系?1、巩固杠杆的五要素;2、知道杠杆在什么情况下平衡;3、激发探究的欲望。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5节 科学探究

A.青霉素能产生有利于人类的物质 B.青霉素污染了细菌生长的培养基 C.青霉素可能吞噬了细菌 D.青霉菌可能产生了不利于细菌繁殖的物质
【练习2】科学研究需要“大胆猜测、小心求证”。下面是对
“感应电流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所作的猜测与求证。 猜测1:可能与导线切割磁感线的速度有关 猜测2:可能与导线切割磁感线的方向有关 猜测3:可能与切割磁感线的导线条数有关 (1)为了验证以上猜测,某同学先后用图甲和图乙的装置进行实 验。你认为他的实验是为了验证上述哪个猜测? ____猜__测__3_
【练习1】 近来饮用水的卫生与安全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饮水机放出的冷水和热水中的细菌 数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进行了探究. 【取样】他们将不同品牌的10桶饮用水编号为1至10,分别安 装在经过消毒后的10台同型号饮水机上,每天用采样瓶在同一 时间对饮水机的冷水和热水进行采样(每次采样前采样瓶均消 毒)。 实验小组对采样的方案有两种不同的设计。 方案一:每天用采样瓶按编号顺序只对一台饮水机的冷、热水 采样 方案二:每天用采样瓶对十台饮水机的冷、热水采样 以上两种方案,你认为方案 方案的二设计较合理。
死亡。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此实验中小宇同学提出的问酸题雨是对什植么物?的生长会有影响吗? (2)作出的假设是酸什雨么对植? 物的生长有影响或酸雨对植物的生长没有影响。 (3)小宇同学制定的计划中有没有错误? 没有对照组 (4)你认为下列哪一组可以做为其对照组( A) A.同时设置另一盆条件完全相同的大豆幼苗,每天喷洒等量清水 B.同时设置另一盆条件完全相同的大豆幼苗,既不喷洒清水 ,也
—读题和规范表达
科学探究一般过程
第5课 《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教案(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5课《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上节课,学生通过探究已经知道了空气是有质量的,运用豆子这种对比物,也直观了解了20筒空气的质量大概是多少。
本课课题提出“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的问题,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需要学生厘清问题,确认一袋空气的体积,然后分步进行解决问题。
本课需要学生应用上节课的方法,来测量一袋空气的质量,感受一定量空气究竟有多重,进一步确认空气是有质量的。
同时,本课用多种物体作为参照物去测量20筒空气的质量,希望学生通过对比,观察到相同质量的物体有不同的体积,从而对物体密度有一个直观的感知,为以后学习密度概念积累经验。
【学情分析】不少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大概20筒空气的质量等于3-5颗绿豆的质量(当然打气筒的大小以及绿豆的大小也会导致具体数据发生浮动),感受到了空气有多重。
但他们是否能以此类推出100筒空气的质量还是需要本节课去体验。
同时,学生脑海中已架构起的是空气质量与绿豆质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他们还无法进一步用其他物体去衡量空气的质量,这也是这节课需要去体验的。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一定量的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质量的多少可以用常用的物体作为衡量。
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空气质量,并使用恰当的方式进行记录。
2.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能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和经验解决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
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2.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体会细致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体会到生活中可以用不同标准物来测量空气的质量。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物体,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点】通过简易天平,用不同的标准物来测量空气的质量。
【教学难点】通过简易天平,用不同的标准物来测量空气的质量。
初一科学第一章教案:第5节 科学探究

主要内容 科学家与科学探究 我们一起来探究
学生活动 探究一:怎样根据人脚印的长度来判断人 的身高 探究二:黑盒里面有什么?
课时安排 1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 5 节 科学探究 本节主要的学习内容 本节是第一章的最后一节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介绍科学家一次成功的探究活动和生 活中的具体探究实例来展示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让学生尝试初步运用科学探究的方 法解决两个实际问题。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为以后几章的探究活动 提供较为系统的探究思路。从教材的整体要求看,学习本节内容的主要目的是在前面学习 的基础上,形成科学探究的整体思路,了解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1、理解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理解猜想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2、理解科学探究需要收集、处理信息和相关的技术。 3、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生活生产中的一些简 单的问题。 4、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和探究科学的兴趣,体验科学家艰辛的工作和献身精神。 概念图:
背景介绍 (1)第二幅图:琴纳的决心和实施调查中 发现的奇怪现象:挤奶女工不患天花和得 过天花的人也不患天花——已对天花有免 疫力。其机理就是传染病的特征之一—传 染病痊愈后,人体对同一种传染病病原体 产生不感受性即免疫性。不同的传染病、 病后免疫状态有所不同,有的传染病患病 一次后可终身免疫,有的还可能感染。 (2)第三、四幅图:挤奶女工感染牛痘的 经历使琴纳对不感染天花的奥妙作出猜 想。从中也说明科学探究过程中直接调查 收集信息的重要性,同时更需要对信息进 行有效处理和密切联系的能力。 (3) 第五幅图: 琴纳设想用实验证实猜想。 实验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探究的成功。 琴纳医生的大胆设想正是建立在天花和牛 痘这两种疾病相联系的基础上。 教学指导 这几幅图讲述了琴纳为根绝天花而进行的 调查、在调查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设想用 牛痘来预防天花的实验。教师要尽可能增 强它的故事性,吸引学生进入琴纳当时的 思维世界中。应在教学中创设思维冲突, 促使学生一起进行思考,可以让学生作出 不同的猜测,从中明确调查收集、处理信 息并科学地设计实验的重要性。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教案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教案科学探究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幼儿能够主动参与观察和实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动手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份关于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教案,以帮助幼儿园教师更好地组织和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一、活动目标科学探究活动的目标是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观察能力和实验技巧,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并通过亲身实践感受自然界的奥秘。
二、活动准备1. 确定活动主题:选择一个与幼儿生活经验相关的主题,例如“水的性质”、“颜色的变化”等。
2. 准备材料:根据活动主题准备所需的材料,如水杯、水果、食用色素、漏斗等。
同时确保材料的安全性。
3. 准备空间:为活动预留足够的活动空间,保证幼儿能够自由观察和实验。
三、活动导入1. 引发幼儿兴趣: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图片或实物,引发幼儿对活动主题的兴趣,并提出问题,如:“你们知道为什么苹果会变黑吗?”2. 分组讨论:组织幼儿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推测,激发他们对主题的思考。
四、活动展开1. 观察与描述:让幼儿观察所提供的实物,比如在苹果切割后的颜色变化,引导幼儿描述他们观察到的现象。
2. 提出假设:根据观察结果,引导幼儿提出可能的原因和解释,并鼓励他们猜测一些关于现象背后的原理。
3. 实验设计:根据幼儿的猜测,帮助他们设计简单的实验,验证他们的假设。
例如,将苹果放在不同的环境中观察颜色的变化程度。
4. 实验操作:引导幼儿按照实验设计的步骤进行操作,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5. 结果分析:和幼儿一起分析实验结果,帮助他们理解现象的原理,引导他们总结和归纳。
五、拓展应用1. 创设情境: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将科学探究活动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和应用能力。
2. 实地探索:组织参观学习,带领幼儿到自然或科技相关的场所,如植物园、科学博物馆等,让幼儿亲身感受科学的魅力。
六、情感体验1. 探索过程重于结果:鼓励幼儿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多尝试、多思考,重视他们的发现和成长,而不仅仅注重结果的正确与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节科学探究》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
2.理解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理解猜想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3.理解科学探究需要收集、处理信息和相关的技术。
4.初步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生活生产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重点难点分析
科学探究是了解科学的基本方法。
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需以学生日常生活中较为熟悉并有初步体验的实例为载体。
结合学生初步具有的观察、分析和实验能力,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实践活动。
在活动的过程中认识、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在认识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中,要着重提高如何提出问题,建立猜想与假设,怎样收集处理数据,以及如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
培养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地运用所学的科学探究方法解决日常遇到的问题,为今后的学习和探究奠定基础。
教学用具
台灯、插座、灯丝烧断的灯泡、灯泡、螺丝刀、磁铁、多个黑盒(内置铁球、苹果或香蕉等)。
教学预设
一、引入新课
1.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问题曾经在我们脑海中盘旋过,例如:(1)当我们跳起后,不论跳得多高,为什么总是落到地上(2)为什么一颗小小的种子会长成参天的大树(3)我们又是怎样从小小的婴幼儿长到现在的青少年
小结:对于这些问题,大家都思考过,但你有没有研究过你想知道该如何去研究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一一科学探究。
2.了解了“天花和牛痘的故事”后,可以让学生谈谈科学家所进行的探究活动的基本过程,同时谈谈自己的感受。
然后引入自己身边的探究。
二、新课探究
(一)介绍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什么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怎样的
(二)一起探究
1.脚印的探究
问:每天,我们都在行走,都会留下一串串脚印。
你是否观察和研究过自己和同学们的脚印
生:没有。
问:但有些人却十分关注人们留下的脚印,他们是谁
生:警察在犯罪现场勘察罪犯留下的脚印。
问:为什么警察如此关注罪犯留下的脚印
生:可能通过脚印了解罪犯的身高、体重、职业、性别等。
问:除了警察,还有哪些人关注人们留下的脚印
生:考古学家测量古代人脚印,希望了解古人的身高、体重、性别等。
师:可见脚印可能与人的身高、体重、性别有关。
现在我们主要探究:脚印的长度与人的身高有什么关系。
问:你认为脚印的长度与人的身高到底有什么关系
生:脚印长度可能与身高成比例或身高越高,脚印长度越长。
问: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小时候脚印小,长大后脚印大。
问:你将如何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通过测量不同人群的身高和脚印的长度。
问:测哪些人的脚印长与身高的数据
生:测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重人脚印的长度与身高,多测组数据。
问:测量时使用哪些测量工具
生:刻度尺和钢卷尺。
问:怎么记录这些数据(表格法和图像法)表格包括哪些内容,使表格记录有何优点(便于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得出结论)。
如何再次检验结论是否正确(通过讨论、交流、数据检验等)。
在台灯的探究中,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台灯各部分的结构;在我们研究脚印实验中,我们可以直接测量脚印的长度。
但日常生活中,有些问题我们是无法直接观察和测量的。
如当我们生病
发烧时,能否直接观察到病变的器官不能。
这些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和测量的问题就家被包裹在盒子里的东西。
该如何去探究呢
2、黑盒实验
出示一个盒子。
问:首先从这个盒子开始。
不打开盒子,该怎么运用我们的智慧和已有知识了解盒子里装的东西
生:通过实验测量与判断。
问:怎么测量与判断
生:摇,感觉物体大小。
移,估计物体的形状。
吸,判断是否铁制物体……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体验一下。
分组实验:进行黑盒探究。
师:请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究了解盒内物体有多大什么形状估计是什么材料做的……并将操作记录表中,最后阐述自己探究的过程。
看看哪组猜得最快、判断得最准确。
请学生依据表格,阐述自己探究的基本过程。
学生叙述之后,打开盒子,观察盒内物体,检验学生推测的结果。
若学生判断错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判断错误操作步骤是否合理了有没有更好、更接近被推测物体的方法进行探究(分析操作步骤)
小结:对黑盒中物体的探究,是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建立假设、验证假设中,逐步接近盒中的物体。
人们对许多问题的探究也是如此;科学家对科学的探究也是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建立假设、验证假设中
逐渐逼近真理。
思考:黑盒是否一定是黑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问题是黑盒问题
三、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从台灯熄灭了解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然后通过所学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去探究了脚印和黑盒问题。
除了今天我们所研究的问题外,在我们的身边,在日常生活中,在自然界中,你还能发现或提出问题吗你知道该如何去研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