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环境练习题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练习题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练习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1 . 万州响水中学的后操场有大量的庄稼地,庄稼地里生长的农作物和各种杂草,从生物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农作物和各种杂草属以下什么关系A.种内互助B.种间竞争C.种内斗争D.种间捕食2 . 谚语“清明麦子窜三节”,不是主要影响小麦“窜三节”的非生物因素是A.阳光B.水C.空气D.温度3 . 在实验室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步骤是()A.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接种——恒温培养B.配制培养基——接种——恒温培养C.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接种D.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接种——高温灭菌——恒温培养4 .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设计如图所示,试管均置于37℃温水中10分钟,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滴加碘液后,①号试管不会变蓝色B.②③对照,可探究“舌的搅拌对馒头的消化作用”C.①②对照,可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D.①②对照,②号试管为对照组5 . “草盛豆苗稀”,草是影响豆苗生长的()A.生物因素B.非生物因素C.寄生者D.分解者6 .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成语中所指的生物之间的关系是()A.寄生B.竞争C.合作D.捕食7 . 骆驼尿液非常少,体温升高到46℃时才会出汗,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A.生物影响环境B.环境影响生物C.生物适应环境D.环境改变生物8 . 下列有关生物实验及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A.“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中,应当选择尾鳍色素浓的小鱼B.“观察酵母菌和霉菌”实验中,需用显微镜观察青霉孢子的颜色和着生部位C.“制作叶片下表皮临时装片”时,需要加碘液染色以看清细胞的各结构D.“扦插材料的处理”实验中,薄荷茎段只保留两个节且上下方切口都是水平9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生物的环境是指生物的生存地点B.生物因素只有动物和植物C.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只有竞争关系D.生物既受环境影响,也能影响环境10 . 以下谚语或俗语,与所蕴含的生物学知识不相符的是()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生物具有遗传的特征B.大雁南飞﹣﹣﹣光对生物生活的影响C.大树底下好乘凉﹣﹣﹣生物能影响其周围的环境D.鱼儿离不开水﹣﹣﹣生物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11 . 下表为某同学探究“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设计,但还不够完善,下列对其修改正确的是()A.左右两侧都应保持在潮湿环境中B.左右两侧都应保持30℃C.左右两侧鼠妇的数量可以不同D.左右两侧的光照可以不同12 . 下列实例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的是()A.仙人掌叶进化为刺B.小树林空气湿度比裸地大C.蛇进入秋季后冬眠D.竹节虫体色、形态与竹枝相似二、填空题13 . 地衣是真菌和藻类共生在一起形成的。
初中生物会考专题《生物与环境》测试题练习

专题一:生物与环境1、(2020济南莱芜)如图一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示意图,图二表示该食物网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1)草原生态系统中影响草生活和分布的光、温度、空气、水分、鼠、兔等因素统称为。
(2)图一中若去除蛇,且狐的数量不变,则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
图二中的甲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此生物与鹰的关系是。
(3)生长在该草原上的蘑菇,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属于,其体内储存的能量(选填“能”或“不能”)传递给植物。
(4)图一中共有条食物链,鹰占第营养级(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叫一个营养级)。
2、(2019莱芜)27.(8分)自然界因动物的存在而更加活泼有趣,某生物兴趣小组调查统计了某生态系统中四种动物一生中的平均活动时间(用百分比表示),如表所示,请回答:休息进食与其它物种关系其他活动物种甲20%55%吃种子15%追逐物种乙10%10%物种乙20%45%吃种子25%被物种甲追逐物种丙75%15%吃物种甲10%物种丁70%20%吃物种丙10%(1)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角度分析,物种甲、乙、丙、丁属于,它们参与构成条食物链,处于食物链最末端的是物种。
(2)在该生态系统中,直接影响物种甲数量的生物因素包括;同时,物种甲也直接影响着这些生物的数量,这表明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的关系,共同维持生态平衡。
(3)自然界中的碳主要以形式进入该生态系统;能量最初进入该生态系统的方式是。
A.通过降水B.通过植物吸收无机盐C.通过植物的生长D.通过死亡的动物腐烂3、(2019•济南)如图图一和图二分别是某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及能量流动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图一中B代表生态系统的哪种组成成分?。
(2)图一中的箭头表,请写出图一中的一条食物链。
(3)图二中能量流动的源头Y是;图中的X表示的生理过程是。
(4)第一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方框逐级减小代表能量在流动过程中。
该生态系统中,若第一营养级消耗100千焦能量,则第三营养级最多可获得千焦能量。
七年级上册生物:1.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作业练习

图1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生态因素中,属于非生物因素是( )A.蚜虫B.田鼠C.阳光D.蚯蚓2.图1中的植物最可能分布的环境是 ( )A.农田中B.池塘边C.树荫下 D 沙漠里3.下列生物中属于竞争关系的一组是( )A.猫和老鼠B.水稻和杂草C.螳螂和蝉D.七星瓢虫和蚜虫4.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关系是( )A.寄生B.竞争C.捕食D.合作5.海洋由浅至深依次生长着绿藻、褐藻、红藻,影响藻类植物这样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温度B.水分C.阳光D.空气6.某同学设计表1探究 “不同营养液对草履虫培养效果的影响”,下列对该实验改进建议不合理的是( )A.营养液温度统一为25℃B.统一用稻草浸出液体C.草履虫数量改为20只D.增设一组用清水作为培养液形成对照7.表2是某生物兴趣小组在探究鼠妇生活环境时在不同地点发现的鼠妇数量,可推测适合鼠妇生活的环境是( )A.阴暗潮湿B 高温干燥C.空气混浊D.阳光充足8.下列现象中,体现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 A.大树底下较凉快 B.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表2C.蚯蚓活动使土壤更肥沃D.人到高原出现高原反应9.下列不属于环境影响生物的是()A.春风又绿江南岸B.葵花朵朵向太阳C.春江水暖鸭先知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10.西藏野牛休息时,体态与岩石相似,有利于捕食和御敌。
这体现了()A.生物适应环境B.生物改变环境C.环境适应生物D.环境改变生物二、非选择题11.请运用所学知识将下列空格填写完整:(1)蚯蚓能从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获得营养,这说明生物能环境。
同时,蚯蚓的活动又使土壤缝隙增加,肥力提高,这说明生物能环境。
(2)屎壳郎在牛粪成堆的地方生活,它们不仅吃牛粪,还能滚粪球改变土壤,这个例子说明生物既能___________环境,也能__________环境。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描述了非生物因素中的会影响生物。
1.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选择题1、从2010年春季以来,云南省连续四年大旱,造成某些地区植物干旱死亡.这一现象说明()A、生物能适应环境B、环境能影响生物C、生物能影响环境D、生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无关2、近几年,由于我市大力推广植树造林,不断扩大绿化面积,前几年近乎销声匿迹的雉鸡、喜鹊等多种鸟类又重返家园.这种现象主要体现了()A、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B、生物因素对环境的影响C、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D、生物对非生物因素的影响3、芦山地震导致部分地区山体滑坡,许多动植物被掩埋死亡.这一事例说明()A、生物适应环境B、生物影响环境C、环境影响生物D、环境适应生物4、在神农架生长着一种野菊花,它能发出阵阵芳香,植物学家称为“神农香菊”,但这种菊花移栽到其他地方,就会失去香味,这一现象说明()A、生物能适应环境B、环境能影响生物C、生物能适应环境D、环境能适应生物5、2008年贺州市遭受罕见的冰冻灾害,造成某些植物死亡,这种现象说明()A、生物能适应环境B、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活C、生物能影响环境D、生物能生长、发育和繁殖6、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北极熊具有白色的体毛和较厚的皮下脂肪,这说明()A、环境能够适应生物B、环境能够影响生物C、生物能够适应环境D、生物能够影响环境7、下列不能说明生物适应环境的是()A、蚯蚓的活动使土壤变得疏松、肥沃B、枯叶蝶外形和体色象一片枯叶C、荒漠中仙人掌的叶特化成刺D、工业城市中深色的桦尺蠖较浅色的多8、生物的结构总是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下列对不同动物的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叙述,错误的是()A、鱼用鳃呼吸适应水中生活B、家鸽前肢变成翼适于空中飞行生活C、昆虫有外骨骼适应陆地干燥环境D、青蛙有肺适应水陆两栖生活9、雷鸟的羽毛在冬天呈白色,春天换为灰色,这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现象。
下列现象与此不相类似的是()A、蚯蚓活动使土壤更肥沃B、变色龙的体色随环境颜色而变化C、仙人掌的叶退化成针形D、有些树木秋天落叶,有些四季常青10、西藏野牛休息时,体态与岩石相似,有利于捕食和御敌。
生物与环境同步练习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生物与环境同步练习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选择题 2. 填空题 4. 简答题 5. 论述题选择题1.有效积温法则公式中,T0为A.平均温度B.生物学零度C.有效积温D.活动温度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生物与环境2.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这一适应被称为A.Allen规律B.Bergmam规律C.Gause定律D.阿利氏原则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生物与环境3.植物在叶细胞中大量储存五碳糖的作用是A.降低冰点B.准备休眠C.适应高温D.后熟作用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生物与环境4.下列关于我国春季物候期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山上比山下晚B.高纬度比低纬度晚C.沿海比内陆晚D.平原比高原晚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生物与环境5.林业上常使用“层积法”进行种子处理,其作用是A.筛选种子B.打破休眠C.保存种子D.促进后熟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生物与环境6.有些植物叶片垂直排列使叶缘向光或在高温条件下叶片折叠,原因是A.植物向光性B.叶片失水C.减少光的吸收D.植物是阴生植物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生物与环境7.极地和高山植物在可见光谱中的吸收带较宽,并能吸收更多的红外线,其作用是A.吸收更多生理有效辐射B.吸收更多热量C.提高光合作用D.减少紫外线吸收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生物与环境8.多数生物的最适温度在A.0~10 ℃B.10~20℃C.20~30℃D.30~40℃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生物与环境填空题9.光对生物的作用主要在()、()和()3个方面。
正确答案: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光谱成分涉及知识点:生物与环境10.光合作用效率与光照强度成正比,但到达一定强度若继续增加光照强度,光合作用效率不再增长,这时的光照强度称为()。
正确答案:光饱和点涉及知识点:生物与环境11.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光合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是()。
七年级生物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练习题

1.从 2010 年春季以来,云南省连续四年大旱,造成某些地域植物干旱死亡.这一现象说明()A.生物能适应环境B.环境能影响生物C.生物能影响环境D.生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没关2.近几年,因为我市鼎力推行植树造林,不停扩大绿化面积,前几年近乎销声匿迹的雉鸡、喜鹊等多种鸟类又重返家园.这类现象主要表现了()A.环境要素对生物的影响B.生物要素对环境的影响C.非生物要素对生物的影响D.生物对非生物要素的影响3.芦山地震致使部分地域山体滑坡,很多动植物被掩埋死亡.这一案例说明()A.生物适应环境B.生物影响环境C.环境影响生物D.环境适应生物4.在神农架生长着一种野菊花,它能发出阵阵芬芳,植物学家称为“神农香菊”,但这类菊花移栽到其余地方,就会失掉香味,这一现象说明()A.生物能适应环境B.环境能影响生物C.生物能适应环境D.环境能适应生物5.2008 年贺州市遭到稀有的冰冻灾祸,造成某些植物死亡,这类现象说明()A.生物能适应环境B.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活C.生物能影响环境D.生物能生长、发育和生殖6.生活在北极地域的北极熊拥有白色的体毛和较厚的皮下脂肪,这说明()A.环境能够适应生物B.环境能够影响生物C.生物能够适应环境D.生物能够影响环境7.以下不可以说明生物适应环境的是()A.蚯蚓的活动使土壤变得松散、肥饶B.枯叶蝶外形和体色象一片枯叶C.荒漠中神仙掌的叶特化成刺D.工业城市中深色的桦尺蠖较淡色的多8.生物的构造老是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以下对不一样动物的构造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鱼用鳃呼吸适应水中生活B.家鸽前肢变为翼适于空中飞翔生活C.昆虫有外骨骼适应陆地干燥环境D.青蛙有肺适应水陆两栖生活9.雷鸟的羽毛在冬季呈白色,春季换为灰色,这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现象.以下现象与此不相近似的是()A.枯叶蝶停在树上像枯叶B.变色龙的体色随环境颜色而变化C.神仙掌的叶退化成针形D.蚯蚓活动使土壤更肥饶10.西藏野牛歇息时,体态与岩石相像,有益于捕食和御敌.这类现象表现了()A.生物适应环境B.生物依靠环境C.环境改变生物D.生物改变环境11.生活荒漠中的神仙掌叶退化为刺,以减少水的消散;变色龙体色跟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有益于防守.以上案例说明()A.生物适应环境B.生物影响环境C.环境改变生物D.生物与环境没关12.“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句诗里暗含着生物知识,对此最适合的解说是()A.生物影响环境B.生物适应环境C.生物改变环境D.生物依靠环境13.以下不可以表现出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是()A.人到高原出现高原反响B.竹节虫形似竹节C.北极狐的体色靠近白色D.草蜥碰到敌害自动断尾第1页共3页14.以下哪一项说了然生物影响环境?()A.大树底下好纳凉B.神仙掌的叶退化成刺状C.旗形树的树冠像一面旌旗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绽放15.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特别亲密,以下现象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A.蚯蚓使板结的土壤松散B.秋季大雁从北方飞向南方C.鱼儿离不开水D.荒漠中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的好多16.地衣生活在岩石表面,能够从岩石中获得所需的营养物质;地衣又能够分泌地衣酸,对岩石有腐化作用.这一事实说明()A.生物能适应环境B.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C.生物不可以适应环境,也不可以影响环境D.生物能影响环境17.以下现象能说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A.神仙掌的叶变为刺B.画饼充饥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荒漠植物拥有发达的根系二.解答题(共 4 小题)18.资料①:在水流湍急的河水中生计有一种鱼.它的体形较长而细,浑身鳞片较小,头和尾特别尖细,这样体形在急水中游泳时大大降低水对鱼的阻力,使它运动自如.资料②:生长在山顶的松树在风的作用下,长成了像旌旗的“旗树”.资料③:热带雨林在降雨时,植物的根将大批水分汲取到体内储存.而在日光激烈照耀下,树木经过蒸腾作用蒸发大批的水分,使空气湿度增添.当空气湿度增添到一准时,惹起降雨.从资料①、②、③中,说了然生物与环境之间有如何影响?.19.在生物与环境互相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不停改变,影响着生物;生物也不停进化,适应并影响着环境.用你学过的生物学知识剖析以下现象:(1)大树在秋季落叶是生物对环境的;蚯蚓能松散土壤并能给土壤增添肥力是生物对环境的.(2)沙棘地下根的长度是地上部分高度的十多倍,适于在环境中生活.(3)水生生物大多生活在水面下150 米之内的水层中,而 150 米以下几乎没有生物生计.请你剖析:没有植物的原由是;没有动物的原由是.(4)长久生活在灰暗环境中的植物,叶片发生的变化是.20.自然界中的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请将相对应的内容连线.①雷鸟的羽毛会随季节变化而变换a.生物适应环境②过分放牧,会使草原渐渐沙化③有蚯蚓活动的土壤,土质松散b.生物影响环境④生活在荒漠中的神仙掌,叶退化成刺⑤走内行道树下比在骄阳下凉爽.21.请将相对应的内容连线热带丛林中的猿类上肢长且粗壮.生物适应环境内行道树下比在骄阳下凉爽.有蚯蚓活动的土壤,土质松散.生物影响环境过分放牧,会使草原渐渐荒漠化.雷鸟的羽毛会随季节的变化而互换.第2页共3页第3页共3页。
(新)人教版七上1.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练习及答案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环境中的生态因素1.生态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__________;另一类是________。
2.非生物因素:光、______、水、______等。
3.生物因素: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________。
〔1〕______关系。
举例:七星瓢虫捕食蚜虫。
〔2〕______关系。
举例:稻田里的杂草与水稻。
〔3〕______关系。
举例:一个窝里的蚂蚁。
二、对照实验在研究________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______以外,其他条件都______的实验。
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1.在自然界中,生物受到很多________的影响,生物必须________才能生存下去。
同时,生物也__________和______着环境。
2.举例。
〔1〕荒漠中的骆驼,_______非常少,当体温升高到46 ℃时才______。
〔2〕荒漠中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局部________。
〔3〕对寒冷的适应: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________的厚度可达60毫米。
〔4〕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______。
3.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在不断______,生物也在不断______,适应环境。
答案:一、1.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2.温度空气3.其他生物〔1〕捕食竞争合作二、一种条件不同相同三、1.生态因素适应环境影响改变2.〔1〕尿液出汗〔2〕长很多〔3〕皮下脂肪〔4〕疏松3.改变进化一、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1.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温度、水、空气等。
〔1〕光:没有阳光,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也就不能生存下去。
光不仅影响植物的生活,还影响植物的分布。
光能影响动物的体色,还能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
〔2〕温度:适于生物生存的温度范围很窄,温度与植物的分布有着密切关系,对动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也有影响。
〔3〕水: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在组成生物体的成分中,大局部是水。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练习题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练习题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练题1.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两类: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②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2.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地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3.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捕食关系(如狮子捕食斑马,七星瓢虫捕食蚜虫等)、竞争关系(如稻田里的秧苗与稗草,草原上的狼与狐等)、合作关系(如群狮围捕野牛,蚂蚁搬蝗虫尸体等)等。
4.相关的生物学观点:生物的形态和结构适应其生理功能;(如心脏主要由心肌构成)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适应其生活性;()生物的生活性适应其生活的环境。
()1.鱼在水中用鳍游泳,鸟在空中用翼飞行。
由此说明的问题是A.情况造就了生物B.生物的布局很复杂C.环境对生物的改造D.生物体的结构功能与环境相适应2.下列影响玉米生存的因素中,属于生物因素的是A.阳光B.蝗虫C.水份D.温度3.当前,某些地方的个别官员为了打造所谓的“城市名片”,不惜重金移栽一些南方树种,但因“水土不服”,成活率较低。
请你从生物学角度分析,一些南方树种在北方成活率低主要是受以下哪种因素的影响()A.水分B.空气C.温度D.阳光1.鸭是比较耐寒的一种鸟。
宋代诗人XXX在《春江晚景》中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
1春江水暖鸭先知。
”该诗句中描写影响鸭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A.光B.温度C.水D.空气2.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下列能反映生物影响环境的成语是()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B.螳螂捕蝉,黄雀在后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3、青岛是一座美丽的海边城市,有着丰富的藻类动物资本,海湾浅水处长绿藻,稍深处长褐藻,再深处长红藻;而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高山上也有丰富的动物资本,它们在山上的垂直分布也有分层现象。
藻类动物和高山动物的这种分布分别主要受哪种因素的影响?()A、阳光?阳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系统测试
姓名学号成绩
选择题:(每题5%)
1.将来的你,如果和宇航员一起乘坐宇宙飞船飞向太空旅行。
那时,你已经脱离了生物圈这个圈层,但你必须从生物圈中带上足够维持你生命活动所必须的物质,这些物质最起码应该包括 ( ) A.氧气袋、矿泉水、各种吃的 B.太阳能电池、保暖内衣
C.宠物猫、电脑、光盘
D.驱蚊器、盆花、照相机
2.世界人口不能无限增加,否则人类就不能正常地生存,因为生物的生存需要()
A.空气
B.阳光
C.适宜的温度
D.一定的空间
3.苹果树不宜在热带栽种,柑橘不易在北方栽种,起制约作用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 )
A.阳光
B.温度
C.水
D.空气
4.青岛崂山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崂山石更是景点的点缀,而石上的地衣也引起了许多游人的注目.地衣能在岩石上生长,又能腐蚀岩石.这说明生物体 ( ) A.只能适应环境 B.只能影响环境
C.都能改造环境
D.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5.如下表所示,某同学为了研究光对大豆发芽的影响,在两个同样的花盆中播种下大豆种子
A.光照不足
B.浇水不同
C.温度都为20 O C
D.都种植在同质量的土壤中
6.下列实例中,主要受温度因素影响的是 ( )
A.梨北橘南
B.仙人掌的叶刺
C.蛾类的趋光性
D.骆驼的驼峰
7.到了寒冷的冬天,法国梧桐树纷纷落叶,松树却仍郁郁葱葱。
这表明()
A. 它们都适应寒冷的环境
B. 法国梧桐树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C. 松树比法国梧桐更适应寒冷的环境
D. 松树和法国梧桐树进行着生存竞争
8.假定地球上没有了阳光,温度依然正常,你估计最后灭绝的生物是()
A. 分解动植物遗体及枯枝败叶的微生物
B. 绿色动物
C. 植食动物
D. 肉食动物
9.宋代诗人苏轼在《惠崇春江晚景》中写道:“竹外楼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影响了鸭的生活()
A.光
B.水
C.温度
D.空气
10.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适应环境
C.生物改变环境
D.生物依赖环境
11. 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下列现象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 根深叶茂
B.大树底下好乘凉
C.大雁南飞
D.秋风扫落叶
12. 影响农田粮食作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有()
A. 非生物因素和蝗虫
B.杂草、蝗虫和阳光
C. 非生物因素
D.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13. 夏天的池塘边经常会听到蛙鸣,而冬天则很难看到青蛙,这是因为青蛙在冬天会进入冬眠。
对冬眠的这种现象正确的解释是()
A. 青蛙适应冬季环境的一种表现
B. 青蛙不适应冬天寒冷环境
C.青蛙逃避敌害的一种反应
D. 青蛙繁殖的一种需要
14.上海苏州河中现在能找到水葫芦、水蚯蚓、萝卜螺和多种小型鱼类等生物,以下叙述中错误的() A.苏州河的非生物环境及水中的各种生物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水葫芦、水蚯蚓、萝卜螺和多种小型鱼类等生物构成生态系统。
C.水葫芦构成种群。
D.将苏州河中的生物放置到黄浦江中无法保持其种群和数量完全一致。
15.一个生态系统,无论大小都是由()
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
B.和非生物成分组成
C.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组成
D.阳光、空气、水组成
16.下列选项能称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水库中所有的鱼
B.共青森林公园内所有的蝗虫和草
C.水稻田里所有的生物
D.大兴安岭原始森林
1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B.非生物成分都不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C.有的分解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D.整个地球是一个最大的生态系统
18.某地大量捕捉青蛙,以致稻田害虫大量繁殖,水稻减产,生态平衡失调,原因是破坏了生态系统的()
A.生产者
B.分解者
C.消费者
D.食物链
19.据观察,蚯蚓在土壤中以植物枯叶、朽根为食,你认为它在生态系统中应属于()
A.生产者
B.分解者
C.消费者
D.生产者兼消费者
20.人类通过农业生产获取粮食,认识生态系统中的()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以上都是
21.马踏湖是一个湖泊生态系统,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马踏湖中的主要生产者是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B.生活在马踏湖中的所有藻类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C.马踏湖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
D.如果极少量含N、P的生活污水排入马踏湖必将导致其生态平衡的破坏
22.某牧草留种区,为了预防鸟啄食草籽,用网把留种区罩起来。
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草吃光了,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害虫过度繁殖 B.干旱缺水引起害虫增多
C.食物链被破坏
D.害虫不能飞到其他地方
23.有同学列举了以下四条食物链,其中书写正确的一条是()
A.朽木→真菌→松鼠
B.草→野兔→狐狸
C.老鼠→蛇→鹰
D.黄鼠狼→蛇→田鼠→植物
24.假定地球上没有了阳光,温度依然正常,你估计最后灭绝的生物是()
A.分解动植物遗体及枯枝败叶的微生物
B.绿色植物
C.草食动物
D.肉食动物
25.“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的三种动物()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