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增压中冷技术

合集下载

增压器中冷器工作原理

增压器中冷器工作原理

增压器中冷器工作原理咱今儿个就来聊聊增压器中冷器这玩意儿。

你可别小瞧了它,这小宝贝在汽车的世界里那可是起着大作用呢!咱先说说这增压器中冷器到底是干啥的。

你想啊,汽车就像一头奔跑的野兽,发动机就是它的心脏。

而增压器呢,就像是给心脏加了一把劲儿,让它更有力量。

可这力量大了,温度也高啊,就跟人跑步跑热了似的。

这时候,中冷器就登场啦!它就像是给热得发烫的发动机降降温的小空调。

要是没有它,发动机可就容易“上火”啦!你说这中冷器重要不重要?那这中冷器是咋工作的呢?其实啊,它的原理就像咱夏天吃冰棍儿降温一样。

发动机排出的热空气经过增压器后,就像刚从烤箱里拿出来的面包,烫得不行。

这时候,中冷器就把这热空气给“冰镇”一下。

它里面有很多小通道,热空气从这些通道里流过的时候,就会被周围的冷空气给冷却下来。

这就好比热面包放在凉水里泡一泡,温度马上就降下来了。

这么一降温,空气的密度就变大了,就像压缩饼干一样,更紧实了。

这样进入发动机的空气就更多了,发动机就能更有力地工作啦!你可能会问啦,为啥要让空气密度变大呢?嘿,这你就不懂了吧!空气就像汽车的粮食,密度大的空气就相当于更有营养的粮食。

发动机吃了这样的粮食,才能跑得更快、更有劲。

要是空气稀稀拉拉的,就像没吃饱饭的人,哪有力气干活呀?再打个比方,中冷器就像是汽车的“凉茶”。

发动机在高速运转的时候,就像人在大热天里干活,容易上火。

这时候,中冷器就给发动机来一碗“凉茶”,让它降降温,消消火。

这样,发动机就能健健康康地工作,不会出毛病。

而且啊,中冷器的安装位置也很有讲究呢。

它一般都安装在发动机的前面或者旁边,这样可以更好地接触到冷空气。

就像咱夏天把电扇放在窗户旁边,吹进来的风更凉快。

要是把中冷器装在一个热烘烘的地方,那可就起不到降温的作用啦!总之啊,增压器中冷器这东西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是作用可大着呢!它就像汽车的小卫士,默默地守护着发动机,让汽车跑得更稳、更快。

所以啊,咱平时可得好好保养它,别让它出毛病。

柴油机减排技术讲座(之三) 进气控制技术

柴油机减排技术讲座(之三) 进气控制技术

式中 间冷 却气 ( C A C,空一 空中冷 ) ,降低进气 温度 到 5 0  ̄ 6 0 ℃, 进一步提高进气的空气密度 , 同时减轻柴油机 的热负荷 , 减少 N O 排放 。如今在柴油机( >3 7 k W) 上,
几 乎无 一例 外地 采用 了增 压 中冷技 术 。
排气
应, 降低 P M 的排放 。 同时 , 由于 排气 压 力增 加 , V G T还提
高了发动机在低负荷时采用废气再循环 ( E G R)的兼容 性, 有利于降低 N0 x 排放。
涡轮 增压 器是 按 发动 机 外特 性 曲线 上 的最 大 转 矩来
选配的。 额定功率的工况下 , 很可能 出现涡轮超速运转而 烧坏涡轮增压器的故障 , 通常是采用 E G R 阀或废气旁阀
涡轮增压 ( T c) 可以说是降低排放的入 门技术 , 利用
作者 简介 : 田少民 ( 1 9 4 o 一) , 男, 高级 工程师 , 学士 , 研 究方向 : 工程机械检 测技术。
2 0 1 7 ・ 6 I 霏 缸 敞I 5 3
专题讲座
Sp e c i a t S e mi n a r
专题讲座
S p e c i a l S e mi n a r
缸 械
第4 8 卷l 第6 期
总第 5 2 4期
柴 油 机 减排 技 术讲 座 ( 之三 )
进气控制技术
田少 民
成都小松检测技术研究所
( 接 上期 )
3 进气控制技术
柴 油 机原 始废 气 排放 超标 ,是 由于 柴油 的不 完全 燃
冷和废气再循环两项技术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 3 。 1 增压中冷( T C+ C A C)

发动机中冷器工作原理

发动机中冷器工作原理

发动机中冷器工作原理发动机中冷器(Intercooler)是一种用于增压器(涡轮或机械增压器)后端的附件装置,旨在降低增压气体的温度,以提高发动机性能和效率。

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将增压器产生的高温压缩空气冷却至较低温度,使其更加稠密,从而增加每个循环中的空气进入气缸的质量,提高燃烧效率。

发动机中冷器通常是由一系列管道和散热器组成。

当高温、高压气体从增压器流出时,它们通过冷却管道进入中冷器。

在中冷器内部,气体通过与散热器内部的冷却媒介接触,热量被传递到媒介中。

冷却媒介通常是冷却液或空气。

在中冷器内部,气体在一系列散热器片之间进行导热,从而使气体迅速冷却。

散热器片通常由铝或铝合金制成,具有很强的导热性能和大量的表面积,以促进热量的传递。

冷却媒介在与气体的接触过程中吸收热量,并将其带走,从而使气体的温度降低。

冷却媒介在经过散热器后,通过冷却系统(例如水泵、散热器等)进一步降温。

然后,冷却媒介重新进入发动机,继续接触并冷却高温的增压气体。

下面是发动机中冷器的主要工作原理:1.密度增加:冷却高温气体可以显著提高气体的密度。

在增压器中,气体被压缩到更高的压力,但也升高了温度,这可能导致气体变得稀薄。

通过中冷器的冷却,气体的温度降低,使其更加密集,进入气缸的每个燃烧循环中的氧气质量增加,提高了燃烧效率。

2.防止爆震:高温气体进入气缸时,可能会导致爆震问题。

通过冷却气体,中冷器降低了气体的温度,减少了爆震的风险。

3.提高寿命:高温气体会对发动机内部零部件(如气缸套、活塞等)造成损害。

通过降低气体温度,中冷器可以减少发动机零部件的磨损和故障,从而提高发动机的寿命。

发动机中冷器是提高发动机性能和效率的重要装置。

它可以降低气体温度,提高气体密度,防止爆震,并减少发动机零部件的磨损。

通过增加每个燃烧循环中的有效氧气质量,中冷器可以提高燃烧效率,提高发动机的功率输出和燃油经济性。

然而,也需要注意的是,中冷器可能会增加发动机的复杂性和重量,并可能对涡轮增压系统的响应时间产生一定影响。

中冷器工作原理

中冷器工作原理

中冷器工作原理
中冷器是一种常见的制冷设备,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制冷剂的循环往复运动来吸收和释放热量,从而实现降低物体温度的目的。

具体工作原理如下:
1. 压缩:中冷器中的制冷剂首先通过压缩机被压缩成高压气体。

在这个过程中,制冷剂的温度和压力会同时升高。

2. 冷却:高压制冷剂进入中冷器的冷凝器部分,在这里,制冷剂会通过与外界接触的金属管道进行热交换。

外界空气或者水会帮助制冷剂散发热量,使其温度降低。

3. 膨胀:冷却后的制冷剂成为低温高压液体,随后通过膨胀阀进入蒸发器。

膨胀阀起到了限制流量的作用,使制冷剂的压力迅速降低并进一步降低其温度。

4. 蒸发:制冷剂在蒸发器中接触到要冷却的物体,以吸收其热量。

在这个过程中,制冷剂由液体转化为气体状态,并将热量带走。

同样,外界空气或水帮助吸收剩余热量,从而维持制冷剂低温状态。

5. 回流:制冷剂的循环过程重新开始。

它会经过吸气管道返回到压缩机,再次被压缩成高压气体,并重新开始制冷循环。

通过不断的循环往复,中冷器能不断吸收和释放热量,以达到控制物体温度的目的。

同时,中冷器的设计和操作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调整,使其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场景和制冷需求。

中冷器的发展历程..

中冷器的发展历程..

3、20世纪30-40年代,首先在欧洲,然后 在美国,才开始大规模地生产和应用涡轮 增压器,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为美国军 用飞机研制涡轮增压器,在第二次世界大 战期间,数千台涡轮增压器被用在战斗机 和B-17型轰炸机上,盖瑞特公司为当时 的B-17型轰炸机提供中冷器。
三、增压中冷的作用
1、增压:涡轮增压器是一种利用发动机 排气中剩余能量来工作的空气泵,废气 驱动涡轮,涡轮的叶轮总成与压气机的 叶轮相连接,当涡轮增压器的转子转动 时,大量的压缩空气被送往燃烧室,由 于增加了空气量,使得燃烧更充分,产 生了更多的功率,所以,一台装有涡轮 增压器的发动机的输出功率与其非增压 时相比功率可增加40%左右。
六、铝制中冷器钎焊工艺的发展
盐浴钎焊 真空钎焊
NOCOLOK钎剂焊接
(一)盐浴钎焊 第一种尝试使用铝材的热交换器是 蒸发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铝 蒸发器采用的是盐浴钎焊,盐浴钎焊多 为氯盐的混合盐浴,熔盐去除了材料表 面的氧化层从而使熔化的钎料金属得以 流动并润湿开。但如何有效去除蒸发器 内部残留的浴盐,成为制造过程中必须 面对的问题,否则潮湿状态下氯盐对铝 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影响产品的寿命。
真空钎焊炉除了维修成本以外,更为 复杂的炉子结构和气泵系统带来的资金成 本似乎也较高,且产能不高。钎焊过程中 通过镁的蒸发去除炉内残余氧气和破除表 面氧化皮是这一技术成功至关重要的因素。 因此,钎料合金通常作了一些改进,含有 最高达1.5%的镁。钎焊过程中,蒸发的镁 将在炉壁冷却部件上冷凝下来,最终带来 炉门密封等问题,随之而来的是代价高昂 的停炉和清洁操作。目前,真空钎焊依旧 广泛用于板翅式换热器、蒸发器等生产。
(三)、气体保护钎焊(CAB) 1978年适合于小批量或大批量 生产钎焊部件的氟铝酸钾钎剂被研 制开发出来。该钎剂以NOCOLOK 为商标进行市场推广。由于该钎剂 是氟化物,而非氯化物,因而对钎 焊前或钎焊后的腐蚀问题的担忧得 以消除。此外,当需要较高的生产 效率时,可采用一个相对简单的连 续隧道炉,通入氮气进行钎焊生产。

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放法规与控制策略

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放法规与控制策略

第08卷 第01期 中 国 水 运 Vol.8 No.01 2008年 01月 China Water Transport January 2008收稿日期:2007-11-10作者简介:丁洪春 男(1974-) 武汉理工大学 工程硕士研究生 江苏江动集团 工程师 研究方向:柴油机排放控制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放法规与控制策略丁洪春 李忠照 罗马吉摘 要:本文介绍了美国、欧洲和中国的有关非道路用柴油机的排放法规情况,探讨了控制非道路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的一些技术措施。

关键词:柴油机 排放法规 排气污染物 国家标准中图分类号:TK4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08)01-0044-02非道路移动机械用发动机因其作业条件较差(无迎风面、冷却条件差)、工作环境大多比较恶劣(受冲击和振动、飞尘大、负荷重),较车用柴油机使用的功率范围更宽广,所使用的机油质量难以保证,同时没有可以直接采用的降低排放的成熟技术,其尾气排放量及其对环境的污染情况比较严重,不可忽视。

随着人们对环境的关注以及环保意识的增强,非道路移动机械用发动机的排放日益得到重视。

目前,以美国、欧盟、日本为代表的国家都先后制定并实施了非道路移动机械用发动机排放法规。

我国的非道路用柴油机排放国家标准已于2007年4月3日发布,并于2007年10月1日正式实施。

一、各国非道路用柴油机排放法规一些国家在制定本国的非道路用内燃机排放标准的同时都针对不同时期制定了相应的排放限值,通常这些限值具有法规性质,强制实施。

美国、日本、欧洲先后系统地制定并发布了非道路机动设备用柴油机的排放法规。

中国也于今年4月正式发布了非道路用柴油机排放法规,并从今年10月1日起开始实施了。

下面介绍一下美国、欧洲和我国的最新非道路用柴油机排放标准。

1.美国EPA 法规表1 美国EPA TierⅡ~Ⅲ非道路用柴油机排放标准(g/kWh)[1][2][3][4]表2 美国EPA TierⅣ非道路用柴油机排放标准g/kWh [1][2][3][4]2.欧盟法规表3 欧盟非道路用柴油机排放标准[5]表4 非道路移动机械装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限值功率 COHC NOX PM 类别kW时间g/kWh 第二阶段 E 130 ≤ kW ≤5602002.01 3.5 1.0 6.0 0.2 F 75 ≤ kW ≤ 1302003.01 5.0 1.0 6.0 0.3 G 37 ≤ kW ≤ 752004.01 5.0 1.3 7.0 0.4 D 18 ≤ kW ≤ 372001.01 5.51.58.00.8 第三阶段A H 130 ≤ kW ≤5602006.01 3.54.0 0.2 I 75 ≤ kW ≤ 1302007.015.0 4.0 0.3 J 37 ≤ kW ≤ 752008.01 5.0 4.7 0.4 K 19 ≤ kW ≤ 372007.01 5.57.5 0.6 第三阶段BL 130 ≤ kW ≤ 5602011.01 3.50.19 2.0 0.025M 75 ≤ kW ≤ 1302012.01 5.0 0.19 3.3 0.025N 56 ≤ kW ≤ 752012.01 5.0 0.193.3 0.025P 37 ≤ kW ≤ 562013.01 5.04.7 0.025第四阶段Q 130 ≤ kW ≤ 5602014.01 3.50.19 0.4 0.025R56 ≤ kW ≤ 1302014.10 5.00.190.4 0.025功率Tier 时间 CONMHC+NOxPM kW <8 Tire2 2005 8.0 7.5 0.88≤ kW < 19 Tire2 2005 6.6 7.5 0.819≤ kW < 37 Tire2 2004 5.5 7.5 0.6Tire2 2004 5.0 7.5 0.437 ≤ kW < 75 Tire3 2008 5.0 4.7 0.4Tire2 2003 5.0 6.6 0.375 ≤ kW < 130 Tire3 2007 5.0 4.0 0.3Tire2 2003 3.5 6.6 0.2130 ≤ kW < 225 Tire3 2006 3.5 4.0 0.2Tire2 2001 3.5 6.4 0.2225 ≤ kW < 450 Tire3 2006 3.5 4.0 0.2Tire2 2002 3.5 6.4 0.2450 ≤ kW < 560 Tire3 2006 3.5 4.0 0.2kW ≥ 560Tire220063.5 6.4 0.2CO HC NOX HC+NOX PM额定功率(Pmax)(kW) 阶段g/kWhⅠ 5.0 1.3 9.2 — 0.54130≤Pmax≤560Ⅱ 3.5 1.0 6.0 — 0.2Ⅰ 5.0 1.3 9.2 — 0.775≤Pmax<130Ⅱ 5.0 1.0 6.0 — 0.3Ⅰ 6.5 1.3 9.2 — 0.8537≤Pmax<75Ⅱ 5.0 1.3 7.0 — 0.4Ⅰ8.4 2.1 10.8 — 1.018≤Pmax<37Ⅱ 5.5 1.5 8.0 — 0.8Ⅰ8.4— — 12.9 —8≤Pmax<18Ⅱ 6.6— — 9.5 0.8Ⅰ12.3— — 18.4 —0<Pmax<8Ⅱ8.0— — 10.5 1.0*第Ⅰ阶段排气污染物限值是在排气后处理装置(若安装)之前,柴油机排气口处应达到的限值。

柴油机涡轮增压中冷技术及对排放控制分析

柴油机涡轮增压中冷技术及对排放控制分析

引言
柴油 机 涡轮增压 技术 主要 作用是 提高柴 油机 功
轮增 压 器广泛 采用 的一种 轴 承
1 . 2工 作原理
率、 降低燃油消耗 . 同时涡轮增压 中冷技术对降低柴 油 机排放起 到 十分重 要 的作用 。增 压 技术 的发展 主 要 归结 于 涡轮增 压 技术 . 涡轮 增 压技 术 最早 应 用 在
文章编号 :6 3 3 4 (0 80 -0 8 0 17 — 122 0 ) 10 4 — 2
Te hno o y o nt r c ol r nd c l g fI e - o i Tu bo a ng Ana y i o IsEm iso s Co r l n Di s lEn ne l sst t s i n nt ol ng i e e gi s i
c o ig tch oog ly v r m p ra tr l nc to ln n i e e s ins o ln e n l y pa e i o tn oe i onr li g e g n miso . y
Ke o d : is l n i e n a c n o r o tol g e s in y W r s d e g n ;e h n ig p we ;c n r l n mis s e e i o
P AN e,W U - n Yu Zi we
(ih c o l f giu ua M c ie , u i l 6 0 C ia J uS h r l rl a h r H a n2 0 . hn ) n oA c t n y a 1
Ab t a t u b s c mp s d o u b n n o r s o .Hi h s p r h r i g e gn e d o i sal i tr c oi g t n a c i s r c :T r o i o o e f t r i e a d c mp e s r g u e c ag n n ie n e s t n t l n e - o l o e h n e a r n d n i . u b i l s d t n a c w ri is l n ie a d t e u e f e o s mp in An lsss o s t a r o a d i t e st T r o i ma ny u e h n ep e d e e gn n or d c u l n u t . ay i h w h tt b n n e y s e o o n e c o u

汽车发动机考试题库及答案

汽车发动机考试题库及答案

2021汽车发动机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选题1.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汽油喷射系统由进气系统空气滤清器、进气总管、进气歧管和()等组成。

A.进气温度传感器B.进气压力传感器C.空气流量计和节气门体【正确答案】D.转速传感器2.在采用三元催化反应器进行排气净化的轿车上,排气系统中除了安装三元催化反应器外,还要有()。

A.排气温度传感器B.氧传感器【正确答案】C.爆震传感器D.转速传感器3.发动机进气增压中冷就是将空气预先压缩,再经(),然后供入气缸,以提高进气密度、增加充气量的一项技术。

A.加热B.保温C.冷却【正确答案】D.气缸4.废气再循环装置主要用于减少废气中什么的含量()。

A.HCB.COC.HC、CO、NOXD.NOX【正确答案】5.下列装置中不属于进排气系统及排气净化装置的是()。

A.进气系统B.排气净化装置C.燃油供给系统【正确答案】D.三元催化转换器6.下列叙述与“废气再循环(EGR)”系统相关,哪一项是正确的叙述?A.自始至终,EGR系统将部分废气送入进气系统内再循环,防止因燃烧温度降低而产生NOx。

B.EGR系统根据发动机工况,将部分废气送入进气系统再循环,降低燃烧温度,防止产生NOx。

【正确答案】C.EGR系统将排气管排放的部分废气送入排气歧管,使燃烧后废气的未燃尽部分再燃烧。

D.EGR系统将进气送入排气管,使废气的未燃尽部分再燃烧。

7.甲说:进气歧管泄漏会使排气中的氧气含量比正常值高;乙说:进气歧管泄漏会使排气中的CO含量比正常值高。

谁说的对?A.只有甲对【正确答案】B.只有乙对C.甲和乙都对D.甲和乙都不对8.排放控制系统中,属于燃烧后控制系统的是:()。

A. 蒸发污染控制系统B.废气再循环系统C.曲轴箱强制通风D.二次控制喷射系统【正确答案】9.属于空气质量流量传感器的是:A.叶片式空气流量传感器B.卡门漩涡传感器C.热膜式空气流量传感器【正确答案】D.以上都不是10.在蒸发排放控制系统中,下列哪句话是错误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增压中冷技术?
柴油机轿车在欧洲比较普遍。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应用,现代汽车柴油机通过采用电控喷射、共轨、增压中冷等技术手段,在重量、噪音、烟度等方面已取得重大成果,达到了汽油机的水平。

“涡轮增压器”和“柴油机新技术”两文已经分别介绍了柴油机的涡轮增压器、电控喷射和共轨技术,这里再介绍柴油机的增压中冷的知识。

增压可使柴油机在排量不变,重量增加不大的情况下达到增加输出功率的目的。

与相同功率的非增压柴油机相比,增压柴油机不仅体积小,重量轻,功率大,而且还降低了单位功率的成本。

因此,增压技术不仅广泛应用在柴油机上,而且还推广到汽油机,是改善内燃发动机的重要技术手段。

但是事物总有矛盾性,空气压力的提高就是空气密度的提高,空气密度的提高必然会使空气温度也同时增高,这如同给轮胎打气时泵会发热一样。

发动机涡轮增压器的出风口温度也会随着压力增大而升高,温度提高反过来会限制空气密度的提高,要进一步提高空气密度就要降低增压空气的温度。

据实验显示,在相同的空燃比条件下,增压空气温度每下降10摄氏度,柴油机功率能提高3%-5%,还能降低排放中的氮氧化合物(NOx),改善发动机的低速性能。

因此,也就产生了中间冷却技术。

柴油机中间冷却技术的类型分两种,一种是利用柴油机的循环冷却水对中冷器进行冷却,另一种是利用散热器冷却,也就是用外界空气冷却。

当利用冷却水冷却时,需要添置一个独立循环水的辅助系统才能达到较好的冷却效果,这种方式成本较高而且机构复杂。

因此,汽车柴油机大都采用空气冷却式中冷器。

空气冷却式中冷器利用管道将压缩空气通到一个散热器中,利用风扇提供的冷却空气强行冷却。

空气冷却式中冷器可以安装在发动机水箱的前面、旁边或者另外安装在一个独立的位置上,它的波形铝制散热片和管道与发动机水箱结构相似,热传导效率高,可将增压空气的温度冷却到50至60摄氏度。

中间冷却技术不是一项简单的技术,过热无效果白费工夫,过冷在进气管中形成冷凝水会弄巧成
拙。

因此要将中冷器和涡轮增压器进行精确的匹配,使得压缩空气达到要求的冷却温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