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余年南越国历史研究综述
中国史研究动态》目录 (1994-2004)

《中国史研究动态》目录(1994-2004)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范文澜与中国史学会蔡美彪1994/012 八十年代以来魏晋南北朝军事制度史研究概述侯旭东1994/013 近年来宋代婚姻问题研究综述肖怀安1994/014 宋史学者宋晞介绍彝民1994/015 郑州商城与殷商文明国际研讨会纪要胡振宇1994/016 纪念商鸿逵教授逝世十周年座谈会召开晓丽1994/017 评《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程喜霖1994/018 地域文化研究的新成果──—《齐文化丛书》即将编纂出版王志民1994/019 评《唐代国库制度》孙永如1994/0110 一部齐文化研究的开创性力作──《齐文化概论》评介珂文1994/0111 读《赵普评传》任崇岳1994/01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3年先秦史研究概况胡振宇1994/022 近年来诸子思想研究综述付文龙1994/023 近年来蜀道及石门石刻研究概述冯岁平1994/024 本世纪以来南汉史研究概述张金铣1994/025 黄宽重陈智超1994/026 昆明首届郑和研究国际会议讨论综述马兴东1994/027 “全国徽学学术讨论会暨徽学研究与黄山建设关系研究会”在屯溪召开晓文1994/028 十六国国别史的一部力作──《前秦史》评价朱大渭1994/029 《中国人口发展史》评介李恩军1994/0210 《秦汉军制史论》出版志文1994/0211 《北方移民与南宋社会变迁》简介华林甫1994/0212 《顺治帝》出版沁泉1994/02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对三星堆文明─古蜀文明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曲玉缘1994/032 十年来赵国历史文化研究之回顾田卫平, 崔向东1994/033 中国十九世纪中叶以前中日关系史研究综述刁书仁1994/034 中国徽学学术讨论会述评陈柯云1994/035 读《周代礼俗研究》孟世凯1994/036 中国学术文化史研究的力作──《浙东学派研究》评述徐吉军1994/037 《养民》──一部清代经济史研究力作舒洵1994/03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史学应用高科技的前景陈智超1994/042 日本八十年代以来明清史研究的新潮流栾成显1994/043 1993年清史研究概况李世愉, 李尚英1994/044 开封犹太人被同化原因研究综述张倩红1994/045 杜正胜王健文台湾成功大学1994/046 周史研究的一部力作─—读葛志毅著《周代分封制度研究》林原1994/047 一部系统总结中国简牍学研究的新著─—《中国简牍学综论》评介谢重光1994/048 《中国僧官制度史》评介曹旅宁1994/04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依然是警钟──重读《甲申三百年祭》王戎笙1994/052 近年来研究清代文化史著作概述陈利媛1994/053 近十余年云南少数民族族源研究综述胡阳全1994/054 日本的唐史研究──近年来的动向池田温, 秦欣1994/055 《魏晋南北朝史论稿》评介梁满仓1994/056 读《西域地理图说注》马大正1994/05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中国家族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徐扬杰1994/062 1993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何田, 先武1994/063 韩国的中国史学史研究动向李润和1994/064 评介《简帛研究》于振波1994/065 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的总结性著作─—《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评介田静1994/066 魏孝文帝研究的新成果─—《魏孝文帝传》评介朱大渭1994/067 一部研究北宋开封的力作王曾瑜1994/068 评《朱元璋研究》张显清1994/069 《清代典制》读后定宜庄1994/06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历代关于《国语》作者问题的不同意见综述谭家健1994/072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研究综述程存洁1994/073 1993年明史研究概况万明1994/074 评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研讨会述要申汇1994/075 纪念李自成进京350周年暨《甲申三百年祭》发表50周年学术讨论会在米脂召开孙颖1994/076 1991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殷、周、春秋)艾廉莹1994/077 隋唐史研究的重要成果──《隋唐史论集》简介李斌城1994/078 《中国100系列丛书》评介罗炳良1994/079 吕翼仁先生病逝上海李永圻1994/07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近两年来史学史研究鸟瞰吴怀棋1994/082 十多年来西南丝绸之路研究综述梁州1994/083 汉代医学简的价值及其研究沈颂金1994/084 “海上丝绸之路与伊斯兰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述要郑一钧1994/085 明清以降东北亚区域经济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研讨会纪要古月1994/086 1991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战国、秦汉)艾廉莹1994/087 毛泽东历史观的形成与影响──读《毛泽东与中国史学》王震中1994/088 读《中国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沿革史》郭松义1994/089 评《神秘文化:谶讳文化新探》晋文1994/0810 中国商人阶层研究的新构架王振忠1994/08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3年秦汉史研究综述卜宪群, 潘少平1994/092 建国以来反秦王朝斗争研究综述吴仰湘1994/093 中日两国学者研究秦简《日书》述评沈颂金1994/094 “东亚传统文化国际会议”在日本福冈举行黄宣民1994/095 夏后氏居于古河济之间考沈长云1994/096 帛书《周易》的几点研究李学勤1994/097 论秦汉统一的地理基础葛益雄1994/098 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基本特征朱大渭1994/099 《隆中对》新考王延武1994/0910 明代的秘密社会与天地会的渊源陈宝良1994/0911 论明清在华耶稣会财务经济康志杰1994/0912 乾隆嗣位问题郭成康1994/0913 天地会创始人及起会年代考证曾五岳1994/0914 秦史研究的重要文献─—《睡虎地秦墓竹简》张俊民1994/0915 评《三国经济史》朱大渭1994/0916 马植杰著《三国史》出版毅国1994/09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3年历史地理研究概述华林甫1994/102 1993年元史研究概况张金铣, 吴海涛1994/103 中国国际汉学研讨会筹备情况简报1994/104 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六届年会述要刘复生1994/105 朱熹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综述乐文华1994/106 介绍台湾一份历史刊物《新史学》吕端1994/107 1991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魏晋南北朝)艾廉莹1994/108 简评《闭关与开放:中国封建晚期对外关系研究》楚秦1994/109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评介弱水1994/10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从“西方中心论”到“中国中心观”──当代美国中国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张铠1994/112 西方汉学对中国典籍的研究──介绍《古代中国典籍导读》李学勤1994/113 国际汉学领域的一支新军──访法国远东科技史研究组郭正忠1994/114 最近五年以来美国《古代中国》上的学术成果夏含夷1994/115 西方汉学的重要成果──读《剑桥中国史》有感胡志宏1994/116 法国汉学界三部重要历史著作简介楚天舒1994/11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陈直与秦汉砖陶研究周天游1994/122 1993年隋唐五代史研究概况牛来颖1994/123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内容综述李鸿宾1994/124 全国第八次诸葛亮学术研讨会综述李兴斌1994/125 黄一农张淑女1994/126 1991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隋、唐)艾廉莹1994/127 吴文化研究的新成果─—评《吴文化资源研究与开发》唐茂松1994/128 《清代商业史》评介杨凤兰1994/129 《旅日高僧东皋心越诗文集》出版周用宜1994/121995年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谢弗与《撒马尔罕的金桃》吴玉贵1995/012 汉光武帝刘秀研究综述区永圻1995/013 1993年宋史研究概况张彤1995/014 儒学的历史回顾与21世纪瞻望──孔子诞辰2545周年纪念与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言综述马彪1995/015 先秦史暨巴蜀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张金岭1995/016 枣阳市隆重举办刘秀诞辰二千周年纪念活动王辉鄂1995/017 1991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五代、宋、元)艾廉莹1995/018 评《宋代商业信用研究》高聪明1995/01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关于古代文明起源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王震中1995/022 国际学术思潮与美国的中国史研究张铠1995/023 东林党与东林学派研讨会综述1995/024 1991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明、清)艾廉莹1995/025 从混沌中探寻有序─—读《清代皇族人口行为和社会环境》一书姜涛1995/026 《商代地理概论》评介陈绍棣1995/027 《宋代皇亲与政治》评介游彪1995/028 一部颇具特色的商人研究著作──《中国十大商帮》评介曹天生1995/029 《清肇祖传》评介战继发1995/02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剑桥大学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张国刚1995/032 二战以来法兰西学院的中国学研究严武1995/033 近四十余年来海峡两岸和亲研究述评崔明德1995/034 中国国际汉学研讨会综述江梧桐1995/035 读《清代洪门史》─—《清代洪门史》序何龄修1995/036 《谢太傅安石纪念论文集》金戈1995/037 《宋史丛论》东文1995/038 《蒙元史新研》东文1995/03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4年先秦史研究概况胡振宇1995/042 本世纪来关于秦汉古象郡的争论敬轩1995/043 法国学者近年来对中学西渐的研究(专著部分上)耿昇1995/044 “民众时代”与西方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李俊清, 解亚红1995/045 一部凝聚学识和阅历的力作──《历史理性批判散论》评介沈定平1995/046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收藏整理徽州千年契约文书曲翰章1995/047 读安作障先生主编之《中国古代史料学》高敏1995/048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的重要成果──《唐代科举制度研究》评介王承文1995/04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美中贸易与美国中国史研究的奠基(殖民时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张铠1995/052 《国际汉学》第1辑出版每文1995/053 1993—1994年辽金史研究概述吴海涛1995/054 中韩东亚史研讨会综述李治安1995/055 法门寺地宫唐密曼荼罗学术讨论会在京召开李斌城1995/056 法国学者近年来对中学西渐的研究(专著部分中)耿1995/057 探寻文明起源轨迹的一个全新视野──读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王仁湘1995/058 封建赋税制度研究的力作──读周国林《战国迄唐田租制度研究》吴琦1995/059 《陈垣教授诞生百一十周年纪念文集》出版发行陈应潮1995/0510 《北京通史》华文1995/0511 《魏孝文帝传》华文1995/0512 《西北民族史与察合台汗国史研究》华文1995/05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80年代以来的中国古代军事历史研究童超1995/062 1994年秦汉史研究综述于振波1995/063 1992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殷、周、春秋)艾廉莹1995/064 日本学术界关于从宋至清佃户、奴婢、雇工人在法律上身份的讨论冯佐哲1995/065 徽学研究的新动向─—“首届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综述曹天生1995/066 社会政治史研究的新尝试─—赵世瑜《吏与中国传统社会》读后宁欣1995/067 《成吉思汗全传》评介骆子昕1995/06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美国中国史研究专业队伍的形成及其史学成就(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张铠1995/072 1994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少卫, 先武1995/073 1994年中亚史研究综述贾依肯1995/074 历史的道路和历史学的道路──读何兹全先生《历史学的突破、创新和普及》王子今1995/07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中国史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纪要1995/082 牛津大学中国学的变迁杨国桢1995/083 1994年明史研究概况万明1995/084 悼念日本的中国学权威平冈武夫先生刘起1995/085 1992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战国、秦汉)1995/086 丝绸之路与中亚文明──《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读后曹旅宁1995/087 再现一代枭雄的完整形象──评余同元著《张献忠》张海鹏, 周晓光1995/088 《宋蒙(元)关系史》──一部宏观研究宋蒙(元)关系的力作魏志江1995/08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近二十年大陆秦史研究评述黄留珠1995/092 1994年清史研究概况李尚英1995/093 国内粟特研究综述程越1995/094 关于古象郡地望问题争论的补述木子1995/095 法国学者对中学西渐的研究(专著部分下)耿昇1995/096 一部富有新意的人物传记──评崔明德新著《李陵》孟祥才1995/09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近二十年大陆秦文化研究评述黄留珠1995/102 1993年以来中国人口史研究概述侯春燕1995/103 1994年元史研究概况吴海涛1995/104 对《剑桥大学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一文的补正王小甫1995/105 1992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魏晋南北朝)艾廉莹1995/106 《六朝经济史》评介李天石1995/10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4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华林甫1995/112 南越国史研究概述王川1995/113 海峡两岸“传统社会与当代中国社会史”学术研讨会综述定宜庄1995/114 第六届中国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安徽凤阳举行林金树1995/115 辽金西夏史学术研究会侧记1995/116 宋刻《续资治通鉴长编》影印本序陈智超1995/11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4年隋唐五代史研究概况牛来颖1995/122 1994年宋史研究概况张彤1995/123 近年明清中外文化交流研究述评陈伟明1995/124 第18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蒙特利尔举行耿昇1995/125 全国首届涿鹿黄帝、炎帝、蚩尤三祖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宋镇豪1995/126 首届长江文化暨楚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纪实胡振宇1995/127 我国首次举办邮驿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文启正1995/128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五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江梧桐1995/129 读王志民著《齐文化论稿》林原1995/121996年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法国学者对丝绸之路的研究1996/012 近年来先秦巴蜀文化研究一瞥1996/013 1990-1994年国内黄宗羲研究综述1996/014 纪念黄宗羲逝世三百周年学术讨论会在浙江召开1996/015 1992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隋、唐)1996/016 韩国史学界朱元璋研究述评1996/017 《刘邦新传》评介1996/018 《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1996/01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鹤间和幸教授与秦代史的再构成1996/022 近年来中国古代城市研究的新进展1996/023 近年来关于“殷人航渡美洲”问题的研究述评1996/024 杜维运和中西史学比较研究1996/025 中村璋八与《五行大义》研究1996/026 读《胡族习俗与隋唐风韵》1996/027 《明清史散论》出版发行1996/02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80年代以来南宋浙东事功学派研究概述1996/032 历史城市学的崛起1996/033 当代中国学术思潮的方法论批判1996/034 自然科学与人文5 从“史官史学”走向“史家史学”:当代中国历史学家角色的转换1996/036 回顾与展望:历史学的命运和机遇1996/037 1992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五代、宋、元)1996/038 关于剑桥大学中国学研究的若干说明1996/039 读《中日关系史考》1996/0310 《宋代司法制度》评介1996/0311 评张荣芳《秦汉史论集(外三篇)》1996/03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从《唐研究》(第一卷)看当前唐代研究动态1996/042 80年代以来魏晋南北朝大族个案研究综述1996/043 1995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1996/044 日本有关元代法制史研究概述1996/045 1992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明、清)1996/046 读韩著《宋代农业地理》1996/047 读韩国学者卢启铉的《丽蒙外交史》1996/048 《明遗民录汇辑》出版1996/04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最近十年来《水经注》研究概述1996/052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问题研究综述1996/053 1949年以后的国内南唐史研究状况及考古发现1996/054 评日本学者平势隆郎所著《新编史记东周年表》1996/055 日本文部省1989-1993年科学研究费(一般研究类)资助的中国历史文化研究课题介绍6 关文发、颜广文新著《明代政治制度研究》评介1996/057 《泉州海外交通史略》1996/058 《明清专制支配の史的构造》1996/059 《西域文化史》即将出版1996/05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近十余年中国历代王朝民族政策研究概述1996/062 西域和卓家族研究概况1996/063 1995年辽金元史研究概述1996/064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研究述评1996/065 对“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观点的反思1996/066 礼法社会的政治秩序1996/067 水利灌溉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1996/068 区域性历史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1996/069 刘福通学术研讨会在安徽界首召开1996/0610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研究的力作1996/0611 《斯坦因所获吐鲁番文书研究》评介1996/0612 一部富有开拓精神的学术专著1996/0613 《黄河故道考辨》一书出版1996/06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近年儒学研究的热点及问题张海晏1996/072 1995年中亚史研究综述贾依肯3 近五年来西藏古代史研究概况王献军1996/074 六朝隋唐时期地域社会研究动向伊藤宏明, 秦欣译1996/075 《唐代财政史稿》(上卷)简评方茗1996/07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中国回回天文学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陈占山1996/082 中国古代股份经济制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刘秋根1996/083 1995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华林甫1996/084 “纪念王仲荦教授学术座谈会”在京举行刘统1996/085 “诸葛亮躬耕地学术座谈会”在京举行吴彤1996/086 《长江文化史》座谈会述要汉言1996/087 台湾史学家翁同文和他的学术成就祝瑞开, 吴松弟1996/088 评介《史之心旅》薛池1996/089 一部有开拓意义的史学著作——评《中国学案史》吴怀祺1996/0810 一部别开生面的中外关系史著作晁中辰1996/0811 中国边疆历史研究的新成果——《西北民族史与察合台汗国史研究》简介王东平1996/08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6世纪葡萄牙的中国观吴志良澳门基金会1996/092 1995年国内秦汉史研究综述卜宪群1996/093 1980年以来国内明清社会救济史研究综述余新忠1996/094 韩国“国际甲骨学学术讨论会”述要丁一1996/095 视野广阔新意迭出——《唐代民族与文化新论》述评孟祥才1996/096 珠联璧合的宋代市场网络研究——林文勋、龙登高的两本专著片说邢铁1996/097 《抛引集》简介吉成名1996/098 《利玛窦与中国》出版苏雯1996/09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二十年刘乐贤1996/102 夏商周三族起源研究述评张国硕1996/103 1995年明史研究概况张宪博1996/104 藏区政教合一制研究综述王献军1996/105 三国史籍整理研究的可喜成果——评《三国志注译》陈玉屏1996/106 《宋代酒的生产和征榷》评介杨倩描1996/107 日本陆续出版松丸道雄等著名学者主编的五卷本《中国史》旭东1996/10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近年来传教士与西画东渐研究评述莫小也1996/112 建国以来关于淝水之战、前秦政权研究述评崔明德, 赵志坚1996/113 1995年清史研究概况杨珍1996/114 儒家教育理念与人类文明国际研讨会纪要朱汉民1996/115 《旅日高僧隐元中土来往书信集》书评野口善敬1996/116 《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出版薇薇1996/11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明清澳门海上贸易史研究的回顾与设想张廷茂1996/122 1995年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述李锦绣1996/123 1995年宋史研究概况张彤1996/124 新道家在崛起张广保1996/121997年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十年来两湖地区暨江汉平原明清经济史研究综述张家炎1997/012 1995年先秦史研究概况马季凡1997/013 第三届西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王田敦1997/014 庆祝广州建城2210年: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七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曾宪礼, 唐文浩1997/015 全国吕振羽学术研讨会综述戴开柱1997/016 德国汉学家帕塔克与中外关系史研究钱江香港大学历史系1997/017 《西汉前期的政坛》评介谢桂华1997/018 喜读《明清史新析》郭松义1997/019 六卷本《中华法家文化系列》简介周楫1997/01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盛世”的思虑——中国十八世纪研究中的对话与争鸣高翔1997/022 八十年来(1915-1995年)杨守敬研究述评士君1997/023 韩国近年来的中国史研究概况谢保成1997/024 认真做好学术动态的调查研究工作——历史所成功地召开学术动态研讨会王震中1997/025 洪皓、马端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纪要汪圣铎1997/026 南越国史研究的新碑彭年1997/027 《谥法研究》评介张金龙1997/028 读《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辛德勇1997/02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本世纪以来的武则天研究王双怀1997/032 建国以来明代女真经济问题研究述评栾凡1997/033 伊藤道治的金文和西周史研究王震中1997/034 关于《历史时期渤海湾西岸的大海侵》的一桩公案葛剑雄1997/035 历史城市地理研究的重大成果——评史念海主编《西安历史地图集》邹逸麟1997/036 恢宏·笃实·创新——读黄朴民的《孙子评传》余丽芬1997/037 读《汉唐行政管理》王子今1997/038 《华夏文明与传世藏书——中国国际汉学研讨会论文集》正式出版古澎1997/03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近年来明史研究管见商传1997/042 1996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张埃, 刘雪君1997/043 1970年以来西方秦汉史研究概述张春树1997/044 八十年代以来《颜氏家训》研究概述刘国石1997/045 “海外汉学研究现状及其对策研讨会”综述张西平1997/046 一部求真、求实的学术人物传记——《顾颉刚评传》读后钱宗范1997/047 古地图的精品——介绍《中国古地图精选》华林甫1997/048 《内陆亚洲历史文化研究》出版杨金荣1997/049 《赵国史》一书简介1997/04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6年社会史研究概述陈爽1997/052 西晋“八王之乱”爆发原因研究述要景有泉, 李春祥1997/053 近年来关于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雍际春1997/054 牛李党争研究的现状与展望渡边孝1997/055 刘淼和他的明盐研究——写在《明代盐业经济研究》面世之际郭正忠1997/056 《中国古代婚姻史研究》评介曹旅宁1997/057 张其凡著《宋初政治探研》评介葛金芳1997/058 一部澳门历史的力作——评黄启臣教授的《澳门历史(自远古-1840年)》林远辉1997/05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历史研究所近二十年科研工作纵览李学勤1997/062 历史研究所主要获奖成果简介与评价王震中1997/063 近年来的徐学研究陈庆江1997/064 清代新疆军府制度研究概述管守新1997/065 历史与哲学的交融——《王弼评传》的学术特色及其创见丁冠之, 陈朝晖1997/066 《宋代监察制度》评介游彪1997/067 一部难得的拓荒之作——《两宋御史中丞考》评介肖建新1997/068 爱国精神的赞歌历史研究的力作——《谢叠山大传》读后乐文华1997/069 《中国通史》第十卷《清时期》出版英娣1997/06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6年国内秦汉史研究综述张伟, 卜宪群1997/072 近十年来的国内唐宋专卖史研究黄纯艳1997/073 第49届美国亚洲研究协会暨美国明史学会年会综述万明1997/074 《宋明家族制度史论》座谈会综述雷家宏1997/075 古史探索的新收获——读《周秦社会结构研究》黄留珠1997/076 《政书集成》的史料价值及其编纂意义杜家骥1997/077 新、深、全、美——赵荣光食文化新著评说夏太生1997/078 《客家源流新论》简介杨成1997/07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中国史学会东方历史研究出版基金积极支持史学发展中国史学会秘书处1997/082 1996年辽夏金元史研究综述屈文军1997/083 1996年中亚史研究述评贾依肯1997/084 全国皋陶文化研讨会综述李修松1997/085 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珍藏的古中国航海图李弘祺美国纽约城市大学亚洲研究系1997/086 《陈埭丁氏回族宗谱》的编校出版及其价值庄景辉1997/087 评景爱著《中国北方沙漠化的原因与对策》史念海1997/088 评《中俄关系史略》吕一燃1997/089 《逸周书校补注译》评介斯维至1997/0810 《辽金简史》评介任崇岳, 刘晋1997/08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6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华林甫1997/092 1995年和1996年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概况赵联赏1997/093 河西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王三义1997/094 关于净明道的研究张广保1997/095 台湾学者贾谊研究概况刘??1997/096 首届西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余军1997/097 《黄道周纪年著述书画考》评介燕源1997/098 《明季党社考——东林党与复社》简评朱文杰1997/099 中国文字学研究领域里的新成果——读《女书与史前陶文研究》史延廷1997/0910 《爱新觉罗家族全书》出版阿风1997/09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6年清史研究概况林海1997/102 1995年夏代考古与夏史研究张立东1997/103 近年来中国古代社会改革研究述要景有泉, 谭黎明1997/104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召开学术讨论会讨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地位问题许殿才1997/105 开创古地图研究新纪元1997/106 明清经济史研究的杰作——读姜守鹏先生《明清北方市场研究》张明富1997/107 《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评介常建华1997/108 《明代人口流动与社会变迁》一书问世1997/10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6年隋唐五代史研究综述杨宝玉1997/112 1996年明史研究概况张宪博1997/113 “七大古都”说论辩始末冯贤亮1997/114 近年来明清时期的榷关研究廖声丰1997/115 胶南市第二届国际琅琊文化暨徐福研讨会综述王敦田1997/116 民族史研究的一部佳作——评介《元代民族史》蔡志纯1997/117 防风神话的整合与防风历史的考证——读董楚平《防风氏的历史与神话》江林昌1997/11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6年先秦史研究概况马季凡1997/122 1996年宋史研究概况张彤1997/123 龙崇拜起源研究述评吉成名1997/124 '97山东桓台中国殷商文明国际研讨会述要徐义华1997/125 读《九州》创刊号感言辛德勇1997/126 秦代经济史研究的一部力作——《秦国粮食经济研究》简介1997/127 《“怀夷”与“抑商”:明代海洋力量兴衰研究》一书出版1997/128 《治乱警鉴》出版1997/121998年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80年代以来的先秦妇女史研究张经1998/012 宋代中枢权力研究综述杨世利, 尚平1998/013 日本战后对汉唐皇帝制度的研究(上) 金子修一1998/014 20世纪哈萨克族历史资料的搜集与研究洪涛, 贾合甫·米尔扎汗1998/015 荷兰莱顿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举行“宋元时期泉州海外贸易”国际学术讨论会李玉昆。
南越国详细资料大全

南越国详细资料大全南越国,亦称南粤国(粤拼:Naam4-jyut6-gwok3),是位于中国汉地九州南部地区的一个政权。
秦末(公元前207年),南海郡尉赵佗乘秦亡之际,封关、绝道;三年后,兼并岭南的桂林郡、象郡;于公元前204年正式建立南越国,自号“南越武王”,国都定于汉族地区南部的番禺。
南越国全盛时疆域包括当今中国广东、广西(大部分地区)、福建(一小部分地区)、海南、香港、澳门和越南(北部、中部的大部分地区)。
南越国是汉朝藩属国。
从开国君主赵佗至亡国君主赵建德,历经五王,享国九十三年(公元前204年至前112年)。
公元前112年夏季,汉朝第七任皇帝刘彻出兵10万发动对南越国的战争,并于公元前112年冬季灭亡南越国。
岭南地区(汉族地区南部)属九州(汉族地区)之中的扬州;东汉时期又被分属荆州、益州(梁州);在晋代,岭南地区又属扬州。
南越国时期对外出口漆器、丝织品、陶器和青铜器,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汉代,广州成为中国与古罗马帝国的海上贸易中心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成为中原商贾缔造财富传奇的地方。
基本介绍•中文名:南越国•外文名:Nanyue•地区:今中国岭南地区及今越南北部•国都:汉地九州南部的番禺(今广州)•货币:半两•列王:佗、眜、婴齐、兴、建德•人口数量:60万(西元前165年)•建国时间:公元前204年•亡国时间:公元前112年•英文名称:The Namied Kingdom•别称:南粤国•官方语言:上古汉语•国王:赵佗、赵昧等历史,先秦时期,秦至建国前,南越武王时期,南越文王时期,南越明王时期,南越哀王时期,南越术阳王时期,疆域,边界,郡治,社会经济,人口,文化,语言文字,音乐舞蹈,陶器,风俗,外交,汉朝,长沙国,闽越国,瓯雒国,西南夷,帝王世系,南越王王墓,历史先秦时期据广东郁南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地点群考古发现,岭南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就有人类活动。
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14万年以前,岭南出现早期古人(峒中岩人)。
想了解南越国的历史的书

想了解南越国的历史的书南越国历史悠久,是中国南方的一个重要国家。
在中国历史上,南越国曾经是一个独立而强大的国家。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南越国的历史,我决定阅读一本名为《南越国史》的书籍。
该书从南越国的起源开始,详细介绍了南越国的历史背景、建国过程以及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希望能够全面了解南越国的发展历程和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首先,书中讲述了南越国的起源。
南越国是由越族的部落联合而成,并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这些部落在南方地区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政权,其首都位于现今广东的邕州。
南越国的建立标志着南方地区的统一和独立,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书中描述了南越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南越国采取君主制,国君为越王,但同时也考虑到部落联合的复杂性,建立了一种相对宽松的自治制度。
这种政治体制为南越国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南越国的社会结构和阶级状况,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在经济方面,南越国以农业为主导,特别是稻米和茶叶的种植。
南越国位于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拥有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这为南越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此外,南越国还发展了商业贸易,与周边国家进行了频繁的物资交流。
这对于南越国的繁荣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文化方面,南越国 inherit的文化积淀十分丰富。
书中详细描述了南越国的宗教信仰、艺术创作和文化传承。
南越国的宗教信仰以神灵崇拜为主,擅长于木雕和青铜器制作,这些作品充满了浓厚的越族特色。
此外,南越国还注重文学和历史传承,积极收集和整理古籍,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南越国历史的研究并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中的描述。
南越国的历史由于种种原因已经成为了一个被遗忘的命题,学者们对于南越国的研究还远未达到足够程度。
在今天,关于南越国历史的研究仍然面临着不少的挑战。
然而,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对南越国的历史产生更深入的理解,并对今天的南方地区的发展有更多的思考。
南越国的灭亡与汉朝南方版的扩张

南越国的灭亡与汉朝南方版的扩张南越国是古代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一个独立国家,位于南方地区,涵盖了现在的广东、广西以及越南北部地区。
该国的灭亡与汉朝南方版的扩张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因果关系和历史事件。
本文将探讨南越国的灭亡及汉朝南方版的扩张并剖析其背后的原因。
一、南越国的崛起与独立南越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末期,当时中国大陆分崩离析,各个国家势力争夺中央政权的位置。
而在南方地区,有一支勇敢的越族人民,在智勇双全的南越王赵佗的领导下组建起了一个独立的国家,即南越国。
二、南越国的对抗与崩溃南越国的独立使得汉朝南方版的统一进程遇到了巨大的阻碍。
为了争夺对南方地区的控制权,南越国与汉朝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
然而,南越国始终无法抵挡住汉朝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政治手段。
南越国的灭亡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南越国缺乏与汉朝对抗的坚定意志和统一指挥。
其国内政权不稳定,内部分裂,导致了战略决策和行动的不协调。
其次,南越国的军事力量相对较弱,无法与汉朝的军队相抗衡。
此外,南越国与邻国的外交关系也存在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外援和支持。
三、汉朝南方版的扩张汉朝认为南越国的存在对统一全国有很大的威胁,为了实现中国南方的最终统一,汉朝南方版展开了强大的扩张行动。
在与南越国的战争中,汉朝南方版使用了多种手段来削弱南越国的力量。
通过联合南越国内的势力,挑起内部纷争,并使南越国面临内外夹击。
此外,汉朝还采取了经济封锁、文化渗透等手段,削弱南越国的社会基础。
这些努力最终使得南越国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四、南越国灭亡与反思南越国的灭亡对于中国南方地区的历史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朝南方版的扩张成为中国统一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一环,为后来的南方地区提供了基础,也改变了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面貌。
然而,南越国的灭亡也值得我们反思。
南越国的独立意志和文化传统被汉朝彻底抹去,南方地区的统一也带来了社会、经济不平等的问题。
对于南越国的历史和文化应予以保留与尊重,以减少历史悲剧的重演。
南越震撼

南越震撼(给中学生的解说词)同学们:欢迎你们来到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作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南越王墓出土了一千多件珍贵的历史文物,其中“文帝行玺”金印、丝缕玉衣、古波斯银盒、玉角杯等文物都是极富历史和艺术价值的稀世珍品。
今天,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追溯岭南久远的历史文化与广州早期的城市发展。
一、存世93年的南越国南越是“百越”中生活在岭南的一支,公元前219年,吞并6国后的秦始皇,发兵50万大军开始了统一岭南的战争。
在这50万大军中,有一位来自河北的普通将领,在十几年征战中,一跃成为封疆大吏,一国之主,他就是南越国开国君主——赵佗。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征服岭南,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
赵佗被派到南海郡龙川县作县令。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项羽争雄天下,中原烽烟四起。
赵佗利用这个最佳时机,于公元前203年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也就是今天的广州。
南越国的建立,既开发了岭南地区,同时促进了岭南和中原的融合,也推动了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南越国在历史上存在93年,共有五代王:开国之君赵佗,自称“南越武帝”。
在统治南越国67年的时间里,他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团结、发展社会经济的政策,促进了岭南地区的早期开发。
现在广东龙川还有为纪念他而修建的越王庙,不过他的陵墓至今不知所在。
第二代王也就是墓主赵眜,是赵佗的第二个孙子,因为赵佗十分长寿,赵眜的父亲未能继位为王。
赵眜二十余岁继位,在位16年,对北方的汉朝采取“绥靖”政策。
他曾派儿子婴齐入朝当人质;当受到来自闽越国(福建地区)的侵袭时,还请汉朝出面解决。
总体说,他在位十六年南越国内政治平稳,但与日益强盛的汉朝相比,实力已在渐渐衰落。
第三代王赵婴齐,在位十多年。
他的陵墓在三国时被孙权派人盗掘。
第四代和第五代王都是婴齐的儿子,因争夺皇位兄弟相残,共在位三年。
当第五代王赵建德因谋反被汉武帝所擒,斩首悬级于长安城门上时,南越国就灭亡了。
【2019年整理】广州南越国史迹讲解词

广州南越国史迹讲解词1.南越国宫署遗址[赵佗与南越国]毛泽东曾经说过,赵佗是南下干部第一人,他是开发岭南的第一人。
赵佗在公元前204年创立了东西万余里的南越国,以后赵佗归汉,岭南正式列入中国统一的版图。
南越国是岭南地区第一个封建王国,是一个地方性政权。
是赵佗在公元前204年建立的,赵佗自称南越武帝,其后又臣属西汉,接受汉朝封王。
都城设在番禺(今广州),广州是岭南地区的第一个古都。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领导农民大起义,反抗秦始皇的残暴统治,四方诸侯、豪杰互相争夺,中原陷入战乱。
这时,拥兵数十万的赵佗与北方的冒顿并称北强、南劲。
赵佗按照任嚣关于秦为无道,天下苦之。
……番禺负山险阻,南北东西数千里,…… 可以立国的临终嘱咐,封关,绝道,筑起了三道防线,聚兵自卫。
任嚣所说的番禺负山险阻主要是指横卧在江西、湖南和广东、广西边境的五岭。
所谓五岭,就是江西大庾县与广东南雄县联界的大庾岭,湖南郴州与广东交界的骑田岭,湖南蓝山县与广东西北交界的都庞岭,湘桂交界的萌渚岭,广西兴安县和湖南交界的越城岭。
五岭北来峰在地,九州南尽水浮天。
倚山临海(古代珠江河面宽阔,称为海)是广州的山形地势。
北控五岭,近扼三江,是广州的攻防要势。
赵佗洞悉广州防御要领,为了防止北方战乱南延,加强对岭南的控制,严封五岭的四关横浦关、诓浦关、阳山关、湟溪关;断绝4条新道江西入广东南雄一路,湖南入广东连州一路,湖南入广西贺县一路和湖南入广西静江一路;构筑了捍卫番禺的三道防线:乐昌仁化南雄防线,英德清远防线,石门要塞防线。
北兵要逾五岭攻南越,不破这三道防线,是到不了番禺的。
公元前208年,赵佗封关、绝道;3年后,于公元前205年兼并桂林、象郡,从而统一了岭南地区;公元前204年正式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
这是岭南第一个都城。
南越国的疆域与秦设三郡辖区相当,北、东、西三面分别与长沙、闽越、夜郎三国交界,东及南面濒临南海,东西万余里的广大地域。
浅谈辉煌灿烂的南越古国文明及其成因

浅谈辉煌灿烂的南越古国文明及其成因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古代南越指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大庾岭、骑田岭)以南的广东地区和广西东部、东北部部分地区。
西汉时候,岭南很多地区仍处于“地广人稀, 饭稻羹鱼, 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无冻饿之人, 亦无千金之家”的状况。
西汉刘安上书汉武帝说:“越非有城郭邑里也, 处溪谷之间, 篁竹之中。
”反映了岭南落后的面貌。
封建时代的文人墨客, 也多以“南蛮之地”称之。
但是, 光凭文献资料, 不足以认识这个地区的历史。
近年来岭南地区的考古发现, 如广州秦代造船工场遗址、广州象岗第二代南越王墓、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御苑遗址、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两广的汉墓群等的发现, 以其大量的历史文物, 证明秦汉时期岭南地区南越国有光辉灿烂的文化, 改变了秦汉时期岭南为“南蛮之地”的传统看法。
南越古国文明已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 本文试综合考古资料和名家的研究成果, 对南越国文明的成因进行粗浅的分析与探讨。
一、岭南地区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 是南越国文明产生的自然物质条件岭南地区以丘陵为主, 称两广丘陵, 岩溶地形面积广大。
粤中和桂东以及沿海地带,平原面积较广。
北部是五岭山地,粤西南与桂东南交界处, 也以山地为主。
河流最大的是珠江,其支流具有南北纵向的特点, 湘江上游、漓江、连江、北江、贺江流经南岭山地, 自古以来就是沟通南北的重要通道。
岭南多山, 气候潮湿, 远古时代这里非常偏僻, 交通不便, 野兽出没。
但另一方面, 这里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温和湿润, 雨量充沛, 适合多种植物生长。
这里自然资源丰富: 在茂密的山林野草丛中, 生长着各种飞禽走兽; 岭南地区丰富的矿产, 山间溪流的鱼鳖鱼蛤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充足的物质资料。
在岭南的一些河谷平原, 有早期的人类生息、繁衍。
南越国:中国历史上神秘消失的古国

南越国:中国历史上神秘消失的古国南越国在越南又称为赵朝,因横跨中越,中国将南越国视为一个地方割据政权,部分越南人则把南越国当作越南历史的一部分,与越南“国统”息息相关。
这个引发争议的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月明日在天涯论坛上做出了梳理。
在秦末楚汉相争之际,时任南海郡尉的赵佗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
南越国是岭南第一个封建割据政权,在统治岭南的93年间,推行郡县制,和辑百越,推广铁器和农耕,发展海上交通贸易,促进岭南地区社会历史的全面发展,是岭南开发史上的重要时期。
1、南越国建立南越国又称为南越或南粤,在越南又称为赵朝或前赵朝。
南越国是公元前203年至公元前111年存在于岭南地区的汉朝境内的割据政权,国都位于番禺(今广州市内),疆域包括今天中国的广东、广西两省区的大部分地区,福建、湖南、贵州、云南的一小部分地区和越南的北部。
南越国是秦朝灭亡后,由南海郡尉赵佗于公元前203年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后建立。
公元前196年和公元前179年,南越国曾先后两次臣属于西汉,成为西汉的“外臣”。
公元前112年,南越国末代君主赵建德与西汉发生战争,被汉武帝于公元前111年所灭。
南越国共存在93年,历经五代君主。
南越国是岭南地区的第一个封建制国家,它的建立保证了秦末乱世岭南地区社会秩序的稳定。
来源于秦朝中原地区的统治者,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生产技术,使岭南地区落后的政治、经济现状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南越国君主推行的“和辑百越”的政策,促进了汉族和南越国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并使汉文化和汉字得以传入岭南地区,改变了岭南落后的文化状况。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七国之后,开始着手平定岭南地区的百越之地。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任命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50万大军平定岭南,屠睢因为滥杀无辜,引起当地人的顽强反抗,被当地人杀死。
秦始皇重新任命任嚣为主将,经过四年努力,终于在公元前214年完成平定岭南的大业。
秦始皇接着在岭南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任嚣被委任为南海郡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8-04-25[作者简介]成国雄(1973-),男,湖南宁远人,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06级中国古代史专业研究生,主要从事秦汉史研究。
①1996年以前的南越国研究情况可参阅余天炽著《古南越国史》(1988年出版)、张荣芳、黄淼章著《南越国史》(1995年出版)、程存洁《广州西汉南越王墓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94年第7期)和《南越国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95年第11期)。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ofYangtzeNormalUniversity第24卷第4期Vol.24No.42008年7月July2008□历史近十余年南越国历史研究综述成国雄(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摘要]近十余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秦汉时期南越国历史及岭南文化继续展开集中的研究。
具体的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南越国的考古发掘报告;南越国遗址和建筑成就的研究;南越国遗物研究;南越国墓葬研究;南越国重要历史人物研究;南越国对内对外关系及经济文化交流研究;南越国人民生活习俗的研究。
[关键词]秦汉史;南越国;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K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66X(2008)04-0020-05南越国是秦朝末年赵佗在岭南地区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在岭南历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少专家学者作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①。
近十余年中,许多学者对秦汉时期南越国历史及岭南文化继续展开更为集中深入的研究,推进了秦汉史的学术进步。
具体的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南越国考古发掘报告近十余年开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南越王宫博物馆筹建办公室等单位对南越国宫署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发掘:(1)1995至1997年,广州市考古研究所在广州市中心的中山四路发掘南越国宫署遗址,揭露出石筑蓄水池和曲渠等人工园林水景[1];(2)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南越王宫博物馆筹建处发掘遗迹包括宫署大殿主体的东北部分北侧散水的东段、东侧散水的北段以及属于宫殿附属的通道[2];(3)2003年,除对上述一号宫殿作了进一步清理,基本搞清了宫殿台基的范围和结构外,又新发现了二号宫殿一号廊道和砖石走道等重要遗迹[3]。
这几次发掘的南越国宫署遗址规模巨大,遗物众多,为研究南越国史提供了丰富的考古资料。
不少专家学者撰文介绍南越国考古发掘的重大发现。
一些国际友人也关注南越王宫署遗址发掘的重大价值。
南越国文明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
二南越国遗址和建筑成就的研究广州城。
袁钟仁《古代广州城的兴筑和扩建》一文认为广州为秦朝时始建城,南越国第一次扩建广州城[4]。
龙川城。
赵佗为龙川令时筑龙川城,这座城也引起人们关注。
张鉴平、魏平《岭南古城龙川城》介绍了龙川的悠久历史、优美风貌和众多文物古迹[5]。
刘文澜《龙川赵佗遗址多》介绍了龙川老隆镇的越王弩营、赵佗故宅、赵佗公署、越王井等历史遗迹[6]。
番禺城故址。
吴宏岐在《南越国都番禺城毁于战火考实》中认为: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杨仆纵火烧城,曾将南越国都番禺城完全毁灭,这不仅见于历史文献记载,更有来自考古学方面的充分证据[7]。
作者的另一篇论文《汉番禺城故址新考》通过多重证据,认为秦及南越国时期的番禺城在今广州旧城区,但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则将南海郡治与番禺县治并置于旧番禺城之南[8]。
广州“古船台遗址说”与“宫署遗址说”的辩第24卷第4期论。
对广州发掘的南越国遗址,以麦英豪为代表的一些考古专家持“船台说”。
杨豪等一批船舶专家和地质学专家则认为是“宫署遗址”①。
2000年12月8-9日,十个学术单位联合发起和主办“广州秦代造船工场遗址真伪研讨会”,确认原来定性为“秦汉或秦代造船工场遗址”的结论是错误的,应更正为“南越国宫苑中一处宫殿建设遗址”[9]。
通过这场辩论所确立的“宫署遗址”的结论有重大的社会经济价值和学术意义。
建筑成就。
南越国宫苑遗址的发现让人们对秦汉时期岭南建筑技术大为惊叹。
陈伟汉《南越国宫署遗址发掘记述》评价这是目前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宫苑实例,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所在[10]。
郑力鹏、郭祥《秦汉南越国御苑遗址的初步研究》一文对御苑已探明部分的布局和景观构成、石渠的设计和水景特色等作了初步分析研究,揭示其重大价值[11]。
高大伟、岳升阳《南越国宫苑遗址文化价值的研究》一文阐述了南越国宫苑园林体现出的文化价值和秦汉建筑园林科技成就[12]。
陈泽泓在《秦汉时期的岭南建筑》一文中则对这一时期岭南建筑的特点、发展原因以及在岭南建筑史上的地位作了论述[13]。
三南越国遗物研究铁器。
郑超雄《关于岭南冶铁业起源的若干问题》一文认为吕后“关市铁器”后,刺激了南越国铁器铸造业的发展。
推测广州象岗南越王文帝墓中出土众多的铁器,有相当部分可能是用从平南陈六运去的铁锭铸造的[14]。
玉器。
黎键《中华瑰宝、南国奇珍———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玉器浅析》认为南越王墓玉器的出土,证明了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南越国玉器与中原玉器相比,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面貌[15]。
卢兆荫《南越王墓玉器与满城汉墓玉器比较》通过从丧葬用玉、装饰用玉和日常生活用玉三方面对南越王墓与满城汉墓所出玉器的器类、器形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16]。
周南泉《西汉南越王赵昧墓出土玉器》对南越王墓玉器的介绍也很详尽[17]。
青铜器。
邱立诚、杨式挺《岭南地区的青铜文化》一文论述了西江地区青铜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岭南北青铜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影响[18]。
蒋廷瑜在《西汉南越国时期的铜桶》一文介绍了出土铜桶的形状、花纹、材质、用途等[19]。
吴凌云先生在《释“瓯骆相攻,南越动摇”———从一件南越青铜器说起》一文中介绍宫署遗址中两件铸造有龙、蛇、蛙三种动物形象的鎏金铜器,并认为这件龙、蛇、蛙各自代表着南越、东瓯、骆越(可能也包括西瓯)政权[20]。
象牙、犀角。
很多学者将岭南出土与犀象有关的资料看作南越海上交通的物证。
然而,王子今在《西汉南越的犀象—以广州南越王墓出土资料为中心》一文中指出不能排除岭南象牙应用于工艺制作,满足贵族消费的可能,而出土皮甲及铁甲所附皮质材料,很可能也取自当地出产的犀[21]。
瓦。
白芳在《南越国御苑遗址“公”字瓦考释》一文中认为御苑遗址内出土的“公”字应是指对职官为令,官秩为六百石,专门负责宫室建造的一种职官的称谓[22]。
铜提筒。
高占盈在《南越王墓出土铜提筒船纹顺序考》一文中分析了1983年广州象岗西汉南越文王赵昧墓中出土的9件铜提筒上“羽人船纹”的排列形式问题,这对研究其纹饰含义意义重大[23]。
四南越国墓葬研究这方面的成果颇丰。
彭仲辉、侯丽蓉《民初关于发掘南越古冢的报告》公布了民国初年谭镖的呈文,为史学界学习研究南越时期文物及历史提供宝贵材料[24]。
蔡常维《南越王墓“解密”》一文介绍了南越王墓考古发掘成果及其在海内外的巨大影响[25]。
黄淼章在《南越国的丧葬习俗》一文中,对南越国的丧葬中的南越国墓葬型式、灵魂不灭观念、厚葬习俗进行了研究,指出南越国的丧葬习俗主要是继承了秦汉时期中原地区流行的丧葬习俗,同时又保留了一些地方特色[26]。
郑君雷在《北江上游的南越国墓及秦汉岭南的族群分布》中指出:乐昌对面山墓地发掘的东周秦汉墓与广州汉墓和银山岭墓地出土陶器在质地、火侯、纹饰、制法上颇有相似之处,铜兵器的形制和数量颇为相通[27]。
吴海贵《南越与东越的诸侯王陵墓》对南越及闽越、东瓯国的世系和未发现的南越王赵佗和赵胡的陵墓陵提①“船台说”的观点可参阅麦英豪等著《广州秦汉考古三大发现》(广州出版社,1999年)、《广州文物考古集·广州秦造船遗址论稿专辑》。
“宫苑遗址说”的观点可参看杨豪、杨鸿勋、何国卫、邓其生、席龙飞、李平日、曾昭璇、黄少敏、郭钦华、郑洁红、库耘、谢玉坎、陈华堂、陈天龙、陈泽泓等人的文章。
成国雄:近十余年南越国历史研究综述□21□长江师范学院学报出己见,并重申文物保护的重要性[28]。
五南越国重要历史人物研究赵佗。
一般学者都肯定了赵佗的伟绩与历史作用。
张诚的《试论赵佗对开发岭南的贡献》[29]、朱凤祥的《论赵佗经略岭南的作用》[30]等都是此类文章中的代表。
赵佗的后代。
关于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墓主是谁的问题,开始时很多学者认为应是《史记》、《汉书》中记载的南越王赵胡。
吴海贵在《象岗南越王墓主新考》一文中,则认为南越王墓墓主不是赵胡,而是赵佗之子赵胡之父赵昧[31]。
其它南越国历史人物。
策动南越国起兵反叛汉朝的南越国丞相吕嘉,已随南越国的灭亡而被汉军诛杀,但吕嘉子孙宗族的结局,由于《史记》及《汉书》均无明确记载而成为悬案。
王世丽《从吕凯族属看汉武帝斥地拓疆》一文在认为三国时期被诸葛亮封为“云南郡太守”、“阳迁亭侯”的吕凯是南越国宰相吕嘉之后裔[32]。
叶永新在《南越国丞相吕嘉子孙宗族结局疑案探究》一文中则认为南越国灭亡后,吕嘉子孙宗族已被诛灭殆尽,所谓吕嘉子孙宗族被迁到不韦县(今云南保山市境内)的说法根据不足,难以成立[33]。
杨兆荣《西汉南越王相吕嘉遗族入滇及其历史影响试探》证明吕嘉遗族入滇说法正确,吕不韦遗族入滇缺乏根据[34]。
综合来看,吕嘉遗族入滇的观点似乎更有说服力。
另外,徐光华在《史定何时任南越国揭阳县令》一文中对史定何时出任南越国揭阳县令进行考证[35]。
总的来说,对于南越国一些次要人物的研究,限于资料缺乏而显得不够深入。
六南越国对内对外关系及经济文化交流研究从语言形成分析民族文化融合。
刘付靖《东夷、楚与南越文化关系》认为粤语是古越语与古东夷语、古楚语及古汉语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地方语言,在今天粤语的一些词汇、读音以及岭南的民俗之中,可以找到东夷与楚文化的痕迹[36]。
汉越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刘晓民《南越国时期汉越文化的并存与融合》认为南越国时期的岭南文化是以本地区古越文化为基础,在中原先进的汉文化诸因素的强烈冲击和影响之下而形成的一种历史文化,其文化面貌是纷繁复杂的[37]。
高凯在《秦代谪戍岭南商人对中原商业经济意识的传播》一文中认为秦始皇谪戍至岭南地区的大批商人开创了岭南商业经济的突飞猛进局面,推动了商业经济意识的传播,直接促进了汉初“海上丝绸之路”的萌芽和发展[38]。
廖国一在《论古代南越与中原的关系》中论述了从商周时代起,岭南地区的南越文化所受中原文化的影响[39]。
黄庆昌在《论西汉王朝与南越国的关系》一文中分析了西汉对南越国由汉高祖、文景帝到汉武帝时期对南越国政策的转变,对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进行了探讨[40]。
黎雄峰《西汉武帝征南越与汉族入琼》主要探讨从秦朝至西汉武帝征南越国之后,汉族入琼的经过及其确切的年代[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