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综述 -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最近二十年中国隋唐交通研究述评

水上交通工具方面 ,有论述隋唐造船业
分布 区域 的,如席龙飞 《中国造船史 》 (湖 北教育 出版社 ,2000)指出隋唐时代造船能 力不 断扩大 ,唐代造船 区域广 阔。房仲甫、 李 二和 《中国水运史 》 (新华 出版社 ,2003) 总结了唐代造船业分布区域和造船地点 。
设的地位与作用。张泽咸 《唐代工商业 》讨
论长江、两京一带 、华北及其他地 区水运情 况及灵渠 的通塞与水运等 。
运河及 漕运是 学术界 长期关 注 的课 题 之一。吴琦 《漕运与 中国社会 》指 出隋唐是 漕运制度大发展时期 ,漕运重心于此时开始 了北南转换 。隋开发大运河 ,至唐设置漕运 专督机构 ,加强对漕运管理 ,漕运制度基本 形成 。高荣盛 《唐代江淮漕运的历史考察 》 分开元以前江淮漕运 、盛唐 江淮漕运、安史 之乱时的漕运与刘晏改革 、唐后期江淮漕运 四个时期来 考察唐代 政局 变化与 江淮漕运 之 间的对应关系。陈峰 《漕运与古代社会 》 和张荣强 《初唐时期 的江淮漕运 》对隋唐漕 运 也 有 论 述 。
探索争鸣 2013年 6期 (上 )
最近二十年中国隋唐交通研究述评
郭 炳瑞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摘 要:隋唐是 中国古代 交通发展的重要时期,交通运输业取得较大发展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以来学界对隋唐交通领域的研究不断拓展 和深入 。陆续发表 了许 多相 关的论著 ,主要 集中在 隋唐水 陆交通路 线、交通工具、交通制度与设施 、交通文化等方面。
(三 )隋唐交通工具研究 陆路交通工具方面 ,李约瑟 《中国科学 技术史 》第 4卷第 2分册 《机械工程 》考述 了中国古代双轮车 、大型车 、营地磨合手推 车 ,以及独轮车和扬帆车 ,记里鼓车、指南 车等车辆 型式 的发明和推广。田久川 《古代 舟车 》考证了隋唐舟车的制造技术 、形制 、
1980年以来杨增新研究综述

!!! 西北民族研究 !" #" $ % & ’ ( ) ! * % + ( ’ * ,% . / + 0 1 万方数据
总第 $ ! " " # 年第 ! 期 ! # 期" ! " ! " " #% & ’ % ! ( ’ ) * +& ’ % $ #
1 . " 年以来杨增新研究综述 ! 王 ! 劲 ! 段金生 !,
! " $ % & 3 : ;
苏北海 % 杨增新在新疆收回沙俄侵略利权的斗争 " # 新疆大学学报 $ % & M % , 1 . $$ $ % 陈慧生 % 杨增新在处理白俄窜扰新疆问题上的措施 " # 中亚研究资料 $ % & M % , 1 . $$ , % 梁克明 % 论杨增新对外交涉的政策 " # & M % 新疆历史研究 $, 1 . /$% , % 买丽萍 % 评阿尔泰事件中的杨增新 " # & M %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 $, 1 . 1$% $ % 黄建华 $ 马文华 % 杨增新与俄国难民窜扰新疆事件 " # & M %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 $, 1 1 $$% $ % 王俊彦 % 民国省长杨增新处理沙俄扰疆事件 " # & M % 炎黄春秋 $! " " !$% $ % 吴景山 % 杨增新在开办中俄航运问题上的立场评述 " # & M % 西域研究 $, 1 1 5$% 7 % 邓浩 % 试析新疆与苏维埃中亚早期关系的背景 "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 % & M % , 1 1 .$ ! %
, 1 . " 年以来杨增新研究综述 !
西北诸马军阀研究综述

二、 !" 世纪 8" 年代的研究
改革开放之后, 由于各方面的拨乱反正, 史学研究 收稿日期: !""( = ,! = !9
作者简介: 梁俊涛 (,9$9 = ) , 男, 河南商丘人,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近代中国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 向为近现代西北区域史。
万方数据
— ,"- —
处理方面比较严肃, 一般均依据档案和文献资料, 因此 可信性较强。再加上这本书 在 史 实 和 人 物 的 分 析 方 面, 力求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实事求是地进行分 析, 因此所作的许多评价还是比较公允的。 论文方面, 江源的 《马家军阀事业的奠基人— — —马 麒》 ( 《青海社会科学》 一文分 & 个方面论 !"#$ 年第 % 期) 述了马麒的一生, 他认为马麒的一生不仅对马家军阀 的形成、 发展有重要作用, 而且对近代青海社会也产生 过一定的影响。吴忠礼的 《甘宁青回族军阀述略》 ( 《宁 夏大学学报》 对甘宁青回族军阀的总体 !"#$ 年第 & 期) 情况作了论述。吴忠礼、 刘钦斌等的 《论西北回族军阀 产生的 社 会 历 史 条 件》 ( 《宁 夏 社 会 科 学》 !"## 年 第 & 期) 一文, 认为清代回族人民的基本历史要求及清政府 对回族政策的演变是西北回族军阀产生的重要社会历 史条件。此外, 《 马麒经营青海面面观》 ( 《青海民族学 院学报》 一文对马麒统治青海时期社会 !"## 年第 ’ 期) 的许多方面作了论述。宁文在 《马福祥与近代回民教 育》 ( 《宁夏社会科学通讯》 一文中论述 !"#& 年第 & 期) 了马福祥发展回民教育的情况。刘继云在 《宁夏三马 政权始末》 ( 《宁夏社会科学》 一文对宁 !"#( 年第 ! 期) 马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作了论述。马安良家族在国民 军进入西北之前势力特别大, 然而对这一家族的研究 却寥寥无几。赵颂尧在 《马安良其人与民初的甘肃政 争》 (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 一文中对马 !"#" 年第 $ 期) 安良与民初甘肃政争的情况作了论述, 某种程度上弥 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简介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简介
佚名
【期刊名称】《高等理科教育》
【年(卷),期】2022()4
【摘要】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源起于1931年甘肃学院文史系,前身为1946年成立的国立兰州大学历史学系,著名国学大师顾颉刚教授任首届系主任,著名史学家张舜徽、史念海、杨向奎、王树民等教授在系内执教,此后赵俪生、张孟伦、李天祜、汤季芳等著名教授又相继执教于历史学系。
前辈学者的不断努力奠定了兰州大学历史学系在全国综合性重点高校中的地位,同时也开创了“辛勤耕耘,严谨求实”的系风,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作为院训激励一代又一代史学工作者在历史学这片园地里辛勤耕耘。
【总页数】1页(PF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
2.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简介
3.兰州大学药学院简介
4.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简介
5.兰州大学法学院简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红西路军研究述评

红西路军研究述评
杨惠娟;董汉河
【期刊名称】《甘肃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西路军问题是我党、我军历史上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者们逐渐关注和研究这一问题,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文主要从西路军形成的原因、西路军失败的原因、西路军的历史功过等四个方面,对近三十年西路军研究的主要观点进行归纳综述,并适当作以评价,以期待西路军问题的研究更加深入.【总页数】6页(P118-122,125)
【作者】杨惠娟;董汉河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00;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编辑部,甘肃,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相关文献】
1.红西路军的时代烙印——从中共军事战略、政治策略演变的角度审视西路军历史[J], 杨惠娟
2.七十五年来西路军研究述评(上) [J], 董汉河
3.七十五年来西路军研究述评(下) [J], 董汉河
4.西路军重要人物研究述评(上) [J], 董汉河
5.透过一位红西路军战士家书自传看红四方面军军史 [J], 李勇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齐家文化陶盉的初步研究

齐家文化陶盉器身形态有斝形、鬲形、壶形、罐形,管状流是其共同特征。
经考古发掘或有明确出土地点的标本共计23件。
张天恩认为庄浪刘堡坪遗址出土的壶形盉属于齐家文化,并提出其是在二里头文化影响下的产物。
[1]庞小霞、高江涛则认为庄浪刘堡坪壶图三 磨沟M1202出土陶器图四 C型盉1.Ca型(刘堡坪遗址出土) 2~3.Ca型(天水武山出土、齐家坪遗址K5523出土) 4.Cb型(广河县出土)个三角形刻六∶2)。
[21]Ⅳ式 顶盖及流部与Da型Ⅱ式相同,垂腹,最大腹径处靠下。
齐家文化博物馆藏2件,1件为泥质橙黄陶。
流部及顶盖有少许残缺(图六∶3)。
另1件为泥质浅灰陶。
流部口径较大,图七 皇娘娘台遗址M24、M37、M38出土陶器1~8.M24∶1~8 9~12.M37∶7、12、5、4 13~16.M38∶12、1、6、3高双Ⅰ式双大Ⅶ式Ⅵ式Ⅴ式图八 齐家文化中晚期典型陶器演变示意图秦魏家遗址出土(M40∶1、M9∶5、M81∶4、M40∶2、M117∶4、M124∶3、M106∶4、M106、M89∶5) 11~17.皇娘娘台遗址出土(M32∶3、M76∶3、M76∶1、M37∶13、M24∶5、M38∶1)(AⅠ指原报告编订的型式,“→”指演变关系,“—”指示同时出现)图九 齐家文化A型盉共存陶器柳湾遗址M1061出土陶器(M1061∶3、7、8、11、6、13、9、1、2、15、5、10) 13~16.柳出土陶器(M1006∶6、10、3、12)图一〇 河套地区陶盉演变图西白玉H6∶6 2.永兴店H9∶2 3、4.寨峁AH18∶15、T4010③∶17 5.朱开沟T236⑤∶2 6.新华99SXF3(采自《河套地区龙山时代考古学文化初步研究》,第15页)Bb型I式盉出土于喇家遗址,但无共存陶器发表。
从已经公布的喇家F4内陶器以及人骨测年数据(校正后为1950-1895B.C.)来看,处于齐家文化早期,家遗址出土的这件盉的时间可能与此接近,或已进入夏纪年范围。
考古学 - 兰州大学研究生院 首页

考古学专业及学科点介绍考古学是历史学类中一个重要的一级学科,是通过发掘和调查古代人类的遗迹遗物,结合文献资料来研究古代社会的一门人文社会科学。
北宋以来的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直到20世纪20年代,以田野调查发掘工作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才在中国出现。
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学更加重视拓宽新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更新理论方法与实践手段,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研讨,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专业具有考古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
我校所处的西北地区,历史悠久,古代文化资源丰富,尤以马家窑文化、汉简、汉长城烽燧、佛教石窟寺艺术等最具特点,本专业立足西北,面向全国,专门培养社会急需的考古文博专业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研究生应具备良好的政治修为和学术道德,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扎实的中国古代史基本文献功底;能够掌握现代化的研究技术手段和器具,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两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专业领域内的外文资料和研究成果,及时了解国内外本学科的研究状况和发展动态;注重校内课堂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田野考古发掘、博物馆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人才培养上实现学科交叉,培养能在文博考古研究机构、文物行政管理机关从事文物研究、文物行政管理的高层次复合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1、宗教考古2、美术考古3、环境考古与史前考古4、秦汉考古5、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考古6、博物馆学7、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生主干课程中国考古学通论宗教学概论中国考古学史敦煌学概论佛教考古概论中亚佛教美术周秦考古专题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国古代玉器田野考古实践考古学理论与方法文物鉴定与修复文物法规与行政管理博物馆陈列与设计博物馆藏品管理毕业生适合从事工作的行业领域毕业后能够胜任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以及文物考古研究机构、博物馆、文物行政管理机关、收藏拍卖机构、文化广电、编辑出版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多种业务工作。
敦煌悬泉汉简研究综述

1987年,酒泉文物普查队首次发现了敦煌悬 泉置遗址。1990至 1992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 所对此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各类文物七 万余件,其中简牍二万余件,另外还有帛书、题记 等重要的 文 献 资 料。 经 过 三 十 多 年 的 发 掘、整 理 与 研 究,悬 泉 汉 简 研 究 已 经 取 得 相 当 大 的 成 果。 韩华《1995—2005年 敦 煌 悬 泉 汉 简 研 究 综 述 》[1] 和马智全 《悬 泉 汉 简 二 十 年 研 究 综 述 》[2]已 经 做 过较为全面的总结梳理,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界 对于悬泉汉简的研究又有了新的成果,本文将在 前述两位学者的基础上,对悬泉汉简自发掘以来 至 2017年的主要研究成果做进一步的梳理,希冀 可以裨益学界。
第 28卷第 4期 2018年 8月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ofGansuRadio& TVUniversity
Vol.28 No.4 Aug.2018
敦煌悬泉汉简研究综述
刘全波,李若愚
(兰州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摘要:悬泉汉简是研究中古史、敦煌学乃至西北史地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自出土以来多受学界关注,研究论 著车载斗量,为了总结过去,开启新研究,文章对三十年来的相关研究做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希冀可以裨益学 界。 关键词:悬泉汉简;敦煌;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25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630(2018)04-0006-07
2018年 8月
刘全波等:敦煌悬泉汉简研究综述
7
文化交流问 题 做 了 具 体 的 解 答[13];葛 承 雍 的 《敦 煌悬泉汉简反映的丝绸之路再认识》依据敦煌悬 泉汉简,认为汉代丝绸之路涉及的人物与物品都 是实实在在的,体现了以官方使节与民间客商混 合为代 表 往 来 的 真 实 状 况[14]。 在 悬 泉 汉 简 研 究 中,除了整体考察中西交通的论著外,还有诸多研 究西域诸国及相关问题的论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研究综述、基本史料、前期准备工作的详细情况
研究综述
国内外学界对于天地会以及清代社会控制问题研究起步较早,相关成果丰硕,经过对学界现有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现将已有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三部分即原始史料汇编、国内近现代学术专著、论文以及国外学者的专著与论文进行综述。
第一部分,原始史料汇编。
民国时期萧一山依据大英博物馆内天地会相关资料编成《近代秘密社会史料》一书,罗尔纲编著《天地会文献录》,收录了《贵县修志局发现的天地会文件》、《守先阁本天地会文件》、《陶成章教会源流考》、《水浒与天地会》、《论近代秘密社会史料的本子》五篇文献,这是对天地会史料汇编的早期成果,新中国成立后,庾裕良、陈仁华等编著了《广西会党资料汇编》,反映了广西地区近代以来的秘密会党发展情况,而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编的清史资料丛刊《天地会》七卷本则是天地会相关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史料集刊,台湾学者李振华主编的《近代秘密社会史料》是台湾近年来相关史料汇编的重要成果。
第二部分,国内近现代学术专著、论文。
天地会相关研究成果,包括秦宝琦的《清前期天地会研究》、《秘密结社与清代社会》、《中国洪门史》,蔡少卿的《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及其主编的《中国秘密社会概观》,郝治清的《天地会起源研究》,徐舸的《清末广西天地会风云录》,胡珠生的《清代洪门史》以及雷冬文的《近代广东会党:关于其在近代广东社会变迁中的作用》等,刘平的《文化与叛乱——以清代秘密社会为视角》阐述了秘密社会存在的文化环境与内涵,朱俊强的《秘密结社与社会控制:广西天地会研究(1794-1921)》将广西天地会作为一个整体,较系统地探讨了其从嘉庆到民国早期的发展状况,谭松林主编的《中国秘密社会》七卷本论述了中国古代秘密结社从出现到发展壮大的过程、性质与意义,将秘密社会作为社会问题来研究,台湾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陆宝千的《论晚清两广的天地会政权》以及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主编的《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2-教乱与民变》等。
清代社会控制相关的研究成果包括赵秀玲的《中国乡里制度研究》,闻均天的《中国保甲制度》,沈大明的《<大清律例>与清代的社会控制》,孙海泉的《清代地方组织研究》,冯贤亮的《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在第八章探究了明末清初江南地区的盗匪活动与地方防护的关系。
论文方面有秦宝琦《从档案史料看嘉道年间天地会组织与传会手段的演变》,来新夏《关于近代秘密社会史的研究》,周蓓、张研《清代基层社会聚众案件的量化分析》等。
第三部分,国外学者的专著与论文。
关于天地会的相关专著,包括日本学者平山周的《中国秘密社会史》,荷兰学者施列特的《天地会研究》,法国学者谢和耐的《中国社会史》,法国学者谢诺的《中国历史上的秘密社会》等,英国学者弗里德曼在《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中探究了宗族与天地会产生发展的关系,美国学者孔飞力的《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论述了叫魂案产生、发展以及平息过程中各层权力机制的运作情况。
论文方面有前苏联学者诺维科夫《试论“天地会”秘密社团的组织性质》以及加拿大学者王大为的《一个西方学者关于中国秘密社会史研究的看法》等。
基本史料
原始史料方面包括:
一、清代档案,包括罗尔纲编著的《天地会文献录》、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编的清史资料丛刊《天地会》七卷本等;
二、官修史书《清实录》、赵尔巽的《清史稿》;
三、当时地方官员的从政杂记,如《越中从政录》、《牧令书》等;
四、相关官员文集和奏折汇编。
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团队还将根据需要对乾嘉年间东南地区的地方志进行相关史料的搜集整理,以期取得更佳的研究效果。
前期准备工作
1.原始史料以及前人研究成果的搜集工作
本项目团队在申报前便已收集整理了大量不同类型的资料。
原始史料方面包括清代档案,官修史书《清实录》、赵尔巽的《清史稿》,当时地方官员的从政杂记,如《越中从政录》、《牧令书》等,以及相关官员文集和奏折汇编。
原始史料汇编方面包括罗尔纲编著的《天地会文献录》,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编的清史资料丛刊《天地会》七卷本。
国内外相关专著方面,我们掌握了蔡少卿的《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及其主编的《中国秘密社会概观》,朱俊强的《秘密结社与社会控制:广西天地会研究(1794-1921)》,冯尔康、常建华的《清人社会生活》,孟超的《明清秘密教门滋蔓研究》,台湾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主编的《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2-教乱与民变》,沈大明的《<大清律例>与清代的社会控制》,荷兰学者施列特的《天地会研究》,英国学者弗里德曼的《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美国学者孔飞力的《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论文则包括秦宝琦《从档案史料看嘉道年间天地会组织与传会手段的演变》,来新夏《关于近代秘密社会史的研究》,周蓓、张研《清代基层社会聚众案件的量化分析》,以及前苏联学者诺维科夫《试论“天地会”秘密社团的组织性质》、加拿大学者王大为《一个西方学者关于中国秘密社会史研究的看法》等。
2.项目整体构思工作
项目内容构思如下:
一、林爽文起义前清政府已有的社会管控体系以及对民间结社、异姓结拜等现象的处理措施。
二、乾隆二十六年至乾隆五十年,天地会在林爽文起义前得以产生、发展的原因及这一时期清政府社会管控体系的实际效用。
三、乾隆五十一年至乾隆五十三年,清政府对林爽文起义事件的镇压及总结。
四、乾隆五十四年至乾隆六十年,林爽文起义被镇压后,天地会在被严厉打击的情况下的发展情况与原因,以及这一时期针对天地会,清政府社会管控体系的加强与实际效用。
五、从对天地会的防治方面对乾隆年间福建省社会管控体系作出评价。
其中,整个项目拟以一、二两部分为基础,特别是第二部分作为项目的主体,第三部分中对林爽文起义事件的论述主要起到一个时间分界点的作用,而第四部分无论是清政府的防控还是天地会的发展,大都还是以一、二部分中已有方式为基础来进行的,也就是说,项目以第二部分为主体,第一部分作为一个背景来阐述,三、四两部分作为第二部分的延伸补充,第五部分作为论文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