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新手必学脉诀郑卢医学脉诀

合集下载

中医脉诀歌

中医脉诀歌

中医脉诀歌中医脉诀歌皇室诊病命担保,不能望色询病因。

隔丝诊脉审脉理,判断不准掉脑袋。

精通脉理真功夫,皇恩昭示天下知。

熟读叔和脉诀歌,不如临证细琢磨。

要想真知脉学理,请读御医脉诀歌。

浮沉迟数是强弱,弦长细短是形模。

浮而有力是中风,浮而无力气血弱。

沉而有力有滞积,沉而无力寒闭络。

迟而有力风湿痛,迟而无力病因多。

数而有力诸般热,数而无力疮疡多。

脉理总纲牢记心,下面脉理细细说。

浮脉轻扶即可知,犹如水中漂木材。

有力伤风清涕嗽,感冒发热令人愁。

无力可知气血弱,补血理气不用说。

寸浮头痛关浮满,尺浮癃闭肝肾弱。

浮弦伤寒浮虚暑,浮缓风湿早医求。

浮滑风痰浮数热,浮脉之相细研读。

应指浮大细审详,来盛去衰洪脉居。

真阴不足病邪盛,急治方保君无忧。

寸寸心热多失眠,右寸涕嗽无奈愁。

左关肝呕右胃胀,调胃理肝可不忧。

左尺阴虚消渴症,右寸温烧骨蒸痿。

虚脉浮大软无力,夏月暑病可知因。

寸虚自汗多惊悸,关虚中宫胀不舒。

尺虚潮热骨蒸痿,若不急治要亡躯。

轻手取之浮大软,重按中空是芤脉。

寸关吐衄肠有痈,尺芤崩淋便血浓。

有表无里大散脉,散脉止数定不齐。

左寸怔忡右自汗,左关溢飮右食庳。

足下阳明定浮肿,尺散定是血大虚。

两尺如斯终寿算,良医难医无血人。

重按指下如欲绝,若有若无微脉居。

微脉阴阳虚之极,恶寒发热汗淋菲。

寸微衄血惊兼喘,关微中寒拘急危。

尺脉厥逆元阳损,女子崩中带下亏。

重按始有沉牢脉,寸沉胸胁痛膈水。

关尺腹背腰痛急,沉缓寒湿沉数热。

沉滑当知痰食积,沉若无力必气虚。

沉若有力是寒疾,依脉遣药定有奇。

伏脉推筋按至骨,体虚伤寒双解急。

厥逆脐疼复感寒,急服姜附病不危。

寸思呕吐关思痛,尺伏疝瘕泻谷痢。

何为实脉大而长,浮沉有力皆是实。

实脉风热蕴蓄深,谵语发狂宜下急。

寸实肝呕心胸满,关实腹痛胃肠疾。

尺实肠结是急症,细心医生莫迟疑。

迟缓数结仔细辨,促代更需仔细推。

一息三止号迟脉,浮迟表寒浮沉里。

有力无力皆寒疾,抑阴扶阳不用疑。

寸迟心痛吐酸水,附子茱萸治有奇。

若有滑数是湿热,清热燥湿最相宜。

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中医把脉可是一门神奇又有趣的学问,就像侦探在寻找案件的线索一样,通过脉搏的跳动来了解身体内部的情况。

对于想要入门中医把脉的朋友来说,记住一些必背的口诀那可是相当重要的!先来说说这个“浮脉”,口诀就是“浮脉轻取即可得,浮洪虚散濡芤革”。

想象一下,就好像一个气球轻轻飘在水面上,你轻轻一触就能感觉到。

有一次我遇到一个病人,他看起来没什么精神,我一搭脉,脉象浮而无力。

经过仔细询问和诊断,发现他最近劳累过度,又受了点风邪,导致身体虚弱,抵抗力下降。

这就是通过浮脉发现问题的一个小例子。

“沉脉”的口诀是“沉脉重按始得之,沉细伏弱牢弦迟”。

就像是一个东西掉到了水底,你得用力往下探才能碰到。

记得有一回,一位大叔来看病,说自己总是觉得浑身没劲儿,还怕冷。

我一摸脉,沉而有力。

结合他的其他症状,判断他是体内有寒湿,气血运行不畅。

“迟脉”呢,口诀是“迟脉一息不足四,寒证亦见邪热积”。

就好像是钟表的指针走得慢了些。

我曾经碰到过一个年轻人,总是手脚冰凉,还经常拉肚子。

给他把脉,脉迟而细。

原来是他长期喜欢吃生冷的食物,损伤了脾胃阳气。

“数脉”的口诀是“数脉一息五六至,热证亦主里虚证”。

这就像是心跳加快了节奏。

有次遇到一个小朋友,发烧咳嗽,脉象数而有力。

原来是外感风热,邪气在体内“捣乱”,导致身体奋起抵抗,脉象就快了起来。

“滑脉”的口诀是“滑脉往来前却顺,妊娠痰饮食滞存”。

就像一颗珠子在光滑的管道里顺畅地滚动。

我记得有位女士来调理身体,准备备孕。

给她把脉的时候,脉象滑而有力,再加上其他的症状,推测她可能已经有孕在身,一检查,还真准了!“涩脉”的口诀是“涩脉细迟往来艰,虚证气滞血瘀寒”。

就好像是走路遇到了很多阻碍,不顺畅。

曾经有位老人,总是觉得胸口闷痛,脉象涩而无力。

经过诊断,是因为气血不足,导致心脉瘀阻。

“洪脉”的口诀是“洪脉满指波涛涌,来盛去衰热盛凶”。

就像是洪水汹涌澎湃。

有一次在夏天,一个小伙子中暑了来看病,脉象洪大有力,明显是体内热气太盛。

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中医把脉,又称切脉,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触摸脉搏的跳动情况,医者可以获取患者身体内部的生理和病理信息,从而判断病情。

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一些基本的口诀是入门的关键。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一、脉象要素脉象要素包括位、数、形、势四个方面。

“位”指脉搏显现部位的深浅。

浮脉位浅,轻取即得;沉脉位深,重按始得。

“数”指脉搏的频率。

快为数脉,一息五六至;慢为迟脉,一息三至。

“形”指脉搏的形状。

如洪脉宽大,状如洪水;细脉如线,细小而软。

“势”指脉搏的力量和趋势。

实脉有力,应指充实;虚脉无力,按之空虚。

二、常见脉象口诀1、浮脉浮脉轻取即可得,外感风邪表证多。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是表虚。

2、沉脉沉脉重按始应指,里证常见此脉形。

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里虚寒。

3、迟脉迟脉一息不足四,寒证阴盛气血寒。

4、数脉数脉一息五六至,热证阳盛或虚劳。

5、洪脉洪脉来盛去还衰,满指滔滔应夏时。

热盛阳明气分证,脉洪有力为真实。

6、细脉细脉如线应指显,气血两虚多常见。

7、滑脉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

痰食实热多常见,妇女妊娠亦可见。

8、涩脉涩脉细迟往来难,短且散止又复还。

精伤血少为虚证,气滞血瘀亦相干。

9、弦脉弦脉端直似琴弦,肝经病主痛与寒。

10、濡脉濡脉浮细软而棉,气血不足湿邪缠。

11、促脉促脉数而时一止,阳盛实热阴血瘀。

12、结脉结脉缓而时一止,阴盛气结寒痰瘀。

13、代脉代脉动而中止时,良久方还元气亏。

三、脉象的临床意义脉象的变化与疾病的性质、病位、病势和患者的体质等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浮脉多主表证,沉脉多主里证;数脉多主热证,迟脉多主寒证;实脉多主实证,虚脉多主虚证。

但脉象的诊断并非单一依靠某一种脉象,而是需要综合多种脉象以及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等进行全面分析。

有时,同一疾病在不同的阶段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脉象,或者不同的疾病可能会出现相同的脉象。

因此,中医把脉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细致的观察。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把脉入门概述1、浮脉口诀: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口诀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口诀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2、首先要弄清脉的搏动原理,二十多种脉像光靠死记硬背可不行。

脉动就是动脉的搏动,动属阳,切脉其实就是感觉体内阳气的盛衰。

静脉血经下腔静脉回流右心房,再入右心室再经肺静脉入肺,红细胞与氧原子结合后再由肺动脉入左心房,再入左心室,再进入主动脉供给全身其他器官。

切脉中独取寸口指的就是切手太阴肺经经过的桡动脉搏动开端。

三部九侯就是摸身体其他各处脏器经络循行部分的动脉搏动。

肺是红细胞和氧原子结合的地方,人体运行就是一个不断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所以肺脉的变化反应了身体内的整体变化,所以可以用来指导如何调节人体阴阳。

你可以把血管想像为水管,正常情况水通过水管,靠近管壁就会压力明显可看做阳气,管道中央压力较小可看做阴血,如果阴虚轻轻摸就能感觉到搏动(浮脉,毛脉)。

如果阳虚管壁压力小,要用劲按的比较深才能感觉到搏动(沉脉,石脉)。

如果血不足,气失血养,气也少,血也少,就会流动不顺畅(涩脉,芤脉)。

久病气虚搏动压力小(细脉,小脉),血液流动缓慢(迟脉,缓脉)。

阴虚阳亢(疾脉,长脉),血行不畅有瘀阻(结脉,代脉)。

风属阳邪,会使脉跳过于有力,寒属阴邪,有收引的性质会使脉跳动紧绷,火属阳会使脉快速跳动,湿属阴邪会使脉缓慢或出现停顿,暑为阳邪但多夹湿会使脉紧小慢涩。

口诀切脉法,有真传,二十八脉不一般,浮沉迟数四纲脉,各脉分属要精研。

有浮统五脉要明勘(濡、革、洪、微、散)沉含四脉重方得(伏、细、牢、弱)浮中沉里四脉焉。

(虚、实、芤、长)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28部诊脉顺口溜

28部诊脉顺口溜

28部诊脉顺口溜人体脉气在病理因素影响下,反映出不同的脉象,称为病理脉象,简称“病脉”。

脉象名称很难记得完整准确,临床上更不容易掌握脉象,没有记忆规律,给初学者带来学习难度,有许多中医大夫,不一定能够完整记下28部名称。

强记四句顺口溜,让你记住28部脉象名称,以便进一步掌握脉理和诊脉要领,对中医临床医疗过程中准确使用“脉诊”,有重要作用。

浮沉迟数缓滑涩,虚实微洪紧弦革,牢伏散动长短芤,促细濡弱疾代结。

四句顺口溜,二十八个“字”,一个“字”代表一部脉象名称,即指28部常见病理脉象。

分别依次是:浮脉、沉脉、迟脉、数脉、缓脉、滑脉、涩脉、虚脉、实脉、微脉、洪脉、紧脉、弦脉、革脉、牢脉、伏脉、散脉、动脉、长脉、短脉、芤脉、促脉、细脉、濡脉、弱脉、疾脉、代脉、结脉。

其脉象和主病是:一、浮脉:脉象轻取即得,重按稍弱,如水上漂木。

主表证。

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

沉脉:脉象轻取不应,重按始得,如石沉水底。

主里证。

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迟脉:脉象一息三至,脉来去极慢。

主寒证。

有力为寒实疼痛,无力为阳损虚寒。

数脉:脉象是一息六至,脉流薄疾。

主热证。

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二、缓脉:舒缓均匀,一息四至,如初春杨柳舞风之象。

主湿病。

滑脉:脉象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走盘。

主病痰、湿、实热、胎妊。

涩脉:往来坚涩,状如轻刀刮竹,极不流利。

主病:血少、伤精、反胃、亡阳、血痹。

虚脉:脉象轻按大而迟缓,稍加重按松软无力,甚至更有一种极度空虚之感。

主虚证。

如暑伤元气,心虚血少等。

三、实脉:脉象轻取重按,脉大且长,坚劲有力。

主实证。

热藴三焦。

微脉:脉象极细而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

主气血俱虚。

洪脉:脉象指下极大,来盛去衰,势如波涛汹涌。

主阳热亢盛。

紧脉:脉象绷急,往来有力,弹击于指,状如牵绳转索。

主病寒、痛、宿食。

四、弦脉:脉象端直以长,如张弓弦,从中直过,挺然指下。

主病:肝病。

胸胁胀痛,疟疾。

革脉:脉象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哎呀,小伙伴们,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非常神奇的话题——中医把脉。

你们知道吗?中医把脉可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它能帮助我们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

那么,如何学好中医把脉呢?这里就有一个简单易懂的口诀,叫做“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跟着我一起来学习吧!1. 1.1 观察手腕:我们要观察对方的手腕,这里有一个小技巧哦!要用两只手分别握住对方的手腕,然后轻轻地摆动一下,这样对方就会自然地伸出手臂。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仔细观察对方的手腕了。

手腕上有三条主要的血管,分别是掌侧动脉、尺动脉和桡动脉。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这三条血管的搏动情况,来判断对方的身体状况。

1.2 1.2 轻触皮肤:接下来,我们要用食指和中指轻轻地触碰对方的手指关节处的皮肤。

这里的皮肤是人体最薄的地方,也是血管最丰富的地方。

通过轻触皮肤,我们可以感受到对方的血液流动情况,从而判断对方的身体状况。

1.3 1.3 比较搏动:当我们轻触对方的皮肤时,可以观察到对方的掌侧动脉、尺动脉和桡动脉的搏动情况。

一般来说,健康的人的这三条血管的搏动应该是均匀、稳定、有力的。

如果搏动过快、过慢或者无力,那就说明对方可能存在健康问题。

1.4 1.4 感受心律:除了观察血管的搏动情况,我们还可以尝试感受对方的心律。

方法很简单,就是用食指和中指轻轻地按在对方的手腕上,然后慢慢地数数对方的心跳次数。

一般来说,成年人的正常心率是60-100次/分钟。

如果心率过快或过慢,那就说明对方可能存在心脏问题。

1.5 1.5 注意呼吸:在把脉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观察对方的呼吸情况。

健康的人的呼吸应该是平稳、有规律的。

如果呼吸急促、浅表或者有喘息声,那就说明对方可能存在呼吸系统问题。

2. 2.1 询问病史:在把脉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向对方询问一些关于病史的问题。

比如说,最近有没有感冒发烧?有没有失眠、头痛等症状?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判断对方的身体状况。

中医推荐《脉诀》脉诀章,中医切脉有妙招,收藏了吧!

中医推荐《脉诀》脉诀章,中医切脉有妙招,收藏了吧!

中医推荐《脉诀》脉诀章,中医切脉有妙招,收藏了吧!《脉诀》左寸下指法如六菽(大豆也)之重,(仍以其人之肥瘦为别)为心本位。

(在指顶为阴、为心,在指节为阳、为小肠。

余皆仿此)。

五菽以下,七菽以上,皆心与小肠络脉也。

关以十二菽为肝胆本位,尺以至骨为肾、膀胱本位;右寸三菽为肺、大肠本位,关以骨肉之间为并仿前例推之。

浮大而散,心之平。

弦而长,肝之平。

按至骨,举指来疾而实者,肾平也。

肺平浮涩短,脾胃平缓而满指。

凡下指本位不平,便可寻详病情矣。

切脉至右尺部,必两手并诊消息之。

取三焦应脉,浮为上焦,与心肺脉合;中为中焦,与脾胃合;沉为下焦,与肝肾合。

不合,则气必乱而脉不真,须再切也。

盖此部命门之火,系于心包,而三焦之位,实在五脏部位之中虚处,一气流行,绵绵不息,所谓呼吸之根,性命之蒂也。

男子喜满指沉实,似弱而无数滑,女人喜满指浮泛,似盛而不伏涩。

故云女人反此背看之,尺脉第三同断病。

高阳生,五代时入,着为《脉诀歌括》,托为王氏叔和。

而今本杂以洁古“伤寒脉入式歌”,又被熊宗立妄注,大为俗学之疑。

叔和,晋人,自有《脉经》,犹复抵牾,大段古书难尽信也。

脉家书甚多,要不出七表、八里、九道之外,求脉之明,为脉之晦。

独滑伯仁《诊家枢要》,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者为提纲。

予补以有力、无力二者。

丹溪以血、气、痰、水为病之提纲,则脉滑在血分,而有余为痰,凡有形者从之;涩在气分,而有余为火,凡无形者从之。

浮在表,沉在里,(非三部九候之浮沉,此为脉势,彼为指法。

)迟为寒,数为热,有力为实,无力为虚。

执此提纲,脉可得而明矣。

《入式歌括》是以伤寒脉为例而作,不然,阳弦头痛定无疑,凡弦脉皆头痛乎?《脉经》谓∶性急人脉急,缓人脉缓。

夫脉者,气血之营运于呼吸者也。

血禀偏胜必多缓,阴之静也;气禀偏胜必多急,阳之躁也。

以此论其血分、气分孰为不足可也,岂情性之谓哉?重大之病,一日三脉多变,难治。

沉日日脉不移,难治。

痼疾岁月不改,难治。

本脉皆平,络脉否者,宜攻击之。

中医脉诀

中医脉诀

中医脉诀长脉左寸脉长心火盛,心烦失眠并多梦。

左关脉长肝气逆,胸肋胀满带呃逆。

左尺脉长奔豚证,少腹攻冲常作痛。

右寸脉长满逆定,肃肺降气法宜用。

右关脉长土郁病,呃逆呕吐胃胀痛。

右尺脉长肾气强,根固柢深体健壮。

短脉左寸脉短心气亏,心悸气短不得眠。

左关脉短肝气郁,胸肋满闷善太息。

左尺脉短小腹痛,月经淋漓是漏证。

右寸脉短肺气虚,咳嗽气短精神疲。

右关脉短胃气痞,胃脘满闷常嗳气。

右尺脉短真阳衰,精滑梦遗火不实。

洪脉左寸脉洪心热盛,目赤口疮头痛证。

关洪邪热在肝经,烦躁易怒遍身疼。

左尺脉洪膀胱热,小便淋漓或尿血。

右寸脉洪因肺热,口燥咽干喘急烦。

关洪吐逆郁口渴,皆因胃热使其然。

右尺脉洪大便秘,腹满下血苦难言。

微脉左寸脉微心内惊,心虚血少头又疼。

关微气少胸中满,四肢拘急恶寒生。

左尺脉微败血症,男子精伤女血崩。

右寸脉微上焦冷,寒痰不化在胸凝。

关微胃寒并气胀,脾虚难化腹痛增。

右尺脉微因脏冷,虚寒泄泻冷似水。

细脉左寸脉细心血衰,健忘怔忡梦多惊。

关细肝经阴血伤,双目涩困并头晕。

左尺脉细肾阴虚,腰酸腿困或梦遗。

右寸脉细肺阴伤,潮热盗汗或音哑。

关细脾虚湿邪旺,肠鸣泄泻大便溏。

右尺脉细丹田冷,泄泻温补救之康。

濡脉濡脉极软而浮,如绵在水中,轻手相得,按之无有,如水上浮沤。

左寸脉濡心血虚,自汗如珠常怔忡。

关濡气血不通畅,血不营筋身酸疼。

左尺脉濡男精少,夫人溺数淋漓重。

右寸脉濡体倦怠,憎寒发热肺气壅。

关濡脾弱难消化,纳呆腹胀或浮肿。

右尺脉濡下元冷,相火无力泄泻生。

弱脉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乃得,举手无有。

多为气血两亏,尤以阳气虚弱为主。

左寸脉弱阳气虚,心慌气短精神疲。

左关脉弱筋萎软,四肢拘急并恶寒。

左尺脉弱小便频,肾虚耳鸣腰脊痛。

右寸脉弱多恶寒,神疲气短懒开言。

右关脉弱是脾虚,便溏腹胀食不思。

右尺脉弱肾阳衰,阳痿遗精并早泄。

紧脉左寸脉紧必项强,头痛目痛食寒伤。

左关脉紧腹肋痛,筋脉拘急是应症。

左尺脉紧腰膝痛,脐痛小便不能通。

右寸脉紧鼻塞壅,恶寒咳嗽身酸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新手必学脉诀郑卢医学脉诀脉诀(一、二)原文脉诀(卢铸之老师所传文字部分):其一:肺和膈间右寸知,胃脾大肠命关尺。

膻中与心左寸辨,肝胆之脉左关明。

小肠膀胱肾左尺,女子宫胞亦此寻。

轻取六腑重为脏,举寻按取浮中沉。

注:轻取六腑脉,重取五脏脉,肾脉重取要至骨。

其二:脉速需用息度衡,每分十七应永恒。

常脉一息四五至,三至为迟六七急。

注:诊脉者以自己的呼吸每分钟十七息,衡量被诊者脉速。

故“平脉”为诊脉之要。

脉诀讲解各部脉的解释:(1)膈间:横膈膜上叫膈间;膻中:心包,即心的包膜。

要把部位弄清,记熟,熟到不想,一搭手就知道哪个脏腑。

(2)举:搭上为举;寻:切脉时不准,可移动手指,举起另外手指,直到找到,为寻;按:重取。

(3)此脉诀与老本的《内经知要》上是一致的,其他的都不要看。

(4)现在亚健康的我们看有90%以上,官方的统计数字是60%~70%,这些人都需要姜、桂、附,不然我也不用那样辛苦。

需要大家认认真真学习郑卢医学,解决真正阳虚的问题。

(5)一息:一呼一吸。

每分钟十七次要永恒,要准确,多半次或者少半次都不行。

(6)四五至是常脉,也就是说每分钟68次,到85次之间是常脉。

要不看手表就能够知道患者的脉数,看手表就是西医的做法了。

(7)三至和六七至都是病脉。

要求1. 一个月练好每分钟十七次呼吸。

2. 先学四个脉象(自己去体会)(1)浮脉:如水中浮木(小块木头),去按,搭指即得,浮脉主风。

沉取时浮起为脏脉浮,就是洪大。

(2)沉脉:与浮脉相对,轻取无,沉取有,叫沉脉。

轻取时稍重一点就是腑脉沉;沉取时再重一点就是脏脉沉。

沉脉主气虚。

(3)紧脉:①如绞绳索。

体会粗线绞起来的味道,一松一退的,就是紧。

我当时在成都的黄瓦街看绞麻绳,一看就是半天,就是去体会这个紧的感觉。

②来去匆匆。

似人走得很匆忙。

这个比较常用,外感,太阳伤风、伤寒,都要查紧脉等。

(4)滑脉:如珠滚盘(上覆绸子)那种感觉。

这种脉常遇到,特别是女子,女子月经、怀孕、白带等都有滑脉,月经的滑脉如果不明显的话,月经就不正常。

男子有风湿的,也有滑脉。

脉先讲这些,要告诉大家的是,请不要停,一步一步踏稳,这样才能上路。

切脉定要在实践中学,在临证中跟师学。

脱离实践,脱离实际,脱离刻苦修炼,是无法将“切脉”真正学到位的。

脉诀(三)前面讲过脉诀一、二,让大家去练习部位和手法,还有几个简单的脉象,有紧脉、浮脉,还有要练习呼吸,一分钟十七至,还讲了每息至数的差别含义,你们也应该练习过了,休息的时候你们互相检查。

今天讲脉诀三,讲健康人脉的标准。

脉诀三:脉贵有神且有根,胃气常在人永康;暗悉脏脉作准绳:肺脉毛而有力佳,胃脉缓而有力神,心脉洪勾有力喜,肝脉弦而有力畅,肾脉沉而有力强。

注一:有力中不失柔和,微弱中尚还有力,此即为有胃气,有缓象之脉。

注二:有胃气有肾气即是有根,有神,不论脉速快慢,只要是常脉有缓象,则是缓象之脉。

脉诀三讲了两个标准:“脉贵有神且有根,胃气常在人永康。

”讲的健康脉的总标准,这两句话非常重要,概括起来说:一是胃气。

胃气是什么呢?胃气就是缓,有神,还要有根。

有根就在左手的肾脉上。

健康人脉的标准概括起来就是三个字:缓、神、力。

这三个字一定要记到,首先,一个人的脉要有缓象,就如人走路,从从容容,不急不忙,每步步伐稳定实在,很有神,这是比喻,要自己去体会。

从脉象说就是:不快不慢,不浮不沉,缓和从容。

你们学过数学的,回忆一下三角里的SⅠN曲线,运动得很舒畅,圆圆的一直下去,不是三角形,三角形就是紧脉了。

脉除了缓,还要有神,如果脉疲疲沓沓的,一会儿快,一会儿慢,力度也不够,就是神也不够。

所以,缓、力、神三个字,是左右整体脉象的健康标准。

二是分部脉象各有准绳。

这里用了准绳两个字,就是作为相对应脏是否有病的标准,特别强调的是,每一部的脉象都要加一个缓字。

肺脉毛而有力有神、缓。

力和神是分不开的。

毛:像鸡毛掸子的毛,摸上去轻飘飘的,浮的,这样的感觉就是毛。

如果肺脉沉下去了,就有病了,紧了有病,只有毛了,加上缓而有力,就是肺脉的正常脉象。

胃脉缓而有力有神。

胃主四季,以后学天干地支八卦的时候,要牵涉胃主四季,整个人身、各个部位,都要遵循这个缓,胃本身要缓。

胃脾互为表里,这里的胃脉主要指脾脉。

摸到脾脉缓和的,有神有力,就是健康。

现在很多人多食生冷,多用凉寒药,都会体现在脾脉上,脾脉紧,说明伤了脾。

我摸了这么久的脉,遇到脾胃脉有缓象的寥寥无几,这就是不当饮食和药物造成的不良后果。

以后你们就用这个标准检查自己,是否乱吃药了,是否吃错药了,是否乱吃饮食了。

整个脉象要缓而有力有神,胃脉更应当缓、力、神。

《内经》上说:缓则生,不缓则死。

可见缓字的重要,特别是病重的时候,希望你们认真体会。

心脉洪勾有力有神、缓。

也是首先要有缓象。

洪勾:像如意的回勾,圆圆的,心脉不同于其他脉一直往下走,而要有回过来的感觉,这叫洪勾,自己去观察如意,自己去体会。

有洪勾,但没有力、神,很弱,也是不正常的。

有的人说自己心力不佳,你就摸摸他的心脉,看是否是真的心脉问题,有的吃多了不舒服会误认为是心不舒适,你不要跟着跑了,要以脉来衡量,如果心脉是洪勾有力,他心力不够的表达是说的胃,吃多了,胃胀到了,考察一下胃脉。

所以,有了标准脉象,我们就可以正确地判定这部脉是否有病。

肝脉弦而有力有神、缓。

弦:琴弦压住拨动一下的感觉,简单说,肝脉要比其他脉窄一些,而且是畅达能通下去的。

如果肝脉在中间受了阻滞,就横宽了,或者是横向跑了,这就不弦了。

肝脉除了本脉弦,还要有缓象,如果是弦的,触指有绷的感觉,有点硬,还要有缓象,才是正常脉,如果没有缓象就是病脉了,到时候在危脉部分讲。

肾脉沉而有力有神、缓。

肾气强不强,就看有没有缓象、沉下去没有,所以切尺脉要至骨。

沉:是沉下去的,至骨才能摸到,肾脉本身要沉,不至骨就摸不到肾脉。

缓、沉、神、力就是肾脉的正常脉,没有力、神,肾脉就弱了。

这就有两个尺度,一个是整体的尺度,十三部脉都要缓、力、神,是整体来考虑的,达到了缓、力、神,人身的太和之气、正气就充满全身,诊病考察人是否健康,就是正气、肾气是否旺盛,一个人肾气旺,脉就必然是缓而有力有神,六脉都是这样的,这样就百病不生,要达到这样,就能尽天年,尽天年就是能够活到百岁以上吧。

从我现在观察,能达到这样脉象的人还不多,你们通过服用姜、桂、附,都可以达到尽天年。

这不是一句空话,这是一个标准。

首先是整体脉的标准,然后就是五脏分部脉本脉加上缓而有力有神。

为什么要以五脏脉为标准?因为五脏统帅全身,各有所主。

肺主皮毛,全身无处无皮毛,肺还主气;胃(脾)主肌腠(肌腠,就是表皮以下连着骨头的,即肉),全身无处无肌腠,你把胃脉掌握了,肌腠上的病也就掌握了;心主血,全身无处无血(管),毛细血管全身都布满了,血液的病就在心,心也主脑,脑神经的病在心;肝主筋,全身无处无筋,包括指甲,指甲是肝之余,经络大家都知道;肾主骨,全身无处无骨,人无骨不能立,人的骨有病,就疼痛。

抓住五脏脉的标准,用五脏脉的标准衡量全身的疾病。

这就是人健康的两把尺子,一个总的,一个分的,这个非常重要,不掌握好这两把尺子,就没有办法辨证。

病时的脉象郑钦安谈切脉很简单,其中一句话:二十八脉堪为学者绳。

他的书,有些版本是有注解的,把二十八脉都列出来了,这二十八脉是《内经知要》的作者李中梓(字士材)归纳的,郑钦安推荐大家去看一看。

我这里按照郑钦安所讲的意思,一对对脉来介绍几个,二十八脉基本都谈的是人生病时的脉象变化。

我们要了解人生了什么样的病,就要了解这二十八脉。

为了便于比较和记忆,我一对对地归纳介绍。

浮脉和沉脉:浮脉:如按水中木。

轻搭即得,轻按有,重按沉了。

浮脉主风,即伤了风。

沉脉:轻取没有,重按有。

凡脉不浮只沉的,是气虚、气弱,该用附片补气。

这里要注意我说的,它没有浮脉,只有沉脉。

若有浮脉就是伤了风,就要先祛风邪,然后再用附片。

大脉与小脉(小脉是郑钦安的提法,二十八脉里是说细脉):大脉:脉横宽为大。

一般是里虚内虚了,脉大。

还有在诊病的过程中,突然脉大了,表示病趋向不好的方向发展。

小脉:窄一些,或叫细。

细脉一般是体质虚弱或者有里寒。

实脉与虚脉:实脉:三指都感力大,脉亦大。

有实脉表示:①可能有包块,包块的部位靠问诊或者各部脉象判断;②有腹痛。

若实脉有缓象,这是好现象,表示先天生得好;若无缓象就如以上两种情况所述,不是好现象。

所以,实脉要一分为二来看。

虚脉:三部无力,与实脉恰恰相反。

这是气虚或者先天禀赋弱了。

此脉亦需要大剂量姜、桂、附。

市医一般大剂量用参,我们完全不同,而是用四逆汤、白通汤。

长脉与短脉:长脉:通过三指腹中心。

二十八脉中唯独此脉是好的。

长脉表示气旺,达到心肾相交,至关至心。

若此脉无缓象也不好,表示是阴阳偏离的某一方面的病。

始终要把缓象记住,缓是衡量整个的。

短脉:脉只在指腹中间跳,短脉有长短,有的只有针尖大小,有的稍长一点,但都是断开的没有超过指腹。

此脉表示气不畅,或伤了气。

这里的气包括:肾气、正气、太和之气。

具体哪部脉短,就是哪部气伤了。

几个特殊脉象:1. 紧脉。

如绞绳索,来去匆匆。

主寒,主痛。

哪部紧,哪部有寒。

寒有里寒和外寒之分:轻取整体紧,有外邪,伤了寒;整个沉取脉紧为里寒,里寒一般是伤了饮食或者是久病,不是一概用桂枝法的。

紧脉经常碰到,要会区分是外寒还是里寒,外寒只能用桂枝法,如果其他部位的寒,或者肺寒,或者胃寒,或者脾寒,可以用桂枝法。

2. 滑脉。

如珠滚盘。

珠滚盘时,上覆绸布,观察滚的感觉。

滑脉手感圆润。

男女都有滑脉,滑脉主湿。

妇女滑脉主孕、主经、主白带。

孕脉最圆,月经滑脉次之,或者滑脉带滞,白带是滞微滑,都有滑脉现象,但有区别。

3. 弦脉。

除了肝的本脉弦脉,这里的弦脉是指病脉弦,如按弓弦,拨动的感觉。

若沉取弦,主痰饮,痰很重,有些老年人一年四季都咳,就是痰,脉弦。

4. 芤脉。

如刮空竹,空洞样的,或者如按葱叶,感觉是空的。

主失血。

按各部看,哪部芤哪部出血;若整体脉芤,表示曾大出血过。

5. 结脉。

脉不规则地停顿,停顿时间有长有短。

表示心脏跳动不规则。

还反映了伤了饮食,另外外感也会出现结脉,饮食和外感问题解决了,还有结脉现象,就是心律不齐。

6. 代脉。

有规律停,有二代、三代、四代、五代。

再多一般是结脉了。

代脉比结脉的病重一些。

三代、四代,心脏疾病就较重一些,二代、三代的脉象,如果体质不好,这就是危脉了。

我们遇到的结脉较多,代脉较少。

另外有两种脉象是二十八脉里没有的,这是卢铸之医学中特有的脉象。

1. 滞脉。

二十八脉里只有一个涩脉。

我们讲的滞脉有四种情况:(1)气滞:指上的感觉如打气筒打气,打一下跑一下,停的那一下不是很畅。

此为气滞,表示气不充沛。

(2)湿滞:指上感觉如流水,慢慢流、不畅的细流感。

这是湿造成的。

(3)滑滞:有点像滑脉,但又不很畅通。

表示湿重或者妇女有白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