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学之芤脉详解教学文案

合集下载

《脉学心悟》—之五紧缓芤弦

《脉学心悟》—之五紧缓芤弦

《脉学心悟》—之五紧缓芤弦脉(一)脉象紧脉的主要特征就是左右弹指,不拘于指下一定部位,这个特点,古人喻为“转索”、“切绳”、“纫箄线”。

所谓“转索”,就是指脉的搏动,犹如绳索之转动,左右弹指无定处。

因绳索是数股拧在一起,状若麻花,有凹有凸。

当绳索转动而前时,凹凸交替更迭,凸处或转于脉之左侧,则左侧弹指;凸处或转于脉的右侧,则右侧弹指,切之,脉左右弹指,不恒在一处搏动。

有左右交替弹指之感,所以古人喻为“切绳”、“转索”、“左右弹指”。

至于“如纫箄线”,指竹箄纵横交错编织,凹凸不平,摸之凹凸交替出现,亦如转索无常。

诸比喻中,以转索喻紧脉最为贴切、形象。

紧脉脉位不定,可见于浮位,亦可见于沉位;至数,或迟或数。

因紧为拘束之象,故脉体一般不大,或竟偏细。

脉力可强可弱,因虚实不同而异。

其象如切绳,故脉多长而不短绌。

(二)脉理与主病紧脉为拘急敛束之象。

脉的调和畅达、正常搏动,取决于气血的和调、畅达。

当气血为寒束或邪阻,不能调和畅达,则脉失阳气的温煦鼓荡,以及阴血的充盈濡养,脉即拘急敛束,而呈现紧象。

若阳气、阴血不足,无力温养濡润,脉亦可拘急而紧。

二者一虚一实,当以沉取有力无力加以区分。

1.紧脉主寒紧为诸寒收引之象。

寒性凝泣收引,脉绌急而紧,左右弹指。

寒袭于表,则肌表之经脉气血不得畅达,不通而头身痛。

寒袭于里,则里之经脉气血不得畅达,经脉拘急收引而胸腹痛。

2.紧脉主邪阻气血为邪气所阻遏,脉失阳气之温煦鼓荡、阴血之充盈濡养,亦可拘急而为紧。

如《伤寒论》355条:“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此即邪阻气机,脉失阳气之温煦而乍紧。

阳不达于四末而手足厥冷。

以瓜蒡散吐邪,祛其壅塞畅达气机,阳气敷布,脉紧自除,肢厥自愈。

(1)宿食阻遏:《金匮·腹满篇》:“脉紧如转索无常者,宿食也。

”又曰:“脉紧,头痛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

”此即宿食阻隔气机,经脉失于阳气之温煦鼓荡,拘急而紧。

头痛风寒者,非风寒所客,乃宿食不化,郁滞气机,阻气不升而头痛,状如风寒,而实为食积类似伤寒。

脉学‖中医脉法详解

脉学‖中医脉法详解

脉学‖中医脉法详解都说中医把脉很⽞乎,其实只要你了解中医把脉的原理,中医把脉是为了获取什么信息,你就不会有这样的困惑。

中医号脉从古代⼀直被沿⽤传承⾄现在,⾜以可见它的强⼤⽣命⼒和科学性。

中医⾃古便有号脉这⼀绝学。

望,闻,问,切始终以普遍应⽤的技巧,尤其是切脉,这是⼀个⾮常具有神奇性的技巧。

中医号脉其实就是医⽣⽤⼿指触按病⼈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了解病情的⼀种诊断⽅法。

其实中医把脉最关键不是为了诊断出⼀个西医病名,⽽是帮助辩证知道治疗和⽤药。

健康⼈的脉要了⽣病的脉象,⾸先得了解健康⼈的脉是怎样的。

健康⼈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

⼀般是不浮不沉,不⼤不⼩,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称为平脉或缓脉。

平脉⾄数清楚,⼀息(即⼀呼⼀吸)之间四⾄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致。

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发⽣⽣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

如年龄越⼩,脉跳越快,婴⼉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童常为⼀息六⾄,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年⽼⼈体弱,脉来较弱;成年⼈⼥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略快;瘦⼈脉较浮,胖⼈脉多沉;重体⼒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有⼒,饥饿时则脉较弱。

1、⼤⼩:管察⽓:⼤⽓旺,⼩⽓虚。

2、快慢:管察精:快精虚,慢精⾜。

3、硬软:管察⽕:硬⽕多,软⽕少。

4、浮沉:管表⾥:[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症。

5、匀乱:管察安危:匀则⽣命及⼼脏平安,乱则⽣命及⼼脏危险。

常见的异常脉象:浮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表浅的⼀种脉,轻取即得,重按反⽽变弱。

⼀般情况下,提⽰病邪在表。

脉浮⽽有⼒者为表实,浮⽽⽆⼒者为表虚。

沉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较深的⼀种脉,轻取不得,重按始见。

通常主⾥证,沉⽽有⼒者为⾥实证,沉⽽⽆⼒者为⾥虚证。

迟脉脉来较慢,每分钟60次以下。

多主寒证,因寒可使⾎流速度减慢。

迟⽽有⼒者为冷积实证,迟⽽⽆⼒者为阳虚证。

数脉脉来较快,每分钟90次以上,来去急促。

中医脉学之芤脉详解

中医脉学之芤脉详解

中医脉学之芤脉详解芤(k①)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即宽大而中间有空虚感的脉搏。

中医学脉象之一。

重按时中间无而两边有的脉搏,好似手指按葱管的感觉。

说明芤脉脉位偏浮、形大、势软而中空,是脉管内血量减少,充盈度不足,紧张度低下的一种状态。

多因血崩、呕血、外伤性大出血等突然出血过多之时,血量骤然减少,无以充脉,或因剧烈吐泻津液大伤,血液不得充养,阴血不能维系阳气,阳气浮散所致。

若失血、伤液之后,血管自敛,或经输血、补液等而阴液得到补充,则往往不再现芤脉。

【单脉】《脉经》:“寸口脉芤,吐血,徽芤者衄血,空虚去血故也。

关脉芤,大便去血数斗者,以膈俞伤故也。

尺脉芤,下焦虚,小便去血。

”《脉诀》:“芤主淋沥,气人小肠。

寸芤积血在胸中,关内逢芤肠里癜,尺郁见之虚在肾,小便遗沥血凝脓。

” 《千金方》:“寸口脉芤,吐血,微芤者衄血,空虚去血故也。

关上脉芤,大便去血。

尺脉芤,下焦虚,小便去血。

阳芤吐血,阴芤下血。

”《活人书》:“芤主失血,寸口芤主吐血,微芤者衄,关上芤,大便血,尺中芤,小便血。

”《四言举要》:“诸病失血,脉必见芤。

”《三因方》:“寸芤为吐血,微芤为衄血,关芤为便血、为肠痈,尺芤为下焦虚,小便血出。

”《诊家枢要》:“芤为失血之候,大抵气有余,血不足;血不能统气,故虚而大若芤之状也。

左寸芤主心血妄行,为吐、为衄;关芤主胁间血气痛,或腹中瘀血,亦为吐血目暗,尺芤小便血,妇人月事为病;右寸芤,胸中积血,为衄、为呕;关痛肠痈瘀血,及呕血不食;尺芤大便血。

”《外科精义》:“芤主血虚,或为失血,疮肿之病,诊得芤脉,脓溃后易治,以其脉病相应也。

”《濒湖脉学》:“寸芤积血在于胸,关内逢芤肠胃痈,尺部见之多下血,赤淋红病漏崩中。

”《诊家正眼》:“芤脉中空,故主失血。

左寸呈芤,心主丧血;右寸呈芤,相傅阴亡;芤人左关,肝血不藏;芤现右关,脾血不摄;左尺如芤,便红为咎;右尺如芤,火炎精漏。

” 《医学入门》:“芤主血瘀不流通,热人小肠淋沥脓,崩漏衄吐随所主。

中医芤脉之单脉的介绍

中医芤脉之单脉的介绍

中医芤脉之单脉的介绍《脉经》:“寸口脉芤,吐血,徽芤者衄血,空虚去血故也。

关脉芤,大便去血数斗者,以膈俞伤故也。

尺脉芤,下焦虚,小便去血。

”《脉诀》:“芤主淋沥,气人小肠。

寸芤积血在胸中,关内逢芤肠里癜,尺郁见之虚在肾,小便遗沥血凝脓。

”《千金方》:“寸口脉芤,吐血,微芤者衄血,空虚去血故也。

关上脉芤,大便去血。

尺脉芤,下焦虚,小便去血。

阳芤吐血,阴芤下血。

”《活人书》:“芤主失血,寸口芤主吐血,微芤者衄,关上芤,大便血,尺中芤,小便血。

”《四言举要》:“诸病失血,脉必见芤。

”《三因方》:“寸芤为吐血,微芤为衄血,关芤为便血、为肠痈,尺芤为下焦虚,小便血出。

”《诊家枢要》:“芤为失血之候,大抵气有余,血不足;血不能统气,故虚而大若芤之状也。

左寸芤主心血妄行,为吐、为衄;关芤主胁间血气痛,或腹中瘀血,亦为吐血目暗,尺芤小便血,妇人月事为病;右寸芤,胸中积血,为衄、为呕;关痛肠痈瘀血,及呕血不食;尺芤大便血。

”《外科精义》:“芤主血虚,或为失血,疮肿之病,诊得芤脉,脓溃后易治,以其脉病相应也。

”《濒湖脉学》:“寸芤积血在于胸,关内逢芤肠胃痈,尺部见之多下血,赤淋红病漏崩中。

”《诊家正眼》:“芤脉中空,故主失血。

左寸呈芤,心主丧血;右寸呈芤,相傅阴亡;芤人左关,肝血不藏;芤现右关,脾血不摄;左尺如芤,便红为咎;右尺如芤,火炎精漏。

”《医学入门》:“芤主血瘀不流通,热人小肠淋沥脓,崩漏衄吐随所主。

”《古今医统》:“芤为失血之候,审位高低而出,在上吐衄痰红,在下崩漏下血。

”《景岳全书》:“芤脉为孤阳亡阴之候,为失血脱血、为气无所归、为阳无所附、为阴虚发热,为头晕目眩、为惊悸怔忡、为喘息盗汗。

芤虽阳脉,而阳实无根,总属大虚之候。

”《脉确》:“轻手取之浮大软,重按中空边实芤。

寸关吐衄肠痈病,尺部崩淋便血流。

”《医宗金鉴》:“芤主失血。

”《脉诀汇辨》:“芤状中空,故主失血。

左寸芤者,心主丧血;芤在左关,肝血不藏;左尺得芤,便红为咎;右寸芤者,相傅阴亡;芤在右关,脾血不摄;右尺得芤,精漏欲竭。

脉诊详解(中医切脉实操)

脉诊详解(中医切脉实操)

脉诊详解(中医切脉实操)我们许多人对中医切脉的既佩服又疑惑,因为这的确是完全凭经验操作的。

是自古以来衡量中医能力的一个标尺,俗称为“脉性”。

从经验中学习经验,是中医传承与发展的一大难题。

从经验中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力求使其程序化,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在完成切脉的定位后,大家都知道如何探查脉象是一个技巧性十分强的工作,也就是说,在找到寸、关、尺三部后,如何鉴别脉象结果呢?临床经验告诉我们,可以把这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按程序来操作,结果变得很容易探查脉象,并可以用一首歌诀概括如下:首分浮沉,二辨虚实;三去长短,四算疾迟;五察脉形,样样皆知。

辨证运用——————首辨能量足不足、再辨能量是否收藏【相火是否归位阳明降与否升降调与否】1、能量足否;脉管之大小、有力无力而已、不必详论。

2、相火者;根于肾,先发动于肝,故相火不位者,肝脉必弦多兼紧有力【气攻之象】相火归位兼能量充足者,肝脉虽弦但有柔和节律之象【犹将军之不怒自威】但越用力下按反弹之力越盛【犹太极高手表面柔和内里刚劲敌强我愈强】3、用阳者;寸脉必浮,相火不位者寸脉亦浮【阳气不敛上散故也】如何区别?短时用阳者【说话运动用神等等】短时静养休息寸脉即可归于收敛相火不位者【长期阳散类于用阳】短时静养寸脉亦不会收敛相火根于肾则相火不位者尺脉多偏浮【肾水为母肝木为子子败家挥霍不够用就必须调用母亲的存款了】若静坐后寸脉仍浮即为阳明不降相火不位即可推断:失眠多梦情绪焦躁眼干喉痒耳鸣——脉而知之寸脉浮,同时尺脉亦浮,相火不位即可确诊无疑,尺脉浮为长期阳气外散的确凿证据。

左手尺脉【肾阴无者、绝经闭经断经轻者经量少。

右手尺脉【肾阳无者、阳痿性冷淡不孕流产痛经手足冰冷抑郁症失忆症肌无力尿频。

其余根据所属脏腑功能类推至简者不论脏腑但以阳虚诸证推断即可。

春季脉稍弦,夏季脉稍洪,长夏脉稍缓,秋季脉稍浮,冬季脉稍沉。

凡脉左手血中之气,右手气中之血。

左手寸心脉旺,右手尺命门脉亦旺,是心君不主令,而命门相火代之矣,宜六味地黄丸主之。

中医脉象之芤脉

中医脉象之芤脉

中医脉象之芤脉芤脉是属于具有复合因素的脉象,它是浮、大、中空、无力的几种条件的综合体,芤脉与虚脉不同的是它的无力更多表现在“中”,而两边(实际是反应“外”)却相对的有一定力度,不过较正常脉的力度仍是不足的亡与虚脉的虚软无力,豁然浮大表里皆不足不同。

这是由于芤脉是在失血的情况下出现血脉的内容(血液减少)而在指压切脉的情况下,脉管受压后因为物理和力学上的原因,就形成两侧相对明显而中间空软的感觉。

既所谓“有边无中”。

葱古作蒽,一作芤,所以芤就是蒽,古人用葱管来形存脉管的形状和性质,这个说法一直在沿用。

总之,芤脉是无力的脉,但它又有表里不一的特点,里是绝对的空软,表是相对的有力,故尔何来又有中空外实如《脉经》之说,这个外实亦是比较而言,绝到不了实脉的程度,周学海氏有外有一层硬皮之说,亦是这个意思。

所谓实,硬度都还到不了正常脉的表面力度。

不过形容表里不一说明有中空特点的大面无力的脉象。

《内经》没有芤脉,仲景始有“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及“脉浮而紧,按之不芤”等,可证芤脉已用于临床辨证,至于芤的脉形,在《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说:“肺死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

”这里的“弱”是无力的意思,不是《脉经》以来的沉细无力为弱的弱脉。

根据这一段的描述很明显是芤脉,但芤脉与无根是在脉形脉势上有区别的,一般急性失血脉不一定是无根之象,但如果在芤脉的情况下,再加上无根当然是死证了。

《脉经》对芤脉作了标准的解释:“芤脉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

”“一日手下无,两旁有。

”两说的意思是一样的,成为芤脉经典的解释。

其后历代诸家之说均从此出。

如《千金翼方》:“按之无,举之来,两傍实而中央空名日芤。

”宋·曾慥《类说》引《徐氏脉诀》(原书已佚)名见《中国医籍考》说:“按之即无,举之来至,旁实中空者,曰芤。

”朱肽《括人书》说:“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

”《崔氏脉诀》说:“浮而无力,是名芤脉。

“脉浮而芤”就是芤脉

“脉浮而芤”就是芤脉

“脉浮而芤”就是芤脉第246条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摶,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245条从病因上讲,汗出太过则阳绝,本条从脉上讲,脉浮而芤则阳绝。

“脉浮而芤”,脉浮,吴谦曰:“脉浮而芤,浮为阳盛,芤为阴虚”。

沈明宗曰:“此辨阳明津竭之脉也。

浮为邪气强,芤为阴血虚”,注家基本上都把脉浮当做实证来解读,或认为正气盛,或认为邪气盛,我认为值得商榷。

“脉浮而芤”,伤寒论中“而”字代表强调,浮而芤就是芤更严重。

浮是不是正气盛或或邪气盛,关键在芤上。

芤脉,李时珍在《濒湖脉学》体状诗中写到:“芤形浮大软如葱,按之旁有中央空。

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侵阴络下流红”。

“芤形浮大软如葱”,芤脉本身就是浮的,李时珍把脉管比作笔挺的葱管,好像挺有形,但禁不住三指的按压,手指按下去以后,感觉指下空洞无力,浮而无力为芤。

“按之旁有中央空”,因为里面没有血液的支撑,所以芤脉不只是津液亏虚,也代表阳气不足,不能充实脉管,所以脉管中央空虚。

“浮为阳,芤为阴”,浮代表阳气不假,但“按之旁有中央空”恰恰说明阳气不足,浮而无力为阳虚。

芤代表阴血不足,津液亏虚,没有争议。

所以“浮而芤”不是阳盛,而是阳虚,阳气外浮,阴不能摄阳,阳气外越。

“浮芤相摶,胃气生热,其阳则绝”,“摶”音tuan,把东西团弄成球状的意思,外越的阳气与亏虚的阴血勾结在一起,阳不化阴,不能气化为汗,则阴血益亏,不能摄阳,阳气外越,不能化阴,胃中津液不足,则胃中阳气化火,所生之热为虚热,虚热又会伤阴血,虚阳孤绝,不能化阴,津液不能濡润大肠则肠燥,大便硬。

第247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摶,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课前思考:成无己说脾约是“胃强脾弱”,那脾约证是不是脾虚?脾约是实证还是虚证?。

文魁脉学(四十一)芤脉(上)

文魁脉学(四十一)芤脉(上)

文魁脉学(四十一)芤脉(上)芤脉(上)【定义与形象】芤脉是一种失血的脉象,一般多见于暴然失血过多的病人。

芤脉的形态是浮大而软,按之中空,两边实,状如葱管。

【近似脉鉴别】浮脉:浮脉按之不足,举之有余,如水漂木。

虚脉:虚脉浮大而濡,又有缓软之意。

洪脉:洪脉来势较盛去略衰,近似浮大而鼓指。

革脉:革脉浮位而弦,并虚晃不稳,加力压之则无。

【文案选录】《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浮脉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芤脉主病】芤脉,多见于暴然失血之后。

因为失血过多,虚火上炎,所以脉形多见浮大。

因为暴然失血过多,所以脉管明显空虚,故见中空。

慢性病的失血,或月经淋漓日久,体质虽差,但不会见到芤脉,这是我们要掌握清楚的。

【芤脉兼脉】1.芤兼浮(1)芤兼浮,略濡软,沉取虚微若无者。

芤主暴然失血,浮脉多表示病在表位。

濡软是气分不足,中阳又虚。

沉取虚微若无,是阳虚气衰。

当用补正方法。

(2)芤兼浮且濡滑,沉取滑弦力弱者。

芤为失血之脉,浮主表位,濡滑者说明湿热蕴郁于中,沉取弦滑力弱也证明是里热蕴郁之证。

当以清化痰浊方法。

(3)芤兼浮带弦细,沉取弦急者。

芤浮相兼,失血多在阳分,可能是浅表部位。

从弦细看,说明是血少阴伤之象。

沉取弦急,是热郁于内。

当以清化法治之。

(4)芤兼浮,中取弦急,沉取弦急略数者。

芤浮是属失血之疾。

弦急乃是热郁于内。

沉取弦急略数,说明热郁于里。

可用清热和营,凉血化瘀等方法。

2.芤兼缓(1)芤兼缓,带虚濡,沉取虚微若无者。

芤主暴然失血,缓脉多为湿郁不宣,虚濡者正气大伤。

沉取虚微若无,是失血之后,气分大伤。

急以扶正固本,当用独参汤,防其亡血气脱。

(2)芤兼缓,带弦滑,沉取弦细而急躁不静者。

芤缓相兼,失血而又兼气伤。

又按之弦滑、沉取弦细急躁不静,为阴伤虚热上灼。

当以育阴折热之法。

(3)芤兼缓且洪滑,沉取无力者。

芤为失血,缓乃气伤,洪滑者热郁之甚而气分又伤。

从沉取无力来看,确是气伤较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脉学之芤脉详解中医脉学之芤脉详解芤(kōu)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即宽大而中间有空虚感的脉搏。

中医学脉象之一。

重按时中间无而两边有的脉搏,好似手指按葱管的感觉。

说明芤脉脉位偏浮、形大、势软而中空,是脉管内血量减少,充盈度不足,紧张度低下的一种状态。

多因血崩、呕血、外伤性大出血等突然出血过多之时,血量骤然减少,无以充脉,或因剧烈吐泻津液大伤,血液不得充养,阴血不能维系阳气,阳气浮散所致。

若失血、伤液之后,血管自敛,或经输血、补液等而阴液得到补充,则往往不再现芤脉。

【单脉】《脉经》:“寸口脉芤,吐血,徽芤者衄血,空虚去血故也。

关脉芤,大便去血数斗者,以膈俞伤故也。

尺脉芤,下焦虚,小便去血。

”《脉诀》:“芤主淋沥,气人小肠。

寸芤积血在胸中,关内逢芤肠里癜,尺郁见之虚在肾,小便遗沥血凝脓。

”《千金方》:“寸口脉芤,吐血,微芤者衄血,空虚去血故也。

关上脉芤,大便去血。

尺脉芤,下焦虚,小便去血。

阳芤吐血,阴芤下血。

”《活人书》:“芤主失血,寸口芤主吐血,微芤者衄,关上芤,大便血,尺中芤,小便血。

”《四言举要》:“诸病失血,脉必见芤。

”《三因方》:“寸芤为吐血,微芤为衄血,关芤为便血、为肠痈,尺芤为下焦虚,小便血出。

”《诊家枢要》:“芤为失血之候,大抵气有余,血不足;血不能统气,故虚而大若芤之状也。

左寸芤主心血妄行,为吐、为衄;关芤主胁间血气痛,或腹中瘀血,亦为吐血目暗,尺芤小便血,妇人月事为病;右寸芤,胸中积血,为衄、为呕;关痛肠痈瘀血,及呕血不食;尺芤大便血。

”《外科精义》:“芤主血虚,或为失血,疮肿之病,诊得芤脉,脓溃后易治,以其脉病相应也。

”《濒湖脉学》:“寸芤积血在于胸,关内逢芤肠胃痈,尺部见之多下血,赤淋红病漏崩中。

”《诊家正眼》:“芤脉中空,故主失血。

左寸呈芤,心主丧血;右寸呈芤,相傅阴亡;芤人左关,肝血不藏;芤现右关,脾血不摄;左尺如芤,便红为咎;右尺如芤,火炎精漏。

”《医学入门》:“芤主血瘀不流通,热人小肠淋沥脓,崩漏衄吐随所主。

”《古今医统》:“芤为失血之候,审位高低而出,在上吐衄痰红,在下崩漏下血。

”《景岳全书》:“芤脉为孤阳亡阴之候,为失血脱血、为气无所归、为阳无所附、为阴虚发热,为头晕目眩、为惊悸怔忡、为喘息盗汗。

芤虽阳脉,而阳实无根,总属大虚之候。

”《脉确》:“轻手取之浮大软,重按中空边实芤。

寸关吐衄肠痈病,尺部崩淋便血流。

”《医宗金鉴》:“芤主失血。

”《脉诀汇辨》:“芤状中空,故主失血。

左寸芤者,心主丧血;芤在左关,肝血不藏;左尺得芤,便红为咎;右寸芤者,相傅阴亡;芤在右关,脾血不摄;右尺得芤,精漏欲竭。

”《脉诀刊误集解》:“芤主失血,寸芤积血在胸中,关内逢芤肠里痈,尺部见之虚在肾,小便逢沥血凝浓。

”《脉诀启悟注释》:“芤脉中空,主失血证。

右寸脉芤,相傅阴亡;左寸脉芤,心主丧血;左关脉芤,肝血不藏;右关脉芤,脾血不摄;左尺脉芤,精漏亡阴;右尺脉芤,便红为咎。

”《三指禅》:“芤字训慈慈,中央总是空,医家持拟脉,血脱满江红。

”《脉如》:“芤为孤阳脱阴之候,为失血脱血,为气无所归,为气无所附,为阴虚发热,为头晕目眩,为惊悸怔忡,为喘急盗汗。

芤虽阳脉,而阳实无根,总属大虚之候。

左寸呈芤,心主丧血,右寸呈芤,相傅阴亡,芤入左关,肝血不藏;芤现右关,脾血不摄;左尺见芤,便红之咎,右尺若芤,火炎精喽。

”《脉简朴义》:“凡失精亡血脉必芤。

”《脉理求真》:“芤为血虚不能濡气,其症必见发热、头昏、目眩、惊悸、怔忡、喘急、盗汗、失血、脱血。

”《脉学阐微》:“芤脉多为失血亡阴,阴气损伤,阳气浮散之象。

左寸芤,心血妄行为吐衄;左关芤,胁间血气痛、肝不藏血、为吐血目暗;左尺芤,小便下血,痔瘘出血、女子崩漏。

右寸芤,咳嗽吐血、为衄为呕血;右关芤,肠痈下血、及呕血不食。

右尺芤,大便下血、尿血、女子经病。

”芤脉主失血亡阴之候,脉以阴血为形,阴亏血脱则经脉空虚,阴血不能涵养阳气,则气无所归,阳无所附而浮越,脉显浮大中空之象、其病,轻者阴虚发热、头晕目眩,表乏无力。

重者根据其显现之部位而定:左寸芤,心血丧,吐、衄怔忡;右寸芤,肺阴亡,喘嗽咯血、衄血;左关芤,肝血不藏,胁间血瘀气痛;右关芤,脾不抵血,便血,呕血;左尺芤,肾虚尿血,崩漏;右尺芤,精亏火临证验之,大出血之当时,脉并非必觅芤,出血后数小时,或一二日,脉方见芤。

是肝藏血,本能调节血量,而当出血过多,调节失权时,则觅芤脉。

又诸多血液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久病阴血耗竭,脉反见芤象,正是孤阳脱阴之候。

【兼脉】《脉经》:“微芤者衄血,尺中微芤,小便血。

”《三因方》:“微芤为衄血。

”《医学入门》:“芤紧或数肠内痈,极虚芤迟为亡血失精,……涩芤瘀血结成团。

左寸浮芤,积瘀吐病红;左关浮芤,失血肢体瘫;左尺浮芤,尿血、女经漏;右寸浮芤衄血胸暴疼,右关浮芤,甲错身体瘦;右尺浮芤,大肠便血。

”《脉理求真》:“芤见微曲,则芤必挟瘀积阻滞。

芤兼弦强搏指,症见血溢身热,则芤又为真阴槁竭。

”《四言举要》:“浮芤失血,肠痈实热,微而不热,关脉芤虚。

”《医宗必读》:“浮芤失血。

”《脉学阐微》:“芤而虚数,阴血两虚。

”芤脉本主虚候,其相兼脉主病,视其兼脉而定,有虚中更虚者,有虚中夹实者。

浮芤之脉主出血之证,以其芤脉本以浮大中空之象,再兼浮者,是大出血后,浮阳外越之危候。

微芤衄血,此“微”字当以稍芤之义解,非微脉之微;否则,微脉沉取极细极软,若有若无,是正气将竭、阳气暴脱之象,若再见芤为其散脉无根之候,非主衄血而言。

芤脉兼涩,主瘀:血内结,血脉阻塞,血不循经外溢,故因瘀而失血,是虚中夹实之证。

芤脉兼弦为革脉,故强而搏指,当以革脉为病论治。

芤兼极虚而迟,是亡血失精之重证。

芤脉兼虚微,当为阴血两虚,虚热内生。

芤而兼紧或数,为何主肠内痈?临诊肠痈多见滑数之脉,但肠痈日久不愈,溃后痛脓散于膜原,症见大腹胀满、疼痛甚剧,伴见恶寒、发热往来发作之证(腹膜炎)时,可见芤兼紧或数之脉。

因久病内痈,气血耗损则可见芤脉;邪热内结壅盛,脉可兼数,若阴血亏虚,脉亦可兼数,但按之无力。

大腹剧痛,脉可兼紧,更加恶寒发热往来发作,所以显现芤兼紧或数之脉象。

齐德之说:“疮肿之病,诊得芤脉,脓溃后易治,以其脉病相应也。

”这是说邪去正虚,调养正气易治。

李梃说:“芤紧或挟洪数者,主荣血留滞于肠胃之间,多见关部,则生内痈。

”又“紧数寒热相往来”。

总之,肠痛证可以见到芤而兼紧或数之脉,然而是很少见的脉证。

治疗法则对于急性失血而出现芤脉时,应遵循“有形之血难以速生,无形之气法当急固”之原则,治宜补气摄血,须急服独参汤以救其脱,投当归补血汤以益气补血。

此外,若大吐、暴泻、津液大伤而发生严重脱水时,脉来浮大而芤,治宜益气养阴、生津之法。

如《温病条辨》之曰:“太阴温病,脉浮大而芤,汗大出,微喘,甚至鼻孔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脉若散大者,急用之,倍人参。

”此属于温病高热、或大吐大泻、伤津之候。

而出现浮大无力之芤脉,故治宜清热生津之法。

若失精遗泄者,可用桂枝龙骨牡蛎汤,以培补真元,固肾摄精。

若见浮芤散大脉者,多属危证,不治之候。

脉决1:体状诗:芤形浮大轻如葱,边实须知内已空,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侵阴络下流红。

相类诗:中空旁实乃为芤,浮大而迟虚脉呼,芤更带弦名曰革,芤为失血革血虚。

主病诗:寸芤积血在于胸,关里逢芤肠胃痈,尺部见之多下血,赤淋红痢漏崩中。

脉决2:体象歌:芤乃草名,绝类慈葱;浮沉俱有,中候独空。

主病歌:芤脉中空,故主失血。

左寸呈芤,心主丧血;右寸呈芤。

相搏阴伤。

芤入左关,肝血不藏;芤现右关,脾血不摄。

左尺如芤,便红为咎;右尺如芤,火炎精漏。

脉决3:脉象歌:芤脉形,状如葱,两边实,中间空。

主病歌:芤脉因,血管空,大失血,血不充;呕吐衄,取左寸,胃肠痈,尺下红。

分部主病歌:左寸芤,血妄行,鼻中衄,口吐红;左关芤,瘀血证,两胁胀,或胸痛;左尺芤,下流红,女子逢,崩漏证;右寸芤,血积胸,鼻衄血,痰带红;右关芤,肠胃痈,胃脘痛,溃疡成;右尺芤,大便红,非痔漏,即肠风。

脉决4:脉象歌:芤脉形,状如葱,两边实,中间空。

主病歌:芤脉因,血管空,大失血,血不充,呕吐衄,取右寸,胃肠痈,尺下红。

脉决5:脉芤浮大空如葱,过头静脉瘪大空。

暑热大汗津液伤,血亏气虚脉失充。

虚浮大软管径圆,芤浮中空管瘪扁。

革为芤弦位在上,边为脉边尺桡缘。

寸芤失血病在胸,关芤出血胃肠痛。

脐下失血尺部芤,赤淋溏痢崩漏红。

脉芤而数产后风,头晕目眩阴血崩,芤而见涩肝脾肿,腹满黑便两肋痛。

芤迟呕血温补中,芤数呕血清补同。

左寸脉芤产后崩,贫血心悸神失聪。

伤内淤血肋间痛,胸膜炎症与肿脓。

右寸脉芤咳衄血,久病耗血左关芤。

右关芤脉胃肠痛,血液诸病右尺芤。

左尺芤脉肛便红,慢性肠疡或瘤肿。

浊芤多见三高症,过于降压亦脉芤。

脉决6:轻手取之浮大软,重按中空是芤脉。

寸关吐衄肠有痈,尺芤崩淋便血浓。

脉决7:两边实中间空,芤形脉似软如葱,寸阳见芤上溢,芤现迟脉下流红,芤形浮细须轻诊,睡眠浮脉像得诊,气血伤耗精神损,自汗阳虚骨蒸深。

脉决8: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上阴络下流红。

脉决9: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中空旁实,如按葱叶,中心空虚曰芤。

为失血之候。

大抵气有余,血不足,血不能充气,故虚而大,若芤之状。

脉决10:二芤者,阳也。

指下寻之,两头即有,中间全无曰芤。

主淋沥气入小肠。

指下寻之中且虚,邪风透入小肠居。

病时淋沥兼疼痛,大作汤丸必自除。

脉决11:肿疡、溃疡芤弦脉歌:肿疡芤脉血原虚,溃后见芤理所宜,肿疡弦脉邪作痛,溃后而弦邪病脾。

【注】肿疡未溃,脉芤者,其血必素虚也。

溃后见芤,乃去血之后,亦理之所宜也。

肿疡脉弦者,乃毒攻作痛之象,盖弦主痛也;若溃后脉弦者,则为肝邪侮脾,盖弦乃肝脉也。

【现代研究】(一)概述:芤脉特指浮、大、柔、中空四大要素的复合脉。

(二)芤脉研究:芤脉最早见于张仲景的著作,但以《脉经》对芤脉的记载最为标准。

其曰:“芤脉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

至此历代脉学著作基本尊此说。

芤是葱管之意,芤脉的脉感如同手触葱管,中空而边实,甚至可触到两道边,这种边实是相对中空而言,也只能是软的力度,否则是错误的。

中空并不是一点脉力也没有,是一种界于软与无之间的脉力,说到底就是与举过心脏水平的前臂静脉的脉力相近。

《脉诀》、《察病指南》等把芤脉的中空记载成“全无”是错误的。

寸口脉道是桡动脉,桡动脉内全没有了血流手一定会坏死的,手在没有血流以前,脑和心早就没了血供,人也没有生命了。

事实上用手触葱管的描述来形容芤脉仅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与真正手触芤脉的感觉尚有一定差距。

根据临床经验,结合个人候脉体会,触芤脉好似触体力劳动人前臂静脉在超过心脏水平时的脉感,中空而两道边。

边有两种原因形成:1、静脉管壁;2、静脉的肌间切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