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兵老师浅释《濒湖脉学》中的浮脉
脉法系列讲座—浮脉

脉法系列讲座—浮脉《脉经》: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一、指下感觉1.基本感觉浮,从字面理解,如木浮在水中,木头浮在水里,用手轻轻一搭,肯定还没摸到水呢,就先摸到木头了,所以浮脉对应气血的状态是脉内的气血浮起来了。
“举之有余”,寻、推、举、按是指把脉的手法,举对应浮取,所以举之有余是指在浮取位用手轻轻一搭就能摸到脉的搏动。
如果说手搭上以后摸不到,需要用力向下按才能摸到,那就不是浮脉了。
“按之不足”,浮取摸到脉以后再往下按,也就是中取或沉取会感觉脉的力度弱了甚至摸不到了。
如果摸脉轻取即得,但中、沉取时力度并不减弱,就可能不是浮脉而是别的脉象,因为仅浮取所得的脉象,并不是脉的全貌,所以不能称为浮脉。
所以真正的浮脉一定是浮、中、沉取都感受完成以后才能得出结论,不应该仅仅在浮取位摸完就下结论。
2.脉势浮脉是轻取即得,但不要根据脉动距腕部皮肤的距离来判定是否为浮脉。
“浮”从字面理解,有木浮水中,浮起来的意思,而这种浮起来的阻力感正是体内气血偏于体表的反应,所以此时感受体表的气血状态会有阻力感,而浮脉的指下的感觉除了轻取即得,更应该是举之有余,有浮起来的阻力感,这就是对脉势的理解,能理解到一种脉象的脉势才是对脉法深层次的理解,对脉势的理解除了需要理论上的思考更要结合更多的临床实践。
二、所主病机:浮脉体现了人体气血偏于表位的状态。
人体好比是一个容器,气血偏于表位,里位的气血减少,所以“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1.病位在表1)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是人体感受风寒邪气后,调动体内气血津液到体表抗邪,体内气血到体表抗邪所以呈现出“举之有余”,体内气血到体表抗邪后体内的气血相对虚少所以呈现出“按之不足”。
打个比喻,把人体比喻成一个国家,把气血比喻成一个国家的军队。
当国家有外敌(邪气)来袭,国家就会把平时在城内维持治安的地方军(体内的气血)派到边境变成边防军(体表的气血),这时候边防军兵力增加了而国家内部的地方军兵力减少了,对应到人体就是至体表抗邪的气血多了,而体内的气血相对变少了。
濒湖脉学白话讲解

对中医脉诊的探究中医脉诊真神奇,它真的是那么灵验,还是仅仅是一种骗人的东西?本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我展开了探究,经过思考和众多的资料查阅,以下就是我的一点点见解。
把脉到底把的是?1.脉的深浅:把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放在左右的桡动脉部位,是轻轻一按就能按到还是要重按才能摸到?这便是第一个信息,脉的位置深浅。
2.脉的速度和强弱:摸到脉以后,第一感觉就是脉搏的快慢和强弱,我们可以用手表来计时,数一下1分钟内脉搏的跳动次数,正常人的标准为60—90次/分钟。
强弱如此按照脉搏应指的感觉可以判断。
3.脉的节律:脉是一种有规律的波动,自然会有节律,需要我们仔细感觉饿,是有规律的还是没有规律的。
4.血管壁的弹性和紧X度:众所周知,脉搏是血管壁震动形成的,那么脉管壁会给我们一种质地感,于是我们就能感觉到脉搏是否柔和或者绷紧。
5.脉管的粗细:既然是血管壁,自然会有粗细之分。
通过以上的探究,我们知道了中医把脉到底是在把,知道了这个还不够,还要知道中医把脉在从哪些角度衡量病人的身体状况,于是有了以下的继续探究。
造成脉象的直接原因?1.心脏波动的强度、速率和节律:这是引起脉搏强弱、快慢、节律性变化的主要因素。
心脏是人体最大最重要的血液泵,而脉搏的亦是由于血液流动引起,故此2.血管壁的弹性和紧X度:这是脉搏软硬变化的只要因素。
血管弹性好、紧X度低、那么脉搏就柔和;而血管弹性差、紧X度高,那么脉搏就僵硬。
3.动脉中血液的充盈程度:这是影响脉搏粗细的主要因素。
血液充盈,如此脉搏形状就粗大;血液不足,如此脉管不能更充分扩X,脉搏就细小。
4.血管对脉管的冲击力:这个冲击力是由于心脏搏动的力量、血液的充盈度以与血流的速度综合形成的。
冲击力大,如此脉搏就容易触与;冲击力小,如此脉搏需要重按才能触与。
5.血液粘滞度大小:这是造成脉道通畅程度的主要因素,血液粘滞度大,如此血液流动时阻力就大,血流速度缓慢而涩滞;血液粘滞度小,如此血液流动时受到的阻力就小,血液流动快而流畅。
《濒湖脉学》歌诀

《濒湖脉教》歌诀之阳早格格创做浮脉: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止,如循榆荚似毛沉.三秋得令知无恙,暂病遇之却可惊.主病诗:浮脉为阳表病居;早风数热紧热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真.重脉:体状诗:火止润下脉去重,筋骨之间硬滑匀;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许号为仄.主病诗:重潜火蓄阳经病;数热早热滑有痰;无力而重真取气;重而有力积并热.早脉:体状诗:早去一息至惟三,阳没有堪阳气血热.但是把浮重分内中,消阳须益火之本.主病诗:早司净病或者多痰,重痼癥瘕小心瞅.有力而早为热痛;早而无力定真热.数脉:体状诗:数脉息间常六至,阳微阳衰必狂烦.浮重内中分真真,惟有女童做凶瞅.主病诗: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去医.真宜凉泻真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滑脉:体状诗:滑脉如珠替替然,往去流利却还前;莫将滑数为共类,数脉惟瞅至数间.主病诗:滑脉为阳元气衰,痰死百病食死灾.上为吐顺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涩脉:体状诗:细早短涩往去易,集止依密应指间.如雨沾沙简单集;病蚕食叶缓而艰.主病诗:涩缘血少或者伤细,反胃亡阳汗雨淋.热干进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真脉:体状诗:举之早大按之紧,脉状无涯类谷空.莫把芤真为一例,芤去浮大似慈葱.主病诗:脉真身热为伤热,自汗怔忡惊悸多.收热阳真须早治,养营益气莫蹉跎.真脉:体状诗:浮重皆得大而少,应指无真愊愊[1]强.热蕴三焦成壮火,通肠收汗初安康.主病诗:真脉为阳火郁成,收狂谵语吐频频.或者为阳毒或者伤食,大便短亨或者气痛.少脉:体状诗:过于本位脉名少;弦则非然但是谦弛.弦脉取少争较近,良工尺度自能量.主病诗:少脉迢迢大小匀,反常为病是牵绳.若非阳毒癫痫病,即是阳明热势深.短脉:体状诗:二头缩缩名为短;涩短早早细且易.短涩而浮秋喜睹,三秋为贼有邪搞.主病诗:短脉惟于尺寸觅,短而滑数酒伤神;浮为血涩重为痞;寸主头痛尺背痛.洪脉:体状诗:脉去洪衰去还衰,谦指滔滔应夏时;若正在秋秋冬月份,降阳集火莫狐疑.主病诗:脉洪阳衰血应真,相火炎炎热病居.胀谦胃翻须早治,阳真鼓痢可犹豫.微脉:体状诗:微脉沉微徶徶[2]乎,按之欲绝犹如无,微为阳强细阳强,细比于微略较细.主病诗:气血微兮脉亦微,恶热收热汗淋漓.男为劳极诸真候,女做崩中戴下医.紧脉:体状诗:举如转索切如绳,脉象果之得紧名.经常热邪去做寇,内为背痛中身痛.主病诗:紧为诸痛主于热,喘咳风痫吐热痰;浮紧表热须收越,紧重温集自然安.缓脉:体状诗:缓脉阿阿四至通,柳梢袅袅飐[3]沉风.欲从脉里供神气,只正在从容战缓中.主病诗:缓脉营衰卫有余,或者风或者干或者脾真;上为项强下痿痹,分别浮重大小区.芤脉:体状诗:芤形浮大硬如葱,边真须知内已空.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侵阳络下流黑.主病诗:寸芤积血正在于胸;闭里遇芤肠胃痈;尺部睹之多下血,赤淋黑痢漏崩中.弦脉:体状诗:弦脉迢迢端曲少,肝经木旺土应伤.喜气谦胸常欲喊,翳受瞳子泪淋浪.主病诗:弦应东圆肝胆经,饮痰热热疟缠身.浮重早数须分别,大小单单有重沉.革脉:体状主病诗:革脉形如按饱皮,芤弦相合脉热真.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真或者梦遗.牢脉:体状诗:弦少真大脉牢脆,牢位常居重伏间.革脉芤弦自浮起,革真牢真要详瞅.主病诗:热则牢脆里有余,背心热痛木乘脾,疝癫癥瘕何忧也,得血阳真却忌之.濡脉:体状诗:濡形浮细按须沉,火里浮绵力没有由.病后产中犹有药,仄人若睹是无根.主病诗:濡为亡血阳真病,髓海丹田暗已盈,汗雨夜去蒸进骨,血山崩倒干侵脾.强脉:体状诗:强去无力按之柔,柔细而重没有睹浮.阳坠进阳细血强,黑头犹可少年忧.主病诗:强病阳真阳气衰,恶热收热骨筋痿.多惊多汗细神躲,益气调营慢早医.集脉:体状诗:集似杨花集漫飞,去去无定至易齐.产为死兆胎为堕,暂病遇之没有必医.主病诗:左寸怔忡左寸汗,溢饮左闭应硬集,左闭硬集胻胕[4]肿,集居二尺魂应断.细脉:体状诗:细去乏乏细如丝,应指重重无绝期.秋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强却相宜.主病诗:细脉萦萦血气衰,诸真劳益七情乖;若非干气侵腰肾,即是伤细汗鼓去.伏脉:体状诗:伏脉推筋着骨觅,指间裁动隐然深.伤热欲汗阳将解,厥顺脐痛证属明.主病诗:伏为霍治吐频频,背痛多缘宿食停;畜饮老痰成积散,集热温里莫果循.动脉:体状诗:动脉摇摇数正在闭,无头无尾豆形团.其本本是阳阳搏,真者摇兮胜者安.主病诗:动脉博司痛取惊,汗果阳动热果阳.或者为鼓痢拘挛病,男子亡细女子崩.促脉:体状诗:促脉数而时一止,此为阳极欲亡阳.三焦郁火炎炎衰,进必无死退可死.主病诗:促脉惟将火病医,其果有五细推之.常常喘咳皆痰积,或者收狂斑取毒疽.结脉:体状诗:结脉缓而时一止,独阳偏偏衰欲亡阳.浮为气滞重为积,汗下明显正在主弛.主病诗:结脉皆果气血凝,老痰结滞苦重吟,内死积散中痈肿,疝瘕为殃病属阳.代脉:体状诗:动而中止没有克没有及还,复动果而做代瞅.病者得之犹可疗,仄人却取寿相闭.主病诗:代脉本果净气衰,背痛鼓痢下元盈;或者为吐泻中宫病,女子怀胎三月兮.注释:[1]愊愊:读“bi”一声,脆真之意.[2]徶徶:读“bie”四声,火中漂游状,指微脉沉硬无力.[3]飐:读“zhan”三声,微风吹拂柳梢一般,沉硬而温战.[4]胻胕:读“heng fu”均为二声,脚部踝部肿胀.。
濒湖脉学白话解

《濒湖脉学》歙炼辑录f也t⅛诀浮(阳)浮脉,举之有余级按之不足(《脉经》)。
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轻泛貌八如循榆荚(《索问》几如水漂木(崔氏)。
如捻葱叶(黎氏)。
(浮脉法天,有轻清在上之象,在卦为乾,在时为秋舟在人为肺,又谓之毛。
太过则中坚旁盛,如循鸡羽,病在外也。
不及则气来毛微.病在中也。
《脉诀》言:寻之如太过,乃浮兼洪紧之象*非浮脉也J 【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C)【相类诗】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L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CJ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
浮而柔细方为浦,散似杨花无定踪症(浮而有力为洪,浮而迟大为虚,虚甚为散,浮而方力为⅛t浮而柔细为濡J【生病诗】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236789紧(阳)紧脉,来往有力,左右弹人手(《素问》九如转索无常(仲景人数如切绳(《脉经》九如纫箪线(丹溪儿(紧乃热为寒束之脉,故急数如此,要有神气。
〈素问》谓之急。
《脉诀》言:寥寥人尺来口崔氏言:如线,皆非紧状门或以浮紧为弦■沉紧为牢,亦近似耳J【体状请】举如转索切如绳,脉象因之得紧塔CI总是寒邪来作寇’内为腹痛外身疼。
【相类诗】见弦、实。
【主病诗】紧为诸痛主于寒,喘咳风痫吐冷痰。
浮紧表寒须发越,沉紧温散自然安。
寸紧人迎气口分,当关心腹痛沉沉。
尺中有紧为阴冷,定是奔豚与疝疼。
(诸紧为寒为痛,人迎紧盛伤于寒,气口紧盛伤于食,尺紧痛居其腹。
中恶浮紧,咳嗽沉紧,皆主死J缓(阴)缓脉,去来小快于迟(《脉经》一息四至(戴氏几如丝在经级不卷其轴,应指和缓,往来英匀(张太素)。
如初春杨柳舞风之象(杨玄操几如微风轻尴柳梢(滑伯仁(缓脉在卦为坤,在时为四季,在人为脾。
阳寸、阴尺, 上下同等,浮大而软*无有偏胜者,平脉也Q若非其时,即为有病口缓而和匀申不浮、不沉,不疾、不徐,不微.不弱者, 即为胃气。
故杜光庭云:欲卸死期何以取?古贤推定王般土灯阳土须知不遇阴,阴土遇阴当细数。
一、浮脉(阳脉)

一、浮脉(阳脉)一、浮脉(阳脉)1. 脉形特征《脉经》:“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诊家正眼》:“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诊宗三昧》:“浮脉者,下指即显浮象,按之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流利。
”《难经》认为:“心肺俱浮。
”所以,脉浮是心、肺都具有的共同脉象特点,不过,《难经》里面对脉浮的描述显然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浮脉,关于浮脉和脉浮在概念上的区别,我们在前面已经讨论过,有很多脉象比如:洪脉,濡脉,散脉,芤脉,革脉等等,它们都有浮的特性,脉浮与沉脉相比较而言脉位较浅,即:有“轻手即得”,具有升浮的特点,而这并不能表明它们就是浮脉,浮脉除了具有这样的脉象特点之外,还具有“重按稍减”的特征表现,即:“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这就是浮脉在指下的跳动特征,这有点儿像水面上漂浮的木头,刚接触时就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如果用力按压,就会感觉到与它相接触的面有所减少,但仍能够感受到它的存在一样。
2. 主证(1)主表证:如《伤寒论》所云:“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人体在感受风寒等邪气时,寸口脉相应地就会表现出浮脉,这就是典型的浮脉主表证。
由于外感六淫侵袭人的肌表,人体的正气就会作出相应的抵抗,所以,寸口脉就会表现出浮的特点。
如果浮脉说明病在表,那么,当浮脉出现了不同的兼脉时,也就说明患者会有不同的表证。
如《濒湖脉学》所描述的那样:“浮脉主表,有力为实,无力为虚。
浮数风热,浮迟中风,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署”等等。
总之,浮脉这种“举之有余,按之不足”的脉象表现,往往表明是病在外。
这是由于外邪侵袭人体而人体正气做出的本能反应,如《诊宗三昧》所云:“伤寒以尺、寸俱浮,为太阳受病。
故凡浮脉主病,皆属于表,但须指下有力,即属有余客邪。
”所以,古人就有了“有一分脉浮便有一分表证”的经验之谈。
(2)主里证:从内伤致病来看,寸口脉出现了浮的情况,这往往说明是里证。
比如,《脉理求真》所认为的:“浮为虚不足”“浮而兼滑,则为宿食;浮而兼缓,则为湿滞;浮而兼芤,则为失血;……浮而兼洪,则为狂躁,然总不越有力无力,有神无神,以为区别。
《濒湖脉学》大揭秘:这种奇妙的诊脉法,在诊脉时很重要,你会吗

《濒湖脉学》大揭秘:这种奇妙的诊脉法,在诊脉时很重要,你会吗对于诊脉来说,方法很重要。
在古代脉诊里面,诊脉的方法有很多,这也提醒我们在诊脉的时候,那些常规的套路还是都要熟练掌握的。
然而,在众多诊脉方法中,有一种方法比较独特,它就是三部九侯诊法。
说到三部九侯,可能很多人就会想到《黄帝内经》遍诊法,不过这里说的三部九侯诊法与《黄帝内经》遍诊法不是一个概念,也就是此三部九侯非彼三部九侯。
在李时珍的《濒湖脉学》里,有这么一段话,“又有九候,举按轻重,三部浮沉,各候五动”。
这里是接这“脉有七诊”讲的,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这里的“三部九侯”实际上是在寸关尺三部的基础上,每一部的浮中沉联合组成的,而《黄帝内经》遍诊法中的三部主要指的是天地人也就是人的头部、手部和足部三部脉,九候是指三部脉的“上中下”。
由此可见,《濒湖脉学》里的三部九侯是基于独取寸口而出现的一种诊脉方法,而《黄帝内经》的三部九侯是基于遍诊法而出现的一种诊脉方法,二者从本质上不是一回事。
李时珍对三部九侯的概念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布指的轻重,从“举按轻重”四个字就可以看出,这在《难经》中就有明确记载,比如布指犹如几菽之重,从重量上来强调布指所按到的位置与力度之间的关系,不过这里并没有《难经》分的那么仔细,这里只分为三层,那就是举、按、寻,举就是轻手浮取,按就是重手沉取,寻就是不轻不重、委曲求之。
这样分成三层主要是为了更好的掌握脉诊布指的轻重与力度,稍轻稍重,便于掌握。
第二个是“三部浮沉”中的三部指的是寸关尺,而不是天地人,这样将《黄帝内经》遍诊法与《难经》独取寸口法截然的分开了,虽然都是用的同一个名字,但本质上已经完全不同了。
掌握了独取寸口的“三部九侯”诊法,对于临床诊脉意义重大,不过这里还有一个知识点需要记住,那就是“各候五动”,意思是寸关尺的三部九候每一候都需要观察脉搏跳动不少于5次,九候加起来就是45次(两手加起来就是90次)。
早在《伤寒论》里就曾指出当时的一些医生诊脉的弊端,那就是“动数发息,不满五十”,意思在告诫医生诊脉需要观察脉搏跳动至50次。
脉诊《濒湖脉学白话解》

脉诊《濒湖脉学白话解》濒湖脉学白话解》是一本关于脉诊的书籍。
在书中,作者介绍了脉搏的四个特征之一——脉浮、脉沉、脉迟和脉数,并详细解释了每种脉象的特点和与之相关的病证。
脉浮是指轻触即可感知到的脉搏,按压后会稍微减弱但不会消失,就像水上漂浮的木头一样。
脉浮常见于外感病,但并不总是单纯的表证,还可能伴随着“迟”和“紧”,表现为风寒或风热病。
脉浮有力则多为风热,无力则属于血虚内证。
通过寸、关、尺三部的脉搏观察,可以诊断出上、中、下三焦的病变。
脉沉是指轻触无法感知,需要重压才能感知到的脉搏,就像石头沉入水底一样。
脉沉常见于阴经水气盛和水饮储留的病变,但也可能伴随着“数”、“迟”、“滑”、“无力”或“有力”的特征,表现为内有热邪、内有寒邪、内有痰饮、阳虚气陷、积滞寒凝等病症。
通过寸、关、尺三部的脉搏观察,可以诊断出胸膈间的痰郁、中焦寒凝不通、下焦元阳亏损的肾虚腰痛等病变。
脉迟是指脉搏来得缓慢,一次呼吸不到四次,每分钟不到60次。
脉迟常见于寒邪内侵,但也可能伴随着“有力”或“无力”的特征,表现为里寒实证或阳气亏损的虚寒证。
通过寸、关、尺三部的脉搏观察,可以诊断出心胸部寒邪凝滞、积冷伤脾、肾虚火衰等病变。
总之,《濒湖脉学白话解》是一本非常实用的脉诊书籍,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患者的病情,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四、数脉:脉搏频率快,一息五至以上,每分钟在90次以上。
数脉可分为实热和虚热两种类型。
实火脉来数大有力,虚火脉来数细无力。
治疗实火宜凉宜泻,虚火当温当补。
肺病伤阴的人,在秋季最忌见到数脉。
左寸脉数,是上焦的心火上炎,多见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
右寸脉数,是上焦肺中有燥热,多见于咳嗽吐血,肺中脓疡。
如果两手尺脉都见数,则是下焦火热燔灼,急宜用“滋阴降火”一类的治疗方法,以保护阴精。
五、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走盘。
滑脉主要表现为痰饮、实热、食滞等病症。
胸膈间痰饮内盛,心阳和肺气都不能下降,以致发生呕吐、吞酸、舌强、咳嗽等症的,寸部脉多见滑。
濒湖脉学(白话解)七言诀#

濒湖脉学(白话解)七言诀#(2017-10-27 21:28:26)一、浮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脉经》)。
轻取既得,重按稍减不空。
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①;如循榆荚②(《素问》),如水漂木(崔氏),如捻③葱叶(黎氏)。
注释厌厌聂聂① (nie,音镊):这里作为“舒缓、轻微”的形容词。
榆荚②:即榆钱。
捻③:这里作“按”解,应读作“捏(nie)”.轻取叫做举,重按叫做按。
诊察“浮”的脉象,手指轻轻地按上便觉得搏动有力;稍加重按,就显得没有力量了。
打个比方,轻按浮脉的感觉,好象微风吹动鸟背上的毛羽一样,舒缓而轻微地搏动着;又象摸到轻柔和软的榆钱一般;又象感到如同木块浮在水面上那样的轻浮;又象按在葱管上,表面似乎有劲,里面却很虚软。
【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①,久病逢之却可惊。
注释恙①:(yang),音样,病。
诊察浮脉,只要在肌肉的浅层便能触到它的搏动,并很象轻轻地摩抚着柔软的榆钱和舒缓的毛羽一般。
这种脉在秋天见到,是身体健康的表现;如果久病见此,就要引起警惕,是否阳气虚浮不能内守所致?【相类诗】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边实中空乃是芤。
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②然空。
浮而柔细方为濡③,散似杨花无定踪。
注释悠悠① :这里作形容词“慢慢地”讲。
豁②:(huo)音或,开通,敞亮。
濡③:(ruan)音软,义同。
浮脉,在浅层跳动,有如木块漂浮在水面上,轻缓地飘动着。
如果浮而显大,稍重按却有一种中间空虚的感觉,这叫做“芤”脉;如果脉浮而拍拍地搏动有力,这叫做“洪”脉。
“洪”脉,在触手的时候(来时)虽然感觉有劲,但当它下落(去)的时候,却又慢慢地减弱了。
正常的“浮”脉,比较轻缓而平和,有如捻着葱管,劲不太大。
假使脉浮而搏动迟缓、虽觉稍大,却是空豁无力的,这叫做“虚”脉;假使脉浮而柔弱细小,这叫做软脉;至于脉来漫无根蒂,去来不明,好象飞散无定的杨花一样,这是“散”脉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for commercial use徐文兵老师浅释《濒湖脉学》中的浮脉先讲一个就师父反复强调的《濒湖脉学》。
我刚才讲了,你一定要手上有气,手上有气的标准就是你的手是热的,然后你再去号病人的脉。
号病人脉的时候你要知道躲,因为你在号脉的时候,你要用心,其实你就向他打开你的心了,那个病人邪气重的时候,你是打开的,它就要进去。
所以当你号脉的时候,有时候你要弹一下指头,离开他。
你如果不离开,那个东西就沿着这个手上来了,所以,你要有感有觉,你才能去做医生,这是我说我自己的体会。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就是说,李时珍老先生他是怎么给我们讲脉的。
最简单的一个脉叫浮脉。
他的歌诀是这么背的:“浮脉唯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这是他对脉的描写,我们看起来很简单,这些字儿大家都认得,但是你要去想象,用心去体会它的感觉的话呢,确实需要有号过脉的人或者懂的人给讲一下。
这个浮脉呢,“唯从肉上行”,什么叫肉?我们看一下我们身体的层次,最表的是毛,毛底下是皮,皮底下是什么呢?是肤,啊。
皮底下是肤,肤底下是肉,也就是我们说的肌肉,肉底下是脉,脉底下是筋,筋底下才是骨,骨里面是髓。
我们就不说了。
所以他说是“肉上行”,讲的是什么呢?讲的是你手一搭脉,你能感觉到他这个层次在中部以上,中部以上,所以我们号脉讲轻轻一搭的感觉和稍微按一下,和摁到骨头上那个感觉,所以跟浮脉相对的是什么呀?是沉脉。
比沉脉还厉害的叫伏脉,是那个“伏”,是这个“伏”,我们讲住骨,就是摸到骨头上才能摸到的感觉。
那么浮脉的第一感觉是,它在肉的层次上跳动。
这个肌肉,大家都说肌肉,请问肌和肉有什么区别?《黄帝内经》讲,上古之人修炼的时候,“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如果你不理解气和神的话,你光从唯物主义角度上讲,你理解不了“肌”“肉”的区别。
可是道家重视气,也就是说肌和肉是同一块组织,但是当它发力绷紧的状态,凸起的叫肌,而当它泄了气放松的状态,就叫肉,区别在于它有没有气,是吧。
为什么叫“肌肉若一”呢?它是在需要的时候它能绷起来发力,在放松的时候它能松得很软,我们经常说人,说你这人很肉,开车这么肉,做事儿这么肉,是吧?指的是不发力的状态。
那么我们平常人得病是什么?要不是没有气,整天就是一滩肉,要不就是运动过量,绷紧不放松,总是那个肌,处于发力绷紧状态,变成死肉,这种人还洋洋自得说,我练健美,这种人把活肉练成了死肉。
而且我告诉你,练健美的人都弱不禁风,稍微来点感冒,啪,肯定就感染,所以他这个气,也是死的,把肉练成了死肉。
所以说浮脉是在肉往上的层次上走。
大家没经过饥荒,但可能有人吃过榆钱儿,榆钱儿是什么感觉?榆钱儿是中间厚,两边薄,摸上去很有弹性,但是很薄的那种感觉。
摸上去,浮脉就像摸小鸟身上的那个毛,感觉很轻,什么叫很轻呢?就是稍稍你一用力它就没了,是这种感觉。
那么这种脉代表什么病呢?它说了,如果是春夏秋这三个季节摸到浮脉,没什么大不了的,感冒。
为什么不说冬呢?冬天人的气是往回收的,它不会摸到,除非你去冬泳,你在冬天瞎锻炼,把你的阳气逼出来,那是不正常。
如果三秋号到浮脉,首先正常,第二呢,有可能就是你得了场外感,所以摸到浮脉的时候没什么大不了的。
可是,当一个久病的人,不管他多大岁数,病了很长时间,你摸到的脉是浮脉,这叫逆症,阳气要走了,这人要完蛋了。
什么叫逆症呢?久病的脉弱,或者是沉,或者伏,都叫顺症,就跟他的外在表现是一样的。
久病了,气血很弱,但是脉却浮起来了,“久病逢之”,你摸到这种脉,你要小心了,就要看看你跟病家的关系了,要交代清楚,否则的话,这病人很可能就死在你手里,作为一个医生应该会判断预后,啊,判断预后。
这就是浮脉的第一首诗。
大家要慢慢学,把它背会,背会其实是跟古人最好的一个沟通方式,不懂,先把它装到自己脑子里。
第二首诗呢,是这样,他进一步描写浮脉的形象以及浮脉和其他脉的鉴别。
他是这么说的:“浮如木在水中浮”,榆钱儿没摸过,鸟毛儿也没摸过,再给你举个例子吧,一块儿木头漂在水上,你摸上去那个感觉,你压它沉下去了,你压得狠它就没了,浮脉,“木在水中浮”。
第二句话,“浮大中空乃是芤”,摸上去是浮脉,但是呢,这个浮脉不是个实心儿木头,是像个葱管儿一样,它浮在上面,你按一下它不是没了,它是瘪进去了,这种脉我们已经不叫它浮脉了,管它叫芤脉。
芤脉主什么?芤脉主亡精失血,一个血崩的女人,一个老是遗精的男人,或者是刚献完血,出完大汗,腹泻的人,丧失了自己的精液和精血以后,你号他的脉,是芤脉。
芤脉的感觉就是什么?也在上面儿漂着,阳气要虚脱,但是呢,摸上去里面儿是空的,所以这叫,他就把浮脉跟芤脉给你鉴别开了。
下面一个鉴别呢叫“拍拍而浮是洪脉”。
另外一个容易跟浮脉相混淆的叫洪脉,这种洪脉呢,像洪水一样,它的感觉是什么?波幅很大,就像那个海水,河水拍到河岸上,拍到沙滩上那种感觉,一波儿接一波儿的,这种感觉呢,已经不是浮脉,是洪脉。
这种洪脉什么意思?就是说,你轻轻一搭有,但是你按上以后,它还有,你能感觉到它这种上下起伏的这种波浪的感觉,这种洪脉主高热。
我们《伤寒论》讲白虎汤的时候有四大症,高烧、大汗,就是大热大汗口大渴,然后脉洪大,说明那个热已经不是表热了,而是往里走,这种脉你不要再去解表了,它已经不是浮脉了,它叫洪脉。
这种洪脉还有一种感觉是什么呢?“来时虽盛去悠悠”。
就说洪脉的特点叫“虎头蛇尾”,来的时候打得你的手很厉害,但是仔细一体会没后劲,这其实是人的元气在跟外邪作斗争,已经消耗得差不多的那种状态。
这就是李时珍又把浮脉具体论述,把它和芤脉和洪脉的区别给你写清楚,免得你将来误判。
这是他的第二首诗。
第三首诗呢,就是分寸关尺了。
一般普通人,我们三个指头号的脉基本上寸关都有,到尺偏弱,这都叫正常人。
修行好的人脉会长一点,就是把手指分开尺部还有,这叫寸关尺。
现在科技发达以后呢发现了很多怪脉。
我在门诊时候有一个部队退休的老将军找我看病,那人是听我和梁冬的《国学堂》找来的。
来的时候不说话就伸胳膊,其实是考你,不要怕病人考你。
你一旦通过了考试,病人对你的信任,发自内心的信任就建立了,那会儿你抓把锯末给他吃,什么病都能好。
但是我们很多人通过不了考试,因为你的基本功不行。
他一伸胳膊我一号脉,仨指头都有,我手指头分开了搭成这样还有脉。
哎,我说你这个脉比较怪呀,按说脉长主肾气足主长寿。
可是这个脉呢,也不是健康人的脉,不是那种身体强壮肾气足的脉。
脉虽长,但是波幅很小,脉跳的也很弱,而且他有点心律不齐。
一有心律不齐,人的心神就是乱的。
我们号脉说要注意这么两个字,一个叫心律,一个叫心率。
心率是速度,古代人讲号脉的时候医生要先调息,调自己的心情,调自己的心神。
一息四至,一呼一吸之间,那个脉跳四下这叫常脉;一息超过四,有五六了,这叫数脉;一息三至,这叫迟脉。
我们就根据这个先判断一下他的阴阳。
这个心律是什么?心跳的节奏,这个要是出问题,那就是大问题。
其实大家想一想,我们的生命其实就是个节奏,你呼吸有节奏,睡眠有规律有节奏,心跳有节奏,这种有节律地跳它不累。
一旦这个东西乱跳,说明几种情况,最常见的几种情况就是说你的内心里面已经有了另外一个指挥官了。
本来它是心神控制的,它一乱,说明你的心神已经被扰了,所以一看这人心律乱了,那这个病就比较重。
那我给他号脉的时候我就感觉到这么几点,首先你这个长脉是假的,另外你有很严重的问题。
然后我就跟他说,我说您病很重,心脏有问题,睡觉有问题,心情有问题。
但是我解释不了你的脉为什么能跳这么长。
他说徐大夫,你真是个高手。
我说怎么个高手?你夸我?他说我心脏放了四个支架。
所以我将来想狗尾续貂,续写《濒湖脉学》我就写一个支架脉,搭桥脉。
他犯了严重的心脏病,先放了两个支架,后来不行,就在301又放了一次,一共放了四个支架。
然后再结合上腹诊一看,我就让他去做胃镜,因为我感觉到这个人的胃有严重的问题。
为什么说严重呢?当你觉得自己的胃有疼有酸有胀这种感觉的时候,没事,这个胃病往往不严重,因为你有觉。
这个人是我在腹诊的时候发现这个人的胃有非常严重的冷凝的瘀血块但是他说我吃什么都香,我从来没闹过胃病。
我说那就这样吧,你去做检查。
然后他去301,他有自己的保健医生,他去跟西医保健医生一说我要做胃镜,那西医说为什么要做镜胃呀?你胃疼?他说我不胃疼。
他说你不胃疼你做什么胃镜呀?他说有个傻冒儿中医非让我来做胃镜。
他说中医的话你也信?他说,不是那个中医比较神,就做了。
部队首长有特殊待遇,现在有那种麻醉无痛的胃镜,睡了一小觉就起来了,起来以后拿到报告以后,他那个保健医师脸色就变了,已经是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周围已经有淋巴组织增生。
那个大夫为什么脸色变了,它下一步就是胃癌,他说你这个中医我要见一见,他凭什么就能看出来这个呀?我说甭见了,交学费我才见呢!后来他们开了很多西药,杀幽门螺旋杆菌的西药,还有治什么糜烂的西药,我说你这些药你先都不要吃,我让你做胃镜的意思是告诉你,我的诊断是对的。
后来又治胃病,又治他的心理问题。
其实他很抑郁。
(高官活得很痛苦,咱没那个命别往那儿去奔。
)后来将近一年的治疗,他的失眠症状,心脏的症状,都有极大的改善,再去查胃镜,所有的这些问题都没有了。
后来他去俄罗斯旅游一个月,后来又去埃及旅游,什么问题都没有了,再没发生过心脏的问题。
有人搞唯科学论和唯武器论,讥讽我们中医就靠仨指头吃饭,我说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说明我们高明。
过度以来仪器只能导致人的退化,我自己有抽象思维能力能认路识图开车回家,干嘛要用GPS?看一下这个浮脉的分部诗,李时珍是怎么解释的。
他讲寸口如果浮的话主头痛,他讲“寸浮头痛眩生风”。
如果你号到了浮脉,而且这种浮脉在寸口,就是你第一个指头上跳的特别明显的话,你可以大胆地问他,你现在是不是头痛?你是不是眼睛老看到一些飞蚊,眩字啊,眩是什么意思啊?对呀,眼前发黑叫眩。
可是我们现在老把这个眩和晕搞得不分,晕是转,眩是眼前发黑。
包括人坐的时候,突然一起来,眼前一发黑,这叫眩。
生风,生风什么意思,风主动,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风性善行而数变。
如果在寸口发现了浮脉,那你就可以大胆地推断他会有这一系列的症状,包括有些人眼皮跳,或者是面部不由自主地抽搐,那么你就可以推断一些症状。
当病人不说话,你把这些症状说出来的时候,你说三个,中了一个,病人对你的信任感就建立起来。
这是寸口的表现。
第二句话想起来了,上次来老道长跟我说过一句话,我跟大家分享,就说你背什么东西背到最后让你的神知道了,你这辈子都忘不了,这比西方人说重复是记忆的母亲要高明的多,你重复一万遍,你的神不知道还是没用。
第二句叫“或有风痰聚在胸”。
寸口脉除了推断他头痛,眼皮跳,面部抽搐以外,还可以推断你受风了以后,冰封了以后有口痰堵在嗓子眼里出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