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香港公共交通枢纽建设的启示

合集下载

新加坡城市建设成功经验与启示

新加坡城市建设成功经验与启示

新加坡城市建设成功经验与启示新加坡是一座世界公认的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有“花园城市”的美称。

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 新加坡城市建设成功经验新加坡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核心经验是对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关系进行有效处理,真正实现以规划统领城市建设,以建设提升城市发展水平,以高效管理保障城市有序运行,形成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协同发展的整体效应。

1. 1 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在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着三个非常显着的特征:一是科学性。

新加坡 1965 年建国后,通过联合国聘请世界一流专家,高起点、高质量地编制了城市概念性发展规划,并以此为总纲,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以及详细规划,并完善了相应的管理和控制措施,能够有效保证规划方案的顺利实施,从而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战略指导; 二是长远性。

在对城市进行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新加坡不仅注重当前城市的发展,更加重视对于城市未来发展的规划,以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例如,在建国初期,新加坡政府在城市规划中,就预留了相应的地铁建设空间,同时对市政管线工程进行了统一规划,实行先规划后建设的方法,先进行地下建设,后进行地上建设,从而有效避免了市政管线敷设所带了的道路重复开挖问题。

同时,新加坡在城市建设中,建立了DISS( 深水道污水处理系统) ,从城市的长远需求出发,形成了及污水收集、处理与排放于一体的系统,号称“百年计划”。

项目规划总长 113千米,直径 6 米,埋设 20 - 50 米,从 2000 年开始实施。

一期遂道约 48公里于 2008 年完成。

二期遂道计划 2015 年完成。

其后计划最终于2045 年关闭所有现行污水处理厂,全部由 DTSS 解决污水收集、处理、水回收及排放; 三是权威性。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具有一定的刚性,一旦经过了法定程序的批准,则任何部门和单位都不能对其进行随意更改。

新加坡、香港公共交通枢纽建设的启示

新加坡、香港公共交通枢纽建设的启示

新加坡、香港公共交通枢纽建设的启示1、集约利用土地,提升土地利用价值新加坡和香港都十分关注土地的综合利用,在建设交通枢纽的同时,都考虑了与枢纽紧密结合的物业开发,通过合理引导乘坐交通工具的客流为配套的商业物业带来无限生机。

与香港荃湾地铁站连接到新之城就是集约利用土地进行交通枢纽及上盖物业一体化开发的典型例子,建筑物首层建设巴士公交站场,二、三层群楼利用大量的换乘客流开发为商铺及酒楼餐饮,塔楼开发为写字楼物业。

由于各部分功能衔接紧密,因此物业经营十分良好,各种交通方式的换乘也十分便捷。

同样地,新加坡的盛港枢纽也利用物业的首层作为与地铁换乘的交通枢纽总站,枢纽上盖开发为商业住宅,在大大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程度的同时,通过商业的经营提高了换乘枢纽的活力,使整个枢纽物业成为一个人气旺盛、安全舒适的公共活动空间。

此外,国外一些公用建筑在建设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了土地集约利用的原则,给了我们宝贵的借鉴经验。

香港窝打老道附近一个垃圾收集场就利用其边角用地及上盖,加建了社区康乐体育设施(乒乓球、羽毛球场),十分紧凑、实用和有趣。

2、统筹区域规划,扩大换乘枢纽的辐射能力每一种交通方式都有其特定的辐射范围,恰当地组织不同交通方式在特定区域进行有效的衔接,结合交通和商业的辐射作用,才能有效发挥公共交通系统的作用,新加坡卫星城的交通枢纽建设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清晰的概念。

以新加坡大巴窑卫星城为例,公交枢纽就像是区域的心脏,不仅通过地铁、巴士等交通方式有效解决区域18万居民的出行需求,而且在规划之初就把整个卫星城主要的商业设施集中在枢纽周边用地,合理引导区内居民利用方便的接驳巴士出行和消费,从而有效地解决了交通组织困难、管理难以协调统一的问题。

3、枢纽功能布局清晰,“动、静分离”在新加坡,换乘枢纽与商业物业是紧密连接的,但即使商业区域人头涌动、交易活跃,也不会影响换乘枢纽的正常运作;在换乘枢纽内部,就算同时多辆巴士落客、上客,都不会相互干扰。

新加坡交通发展对我国城市交通管理的启示

新加坡交通发展对我国城市交通管理的启示

新加坡交通发展对我国城市交通管理的启示摘要:介绍了新加坡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网、地铁、轻轨等交通方式以及新机动化交通模式;分析并提出了适应我国及天津公交管理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城市交通交通模式、公共交通引言作为现代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交通运输系统对于维持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保证人民的生活质量,以及合理控制生态环境污染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时至今日,由于城市规划、土地使用和交通规划的脱节,过度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以及私人汽车的普及,世界许多国家的城市交通状况拥挤不堪,污染严重,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增长。

因此,如何借鉴别国经验和教训从而获得持续的经济发展,就成为每个国家必须面对的课题。

新加坡偏居亚洲一隅,以其健全发达的交通路网和运输系统,前瞻性的交通管理与调节战略,有计划的土地使用和城市扩展政策,而成为现代都市发展的典范——世界闻名的“花园城市”。

虽然新加坡在国情上有一定的特殊性,但它的成功发展经验却包含了普遍。

当今我国许多大城市正进入高速扩展的阶段,借鉴和学习新加坡模式,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新加坡交通现状1.1交通概况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屿国家,人口420万,面积685.4km2,人口密度高达6100人/km2,机动车总量72万辆,其中私人小汽车41.4万辆。

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加上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新加坡已成为国际航运中心,是世界的十字路口之一。

新加坡国土从东到西仅几十公里,但公路总里程却有3100km,其中高速公路150km,如果把全岛所有的车道长度加起来,总里程可达到7000km,这相当于从新加坡到泰国曼谷距离的5倍。

新加坡公路的占地总面积已超过全国土地的10%,几乎和全国住房占地面积相等。

1.2城市交通规划新加坡的城市交通特色在于建立了完整有效的道路交通网络,包括普通道路、城市快速路、地铁系统、轻轨系统等。

迄今为止,新加坡已建成总长3000km以城市快速路为主干、普通道路为支线的道路交通路网系统。

香港和新加坡城市综合体建设的启示_以中环和IONOrchard购物中心为例

香港和新加坡城市综合体建设的启示_以中环和IONOrchard购物中心为例

第10卷第5期2011年10月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angnan University(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Vo l.10 No.5Dec. 2011[收稿日期]2011-09-08[作者简介]王晓红(1963-),女,北京密云人,博士,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有:服务外包、工业设计、创意产业、跨国直接投资、国际贸易等.香港和新加坡城市综合体建设的启示以中环和ION Orchard 购物中心为例王晓红(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北京100038)[摘 要]城市综合体的开发建设,其目的是实现城市土地空间充分利用、工作与生活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

香港、新加坡同属于土地资源紧张,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其城市综合体开发建设具有交通立体化、功能综合化、土地集约化、节奏高效化、生活便利化等特点,对我们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城市;立体化;综合化;便利化[中图分类号]T U -0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973(2011)05-0052-06Inspira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C omplexes inHong Kong and SingaporeTake Central Surrounding and ION Orchard Shopping C enter as ExampleWANG Xiao -hong(M acro eco no mic Resea rch Instit ute o f ND RC,Beijing 100038,China)Abstract:T he pur pose o f the dev elo pment and construction o f urban co mplex es is to achiev e a full use of ur ban land space,and to realize w o rk -life harm ony,man -environment harm ony.H ongKong,Sing apore belong to areas w ith the same land r esource constraints,population density;their urban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ur ban co mplex es have the follow ing features:transpo rtation three -dim ensional,functional integration,intensificatio n of land,efficient pace,living facilities and other character istics,w hich have important im plications to us.Key words:City;Three -dim ensio nal;Integration;Facilitation一、城市综合体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特征(一)基本概念城市综合体是将城市的商业、办公、居住、酒店、餐饮、会议、展览、文化娱乐和交通枢纽等若干关系密切、性质不同的服务形态在区域范围集聚,城市功能在空间上进行组合,并在各功能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复杂而统一的综合体。

新加坡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新加坡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新加坡发展给我们的启示近些年来,新加坡由一个弹丸之地的小国发展成为经济繁荣、城市发达、社会和谐的先进国家,其发展的经验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纷纷组织政府机构和企业到新加坡学习考察,以借他山之石攻发展之玉,本文作者在2008年年末到新加坡进行了为期三周的公共管理和经济管理学习考察,此文即学习考察体会。

标签:新加坡;经济发展;城市管理;社会和谐一、新加坡经济腾飞的原因探究新加坡为什么能从一个弹丸小国发展成为经济强国?通过学习考察,笔者认为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可资我们借鉴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新加坡经济腾飞,得益于其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机遇意识。

新加坡不仅面积小,而且没有资源。

然而,新加坡人却在李光耀的领导下,以其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抢抓机遇的能力,把生存危机变成了国家发展的动力。

为了生存,他们先后与马来西亚签订了两个从柔佛州购买淡水的协议,两个协议分别于2011年和2061年到期。

为了争取发展空间,他们悄然进行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由之前的由马来西亚进口的一个“水龙头”发展为现在的四个“水龙头”:购买马来西亚的天然水、利用完善的雨水收集系统汇集的雨水、淡化后的海水和生活污水处理后的净化水。

不仅解决了自身的危机,还将马来西亚进口的原水进行处理后反输送马来西亚赚取利润,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自己具有世界竞争力的污水净化和海水淡化处理技术,向国外输出技术和管理。

为了发展,新加坡总是在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建立经贸往来关系的同时,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在夹缝中寻找生境、创造机遇。

在新加坡之前,国际上只有纽约、伦敦和东京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美金交易,但是,新加坡却利用了三个城市之间存在时差的问题大力发展外汇交易市场,在伦敦市场关门之后、东京市场还未开业之前的时间空隙进行美金交易,从而将新加坡发展成为世界第四大外汇交易市场。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和印度的迅速崛起和全球制造业向两国转移的趋势,新加坡又把开放和合作的重点锁定在中、印两国,除了加大向两国的投资和吸引两国投资外,明确提出要针对两国不断增加的中产阶级规划其产业和服务,提出要放弃之前禁赌的理念,大力发展旅游业,在旅游胜地滨海湾和圣淘沙分别由美国拉斯维加斯金沙集团和马来西亚云顶国际集团投资50亿新元以上,新建两个赌场,以吸引中、印两国的中产以上阶级到新加坡旅游,计划到2015年,使旅游人数由2005年的880多万人扩大到1700万人,每年解决6万个就业岗位,拉动GDP增长1.6%,推动新加坡成为国际会展中心。

新加坡的发展战略及启示

新加坡的发展战略及启示

新加坡旳重大发展战略及启示从世界地图上看, 新加坡仅是一种小点, 但这个不具有任何资源禀赋旳弹丸小国仅用四十余年旳时间, 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国富民强旳华丽转身, 成为国际社会赞誉并学习旳楷模。

通过十多天旳学习、观测、感受与体会, 新加坡政府旳战略思维及务实做法给我留下了深刻旳印象。

一、国家绿化战略上世纪60年代新加坡挣脱英国殖民统治后, 面对一穷二白、肮脏落后旳现实, 政府把绿化做为确定国家竞争优势旳首选战略, 开展全国绿化运动, 建设花园都市。

一是选择适合当地生长旳树种。

按照快长高大、枝叶繁茂、不易折枝等原则, 从世界各地引进适合在新加坡生长旳树种, 全国85%旳树种从国外引进, 高大旳雨树成为新加坡都市一道独特、漂亮旳风景线, 让每个到过新加坡旳人念念不忘。

二是美化运用水道。

改造运用新加坡河, 保留河岸原有都市风貌, 克拉码头、游新加坡河成为著名景点, 对新加坡旳原有水系合理整改, 保持原始风貌, 把自然、人文、环境有机结为一体。

三是打造花园中旳都市。

由“花园都市”向“花园中旳都市”前进, 建设280个都市公园、150公里旳环岛绿道, 运用步行通道把各个公园有机串联起来, 全国共种植1100多万株树木, 没有一块裸露土地, 森林覆盖率到达45%。

绿化战略迅速优化了新加坡投资环境, 改善了人们旳生活环境, 并极大振奋了人们旳精神。

二、经济全球化战略从建国开始, 新加坡就清醒地认识到, 只有跟世界旳经济接轨, 才能发展自己。

为此, 新加坡把自身发展同亚洲发展亲密地关联, 以世界旳眼光来谋篇布局, 从而在联结东西方旳世界产业体系中精确定位。

一是大力引进跨国企业。

组建经济发展局, 针对世界500强上门招商, 并在税收等方面对跨国企业出台优惠政策, 使得新加坡成为1965-1993年期间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最多旳国家。

目前, 新加坡已引进7000多家外资企业, 其实4000家为区域总部, 新加坡旳GDP中有42%由跨国企业发明。

交通管理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引进

交通管理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引进

交通管理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引进交通管理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城市交通问题的日益凸显,借鉴和引进国际经验成为了提升交通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不同国家的交通管理经验中寻找启示,探讨如何将国际经验引进到本国的交通管理实践中。

首先,我们可以借鉴新加坡的交通管理经验。

新加坡是世界上交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其交通管理水平备受称赞。

新加坡的成功在于其综合性的交通规划和创新的管理手段。

例如,新加坡实行了高拥堵税,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使用量。

此外,新加坡还推行了电子道路收费系统,有效缓解了交通拥堵问题。

我们可以借鉴新加坡的这些经验,通过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交通规划和引入先进的管理手段,来改善我国城市交通状况。

另一个值得借鉴的国家是日本。

日本的交通管理以其高效和安全性而闻名。

日本的铁路系统是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其高铁网络覆盖了全国各地。

除了铁路,日本还大力发展了地铁和轻轨交通系统,形成了多层次的交通网络。

此外,日本在交通规划和建设中注重细节,例如为行人和自行车设计了便捷的交通设施。

我们可以从日本的经验中学习,在交通规划和建设中注重细节,提高交通系统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欧洲国家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交通管理经验。

例如,荷兰是自行车友好型国家,其鼓励居民骑自行车出行,减少对汽车的依赖。

荷兰的自行车道网络覆盖了全国各地,鼓励居民选择环保、健康的出行方式。

此外,德国在公共交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德国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发达,票价合理,服务质量高。

我们可以借鉴荷兰和德国的经验,在城市交通规划中注重发展自行车道和改善公共交通服务,以减少汽车使用量,缓解交通压力。

除了以上几个国家,还有许多其他国家的交通管理经验值得借鉴。

例如,美国在交通管理中注重科技创新,通过智能交通系统和数据分析来提高交通效率。

澳大利亚在交通规划和设计中注重可持续发展,鼓励使用清洁能源交通工具。

新加坡港的通航管理及启示

新加坡港的通航管理及启示
·21·
要重视抛锚操作 确保安全
抛锚操作是关键性的船上操作, 稍有失误就会造 利用风流作用逐渐将锚链送出至需要长度。
成断链丢锚和损坏锚机等事故。所以, 船长对于每一次
非深水抛锚一般只要将锚松出锚链筒或松至水面
的抛锚操作都应该认真而有准备。公司 SMS 文件也有 即可。船速可以在 0.5 kn 上下。
在日常值班 工作中, 新加 坡 MPA 把船 舶 报 告 系 统、VTIS、GMDSS、S&R 值班等都集中在一起, 这与上 海港在模式上是 类似的。新加 坡 MPA 为提高 救助效 率, 对社会作出承诺: 接到报告后, 巡逻艇在 30 min 之 内到达现场, 组织、协调、指挥抢险, 报告现场情况。上 海港目前也采用了这一方式加强自我要求, 上海海事 局在 2007 年 7 月 1 日 起实施的 应急体系中 根据辖区 特 点 和 黄 浦 江 、长 江 、海 区 的 不 同 情 况 也 提 出 了 类 似 的 时间要求。 4 新加坡 MPA 的 VTIS 值班
锚到海底后, 刹车刹妥, 锚机离合器脱开, 使用刹车利用 马达事故, 往往是船速未掌握好( 进/退过大) , 或者大
风流作用逐渐将锚链松出至需要的长度。如果嫌锚链 副没有在船艏以至于锚链受力情况不明或者采取措施
松出太慢, 也可使用微退车, 但应该掌握倒车时间, 一般 不果断所致。
只开 10 余秒左右; 如果采用锚机送链方法, 可以直接将
( 3) 抛锚前的准备( 备锚) : 非深水抛锚一般只要将
锚是指水深在 25 m 以上水域进行的抛锚作业。通常, 锚松出锚链筒或松至水面, 刹车刹妥并离合器脱开。
为了防止锚和链的重力冲击造成锚冠或锚爪损坏和过
深水抛锚采取将锚松出至海底约 5 m 左右, 刹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加坡、香港公共交通枢纽建设的启示
1、集约利用土地,提升土地利用价值
新加坡和香港都十分关注土地的综合利用,在建设交通枢纽的同时,都考虑了与枢纽紧密结合的物业开发,通过合理引导乘坐交通工具的客流为配套的商业物业带来无限生机。

与香港荃湾地铁站连接到新之城就是集约利用土地进行交通枢纽及上盖物业一体化开发的典型例子,建筑物首层建设巴士公交站场,二、三层群楼利用大量的换乘客流开发为商铺及酒楼餐饮,塔楼开发为写字楼物业。

由于各部分功能衔接紧密,因此物业经营十分良好,各种交通方式的换乘也十分便捷。

同样地,新加坡的盛港枢纽也利用物业的首层作为与地铁换乘的交通枢纽总站,枢纽上盖开发为商业住宅,在大大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程度的同时,通过商业的经营提高了换乘枢纽的活力,使整个枢纽物业成为一个人气旺盛、安全舒适的公共活动空间。

此外,国外一些公用建筑在建设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了土地集约利用的原则,给了我们宝贵的借鉴经验。

香港窝打老道附近一个垃圾收集场就利用其边角用地及上盖,加建了社区康乐体育设施(乒乓球、羽毛球场),十分紧凑、实用和有趣。

2、统筹区域规划,扩大换乘枢纽的辐射能力
每一种交通方式都有其特定的辐射范围,恰当地组织不同交通方式在特定区域进行有效的衔接,结合交通和商业的辐射作用,才能有效发挥公共交通系统的作用,新加坡卫星城的交通枢纽建设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清晰的概念。

以新加坡大巴窑卫星城为例,公交枢纽就像是区域的心脏,不仅通过地铁、巴士等交通方式有效解决区域18万居民的出行需求,
而且在规划之初就把整个卫星城主要的商业设施集中在枢纽周边用地,合理引导区内居民利用方便的接驳巴士出行和消费,从而有效地解决了交通组织困难、管理难以协调统一的问题。

3、枢纽功能布局清晰,“动、静分离”
在新加坡,换乘枢纽与商业物业是紧密连接的,但即使商业区域人头涌动、交易活跃,也不会影响换乘枢纽的正常运作;在换乘枢纽内部,就算同时多辆巴士落客、上客,都不会相互干扰。

这都是归功于枢纽站场的建设清晰的划分了不同的功能区,这是实现快速、高效换乘的关键。

大巴窑枢纽整个用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室内面积约5千平方米,室外设28个固定停车位,13个非固定停车位,满足19条始发线路和两条中途线路的需求。

该枢纽采用“堤岸”式设置上、落客点,避免相互干扰。

在站内针对不同区域的线路也设置了5个候车区,围绕地铁进出口呈环状布置,大大缩短了地铁换乘巴士的距离,旅客也可以很方便地知道自己将要换乘的线路位于车站内的明确位置。

为了减少乘客在换乘区域的停滞时间,换乘大厅没有设置较大规模的商业,一个短距离的过渡空间,就能使两种不同的行为活动独立分割,实现“动态换乘“和”静态消费“活动的分离。

4、在站内适合的位置设置简明直观的信息发布
乘客最关心的是自己到达目的地可以换乘哪些线路、在哪里候车、什么时候开车这几个重要的信息。

大巴窑换乘站只在站内中央位置设置了一台动态信息发布器,滚动播出不同线路的开出时间和候车区域。

其余地方设置了六个固定的导乘信息牌,提供换乘站地图、换乘线路及覆盖范围等信息。

同时,每一个候车点都会明确标明该候车点的线路名称。

地铁与公交转换区域提供了明确定地铁信息,同时,在连接地铁站厅及枢纽公交候车厅的通道,也进行动态的地铁运行信息发布。

在香港的荃湾枢纽站,我们看到了更为“前置”的换乘导引,由于巴士站设在枢纽的首层,而乘客从地铁站厅出来已经是枢纽的第二层,因此枢纽在第二层就开始把换乘不同巴士线路的乘客分流到首层的“岛”,每一个“岛”都是特定的线路的候车区。

5、以人为本、注重细节,提升服务水平
新加坡的交通枢纽建设很注重人性化的设计,在很多细节上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使枢纽的服务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

大巴窖换乘枢纽是新加坡第一个全冷却候车枢纽,自动感应的屏蔽门在待发车进入感应区域后才自动开启。

为了减少乘客在换乘大厅的停留时间,大厅内只设置了极少的座椅。

为了有效解决乘客候车休息的问题,候车的栅栏设计成可以靠坐的“长椅”形式,十分人性化。

换乘大厅内还安放了若干个资料索取栏,派发印有换乘信息的广告单张,供乘客自由取用。

换乘大厅内没有夸张地“滥登广告”,乘客可以很容易、直接地获取各种导乘的信息。

6、优化停车及行车流线,提高枢纽运作效率
无论在新加坡还是香港,交通枢纽的行车流线都尽量避免出现交叉或对冲,同时,在站场内会预留足够的车辆疏解通道,以防车辆在枢纽站场内堵塞。

落客区采用锯齿形的停车位设置,可以增大停车位的转弯半径,更方便巴士的进出停靠。

7、立体设计,设置便捷的垂直通道,缩减换乘距离
由于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立体化已成为交通换乘枢纽发展
的必然趋势。

在新加坡的盛港枢纽,我们看到了架空轻轨(s k y t r a i n)、巴士、地下铁道组成的三层立体换乘系统,由于设置了紧凑的换乘通道,乘客可以在短时间内进行不同交通方式的快速换乘。

在香港,地铁荃湾地面站是一个全方位的地铁与各种交通方式立体衔接的紧密系统。

以地铁站为核心,首层设置了屋邨楼盘的专线巴士接驳区域,地铁站厅层通过二层过街天桥和连廊通达独立的换乘枢纽和公交换乘总站。

为了有效的引导乘客换乘公共交通工具,甚至在户外也设立了自动扶梯。

此外,枢纽的规划设计不仅考虑了缩短行人的换乘距离,也尽量使接驳的巴士路线在地铁车站最便捷的灵活的设置上落客点,比较特别的是由于有一座高架桥跨在该地铁站之上,就因势利导地在高架路上设置了一个地铁公交换乘点。

8、舒适的连通空间,有利于客流引导及商业氛围的培育
在新加坡,由于经常会出现骤雨,因此,公共活动空间很多都会设置风雨连廊,使人能不受天气的影响而进行户外活动。

而然,这样的设计理念在交通引导和商业氛围的培育上却起到了更为积极的作用。

我们发现,很多地铁站都设置在主干道的交汇点,地铁出入口外不适宜设置公交上落客点,而通过连廊,可以让地铁出入口“延伸”到50~100米的范围外,地铁乘客可以很自然的顺着连廊到达公交和的士的换乘点,避免主干道路口的交通拥堵情况的出现。

在香港,不同商业物业之间也往往建设了连廊,有效引导客流并提升物业的商业氛围。

9、智能调度,高效管理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调度已经成为可能,在新加坡的大巴窑换乘枢纽,只需要一台智能信息管理器,2~3个管理人员就可以完成整个枢纽车辆的调度工作,十分高效。

在枢纽始发的线路,当巴士停泊在固定的停车区后,司机就把
自己的信息卡片在管理器上刷读,电脑就会分析读取的数据,纪录该车已经进入枢纽并自动安排好该车的下一趟发车时间,司机就可以提前知道自己的发车时间并做好休息。

10、电子收费系统应用,实现停车及接驳巴士连乘优惠
在香港,我们考察了智能支付设备和智能收费系统,该系统可以应用在接驳巴士收费、交通换乘枢纽停车收费等方面。

通过收费系统的后台拆帐,还可以实现不同交通方式换乘优惠措施的实施及收益分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