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理论[1]

合集下载

制度理论PPT

制度理论PPT

如果政策分析人员能够明确界定苏 联政府有关机构的行为模式等制度 方 面的特征 ,特闷实际上就解释了苏联 在古巴导弹中的反应,回答了“苏联为 什么会把导弹放在古巴”这样一个令人 十分头痛的问题。
Page
14
北京市出台的"严格限制“养狗的政策
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市民养狗数量增多,导致一系列问题,不 少市民抱怨养狗妨碍他人级破坏环境卫生,1994年北京市了“两会” 期间,400位市人大代表在有关议案上签名,要求北京市严格限制养 犬。1995年5月,北京市正式颁布和开始有关实施《北京市严格限制 养犬的规定》。限养法规规定:“经批准养犬的,必须缴纳登记费和 年度注册费。重点限养区内每只犬第一年登记费为5000元,以后年 度注册费为2000元。” 对于“严格限制”的养狗政策,多年来持正反意见者争论不休, 还激发 了养犬人和不养犬人之间的矛盾。
何为“制度”,何为政治制度?
• 1.制度一般指要求大家 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 或行动准则,也指在 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 的法令、礼俗等规范 或一定的规格
2.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中 ,统 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 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 从更为宽泛的角度看,政治制 度是指社会政治领域中要求政 治实体遵行的各类准则或规范, 政治制度是随着人类社会政治 现象的出现而产生的,是人类 出于维护共同体的安全和利益, 维持一定的公共秩序和分配方 式的目的,对各种政治关系所 做的一系列规定。
Page
2
制度对政策过程的重要性
• 1 许多制度主义认为制度就是国家或公共机构,因此制度 对政策过程的重要性首先就在于国家机构是公共决策者。
• 2 制度因素是塑造决策者和政策过程的其他参与者的行为 的重要力量。 • 3 制度与政策结果之间存在关联性。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理论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理论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理论在分析企业治理结构和产权制度的基础上,我们在这里接着分析企业管理制度。

因为有了对治理结构和产权制度的了解,再谈企业管理制度可能就比较容易一点。

在没有展开对企业管理制度分析之前,有几个观点需要首先阐明。

第一个观点,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什么讲这个问题?因为现在在实践中往往是把企业管理制度排斥到了企业体制之外,例如,我们现在在谈论企业体制改革问题的时候,经常是只讲产权制度及治理结构的改革,在谈完这两个问题之后,才强调企业管理制度的问题。

也就是说,我们国家通常并没有把企业管理制度看成是企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我们国家所谈的企业体制是一个比较狭窄的概念,就是仅仅指企业治理结构和产权制度。

实际上,企业管理制度也是企业体制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要提醒大家,我们这里讲的企业管理制度,是从它是企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谈的。

如果是硬要把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体制分割开来,那么后面的论述就会非常的艰难。

同时,讨论这个问题实际上也有一个跟国际惯例接轨的问题,国际上讲企业体制问题时是包括企业管理制度的。

但是我们国家现在还往往是把企业管理制度排斥于企业体制外,这是不对的,因而需要按国际惯例重新界定。

总之,企业管理制度实际上是企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不能与企业体制分开的。

第二个观点,企业的管理制度与企业的产权制度以及法人治理结构,是不能互相替代的。

也就是说,我们绝不能只强调法人治理结构和产权制度的重要性,而忽视甚至否定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和产权制度固然重要,但是它们是不能代替企业管理制度的。

因为,虽然产权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是企业管理制度的基础,但是企业管理制度往往又是法人治理结构和产权制度的作用的延伸,同时企业管理制度也是法人治理结构和产权制度的功能的一种贯彻机制,即作用机制,这就充分表明它们之间是不能互相替代的。

一个好的企业管理制度当然需要有一个比较好的企业治理结构和产权制度,在一个比较糟糕的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的基础上,是建立不起-好的企业管理制度的。

制度理论

制度理论

4.多层次、多方位的对策理论研究
如前所述,该中心的学术研究或者说制度 分析的学术方法在于多层次、多方位的理 论分析和研究。这一方法在该中心的对策 理论研究方面十分明显,现已形成基本的 理论构架。有关管理制度方面的对策研究, 在我国已有较早的学术渊源,如古代田忌 赛马的故事,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对策研 究案例。 欧美学者把这些案例加以规范化、 理论化,从而形成欧美政治、经济类研究 生的一门必修课,即对策理论。这理论所 强调的就是运用一定范畴和原则,提出最 佳对策、选择与决策。
二、制度分析理论的前沿: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政 策分析中心 (全称为,政治理论和政策分析中心)
1.产生
由著名学者奥斯特罗姆夫妇组建于1973年,两年后即成 为政治理论和政策分析的学术研究的重要基地,该中心 围绕大型研究计划--比较制度分析与发展,并在亚洲、非 洲、拉丁美洲和加拿大等地建立起学术分支机构,从而 使这一中心的影响越来越大。
一、制度分析理论的形成
1.定义 所谓制度分析,就其字面而言,及是对各种类型的政治与行政管理 制度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分析和研究。进而言之,这种理论着力 于运用当代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成果,以及经济学的方法,对政府和 行政管理制度进行分析,并形成一种特定的研究和分析方法,以及 相对确定的研究范畴与对象,既注意宏观理论研究又强调微观政策 分析,从而试图揭示人类社会及其相关制度的发展模式和方式。
2.近年来,我国一些学者和科研工作者也开始注意对这 一学术思潮进行分析和研究。商务印书馆1992年翻译出 版的《制度分析与反思》,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 的《公共选择理论导论》,和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翻译 出版的《美国行政管理危机》以及散见于有关报刊杂志 的一些制度分析论文,已表明我国一些科研工作者对此 所引起的注意。值得指出的是,不少当代制度分析理论 的知名学者对我国的传统学术理论以及当代经济和行政 管理改革和开放事业抱有浓厚兴趣。当然,对于这一学 术思潮的理解和认识,像对待其他西方学术思潮一样, 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和探讨,以期有益于我 国行政科学研究的发展。

制度理论

制度理论

二、制度理论
1.起源 制度理论起源于传统的政治学。 2.含义
制度理论是指通过对各种制度的科学实践研究而形成的一 种系统化的理论模型。
3.主要研究范围:涵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关制度与 机制建设的系统的理论内容。
4.当前制度理论的发展状况
1
新制度济学理论
混沌理论认为在混沌系统中, 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 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 极其巨大的差别。我们可以用在 西方世界流传的一首民谣对此作 形象的说明。这首民谣说: 丢失一个钉子, 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 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 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位骑士, 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争, 亡了一个帝国。
返回
3. 为某些个人和团体提供接近政府权力的便利, 为另一些个人和团体设置障碍。
(四)制度理论模型在实践过程中存 在的缺陷与问题
1.政策过程涉及政府中的许多部门,它们的行为规律存在 明显的差异,集中表现为日常的工作惯例和俗套。
2.政策过程中大的行动是无数次和经常性小的行动的汇 集或结果,政府机构中处于不同层级的部门和个人扮演 了这些小的行动的主要角色。
(二)政府制度与公共政策之间 的关系
制度理论认为公共政策与政府 制度密切相关,政府制度是公共政 策的母体,决定着公共政策整个生 命周期的变化,简言之公共政策是 政府制度的产物。
(三)政府制度的结构性模式对公共政 策的影响
1.有利于某些政策的形成与实施,不利于另一些政策 的形成与实施。
2.对社会上的某些利益需求提供便利,对另一些利 益需求起抑制作用。
2.实践意义: (1)有利于公共部门制定科学的 公共政策; (2)有利于克服政府失灵;
(3)有利于加 强公共政策的稳 定性从而维护社 会稳定。

4制度理论

4制度理论
6
新制度理论
制度理论的“新”、“旧”之分标志是:1977 年约翰·梅
耶(John W Meyer)和布莱恩·罗恩(Brian Rowan)在 《美国社会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Sociology )上 发表的论文《制度化组织:作为神话和仪式的正式结构》 (Institutionalized Organizations:Formal Structure as Myth and Ceremony)。——见鲍威尔与张永宏的书
帕梅拉·托尔博特(Pamela S.Tolbert)和林恩·朱克尔(Lynne G. Zuker)1983年在 《管理科学季刊》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上发表的论文《正式组织结构 变革的制度根源:1880-1935年公务员改革的扩散》(Institutional Sources of Change in the Formal Structure of Organizations: The Diffusion of Civil Service Reform,18801935),该论文对新制度理论在研究方法上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见张永宏的书
制度化安排使各种行为变得规范和稳定。斯格特《组织理论》p128 制度化组织是社会选择的结果,而理性化组织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例如:行政化,功利化,信誉化,……,都是制度化过程的结果。
现代组织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成为制度化的组织。
18
案例:住院风波
医院要求必须出院:
①这种病目前医学治不了; ②给外国人腾房子——中国人的地位在变化,医生还没有意识到;
19
组织存在分离现象
组织中技术环境与制度环境存在一致与分离现象。
一致,例如:教务处、研究生处等机构设置;评职称的一些规定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社会主义制度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社会主义制度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社会主义制度理论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的核心原理是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并建立起相应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体系。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角度,探讨社会主义制度理论的内涵、特点和发展。

一、社会主义制度理论的内涵社会主义制度理论,旨在通过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发展,消除私有制的剥削和压迫,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发展。

在社会主义制度中,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和根本特征,是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核心标志。

此外,社会主义制度还包括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等方面的内容。

在社会主义制度中,生产资料公有制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点。

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意味着国家或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拥有并管理生产资料,生产过程是为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社会的整体利益服务的。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在这一基础上,具有计划经济为主导、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等特点。

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制度中,政治体制是与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具有人民民主的特点。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政治体制确立了工人阶级领导地位,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人民群众通过选举、选举受权机构成员、参与政策决策等方式,行使权力,保证国家的管理和决策更贴近人民群众的利益。

最后,社会主义制度还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和传承。

社会主义文化体制建设旨在培养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素质。

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文化体制具有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社会主义制度理论的特点社会主义制度理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社会主义制度理论强调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

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区别。

其次,社会主义制度理论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的主人,对社会生活的组织和管理有着重要的决策权力。

公共政策导论-制度理论

公共政策导论-制度理论

2、政府制度是个人和团体 行为的结构性模式, 行为的结构性模式,这些行 为模式具有持久性特征, 为模式具有持久性特征,对 公共政策内容的影响表现: 公共政策内容的影响表现: (1) 有利于某些政策的形 成与实施, 成与实施,不利于另一些政 策的形成与实施。 策的形成与实施。 (2) 对社会上的某些利 益需求提供便利,对另一些 益需求提供便利, 利益需求起抑制作用。 利益需求起抑制作用。 (3) 为某些个人和团体 提供接近政府权力的便利, 提供接近政府权力的便利, 为另一些个人和团体设置障 碍。
• 制度理论认为,公共政策与政府制度之间 是非常紧密的,政府制度是公共政策的母 体,它在公共政策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发生 着决定性的影响,也就是说,不同的政府 制度会导致不同的政策输出,公共政策是 政府制度的产物。

1、起源:制度理论起源于传统的政治学。 起源:制度理论起源于传统的政治学。 2、含义:制度理论是指对各种制度的 含义: 科学实践研究而形成的一种系统化的理 论模型。 论模型。 3、主要研究范围:涵括政治、经济、 主要研究范围:涵括政治、经济、 文化等方面有关制度与机制建设的系统 的理论。 的理论。
四、有关制度创新
1、制度创新的核心及内涵
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社会政治、经济和管 理等制度的革新,是支配人们行为和相互关系的 规则的变更,是组织与其外部环境相互关系的变 更,其直接结果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促使不断创造新的知识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及 社会财富源源不断的涌现,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
制度理论
一、制度的含义
1、狭义的制度:指一个系统或单位 狭义的制度: 制定的要求下属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 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 。 2、广义的制度:指在一定条件下形 广义的制度: 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 系就是制度,如政治制度、经济制 度、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等 等。

制度主义理论

制度主义理论

制度主义理论制度主义理论(Institutionalism)是一种关注社会制度和组织的学说,认为社会行为和社会变革是由社会制度和组织所决定的。

制度主义理论强调社会制度和组织的重要性,认为它们是影响个人行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制度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社会制度和组织的性质和规则对于个人和社会行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组织会对个体的行为和社会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制度主义者认为,改变社会制度和组织的性质和规则可以促进社会变革和个人发展。

制度主义理论主张,社会制度和组织的性质和规则是历史和社会条件的产物。

社会制度和组织的形成和发展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们反映了社会利益的权衡和社会权力的分配。

制度主义者认为,社会制度和组织的变革应该基于对社会历史和社会条件的深入理解,并遵循合理的理论和方法。

制度主义理论强调社会制度和组织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

社会制度和组织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

制度主义者认为,要理解社会行为和社会变革,必须分析社会制度和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制度主义理论也强调社会制度和组织的改革和创新。

制度主义者认为,社会制度和组织的改革和创新是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关键。

制度主义者主张,在社会制度和组织的改革和创新过程中,应该尊重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特点,以及个体和群体的权益和利益。

制度主义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它被运用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以解释社会行为和社会变革的原因和机制。

制度主义者通过研究和分析社会制度和组织的性质和规则,揭示了社会行为和社会变革的深层次动因。

总的来说,制度主义理论强调社会制度和组织的重要性,认为它们是影响个人行为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它提供了一种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改变社会制度和组织,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

制度主义的发展不仅对于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组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于提高人们的社会认识和社会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 于 知 识 ( 的 组 织 )(Penrose, 资源依赖(Pfeffer &
1959; Prahalad & Hamel, 1990; Salancik, 1978)
Teece & Pisano, 1994; Nonaka &
Takeeuchi, 1995)
制度理论(Selznick,
1949; Mayer &
权变理论(Lawrence & Lorsch, 1967)
比 较 结 构 (Woodward, 1965; 社 会 技 术 系 统
Pugh等, 1969; Blau, 1970)
(Miller & Rice,
1967)
交易成本(Williamson, 1975)
组织生态学(Hanna & Freeman, 1977)
PPT文档演模板
制度理论[1]
n 自然系统视角是在批判理性系统视角的不足中发展起来的, 它引入了一种对组织全新且有趣的看法。自然系统视角把 组织看作是一个社会系统,有着所有社会系统具有的共性, 如组织要服务的目标不那么单纯、简单和具体,组织里除 了高度正式化的结构之外,还存在非正式结构,后者既有 负面作用也有积极作用。自然系统视角的代表性学派有梅 奥的人际关系学说、巴纳德的协作系统观点、塞尔兹尼克 (Selznick)的制度论思路、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PPT文档演模板
制度理论[1]
理论视角
n 著名的组织社会学家Scott曾对组织研究历史上的各个主 流范式进行了梳理和回顾,在其代表作《组织理论》一书 中将现有组织研究的发展归纳为三种理论视角的顺次出现, 即理性系统视角、自然系统视角和开放系统视角。
n 理性系统视角把组织看作是为实现特定目的所设计的工具。 “理性”术语也叫技术或功能理性,指的是一系列有组织 的行动以最高效率达到既定目标的程度。该视角关注目标 的具体化和组织的正式化,泰勒的科学管理、法约尔的一 般管理理论、韦伯的官僚行政组织以及西蒙的管理行为理 论被认为是理性系统视角的四种代表性理论。
9.网络理论
其中有3个即生态的、关系的、制度的理论,是基于社会学家的工作,
第4个政治的(资源依赖)观点也较多倚重的是社会学家Emerson的工
PPT文档演模板
作,把它应用于组织间层面(而不是人际层面)。制度理论[1]
微观的组织理论
(资料来源:Colquitt & Zapata-Phelan (2007),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结构层面 一 般 管 理 理 论 人际关系(Mayo, 1945) (Fayol, 1919)
冲突模型(Gouldner,1954)
生态层面
PPT文档演模板
1960-1975年 理性模型
开放系统模型
1975-至今 自然模型
有限理性(March & Simon, 1958) 组 织 活 动 (Weick, 1969)
n 不同于前两个视角,开放系统视角把组织看作是一个开放 的系统,与外面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着能量、信息、资源 的交换,这种交换关系是组织存活的关键。这种视角虽然 出现最晚,但它传播的非常快,并且对组织理论产生了巨 大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以后对组织内部特征的研究开始 让位于对外部事件和过程的研究,围绕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70年代密集产生了多个具有重大影响的至今仍然是学术研 究主流的理论学派。
PPT文档演模板
制度理论[1]
斯科特(2011)的分层模型:
分析层面
1900-1930年 理性模型
封闭系统模型
1930-1960年 自然模型
社会心理 层面
科 学 管 理 (Taylor, 1911)
决 策 制 度 (Simon, 1945)
人际关系(Whyte, 1959)
科 层 制 (Weber , 协作系统(Barnard, 1938) 1968译本)
¨ 代表人物Philip Selznick(著作《TVA与基层结构》1947) ¨ 关注主题:组织的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之间的关联
n 新制度学派(new-institutionalism)上世纪70年末产生
¨ 代表人物Meyer&Rowan、DiMaggio& Powell ¨ 关注主题:组织趋同性
制度理论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11
制度理论[1]
组织理论的来源
n 管理学 n 经济学 n 社会学 n 心理学
PPT文档演模板
制度理论[1]
宏观的组织理论
(资料来源:Colquitt & Zapata-Phelan (2007),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n 近代制度学派(n源自o-institutionalism)
n 70年代以来,新制度学派提出许多看似非理性的组织行为有其内在理 性逻辑,提出了“合法化机制 ”。
n 80年代以来,格拉诺维特、博特等人发展了社会学网络学派
PPT文档演模板
制度理论[1]
组织社会学制度理论
PPT文档演模板
制度理论[1]
制度学派
n 早期制度学派(old-institutionalism)
n 40年代中期以后,英、美等国众多的社会学家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 方法,对社会组织进行研究,提出了各种理论见解,组织社会学逐渐 发展为一门独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的结构功 能主义对组织社会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社会学中的其他理论,如 交换理论(见社会交换论)、冲突理论等对组织理论的发展也起了重要 作用。
Rowan,
1977;
DiMaggio & Powell,
1983) 制度理论[1]
组织社会学
PPT文档演模板
制度理论[1]
现代对社会组织的研究
n 现代对社会组织的研究基本沿着泰罗&法约尔的科学管理学派、梅奥 的人际关系学派、韦伯的结构学派这三个学派的研究方向发展。始自 法约尔、泰勒等人的从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对社会组织的研究,逐步 发展为管理科学;始自梅奥等人的对组织中的人的心理、行为、人际 关系的研究,发展为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组织行为学;韦伯从社 会学角度对官僚制组织的分析,发展为组织社会学。1938年哈佛大学 出版C.I.巴纳德的《经理的职能》一书,反映了对社会组织进行综合 研究的趋势,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唯一完整地、有系统地论述社会组 织的理论性著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