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现象

合集下载

于丹:美丽词语的生产者——于丹语言现象分析

于丹:美丽词语的生产者——于丹语言现象分析

般 情 况 下 , 演 讲 者 在 各 种 类 型 的 演 讲 中 , 多 用 短
法 , 有 浓 郁 的 书 卷 气 息 ,而 这恰 恰 是 书 面 文 学 语 言 的表 达 句 ,节 奏 明快 。但 于 丹 的 描 述 和 阐 释 则 常 常 表现 为 一 个 个
特 点。
长 句 ,这 种 句 子 往 往 包 含 有 多 个 定 语 和 状 语 ,一 连 串 的排
愤怒和 不加掩 饰的热 爱,面对他们 的青涩和 荒唐 ,面对他 灵 魂 喷 发 而 出 的 时 候 , 就 会 找 到 语 言 和 文 字 , 而 不 是 在 技
们 对 你 那 种 无 与伦 比 的 信 赖 和 发 泄 ,然 后 你 去 陪 伴 他 走 过
这 一段 。
二 、用 通 俗 的 语 言解 读 经 典 ,擅 长 讲 哲 理 故事
于 丹 ,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艺 术 与 传 媒 学 院 教 授 , 中 国 古 荡冲过去 桥头上马帮的布衣铃哐啷郎地在风中响着 那个 代 文 学硕 士 , 影 视 学 博 士 。2 0 年 国庆 期 间 在 央 视 《 06 百家 阳光啊极其奢侈 大把 大把地洒在你的书上 对着咖啡 看着
浮生啊 原来是 可以用来浪费的 就这样读读 闲书快 乐快乐
子 》 心 得 ” 亦 在 《 家 讲 坛 》 播 出 , 同样 反 响 强 烈 。 虽 你会 觉得浪掷浮生 原 来这 么潇洒 百 然 有 人 对 她 对 经 典 的 解 读 有 争 议 ,但 其 演 讲 时 的 语 言 风 格 这 段 文 字 中 , 于 丹 用 了 大 量 的 重 叠 式 词 语 ,如 “ 灿
却 给 人 留下 了深 刻 的 印 象 。 于 丹 演 讲 时 气 定 神 闲 ,娓 娓 道 灿 烂 烂 、 晃 晃 荡 荡 、 流 水 哗 哗 、哐 啷 啷 、 大 把 大 把 、读 读 出 ,古 今 中外 ,信 手 拈 来 。尤 其 是 她 那 出 口成 章 、 不 落 俗 闲 书 、 快 乐 快 乐 ”等 , 极尽 描 述 、 大 肆 渲 染 了一 幅 声 色 交 套 、 让 人 耳 目一 新 、直 达 人 心 灵 的 语 言 ,更 是 让 人 难 以抗 错 、动静结合的景象 。这种跨越 时空的景象 ,我们常常可 拒 。于 丹 的语 言 特 点 归纳 起来 主 要 有 以下 几个 方 面 : 以在 散 文 或 小 说 中 读 到 ,而 不 是 在 谈 话 式 的 口语 中听 到 , 因此 清新 悦 耳 , 具有 浓郁 的书 面气 息 。 于 丹 擅 长 描 述 、 渲 染 , 喜 欢 用 长 句 , 多 用 排 比 等 手

为何于丹被北大学生轰下台

为何于丹被北大学生轰下台

为何于丹被北大学生轰下台*导读:为何于丹被北大学生轰下台?北大讲堂昆曲演出后发言被轰下台,小编告诉你,不仅是北大学子在现场,很多观众是社会人士,那么为何于丹被北大学生轰下台?下面小编为您介绍。

于丹北大讲堂昆曲演出后发言被轰下台,后微博回应时间太晚,对台下朋友很不过意,并对老艺术家致敬!淡雅昆曲被蒙上谩骂的哗然氛围,闹剧背后是什么?看客们什么心理?北大学子们怎么啦?*一、于丹被轰?闹剧的背后,一场商演的看客心理本质是值回票价!期望与设想不一致?挫折感导致舆论攻击!【事件还原】现场:公开售票的商演观众:不仅是北大学子在现场被哄:没人说滚,于丹发言后观众依旧鼓掌质疑:服装有些不适合不明就里的人们多数会把矛头指向北大学生,但其实这只不过是一次在北大百年学堂开办的商演而已。

作为商业演出,不是学生抱着谦虚的心态来上课,远非早前的《百家讲坛》,故此资深票昆曲友们更希望看到的是每一分钟每一秒钟昆曲大家的精彩演出,哪怕一秒种都不希望浪费。

所以,此次闹剧,闹在看客,这不过这些看客后排也有北大学子,故此事件升级!还原事件真相,你会发现,这更像是一次消费者对产品不满的宣泄,只不过这盆不满的脏水连带着泼到了于丹的身上!对于消费者而言,只想一件事儿值回票价!*为何于丹被北大学生轰下台?如果在其中任何掺杂,哪怕是另一个领域的高者前来凑场发言,这种不纯粹也会导致消费者的挫折感,正应了挫折攻击假说!任何攻击行为的背后,是因为当事人在事件进展中遇到了挫折,而这次的挫折恰恰是主办方安排不符合看客需求所导致的。

其实说起来,既跟北大学子没大关系,也跟于丹没大关系!这恐怕也是为什么此事发生后,主办方主动出来发言澄清的原因。

*北大学生还原事件现场:*很多观众是社会人士网友HelenClaire是一名北大学生,她说自己是前晚的观众之一,于丹当天很不合时宜地穿着超短裙、黑丝、恨天高就上来了,实在不太庄重且有碍观瞻。

但她并没有听到很大声的滚,主要是各种下去吧和一句你没资格代表我们。

于丹讲课时候有错吗?到底错在哪?

于丹讲课时候有错吗?到底错在哪?

于丹讲课时候有错吗?到底错在哪?
于丹讲课的确出现了很多错误,举⼀个我印象最深的例⼦,就是她在讲《论语》⾥⾯,解释“为⼥⼦与⼩⼈难养也”,估计于丹是⼀位热爱孔⼦的⼥权主义者,所以她就把⼥⼦解释成了“汝⼦”,就是“你孩⼦”的意思。

这种说法根本不成⽴,因为⼩⼈是只的⼀个群体,⽽“你孩⼦”则是⼀个⼈的⾝份,⼆者根本不可能放在⼀起同类⽐较,难道“你孩⼦”⾥就没有⼥⼉么。

因此,于丹显然有些穿凿附会。

记得在2006年的时候,我有幸在现场听了于丹的第⼀次《百家讲坛》录制讲座,那个时候她没有红,只是试讲。

现场讲的是“《论语》⼼得”,当时听完真的很激动,觉得没有⼈那么讲《论语》,将它与现代⼈的⽣活联系起来,发现《论语》⾥⾯很多思想竟然可以解决现代⼈的焦虑。

当时,就觉得于丹肯定会⽕起来。

可是,当她⽕了,听多了之后却发现,不论她讲《论语》、《庄⼦》还是后来的昆曲,她表述的很多问题都差不多。

这时候,忽然发现,于丹其实是在“六经注我”,即⾃⼰想说什么,只是拿这些古代圣贤和⽂化来背书。

于丹⼝才真的很棒,出⼝成章,语⾔也及其华丽。

但是听多了,你会感到厌恶,因为刨去这些华丽的词藻,内核都是⼀些⼤家都知道的“⼼灵鸡汤”,听完会很舒服,但根本解决不了你的实际问题,这也是为什么于丹在全国⽕了之后,⼜迅速被⼈们厌恶的重要原因。

于丹在推动国学普及⽅⾯居功⾄伟,但她的东西“姑妄⾔之”,⼤家也就“姑妄听之”吧。

于丹是古代⽂学专业博⼠,家学也不错,后来她在北师⼤是传播学院⽼师,她当然知道古典⽂学哪些是正解,当然她更知道让⾃⼰成名,应该怎么传播知识。

积极的心灵治疗——于丹现象的大众文化心理解读

积极的心灵治疗——于丹现象的大众文化心理解读
精 神 层 面 上 的冲 击 。对 于 不 断 升 温 的 “ 丹 热 ” 社 会 各 是 人 们 的心 灵 体 于 ,
验 及 其 心 理 文 化 的 需 要 , 文 将 主 要 围绕 这 个 话 题 进 行 一定 的 阐述 , 而 带 给 我 们 更 多 的启 迪 。 本 从
统学术与传媒结合而成的产物 ,是文化与商业结合的产物 , 这
也 使 得 它 不 同于 以往 的学 术 , 然 , 红 大 紫 与 媒 体 的 炒作 是 诚 大 密 不 可分 的 , 以有 人 将 于丹 称 作 “ 术超 女 ” 但在 我 们 眼 中 , 所 学 。 于丹 给 人 一种 谦 恭 亲和 的感 觉 , 在讲 解 的 时 候 常伴 有 飞 扬 的手 势 , 音 听着 舒 服 , 字入 耳 , 晰 宜人 。 的句 句真 言 , 捅 到 声 字 清 她 都 了 观众 的 心 窝子 里 , 位 心 灵 的解 读 者 , 所 坚 持 的 , 是一 她 也正 是 我 们 每 个 人 内心 深 处发 出的 呼唤 。
适 应 了时代 的需要 , 正好 满 足 了人 们 的 这种 需 求 , 于丹 的 “ 在 心
《 百家讲坛》 是中央电视台第十套于 20 年 7月 91开播的讲 01 3
座 式栏 目, 目宗 旨为建 构 时代 常识 , 受 智慧 人 生 。 而 自开 栏 享 然 播 以来 , 直 收 视率 不 高 , 至 曾一度 面临被 央 视 抛 弃 的境 地 , 一 甚
们 , 比教 会 一样 , 人们 不 要参 与 世 俗 的纷 争 , 静 、 淡 , 好 让 平 恬 修 身 养性 , 将 庄 子 及庄 子 的 思想 “ 易 近 人 ” 带 给 大 众 , 古 她 平 地 让 文 化不 再那 么精 深而 深 不 可 知 、 高而 高 不 可 攀 。并 且 告诉 世 崇 人: 自己 畅游 在 庄子 磅礴 而浩 大 的世 界 里 是 多 么 的幸福 。 诚然 , 在经 济快 速 发 展 的今 天 , 如上 文 所 分析 的 , 正 多数 人 整 天活 在 喧 嚣 与 烦 躁 中 , 碌 使 得 人 们 身 心 疲 惫 , 忙 急需 要 心 灵 的解 脱 或者 说 渴望 得 到 一 种 心灵 的洗 礼 与 安抚 。 于丹 的解 读 而

于丹事件背后的文化危机

于丹事件背后的文化危机

于丹事件背后的文化危机11月17日晚,在北京大学剧院的昆曲专场大师云集,精彩纷呈,然而最后却出现了意外插曲:主办方邀请北师大于丹教授作最后总结发言,观众高呼“下去”,于丹不得已尴尬离场。

对于于丹遭遇这样的尴尬事件,评论界目前出现两种比较典型的声音:有些人认为北大的学子缺少雅量,而更多的声音则是批评于丹“心灵鸡汤”式的评论。

其实在我看来,于丹事件的发生是必然中的偶然现象。

2001年CCTV-10科教频道推出《百家讲坛》这个栏目,这个栏目在实现了国学与日常生活接轨的同时,但是由于其收视率不断攀升,所以也间接地“红”了一大批的高校名师,例如北大的于丹教授,厦门大学的易中天,还有蒙曼,刘心武,纪连海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逐渐地发现有些大师的水平真是不怎么高,但是却在百家讲坛上面讲的滔滔不绝。

《百家讲坛》从原有的学术和知识交流变为商业化的炒作平台。

久而久之,大众对《百家讲坛》这个栏目的崇高性就产生了怀疑,因而这次于丹事件可以看做是这种郁结起来的情绪找到的一个爆破点吧。

所以,我认为这样的事件是必然会发生的,但是选择于丹或是选择易中天完全是历史的偶然。

当然,这纯属我的个人看法。

对于丹事件,有的人认为是她一贯的“心灵鸡汤”式的传授方式引起的。

如果那些让于丹下去的北大学生或者外界人士真的是出于这样的一个原因的话,在我看来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是极其不恰当的,至少场合不恰当的,选择的方式更不科学理智。

虽然大学比之于高中小学,师生间的那种距离很明显的缩小了,师生间更多的时候是平等的学术交流和探讨关系,但是这样的关系并不意味着基本的尊重都可以被忽略。

退一步说,即使于丹不是一个北大的老师,是一名普通的学生,人家在上面作报告作演讲的时候,你在下面喊“下去吧,下去吧”,你难道不曾感觉到羞愧。

总之,我认为当别人在做很正式的报告或演讲时,你可以很正规地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断不可不尊重别人。

另外,即使是所谓的“心灵鸡汤”令你感觉到反感,那么就只有这一次让你反感吗?以前你不认为这是一种令你反感的东西吗?再者于丹所讲的到底是不是心灵鸡汤呢?百度百科载《心灵鸡汤》是杰克·坎菲尔、马克·汉森创作。

于丹到底错在哪???

于丹到底错在哪???

于丹的错误可以分为两类:一、她在对古文训诂上犯了毫无争议的错误。

什么叫训诂?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

对论语的训诂经过孔子弟子以及几千年来的文人的努力,几乎没有什么值得再讨论了的,论语中几乎所有的字句的词意都已经成为定论,这是无需再“与时俱进”的客观事实,也是很多无知的跟帖者理解不了的。

二、于丹犯了基于这种训诂上的错误而对论语深层解读的错误。

简单点说,就是在词意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在解释孔子为什么那样说的问题上,于丹犯了众多巨大的错误。

对于第一类错误,那是一个教授不应该犯的,如果教授要上电视面对全国观众,就更不应该犯了。

而于丹却犯了,比如于丹把“小人”解释成“小孩”,这能让人笑掉大牙,这类错误太低级,因此,说犯了这类错误的人没水准也就不算过激了。

从这个角度看,她必须受到批评,因为这是她对孔子无庸置疑的亵渎,是对传统文化的玷污,这不是她用“这只是我的个人心得”之类的言辞可以反驳和掩盖得了的。

这类低级错误在李悦的“《论语》可以乱讲吗——批评于丹”一文中得到了很好的论述,在此无需多言。

对于第二类错误,还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错误的训诂而解读出的错误,就好比用“1+1=4”推导出“1+1+1+1=8”一样;另一类是基于正确的训诂而解读出的错误。

要解读论语,训诂是基本手段,目的是在此基础上理解孔子如此说的原因,也就是还原孔子的本意。

如“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为什么兴于诗?为什么立于礼?为什么成于乐?我们要试图探讨其答案时,真的会出现“一万个读者眼里有一万个哈姆雷特”的情况,在这个问题上,支持于丹的人所说的“每个人都有解读经典的权利”是有道理的。

这符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规律,也符合马克思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统一的规律——每个个体都有其特殊性,孔子的伟大就在于把无限的个体特殊性用几个字概括了出来。

但是,对于这样的规律,只要一分解就会陷入片面,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经典哲学著作的一些句子是无法翻译的,只能靠读者自己去悟了——顿悟成佛,能悟成什么样,能否悟出来都要靠他们自己。

于丹为何会被轰下讲台?看她如何解释“女子与小人”,你就懂了

于丹为何会被轰下讲台?看她如何解释“女子与小人”,你就懂了

于丹为何会被轰下讲台?看她如何解释“女子与小人”,你就懂了文/林雅本文我们来介绍一位曾经的大网红,此人就是于丹老师。

于丹老师人如其名,形象落落大方,谈吐优雅,富有知性。

可以说,第一次接触于丹的人,无不被于丹老师优雅的个人魅力所吸引。

尤其是她开口说话的那一刻,动人而幽婉的声音,仿佛山间泉水,叮叮咚咚地敲击着我们的内心,让人十分愉悦。

当然,最让人愉悦的,还是于丹老师的心灵鸡汤,她对《论语》的个人心得,确实非常好听。

也因为这个缘故,于丹在《百家讲坛》开讲的《论语》心得,成为她成功的最大源动力。

可是,如今的于丹老师,为何销声匿迹?更尴尬的是,当初为何在北大点评昆曲的时候,竟被学生轰下讲台?笔者认为,原因还在于她的“鸡汤心得”。

《论语》虽然已经流传了几千年,而且其中的许多名句也都家喻户晓。

但是,关于《论语》的真正内涵,还是有许多不同的解读。

《论语》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它更是一部哲学思想著作,换言之,解读《论语》,绝不能简单的按照个人的成长轨迹和个人阅历,就对其大加标注。

可是,于丹的心得却让她大受欢迎,说明于丹确实有她厉害的一面。

但是,她“成也论语,败也论语”,因为有些名句,如果只是根据个人所好加以解读,将其熬成好喝的“鸡汤”,却是绝对不行的。

比如本文所讲的这句话,于丹的解释就让人喷饭。

这句话是出自《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中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的“女子和小人”,于丹是如何解释的呢?我们先来看看。

于丹认为,“小人”指的是小孩子,而“女子”自然是说女人。

于丹这一观点一出,马上引起轩然大波。

更有甚者,还直言于丹乱说《论语》、曲解《论语》,有辱国学经典,纯粹胡说。

但是于丹却一直强调,这只是个人心得,有何不可?于丹认为:孔子的意思是,女人和小孩子有着相同的心性,有时候可能让男人捉摸不定,所以称为“难养”!这句话果真如此含义?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解读于丹现象

解读于丹现象

解读于丹现象作者:钱理群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3年第06期于丹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论语》引起了中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值得注意的是知识界、学界的反应。

随着讨论的深入,就有人指出:“于丹的要害不在知识,而在思想。

”(吴迪《笑谈于丹》,《中国方域》,2007年第2期)也就是说,于丹通过她对《论语》的讲解,要向中国的普通观众、读者普及什么样的思想、观念,而这样的思想灌输在当今中国的现实中又会起到什么作用,这才是关键所在。

于是,就注意到了于丹对《论语》的一个总体性的理解和评价:“说白了,《论语》就是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这大概也是她的《〈论语〉心得》的主旨所在。

她要宣扬什么样的快乐观、幸福观呢?于丹说:我们之所以不快乐,就是因为“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并由此告诫人们:“幸福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如一位批评者所说:“这就当然与社会的公正与否无关”,“与政府的清明与腐败无关”,“只要多向内看…心灵‟,不要看外界太多”,“为柴米油盐的缺少而忧心的弱势群体就会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了(李木生《往哪里去?》,《书屋》,2007年第5期)。

可惜于丹的幸福说教并不为中国老百姓所接受。

据零点公司调查,“54.6%的城镇居民和66.4%的农村居民将贫穷列为感到不幸福的主要原因”。

有学者指出,“国民幸福总值由六类要素——政治自由、经济机会、社会机会、安全保障、文化价值观、环境保护构成”(转引自吴迪《笑谈于丹》),所有这些更带根本性的本应由政府承担、提供的幸福指标现在都被于丹一句“与内心相连”轻而易举地消解了。

还有,她要劝说人们怎样去“适应”她所说的“日常秩序”,找到怎样的“个人坐标”呢?于丹说:“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

”怎样改变?于丹说:一要“学会克制”,“该放下时且放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丹现象”之我见
师者,所以授业传道解惑也。

教师既然担负着如此重任,那么他就应该是一个清心寡欲的人、一个耐得住寂寞的人、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一个踏踏实实做学问的人、一个恪守职责的人。

作为老师,能够著书立说、开坛散叶,自是一生之幸事。

上溯千年,连孔子亦未能免俗,编著春秋、周游列国,传播思想。

从当年的阡陌牛车到今日的媒体纵横,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催生了一些如同娱乐圈中明星般的“明星”教师,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其代表人物即是于丹老师。

诸多“明星”老师红透媒体后,即开始演讲、出书,将传道授业发挥的是淋漓尽致。

我称之为“于丹现象”。

但时时有人对其讲话、著作中的疏漏、瑕疵,提出质疑,其中有些疏漏绝不应该是她这般教授级的学者所出。

更有甚者,各类媒体不时爆料某教授论文涉嫌抄袭、剽窃,某某名人学历造假……探究其根源,应是内心浮躁、追逐名利,不能潜心治学之故。

当今社会真是个浮躁的社会,连本应潜心科研、做学问的文人学者都出现了明星、闻人,何况它乎!其实,演艺圈也分为娱乐圈、演员圈,演员是踏踏实实演戏的的人,明星是娱乐圈内的个人或包装公司为了利益“捧”“造”出来的人。

我这里说“于丹现象”并非是对于丹老师大不敬,也绝
不是针对于丹个人,仅仅是对一种社会现象而已。

我之所以称为现象,是出于一件事情的感受。

2月7日光明日报、2月10日北京晚报,先后刊登了署名“苗连贵”的文章《伯牙姓伯不姓俞》。

文中指出了于丹新出版的《于丹趣品人生》中的一点疏漏:伯牙姓伯不姓俞。

苗先生的这一观点是对的,但他在指出于丹的疏漏时自己也出现了两个错误。

苗先生的原文如下:“伯在上古时期是个很普通的姓,如周武王时誓不食周粟的伯夷,尽人皆知的秦穆公时的相马专家伯乐,皆姓伯。


窃以为,苗先生的这段论断是错误的。

因为伯夷、伯乐均不姓伯。

理由如下:
先说伯夷,伯夷和他的弟弟叔齐是商周时代有名的两个人物。

史载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国(政治中心在今河北省卢龙县西,包括今迁安市、迁西县、滦县等地)国君的两个儿子。

相传其父遗命要立小儿子叔齐为继承人。

孤竹君死后,叔齐认为不合“礼”,遂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孤竹国外。

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

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见《吕氏春秋.诚廉》﹑《史记.伯夷列传》)。

关于他们的姓,邢昺疏引《春秋少阳篇》:“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

伯,长也;夷,谥。

叔齐名智,字公达,伯夷之弟,齐亦谥也。

”在我国古代兄弟之间的排行是以伯(元、孟)、
仲、叔、季表示排序的,其中伯、元表示正室生的老大,孟一般表示庶出的老大,仲、叔、季分别表示老二、老三、老四。

由此可知伯夷姓墨,名叫允,字公信,伯表示他是老大,夷是他死后,后世封的谥号。

顺便说一下上古时代也有一位叫伯夷的名人。

其是尧舜时人,炎帝第十四代孙,共工的侄孙,大约生活在公元前2300年前后。

是尧舜时期掌管诸侯事务的四岳之一。

他姓姜,氏吕,被吕姓后人尊为始祖。

再说伯乐,古代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未查到姓氏名谁)。

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曾为秦穆公相得良马。

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

《吕氏春秋·精通》说:“孙阳学相马,所见无非马者,诚乎马也。

”伯乐去世后,葬于故里。

墓地就在今成武县伯乐集镇驻地伯乐村前。

苗连贵先生时有文章发诸媒体,可见也是一位学者。

于丹老师自不必说,苗连贵先生想必在业界定有影响。

我只是一介布衣,不是文人,连我都知道的常识性的知识,两位先生却忽视了。

我问过几个现在的中学生,中国历史中涉及到的一个古代国家“大月氏”的正确读音,竟然均念错了。

可见是授业的老师要么没教,要么自己就念错了。

这可是我当初念小学
时历史老师就教过的。

所以我将“于丹现象”背后的这种浮躁一一道来,但绝无冒犯于丹老师之本意。

但愿这种浮躁不在!
吕英林
2012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