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诗歌解析

合集下载

竹枝词刘禹锡原文赏析及翻译

竹枝词刘禹锡原文赏析及翻译

竹枝词刘禹锡原文赏析及翻译(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竹枝词刘禹锡原文赏析及翻译竹枝词九首刘禹锡原文赏析及翻译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

《竹枝词二首》刘禹锡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竹枝词二首》刘禹锡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竹枝词二首》刘禹锡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竹枝词二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

刘禹锡传世作品中,有竹枝词十一首,分两组,这两首诗是其中一组。

第一首诗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

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

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

第二是不像第一首那样以谐音写含蓄情事,而是从身居蜀地耳闻巴人歌唱自然引发怀乡幽思。

全诗风格明快活泼,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俗特色。

作品原文:竹枝词二首⑴其一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踏歌声一作: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⑵。

(却有晴一作:还有晴)其二楚水巴山江雨多⑶,巴人能唱本乡歌⑷。

今朝北客思归去⑸,回入纥那披绿罗⑹。

词句注释:⑴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

又名《竹枝》。

原为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新词,多写男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流传甚广。

后代诗人多以《竹枝词》为题写爱情和乡土风俗。

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⑵晴:与“情”谐音。

《全唐诗》:也写作“情”。

⑶楚水巴山:楚水:①水名。

一名乳水。

即今陕西省商县西乳河。

楚水注之,水源出上洛县西南楚山。

昔四皓隐于楚山,即此山也。

其水两源合舍于四皓庙东,又东迳高车岭南,翼带众流,北转入丹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丹水》)。

②泛指古楚地的江河湖泽。

巴山:①大巴山。

巴山夜雨涨秋池。

②泛指巴蜀一带。

楚水巴山:泛指蜀楚之地的山水。

⑷巴人:①古巴州人。

②古曲名。

“《阳春》无和者,《巴人》皆下节。

”晋张协《杂诗》之五试为《巴人》唱,和者乃数千。

此诗中指古巴州人。

⑸北客:作者自指,言客有思乡情也。

⑹纥(hé)那:踏曲的和声。

刘禹锡另有《纥那曲》:"杨柳郁青青,竹枝无限情。

周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

"踏曲兴无穷,调同词不同。

愿郎千万寿,长作主人翁"。

绿罗:①绿色的绮罗。

竹枝词四首_白居易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竹枝词四首_白居易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竹枝词_白居易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竹枝词四首_白居易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竹枝词四首唐代白居易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

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闇鸟一时啼。

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

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

巴东船舫上巴西,波面风生雨脚齐。

水蓼冷花红簇簇,江篱湿叶碧凄凄。

江畔谁人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

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

译文瞿塘峡口,水雾蒙蒙,像轻烟一样低低地笼罩着江水。

白帝城上的月亮已经向西偏斜。

深夜有人唱起了令人伤心的竹枝民歌,当唱歌的声音哽咽着时,山上的猿猴和山鸟都一起悲伤地啼叫起来。

《竹技》曲调苦怨究竟是把谁怨?夜静山空里歌声时续又时断。

巴楚的青年男女齐声来歌唱,愁杯了江楼里的忠州病长官。

坐着小船,从巴东到巴西去。

一路上,江风吹动波浪,大雨下个不停。

那江边的水蓼草开着白里带红的小花,似乎感到了寒冷,相互紧紧挤在一起;被雨打湿的江蓠草叶,更显得幽绿幽绿的。

大江边是谁在唱那《竹枝词》?前声曲幽咽之后声调迟迟。

难怪曲调苦只因为词语苦,所唱的多是通州司马的诗。

注释竹枝词:本巴、渝一带的民歌,唐代诗人多有拟作,刘禹锡、顾况、白居易等人成绩比较显著。

瞿(qú)塘峡:为长江三峡之首,也称夔峡。

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巫山大溪。

两岸悬崖壁立,江流湍急,山势险峻,号称西蜀门户。

水烟:水上的烟霭。

白帝: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瞿塘峡口。

闇(ān)鸟:指归宿之鸟。

歇:停止,消止。

蛮儿巴女:指湖北、四川之间的青年男女。

蛮,古时称楚因为荆蛮,称四川为巴蜀。

巴,今四川省东部地区。

杀:形容程度很深。

使君:古时对州郡长官的尊称,这里是作者自指,当时作者任忠州刺史。

巴东、巴西:均为郡名,前者在今四川奉节一带,后者在今四川阆中一带。

船舫(fǎng):泛指船。

雨脚:随云飘行、长垂及地的雨丝。

蓼(liǎo):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花小,白色或浅红色,生长在水边或水中。

簇簇(cù):丛列成行貌。

刘禹锡《竹枝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刘禹锡《竹枝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刘禹锡《竹枝词》原文翻译及赏析刘禹锡《竹枝词》原文翻译及赏析《竹枝词二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

刘禹锡传世作品中,有竹枝词十一首,分两组,这两首诗是其中一组。

第一首诗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刘禹锡《竹枝词》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刘禹锡《竹枝词》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竹枝词作者: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注释晴:与情字谐音,双关妙用。

译文江边杨柳,树叶青青,江水平缓地流动,一叶轻舟在江上行驶。

岸上少女忽然听到舟中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

她从歌声获得的印象是,对方虽没有更明确的表示,却似乎有些情意。

这真好象黄梅季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是雨天吧,东边还出着太阳,令人捉摸不定,是无“情“(晴)还是有“情”(晴)呢?《竹枝词》赏析:《竹枝词》是巴渝一带的民间歌谣,刘禹锡在任夔州刺史时,依照这种歌谣的曲调写了十来首歌词,以本篇最为著名。

自古以来,人们就喜欢用歌声来传情,这或者是单方面的,或者是双方之间的。

细想起来,这一种歌声真是很微妙的。

它不像普通的语言表述,需要合适的气氛,恰当的处理,并且要考虑一定的后果;它可以凭空而来,轻妙地游动着,闪烁着,忽远忽近,似是而非;它犹如心情的触须,彼此试探,相互打量,或一触而退,或纠缠不休。

你不能够简单的把歌词视为明确的约定,却也不能说它只是虚情假意的游戏——歌不过是一个开头,后面的故事还有待双方来编写。

这是一首用民歌体写的恋歌。

爱情是难以言说也难以持久的东西,当它正处在朦胧状态,正处在有情无情之间时,也许是最令人心动的吧?曾经相恋的人,最终反目成仇的自不必说,就是结成了夫妻的,日子亦大抵是趋向了平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回想起来,真是缥缈如梦。

刘禹锡《竹枝词》原文翻译及赏析篇2唐朝诗人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刘禹锡赏析

竹枝词刘禹锡赏析

竹枝词刘禹锡赏析导语:《竹枝词》是众所周知的文学家刘禹锡的杰作,在民间流传很广,深受人们的喜爱。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刘禹锡竹枝词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

唐代刘禹锡把民歌变成文人的诗体,对后代影响很大。

竹枝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社会历史变迁及作者个人思想情调的影响,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由文人搜集整理保存下来的民间歌谣;二类是由文人吸收、融会竹枝词歌谣的精华而创作出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体;三类是借竹枝词格调而写出的七言绝句,这一类文人气较浓,仍冠以“竹枝词”。

刘禹锡竹枝词在民间流传很广,一直到宋代还在传唱。

据邵伯《闻见后录》记载:“夔州营妓为喻迪孺扣铜盘,歌刘尚书竹枝词九解,尚有当时含思宛转之艳”。

又据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余当夜行苕溪,闻舟人唱渔歌,歌中有此后两句,余皆杂俚语,岂非梦得之词自巴逾传至此乎?”苕溪在浙江流入太湖,渔歌中的后两句,指刘禹锡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其一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作品赏析《竹枝词九首》是吟咏风土人情的民歌体乐府诗,此诗为《竹枝词九首》中的第一首。

一二两句写山水雄阔隽秀之美。

“白帝城头春草生”写高处。

白帝城在濒临长江的白帝山上。

时值春天,城头百草茂盛。

一个“生”字写出百草依视线次第出现,又写出百草滋生之广。

草因城脱俗,城缘草而含生机。

“白盐山下蜀江清”写低处。

蜀江即指白盐山脚下的一段长江:江水清澈倒映云天,又有耸入长空的白盐山作背景,山水互映,各尽其妙。

“南人上来歌一曲”写当地人以雄山碧水为背景放声高歌。

本句虽未直接写歌的内容歌的悦耳,但因了一、二两句雄阔灵秀山水的烘托渲染,读者自然能体会出歌声的优美。

四句笔锋一转,写路上的异乡人受那歌声的感染,触发起思乡之情。

此句当为全诗主旨所在。

全诗之妙,其一在动词传神,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耐人品味的人物形象。

《竹枝词》刘禹锡赏析

《竹枝词》刘禹锡赏析

【原作】竹枝词——[唐] 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注释]】竹枝词:词牌名,又名《竹枝子》。

原为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唱时以笛、鼓伴奏,同时起舞。

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新词,多写男一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流传甚广。

后代诗人多以《竹枝词》为题写爱情和乡土风俗。

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踏歌:一作“唱歌”。

踏歌,是指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道是无晴却有晴:一作“道是无晴还有晴”。

“晴”与“情”二字谐音,属双关用法。

【古诗今译】江边杨柳,树叶青青,江中流水,平如明镜。

在这样动人情思的环境中,她忽然听到了江边传来的歌声。

那是多么熟悉的声音啊!歌声一飘过来,就知道是谁唱的了。

她从歌声中觉得对方虽没有更明确的表示,却似乎有些情意。

这真好象伏天里晴雨不定的天气,说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是雨天吧,东边还出着太阳,令人捉摸不定,是无“情”还是有“情”呢?【赏析】竹枝词是巴渝(今四川省东部重庆市一带)民歌中的一种。

唱时,以笛、鼓伴奏,同时起舞,声调宛转动人。

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依调填词,写了十来篇,这是其中一首摹拟民间情歌的作品。

它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

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

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

“杨柳青青江水平”。

作品开篇写景,写的是女主人公的眼前所见。

江边杨柳,垂拂青条;江中流水,平如镜面。

诗人一开篇就为这位多情的女子铺设了美好的,这是很美好的环境啊。

《竹枝词》何景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竹枝词》何景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竹枝词》何景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诗的前两句“十二峰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描绘了瞿塘峡秋天的景色。

“十二峰头”描绘了瞿塘峡两岸山峰的众多和高耸,“秋草荒”则表现出秋天的萧瑟和荒凉。

“冷烟寒月”进一步烘托出峡江的寒冷和阴森,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

这两句诗通过对瞿塘峡秋景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孤寂、凄清的氛围。

诗的后两句“青枫江上孤舟客,不听猿啼亦断肠”则转换了视角,从描写景色转向了描写诗人自己。

“青枫江”点明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孤舟客”则形象地描绘出诗人的孤独和漂泊之感。

“不听猿啼亦断肠”这句诗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忧愁。

即使不听猿猴的哀鸣,诗人也已经感到肝肠寸断,进一步强调了他内心的孤独和凄凉。

这首诗通过对瞿塘峡秋景的描绘和对诗人自身情感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旅途中孤独和凄凉的感受。

诗歌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何景明(公元 1483—1521 年),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今属河南省)人。

他自幼聪慧,八岁能文,弘治十五年(公元 1502 年)十九岁中进士,授中书舍人。

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

刘瑾诛,官复原职。

官至陕西提学副使。

何景明是明代“文坛四杰”中的重要人物,也是明代著名的“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

他的诗歌取法汉唐,注重诗歌的艺术技巧和形式,一些诗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诗歌内容广泛,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体现了他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何景明的诗歌在明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他的《竹枝词·十二峰头秋草荒》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瞿塘峡秋景的凄美,也表达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和忧愁。

这首诗不仅是何景明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竹枝词刘禹锡古诗讲解译文

竹枝词刘禹锡古诗讲解译文

竹枝词刘禹锡古诗讲解译文刘禹锡的这首《竹枝词》,是以民歌的形式,借一位服饰华美、妆容浓艳的西蜀女子之口,歌咏夔州(今重庆奉节)的风土人情。

因这首诗用了三峡中巫峡的典故,又叫《巫峡竹枝》或《夔州竹枝》。

刘禹锡当时在夔州,奉节就是他所治理的地方。

此诗为夔州时作,约写于公元842年(唐会昌二年)夏。

据史载,大和三年( 829年),刘禹锡曾被贬为朗州司马。

这首《竹枝词》即写于朗州。

开头四句,叙写水路上远远望见船上所载的竹枝,正像是那位西蜀女子歌唱的,声音响亮而又动听。

本句中的“竹枝”,就是巴渝的一种歌谣,特点是清越响亮,如江上的流泉,山间的鸟鸣。

刘禹锡引用它,主要目的是表达对民歌的喜爱之情。

一个“三”字、一个“下”字,把船行速度比作湍急的流水,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描绘出船只行进迅疾的样子。

后面三句承此而来。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从巫峡到西陵峡,虽然不过二百多里,却像有三千里那么长。

但是,这一次顺水行舟,只走了七十余里,前面就隐隐约约出现了巫峡的轮廓。

再向前面望去,就看到了三峡中最长的瞿塘峡。

诗中还有一句是:“上山望见下山,巴水忽可尽”。

意思是说,我刚才抬头远望,依稀可见巫山。

山上的小树枝条交错,仿佛人家的柴门。

山下的江水,蜿蜒曲折,好像在一直延续到天边。

这两句实际上是说,自己还没有亲眼看见瞿塘峡,就已经觉得它非常长了,以至于把奔腾不息的江水都看到了尽头。

后来,陆游作《入蜀记》,也把瞿塘峡列为三峡中最长的峡谷,“其势宏放如此”。

同时还引述了白居易《江南好》中的两句诗:“最爱金陵江上景,新晴十里好风光。

”作为瞿塘峡的确切长度,但并未明言。

又在夔州作了《巴东三峡歌》。

它虽然与《竹枝词》的原意略有差异,但它仍能给我们一点启示。

巴东的三峡究竟有多长呢?你不妨向巫峡的对岸去眺望一番。

假如你登上了巫山,从那儿俯视,你不禁会发现,巫峡的全貌,犹如一幅青翠的屏风。

你再向夔门回顾,瞿塘峡的形状,不也就在眼底展现了吗?现在又被称为刘郎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枝词》诗歌解析
竹枝词
新鸢放出万人看,
千丈麻绳系竹竿。

天下太平新样巧,
一行飞上碧云端。

【作者】
潘荣陛,清朝人,其著作《帝京岁时纪胜》内描写了大量的民俗学知识,是一部很有价值的民生百科全书。

【翻译】
新做的风筝放出后许多人都在看,
千丈长的麻绳系在竹竿上。

这是一片详和的太平盛世做出来的各种新样式风筝,
一行行的风筝在云端飘扬。

【赏析】
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

唐代刘禹锡把民歌变成文人的诗体,对后代影响很大。

竹枝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社会历史变迁及作者个
人思想情调的影响,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由文人搜集整理保存下来的民间歌谣;二类是由文人吸收、融会竹枝词歌谣的精华而创作出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歌;三类是借竹枝词格调而写出的七言绝句,这一类文人气较浓,仍冠以“竹枝词”。

本诗写出了当时放风筝时的宏大盛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