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

续时间短,而且在肾功能减退、心肌病、肌肉拉伤、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情况下亦可升高,因而特导性较差。
M b升高的幅度和持续时间与梗死面积与心梗程度密切相关,Mb水平越高,提示心肌受损范围越大,坏死越严重。
在A M I发病1h~2h内就可在血中检测到升高,6h~7h达到峰值,24h回到正常。
在89例疑为AM I的急诊患者中,入院时Mb的诊断敏感性为56%,而入院2h后M b的诊断敏感性为100%。
Mb不但在心肌中含量丰富,而且在骨骼肌含量也丰富,故Mb阴性特别有助于排除AM I的诊断,同时在排除其他因素(如骨骼肌损伤)引起的假阳性结果后,结合临床表现,单项Mb阳性的病例可初步诊断为AM I。
有学者调查,在检测出cTnI阳性的70例患者中,有68例被临床确诊为AM I,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4%和95.8%,cTnI的准确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明显高于Mb,有统计学意义。
一旦检测到cTn I的增高,即表明患者已出现有临床后果的心肌损害,缺血引起的任何程度的心肌损害都可以被认为是AM I,所以,只要cTn I阳性,结合临床表现也可以初步诊断为AM I。
另外在最终确诊为非心肌梗死的48例患者中,有20例检测出M b阳性,2例检测出cTn I阳性,没有检测出Mb和cTn I均为阳性的病例[11]。
采用Mb联合cTnI检测,其在保证特异性的同时,敏感性也达到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最难能可贵的是,其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达到100.0%。
还有学者对联合指标诊断效率进行分析,将各项目进行必要的联合,观察发现比较好R联合是:TnI>0.5ng/L +M y o>100ng/L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7%和100%、100%和63%,适合于确定性诊断[12]。
单纯采用某一项检测诊断AM I是不够的,我们建议对这两种标志物采取联合检测及合理分析。
总之,在临床上对A M I的诊断,检验方法学上应更具实验室条件以及对方法学的比较,选用最有价值方法为临床服务。
扩张性心肌病的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

扩张性心肌病的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扩张性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是一种以心腔〔左心室和(或)右心室〕扩大、心肌收缩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原因的不明的心肌疾病,也是除冠心病和高血压以外导致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之一。
其临床表现以进行性心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栓栓塞甚或猝死为基本特征,可见于病程中任何阶段,至今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不及50%。
我国南市1992年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60岁以下人口中的年发病率为1.3/万。
近年来,其发病率在我国有逐渐增高的趋势。
因此,加强对DGM发病机制和临床诊疗研究,加深对DGM在基础与临床上进展的认识,对提高DGM诊治水平很有裨益。
本文拟结合国外有关文献并就我国近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有关DGM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及防治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做简要概述。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DGM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十分清楚,可以是特发性、家族或遗传性、病毒感染和(或)免疫性、酒精性或中毒性。
但已确认一些因素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如肠道病毒感染、免疫机制以及遗传因素等。
目前认为,在DCM的众多病因和发病机制中,除主要与免疫介导(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及家族遗传因素有关外,以病毒感染(尤其是柯萨奇B病毒)致病毒性心肌炎的转化与导致和诱发本病关系最为密切,认为病毒持续感染对心肌组织的持续损害及其诱发的免疫介导的心肌组织损伤可能是重要致病原因和机制。
最近,我们在DCM患者的心肌中也检测到有多病毒感染包括肠道病毒、腺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以及有肠道病毒蛋白VPI的存在。
传统上认为特发性DCM多为散发流行,但近年来临床上发现有群聚现象,通过家系调查及超声心动图对DCM患者亲属筛查证实,约25%~30%的DCM为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后者可表现为不同基因多种突变产生的遗传异质性、遗传方式多样性以及临床表现型的多样性。
根据中国期刊全文数15个家系84例发病,家族中最大累及5代成员,并表现为多样遗传方式,说明DCM的存在有显著的遗传学基础。
扩张型心肌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特征分析

,
薄 , -8rI 4 n n运动逆 向, 幅度呈一致性低平。 2 3 瓣膜改变 : . 各瓣膜除功能异常外 , 本身无病理变化 , 超 声显示均正常 , 口开放 幅度 小 , 现为大 心腔 , 尖瓣 舒 瓣 表 二 张期小开 V的图像 ; I 由于 心腔扩大 , 心室几何 形态 的改变 ,
河 北 省 荣 誉 军人 康 复 医 院 (5 0 7 郇 玉 红 044 ) 孟 江 涛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具有 非创 伤性 , 无辐射伤害 , 检 查范围广 , 分辨率高 , 操作 简便 , 实时记 录多方位 图像等 能
优 点 , 扩 张 型 心脏 病 ( C 的诊 断上 发 挥 着 重 要 作 用 。 在 D M)
形 如 喇 叭 E , 为 扩 张 型 心 肌 病 的 超声 征 象 之 一 。 l 此 2 2 室 间隔 及 左 室 壁运 动 的 改变 : 间 隔 及 左 室壁 厚 度 变 . 室
的预后 因素。而 I M 左 室球 型扩张 , ) C 心室 几何形 态改变 与心脏 功能密切相关 , 因此 了解 D M 左 室形态大 小特征 , C 对于指导 临床用药 , 评价疗效 及估计 预后有重 大意义 。有 研究发现在 D M 中左心 房大小 与左 心室 重构 密切相 关 , C 是重要 的独立 因素 。左心房 大小 与近期死亡关 系 密切 , 可 见对 D M 患者而言 , 心房 大小具 有 近期 和远期 双重预 C 左
张期二尖瓣频谱 呈单峰改变。 3 讨 论
D M 的 血流 动 力 学 变 化 为 , 室 收 缩 功 能 低 下 , 血 C 左 射
扩张型心肌病epss超声诊断标准

扩张型心肌病EPSS超声诊断标准摘要: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 DCM)是一种常见的心肌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左心室或双心室的扩大和收缩功能障碍。
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phy)是DCM诊断和评估的重要工具,其中EPSS(E-point to Septal Separation)是评估左心室功能的一个重要参数。
本文旨在探讨扩张型心肌病的超声诊断标准,特别是EPSS在其中的应用和价值。
关键词:扩张型心肌病;超声心动图;EPSS;诊断标准一、引言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一种进行性心肌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DCM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栓形成等。
准确及时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超声心动图因其无创、便捷、可重复性好等优点,已成为DCM 诊断和评估的首选方法。
二、扩张型心肌病概述扩张型心肌病的主要病理特征是心室腔的扩大和心肌收缩力的减弱。
这种改变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进而引起全身组织器官的灌注不足。
DCM的病因多样,可以是遗传性的,也可以是获得性的,如病毒感染、免疫反应、药物或毒物作用等。
三、超声心动图在扩张型心肌病诊断中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能够直观显示心脏结构和运动功能的异常,提供丰富的定量和定性信息。
在DCM的诊断中,超声心动图主要用于评估左心室的大小、形态、收缩和舒张功能。
其中,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是评估左心室大小和功能最常用的指标。
四、EPSS在扩张型心肌病超声诊断中的价值EPSS,即E峰至室间隔分离的距离,是评估左心室舒张功能的一个重要参数。
在正常情况下,左心室舒张时二尖瓣开放,血流快速流入左心室,形成E峰;随后血流速度减慢,形成A峰。
在DCM患者中,由于左心室舒张功能受损,E峰流速往往增高,而A峰流速相对降低,导致EPSS增大。
因此,EPSS可以作为评估DCM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的一个敏感指标。
扩张型心肌病超声诊断标准

扩张型心肌病超声诊断标准【摘要】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心肌病的常见类型,超声诊断在其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从背景介绍入手,详细讨论了超声检查在扩张型心肌病中的重要性和定义。
重点介绍了扩张型心肌病的超声诊断标准及其影响因素,以及超声检查方法。
最后总结了超声诊断在扩张型心肌病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扩张型心肌病的超声诊断标准,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超声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对于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和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扩张型心肌病、超声诊断、标准、影响因素、方法、作用、心脏病、医学、诊断技术1. 引言1.1 背景介绍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肌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给患者的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检查已成为诊断心脏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扩张型心肌病的超声诊断标准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该病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关于扩张型心肌病超声诊断标准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且存在一定的争议和不足之处。
对扩张型心肌病超声诊断标准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超声检查的重要性、扩张型心肌病的定义、扩张型心肌病的超声诊断标准、超声诊断标准的影响因素和扩张型心肌病的超声检查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介绍,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指导,促进扩张型心肌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2. 正文2.1 超声检查的重要性超声检查在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是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方法,能够提供详细的心脏结构和功能信息,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超声检查可以准确评估心脏的形态和大小。
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心脏可能会因为心肌肥厚和扩张而发生结构性改变。
超声检查能够清晰显示心脏的各个结构,包括心腔大小、左室壁厚度和心室功能,帮助医生判断心脏是否存在异常。
超声检查可以评估心脏的功能状态。
通过超声检查可以测量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包括射血分数、心室容积和瓣膜运动情况。
四种心肌病的超声心动图表现

四种心肌病的超声心动图表现扩张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肌病,约占所有心肌病的70%。
扩张型心肌病以左室扩大、右室扩大或全心扩大为特征,并伴有心力衰竭。
由于心室扩大,房室环也因而增大,常引起房室瓣关闭不全。
(1)M型和二维超声心动图扩张型心肌病的M型和二维超声心动图特点为:“一大、二小、三薄、四弱”。
“一大”指的是心腔偏大,其中以心室偏大更显著,心脏呈球形。
“二小”指的是瓣膜变开放幅度变小。
“三薄”指的是因为心腔变大,造成的室壁相对变薄,其室壁绝对厚度可能并没有减少。
“四弱”指的是各心室壁运动普遍减弱,这种普遍减弱应与冠心病心肌缺血引起心肌局部运动减弱相区别。
另外,由于心腔扩大、运动减弱、瓣膜反流等原因,血流容易在心腔滞留,引起附壁血栓,尤其是射血分数小于30%时,更应注意观察。
(2)频谱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二尖瓣口血流频谱用于评价左室舒张功能较有意义。
严重心力衰竭时,二尖瓣口E峰血流速度加快,充盈时间缩短,A峰减低,表现为左室顺应性明显减低,收缩期可检出二尖瓣、三尖瓣反流频谱。
(3)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CDFI 主要用于观察扩张型心肌病合并瓣膜反流的状况。
彩色反流束多以中心性反流为主,而原发性瓣膜病多为偏心性反流。
超声心动图不但在扩张型心肌病诊断上有重要价值,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中也有重要评估价值,其组织同步化显像技术(TSI)可用于评价CRT 左室同步程度,对CRT术中起搏导线位置的调整、术后左右心室起搏时间的调整有重要参考价值。
肥厚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通常表现为心室肌非对称性肥厚,以室间隔肥厚多见。
肥厚型心肌病以流出道是否梗阻,分为梗阻型和非梗阻型。
(1)二维超声心动图在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室间隔明显肥厚,肥厚常大于1.5 cm,肥厚部位的心肌回声呈毛玻璃样增高,肥厚形态呈纺锤形。
梗阻型以室间隔基底部肥厚为主,突向左室流出道。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缺血性心肌病与扩张型心肌病的鉴别诊断

2 结果
21 心脏 形态 结构 指 标 .
动 图资料 进行 对 比分 析 , 旨在 探讨 其 对 二者 的鉴别 诊 断 价值 .
1 D M 组 全 心 扩 大 ,左 心 室 呈 球 形 改 变 5 ) C 6
均 为 阳性.
12 方法 .
位 的心肌 坏 死 纤 维化 ,室 壁 增 后 或局 部 膨胀 变 薄 , 形 成室 壁瘤 , 出现 矛盾 运动 或运 动 消失 .
收 稿 日期 : 0 . 0 2 71 -5 0 1
作者简介: 范文斌(9 7 ) 山西大同人, 16 一, 男, 主治医师, 研究方 向: 心脏超声 影像诊断
维普资讯
・
7 0-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 版)
20 0 7钲
3 D M 组 左室 流 出 道增 宽 5 )C 5例 ,C 组 左 室 IM
流 出道增 宽 l . 2例 22 血 流动 力 学指标 -
D M 由于 心肌 广 泛 弥 漫性 损 害 ,心脏 呈 普遍 C 性显 著扩 大 ,室 壁 广泛 受 累呈 弥漫 性 运动 减 弱 , 说 明 D M 室壁 各个 部 位 病变 程 度一 致 ,室 壁运 动 幅 C 度减 弱程 度也 一 致 .C 由于 心肌 弥漫 性 损 害引起 DM
果表 明:1 )两组都有 左房 室 内径增 大.C 组心脏 多个房室腔扩 大呈球形 结构 , DM 室壁 变薄及 弥漫性运动减低 ,C IM
组室壁运 动减低 多为节段性 ,常伴有室间隔及左 室后壁增厚.)D M 组左室流 出道增宽的病人较 I M组 明显多. 2 C C
3 C 组 多 瓣 膜 返 流 发 病 率 高 且 程 度 较 重 , M 组 多 为 单 瓣 膜 返 流 且 程 度 较 轻 .)D M 组 收 缩 功 能 降低 明 显 , )D M I C 4 C
超声心动图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室功能的评价作用

【 中图 分 类 号1 R 4 . 4 5 2 2 【 献标 识 码 】 B 【 章 编 号1 1 0 — 6 0 2 1 ) 20 9 —2 4 5 1 ;R 4 . 文 文 0 2 2 0 ( 0 0 0 — 0 40
扩 张 型心 肌 病 是 目前 临床 上 比较 常见 的一 种 心 肌病 ,其 具 体发 病 原 因 不 明 。 由 于心 肌 细胞 的变 性 坏 死 、纤 维 化 ,心
长 轴 切面 及 短 轴 切 面腱 索 水 平 ,用 M 型超 声 测 量 左 房 内 径 、 左 室舒 张 末 期 内 径 、收 缩 末 期 内径 ,并 计 算 左 室短 轴 缩 短 率
( V S ;左 室 射 血 分 数 ( V F 则 运 用 改 良 Smpo L F) L E ) i sn法
9 4
福建 医药 杂 志 2 1 O O年 4月 第 3 2卷 第 2期 F j n Me , rl 0 0 Vo 3 , . ui dJ Ap i2 1 , l 2 No 2 a
超声 心 动 图对 扩 张 型心 肌病 患 者 左 室 功 能 的评 价作 用
福 建 省级 机 关 医 院 超 声科 ( 州 3 0 0 ) 福 5 0 3 杨 波 林 玲 陈 迈
1 1 一 般 资料 :2 0 . 0 5年 9月 至 2 0 0 9年 5月 就 诊 我科 的扩 张
型 心肌 病 患 者 2 3例 ( 变 组 ) 其 中 ,男 1 病 , 8例 ,女 5例 ;
年龄 3  ̄8 2 0岁 ,平 均 ( 5 1 ) 岁 。人 选 标 准 :临 床 诊 断 6± 8
T i h l 公 式 校 正 ,容 量 V一 [ ./ (. + D) × D 。 e h ot c z 70 24 ] 。 还 要 测 量二 尖 瓣 血 流 频 谱 E峰 速 度 、A 峰 速 度 、E A 比值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续时间短,而且在肾功能减退、心肌病、肌肉拉伤、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情况下亦可升高,因而特导性较差。
Mb升高的幅度和持续时间与梗死面积与心梗程度密切相关,Mb水平越高,提示心肌受损范围越大,坏死越严重。
在AM I发病1h~2h内就可在血中检测到升高,6h~7h达到峰值,24h回到正常。
在89例疑为AM I的急诊患者中,入院时Mb的诊断敏感性为56%,而入院2h后Mb的诊断敏感性为100%。
Mb不但在心肌中含量丰富,而且在骨骼肌含量也丰富,故M b阴性特别有助于排除AM I的诊断,同时在排除其他因素(如骨骼肌损伤)引起的假阳性结果后,结合临床表现,单项Mb阳性的病例可初步诊断为AM I。
有学者调查,在检测出cTn I阳性的70例患者中,有68例被临床确诊为AM I,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4%和95.8%,cTn I的准确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明显高于Mb,有统计学意义。
一旦检测到cTn I的增高,即表明患者已出现有临床后果的心肌损害,缺血引起的任何程度的心肌损害都可以被认为是AM I,所以,只要cTn I阳性,结合临床表现也可以初步诊断为AM I。
另外在最终确诊为非心肌梗死的48例患者中,有20例检测出M b阳性,2例检测出cTn I阳性,没有检测出Mb和cTn I均为阳性的病例[11]。
采用M b联合cTn I检测,其在保证特异性的同时,敏感性也达到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最难能可贵的是,其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达到100.0%。
还有学者对联合指标诊断效率进行分析,将各项目进行必要的联合,观察发现比较好R联合是:Tn I>0.5ng/L +Myo>100ng/L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7%和100%、100%和63%,适合于确定性诊断[12]。
单纯采用某一项检测诊断AM I是不够的,我们建议对这两种标志物采取联合检测及合理分析。
总之,在临床上对AM I的诊断,检验方法学上应更具实验室条件以及对方法学的比较,选用最有价值方法为临床服务。
应为有胸痛发作或临床可疑为AM I的患者,在很短的时间里作出AM I初步诊断,为临床医师及时诊治AM I患者提供了快捷有效的依据。
参考文献:[1] 诸骏仁.重视心肌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00,15(1):47.[2] 丁海明,庄俊华.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志物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2,8(4):2132215.[3] R idkerP M,Cushman M,Sta mper Mu Tracy RP,et al.I nfla mmati on,as p irin,and risk of Cardi ovascular disease in apparentiy healthy men[J].N Engl J Med,1997,336(7):9732979.[4] 马宏伟,赵卫国,潘柏中.血清肌红蛋白光激化学发光免疫测定发的建立[J].检验医学,2006,21(1):55257.[5] 王利娜,李忠信.人心肌肌钙蛋白T及其在临床上的最新应用[J].医学综述,2003,9(4):207.[6] 陈静,韩英杰,方云霞.使用三合一心肌梗死快速诊断法在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意义[J].实用医学杂志,2003,19(2):190. [7] 李立和.急性心肌梗死的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4,10(4):2222223.[8] 刘果霞.血清酶类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价值[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6,22(1):37238.[9] 赵保健.心肌肌钙蛋白的临床应用及检测方法进展[J].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册,2003,27(5):2122213.[10] Tucker JF,Collins RA,Anders on AJ,et al.Value of serial mygl o2binlevels in the early diagnosis of patients adm itted for acute myo2cardialinfarcti on[J].Ann E mergMed,1994,24(4):7042708. [11] 陈荣健,赖兆新,卢焕兴.肌红蛋白和心肌肌钙蛋白I联合快速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价值[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11(3):11.[12] 敬华,李丹,王晓非,等.几种心肌损伤标志物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效率[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6,10(3):2582261.(收稿日期:2007211216)作者简历:常玉梅(1958—),女,河北张家口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军区军医学校,副主任技师。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范文斌,吕 彪(大同市三医院,山西大同037008)[摘 要]目的:探讨与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
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技术回顾性分析85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脏形态学改变、心功能变化以及血流动力学资料。
结果:8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腔室扩大,左室壁呈均匀性弥漫性运动减低,房室瓣开放幅度减低,左室收缩功能明显减低,舒张功能亦减低,多瓣口返流,部分患者合并有心包积液或附壁血栓。
结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具有特征性改变,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疗效观察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扩张型心肌病;诊断[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5098(2008)0520573202 扩张型心肌病是原发性心肌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临床多表现为心力衰竭。
本文通过对85例患者超声心动图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加深超声心动图对扩张型心肌病诊断价值的认识,提高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准确性。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85例患者均为2000年6月至2007年6月就诊于我院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年龄30岁~75岁,男性65例,女性20例。
其中以活动后心悸气短、进行性呼吸困难就诊于心血管内科者62例;以咳嗽气短、全身浮肿就诊于呼吸内科者12例;心电图发现心房颤动就诊者10例;以脑栓塞住院行超声检查者1例,所有病例均排除已知原因的心脏疾病。
1.2 仪器及方法 使用美国HP45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4MHz~2MHz。
受检者取平卧或左侧卧位或半坐位,安静状态下行胸骨旁及心尖等常规切面检查,观测左右房室内径,室壁厚度及运动幅度,左室射血分数,二尖瓣开放幅度,瓣口返流及瓣口血流频谱。
2 结果心腔扩大,全心扩大,左心室呈球形扩大56例,单纯左房室大25例,右房室大4例。
参考正常值:左室,男55mm、女50mm。
右室20mm。
左房32mm、左房/主动脉≤1.17。
右房(左右径)45mm。
室壁厚度正常68例,变薄17例(<8 mm),多数回声正常,个别可见室间隔回声增强。
左室收缩功能严重不全,左室壁运动幅度弥漫性减低,以左室后壁为著,左室射血分数<30%,室间隔<3mm,左室后壁<7mm,右心型右室前壁及室间隔搏动幅度弱。
房室瓣开放幅度减低,形成“大心腔、小开口”,二尖瓣M型呈“双菱形”或“钻石样”。
大部分瓣膜结构正常,部分老年患者瓣膜轻度增厚,回声强,彩色血流显像多瓣口返流。
二尖瓣85例,三尖瓣68例,肺动脉瓣返流59例,主动瓣17例,程度多数轻度,部分为中度,色彩较暗淡,大部分为中心性返流。
二尖瓣口正向血流频谱E <A,11例,E/A≥2,19例,单峰20例,其余E>A。
合并心包积液10例,心尖部血栓1例,左心耳血栓2例。
3 讨论扩张型心肌病由于迄今不确定的心肌损害因素造成弥漫性心肌损伤,收缩无力,心排血量减少,导致进行性左室扩大,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疲倦无力,尤其是活动后。
进行性体力和脑力活动下降心悸。
左心功能衰竭所致肺淤血引起进行性呼吸困难。
通常左心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与左心室扩大程度成正比。
出现右心衰竭的多是进入病程晚期,但多数扩张型心肌病的病变侵及双侧心腔,所以说右心衰竭的症状多伴有左心衰竭,而非继发于左心衰竭之后。
由于左右心室增大,使房室瓣环增大,瓣环周围心房肌和心室肌收缩功能异常,引起相对性二尖瓣、三尖瓣关闭不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左右房内可见二尖瓣、三尖瓣返流。
由于不同程度的二尖瓣关闭不全,使左房压增高,以及心肌变性坏死、纤维化等心肌弥漫损害,心肌松弛性下降,左室顺应性减低,引起左室舒张功能减退,疾病早期表现为E峰<A峰,如果二尖瓣返流较严重,前负荷进一步加重,则舒张早期通过二尖瓣口的血流速度加快,表现为“E>A”的“假性正常化”频谱,当疾病发展到终末期发生严重的心衰时,常出现“E/A≥2.0”,E峰高尖,A峰极低或消失。
由于心房压力高,心房肌损伤,张力高,部分患者出现房颤。
由于心腔扩大,心肌收缩无力,血流缓慢,心腔内可致血栓形成。
对于符合条件的心脏病患者,需结合临床除外继发性心肌病及器质性瓣膜症,先天性心脏病等,对于右心室增大,肺动脉高压而左心室大小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患者要与肺栓塞鉴别。
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病因不清、机制待阐明、原发于心肌的疾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以致诊断困难,超声心动图不但简便、快捷,而且可以重复检查,对扩张型心肌病有形态学诊断和血流动力学评判意义,对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疗效观察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1] 田家玮.心肌疾病超声诊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82116.[2] 汪大全,阮长武.扩张型心肌病的超声心动图描述记术检查及临床价值[J].新医学,2006,3:1512153.[3] 朱文玲.扩张型心肌病超声诊断价值[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2:97298.(收稿日期:2007211216)肥厚型心肌病的超声诊断罗淑珍(忻州市人民医院,山西忻州034000)[摘 要]目的:分析肥厚型心肌病的超声表现,提高超声心动图对诊断肥厚型心肌病重要性认识。
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肥厚型心肌病的超声表现。
结果:肥厚型心肌病二维超声心动图主要表现为室间隔增厚,左室后壁正常或轻度增厚,左心室腔减小,心肌回声紊乱、粗糙,S AM征阳性;多普勒超声表现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左室流出道狭窄。
结论:超声心动图对诊断肥厚型心肌病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超声心动;彩色多普勒血流图[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5098(2008)0520574202 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心室腔变小为特征的心肌疾患。
为了提高对肥厚型心肌病超声心动图表现的认识,笔者收集了2001年以来资料较完整经超声心动检查发现有肥厚型心肌病的病例21例,总结了如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