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贞观后期的政治
贞观之治解释

贞观之治解释《贞观之治》是指唐太宗贞观年间(626649年)所采取的政治、军事、文化及经济政策,它是唐朝在统治上最为成功的时期,所以也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一段政治统治时期。
贞观之治除了为往后的朝代提供了政治范例外,对于中国古代的州郡设置,以及中原地区内的行政形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贞观之治的实施,主要归因于唐太宗贞观的统治思想和他的出色的治国才能,他重视朝政改革,注重社会稳定与统一,强烈主张政治上的统一和焦点集中,把兵权作为控制百姓叛乱的最重要武器,特别是大力抑制藩镇势力,维持了唐朝统一的外部势力,同时,他还大力实施节俭政策、发展劳动力,提高入贡的把握,这些政策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改善了百姓生活,并大大加强了唐朝的统治。
贞观之治在外交上也大显神通。
在贞观时期,唐朝大大扩充了与邻国的贸易往来,加强了与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丝绸之路的行车,与外国邦国进行了多次成功的外交。
贞观之治也在文化创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贞观时期,唐王朝加大宣传力度,广泛推广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渗透到了每一个角落,同时把佛教弘扬到更高的地位,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佛教形成了新的文化格局。
贞观之治期间,还将现代的行政制度奠定下来,以实际的情况来指导治理,将政治、外交、文化和经济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新高峰,是中国历史上最显著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改革实践。
贞观之治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不仅改变了当时的政治状况,而且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创新和普及,也影响了中国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使历史进入新的循环。
贞观之治成就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政治制度的一个典范,其实践对于往后的建国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从而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上最有成就的时期。
综上所述,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政治制度、社会改革实践,它不仅改变了当时的政治状况,而且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艺术的创新,文化的普及,也影响了中国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使历史进入新的循环。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的伟大君主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的伟大君主唐太宗李世民(598年-649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君主之一。
作为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在位的贞观时期被誉为“贞观之治”,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成功的治世之一。
本文将从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探讨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的伟大。
贞观之治开创了一个政治稳定、社会繁荣、文化繁盛的时代。
在政治上,唐太宗李世民实施了许多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政策。
他建立了严密的官员选拔制度,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使得官员能力得到保障,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他还建立了周到的赏罚制度,对官员的表现进行奖励和处罚,保证了政府的廉洁和效能。
此外,他还重用了一些有才华的辅臣,如魏征、杜如晦等人,他们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政治改革和措施,使得贞观之治成为唐朝历史上的一个巅峰时期。
在军事方面,唐太宗李世民领导了一系列成功的军事征战,为唐朝的疆土扩张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亲自参与了多次战斗,指挥有方,勇敢无畏。
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他领导的征讨高句丽战争,这场战争不仅打败了高句丽王朝,还促使唐朝在东北地区建立了安定的疆界。
此外,他还征服了西南地区的吐蕃和南方的南诏等国,使得唐朝的疆域大大扩展,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这些战争的胜利不仅带来了巨大的国际声望,也为唐太宗的贞观之治赢得了内外的认可和尊重。
在文化方面,唐太宗李世民注重文化教育的发展和保护,为唐朝的文化繁荣做出了贡献。
他提倡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支持经学、史学等学问的发展。
他还修建了许多重要的文化建筑,如大明宫和洛阳城的改造,使得唐朝成为了文化艺术的中心。
此外,他还鼓励文人墨客,招纳了很多才子名士,如王勃、杨炯、杜牧等,他们的诗词作品在贞观之治时期达到了巅峰。
总的来说,唐太宗李世民以其出色的政治才能、勇决的军事能力和文化眼光,创造了一个繁荣稳定的治世。
他的贞观之治被誉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典范,不仅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君主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改革,被称为“贞观之治”。
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唐朝的繁荣和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对唐太宗的贞观之治进行全面的论述。
一、政治治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以高效的政治治理著称。
他深入了解国内外的形势,实行慎密的情报和军事咨询制度,以便及时做出决策。
他注重选拔人才,以才干为依据任用官员,遵循了“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有效地提高了政府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另外,唐太宗还积极倡导律令法治,并在他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改革。
他制定了《唐律疏议》,对律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修改,使其更加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
他还加强了司法监察机构的职能,建立了“观刑罚之狱官”制度,加强对刑罚的执行和监督,维护了社会的公正与平等。
二、经济发展唐太宗在经济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促进了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鼓励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的生活。
他实行减免赋税、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鼓励农民增加耕地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同时,他还推行了灌溉和水利工程,改善了灌溉条件,提高了农田的产量和耕地的利用率。
在商业和贸易方面,唐太宗积极开展对外经济活动,推动了国内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他修建了一系列的运河和道路,方便了商品的流通和交换。
他还鼓励商人和工匠创业,提供了优惠的政策和待遇,吸引了大量的商贾前来投资,推动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三、文化繁荣在文化方面,唐太宗提倡和支持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他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修建学校和图书馆,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为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积极贡献。
他还注重文人的选拔和培养,广泛征集文人的作品,并亲自下诏奖励和表彰他们的才华。
在科技和艺术方面,唐太宗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和艺术的繁荣。
他鼓励科学家进行研究和创新,推动了数学、天文学、医学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他还倡导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赏识和支持了许多有才华的艺术家和文人。
唐太宗贞观之治盛世的黄金时代

唐太宗贞观之治盛世的黄金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的治国策略和改革措施,被誉为贞观之治。
这是唐朝历史上一个盛世,也被称为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繁盛,军事强大,国力雄厚。
一、政治改革:以依法治国为核心唐太宗崇尚儒家思想,坚持“仁义礼智信”作为治国理念,并且以法治为准绳。
他通过推行一系列政治改革,确立了以法律为基础的政治体制:首先,他进行了官员选拔制度的改革,创立了科举制度,使得人才得以公平选拔,不再依赖世家背景或权贵关系。
其次,太宗注重监察权力的设立,设置了御史台和门下省,用以监督官员的行为,保证政府的廉洁和公正。
此外,他还大力整顿政府机构,建立了完善的官僚体制,以保证政府的高效运转和民众的福利。
二、经济繁荣: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和贸易在唐太宗治理下,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他重视兴修水利,注重农田的灌溉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得农业产量大幅增加。
此外,他还实行了均田制和废均税法,分配土地和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同时,贞观时期,唐朝与周边国家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往来。
丝绸之路逐渐繁荣起来,商业和手工业蓬勃发展。
这不仅带动了经济的增长,也促进了文化和科技的交流。
三、文化繁盛:科技进步和文学艺术繁荣贞观之治的黄金时代也见证了文化的繁荣。
唐太宗积极鼓励科技进步和学术研究,并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资源。
当时,自然科学和数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而医学、农学、兵器制造等领域也有了重大突破。
此外,贞观时期,文学艺术也达到了巅峰。
唐朝出现了一大批文学家、诗人和书法家,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欢迎,也成为后世文化的瑰宝。
例如,杜甫和李白等诗人的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唱。
四、军事强大:边疆安定,疆土扩张在太宗的统治下,唐朝的军事实力得到了大幅增强。
他实行了军制改革,完善了军队的组织和指挥系统。
同时,他注重边防建设,加强边疆的防守。
这使得唐朝的边境相对安定,保证了国家的安全。
太宗还不断开展对外战争,特别是西域和中亚地区的征服。
贞观之治下的政治改革与经济繁荣

贞观之治下的政治改革与经济繁荣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成为了后世政治改革的楷模,同时也是一个经济繁荣的时代。
在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建立了一个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经济 prosperous 的盛世。
本文将从政治改革和经济繁荣两个方面来探讨贞观之治的奥秘。
一、政治改革1、平定玄武门之变李渊在位期间,经历了五次政变,曾几度被流放。
李世民继位后,与诸位兄弟联手,平定群雄,结束了长达几百年的南北朝动乱,统一了天下,开始贞观时期的政治改革。
在这样一个新兴国家中,政治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之前的南北朝时期,内乱不断,官员上下浮动,居功自傲,效率低下,导致了社会治安混乱、百姓生活困难的局面。
而贞观之治的政治改革,则完全颠覆了以往的政治困境。
2、缩短士官的官阶在唐代以前,开成、弘道、建康三朝间的官制多于二品之上,称为十五品,在这种极端的世界中,贵族和高官享有极高的特权,而出身贫寒的普通百姓则根本没有机会。
而在贞观之治中,李世民取消了一切特权,暂时关闭了进士科考试,将二品以上的官阶缩短至九品,这意味着世间的每个人都有机会做官,不再是贵族和权贵的专利,其结果是普及了教育,打破了世间的阶级格局。
3、建立科举制度随着唐朝越来越强大,创新的劳动力也越来越多。
这时候,李世民感到这些人物有学问,有城府,若能得用,将能使国家更加强大和长久。
因此,他建立了科举制度,通过公开竞争选拔人才。
在这个新兴国家中,科举制度使人才观念得到充分发扬,为贞观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推行省县制度为了更好地统治国家,李世民推行了省县制度,成立了政权的核心机构——三省六部制度,政府层次分明,分工明确。
这使得政府的效率大大提高,并有利于财政管理。
同时,已经成立的州县制度使地方统治更加稳定,有助于营造繁荣安定的社会氛围。
二、经济繁荣1、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唐太宗时期,中国向中亚远至罗马,波斯的交通路线更联络紧密,并蔚为壮观地自凉州、河西走廊、突厥等欧亚大陆历数国度,奠定了陆上丝绸之路;而在海上,唐大中年间,再度将丝绸之路向南推进,开拓了海洋交通,藉海为邻,使唐朝的经济更为繁荣。
唐太宗的贞观盛世

唐太宗的贞观盛世唐太宗,即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
他在位时期,实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措施,使唐朝达到了繁荣昌盛的巅峰,被后世称为“贞观盛世”。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详述唐太宗的贞观盛世。
一、政治方面唐太宗以严肃刚毅的形象治理国家,并且实行一系列对国家稳定和法治建设有力的措施。
首先,他着力加强中央集权,建立完善的官制和法度。
太宗延续了高祖文成武德的改革,严格任用贤能之士,注重选拔和培养人才。
他设立了集贤院、国子监等学府,培养了一大批才能出众的官员。
此外,太宗还将军权集中于中央,目的是增强皇帝的统治权威,避免藩镇割据的情况出现。
其次,太宗注重司法公正和法治建设。
他不仅颁布了一系列刑律和民法,还设立了开元法会,定期听取百官对法律执行的建议和意见。
他还注重司法审判制度的完善,聘用有律政背景的官员担任宰相,以确保司法程序的公正性和规范性。
最后,太宗通过一系列外交手段,维护了国家的疆土安全和稳定。
他以武力与外敌进行战争,并通过外交手段扩大了国家的影响力和领土。
他与突厥、吐谷浑以及高丽等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确保了边境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二、经济方面在经济发展方面,唐太宗的治理思路是以农业为基础,同时积极发展商业和手工业,推动国家经济的繁荣。
首先,太宗积极改良土地制度,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并通过减免部分税收,鼓励人们开垦荒地。
他还颁布了《开元度田法》,规定土地的评估和分配标准,加强了土地的使用管理。
其次,太宗大力发展商业和手工业。
他修建了大量的运河和驿道,便于商品的运输和交流。
他还实行了一系列鼓励商业活动的政策,如降低关税、推行市场经济等,从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贸易的繁荣。
同时,太宗也注重手工业的发展,鼓励制造业的创新和技术的改进,提高了国家的生产力和经济实力。
三、文化方面在文化领域,太宗致力于推进文化繁荣和学术发展。
太宗注重教育的普及和推广。
他大力支持儒学,并且修建了国子学、太学等教育机构,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儒学学者。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统一与繁荣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统一与繁荣唐太宗(598年-649年),姓李名世民,自贞观二年(628年)登基为唐朝的第二位皇帝,直至其去世。
他统治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使得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阶段。
这段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极大地推动了唐朝的统一与繁荣。
本文将对唐太宗的贞观之治进行综合解读。
一、政治统一唐太宗在政治上实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措施,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首先,他采取了宽纵的德政,放宽了户籍制度,实行了“圭璋田赋”的政策,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其次,他推行了等级制度,设立了九品中正制,进行评定官员品质,提升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此外,太宗还实行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使得朝廷能够选拔到优秀的官员,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
太宗重视地方治理,设立了地方官吏的考核制度,对于那些能够良好贯彻实施朝廷政策的官员进行奖励;而对于那些腐败贪污、滥用职权的官员进行惩罚。
这使得地方政府执行力得到提高,同时也增加了人民对政府的满意度。
二、经济繁荣在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下,经济蓬勃发展,国力大增。
太宗注重农业生产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他废止了隋朝的苛捐杂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改革土地制度,保护农民权益。
同时,他还修筑了大量的水利工程,用来灌溉农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太宗还积极倡导对外贸易,与西域、波斯、日本等国家建立了密切的商贸关系。
他采取了鼓励商业的政策,为商人提供了良好的交易环境,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且使得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国家之一。
三、文化繁盛在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下,文化繁荣兴盛,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黄金时期。
太宗非常重视教育,并且推行了全面的教育改革。
他设立了国子监,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
他还积极吸纳各地的优秀文化,鼓励文人参与政治,推动了文化艺术的繁荣。
在唐太宗统治下,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学家、诗人、画家等。
著名的文化繁荣时期是大历年间,当时以杜牧、杜甫、陆龟蒙等一批伟大诗人的作品为代表的唐诗达到了巅峰,被誉为“盛唐诗派”。
贞观之治唐太宗的辉煌时代

贞观之治唐太宗的辉煌时代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实行了贞观之治,使得唐朝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代。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治下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繁盛的特征,为后世所称道。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时代的特点。
一、政治方面贞观之治的首要特点是政治清明和治理精细。
唐太宗实行了开元政治,充分利用了各方面的人才。
他设立了三省六部制度,明确了政务的职责范围,使得官员的选拔和考核更加公正透明。
太宗注重侦查和治理腐败现象,他设立的谏诤和鞠躬两制度使得官员们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有助于纠正政府的错误决策。
同时,他注重民生民生,通过减税减赋,改良土地制度,推行均田制等一系列政策,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状况。
二、经济方面贞观之治的经济繁荣是该时代的另一个显著特点。
唐太宗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
他修建了大运河,连接了南北之间的交通,促进了商品和文化的交流。
此外,他还推行了市易法,鼓励商业的发展。
太宗还注重农田的改良和灌溉设施的修建,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这一系列政策使得唐朝的农业、商业和手工业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大幅增加。
三、文化方面贞观之治时期,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唐太宗本人就是一个文学家和诗人,他鼓励文人墨客的创作,并提倡文化的繁荣。
当时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文人,如杜牧、杜甫、白居易等。
他们的作品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思想和艺术成就,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的绘画、雕刻、音乐等艺术形式也在贞观之治时期得到了蓬勃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唐风。
总结在贞观之治下,唐太宗通过清明的政治和治理精细,推动了社会的政治稳定。
经济方面,他的政策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文化方面,当时出现了众多的杰出文人和艺术家。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治下的一个辉煌时代,不仅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也对后世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太宗贞观后期的政治
唐太宗李世民始终是皇帝中的楷模,重用贤才,广施仁政,尤为著名的是善于纳谏——这种“从谏如流”的品质,现代高官都不容易具备,何况“家天下”的封建帝王。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已成为千秋功业的代名词。
李世民,在史册里就是光辉灿烂的“正面形象”。
“贞观之治”的强大、繁盛,有口皆碑,有目共睹;可惜,但凡血肉之躯,都有难以逾越的局限性。
晚年的李世民一点一点“变坏”了,肉眼凡胎的生物性暴露无疑。
一,堵上耳朵,踹开诤臣,拎着鞭子办事儿。
《新唐书》、《旧唐书》都记载了文德皇后长孙氏,曾怎样拐弯抹角地哄骗盛怒之下的李世民。
因为魏征多嘴多舌,处处制肘,皇帝感到不舒服,甚至在背地里恼羞成怒,一边骂街,一边动了杀机。
若非乖巧的文德皇后拽出“明君贤相”的“高帽儿”来拍马屁,恐怕魏征早就做了刀下鬼了。
由此看来,李世民并非心甘情愿地“纳谏”;骨子里却满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货色。
常说“屁股决定意识”——有什么地位,就是什么脾气。
有多大权力,就有多大的兽性。
皇帝主宰世间升沉,他们才不愿意找几个自以为是、指手画脚的“干爹”供着呢。
李世民身边能够直言的大臣不下三十多名,尤其是魏征,先后写了十多万字的意见书,涉及事务多达两百多件。
即便如此,仍不免热脸贴上冷屁股,魏征明显地觉察到,皇帝变了,“渐恶直言”。
贞观十二年三月,李世民亲御两仪殿,魏征毫不客气地说:“一二年来,不悦人谏,虽黾勉听受,而意终不平,谅有难色。
”这些话,李世民根本就听不进去,他变本加厉地以我为中心。
他一意孤行,建飞山宫,刚开始就警告群臣:“若不为此,不便我身。
”并且为自己狡辩道:“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
”翻译过来,无非是说,老百姓都是贱骨头,应该给老子当牛做马。
这简直是强盗逻辑,明摆着,叫满朝文武乖乖地闭嘴。
谏臣刘洎官拜门下省侍中。
贞观十九年,李世民怀疑刘洎背后褒贬自己,便抓了个“谋执朝衡”的罪名,逼刘洎自杀了。
二,大兴土木,穷奢极欲,自己都觉得过分。
最耗费民脂民膏的无非两件事:一,大型土木工程;二,连年战争。
如果战争不可避免,倾举国之力征讨,也没什么不合适。
但是,大兴土木,只为一人声色犬马,就属于贪暴行为了。
李世民恰恰乐此不疲。
他亲自抓基建,在长安、洛阳等地,营造规模宏大的宫殿。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四月,李世民嫌京城闷热,便在临潼骊山顶上修筑了翠微宫。
三个月之后,又指责宫室小气,辱没了大唐威仪,便重修了玉华宫。
一句话,耗费白银数以亿计。
位于东都的“洛阳宫”本是隋炀帝吃喝玩乐的地方,李世民遂接管过来,“营造不已,公私劳费,殆不能堪”,连同“飞山宫”在内的庞大建筑群,豪华气派,极尽奢靡。
整座工程,都是黄金白银乃至能工巧匠的生命堆起来的。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下诏,明令太子所用之物,其他部门不得限制。
口子一开,鼎铛玉石,暴殄天物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无上限消费,怎么能不浪费呢?
这些讨人嫌的烂事儿,连李世民自己都觉得过分。
648年,即其临终前一年,他亲自为太子李治撰写了《帝范》十二篇,其中明确写道:“吾居位以来,不善多矣。
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也,勿以为是而法之。
”显然,皇帝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他本人可以倒行逆施,对儿子就要说实话了。
他希望李治,不要效仿自己,做个贤明的君主,必须有节制、有约束。
三,贪恋酒色,搜罗美女,连弟妹都不放过。
醇酒妇人温柔乡——这些人生庸常的快乐,是历史伟人极少幸免的缺憾。
李世民晚年,暴露出了形形色色的动物性,尤其对少女、美色贪得无厌。
贞观十年(636年)六月,年36岁的长孙皇后死了,李世民去了一根“贤内助”,他愈发表现出贪恋酒色的本性。
他从来就没有中断过搜罗美人,充塞内庭。
后来的武则天也是这个时期进宫,当时,小姑娘仅仅14岁,由于貌美乖巧,很快变成了“才人”——皇帝末流的小老婆。
为满足欲望,李世民连弟妹都不放过,弟弟齐王元吉死后,弟妹杨氏迅速成为李世民的枕边人。
庐江王被杀后,他的爱姬也被迫钻进了皇帝的被窝儿……肆无忌惮的性生活,掏空了皇帝的身体,这加剧了他健康状况的恶化。
李世民闹得太出格儿了,游猎巡幸,花天酒地,坊间民怨渐起。
贞观十五年,羽林军哗变,卫兵们“夜射行宫,矢及寝庭者五”,他们天真地希望李世民别再游幸了。
最终,这些卫兵获“大逆罪”,处死。
但是,也能从侧面看到,这位著名的贞观天子,已经堕落到了什么地步。
四,干涉史官,沽名钓誉,小老婆都瞧不起。
唐朝是修史最活跃的时期,《南史》、《北史》、《隋书》,相继完成。
李世民太在乎生前身后名了,他不但关心“兴替之鉴”,还干涉史官的独立性。
按说,皇帝日常的鸡零狗碎都有专人记述,以备将来编入国史。
因为婆婆少,没顾及,这些记录一般较为客观。
皇帝后妃,谁也不好意思打听记录的细节和倾向性,历来的传统和潜规则也不允许皇权干涉。
李世民偏偏要打破常规,不但过问史官记述的内容,还暗示他们“秉笔直书”。
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做法,极为跌份儿。
司马光痛斥这件坏事,他认为,心虚的李世民强索起居注,给唐朝后来的皇帝开了个恶劣的先例。
这种举动,连小老婆武则天都撇嘴。
李世民晚年,最新于“延年之药”。
每个人都有长生不老的梦想,何况皇帝?可惜,他太虚弱了,病情不断恶化。
649年孟春时节,终于不治身亡,享年52岁。
在盛唐的钟声里,一个时代悄然谢幕。
李世民28岁登基,在位23年,文治武功,千古罕有;可惜,晚年坏得太厉害,甚至到了荒淫的境地。
当然,这只是伟大人物“灰色的一面”,并不妨碍李世民的贤明、德政,也不会抹杀他的历史贡献。
人,就是这样是是非非,一人多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