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优秀举重运动员的形态模型
2008北京奥运会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年龄、身高、体重和克托莱指数特征的研究

1 . 文献资料法 .1 2 通过查 阅文献 及互联 网收集 参加 20 年北 京奥运会 女子举 重项 08 目中六个级别 前八名运动 员的年龄 、 身高 、 体重和计 算克托莱指 数( 体
重 / 高 ×10 。 身 00)
1 . 理 统 计 法 .2数 2
22所选指标的相关性检验 . 对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 的年 龄 、 身高 、 体重和克托莱指数进行 两两 相关性检验,结果如表 3 示。女子举重运动员 年龄与克 托莱指数 、 所 体 重、 身高都不存在相关 , 身高与克托莱指数 、 体重有显著性相关 P 0 1 <. , 0 体重与克托莱指数有显著性相关。从以上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 , 女子举 重项 目运动员年龄与身高 、 体重和克托莱指数联 系不大 , 明年龄 的大 表 小对 女子举 重运动员的体 态特征没有相关性 , 年龄 与赛 场经验 、 心理素 质及对 技术 动作的熟 练程度可能存在一定相关 。推 测结果值得进一步 的研 究 。 表 3两两相关系数双侧检验结果分析 所选 指标 克托莱指数 年龄( ) 岁 00 3 .1 身高(r) c1 l 06 4 * .9 * 体重(g k) 09 6 * . * 7
3 0 2~4 76 0. O 6. 8
以 20 0 8北京奥运会女子举重项 目中六 个级别前八名共 4 8名优 秀 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 由于女子 + 5 7 公斤级项 目特点 , 使参赛运动员 不受体 重限制 , 导致该 级别运动员 身高 、 体重 、 克托莱指数 与其他级别 运动员有较大差异 , 不能准确反映举重运动员整体体 态特征 , 故本文没 有将女子 + 5公斤级运动员数据包含在研 究范围之内 ) 7
1研 究 对 象 与 方 法 . 11 究 对 象 .2 176 ~ 8 33 3 .7 1 0 3. 59 3~8 .3 77
浅谈举重运动员的绝对力量训练

浅谈举重运动员的绝对力量训练举重是一项以发展力量为主和技术性很强的竞技体育运动。
结合举重的特点、理论知识和实践,在此谈一些浅见。
标签:举重运动员;训练方法;绝对力量一、举重绝对力量来源的生理基础绝对力量是举重运动员进行举重运动的基础。
这种力量不纯粹是一种自然力量的存在,需要通过科学训练获得。
通过力量训练,举重运动员体内会产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和形态结构的变化。
1.肌肉的生理横断面增大。
2.神经系统的调节机能得到改善。
3.使肌肉工作时的供能情况得到改善。
此外,由于力量练习时的不断牵扯,肌腱和违带的细胞亦增殖、长大和坚实,使肌肉组织中的结缔组织增多、增强,脂肪减少,从而提高了肌肉组织的收缩率。
二、举重力量训练理论举重力量训练就是要与专项技术相结合,使训练所获力量不断转化到专项技术动作上,做到循序渐进,有效挖掘运动员潜力,确保运动成绩不断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力量训练是举重专项能力训练的主要组成部分。
最近有些最优秀的举重运动员,他们每周训练7次。
在赛前一个半至两个月,有时每天训练2~3次,但成绩还是不够理想。
经调查了解到,只有具备下列条件每天练2~3次才能生效:合理的营养,充分保证有机体力量恢复的物质;教育手段;各种不同运动量节奏和科学训练手段。
所以,举重项目的力量也与速度项目一样,要掌握相对于个体而科学的训练方法,在逐步加大力量训练负荷的基础上,逐步加大专项力量训练负荷数量,强度的提高,增加训练负荷。
重点抓好与专项技术用力结构一致或相近力量训练负荷的增加,使其达到显著的训练效果。
力量素质,是人体或身体某个部分肌肉在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
举重项目是绝对力量(最大力量)、爆发力量、速度力量、整体力量,与运动成绩密切相关。
这就要把影响力量素质的各种因素改善和提高,科学的组合成不同代谢性质的专门力量练习。
把各种性质的力量进行科学的组合与衔接,才能获得最佳的训练效果,以确保运动成绩的不断提高。
举重以发展最大力量为主,其次,是爆发力量,再次是根据比赛第二项挺举发挥需要,适当发展耐久力量。
优秀举重运动员科学选材分析

优秀举重运动员科学选材分析徐丹;王刚【摘要】举重运动员的选材工作十分重要,特别是对于基层举重教练员,能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选拔出优秀的举重苗子,才能利于举重项目适应现代竞技体育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完全靠经验选材明显不适应发展需要,选材成功率也很较低.掌握正确的、科学的、选材方法,能大大提高选材质量和选材的成功率,不至于浪费资源,影响被选运动员的发展方向和学习机会.经过学习、实践、总结,借鉴传统经验,总结六项科学选材方法:(1)年龄选材;(2)身体形态选材;(3)身体素质选材;(4)生理机能选材;(5)父母遗传因素选材;(6)心理素质选材.从目前我国举重项目选材的具体情况看,注重选材的科学性,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性,选拔出的举重运动员,选材成功率高,出成绩快,适应当今世界竞技体育发展要求.【期刊名称】《搏击·武术科学》【年(卷),期】2017(002)011【总页数】3页(P154-156)【关键词】举重;选材;素质;形态【作者】徐丹;王刚【作者单位】山西省吕梁市体育运动学校,山西吕梁 033000;山西省太原市体育工作队,山西太原 0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12中国的举重项目在世界上有很高的竞技水平,这与中国的举重项目发展较早,有很多历史经验是分不开的,举重项目的发展,不借助历史经验是不行的。
但随着世界上许多国家对举重项目的重视、发展,我国举重项目的优势也受到威胁。
那么,要继续中国举重项目在世界的霸主地位,就要从小选拔,培养优秀的举重人才,选好材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八十年代以前,人们对举重运动员的选材标准还不够完善,选材以力量为主,四肢较短,身材比例不是很协调,但当时有些举重运动员确实很有天赋,力量表现突出。
在当时那个年代,举重技术、理论还不够完善,举重项目的普及还不广泛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随着世界上许多国家举重水平的提高,举重技术的不断优化,举重训练的科学化,对举重运动员的选材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逐渐意识到了选拔优秀举重运动员的重要性,也就是现在我们教练员经常提到的“选好苗子”。
举重之乡——石龙

举重之乡——石龙在石龙,你问起许多人:石龙的标志是什么?很多人肯定会说是“举重之乡”塑像。
这座塑像就座落在石龙中山公园西南方,是“举重之乡”石龙最重要的象征。
1956年6月7日,石龙举重运动员陈镜开,在上海举行的中苏举重比赛上,以133公斤的成绩,打破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这是中国打破世界纪录的第一人。
接着,陈镜开连续九破世界纪录。
石龙籍的运动员叶浩波、陈满林又多次打破世界纪录。
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23届奥运会,石龙举重运动员曾国强,为中国夺得第一面奥运举重金牌。
因此,省人民政府授予石龙镇“举重之乡”的称号。
为举重运动员们塑像,是当时石龙人们的心愿,也是石龙镇政府的一大心愿。
镇委、镇政府于是就把建设“举重之乡”塑像这一任务交给了由石龙公安分局副局长赖素忠、民警黎陈青、黄道初等8人组成的中山公园改建领导小组。
并且,还抽调了两名自学成才的业余美术雕塑爱好者参加,他们是石龙造纸厂的赖树高、饮食商店的姚志强。
据说,“举重之乡”塑像的作品构思,是按某一位破世界纪录者为原型,还是集举重群英为一身。
经过认真的讨论,既然是称之为“举重之乡”,反映的就是石龙人民的精神,应集群英之特点,塑造一个完美的艺术形象创作的艺术构思确定之后,为了拿出一个让石龙人民满意的塑像,因此,专程往广州寻求支持。
林彬、凌镇威两位专家十分热心,为他们作具体指导,并多次亲自来到石龙,经深入了解后,终于拟定了雕塑像艺术创作方案。
这样,确定了“举重之乡”塑像的创作要求后,一是要体现石龙举重运动员的英雄气质;二是要身材高大,肌肉凸显,一定要让人过目难忘;三是手举鲜花,胸挂金牌,张臂欢呼,要表现出领奖时兴奋,激动;四是脚下放着一副硕大的钢铃,要显示石龙举重运动员的豪迈大气。
由林彬、凌镇威作指导,姚志强用石膏做成40厘米高的模型。
经过大家的反复讨论,研究,再一次又一次的修改,“举重之乡”的模型终于创造出来了,这其中凝结着集体智慧的结晶。
后来经过镇长王居同志,组织镇委、镇政府的领导审议定稿,决定将模型建成为4米高的塑像。
浅谈举重运动员的选材

7杨 赵金 良. 女子举重训练对身高增长 身体形 态对 举重 运动有 着至 关重 要的 影 【】 怀英 , 影 响 的研 肃【 . J 山东 体育 学院学 报 , 9 4 】 19 响, 因为身体形态不 仅是外在 的表现它还 反映 ( )5 2 5 2 :2 5 . 了人 体 的健 壮 程 度 。 8 成 机 首先 , 优秀 的举重 运动 员 四肢 要 匀称 , 匀 【】孙飙 . 人腰 臀 比与 某些 形态 、 能 和素 质问的相 关分析[ . J 体育 与科 学 ,0 2 ) ] 20 ( : 6 称 的上肢 才能 保证运 动 员能够很 好 的完成 举 5 6258. 重 动作 , 比如 运动 员上臂 围度 较大 , 则臂 力较 强, 利于提铃和 支撑 ; 有 手大拇指 长 , 则握杠较 牢 , 易脱手 , 不 有利于拉 力更好地 达到发挥 , 手 小 则握 力会受 到影 响 , 上拉是 不利 的 , 如 对 再 下肢, 大腿 过长 过 短 都不 利 于举 重 动作 的 完 成 。 四 肢 选 择 上 稳 定 、 力 、 活 无 疑 是 在 有 灵 最 佳的选择 。 其次 , 体要 有一 定 的柔 韧性 。 身 在具体 举重 过程 中柔韧 性对 举重 成绩 有
①作者 简介 : 杜成 斌 , , 男 广西 南宁 吴数 德举 重学 校举 重教 练 。 培养 过的 主要 运动 员有 : 启升 (9 2 奥运 会举 重 比赛5 公 斤级亚 军) 林 19 年 2 、
覃义福 (o o 全 国男子举重 锦标赛6 公斤级冠军) 2 l年 2 等。
20 4
科技创新导报 Sce c d Tec n lg In v ton in e an h oo y n o a i He ad rl
3遗传 因素
举重上挺技术分析

举重上挺技术分析随着竞技体育水平不断的提高,举重运动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目前我国举重运动员抓举和挺举水平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还十分严重,给我国举重运动员总成绩的提高造成很大影响。
1 举重上挺技术分析举重的竞赛动作是抓举和挺举。
它的技术规格必须符合举重的技术特点和技术原则。
举重的技术特点是向上用力和向下支撑的协调配合。
向上用力必须合理,即身体各部位的用力顺序必须协调,才能充分发挥运动员的力量。
当向上发力使杠铃产生向上惯性的瞬间,身体积极向下支撑杠铃,缩短杠铃行程,是为了省力,可以举起更大的重量。
举重的技术特点就是上下配合。
挺举的上挺结构可分为预备姿势、预蹲、发力、下蹲支撑与起立、完成姿势与放下杠铃。
预备姿势是以后几个动作环节的开始和前提,任务就是为下面的预蹲和上挺发力做好准备。
上挺预备姿势的基本要求是保持身体和杠铃的平衡与稳定,并使身体构成一个巩固合理的支撑结构,为以后动作环节中充分利用内力和外力创造有利的前提。
预蹲是上挺动作的关键,它不仅直接影响发力的方向和效果,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上挺动作的成败。
预蹲是指从身体直立的预备姿势开始,在保持身体其他姿势不变的情况下,屈膝向下半蹲至膝角达最小适宜角度为止的这一动作。
因为这是在发力前的预先下蹲动作,故名为预蹲。
预蹲的主要目的就是在用力前先将发力时的主要肌群适度拉长,以积蓄弹性势能,从而使其在发力时能利用牵力反射的作用,迅猛的收缩,以产生强大的爆发力。
做好预蹲动作的关键是要在保持上体姿势不变的情况下使身体重心和杠铃重心垂直向下运动。
上挺发力的任务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参与用力的肌群爆发出最大的力量,使杠铃获得最大的上升速度并上升到必须的高度,为分腿下蹲支撑创造条件。
制动预蹲结束后已为上挺发力创造了理想的条件,此时应毫不停顿地从制动转入发力。
发力是从快速的伸膝开始的,紧接着伸髋屈踝,下肢肌肉的快速收缩产生了强大的爆发力,并通过坚实躯干传至杠铃,使杠铃向上运动。
而两臂和肩带斜方肌则在下肢肌肉用力后紧接着开始用力,进一步推动杠铃向上并控制杠铃的运动方向。
举重运动员选材的探究

举重运动员选材的探究摘要:在运动训练领域我们要想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运动员选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举重项目是我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不可缺少的重要项目;它对人的各方面身体素质以及意志品质都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
所以,在选材阶段就必须做好充分考虑,从各个方面出发去选择优秀、合适的举重人才;因为举重运动员如果没有先天性的优势,仅仅想要通过后期的训练而取得优异的成绩是非常困难的[2]。
显而易见,举重运动员的选材直接决定了运动员日后能否取得优异的成绩。
本文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归纳总结法等方法对举重运动员选材进行分析研究。
结合举重项目竞技能力的特征,以此来确定我国优秀运动员的选材指标。
其中,主要包括了以下几方面:身体形态分析、身体机能分析、运动素质分析、心理素质分析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举重;运动员选材;研究新时代背景下的今天,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提升;与此同时,我国竞技体育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变革。
举重项目在国际竞技体育的舞台,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此同时举重也一直是我国的优势项目之一。
1956年6月在上海举行的“中苏举重友谊赛”中,陈镜开获得了新中国的第一项世界纪录。
与此同时,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中国举重代表团荣获9枚金牌,位居奖牌榜的首位。
特别是女子举重队在北京奥运会的首枚金牌,卫冕奥运冠军,打破世界记录,在参加的四个级别上全部夺金,为祖国和人民争得了巨大荣誉,也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金牌榜第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根据竞技体育训练的实践表明,现如今随着竞技体育的迅猛发展,怎样把握科学选材、科学的训练以及科学的管理办法这三点已经成为竞技体育训练不可缺少重要因素。
无论哪一个项目要想培养世界冠军必须具备这三个条件。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运动员选材好坏是决定运动员能否取得优异成绩的首要条件,同时也是运动员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1、举重项目特点分析根据运动训练学专家田麦久教授的项群理论中,我们清楚的知道举重项目属于:体能主导类中的快速力量项群,此类项目对于速度素质以及力量素质有着极其高的要求。
关于运动员举重问题的研究

关于运动员举重问题的研究摘要本文通过查阅运动员举重问题相关的论文及资料,并根据实际经验数据建立起了运动员举重成绩与体重之间的关系模型。
基于是否考虑体重中有一部分是与成年人的尺寸相关,本文建立起了两类关系模型,即模型(15)和模型(20)。
经检验得知两类模型均能能有效描述运动员举重与体重之间的关系,但模型(20)更为精准和有说服力,它使得比赛受体重因素的影响较小,从而更加公平。
关键字: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数据拟合,O’Carroll模型1.引言在现代奥运会举重比赛中,比赛前运动员都要称体重,并且最后运动员的成绩只计算抓举和挺举的总成绩,如总成绩相同则赛前体重轻者列前。
一般情况下,最中获奖级别越高,体重越重,举起的重量也越大,那么可设想同一级别的运动员,体重越大的,举起的重量应该越大。
也就是说,运动员的体重与总成绩应该有着密切的关系。
同时已经提出的生理学论证建议肌肉的强度和其横截面的面积成比例【1】,而生理学已证明肌肉强度近似正比于力量的大小,从这个角度出发来研究举重总成绩与体重的关系,并用表中数据进行检验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更进一步地,基于生理学、动物解剖学和统计分析,体重分为两部分,肌肉部分和非肌肉部分,体育运动员身体中肌肉所占体重为40%—45%【2】。
从而可以推断体重中有一部分体重与成绩关系不大。
本文在查阅了大量关于运动员体重与举重成绩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旨在找出体重与举重成绩之间的关系。
2.问题重述运动员在高度和体重方面差别很大,为了在举重比赛中对此做出补偿,规定要从运动员举起的重量中减去其体重,以下是1996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优胜者的举重成绩:(一)这个规定暗示了什么关系,结合上表说明这种关系。
(二)已经提出的生理学论证建议肌肉的强度和其横截面的面积成比例,利用这个强度子模型,建立一个表示举重能力和体重之间关系的模型,列出所有的假设,用所提供的数据来检验你的模型。
(三)假定体重中有一部分是与成年人的尺寸无关的,提出一个把这种改进融合进去的模型,并讨论两个模型各自的优缺点,然后提出一种经验法则,对不同体重的举重运动员设定障碍,使得比赛受体重因素的影响较小,从而更加公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形态指标权重模型
在明确我国优秀举重运动员形态指标模型基础 上, 应用
因子分析的方法, 在 对 形 态 指 标 重 新 分 类 基 础 上, 确定各指 标在反映专项形态 上 的 权 重。 本 因 子 分 析 采 用 方 差 最 大 正 交旋转, 在保证共性因子之间的正交性和共性方差总 和 不 变 的基础上, 使共性因子上的相对载荷平方和方差之和 达 到 最 大, 这样使因子结构更加简单且易于解释。本文以我 国 优 秀 举重运动员形态指标模型为变量进行因子分析, 以寻 找 反 映 不同重量级别优秀举重运动员形态指标权重的共性特征。 进行因子分析, 首先得出解释总方差表 (见表 #) 。
解释总方差表
因子载荷平方和 旋转因子载荷平方和
特征值 方差百分比 累计方差百分比 特征值 方差百分比 累计方差百分比 特征值 方差百分比 累 计方差百分比 !,# #,0 $,/ $,! -# , ./ , / #! , / +,. -# , /$ , . 1+ , $ 1/ , . !,# #,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要: 从指标模型、 权重模型与均值模型三维勾画出我国优秀举重运动员的形态模型。结果表明, 我国
优秀举重运动员各形态指标可分为肌肉质量因子和体型 因 子 两 类; 权 重 模 型 显 示 出 髂 宽、 髂宽指数和克托莱 指数最能反映我国优秀举重运动员的专项形态特征, 体现出 “倒三角” 的体型与发达的肌肉质量符合举重运动 员的形态要求。同时, 均值模型显示, 不同重量级别之间, 体型因子各指标的差异不如肌肉质量因子明显。另 外, 随着重量级别的提高, 优秀举重运动员专项形态适合运动员举起更重的杠铃。 关 键 词: 优秀举重运动员;形态模型;中国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 %+ , %!!! , %) 中图分类号: ’(()
由表 # 可知, 根 据 特 征 值 与 方 差 百 分 比, 可确定此次因 子分析分为两个主要成分, 且两主成分累计方差百分 比 达 到 也 就 是 说, 这两个主要成分概括了整体信息量的 /$ ,. 2 , 因此, 可以认 为 除 这 两 个 变 量 以 外 的 其 它 变 量 对 方 /$ , . 2 , 差影响较小, 可以接受前两个成分作为主成分。故本 研 究 把 我国优秀举重运动员的专项形态分成了两个主要成分。 另外, 各主要成分因 特 征 值 与 方 差 百 分 比 的 不 同, 在反 映整体信息中所占的权重也各不相同, 按因子分析中 依 方 差 百分比计算各因子 的 贡 献 率 (权 重) 的方法 (公 式 见 研 究 方 因 子 . 的 权 重 为 $ , +. , 法) , 可计算出因子 # 的权 重 为 $ , -/ , 由此可知, 因子 # 在 反 映 我 国 优 秀 举 重 运 动 员 专 项 形 态 上, 占有比因子 . 大的权重。 由于因子 表 . 表示各指标在各成分中的因子载荷情 况, 载荷体现各因子信息与各指标的相关程度, 在某一因 子 中 因 子载荷较大的指标反映着该因子的共同信息, 故可根 据 这 一 共性对因子进行命名, 由 表 . 可 知, 因 子 # 中, 身 高、 肩宽和 克托莱指数具有较大的因子载荷, 表明这 ! 个指 标 反 映 出 因 故可认为因子 # 主要由这 ! 个指标所组 子 # 的主要信 息, 成, 在这 ! 个指标中, 克托莱指数又称肥瘦指 数, 表示单位身 高上的体重, 作为相对体重主要用来反映人体的围、 宽、 厚度 以及机体的组织密 度, 从 而 体 现 出 举 重 运 动 员 的 肌 肉 质 量; 肩宽是反映人体横 向 发 育 程 度 的 指 标, 肩 宽 越 宽, 表明上肢 肌肉附作面越大, 从 而 体 现 举 重 运 动 员 有 较 好 的 肌 肉 质 量; 身高又称为空间整体指标, 反映骨骼发育尚能与克托 莱 指 数
共同反映出全身肌肉质量, 故反映肌肉质量是以 上 ! 个 指 标 同 理, 由于因 的共性, 因此可把因子 # 命名为肌肉质量因 子; 子 . 主要由髂宽、 髂宽 指 数 和 体 脂 百 分 比 ! 个 指 标 所 组 成, 其中, 髂宽与髂宽指 数 是 描 述 人 体 体 型 的 重 要 指 标, 且在因 子 . 中占有较大的 因 子 载 荷, 相 对 而 言, 体脂百分比的因子 载荷较小, 故可把因子 . 命名为体型因子。 表.
!"# $"%&# ’()#* (+ #,-#**#./ 0#12"/ *1+/1.2 %/"*#/#$ 1. 3"1.% -./ 012! , -/3’ ’4567289:"
(! # ;<=>259 5? ;5=28@ ;A5B>C, ’489:D154 E9C>2>4>< 5? F1GC2=8@ HI4=8>259, ’489:D154 $!%%&$ , J1298; " # K<A8B>L<9> 5? F1GC2=8@ HI4=8>259, ;.3 M8>6C<9 .92N<BC2>G, ’489:D154 $!%"&$ , J1298) 45$/6%-/: >1< 84>15BC I<A2=><I >1< C18A< L5I<@ 5? <O=<@@<9> P<2:1> @2?>29: 8>1@<><C 29 J1298 ?B5L >1< 29I<O L5I<@,P<2:1> L5I<@ 89I 8N<B8:< N8@4< L5I<@, 89I B<N<8@<I >1< ?5@@5P29: ?29I29:C:Q8B254C C18A< 29I<O<C 5? <O=<@@<9> P<2:1> @2?>29: 8>1@<><C 29 J1298 =89 R< C5B><I 29>5 >P5 =8><:5B2<C, 98L<@G, L4C=@< 748@2>G ?8=>5B 89I ?2:4B< ?8=>5B;>1< P<2:1> L5I<@ 29I2=8><C >18> >1< =5O8 P2I>1,=5O8 P2I>1 29I<O 89I ST- 29I<O =89 B<?@<=> >1< =18B8=><B2C>2=C 5? >1< <N<9> I<I2=8><I C18A< 5? <O=<@@<9> P<2:1> @2?>29: 8>1@<><C 29 J1298 29 >1< R<C> P8G,C15P29: >18> 8“ 4AC2I< , I5P9 >B289:4@8B”?2:4B< 89I I<N<@5A<I L4C=@< 748@6 2>G L<<> >1< C18A< B<742B<L<9> ?5B P<2:1> @2?>29: 8>1@<><C U E9 >1< L<89 >2L<, >1< 8N<B8:< N8@4< L5I<@ 29I2=8><C >18> >1< I2??<B6 <9=<C 5? N8B254C 29I<O<C 29 >1< ?2:4B< ?8=>5B R<>P<<9 I2??<B<9> P<2:1 @<N<@C 8B< 95> 8C C2:92?2=89> 8C >15C< 29 >1< L4C=@< 748@2>G ?8=>5B U V5B<5N<B, P2>1 >1< P<2:1> @<N<@ :529: 12:1<B,>1< <N<9> I<I2=8><I C18A< 5? <O=<@@<9> P<2:1> @2?>29: 8>1@<><C 2C C42>8R@< ?5B >1< 8>1@<><C >5 @2?> 8 1<8N2<B R8BR<@@ U 7#8 0(6)$: <O=<@@<9> P<2:1> @2?>29: 8>1@<><;C18A< L5I<@;J1298 专项训练造就专项形态, 形态虽然不是影响竞技 能 力 的 直接原因, 但作为构建体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对 其 研 究, 无疑有助于把握专项形态规律, 从而为运动员科学选 材 提 供 理论支持。本文以我国优秀举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从指标 模型、 权重模型与均值模型 X 个维度描述我国优 秀 举 重 运 动 员形态模型, 弥补了 以 往 对 举 重 运 动 员 形 态 研 究 中, 指标单 一以及权重研究的不足, 从而为我国优秀举重运动员 科 学 选 材提供科学的、 系统的专项形态模型。 其 本文研究 对 象 为 我 国 举 重 现 役 优 秀 运 动 员 !!$ 名, 中, 国际健将 "W 名 (男 !) 名, 女 !$ 名) 、 健将 && 名 (男 )X 名, 女 X) 名) 、 一级运 动 员 W 名 (男 " 名, 女 & 名) 。运用因子分 析, 确定我国优秀举 重 运 动 员 形 态 权 重 模 型, 取累计贡献率 大于或等于 (% Y 以确定取前 ! 个 成 分 为 该 研 究 问 题 的 主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