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7课

合集下载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第一课时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第一课时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纳米技术的概念和应用领域。

2.能够理解并朗读课文内容。

3.能够就纳米技术的应用进行简单的讨论。

二、教学重点1.掌握纳米技术的概念和应用。

2.理解并朗读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1.理解纳米技术的概念,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2.能够简单描述纳米技术在我们身边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课文《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2.课件或图片展示纳米技术的应用实例。

3.板书准备:纳米技术的定义和相关应用领域。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一个简短的视频或图片展示,引入纳米技术的概念,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二、学习课文让学生轮流朗读课文,引导他们理解文章的内容,重点是纳米技术的应用实例。

三、师生互动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纳米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并给予简单的奖励。

四、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纳米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行讨论,并展示给其他小组。

五、总结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对纳米技术的理解和应用领域。

六、课堂延伸1.让学生自行查找纳米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案例,并向同学分享。

2.组织学生进行有关纳米技术的手工制作活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七、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对纳米技术的理解。

2.撰写一篇关于纳米技术的短文,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纳米技术的概念和应用,培养出对新科技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7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课件)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7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课件)
粉紫白,夏秋一片翠绿。 迁徙:鸟类、大马哈鱼、角牛 冬眠:刺猬、蛇、蛙、松鼠、熊
研讨
单元小结
让我们尝试根据所学知识, 将本单元的“地球的运动”
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
总结。
下课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7.昼夜和四季变化 对生物的影响
聚焦
地球自转导致了昼夜交替变化 地球公转导致了一年四季变化
昼夜对生物有什么影响? 四季对生物有什么影响?
探索
交流我们知道的昼夜和四季对生物的影响, 并记录下来?
探索
昼夜的影响
光照

昙花
蝙蝠
探索
四季的影响
温度
寒冷
适应寒冷 的生物
温暖
适应温暖 的生物
夏季的北极狐
冬季的北极狐
夏季的刺猬
冬眠的刺猬
研讨
本课小结
含羞草夜晚闭合叶片 猫头鹰夜晚出来捕食
槭树,黄栌,银杏树,金叶榆,金枝国槐,黄金槐,橡树,火炬
树、爬墙虎(三叶地锦,五叶地锦)这些植物叶片颜色变
化明显。
迎春、连翘、榆叶梅、玉兰、梅花等春季花朵一片黄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猴王出世》优质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猴王出世》优质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猴王出世》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的意义。

2.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语法知识。

3.能够准确朗读课文,并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涵。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出文章的含义。

四、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板书。

2.生字词卡片。

3.习题册和笔。

五、教学过程导入•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引入主题,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

学习活动1.词语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生字词的意思。

2.默读课文–让学生静默读课文,尝试理解故事情节。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和难点,激发思维。

4.语法学习–辅导学生掌握课文中的语法知识,如句型结构、词语搭配等。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行阅读后感并写下自己的见解,可以通过朗读或讨论展示给其他同学。

六、课堂小结在课文教学中,我们通过深入阐述课文的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语法知识,以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文表达能力。

七、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习题册作业,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课文感悟。

八、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课文理解上的能力有所提高,但在语言表达上还存在一些困难。

下次我将更加注重辅导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表达水平。

以上就是本节课《猴王出世》的优质教案,希望能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 课《开国大典》课后作业及答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 课《开国大典》课后作业及答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开国大典》课后作业及答案一、下面词语书写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是()A.石栏汇集距离诞.(yán)生B.渠道宣布八盏擎.(jìng)着C.坦克暴炸隆隆瞻.(zhān)仰D.旗帜检阅制服电钮.(niǔ)二、把下面词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填空。

五()六()迎风()()排()倒()()()齐齐1.画横线词语的意思是,像这种可以用来形容声音的成语还有、、。

2.形容色彩繁多时可以用上面的词语,像这种含有两个数字的四字词语还有、、。

三、品析句子,完成练习。

1.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这句话描写了天安门广场人潮如、旗多如的热闹场2.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奔”是多音字,它的读音和释义如下:奔bēn ①奔走;急跑:狂~。

②紧赶;赶或赶急事:~丧。

③逃跑:东~西窜。

奔bèn ①直向目的地走去:投~。

②朝;向:渔轮~渔场开去。

③年纪接近:他是~六十的人了。

④为某事奔走:~球票。

句中“直奔”的“奔”应读,释义为。

(填序号)“直奔”可以换为“走向”吗?品读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面。

同时也反映出参加典礼的人们的心情。

3.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下面是对这句话的理解,其中说法正确的有()(多选)A.句中的“红流”指的是群众游行的队伍,表现了游行队伍声势浩大,场面壮观。

B.“流去”在这里指游行队伍行进的样子,用词恰当,与前面的“红流”相呼应。

C.“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指灯笼火把和礼花把北京城照亮了,也象征着新中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

D.从“流”可以看出游行的队伍行进的速度非常快,表现出群众激动的心情。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4.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散文诗两首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散文诗两首课件
问题探究4.“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 荫蔽?”对这句话,你如何理解?
这句话卒章显志,自然界的雨点是可见的、有形的;而“心中的雨 点”指的是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以此句结尾,揭示主题, 借物喻人,点明人生的风雨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只是在我们最累最 痛的时候,母亲永远以一个最温暖的姿态迎接我们,只有母亲是保 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
问题探究1 问题探究2 问题探究3 问题探究4 问题探究5
问题探究3.《荷叶·母亲》中为什么要写白莲? 运用了对比手法,把红莲与白莲进行对比,白莲因为没有荷叶的 保护,花瓣被雨点打谢了,体现了红莲因为有荷叶的保护而生存下 来,更突出了母亲对“我”的照顾,写出了母爱的伟大。
问题探究1 问题探究2 问题探究3 问题探究4 问题探究5
第7课 散文诗二首
字词盘点 作家作品 写作背景 主题思想 课文结构
1.读生字 匿.笑(nì) 祷.告(dǎo) 嗅.到(xiù)
并蒂.(dì) 姊.妹(zǐ)ái huái)
攲.斜(qī) 梗.(ɡěnɡ) 花蕊.(ruǐ)
2.识多音
荷 (ℎé)荷叶 (ℎè)荷重
思路点拨:文章借雨中看红莲——初雨时的亭亭,大雨中的左右 攲斜,荷叶保护下的不动摇;这生动的场景让作者联想到母亲对自 己的呵护与关爱,从而达到讴歌母爱这一主题,自然而贴切。
问题探究1 问题探究2 问题探究3 问题探究4 问题探究5
问题探究2.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上文说,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到,不见了孩子,妈 妈多么着急,这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 然嗔怪孩子,写出了母子情深。 思路点拨:“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母亲的话中含着嗔怪。 然而这种嗔怪——一个“坏”字,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母亲对孩子的 浓浓的母爱。而此时“我”却说“我不告诉你,妈妈。”也只一句,就将 孩子的调皮描写得淋漓尽致。这是生活中母子情深的具体写照。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 课《开国大典》课后作业及答案(含两套题)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 课《开国大典》课后作业及答案(含两套题)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开国大典》课后作业及答案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擎.着红旗(qǐng)B.诞.生(dàn)C.瞻.仰(zhān)D.外宾.(bīn)2.看拼音写词语,注意把字写正确、规范、美观。

xié shāng () yù dìng () qí zhì()tǎn kè() jù lí()3.按要求完成词语练习。

(1)写出表示“静”的意思的词语。

如:肃静、万籁俱寂、、、、。

(2)选词填空宣告宣布宣传宣读①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②这庄严的(),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③媒体一直在()他的事迹材料。

(3)将左右能搭配的词语连起来。

雷鸣般的掌声选举人流徐徐上升的欢呼汇集代表此起彼伏的礼花爆发部队五彩缤纷的国旗检阅掌声(4)它是一个四字成语,出自《资治通鉴》。

意为推开高山,翻倒大海;借以形容力量强盛,声势浩大。

这个成语是,它的近义词有、。

4.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从“直奔”一词,可以体会到。

(2)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句中的“红流”具体指的是。

这句话仿佛让我看到了的场面,也让我感受到了游行人们的心情。

5.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

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

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榴弹炮等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六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

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

人教部编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件(共30张PPT)(2024版)

人教部编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件(共30张PPT)(2024版)
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东 南 西 北 上 中 下
一、战国七雄
1、七国形成
三家分晋: 春秋原有的国家:齐(田氏代齐) 楚、秦、燕
2、七雄 :
3、主要战役
东齐西秦南楚北燕, 赵魏韩在中间
7.下列各项,属于战国时期的有( ) ①铁器的广泛使用 ②青铜器的普遍使用 ③牛耕的推广 ④管仲改革 ⑤都江堰的修建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 D.①③⑤ 8.春秋战国时期,新旧制度更替,社会大变革,其根本原因是( ) A.战争频繁 B.诸侯争霸 C.商鞅变法 D.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 9. 李冰主持修筑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是( ) A.都江堰 B.长城 C.大运河 D.灵渠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提高了国力,提高了军队战斗力,秦国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政治
经济
军事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统一度量衡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对地主最有利
对农民最有利
提高军队战斗力
最触犯贵族利益
对后世影响最深远
商鞅变法,对各阶层的作用
地主
农民
士兵
奴隶主贵族
顺应历史潮流,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
时间
战国时期(公元前256年)
主持修筑者
李冰(秦国蜀郡郡守)
作用
防洪、灌溉、水运等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减灶计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签订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签订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 战争与 《辛丑条约》签订
自主预习
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他们的口号 是什么,失败原因是什么?
2、八国联军侵华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 什么?结果如何?有何影响
一、义和团运动
1、原因:
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加 剧,外国传教士活动猖 獗,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天津保卫战(聂士成)
4、慈禧的态度: 宣战——求和——逃跑
5、结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三、《辛丑条约》(重点)
内容
危害
Hale Waihona Puke 经济赔款白银4.5亿 两政治 严禁人民反帝
加剧清政府的财政困 难和人民的负担
清政府成为列强的统 治工具
军事
拆毁炮台;驻扎 要地
清政府完全处于列强 控制,失去军事自主权
外交 划定使馆界 清政府处于列强监控下
完全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
侵略 抗争、探索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阿古柏侵略新疆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关天培等英勇抗敌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洋务运动
左宗棠收复新疆
邓世昌等壮烈殉国 戊戌变法
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义和团,起山东, 不到三月遍地红”
列强对中国侵略加剧, 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清政府态度转为剿杀义和团 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中外反动势 力的联合绞杀,义和团运动失败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
1、国家:俄、德、法、美、日、奥、意、英 (饿 的 话 每 日 熬 一 鹰)
2、路线:大沽——天津——北京 3、义和团:廊坊狙击战(胜利)、
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清朝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正音辨形

截然( 争执(
) )
zhàn(

﹒ 怦怦( ﹒
kuì
感慨(
) )
惭愧(

) )
搓捻(
)开
走lánɡ(
zhí
)
pēnɡ niǎn
激dànɡ(
绽 廊

)

答案:jié kǎi
2.据义填词
(1) :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
慎,丝毫不敢疏忽。
(2) 解。 (3) (4) :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忽然间明白过来。 (2)不求甚解 (3)美不胜收 (4)恍然大 :现在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
③这些字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记得 那个美好的夜晚,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 的一天快些来到。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
答案:莎莉文老师为“我”开启了知识的大门,“我”学会很多
文字后感到无比的快乐和幸福,感到了世界的美好。
(2)综上所述,莎莉文老师到来前后海伦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答案:莎莉文老师到来前,海伦内心痛苦,生活没有目标,渴望光 明;莎莉文老师到来后,海伦既有学习的艰辛,又有学习的快乐,
点拨:
赏析:作者在受教育前看不到光明和希望,用大雾中的大船做比 喻,表现了自己在黑暗中找不到前进的方向,用反复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我”受教育前对光明的渴望。
一试身手:
①当我最后能正确地拼写这个词时,我自豪极了,高兴得脸都涨
红了,立即跑下楼去,找到母亲,拼写给她看。 答案:当“我”第一次学会单词后感到自豪、愉快 ,“跑”这个 动词,生动形象地体现了“我”最初取得成功的喜悦和兴奋。
一只手上拼写“water”,使海伦领悟到“水”这个字指的是流
过手心的清凉而奇妙的东西,从此海伦开始大量地认识事物。
(3)莎莉文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答案:了解儿童心理,讲究教育方式方法,教学循序渐进,善于抓 住教育时机,充满爱心、耐心的教育艺术家。 (4)课文展示了儿时海伦的性格特点和人生起步的足迹。通读 全文,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说说海伦的性格特点。
学会单词后感到自豪、快乐,学习遇到障碍也很痛苦,学会很多
文字后感到幸福,文字开启了海伦智慧和情感的大门。
学习本文过程中,灿烂阳光(网名)同学在班级QQ群中和群 友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请你也参与讨论吧。 灿烂阳光:本文题目中“再塑生命”的含义是什么?大家如何理
解?期望和你交流。
晴空一鹤:“再塑生命”从字面上来理解是“重新塑造生命,重
②我想起了那个被我摔坏的洋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 碎片,想把它们拼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想起刚才的所作所
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答案:“我”在学习遇到障碍时,发脾气摔坏了洋娃娃。当“我”
懂得了每一样东西似乎都有生命以后,“我”很悔恨。“浸”
字形象地写出了“我”满眼都是泪水的样子,生动地表现出了 “我”的痛惜与悔恨之情。
第7课 再塑生命的人
1.作者名片
作者
评价
海伦·凯勒,美国人 美国女作家、教育家,1964年被授予
“总统自由勋章”
作品
《我的生活》《我的老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背景介绍
海伦·凯勒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夺去 了她的视觉和听觉。1887年3月3日,对海伦来说是她一生中最 重要的一天。这天,家里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安妮·莎莉 文。莎莉文老师教会她写字、手语。在莎莉文老师充满爱心的 教育下,海伦自强不息,最终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作家和教育家。

答案:海伦是个好学、聪明、坚毅而情感丰富的女孩。海伦在
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极强的求知欲、极高的悟性和敏感而丰富
的心灵。她用触觉感知事物,更是用心灵体验事物,在求知中获
得一种幸福的体验。
2.感情变化
(1)文中很多语句蕴含着作者的情感,请仿照参考示例,体会下
列语句包含的思想感情。 参考示例:在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 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临近。我心里无声地呼喊 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
答案:(1)小心翼翼 悟
3.走进文本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案: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具体的事物,为“我”开启了知 识的大门,“我”有了求知的欲望,心中充满喜悦。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爱戴之情。
1.人物形象 (1)莎莉文老师对“我”做了哪几件事情? 答案:①第一次亲密接触。②给“我”洋娃娃,教“我”拼写
“doll”。③教“我”拼写简单单词。④教“我”认识和理解
“水”的含义。⑤教“我”比较复杂的单词。
(2)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 ?试举例说明。 答案:莎莉文老师教海伦认识的事物很繁多 ,但讲究方法,循序 渐进,善于抓住教育时机。 如莎莉文老师作为陌生人第一次见到海伦就搂抱她 ,有意 识地给她布娃娃玩具,并教她拼写“doll”。在海伦无法区别 “杯”和“水”的时候,就让海伦一只手接触水流,在海伦的另
新获得生命”的意思。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我”的
灵魂被唤醒,莎莉文老师让“我”认识了文字,“我”再次拥有 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 所以,莎莉文老师就是“我”的“再生父母”。
蓝色季风:莎莉文老师将人间美好的思想情操,隽永深沉的爱心, 像春天的种子一样深深植入海伦·凯勒的生命,以无私的爱重 塑了她的生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