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生死的时间之旅
《时间旅行者的妻子》观后感:超越生死的爱

《时间旅行者的妻子》观后感:超越生死的爱时间旅行可谓是影视剧作品中经久不衰的一大热门题材,其中佳作有之,烂片也不少,从经典的时间机器系列,终结者系列,到国产的古今大战秦俑情,大话西游,乃至于日本的次元舰队,穿越时空的少女,直到近期的明日边缘,超体;笔者曾经看过的这一题材的电影也不在少数,毕竟可以穿越时间回到过去或者未来改变命运甚至拯救世界怎么看都是一件很酷的事,然而这些都不过是编剧的异想天开而虚构的一段科幻故事,它们都并不曾贴近真实的生活,直到笔者看完了时间旅行者的妻子这部电影才发现有的时候作为一名时间穿越者也是一件残酷的事情,即使可以穿越时空也不代表着可以改变过去与未来。
虽然片名叫做时间旅行者的妻子这样一个看起来似乎是从妻子的视角来讲述的故事,然而事实上整部影片给人的观感却是更多的在从男主角亨利的视角来表达。
身为图书馆管理员的亨利自幼患有DNA病变而产生的时间错位症,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病,其导致的后果就是会不由自主的穿梭到过去或者未来,亨利就这样在不同的时空,不同的地点被动的前来又被动的离去。
有一天一个名叫克莱尔的女孩找到并告诉他,从很久以前她就认识他,两人随后迅速陷入热恋并结婚。
起初看到这里时笔者是有点被雷到的,开影片刚开始不到十分钟男女主角第一次遇到就开始啪啪,你们的节操是被吃掉了么?当然笔者目前非常庆幸之后仍然耐着性子看了下去。
原来克莱尔第一次见到亨利还是在她只有六岁的时候,一个藏身在花园的草丛中自称是来自未来的男人,亨利虽然无法控制穿越的时间,但是却可以由于羁绊经常穿越时空见到年少时的克莱尔,从此亨利不断的穿越时空并与小女孩相见,去呵护陪伴她,直到她慢慢长大,而克莱尔也从最初的好奇渐渐的产生好感并无法抑制的爱上了亨利。
看到这里笔者也相对理解了之前为何克莱尔会如此主动,因为尽管已经相遇过不知多少次,但那都是亨利从未来穿越回过去,而这一次是两人在最合适的时空里第一次相遇。
两人承受了许多普通夫妻不会经历的磨难:亨利在结婚典礼上会消失,结婚当晚在床上会消失,过圣诞节的时候会消失,甚至他们的孩子也遗传了亨利的DNA缺陷而两次流产,然而即使有着种种磨难,会争吵,会冷战,但克莱尔对亨利的爱从未改变。
《寻梦环游记》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

《寻梦环游记》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寻梦环游记》是一部由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制作的电影,它以一个十二岁的男孩米格尔为主角,讲述了他在墨西哥传统节日“亡灵节”期间,踏上了一段穿越生死界限的冒险之旅。
这部电影给我带来了深深的触动和思考,让我重新审视了生命的意义。
首先,电影通过精心构建的故事情节和细腻的画面,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魔幻和神秘的墨西哥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人们相信通过亡灵节,他们可以与已故的亲人灵魂相会。
而在米格尔的家族中,却禁止一切与音乐有关的事物,因为米格尔的曾曾祖父是一个音乐家,却抛弃了家庭。
这种禁忌和家庭的纷争,使米格尔不得不背着家人,在亡灵节的夜晚逃离家里,追寻自己的音乐梦想。
在这段冒险旅程中,米格尔遇到了一个名叫埃克托的骷髅灵魂,他成为了米格尔的导师和伙伴。
通过与埃克托的相处,米格尔渐渐了解到了生命的真谛。
他发现,只有在人们的记忆中,才能真正活着。
当人们忘记了你,你就真正死去了。
这种对于记忆的重要性的思考,让我不禁想起了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于亲人的珍视和怀念。
只有在我们的记忆中,他们才能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除此之外,电影还通过描绘米格尔与已故音乐家德拉库斯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梦想和家庭之间的矛盾与和谐。
德拉库斯曾是米格尔心目中的偶像,但在他的音乐梦想与家庭之间做出了选择,最终导致了他的离世。
通过与德拉库斯的交流,米格尔明白到,梦想与家庭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支持和共存的。
只有在家人的支持下,梦想才能变得更加坚定和有力量。
而电影最让我感动的地方,是米格尔与已故亲人的重逢。
在电影的高潮部分,米格尔最终找到了自己的曾曾祖父,也就是他的音乐梦想的源头。
通过这次重逢,米格尔明白到了家人对他的爱和支持,以及音乐对他的意义。
他明白到,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个人的追求和梦想,更重要的是与家人和亲人的联系和情感。
总的来说,《寻梦环游记》是一部令人动容的电影,它通过一个小男孩的冒险之旅,让观众深思生命的意义。
生死96小时观后感600字

生死96小时观后感600字《生死96小时》是一部充满紧张刺激的电影,通过一个紧凑的时间框架展现了主人公与时间赛跑的生死之战。
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发了我对生命和时间的思考。
影片以一个平凡人的故事为线索,讲述了主人公意外被困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他只有96小时的时间来寻找解救的方法。
整个剧情节奏紧凑,紧张刺激,让观众仿佛跟随着主人公的脚步,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
电影通过主人公的挣扎和不断尝试来呈现生命的珍贵和脆弱,展示了人类面临死亡时所表现出的困惑与绝望。
主人公被困在一个封闭的空间,整个环境昏暗潮湿,他面临着温度的上升和氧气的消耗,时间成为了他拯救自己的敌人。
他不断尝试各种办法,寻找突破的机会,但每一次的努力都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让人产生了强烈的焦虑感。
电影通过这样的情节安排,让观众感受到时间对生命的压迫和限制,引发了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时间的反思。
在生死的紧箍之下,人们的真实性格和价值观往往会浮出水面。
电影中的主人公在生命面前展现了坚强和顽强的意志力,他不屈不挠地坚持,不放弃任何一丝希望。
与此同时,一些人物也显现出他们真实的一面,有的表现出自私和冷酷,选择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背叛他人。
这些场景给观众提醒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死关头的伦理考量。
电影中的一些细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如,主人公发现了一个旧的照片,上面是他与家人的合影,这一幕让他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
他意识到自己不能只为了自己而活着,还有家人需要他的照顾和保护。
这个细节不仅增加了角色的立体性,也给观众们思考自己与家人、朋友之间的关系和责任。
在生死96小时的时间框架内,主人公经历了体力、智力和意志的巨大考验。
与此同时,观众也在心理上与主人公一同经历了时间的紧迫和生命的宝贵。
电影在感官和情感上给观众带来了共鸣,促使我们反思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观影结束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我们所拥有的时间有限,生命的脆弱性让人不禁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来过好我们的生活?有时我们会抱怨时间不够用,但是当我们面临生死时,时间的宝贵就显得特别重要。
殊死七日观后感

殊死七日观后感《殊死七日》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电影,它以其引人入胜的剧情和精彩的演技赢得了观众的称赞。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普通人在面临临终绝望的情况下,通过七天的时间追求生命的真谛和内心的解脱的故事。
电影以一个平凡的上班族为主角,这个角色由演技精湛的演员扮演。
他突然被诊断出患有一个罕见而绝症,被告知只有七天的时间可以活下去。
这个消息让他陷入了深深的绝望和恐惧中。
然而,面对死亡的威胁,他选择了不放弃,而是追求找到生命中的真正意义。
在七天的时间里,他决定以自己的方式去面对生活和死亡。
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并承认自己曾经的错误。
他追寻着曾经对他重要的东西,寻找着失败和挫折的原因,并试图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
通过与家人、朋友和他爱的人的相处,他逐渐发现了生命中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电影通过讲述主人公的故事,深入探讨了人生和死亡的意义。
它引发了观众对生命的反思和思考。
它提醒我们珍惜每一天,努力追求自己真正的梦想和目标。
它还告诫我们不要被生活的琐事和物质财富所困扰,而是应该专注于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电影采用了细腻而真实的表演风格,配以优美而感人的音乐,使观众有着强烈的代入感。
演员们出色的表演表达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和矛盾,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了主人公的挣扎和探索。
此外,电影的剧情紧凑,情节跌宕起伏,保持着观众的紧张感和好奇心。
除了剧情和演技,电影还通过细致的镜头运用和画面构图来打动观众。
导演运用独特的角度和镜头语言,成功地传达了主人公内心的思想和感受。
画面所呈现的美丽景色和细节也增加了观影的享受和观赏价值。
通过这些技术手法,电影成功地将观众带入到了主人公的世界里,让他们与角色一同感受生活和死亡的挣扎。
《殊死七日》带给观众一个启迪和思考的机会。
当面临死亡的威胁时,我们是否能像主人公一样积极面对,寻找真正的生活意义?我们是否真正珍惜每一天,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这些问题让观众深思自己的生活,并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选择。
在我看来,《殊死七日》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情感的电影。
生死时刻电影观后感

生死时刻电影观后感《生死时刻》是一部让人备受触动的电影。
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生死抉择的故事,引人思考人生的意义和选择的重要性。
影片中的情节扣人心弦,令人深思。
下面我将就电影中的一些触动人心的场景和主题进行探讨。
首先,电影以一个不同寻常的方式开始。
影片刚开始就展示了主人公——一个年轻女子在生死时刻的选择。
她躺在手术室里,生命垂危,摆在她面前的是两个选项:要么选择让医生保住她仅剩的寥寥几个月的生命,要么选择一个安乐死。
这个开篇就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主人公背后的故事和她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
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逐渐了解到主人公曾经发生过一场惨痛的车祸,导致她成为了植物人。
她的家人和朋友都为她的病情感到极度痛苦和无奈。
而主人公本人也在这段时间里经历了命悬一线的折磨与挣扎。
这些细节展示了人在面对死亡时的恐惧和无助,引发观众对于生命的珍贵的反思。
然而,主人公的抉择并不止于此。
通过回忆和濒死体验的描绘,观众得以了解到她原本生活的精彩和她曾经拥有的激情与梦想。
这些回忆展示了主人公对于自身状况的接受与反抗。
她决定用有限的时间追求心中的梦想和寻找生活的意义。
整个电影充满了哲理和深度的对话。
主人公与她的家人、朋友和医生之间的对话引发了对于死亡、家庭、友情和人生最深层次的思考。
影片中的一句台词“时间会告诉你,你真正希望去做什么”,铭刻在人们的心中,令人深思。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对于医疗伦理以及安乐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电影并未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通过主人公和其他人物的言行展示了各种观点和价值观的碰撞。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可以思考这些伦理难题,以及对于生命和死亡的看法。
影片的结尾给人留下很大的思考空间。
主人公最终选择了离开,结束了她的生命。
这一选择引起了观众对于死亡和自杀的思考。
观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这个结局,如何看待主人公的选择以及她所追求的意义。
总结而言,《生死时刻》是一部让人深思并引发思考的电影。
它通过生命中的一个时刻,展示了人类对于生与死、选择与命运的探索。
生死96小时简介观后感

生死96小时简介观后感《生死96小时》是一部扣人心弦的电影,它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在遭遇意外后仅剩下96小时的生命时光,为了寻找生死的答案和理解,他展开了一场惊险刺激的冒险旅程。
通过这部电影的观看,我体验到了极致的紧张感和深刻的思考,让我对生命和死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影片一开始,主人公在一个平凡而繁杂的城市中生活,他是一名普通人,对人生也没有太多的期望。
然而,在一次普通的交通事故中,他被诊断出患有一种罕见的疾病,只剩下96小时的生命。
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击碎了他内心的平静,他开始想要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和生命的意义。
在生死之际,主人公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寻找生命答案的旅程。
他来到了一个神秘的寺庙,希望能从这里找到希望和解脱。
影片通过精确的镜头语言和细腻的画面刻画,将寺庙的神秘氛围和主人公内心的焦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我甚至感觉到了主人公的心跳声,因为他的生命每时每刻都在迅速流逝。
在寻找生命意义的过程中,主人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和挑战。
有一个慈祥的老人,通过他的引导,主人公开始思考死亡的真相和生命的意义。
也有一个神秘的女人,她似乎知道主人公背后的秘密,却始终故意保持着距离。
这些人物和情节都增加了影片的复杂性和悬疑感。
与此同时,主人公的身体状况也开始迅速恶化,他可以感觉到死亡正在逼近。
这种极限的压力让他更加坚定地去追求生命的答案,同时也让观众对生命的脆弱和珍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96小时的时间里,主人公学会了感恩和珍惜每一刻的生活,他开始与亲人朋友们进行真挚的交流,向他们表达爱和歉意。
整个电影以生死之间的挣扎和对生命的思考为主线,通过紧凑而刺激的情节和台词,将观众牢牢地吸引在剧情中心。
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深度和隐喻,例如主人公身边常伴随的钟表声,不断提醒他生命的流逝和时间的宝贵。
这些细节让观众不禁思考生命的真正价值和如何面对死亡。
《生死96小时》不仅仅是一部娱乐电影,它提供了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和启示。
感悟生命的电影之旅

感悟生命的电影之旅在我看来,生命就像是一段电影之旅。
电影从开始到结束,往往会通过情节的起伏、角色的生死和时间的推移,让我们对生命有着深刻的感悟。
每一部电影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故事情节,而我们也可以从中找到对生命的启示和思考。
下面我将与你分享几部感悟生命的经典电影,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一、《肖申克的救赎》《肖申克的救赎》讲述了银行家安迪被错误指控谋杀妻子,并被关进肖申克监狱的故事。
在监狱里,安迪与囚犯朋友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通过智慧和毅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救赎。
这部电影让我们明白,生命中的困境和逆境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有勇气和智慧去面对,总会找到解脱的机会。
二、《阿甘正传》《阿甘正传》是一部温暖人心的电影,讲述了一个智商不高的男人阿甘如何在人生的起伏中保持乐观和坚持。
阿甘无所畏惧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始终保持着一颗纯真善良的心。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生命中的价值不在于成就的大小,而在于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和与他人的关系。
三、《当幸福来敲门》《当幸福来敲门》讲述了一个失去工作和家庭的家庭主妇克里斯多夫如何通过努力和坚持实现自己的梦想的故事。
尽管生活对他充满了残酷和不公,但克里斯多夫从不放弃追求真正的幸福。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勇气和毅力,即使生活把我们逼到绝境,我们仍然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四、《美丽心灵》《美丽心灵》讲述了一位天才数学家约翰·纳什如何在精神病的折磨下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的故事。
尽管纳什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煎熬,但他始终相信数学中的美丽,并最终战胜了疾病。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在生命的黑暗时刻,我们也要坚守自己内心的信念,相信美丽和希望一定存在。
五、《海上钢琴师》《海上钢琴师》是一部充满诗意和浪漫的电影,讲述了一位钢琴师通过音乐追寻自己的梦想和寻找真爱的故事。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音乐是一种独特的语言,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力量。
通过观看这些感悟生命的电影,我们可以从中汲取些许力量和智慧。
beyond的历年专辑列表

beyond的历年专辑列表beyond的历年专辑列表⾸先是历年专辑列表:1986年3⽉《再见理想》盒带1987年1⽉《永远等待》 EP5⽉《新天地(12”SINGLE)》EP7⽉《亚拉伯跳舞⼥郎》LP9⽉《孤单⼀吻》EP1988年3⽉《现代舞台》LP9⽉《秘密警察》LP12⽉《The Best of Beyond 旧⽇⾜迹》LP1989年4⽉《Beyond4拍4(12”SINGLE)》EP7⽉《Beyond IV》LP12⽉《真的见证》LP1990年《⼤地(国语)》LP6⽉《天若有情——电影原声⾳乐》EP6⽉《战胜⼼魔》EP10⽉《命运派对》LP1991年6⽉《光辉岁⽉(国语)》LP9⽉《犹豫》LP12⽉《Beyond LIVE(演唱会)》LP1992年8⽉《继续⾰命》LP《信念(国语)》9⽉《Beyond 超越(⽇语)》12⽉《⽆尽空虚》EP1993年5⽉《乐与怒》LP7⽉《THIS IS LOVE VOL.1》⽇语EP8⽉《黄家驹不死⾳乐精神特别纪念集》11⽉《WORDS&MUSIC》1994年6⽉《⼆楼后座》6⽉《Paradise》1995年6⽉《Sound》10⽉ Beyond《Love&Life》1996年2⽉《Beyond得精彩》EP5⽉ Beyond《LIVE&BASIC》1997年2⽉《请将⼿放开》2⽉《惊喜》10⽉ BEYOND《PLAY BACK⾃典字典精选⼤全》1998年1⽉ BEYOND《秘密警察》(世纪光辉印记)CD2⽉《惊喜》2⽉《这⾥那⾥》7⽉《打不死》 EP10⽉《 Beyond/FILES!KEY TO BEYOND’S MUSIC》12⽉《不见不散》《真的 Beyond I 》 CD+VCD《真的 Beyond II 》 CD+VCD《华纳“我爱”经典系列》 2CD《Beyond精彩⼗五周年》 CD1999年3⽉《光辉岁⽉⼗五周年 BEST OF Beyond》 2CD3⽉《Beyond 15 ANNIVERSARY( Beyond15周年纪念)》 VCD 5⽉《 Beyond真的见证演唱会》 2VCD7⽉《真的 Beyond III》 2CD11⽉《Beyond Good Time[new]》 EP2001年1⽉16⽇黄贯中《 Yellow Paul Wong 》8⽉叶世荣《美丽的时光机器》 EP12⽉12⽇黄贯中《⿊⽩》 CD12⽉ Beyond 《 Good Time Live Concert (2CD) 》2002年4⽉黄贯中《同根》 CD10⽉25⽇黄家强《 Be Right Back 》 CD11⽉23⽇黄贯中《 Play It Loud 》 CD2003年3⽉:黄家强《叱吒903 组Band时间家强第⼀GIG》4⽉30⽇黄贯中《⾮典型摇摆精选》《 Together》 EP《 Beyond 超越 Beyond Live 03》 2CD8⽉叶世荣《Remember You 》 EP2004年7⽉28⽇黄贯中《我在存在》11⽉13⽇黄家强《毕加索的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越生死的时间之旅摘要:人类生命的意义联系着时间形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死亡与时间的问题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本文通过分析死亡与时间的对立统一来探讨艾米莉·狄金森几首诗歌中所体现的超越生死的时间之旅的本质。
关键词:死亡永生时间之旅一、死亡、时间和艺术希腊神话中酒神仆人西勒诺斯回答米达斯王的逼问,要他说出对人类最好的是什么。
西勒诺斯嘲笑道:可怜的浮生啊,对你最好的东西是你永远得不到的,那就是不要出生;不过还有其次好的,就是立刻死掉。
生命是悲哀的。
然而希腊人通过艺术的救赎之路,发现生命是值得努力追求的。
从而得出了人生的相反结论:最坏就是立刻就死,其次坏就是早晚就要死。
[1]11-12艺术使得原本悲哀的生命有了值得活下去的意义。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在《思想录》曾说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而恰是这根看似柔弱的芦苇,却有着足够的生的坚韧:虽时刻面临死的在场,但却不为所迫;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他也断不会停止思考。
生死问题是人类根本性问题的追问,它直接涉及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终极关怀,涉及人类的价值观乃至信仰。
生命的意义与时间紧密相连,是思想的起点和归宿,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艺术用生命在空间形态上的生成与毁灭,来表现时间那飘忽不定的足迹。
我们有必要阐释死亡、时间和艺术三者的关系。
死亡是人类终极的失落,也是永恒的失落。
死亡既熟悉又陌生;感觉清晰又模糊;实在又虚幻。
死亡让人疑惑,让人恐惧,只因为它无可挽回,也就无可毁坏;不可逆转,也就义无反顾;不能尝试也就耐人寻味;无所不在,也就不必躲藏。
死亡让生命更加可贵,才不会将一切视为理所当然。
因着死亡,人类才能看见未曾见过的。
死亡造成了世界的断裂,但就在这断裂之处才看见了原来存在的关系。
死亡必然涉及时间问题,引出了人的生命感。
在人的生活世界里,人才开始思考“人应该怎么看待自己的过去”、“生命的过往是怎样的”。
面对死亡,面对存在,面对生命的经验、过往的历史经验,人不得不思考死亡与时间的联系。
“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
”[2]532人的存在是有限的,即是时间性的存在。
作为有限的个体总是期图超越时间的无限。
然而,现实却是时间的流逝,人的各种超越,都无法摆脱时间的转轮而驰向死亡之乡。
时间否定了有限个体。
“艺术的中心是人的生命形式,艺术是超越生命的有限性而获得无限性的终结。
”[3]86时间与艺术的结合让时间获得了一种自身的肯定。
虽然人作为有限者,无法抗拒死亡的宿命。
人对于死亡有着与生俱来的恐惧。
然而人类生命存在的意义联系着时间形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然而,“人通过艺术这一中介向无限超越之时,时间的流向发生了变化。
人在体验之中,不再像日常生活时间是由过去走向未来,而是以未来朗照现在。
他携带生命的全部过去和现在进入未来之中,并以未来消融了全部时间,根据自我内心所体验的内在时间重新构筑一个新的时空(境界)”。
[3]88真正的艺术、真正的艺术家能够把感性个体引出有限时间的牢笼,臻达绝对超时间的永恒,让顿悟的一刹那定格为永远。
二、生死时间之旅在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体现如何做到这一点,不同的诗人有着不同的答案。
对死亡与死亡后来生的可能性的思考盘踞在诗人的头脑里,如何跨越死亡这座人人必经桥梁,来真正认识死亡本身的特殊性,横亘在了每个人面前。
19世纪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一千七百余首诗作中,有六百多首以死亡为主题。
她在“死亡”的否定中寻求“永生”。
她希望通过突破死亡与时间的对立来揭示生命在时间流逝中的延续。
然而人类的个体存在总是一种时空上的存在。
个体生命在空间形态上消逝,意味着作为以个体存在的线性时间的终结。
任何个体的都不能逃脱个体消亡时间的最终到来。
对于艾米莉·狄金森来说,如何能够从永生的未来观照此刻当下,挣脱个体线性时间的束缚而获得超然成为其死亡主题诗歌的重心。
死亡在她看来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和词,而是个体生命的有限与宇宙生命的无限,个体生命的线性时间与宇宙生命的循环时间的对立统一的载体。
狄金森在《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4]中把自己对于死亡与时间的理解进行了充分的诠释。
“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 –/ he kindly stopped for me –/ the carriage held but just ourselves –/ and immortality.”“死神”在此处已经不再是一个狰狞的魔鬼而是一个优雅的绅士,死亡已不令人恐惧。
“我”的不断前行使我不能为了他而等待着,而他则“好心”地为“我”停车,“接我上马”,载“我”走上另一段旅途。
而在这死亡的马车上有“永生”与我共行。
作者通过借用人生旅途的隐喻来揭示生与死只不过是两段不同的行程而已。
“we slowly drove – he knew no haste/ and i had put away/ my labor and my leisure too,/ for his civility –”“我”回报死神的“儒雅”以撂下尘世的牵挂,不再匆忙,“徐徐前行”走向另一段旅途。
在途中她经过了孩子们在“嬉闹”的操场的喧嚣到落日西沉的凝视,在一系列的隐喻中作者再次顾盼了人生:学校—童年,庄稼—壮年,落日—暮年,在时间的慢镜头中咀嚼着些许对于生的牵挂与忧伤。
在这节诗中作者用了“ring”这个圆形的形象表现了生命的轮回与永恒。
“ we passed the school, where children strove/ at recess – in the ring –/ we passed the fields of gazing grain –/ we passed the setting sun –”然而“西下的太阳”带走生的热度,留下了死的冰凉,“露水”提醒着“我”衣薄体寒。
“or rather – he passed us –/ the dews drew quivering and chill –/ for only gossamer, my gown –/ my tippet – only tulle –”此时在暮色穿行中,寒意袭来,“我”触到了死亡的冰冷。
就在这时,马车停在了一座从没见过的房子前,一处奇特静谧的令人神往的安息之地,而不是阴森恐怖的地狱之门。
“we paused before a house that seemed/ a swellingof the ground / the roof was scarcely visible –/ the cornice – in the ground –”马车的停顿带来了思想的顿悟。
死亡是一种未来之境,它超出了此刻当下。
时间的冰冷的刻度已经失却了意义。
对于死亡而言,几个世纪等同于一天。
在死亡的坟墓空间里人类获得了时间上的永恒与躯体的永生。
个体线性时间而言的终结只不过是这宇宙时间暂停的音符而已。
“since then –’tis centuries – and yet/ feels shorter than the day/ i first surmised the horses’ heads/ were toward eternity –”这首诗与其说是写死亡的历程倒不如说是对于永生的获得过程。
人类出生开始就是作为一种有限生命的个体方式存在着。
死亡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宿命。
人类无从体验死亡的深沉,但对于死亡的恐惧与生俱来。
人们试图挣脱个体时间的束缚阻止青春流逝、岁月匆忙。
他们渴求着超越时间获得一种时间上的永恒,并将这种渴望外化为岩画与教堂却依然无法回避死亡。
人类如西西弗斯那样倔强地抗衡着生命沙漏流沙。
就这样,生命的意义联系着时间形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它既是思想的起点和归宿,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艾米莉·狄金森在结尾之处的“永恒”呼应文章开头处的与“我”同行的“永生”,以期借助语言来突破生与死的决然界限。
生命在空间形态上的生成与毁灭表现了时间飘忽不定的足迹。
死亡与时间同一却恰恰展现了生命在时间的流逝中不断地延续,在生命的感知中时间不再沦为钟表上的冰冷刻度。
在《钟停下来了》[4]这首诗中,狄金森通过让钟表中的小人“puppet”的不能继续他的鞠躬“bowing”来喻指一个人的死亡凝聚在钟表的刻盘上。
人的生命的有限通过指针的停止而得以表现。
“a clock stopped –/not the mantel’s –/geneva’s farthest skill/can’t put the puppet bowing –/that just now dangled still –”这个时候的钟表盘是一团糟。
“an awe came on the trinket!/the figures hunched, with pain –/the quivered out of decimals –/into degreeless noon –”谁也不能拯救这个垂死的小人,医生不能,钟表商人也不能。
“it will not stir for doctors –/this pendulum of snow –/this shopman importunes it –/while cool – concernless no –”对于“puppet”的死去的反应只有一种漠不关己的冷淡。
然而在人类长达几十年的与时间的不可调和的傲慢对立就体现在了这里。
“nods from the gilded pointers –/ nods from the seconds slim –/ decades of arrogance between / the dial life –/and him –”因为,在指针的滴答声中,秒针的行走缩短了人与客观时间的差距,人永远无法真正实现对于时间的傲视。
人走到了终点,而时间却依然继续。
在“crumbling is not an instant’s act”,通过描述人在时间中的衰变过程,表达了时间于人的消磨。
“crumbling is not an instant’s act/a fundamental pause/dilapidation’s processes/are organized decays./’tis first a cobweb on the soul/a cuticle of dust/a borer in the axis/an element rust –”崩溃坍塌的只是一时的表象,诗人通过类比蜘蛛结网、门轴生锈来喻指其过程是一个“有组织的”的“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