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动物性食品的营养价值

第七章动物性食品的营养价值
第七章动物性食品的营养价值

第七章动物性食物的营养价值

动物性食物包括畜禽肉、蛋类及其制品、水产类和乳类及其制品。动物性食物是人体优质蛋白、脂类、脂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主要来源。

一、畜禽肉

畜禽肉包括畜肉和禽肉,前者指猪、牛羊等的肌肉、内脏及其制品,后者包括鸡、鸭、鹅等的肌肉及其制品。畜禽肉的营养价值较高,饱腹作用强,可加工烹制成各种美味佳肴,是一种食用价值很高的食物。

1、主要营养成分及组成特点

(1)蛋白质

畜禽肉中的蛋白质含量一般为10%—20%,因动物的种类、年龄、肥瘦程度以及部位面异。在畜肉中,猪肉的蛋白质含量平均在13.2%左右;牛肉、羊肉、兔肉、马肉、鹿肉和骆驼肉可达20%左右;狗肉的蛋白质含量约为17%。在禽肉中,鸡、鹌鹑肉的蛋白质含量较高,约为20%;鸭肉约为16%;鹅肉约为18%。一般来说,心、肝、肾等内脏器官的蛋白质含量较高,而脂肪含量较少。

(2)脂类

脂肪含量因动物的品种、年龄、肥瘦程度、部位等不同有较大差异,低者的脂肪含量仅为2%,高者可达89%以上。在畜肉中,猪肉的脂肪含量最高,羊肉次之,牛肉最低,兔肉为2.2%。在禽肉中,火鸡和鹌鹑的脂肪含量较低,在3%左右;鸡和鸽子在9%—14%之间;鸭和鹅达20%左右。

畜禽肉内脏脂肪的含量在2%—10%之间,脑最高,在10%左右,猪肾、鸭肝、羊心和猪心居中,在5%—8%之间,其他在4%以下。动物脂肪所含有的必需脂肪酸明显低于植物油脂,因此其营养价值低于植物油脂。在动物脂肪中,禽类脂肪所含必需脂肪酸的量高于家畜脂肪;家畜脂肪中,猪脂肪的必需脂肪酸含量又高于牛、羊等反刍动物的脂肪。总体来说,禽类脂肪的营养价值高于畜类脂肪。

(3)碳水化合物

畜禽肉碳水化合物含量为0—9%,多数在1.5%,主要以糖原的形式存在于肌肉和肝脏中。动物在宰前过度疲劳,糖原含量下降,宰后放置时间过多,也可因酶的作用,使糖原含量降低,乳酸相应增多,PH值下降。

(4)维生素

畜禽肉可提供多种维生素,主要以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A为主。内脏含量比肌肉中多,其中肝脏特别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B2,维生素A的含量以牛肝和羊肝为最高,维生素B2含量则以猪肝中最丰富。在禽肉中还含有较多的维生素E。

(5)矿物质

畜禽肉矿物质的含量一般为0.8%—1.2%,瘦肉中的含量高于肥肉,内脏高于瘦肉。铁的含量以猪肝和鸭肝最丰富,在23mg/100g左右。畜禽肉中的铁主要以血红素形式存在,消化吸收率很高。在内脏中还含有丰富的锌和硒,牛肾和猪肾的硒含量是其他一般食品的数十倍。此外,畜禽肉还含有较多的磷、硫、钾、钠、铜等。钙的含量虽然不高,但吸收利用率很高。

1、畜禽肉的合理利用

畜禽肉蛋白质营养价值较高,含有较多的赖氨酸,宜与谷类食物搭配食用,以发挥蛋白质的互补作用。为了充分发挥畜禽肉营养作用,还应注意将畜禽肉分散到每餐膳食中,不应集中食用。

因畜肉的脂肪和胆固醇含量较高,脂肪主要由饱和脂肪酸组成,食用过多易引起肥胖和高脂血症等疾病,因此膳食中的比例不宜过多。但是禽肉的脂肪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故老年人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宜选用禽肉。内脏含有较多的维生素、铁、锌、硒、钙质,特别是肝脏,维生素B2和维生素A的含量丰富,因此宜适当食用。

一、蛋类及蛋制品

蛋类包括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鸵鸟蛋、火鸡蛋、海鸥蛋及其制成的咸蛋、松花蛋等。蛋类的营养素含量不仅丰富,而且质量也很好,是一类营养价值较高的食品。

1、主要营养成分及组成特点

蛋的微量营养成分受到禽的品种、饲料、季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蛋中宏量营养素含量总体上基本稳定,各种蛋的营养成分有共同之处。

(1)蛋白质

全鸡蛋蛋白质的含量为12%左右,蛋清中略低,蛋黄中较高,加工成咸蛋或松花蛋后,略有提高。鸭蛋、鹅蛋和鹌鹑蛋的蛋白质含量与鸡蛋类似。

蛋白质氨基酸组成与人体需要最接近,因此生物价值也最高,达94。蛋白质中赖氨酸和蛋氨酸的不足。蛋类蛋白质中还富含半胱氨酸,加热过度使半胱氨酸部分分解产生硫化氢,与蛋黄中的铁结合可形成黑色的硫化铁。煮蛋中蛋黄表面的青黑色和鹌鹑蛋罐头的黑色物质即来源于此。

(2)脂类

蛋清中含脂肪极少,98%的脂肪存在于蛋黄中。蛋黄中的脂肪几乎全部以与蛋白质结合的良好乳化形式存在,因而消化吸收率高。

鸡蛋黄中脂肪含量为28%—33%,其中中性脂肪含量占62%—65%,磷脂占30%—33%,固醇占4%—5%,还有微量脑苷脂类。蛋黄中性脂肪的脂肪酸中,以单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含量最为丰富,占50%左右,亚油酸约占10%,其余主要是硬脂酸、棕榈酸和棕榈油酸,含微量的花生四烯酸。

蛋中胆固醇含量极高,主要集中在蛋黄,其中鹅蛋黄含量最高,每100g达1696mg,其次是鸭蛋黄,鸡蛋黄略低,但每100g也达1510mg;全蛋含量为500—700mg/100g,其中鹌鹑蛋最低;加工成咸蛋或松花蛋后,胆固醇含量无明显变化;蛋清中不含胆固醇。

(3)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含量较低,为1%—3%,蛋黄略高于蛋清,加工成咸蛋或松花蛋后有所提高。

(4)维生素

蛋中维生素含量十分丰富,且品种较为完全,包括所有的B族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大部维生素C。其中绝大部分的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大部维生素B1都存在于蛋黄中。鸭蛋和鹅蛋的维生素含量总体而言高于鸡蛋。此外,蛋中的维生素含量受到禽的品种、季节和饲料中含量的影响。

(5)矿物质

蛋中的矿物质主要存在于蛋黄部分,蛋清部分含量较低。蛋黄中含矿物质为 1.0%—1.5%,其中钙、磷、铁、锌、硒等含量丰富。

蛋中铁含量较高,但由于铁会与蛋黄中的卵黄磷蛋白结合而对铁的吸收具有干扰作用,故而蛋黄中铁的生物利用率较低,仅为3%左右。

2、蛋类的合理利用

在生鸡蛋蛋清中,含有抗生物素蛋白和抗胰蛋白酶。抗生物素蛋白能与生物素在肠道内结合,影响生物素的吸收,食用者可引起食欲不振、全身无力、毛发脱落、皮肤发黄、肌肉疼痛等生物素缺乏的症状;抗胰蛋白酶能抑制胰蛋白酶的活力,妨碍蛋白质消化吸收,故不可生食蛋清。烹调加热可破坏这两种物质,消除它们的不良影响。但是蛋不宜过度加热,否

则会使蛋白质过分凝固,甚至变硬变韧,形成硬块,反而影响食欲及消化吸收。

蛋黄中的胆固醇含量很高,大量食用会引起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疾病的危险因素,但蛋黄中还含有大量的卵磷脂,对心血管疾病有防治作用。因此,吃鸡蛋要适量。

二、水产类

水产品是指由水域中人工捕捞、获取的水产资源,如鱼类、软体类、甲壳类、海兽类和藻类等动植物。其中可供人类食用的水产资源加工而成的食品,称为水产食品。水产类是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的良好来源。

1、鱼类

按照鱼类生活的环境,可以把鱼分为海水鱼(鲱鱼、鳕鱼、狭鳕鱼)和淡水鱼(如鲤鱼、鲑鱼等);根据生活的海水深度,海水鱼又可分为深水鱼和浅水鱼。

(1)主要营养成分及组成特点

①蛋白质。鱼类类蛋白质含量为15%—22%,平均为18%左右,其中鲨鱼、青鱼等含量较高,在20%以上。鱼类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较平衡,与人体需要接近,利用率较高,生物价可达85%—90%,其中多数鱼类缬氨酸含量偏低。

除了蛋白质外,鱼还含有较多的其他含氮化合物,主要有游离氨基酸、肽、胺类、胍、季铵类化合物、嘌呤类和脲等。

②脂类。脂肪含量为1%—10%,平均5%左右,呈不均匀分布,主要存在于皮下和脏器周围,肌肉组织中含量甚少。不同鱼种含脂肪量有较大差异,如鳕鱼含脂肪在1%以下,而河鳗脂肪含量高达10.8%。

鱼类脂肪多由不饱和脂肪酸组成,一般占60%以上,熔点较低,通常呈液态,消化率为95%左右。不饱和脂肪酸的碳链较和,其碳原子数多在14—22个之间,不饱和双键有1—6个,多为n—3系列。

③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较低,约为1.5%。有些鱼不含碳水化合物,如鲳鱼、鲢鱼、银鱼等。碳水化合物的主要存在形式为糖原。鱼类肌肉中的糖原含量与其致死方式有关,捕后即杀者糖原含量最高;挣扎疲劳后死去的鱼类,体内糖原消耗严重,含量降低。除了糖原之外,鱼体内还含有黏多糖类。这些黏多糖类按有无硫酸基分为硫酸化多糖和非硫酸化多糖,前者如硫酸软骨素、硫酸乙酰肝素、硫酸角质素,后者如透明质酸、软骨素等。

④维生素。鱼肉含有一定数量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D,维生素B2、烟酸等的含量也较高,而维生素C含量则很低。一些生鱼制品中含有硫胺素酶和催化维生素B1降解的蛋白质,因此大量食用生鱼可能造成维生素B1的缺乏。鱼油和鱼肝油是维生素A和维生素D 的重要来源,也是维生素E(生育酚)的来源。

⑤矿物质。鱼类矿物质含量为1%—2%,其中硒和锌的含量丰富,此外,钙、钠、氯、钾、镁等含量也较多。海产鱼类富含碘,有的海产鱼富含碘500—1000ug/kg,而淡水鱼含碘仅为50—400ug/kg。

(2)合理利用

①充分利用鱼类营养资源。鱼肉富含优质蛋白质,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而且含有较少的饱和脂肪酸和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因此其应用价值在营养学中受到特别的重视。中国营养学会提出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要求“经常吃适量的鱼、禽、蛋、瘦肉”,对于改善营养不良及预防某些慢性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②防止腐败变质和中毒。鱼类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所含的不饱和双键极易氧化破坏,能产生脂质过氧化物,对人体有害。因此打捞的鱼类需及时保存或加工处理,防止腐败变质。有些鱼含有极强的毒素,如河豚鱼,其卵、卵巢、肝脏和血液中含有极毒的河豚毒素,若加工处理方法不当,可引起急性中毒而死亡。

2、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类

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类主要包括虾、蟹、贻贝、扇贝、章鱼、乌贼、牡蛎等。

(1)主要营养成分及组成特点

甲壳类和软体动物蛋白质含量多数在15%左右,其中螺蛳、河蚬、蛏子等较低,为7%左右,河蟹、对虾、章鱼等较高,在17%左右。蛋白质中含有全部必需氨基酸,其中酪氨酸和色氨酸的含量比牛肉和鱼肉高。在贝类肉质中还含有丰富的牛磺酸,其含量普遍高于鱼类,尤以海螺、毛蚶和杂色蛤最为高,每百克新鲜可食部中含有牛磺酸500—900mg。

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较低。脂肪含量平均为1%左右,其中蟹、河虾等较高,在2%左右,其他多在1%以下。碳水化合物平均为3.5%左右,其中海蜇、鲍鱼、牡蛎、螺蛳等较高,在6%—7%之间,其他多数在3%以下。

维生素含量与鱼类相似,有些含有较多的维生素A、烟酸和维生素E。在河蟹和河蚌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A,在泥蚶、扇贝和贻贝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E,维生素B1的含量与鱼类相似,普遍较低。

矿物质含量多在1.0%—1.5%,其中钙、钾、钠、铁、锌、硒、铜等含量丰富。钙的含量多在150mg/100g以上,其中河虾高达325mg/100g,钾的含量多在200mg/100g左右,在墨鱼中可达400mg/100g。微量元素以硒的含量最为丰富,如海虾、海蟹、牡蛎、贻贝、海参等,每100g的含量都超过了50ug,在牡蛎中高达86.4ug;铁的含量以鲍鱼、河蚌、田螺为最高,可达19mg/100g以上。在河蚌中还含有丰富的锰高达59.16mg/100g。

(2)合理利用

水产动物的肉质一般都非常鲜美,这与其中所含的一些呈味物质有关,鱼类和甲壳类的呈味物要是游离的氨基酸、核苷酸等;软体类动物(如乌贼类)中的一部分的呈味物质也是氨基酸,尤其是含量丰富的甘氨酸。贝类的主要呈味成分为琥珀酸及其钠盐。琥珀酸在贝类含量很高,干贝中达0.14%、螺0.07%、牡蛎0.05%。此外,一些氨基酸,如谷氨酸、甘氨酸、精氨酸、牛磺酸以及腺苷、钠、钾及氯等,也为其呈味成分。

三、乳类及其制品

乳类是指哺乳动物的乳汁,经常食用的是牛奶和羊奶。乳类经浓缩、发酵等工艺可制成奶制品,如奶粉、酸奶、炼乳等。

1、主要营养成分及组成特点

乳类及其制品几乎含有人体需要的所有营养素,除维生素C含量较低外,其他营养素含量都比较丰富。某些乳制品加工时除去了大量水分,故其营养素含量比鲜乳的要高,但某些营养素受加工的影响,相对含量有所下降。

(1)乳类

乳类的水分含量为86%—90%,因此它的营养素含量与其他食物比较时相对较低。

①蛋白质。牛乳中的蛋白质含量比较恒定,在3.0%左右;羊乳中的蛋白质含量为1.5%,低于牛乳;人乳中蛋白质含量为1.3%,低于牛乳和羊乳。传统上将牛乳蛋白质划分为酷蛋白和乳清蛋白两类。酷蛋白约占牛乳蛋白质的80%,乳清蛋白约占20%。酷蛋白是在20度下于PH4.6沉淀的牛乳蛋白,含有大量的磷酸基,能与Ca2+发生相互作用,并具有特定的三级和四级结构。乳清蛋白是指乳清中的蛋白质,其中主要包括β—乳球蛋白和a—乳白天蛋白,此外还有少量血清蛋白、免疫球蛋白等。乳类蛋白质为优质蛋白质,生物价为85,容易被人体吸收。

②脂类。牛乳含脂肪2.8%—4.0%。乳中磷脂含量约为20—50mg/100mL,胆固醇含量约为13mg/100mL。水牛乳脂肪含量在各种乳类当中最高,为9.5%—12.5%。随饲料的不同、季节的变化,乳中脂类成分略有变化。

③碳水化合物。乳类碳水化合的含量为3.4%—7.4%,人类含量最高,羊乳居中,牛乳最少。碳水化合物存在的主要形式为乳糖。由于乳糖可促进钙等矿物质的吸收,也为婴儿肠

道内双岐杆菌的生长所必需,对于幼小动物的生长发育具有特殊的意义。但对于部分不经常饮奶的成年人来说,体内乳糖酶活性过低,大量食用乳及其制品可能引起乳糖耐受的发生。用固定化乳糖酶将乳糖水解为半乳糖和葡萄糖可以解决乳糖不耐受问题,同时可提高产品的甜度。

④维生素。牛乳中的矿物质主要包括钠、钾、钙、镁、氯、磷、硫、硐、铁等,大部分与有机酸结合形成盐类,少部分与蛋白质结合或吸附在脂肪球膜上。其中成碱性元素略多,因而牛乳为弱碱性食品。乳口的矿物质含量因品种、饲料、泌乳期等因素而有所差异,初乳中含量最高,常乳中含量略有下降。发酵乳中钙含量高并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率,为膳食中最好的天然钙来源。牛乳中钠、钾和氯离子基本上完全存在于溶液中,而钙和磷颁布在溶液和胶体两相中。

(2)乳制品

乳制品主要包括炼乳、奶粉、酸奶等。因加工工艺不同,乳制品营养成分有很大差异。

①炼乳。炼乳为浓缩奶的一种,分为淡炼乳和甜炼乳。新鲜奶经低温真空条件下浓缩,除去约2/3的水分,再经灭菌而成,称淡炼乳。因受加工的影响,维生素遭受一定的破坏,因此常用维生素加以强化,按适当的比例冲稀后,营养价值基本与鲜奶相同。淡炼乳在胃酸作用下,可形成凝块,便于消化吸收,适合婴儿和对鲜奶过敏者食用。

甜炼乳是在鲜奶中加约15%的蔗糖后按上述工艺制成。其中糖含量可达45%左右,利用其渗透压的作用抑制微生物的繁殖。因糖分过高,需经大量的水冲淡,营养成分相对下降,不宜供婴儿食用。

②奶粉。奶粉是鲜奶经脱水干燥制成的粉。根据食用目的,可制成全脂奶粉、脱脂奶粉、调制奶粉等。

全脂奶粉是将鲜奶浓缩除去70%—80%水分后,经喷雾干燥或热滚筒法脱水制成。喷雾干燥法所制奶粉粉粒小,溶解度高,无异味,营养成分损失少,营养价值较高。热滚筒法生产的奶粉颗粒大小不均,溶解度小,营养素损失较多,一般全脂奶粉的营养成分约为鲜奶的8倍左右。含量仅为1.35,脱脂过程使脂溶性维生素损失较多,其他营养成分变化不大。脱脂奶粉一般供腹泻婴儿及需要低脂膳食的患者食用。

调制奶粉又称“母乳化奶粉”,是以牛奶为基础,参照人乳组成的模式和特点,进行调整和改善,使其更适合婴儿的生理特点和需要。调制奶粉主要是减少了牛乳粉中的酪蛋白天、TG、钙、磷和钠的含量,添加了乳清蛋白、亚油酸和乳糖,并强化了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叶酸和微量元素铁、铜、锌、锰等。

③酸奶。酸奶是在消毒鲜奶中接种乳酸菌并使其在控制条件下生长繁殖而制成的。牛奶经乳酸菌发酵后,游离的氨基酸和肽增加,因此更易消化吸收。乳糖减少,使乳糖酶活性低的成人易于接受。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的含量与鲜奶含量相似,但叶酸含量却增加1倍左右,胆碱也明显增加。此外,酸奶的酸度增加,有利于维生素的保护。乳酸菌进入肠道可抑制一些腐败菌的生长,调整肠道菌相,防止腐败胺类对人体的不良作用。

④干酪。干酪也称奶酪,为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发酵乳制品,是在原料乳中加入适量的乳酸菌发酵剂或凝乳酶,使蛋白质发生凝固,并加盐、压榨排除乳清之后的产品。

干酪中的蛋白质大部分为酪蛋白,经凝乳酶或酸作用而形成解决。但也有一部分白蛋白被机械地包含凝块之中。此外,经过发酵作用,奶酪中还含有肽类、氨基酸和非蛋白氮成分。除少数品种之外,大多数品种的蛋白质中包裹的脂肪成分多占干酪固形物的455以上,而脂肪在发酵中的分解产物使干酪具有特殊的风味。奶酪制作过程中大部分乳糖随乳清流失,少量在发酵中起到促进乳酸发酵的作用,对抑制杂菌的繁殖有意义。

奶酪中含有原料中的各种维生素,其中脂溶性维生素大多保留在蛋白质凝块中,而水溶性的维生素部分损失。干酪的外皮部分B族维生素含量高于中心部分。

2、合理利用

乳类是自然界中唯一的含有机所需全部营养素的一种食物。乳类及其制品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特别是乳类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和钙,使其不仅在婴儿喂养中成为重要的辅食,而且也是老弱病患者常用营养食品。

但由于鲜奶水分含量高,营养素种类齐全,十分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繁殖,因此须经严格消毒灭菌后方可食用。消毒方法常用煮沸法和巴氏消毒法。煮沸法要求简单,可达消毒目的,但对奶的理化性质影响较大,营养成分有一定损失,多在家庭使用。大规模生产时采用巴氏消毒法。

奶应避光保存,以保护其中的维生素。鲜牛奶经日光照射1分钟,B族维生素很快消失,维生素C也所剩无几。即使在微弱的阳光下,经6小时照射后,B族维生素也仅剩一半,而在避光皿中保存的牛奶不仅维生素没有消失,还能保持牛奶特有的鲜味。

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试题与复习资料

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试题+复习资料(全)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品支出总额的比重,实际上反映了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一般而言,恩格尔系数在( D )以上生活为贫困。 A.50-59% B.45-50% C.20-40% D.59%以上。 2.屠宰加工企业的平面布局总的设计原则不包括( D )。 A.符合科学管理 B.方便生产 C.清洁卫生 D.地势 应高燥﹑平坦﹑有一坡度 3.屠畜收购前的准备不包括( D)。 A.了解疫情 B.物质准备 C.人员分工 D.严格检疫 4.宰前检验的个体检查包括(D )。 A.静态的检查 B.动态的检查 C.饮食状态的检查 D.看、听、摸、检 5.宰后检验的“白下水”检验不包括( D )。 A.胃、肠及相应淋巴结 B.胰及相应淋巴结 C.脾及相应淋巴结 D.肾及相应淋巴结 6.猪头部检验检验要点不包括(D )。 A.颌下淋巴 B.咬肌 C.鼻盘、唇、齿龈 D.腹股沟浅淋巴结 7.肌肉僵直的根本原因为肌肉中B )含量的多少。 A.糖酵解酶 B. ATP C.糖原 D.葡萄糖 8.在集贸市场上对动物产品进行监督检查的工作程序是(B )。 A.验章,查证,感官检验,处理 B.查证,验章,感官检验,处理 C.查证,感官检验,验章,处理 D.感官检验,查证,验章,处理 9.腌腊制品的盐卤浓度为(B )。 A.15%饱和盐溶液 B.25%饱和盐溶液 C.35%饱和盐 溶液 D.45%饱和盐溶液 10.罐头类食品的外销检验取样其取样基数不得少 于(C )罐,采取的检样全部进行感官、理化检验及细菌学检验,化学检验不得少于取样数的1/10,且每批不得少于2罐。 A.3 B.4 C.5 D.6 11.无论发生次数还是中毒人数,在我国占食物中毒总数第一位的是(A )。 A. 细菌性食物中毒 B.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 C.化学性食物中毒 D.霉变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 E.真菌毒素 12.细菌性食物中毒多见于夏秋季,主要是由于 (D )。 A.夏季食物易受污染 B.进食熟肉类食品多 C.人口流动性大 D.气温较高,微生物易于生长繁殖 E.生熟交叉污染 13.在我国,引起肉毒梭菌中毒最常见的食品是 ( D )。 A.肉制品 B.豆制品 C.罐头食品 D.自制发酵食品 E.鱼制品 14.发生食物中毒后,恶心、呕吐症状较为明显的是( E )。 A.沙门菌属食物中毒 B.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C.致病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 D.肉毒食物中 毒E.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15.植物性食物(如剩饭、米粉)引起的食物中毒最 可能原因是(C )。 A.沙门菌属 B.副溶血性弧菌 C.葡萄球菌肠毒 素 D.肉毒梭菌毒素 16.以下哪项不属于屠畜运输中的兽医卫生监督的 内容(C) A及时检查畜群,妥善处理死畜; B做好防疫及消 毒工作和饮喂工作; C防治违章宰杀,避免购入患病畜;D加强饲养管 理,防止压、热、冷等。 17.宰前检验的步骤不包括(D) A入场验收 B 住场查圈C 送宰检查D了解疫情 18.屠畜收购检疫的方法不包括(D) A外貌检查B逐头测温C实验室检查D个体诊断 19.屠畜宰前检验后的处理不包括(A ) A冷宰 B禁宰 C急宰 D 准宰 20.胴体的整理方法包括干修、湿修两种,其卫生 要求是肉尸应平平整整、干干、净净,摘除三腺一 体,做到四不带。“三腺”指的是(A) A甲状腺、肾上腺、病变淋巴。B甲状腺、肾上腺、 前列腺C唾液腺、肾上腺、病变淋巴腺D甲状腺、 肾上腺、脑垂体 21.宰后检验的“白下水”检验不包括D) A胃、肠及相应淋巴结。B胰及相应淋巴结C脾及 相应淋巴结D肾及相应淋巴结 22.传染病流行过程的要素不包括包括(B ) A传染源B中间宿主C易感人群D传播途径。 23.不是寄生虫与宿主共存关系(D ) A共栖 B互利共生C寄生D以上都不是 24.囊尾蚴病又名囊虫病,来自患囊虫病猪的肉俗 称(A ),是由有钩或无钩绦虫的幼虫所引起的一 种经肉感染人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多种动物均可 感染此病。是肉品卫生检验的重点项目之一。 A“米猪肉”B“DFD肉”C“白肌肉”D“水煮肉” 25.肌肉僵直过程中的微观变化不包括(C ) A.次黄嘌呤核苷酸的形成 B.酸性极限PH值的形 成 C.次黄嘌呤的形成 D.WHC的变化 26.肉解冻的。注意事项以下那个是错误的(A ) A解冻介质的温度应尽量低,最高不能超过产品温 度的30℃, B解冻介质的数量要充足,应尽量流动, C采用空气解冻时,湿度要大,否则,升温慢,干 耗大, D解冻的单元应尽量小,以增大接触面。 27.腌腊制品的感官检查不包括( C) A 看 B扦 C听 D斩 28.食物中毒的发病条件不包括(A ) A感染B食物被中毒物污染C进食数量正常D食物 食用前未彻底加热 29. 食物中毒是由于进食了下列哪种食物而引起 的(C ) A. 有毒食物 B. 腐败变质 的食物 C. 正常数量可食状态的有毒食物 D. 动物性食 品 30. 食物中毒与流行性传染病的根本区别在于 (A ) A.人与人之间有无传染性 B.较短时间内有大量的 病人出现 C.有一定潜伏期 D.有相似的临床表现,有无体温 升高 31.宰后检验的要求包括不包括(C) A检验人员要熟练掌握病理解剖知识,下刀准确, 对病变反应迅速,判断无误, B按一定检验顺序进行,防止漏检, C要保持商品的完整性,不得随意下刀,淋巴结要 横切,肌肉要纵切。 D做好疫病检出的原始纪录, 32.猪头部检验检验要点不包括(D) A颌下淋巴 B咬肌 C鼻盘、唇、齿龈D腹股沟浅淋 巴结 33.猪肉尸宰后检验必检淋巴结不包括(C) A腹股沟浅淋巴结,B髂淋巴结,C颌下淋巴结,D 各内脏器官淋巴结 34.肌肉僵直过程中的微观变化不包括(C) A.次黄嘌呤核苷酸的形成 B.酸性极限PH值的形成 C.次黄嘌呤的形成 D.WHC的变化 35.腌腊制品原料的卫生要求不包括(B) A原料必须来自健康畜禽,并经兽医卫生检验 合格新鲜肉或冻肉, B使用鲜肉原料必须充分风凉或加热解冻, C选用的肠衣或膀胱皮子应有弹性,新鲜,无 污垢,无孔洞,使用纤维素肠衣,成本底,使用方 便。 D 腌制用具要及时用热水清洗、消毒后才能 再次使用。 36.腌腊制品的盐卤浓度为(B) A 15%饱和盐溶液, B 25%饱和盐溶液,C35%饱和盐 溶液,D45%饱和盐溶液, 37.食物中毒的发病条件不包括(A) A感染B食物被中毒物污染C进食数量正常D食物食 用前未彻底加热 38.二噁英事件属于食物的( A ) A. 化学性污染 B. 微生物污染 C. 放射性污 染 D. 昆虫污染 39.食物中毒是由于进食了下列哪种食物而引起的 (C ) A. 有毒食物 B. 腐败变质的食物 C. 正常 数量可食状态的有毒食物 D. 动物性食品 E. 植物性食品 40.沿海喜食海产品的地区发生的细菌性食物中毒 以下列哪项较为多见( D ) A. 沙门菌食物中毒 B. 肉毒杆菌食物中毒 C. 河豚鱼中毒 D. 副溶血性弧菌 E. 葡萄球菌中毒 41.煎炸食物时油温不宜过高的原因是( B ) A. 油温过高容易使油产生“哈喇味” B. 油温过高 使油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特质 C. 容易使被煎炸食物的口感不好 D. 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42.从临床表现来看,感染型与中毒型食物中毒最大 的区别在于(D) A.有无恶心、呕吐 B.有无腹痛、腹泻 C.病死率不同 D.有无体温升高

动物性食物的营养价值

一、畜禽肉 1)畜禽肉的主要营养成分及组成特点:肌肉中的水分约为75%,蛋白质含量为10%-20%,脂肪低者为2%,高者可达89%以上,碳水化合物含量为1%-3%,平均1.5%,矿物质含量为0.8%-1.2%,维生素以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A为主,浸出物以含氮和无氮浸出物为主。 2)畜禽肉的合理利用:易于谷类食物搭配食用,以发挥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动物肝脏宜经常食用。 二、蛋类 1)蛋的结构:蛋壳、蛋清、蛋黄。 2)蛋类的主要营养成分及组成特点:蛋清中蛋白质含量10%以上。蛋黄中含有98%的脂肪,碳水化合物为1%,矿物质主要存在于蛋黄部分1.0%-1.5%,维生素和其他微量活性物质。 3)蛋类的合理利用:不可生吃蛋清,不宜过度加热,吃蛋类要适量,每日每人1-2个鸡蛋。 三、鱼类 1)鱼类的主要营养成分及组成特点:蛋白质含量约为15%-20%,平均18%左右;脂肪含量约为1%-10%左右,平均5%左右;碳水化合物约1.5%左右;矿物质约1%-2%;维生素一般维生素A和维生素D、维生素E含量较丰富。 2)鱼类的合理利用:防止腐败变质,防止食物中毒。 四、软体类动物 软体动物类的主要营养成分及组成特点: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微量元素,某些还含有较多的维生素E和维生素A,但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含量较低。 五、乳类及乳制品 1)乳类及其制品的主要营养成分级组成特点:乳类水分含量为86%-90%,蛋白质约在3.0%左右,脂类2.8%-4.0%,碳水化合物为3.4%-7.4%,矿物质大部分与有机酸结合形成盐类,几乎含有所有种类的维生素、酶类、有机酸和其他生理活性物质。 2)乳类及其制品的合理利用:须经严格消毒灭菌后方可食用,避光保存。

比较植物性食物和动物性食物的营养价值

比较植物性食物和动物性食物的营养价值 国家二级营养师马培龙 植物性食物包括:谷类、豆类、蔬菜、水果等。主要提供能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大部分维生素和矿物质。 动物性食物主要为人体提供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A和B族维生素。它包括畜禽肉、蛋类、水产品、奶及其制品等。 一、动物性食物的营养成分 肉类可分为畜肉和禽肉两种,前者包括猪肉、牛肉、羊肉和兔肉等,后者包括鸡肉、鸭肉和鹅肉等。肉类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脂肪、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碳水化合物较植物性食物少,不含植物纤维素。肉的组分变化不仅取决于肥肉与瘦肉的相对数量,也因动物种类、年龄、育肥程度及所取部位等不同而呈显著差异。常见的蛋类有鸡蛋、鸭蛋、鹅蛋等,各种禽蛋的营养成分大致相同。鸡蛋蛋清中的蛋白质含量为11%~13%,水分含量为85%~89%;蛋黄中仅含有50%的水分,其余大部分是蛋白质和脂肪,二者的比例为1:2。此外,鸡蛋还含有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色素等。 水产品包括各种鱼类、虾、蟹、贝类和海藻类(海带、紫菜)等,其中以鱼类为最多。鱼类的营养成分因鱼的种类、年龄、大小、肥瘦程度、捕捞季节、生产地区以及取样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总的来说,鱼肉的固形物中蛋白质为主要成分;脂肪含量较低,但其中不饱和脂肪酸较多;鱼肉还含有维生素、矿物质等成分,特别是海产咸水鱼含有一定量的碘盐和钾盐等。对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 奶类是一种营养丰富,容易消化吸收,食用价值很高的食物,不仅含有蛋白质和脂肪,而且含有乳糖、维生素和无机盐等。鲜奶一般含水分87%~89%,蛋白质3%~4%,脂肪3%~5%,乳糖4%~5%,矿物质0.6%~0.78%,还含有少量的维生素。牛奶是人类最普遍食用的奶类,与人乳相比,牛奶含蛋白质较多,而所含乳糖不及人乳,故以牛奶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考试复习题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 一、名词解释 1、食品污染答:按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是指食物中原来含有或者加工时人为添加的生物性或化学 性物质。其共同特点是,对人体健康有急性或慢性的危害。 2、细菌菌相答:是指动物性食品被细菌污染后共存于食品中的细菌种类及其相对数量的构成。其 中相对数量较大的细菌称为优势菌种(株)。 3、细菌总数答:细菌总数是指单位数量(g,ml和cm2面积)的动物性食品中细菌的数量。 4、冷却答:是指将热鲜肉深层的温度快速降低到预定的适宜温度而又不使其结冰的过程。 5、食物中毒答:是指人类经口食进可食状态的有毒物质而发生的一类急性疾病的总称。 6、DFD猪肉答:是指由于宰前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使肌肉中的糖元大量消耗,宰后肌肉的PH值 偏高。肌红蛋白携带的氧被夺走,导致肌肉颜色暗红、质地硬实、切面干燥,这种类型猪肉称之为DFD猪肉。 7、肉罐头答:是将肉类原料经过严格的选择和适当处理,或采用专门的烹调方法,使之具有独特 的风味,经装入罐头容器后,适当排气密封,再加热杀菌而制成的一种罐头食品。 8、β-兴奋剂答:β-兴奋剂全称为b-肾上腺素能兴奋剂(β-Adrenergic Agonist,β-AA),又 叫β-激动剂。β-兴奋剂是一类化学结构和生理功能类似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苯乙醇胺类衍 生物的总称。 二、填空题 1. 动物性食品污染,根据污染源的性质可分为(1)生物性污染;(2)化学性污染;(3)放射性污染。 2. 一般说来,常温下放置的肉类,早期常以需氧芽胞杆菌;微球菌属和假单胞菌属;为主,且局限于肉品的浅表,到中后期,以4)变形杆菌;(5)厌氧性芽胞杆菌。占了主要的比例,且蔓延到肉品的深部。 3. 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有三个基本原则,分别是1)所有食品添加剂必须符合《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按《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2)不得检出有毒有害物质或致病微生物。 (3)不得掺假作伪。 4. 肉新鲜度的检查,一般从 (1)感官性状;(2)肉尸腐败分解的产物的特性和数量;(3)细菌的污染程度。等三个方面来进行的。 5. 肉类腌制的方法主要有(1)干腌法;(2)湿腌法;(3)混合腌法。 6. 目前国内外对于罐头灭菌的方法主要是 (1)加热灭菌;,可分为两种情况,对于低酸性和非酸性罐头食品,采用(2)高温灭菌法;;对于强酸性罐头食品,采用(3)低温间歇多次灭菌。 7. 鲜乳的理化检验指标主要有(1)乳密度测定;(2)乳含脂率的测定; (3)干物质的测定;(4)汞、有机氯农药残留的测定。 8. 屠畜的宰前管理一般包括 (1)宰前休息管理;(2)宰前停饲管理;(3)宰前淋浴净体。三个部

第七章动物性食品的营养价值

第七章动物性食物的营养价值 动物性食物包括畜禽肉、蛋类及其制品、水产类和乳类及其制品。动物性食物是人体优质蛋白、脂类、脂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主要来源。 一、畜禽肉 畜禽肉包括畜肉和禽肉,前者指猪、牛羊等的肌肉、内脏及其制品,后者包括鸡、鸭、鹅等的肌肉及其制品。畜禽肉的营养价值较高,饱腹作用强,可加工烹制成各种美味佳肴,是一种食用价值很高的食物。 1、主要营养成分及组成特点 (1)蛋白质 畜禽肉中的蛋白质含量一般为10%—20%,因动物的种类、年龄、肥瘦程度以及部位面异。在畜肉中,猪肉的蛋白质含量平均在13.2%左右;牛肉、羊肉、兔肉、马肉、鹿肉和骆驼肉可达20%左右;狗肉的蛋白质含量约为17%。在禽肉中,鸡、鹌鹑肉的蛋白质含量较高,约为20%;鸭肉约为16%;鹅肉约为18%。一般来说,心、肝、肾等内脏器官的蛋白质含量较高,而脂肪含量较少。 (2)脂类 脂肪含量因动物的品种、年龄、肥瘦程度、部位等不同有较大差异,低者的脂肪含量仅为2%,高者可达89%以上。在畜肉中,猪肉的脂肪含量最高,羊肉次之,牛肉最低,兔肉为2.2%。在禽肉中,火鸡和鹌鹑的脂肪含量较低,在3%左右;鸡和鸽子在9%—14%之间;鸭和鹅达20%左右。 畜禽肉内脏脂肪的含量在2%—10%之间,脑最高,在10%左右,猪肾、鸭肝、羊心和猪心居中,在5%—8%之间,其他在4%以下。动物脂肪所含有的必需脂肪酸明显低于植物油脂,因此其营养价值低于植物油脂。在动物脂肪中,禽类脂肪所含必需脂肪酸的量高于家畜脂肪;家畜脂肪中,猪脂肪的必需脂肪酸含量又高于牛、羊等反刍动物的脂肪。总体来说,禽类脂肪的营养价值高于畜类脂肪。 (3)碳水化合物 畜禽肉碳水化合物含量为0—9%,多数在1.5%,主要以糖原的形式存在于肌肉和肝脏中。动物在宰前过度疲劳,糖原含量下降,宰后放置时间过多,也可因酶的作用,使糖原含量降低,乳酸相应增多,PH值下降。 (4)维生素 畜禽肉可提供多种维生素,主要以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A为主。内脏含量比肌肉中多,其中肝脏特别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B2,维生素A的含量以牛肝和羊肝为最高,维生素B2含量则以猪肝中最丰富。在禽肉中还含有较多的维生素E。 (5)矿物质 畜禽肉矿物质的含量一般为0.8%—1.2%,瘦肉中的含量高于肥肉,内脏高于瘦肉。铁的含量以猪肝和鸭肝最丰富,在23mg/100g左右。畜禽肉中的铁主要以血红素形式存在,消化吸收率很高。在内脏中还含有丰富的锌和硒,牛肾和猪肾的硒含量是其他一般食品的数十倍。此外,畜禽肉还含有较多的磷、硫、钾、钠、铜等。钙的含量虽然不高,但吸收利用率很高。 1、畜禽肉的合理利用 畜禽肉蛋白质营养价值较高,含有较多的赖氨酸,宜与谷类食物搭配食用,以发挥蛋白质的互补作用。为了充分发挥畜禽肉营养作用,还应注意将畜禽肉分散到每餐膳食中,不应集中食用。

动物性食物的营养价值

美辰网关爱提醒:动物性食物的营养价值 动物性食物是人们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畜类、禽类、水产类、奶类和蛋类等。该类食品能供给人体优质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是食用和营养价值较高的食品,且味鲜美,易消化。 一、畜肉类营养价值 畜肉类是指猪、牛、羊等牲畜的肌肉、内脏及其制品。主要提供蛋白质、脂肪、无机盐和维生素。 1.蛋白质 畜肉中的蛋白质含量占10%~20%。其含有充足的人体必需氨基酸,并在种类和比例上接近人体需要,易消化吸收,故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很高。但存在于畜肉结缔组织中的间质蛋白,主要是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其必需氨基酸组成不平衡,蛋白质的利用率低。此外,畜肉中含有可溶于水的含氮浸出物,能使肉汤具有鲜味,且成年动物的氮浸出物含量较幼年动物高。 2.脂肪 畜肉中的脂肪以饱和脂肪酸为主,熔点较高,主要为甘油三酯、卵磷脂(少量)、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等。动物内脏中的胆固醇含量较多。 3.碳水化合物 畜肉中的碳水化合物均以糖原形式存在于肌肉和肝脏中,含量极少。宰后的动物肉尸在保存过程中,由于酶的分解作用糖原含量会逐渐下降。 4.矿物质 畜肉中的矿物质含量约占0.8%~1.2%。其中,钙含量较低,一般为7.9mg/100g;含铁、磷较多。铁多以血红素铁的形式存在,是膳食铁的良好来源。此外,畜肉类因含硫、磷、氯较多,属成酸性食物。 5.维生素 所有的畜肉类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2.B6.B12.烟碱酸等。但基本不含维生素C。其中,膳食中的维生素B12只来源于动物性食品。 肝、肾、心、肚、舌等动物内脏,也是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品,并比一般肉类含有较多的无机盐和维生素,其营养价值高于一般肉类。其中,尤以肝的营养特别丰富,它含有多量的维生素A、B1.B2.B12.尼克酸、叶酸等及铁、铜、钴、锌、钼等无机盐。故肝脏是很好的补血食品。但肝脏还含有大量胆固醇和嘌呤碱。 二、禽类营养价值 禽肉包括鸡、鸭、鹅、鸽、鹌鹑等的肌肉、内脏及其制品。 禽肉的营养价值与畜肉相似。不同的是其脂肪含量较少,且熔点较低,并含有20%的亚油酸,易于消化吸收。禽肉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接近人体需要,含量约为20%,质地较畜肉细嫩且含氮浸出物多。故禽肉炖汤的味道较畜肉鲜美。 三、水产类营养价值 水产类原料的种类繁多,包括鱼、虾、蟹、贝(软体动物)等。根据其来源又可分为淡水和海水产品2类。 1.蛋白质 鱼、虾等原料的肌肉蛋白质含量一般为15%~25%,较畜、禽肉易消化,亦为优质蛋白。存在于鱼类结缔组织和软骨中的含氮浸出物主要为胶原和粘蛋白,是鱼汤冷却后形成凝胶的主要物质。有些水产制品如鱼翅中蛋白质含量也很高,但主要以结缔组织蛋白为主,属于不完全蛋白质。 2.脂类

植物性食物主要包括谷类

1.植物性食物主要包括谷类、豆类、蔬菜、水果和菌藻类等。植物性食物是人类获取营养素的主要来源。主要提供能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大部分维生素和矿物质; (1)谷类:包括大米、小麦、玉米、高粱、筱麦、荞麦等 其中:①蛋白质:谷类蛋白质含量一般为7%-12%。 ②脂类:谷类脂肪含量多数在0.4%-7.2%,以小麦胚粉中最高,其次为筱麦面、玉米 和小米,小麦粉较低,稻米类最低。 ③碳水化合物:集中在胚乳中,多数含量在70%以上。 ④维生素:主要以B族维生素为主。 ⑤矿物质:谷类含矿物质15%-3%。谷类矿物质如同维生素一样,也主要分布在谷皮 和糊粉层中。 (2)豆类:可分为大豆类和除此之外的其他豆类。大豆类按种皮的颜色可分为黄、青、黑、褐和双色大豆五种。其他豆类包括蚕豆、豌豆、绿豆、小豆等。 其中:①蛋白质:豆类是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品,蛋白质含量为20%-36%。 ②脂类:豆类脂肪含量以大豆类为高,在15%以上;其他豆类较低,在1%左右,其中绿豆、赤小豆、扁豆在1%以下。 ③碳水化合物:豆类中的碳水化合物以其他豆类为最高,多数含量在55%以上。 ④维生素:豆类含胡萝卜素、维生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维生素E 等,相对于谷类而言,胡萝卜素含量和维生素E较高。 ⑤矿物质:豆类矿物质含量在2%~4%。 (3)蔬菜 蔬菜的营养素种类与特点蔬菜可分为叶菜类、根茎类、瓜茄类、鲜豆类和花芽类,所含营养素因其种类不同,差异较大: ①蛋白质:大部分蔬菜蛋白质含量很低,一般为1%~2%,鲜豆类平均可达4%。必需氨基酸中赖氨酸、蛋氨酸含量较低。 ②脂肪:蔬菜脂肪含量极低,大多数蔬菜脂肪含量不超过1%。 ③碳水化合物:由于大部分蔬菜含水分较多,因此产生的能量相对较低。碳水化合物含量一般为4%左右,根茎类蔬菜可达20%以上。蔬菜所含碳水化合物包括单糖、双糖和淀粉以及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的膳食纤维。含糖较多的蔬菜有胡萝卜、西红柿、南瓜等。含淀粉较多的是根茎类蔬菜,如土豆、芋头、藕等。蔬菜所含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是人们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其含量在1%~3%之间。 ④矿物质:蔬菜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如钙、磷、铁、钾、钠、镁、铜等,其中以钾最多。钙、镁含量也较丰富,是我国居民膳食中矿物质的重要来源。 ⑤维生素:新鲜蔬菜是维生素C、胡萝卜素、核黄素和叶酸的重要来源。 (4)水果 可分为鲜果、干果和坚果。新鲜水果的营养价值与新鲜蔬菜相似,是人体矿物质、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重要来源之一。蛋白质、脂肪含量相对较低均不超过1%: (1)碳水化合物:水果中所含碳水化合物在6%~28%之间,主要是果糖、葡萄糖和蔗糖,水果含糖较蔬菜多。水果种类和品种不同,含糖种类和数量有较大差异,如苹果和梨以果糖为主;桃、李、柑橘以含蔗糖为主;葡萄、草莓则以葡萄糖和果糖为主。水果还富含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 (2)矿物质:水果和蔬菜一样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矿物质,以钾、钙、镁、磷含量较多。除个别水果外,矿物质含量相差不大。 (3)维生素:新鲜水果中含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较多,但维生素B1、B2含量不高。

动物食品卫生学在线作业答案

动物食品卫生学(第2版)_在线作业_1 交卷时间:2016-08-16 11:40:35 一、单选题 1. (5分) 动物性食用油脂在日光、水分、温度、空气及外界微生物的作用下,会发生()而使油脂变质,失去食用价值。 ? A. 酸败 ? B. 醛化酸败和酮化酸败 ? C. 水解作用 ? D. 氧化作用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18.1 生脂肪的理化特性 2. (5分) 安全、优质、营养、是()的特征。 ? A. 绿色食品 ? B. 保健食品 ? C. 无公害食品 ? D. 有机食品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6 安全动物性食品的生产和管理 3. (5分) 在猪的宰后检验点的设置中,头部咬肌检验点主要检验()。 ? A. 猪弓形虫 ? B. 猪囊虫 ? C. 猪旋毛虫 ? D. 猪蛔虫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11.1 宰后检验的目的和一般要求 4. (5分) ()是指动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生物性或化学性物质所造成的。 ? A. 外源性污染 ? B. 化学性污染 ? C. 生物性污染 ? D. 内源性污染

得分: 5 知识点: 1.1 动物性食品污染概述 5. (5分) 蜂窝织炎是指在皮下和肌间等()发生的一种弥漫性化脓性炎症。 ? A. 脂肪组织 ? B. 疏松结缔组织 ? C. 肌肉组织 ? D. 致密结缔组织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14.1 局限性和全身性病变组织检验与处理 6. (5分) 在肉类罐头的实验室检验项目中,()是肉类罐头的必检项目。 ? A. 细菌学检验 ? B. 兽药残留量的测定 ? C. 重金属含量的测定 ? D. 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纠错 得分: 5

植物性食物的营养价值

植物性食物的营养价值 植物性食物主要包括谷类、豆类、蔬菜、水果和菌藻类 谷类:包括大米、小麦、玉米、小米、高粱、荞麦、莜麦等 营养成分及组成特点 1、蛋白质:谷类蛋白质含量一般为7%~12%,其中稻谷中的蛋白质含量低于小麦粉,小麦胚粉含量最高 2、脂类:小麦胚粉中含量最高,其次为莜麦面、玉米和小米,小麦粉较低,稻米类最低 3、碳水化合物:主要集中在胚乳中,多数含量在70%以上。稻米中的含量较高,小麦粉中的含量次之,玉米中含量较低;在稻米中,籼米中的含量最高,粳米中较低,存在的主要形式为淀粉,以支链淀粉为主。 4、维生素:谷类中的维生素,如B1、烟酸、泛酸。是我国居民膳食维生素B1和烟酸的主要来源,维生素B2含量普遍较低。谷类维生素主要分布在糊粉层和谷胚中(矿物质同)。合理利用:加工精度越高,营养素损失越多。影响最大的是维生素和矿物质。淘米损失B1 豆类及其制品 分为大豆类和杂豆。大豆分黄、青、黑、褐和双色。其他包括蚕豆、豌豆、绿豆、小豆等。主要营养成分及组成特点: 1、豆类是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品,蛋白质含量为20%~36%;其中大豆类最高,蛋白质含量在30%以上(35.1)。 2、脂类在15%以上,其中油酸占32%~36%,亚油酸占51.7%~57.0%,亚麻酸占2%~10%。 3、豆类含有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维生素E等,干豆类几乎不含抗坏血素,但经发芽做成豆芽后,其含量明显提高 4、豆类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每100g可达10~15g 豆类及制品的合理利用 大豆中含有抗胰蛋白酶的因子,它能抑制胰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加热煮熟后消化率随之提高。豆类蛋白质含有较多的赖氨酸,与谷类食物混合食用。 蔬菜类 蔬菜按其结构及可食部分不同,可分为叶菜类。根茎类、瓜茄类、鲜豆类和菌藻类。 主要营养成分及组成特点 (1)叶菜类:绿叶蔬菜和橙色蔬菜维生素含量较为丰富,特别是胡萝卜素的含量较高、维生素C在菜花、西兰花、芥蓝等含量较高。 (2)根茎类:胡萝卜中含胡萝卜素最高,硒的含量以大蒜、芋头、洋葱、马铃薯等为最高。(3)瓜茄类:膳食纤维。胡萝卜素含量以南瓜、番茄和辣椒为最高。 (4)鲜豆类:与干豆区别,增加了维生素 (5)菌藻类:菌藻类食物除了提供丰富的营养素外,还具有明显的保健作用。研究发现,蘑菇、香菇和银耳中含有多糖物质。‘ 水果类 主要营养成分及组成特点 其中含胡萝卜素最高的水果为柑、橘、杏和鲜枣; 坚果中蛋白质含量多在12%~22%之间,如西瓜子和南瓜子中的蛋白质含量达30%以上脂肪含量较高。坚果类是维生素E和B族维生素的良好来源。坚果富含矿物质。铁的含量以黑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考题整理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试题范围 一、名词解释 1.动物性食品卫生学 以兽医学和公共卫生学的理论为基础,从预防观点出发,研究肉、蛋、乳和水产等动物性食品的预防性和生产性卫生监督,产品卫生质量的鉴定、控制以及最合理的加工利用,保证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和保障人畜的健康,预防疾病传播和增进人类福利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2.肉的僵直 屠宰后的畜禽肉,随着肌糖原的酵解和各种生化反应的进行,肌纤维发生强直性收缩,使肌肉失去弹性,变得僵硬,这种状态称为肉的僵直。特点:肌肉收缩变硬;肌肉变得迟钝、不透明;pH值降低;保水性低;适口性差。 3.肉的成熟 屠宰后的动物肉在一定温度下贮存一定时间,继僵直之后肌肉组织变的柔软而有弹性,切面富于水分,易于煮烂,肉汤澄清透明,肉质鲜嫩可口,具有愉快的香气和滋味,这种食用性质得到改善的肉称为成熟肉,其变化过程称为肉的成熟。 4.挥发性盐基氮(TVBN) 系指肉品水浸液在碱性条件下能与水蒸气一起蒸馏出来的总氮量,即在此条件下能形成氨的含氮物的总称。在肉品腐败过程中,其蛋白质分解产生的胺及氨等碱性含氮物可以与在腐败过程中同时分解产生的有机酸结合,形成一种称为盐基态氮的物质积聚在肉品中,这种物质具有挥发性,因此称为挥发性盐基氮。 5.肉的冻结 肉中所含的水分,部分或全部变成冰,肉中心温度降至—15℃以下的过程,成为肉的冻结,冻结后的肉称为冷冻肉。加工冻肉的目的是为了做长期保藏。冻结的肉,虽然其色泽、香味都不如鲜肉或冷却肉,但能较长期贮藏,也能做较远距离的运输,因而仍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6.平酸菌 罐头工业上把能引起罐头食品变质酸败而又不胖听(即产酸不产气)的细菌称为平酸菌。从微生物学分类上看主要有两种,即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和凝结芽孢杆菌。 7.90%递减时间 在一定温度和条件下,能杀死90%的微生物所需要的时间,叫该微生物在该温度下的90%递减时间,简称D,并以Dt℃表示。 8.加热致死时间曲线 发现在半对数纸上将加热杀死全部微生物所需的最少时间和对应的温度坐标点联会,结果大致成一直线。 9.F值 在某一温度下完全杀灭某种微生物所需的时间。 10.Z值 当温度按直线刻度标绘,时间(或D值)按对数刻度标绘时,要求越过一个对数周期的加热时间所需降低或提高的杀菌温度差。 11.HACCP HACCP是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的英文缩写,是对食品安全有显著意义的危害加以识别、评估和控制的体系。该体系以科学性和系统性为基础,涉及食品安全的所有方面,着重强调对危害的预防,可将食品安全控制方法从滞后型的最终产品检验方法转变为预防性的质量保证方法。 HACCP是一个确认、分析、控制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生物、化学、物理危害的系统方法,是一种新的质量保证系统,是一种生产过程各环节的控制。包括范围:危害分析HA,以及关键控制点CCP。适用于评价动物性食品卫生质量的评价体系。 12.细菌菌相 动物性食品的细菌菌相:是指动物性食品被细菌污染后共存于食品中的细菌种类及其相对数量的构成。其中相对数量较大的细菌称之为优势菌种(属、株)。影响菌相的因素:a、细菌污染来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新增复习参考资料 考试题型 1、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3、多项选择: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4、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空,每空1分,共10分 5、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6、叙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绪论 [掌握以下知识] 1、动物性食品卫生学概念 2、简述动物性食品卫生学的任务和作用 1.防止人兽共患病和动物疫病的传播。 2.防止食物中毒和有毒有害物质通过动物性食品对人体造成危害。 3.维护我国动物性食品贸易的信誉。 4.提高动物性食品加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5.执行和完善食品卫生法规。 第一章动物性食品污染及安全性评价 1.日许量:是指人终生每日摄入某种药物或化学物质对健康不产生可觉察有害作用的剂量。 2.外源性污染:动物性食品在其加工、运输、贮藏、销售、烹饪等过程中受到的污染,称外源性污染,又称第二次污染。 3.细菌菌相:细菌菌相:是指动物性食品被细菌污染后共存于食品中的细菌种类及其相对数量的构成。 4.食品污染:食品污染是指食品中原来含有的或加工时人为添加的各种生物性或化学性物质。 5.残留限量:是指允许在食品中残留药物或化学物质的最高量或浓度。用mg/kg表示。 6.动物性食品的污染:是指肉、乳、蛋、水产食品及其制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藏、销售、烹饪等各个环节混入、残留或产生不利于人体健康,影响其食用价值与商品价值的因素,称为动物性食品的污染。 7.休药期: 8.大肠菌群的检样数量为( C )。 A、10g(ml) B、1g(ml) C、100g(ml) D、1000g(ml) 9.菌落总数的数值是指( D )。 A、整个样品的细菌数 B、整个样品表面的细菌数 C、10g样品中的细菌数 D、1g样品中的细菌 数 10.属于生物性污染的是( A )。 A、昆虫污染 B、重金属污染 C、农药污染 D、食品添加剂污 11.生物性污染包括( ABE )。 A、微生物污染 B、寄生虫污染 C、重金属污染 D、农药污染 E、有毒生物组织污染 12.大肠菌群MPN的含义要满足以下条件(A B )。 A、100g(ml)食品检样 B、大肠菌群最近似数 C、10g(ml)食品检样 D、致腐菌最近似数 E、肠道 致病菌的准确数 13.外源性污染包括(ACE )。 A、水的污染 B、第一次污染 C、空气污染 D、生长发育中的污染 E、加工中的污染 14.食品在细菌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化程度和特征,主要取决于菌相,特别是优势菌种。 15.动物性食品污染种类繁多,涉及面广,一般按污染物性质的不同,将其分为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放射性污染。 16.动物性食品化学性污染对人体产生的毒性作用有(ABCDE )。 A、急性中毒 B、慢性中毒 C、致癌 D、致畸 E、致突变 17.在休药期间动物组织中存在的具有毒理学意义的残留物可逐渐消除,直至达到安全浓度,即低于最 高残留限量。 第二章动物性食品的生物性污染与控制 1.食源性感染:是指人们食用了患病动物的肉、乳、蛋等或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动物性食品而引起的某种人兽共患传染病或寄生虫病。 2.微生物食物中毒的特点包括(BCDE )。 A、与饮食无关 B、发病呈暴发性 C、发病具有季节性 D、中毒症状以急性胃肠炎为主 E、吃者发 病 3.沙门氏菌(ACE )。 A、包括2000多个血清型和变种 B、主要存在于土壤中 C、主要寄生在人和动物的肠道中 D、为强 致腐微生物E、为革兰氏阴性菌 4.沙门氏菌为( A )。 A、革兰氏阴性菌 B、强致腐菌 C、革兰氏阳性菌 D、抗酸染色细菌 5.简述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特点 ①中毒的局限性:未进食该原因食品的人,不发病。 ②暴发的条件性:的集中性:潜伏期短,一般为4~24h,来势猛烈,短时间内可能有较多的人同时发 病。 ③症状的特殊性:具有急性胃肠炎症状。 ④不具有传染性:中毒病人对没有进食原因食品的人没有传染性。 第三章动物性食品的环境化学毒物污染与控制 1.通过食物摄入人体内的汞主要是( C )。 A、无机汞 B、氯化汞 C、甲基汞 D、汞的化合物 2.食品中砷的污染主要来自(ABCDE )。 A、含砷农药 B、含砷矿渣 C、砷污染的水 D、含砷食品添加剂 E、含砷食品加工辅助剂 3.环境毒物:是指通过不同途径进入空气、水源和土壤等环境中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 4.二恶英属于全球环境污染物之一,其化学性质稳定,在环境中很难降解,进入生物体内代谢缓慢,有很强的致癌性和致畸性。 5.生物富集:是指生物机体将环境中的某种低浓度的物质,在体内蓄积达到较高浓度的能力,即食物连能使本身浓度很低的环境污物富集到危险的高浓度水平。 6.汞有3种存在形式,其中以有机汞的毒性较大。 第四章动物性食品中兽药和饲料添加残留与控制 1.β—兴奋剂:是一类化学结构和生理功能类似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苯乙醇胺类衍生物的总称。 2.叙述叙述使用β—兴奋剂可能造成的危害,如何加强动物性食品中兽药和饲料添加剂残留的控制? 使用β-兴奋剂的危害 对动物的危害 ①β-兴奋剂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导致动物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血管扩张,呼吸加剧,体温上升,心 脏和肾脏负担加重。 ②β-兴奋剂影响胴体品质:给动物使用β-兴奋剂后,畜禽肌肉糖原分解增强,宰后畜禽肌肉中糖原减少, 限制了肌肉pH的正常降低,从而导致肌肉出现色深、坚硬、干燥的现象;同时使用β-兴奋剂可使背部脂肪层变薄,屠宰后温热胴体快速冷却而发生冷缩现象,导致大量肌纤维分解成肌纤蛋白及肌凝蛋白,使肌肉苍白、松软、韧性增强,口感变劣。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①β-兴奋剂在动物组织中会形成残留,人食用了具有较高残留量克伦特罗的动物产品后会出现心跳加快、头晕、心悸、呼吸困难、肌肉震颤、头痛等中毒症状。 ②伦特罗还可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产生蓄积,从而对子代产生严重的危害。 3.动物性食品中兽药和饲料添加剂残留的控制措施: ①加强对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生产和使用的管理。

比较植物性食物和动物性食物的营养价值教学提纲

比较植物性食物和动物性食物的营养价值

比较植物性食物和动物性食物的营养价值 国家二级营养师马培龙 植物性食物包括:谷类、豆类、蔬菜、水果等。主要提供能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大部分维生素和矿物质。 动物性食物主要为人体提供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A和B族维生素。它包括畜禽肉、蛋类、水产品、奶及其制品等。 一、动物性食物的营养成分 肉类可分为畜肉和禽肉两种,前者包括猪肉、牛肉、羊肉和兔肉等,后者包括鸡肉、鸭肉和鹅肉等。肉类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脂肪、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碳水化合物较植物性食物少,不含植物纤维素。肉的组分变化不仅取决于肥肉与瘦肉的相对数量,也因动物种类、年龄、育肥程度及所取部位等不同而呈显著差异。常见的蛋类有鸡蛋、鸭蛋、鹅蛋等,各种禽蛋的营养成分大致相同。鸡蛋蛋清中的蛋白质含量为11%~13%,水分含量为85%~89%;蛋黄中仅含有50%的水分,其余大部分是蛋白质和脂肪,二者的比例为1:2。此外,鸡蛋还含有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色素等。 水产品包括各种鱼类、虾、蟹、贝类和海藻类(海带、紫菜)等,其中以鱼类为最多。鱼类的营养成分因鱼的种类、年龄、大小、肥瘦程度、捕捞季节、生产地区以及取样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总的来说,鱼肉的固形物中蛋白质为主要成分;脂肪含量较低,但其中不饱和脂肪酸较多;鱼肉还含有维生素、矿物质等成分,特别是海产咸水鱼含有一定量的碘盐和钾盐等。对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

奶类是一种营养丰富,容易消化吸收,食用价值很高的食物,不仅含有蛋白质和脂肪,而且含有乳糖、维生素和无机盐等。鲜奶一般含水分87%~89%,蛋白质3%~4%,脂肪3%~5%,乳糖4%~5%,矿物质0.6%~0.78%,还含有少量的维生素。牛奶是人类最普遍食用的奶类,与人乳相比,牛奶含蛋白质较多,而所含乳糖不及人乳,故以牛奶替代母乳时应适当调配,使其化学成分接近母乳。 动物性食物的营养特点 肉禽鱼蛋奶均属于动物性食物,从营养的角度看,它们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无机盐和维生素,而且蛋白质的质量高,属优质蛋白。肉禽鱼蛋奶等食物在营养上主要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蛋白质量多质好 2.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含量较高 3.碳水化合物含量低 4.无机盐含量比较齐全 5.维生素含量丰富 二、植物性食物的营养成分 1、植物性食物以谷类最为重要。 谷类的营养成分比较齐全。我们每人每天所需要蛋白质的一半要靠粮谷供给.粮食中地蛋白质含量有多少?一般谷类种籽的蛋白质7%~16%,平均10%.粮谷类的蛋白质组成中赖氨酸含量较低,故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不及动物性食物。脂肪含量较少,约2%左右,但必需脂肪酸含量较多。米糠油必需脂肪酸70%;玉米油必需脂肪酸84%;小麦胚芽油米胚油磷脂6%~7%主要是卵磷脂和脑磷脂。 2、豆类可分为大豆类和其他豆类。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教案

绪论 一、概念 1.动物性食品卫生学:是以兽医学和公共卫生学理论为基础,研究肉、禽、旦、乳和水产等动物性食品卫生问题,以保证生产经营与人畜健康,防止疾病传播,增进人类福利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2.胴体:指动物去除头尾、蹄部、动物表面的毛皮、内脏后剩下的躯体。 3.屠体:指动物放血后,没有脱毛或没有剥皮时动物的躯体。 二、兽医卫生检验的任务和作用 (一)任务 1.保证动物性食品的卫生质量 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人民健康,毛泽东同志很早就提出“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 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中有关官员也曾多次提出食品供应不仅要充足,合乎营养,而且必须安全,不损害消费者的健康,我国食品卫生法(试行)中则明确规定:食品应当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说明食品卫生工作的根本任务乃是提供安全、营养的食品服务,从而促进人体健康。 特别是动物性食品种类繁多,动物繁殖饲养,收购宰杀环节多,很

易污杂,经过食品卫生监督、卫生检验,才能杜绝变质的动物性食品上市,从而保证动物性食品的卫生质量。 2.促进消费者的食用安全 作为直接承担这类工作的食品卫生工作者,可谓任重道远,除了具备应有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检验技能外,还应有高度的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样才能将工作做好。 (二)作用 1.防止人畜共患疾病的传播 在传染病中学过,通过肉用畜禽及其产品传给人的疾病有三十多种,比如:炭疽、口蹄疫、猪丹毒、结核、囊虫病等,肉食品卫生检验的目的就是将这些传染病的肉食品检查出来进一步再作出相应的处理方法(高温、冷冻、盐腌、产酸),从而有效地控制人畜疫病的传播。 2.防止畜禽其他疾病的传播 有的疾病不是人畜共患疾病,只在家畜或家禽之间传播的疾病,通过兽医人员及时检查,及早发现,及早鉴别,大而有效地降低了家禽疾病的传播。 3.杜绝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所谓“食源性疾病”(世界组织定义)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病原体所造成的疾病。一般是感染性的或中毒性的,按中国的说法“病从口入”,则饮食引起的一切疾病均应属于食源性疾病的范围。其中应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教学大纲

《动物食品卫生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动物性食品卫生学;Animal derived food hygiene 总学时:60学时(理论:40 ,实验实习:20 )课程学分:3 课程面向专业:动物医学 Ⅰ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是以兽医学和公共卫生学的理论为基础,从预防的角度出发,研究动物性食品的预防性、生产性卫生监督,产品卫生质量鉴定、控制及其最合理的加工利用,以保证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和人畜的健康,防止疾病的传播与增进人类福利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它是动物医学本科的必修专业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各类动物性食品从原料到产品的各个过程中的卫生检验、管理和卫生质量鉴定,防止人兽共患病、动物疫病的传播,防止农药、兽药、霉菌毒素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对动物性食品的污染,保障食用者安全,维护动物性食品的出口贸易,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Ⅱ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一、理论、知识方面 了解国家兽医防检、环境保护、动物及产品进出口检疫检验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了解动物性食品卫生学在预防兽医学、人类保健事业、进出口贸易和畜牧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了解动物性食品污染种类、途径和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掌握动物性食品污染的控制措施和安全性评价。 熟悉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生产与标准。 了解肉用畜禽屠宰加工及其产品贮存运输的原理、工艺流程,掌握其卫生要求与兽医卫生监督。 掌握农贸市场肉类的卫生要求与兽医卫生监督。 掌握肉用畜禽常见疫病的鉴定与卫生处理原则及方法。 熟悉屠宰加工企业在建筑、生产布局、设施等方面的卫生要求与卫生管理。 掌握动物性食品发生变质的原因、机理、过程和卫生处理。 熟悉肉、蛋、乳鱼等动物性食品的加工卫生要求与卫生监督。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课件文字版

第一章动物性食品污染及安全性评价 第一节动物性食品污染概述 1.食品污染的定义及特点。 2.动物性食品污染的分类。 (1)生物性污染①微生物污染(细菌、细菌毒素、霉菌及其毒素)②、寄生虫污染(囊尾蚴、旋毛虫、弓形体等)③、昆虫污染(蝇、蛆、蚊子、蟑螂) ⑵化学性污染①农药(有机磷、有机氯、有机砷等)②治疗用药(抗菌素、磺胺、生长促进剂等)③工业“三废”及生活垃圾(废气、废水、废渣、二恶英)④食品添加剂(防腐剂、发色剂等) ⑶放射性污染①原子能开发利用(核爆炸、核电站)②工农业生产(放射诱变育种) ③医学生物学(Co钴放射疗法等)④食品工业(辐射消毒) 3.动物性食品污染的来源与途径。 4.动物性食品污染的危害。 第二节动物性食品的安全性评价 1.动物性食品卫生质量的评价体系。 我国从标准的制定和管理上看,可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等四种。 有关国际标准的概述。 2.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3.动物性食品生物性、化学性污染的评价指标。 化学性污染评价指标: 1、安全系数(safety factor) 2、日许量(ADI)—指人终生每日摄入某种药物或化学物质对健康不产生可觉察有害作用的剂量。 3、最高残留限量(MRL)—允许在食品中残留药物或化学物质的最高量或浓度。 4、安全界限 5、休药期----指畜禽停止给药到许可屠宰或它们的产品(乳、蛋)许可上市的间隔时间。 第二章动物性食品的生物性污染与控制 一、污染方式与来源 1、内源性污染:⑴非致病性和条件致病性微生物(正常动物消化道、

呼吸道等常在菌) ⑵致病性微生物(动物生前被病原微生物感染) 2、外源性污染:⑴水的污染⑵空气的污染⑶土壤的污染 ⑷生产加工的污染⑸运输的污染⑹保藏的污染⑺病媒害虫的污染 ⑻从业人员的带菌污染 二、微生物污染与食品腐败变质 食品腐败变质-----指食品在微生物、酶等因素作用下发生成份和感观性状的变化,使食品丧失或降低食用价值。 肉类蛋白质的腐败分解过程: aa→吲哚、甲基吲哚、酚、腐胺、尸胺、酪胺、组胺、色胺及各种含氮的酸和脂肪酸类→H2S、CH4、硫酸、NH3、CO2等 二、微生物污染与食品腐败变质 食品中影响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因素主要有: 食品的组织结构、食品中杀菌活力和理化因子、营养成份、环境温度、水分及其存在形式、pH值、渗透压、动物生前健康状况。 食品中影响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因素 1、食品的组织结构 几种畜禽等肉品耐存性:牛肉>猪>鸡>鸭>鱼>牛奶。 2.食品中杀菌活力和理化因子 溶菌酶、过氧化物酶、 pH值(成熟时酸性介质)、渗透压等 3.动物生前健康状况 4.食品的营养组成 5.食品中水分含量和水分存在形式 (1)自由水:指动物性食品细胞间的水分,也称游离水。自由水多,则易变质;所以带病动物肉品细胞间水分多,易变质。 (2)束缚水:(也称结晶水)指由氢链结合力系着的水分。束缚水多,则不易变质。 (3)凝胶水:指被肌肉组织中显微或亚显微结构和膜所阻留的水,也称滞化水。含无机盐,不能随意流动。 (4)毛细管水:指由毛细管力系着的水。性质与凝胶水相似。 (1)自由水:指动物性食品细胞间的水分,也称为游离水。 (2)束缚水:也称为结晶水,指由氢键结合力系着的水分。 (3)凝胶水:指被肌肉组织中的显微或亚显微结构和膜所阻留的水,也称为滞化水。含有机盐,不能随意流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