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杜牧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赤壁杜牧优秀教案

赤壁杜牧优秀教案

赤壁杜牧优秀教案【篇一:杜牧《赤壁》教案】杜牧《赤壁》教案(一)作者及背景简介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晚唐杰出诗人,其诗、赋、古文都负盛名,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后人称杜甫“老杜”,称杜牧“小杜”。

存有《樊川文集》,杜牧其人俊朗飘逸,个性张扬,杜牧确实有才华,而且政治才华出众,但杜牧生活在江河日下的晚唐,政治腐败,杜牧怀才不遇,杜牧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作,是咏史与七绝。

杜牧的咏史,充满着幽默与调侃,饱含借古鉴今之意(二)朗读诗歌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三)解题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赤壁简介: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2、赤壁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4、讲述赤壁之战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扫平河北,北征三郡乌桓,消灭袁氏残余。

建安十三年元月,曹操回到邺郡,训练水军,准备南征,统一天下。

建安十三年秋七月,曹操率大军十余万南征刘表,八月,刘表病死,九月,曹操兵不血刃取得荆州。

刘备败走长坂坡,被曹操派遣的精锐骑兵追上,刘备军主力被歼灭,刘备侥幸逃到夏口,与关羽、刘琦等汇合。

与此同时,孙权的使者鲁肃与刘备取得联系,刘备派诸葛亮为使前往孙吴,准备联合抗曹。

杜牧《赤壁》教案(通用5篇)

杜牧《赤壁》教案(通用5篇)

杜牧《赤壁》教案杜牧《赤壁》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杜牧《赤壁》教案(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杜牧《赤壁》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杜牧的文学常识;背诵和默写全诗。

2、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运用合作探究赏析的方法,理解诗的含意。

3、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赤壁》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二、整体感知:1、《赤壁》作者杜牧(803——约852),唐代文学家。

字牧之,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人),他与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作品有《樊川文集》。

杜牧游览赤壁,有感于三国时代吴蜀联军大败曹兵的历史,抚今追昔,写下怀古咏怀之作。

2、赤壁之战是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曹军,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杜牧此诗虽以地名为题,实则是借题发挥,怀古咏史。

三、细读品味:1、前两句是第一层,交代兴感之由。

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2、后两句是议论,是第二层,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是通过写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间接反映这种变迁。

四、思考探究: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明确: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

赤壁(杜牧)教学设计

赤壁(杜牧)教学设计

赤壁(杜牧)教学设计赤壁(杜牧)教学设计杜牧的《赤壁》是一首描绘历史背景下英雄豪杰的诗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历史的辉煌和人性的伟大。

本文将以教学设计的形式,详细介绍如何教授和解读这首诗。

一、教学目标:1. 了解《赤壁》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杜牧的创作背景;2. 理解《赤壁》中的意象和意境,并能够分析其内涵;3. 掌握适当的朗读方式和表演技巧,增强对诗歌情感的共鸣;4.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对人性的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1. 诗歌的背景和历史背景;2. 诗歌意象的表达和分析;3. 朗读和表演技巧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 (5分钟)利用相关课外阅读材料或者PPT介绍三国历史背景,特别是赤壁之战的背景。

让学生对历史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2. 欣赏与解读 (15分钟)让学生朗读整首诗,并观察诗中幽默诙谐的描写手法。

鼓励学生通过展开想象,理解诗中人物形象和意境。

引导学生发表他们的疑问和解读。

3. 正文解析 (25分钟)引导学生逐句解读文中的隐喻、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并将诗中的人物、事件和意象与历史背景相结合,深入理解诗的内涵和创作意图。

4. 朗读与表演 (2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各自尝试朗读这首诗,并表演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鼓励学生动用自己创意,利用身体语言、声音表达等方式进行诵读和表演。

5. 讨论与总结 (1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整堂课的内容,让他们分享对这首诗的理解和体验。

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赤壁之战的震撼场面,以及诗歌中展现出的历史风云与人性光辉。

四、教学资源准备:1. 三国历史文献资料或相关PPT;2. 诗歌赏析材料;3. 分组进行表演的道具和音乐等。

五、教学评价方式:1. 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表演;2. 课堂笔记:学生对于诗歌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是否准确完整;3. 表演评价:学生的表演是否能够准确传达诗歌的情感和意境;4. 个人总结: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是否能够通过书面方式进行表达。

赤壁杜牧优秀教案

赤壁杜牧优秀教案

赤壁杜牧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赤壁》。

(2)理解并掌握《赤壁》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语法。

(3)了解诗人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古典诗词的热爱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时光、奋发向前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语法分析。

2. 诗歌的意象和寓意解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生僻字词和古文语法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赤壁》原文、注释、译文等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赤壁》,了解诗人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生齐读《赤壁》原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对照注释,理解生僻字词和古文语法。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歌的意象和寓意。

3. 合作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寓意,如“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等。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

4. 诗歌品鉴(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意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悟,体会诗人的情感。

5. 情感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谈谈如何珍惜时光、奋发向前。

(2)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相互鼓励。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和寓意,以及珍惜时光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1)背诵《赤壁》。

(2)写一篇关于《赤壁》的读后感。

(3)课后搜集杜牧的其他诗作,下周课堂上分享。

六、教学策略1. 情景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沉浸的学习氛围。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杜牧《赤壁》教案

杜牧《赤壁》教案

杜牧《赤壁》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杜牧的《赤壁》。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分析诗句,了解诗人的情感和观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会诗中的哲理,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2.1 诗句的理解和分析。

2.2 诗人的情感和观点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3.1 诗句中的历史背景的理解。

3.2 诗中哲理的领会。

四、教学方法4.1 讲授法:讲解诗句的含义和历史背景。

4.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诗人的情感和观点。

4.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背诵和写作来领会诗中的哲理。

五、教学准备5.1 教材:杜牧的《赤壁》。

5.2 参考资料:关于《赤壁》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生平的资料。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赤壁》的历史背景图片,引导学生对《赤壁》产生兴趣。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讲解《赤壁》的诗句,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2. 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诗句分析(10分钟)1. 分析诗句中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的情感。

2. 引导学生讨论诗人的观点和哲理。

四、背诵练习(5分钟)让学生进行《赤壁》的背诵练习,帮助记忆和理解。

五、写作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根据《赤壁》的启发,写一篇关于历史的短文。

2.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七、作业布置1. 背诵《赤壁》。

2. 完成一篇关于历史的短文。

八、课后反思九、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背诵和写作练习来评价学生对《赤壁》的理解和领会程度。

十、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关于赤壁的历史资料和诗歌。

2. 组织学生参观赤壁古战场,增强对历史的直观感受和兴趣。

六、教学过程6.1 课堂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6.2 诗句解析(15分钟)深入解析《赤壁》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

6.3 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赤壁》中的历史事件和诗人的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杜牧《赤壁》教学设计6篇

杜牧《赤壁》教学设计6篇

杜牧《赤壁》教学设计杜牧《赤壁》教学设计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牧《赤壁》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杜牧《赤壁》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ppt课件)电教法课时安排:一个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二、教学新课(一)作者及背景简介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

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

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

他是宰相杜佑之孙。

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

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

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二)朗读诗歌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三)解题1、赤壁简介: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2、赤壁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赤壁》优秀精品教案(精选5篇

《赤壁》优秀精品教案(精选5篇

《赤壁》优秀精品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赤壁》这一古文名篇,选自教材的第三章第二节,内容包括对课文文本的详细解读、背景介绍、生僻字词解析、句式分析以及文章主题思想的探讨。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赤壁》全文,理解课文大意和词句含义。

2.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描绘手法。

3. 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提高对古文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内容的解读、艺术特色的分析、情感表达的把握。

难点:古文词句的准确理解、作者描绘手法的学习、古文朗诵技巧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文本、笔记本、字典、古文朗诵音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古风音乐和展示赤壁图片,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赤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古文的韵律美。

3. 课文解读:分析课文的结构、生僻字词、句式特点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学习古文的描绘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课文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结构图:展示课文的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层次。

2. 重点词语和句子:列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词语和句子,方便学生复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课文中的五个句子,分析作者描绘手法,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答案:略。

2. 课后练习:仿写一篇古文,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描绘手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和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三国演义》中关于赤壁之战的章节,了解历史背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和背景介绍2. 教学目标中的古文朗诵技巧和文学素养培养3. 教学难点中的古文词句准确理解和描绘手法学习4.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设计6. 作业设计中的古文仿写练习一、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和背景介绍《赤壁》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赤壁古战场的壮丽景色和作者对历史的感慨。

2024年《赤壁》优秀教案(精选5篇

2024年《赤壁》优秀教案(精选5篇

2024年《赤壁》优秀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赤壁》。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解析,对作者苏轼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介绍,课文主题、结构、修辞手法分析,以及赤壁历史事件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赤壁》的基本内容,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古诗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体会作者抒发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主题、结构、修辞手法的分析。

教学重点:课文的阅读与解析,作者情感的理解与体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文解析资料、历史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3. 课文解析:讲解课文的历史背景,分析课文主题、结构、修辞手法。

4.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与课文相关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课文的难点和重点,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课文主题:赤壁怀古2. 作者:苏轼3. 课文结构:起、承、转、合4. 修辞手法:比喻、对偶、排比、夸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课文《赤壁》的主题。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 答案:(1)课文主题:赤壁怀古,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2)修辞手法:课文运用了比喻、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2. 拓展延伸:(1)了解苏轼的其他作品,对比分析其创作风格。

(2)研究赤壁历史事件,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3)举办古典诗词鉴赏活动,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杜牧优秀教案本文是关于杜牧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引导语:《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那么,作为老师,要怎么上这节课呢? 《赤壁》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杜牧的文学常识;背诵和默写全诗。

2、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运用合作探究赏析的方法,理解诗的含意。

3、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赤壁》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二、整体感知:1、《赤壁》作者杜牧(803——约852),唐代文学家。

字牧之,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人),他与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作品有《樊川文集》。

杜牧游览赤壁,有感于三国时代吴蜀联军大败曹兵的历史,抚今追昔,写下怀古咏怀之作。

2、赤壁之战是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曹军,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杜牧此诗虽以地名为题,实则是借题发挥,怀古咏史。

三、细读品味:1、前两句是第一层,交代兴感之由。

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2、后两句是议论,是第二层,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是通过写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间接反映这种变迁。

四、思考探究: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明确: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

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

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五、教师小结:这是一首咏史诗,写的是三国赤壁之战,诗人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讽嘲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得胜的侥幸,对历史兴亡成败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赤壁之战兴感之由(借物)——议论感慨(咏叹)————借古讽今。

《赤壁》优秀教案二一、解题赤壁,是个地名,赤壁这个地方为人们所熟知是因为三国时期在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恶战,即赤壁之战,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作者杜牧对发生于几百年前的赤壁之战的评论,这首诗的题材是咏史诗。

(诗歌的题材一般有送别诗如送杜少辅之任蜀州、边塞诗、哲理诗、怀古诗、咏史诗等)咏史诗指借吟咏、评论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来抒发情怀、讽刺时事。

一般咏史诗的写作手法都是借古讽今、咏古抒怀。

二、作者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和李商隐(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齐名,并称“小李杜”。

三、请学生朗诵,纠正字音四、释义一截折断了的铁戟沉没于水底沙中还没有完全腐蚀。

我把它擦洗干净认出是三国赤壁的遗物。

如果不是东风相助周瑜,美丽的大乔和小乔早被曹操掳去锁进了铜雀台。

1、诗的第一句告诉我们什么,作者为什么要从一只折断的戟写起?因为这是一首咏史诗,所谓的咏史诗是指,借吟咏、评论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来抒发情怀的诗。

折戟与古代的战争有关,而作者又是在赤壁这个地方发现的这只折戟,把它洗干净辨认之后,很自然的就让作者联想起几百年前曾在此处发生过的那场战争,从而引起作者下文对历史的感叹,为下文对赤壁之战的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

在诗的第三句,东风不与周郎便”这个句子中,“东风”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还含有一个诸葛亮巧借东风火烧曹军的典故。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典故是怎么回事,播放视频。

关于赤壁之战曹操战败的结果,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历史学家都是对吴蜀持赞赏态度,对曹操则贬低得太多,说曹操骄傲轻敌,赤壁一战的失败是必然的,大快人心的。

但在我们杜牧的这首诗中,作者却一反传统的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从诗的第几句可以看出这种观点?作者说,如果不是东风相助周瑜,美丽的大乔和小乔早被曹操掳去锁进了铜雀台。

大乔小乔分别是东吴掌权者孙权和周瑜的妻子,铜雀台是曹操的后宫,里面有他从全国各地网罗而来的美女或歌伎,供他寻欢作乐,什么情况下大乔小乔会被锁近曹操的铜雀台呢,对,假设赤壁之战中东吴灭亡了,孙策和周瑜的妻子,这两个大美女,就可能会被曹操掳走,所以,大乔小乔的命运其实是暗示了东吴的命运,作者说美丽的大乔和小乔被曹操掳去锁进了铜雀台,其实意思是说东吴也灭亡了,那么事实上东吴在赤壁之战中东吴灭亡了吗,作者认为之所以赤壁之战中东吴没有灭亡时因为什么?东风帮助了周瑜火烧战船,大败曹军,也就是说,作者认为,东风的到来为吴蜀联军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提供了一次什么?机遇!好,从这里我们可以分析得出,本文的作者认为,赤壁之战中吴蜀联军的胜利,不是由于他们自身的实力,而是机遇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当时没有东风,没有那一次机遇,周瑜的火攻之计就不会大显神威,那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操所灭。

那么作者在这里为什么与其他史学家的观点不同,把周瑜的成功说成是机遇起了很大的作用呢,作者是为了讲清一个什么道理?一个英雄人物,一个天才,有了机遇的帮助,才可能施展自身的才能和抱负,才能成功。

否则的话,哪怕他再有才能,再有本事,如果没有机遇,也很难成功,这个道理看上去是在说周瑜,请大家想一想,作者其实还说了谁?联系作者自身经历。

杜牧出生于诗书之家,他的祖父杜佑不仅官至宰相,而且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学者。

因此他从小也是一个非常博学有才能的人,他不但有文学上的才华,而且政治军事才能也很出众。

可就是这样一个完全具备做宰相的能力的人,一生却总是郁郁不得志,和什么有关呢,和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有关,我们都知道,杜牧是晚唐时期的人物,当时的朝廷已经是江河日下,日趋没落,朝政被宦官把持,政治腐败,黑暗,有才能之士都被打压,空有一腔救国救民的抱负而无法施展。

杜牧也是如此,因此,诗人在文章的最后两句说明一个道理,说有才能的人要想获得成功也要靠机遇阿,这句话不仅是说周瑜,其实也是在借说周瑜来说自己,因为他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

除此之外,诗人好像还想告诉我们: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身上一种逼人的豪气与自信。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殆尽,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

正由于发现了这片铁戟,诗人无法平静,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这两句为下文的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

一、体裁七言绝句二、作者及写作背景(2)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片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3)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尾两句,这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眼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明确:(1)这首诗以地名为题,实为怀古咏史之作。

诗人借一把沉沙的折戟发表对赤壁之战的看法:当时周瑜如不得东风之助,战争的胜败,吴国政权的存亡都会成为未知数。

诗人讥嘲周瑜在赤壁之战中胜得侥幸,对历史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了独特而戏谑的议论。

(2)这一片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但这两句的主要作用并不在此,它本身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殆尽,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

正由于发现了这片铁戟,诗人无法平静,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这两句为下文的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

(3)史学家们在论赤壁之战这场关系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大事件时,基本的政治倾向常常是同情吴蜀,杜牧一反传统的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从不被人怀疑的地方提出疑问,发表议论,反映他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识。

首先,他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战争的一方——曹操提出了有异于史家的评价。

其次,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

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豪气与自信。

杜牧出生于诗书之家,虽不是钟鸣鼎食般的生活,但未受过半点穷。

祖父杜佑不仅官至宰相,而且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学者,著有二百卷的《通典》。

这给了自幼好学的杜牧以深厚的家学功底,早在他参加科举考试之际,就曾以一篇《阿房宫赋》传诵于文士之间。

太学博士吴武陵击掌称好,甚至跑去向主考官登门直荐。

杜牧确实有才华,而且政治才华出众。

他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

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可惜杜牧有相才,而无相器,又生不逢时在江河日下的晚唐,盛唐气息已一去不返,诸帝才庸,边事不断,宦官专权,党争延续,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如蚁穴溃堤,大唐之舟外渗内漏。

杜牧死后不过数年,农民起义便如风起云涌,再过五十年,江山易帜。

“请数击虏事,谁其为我听”,杜牧的才能,湮没于茫茫人海之中。

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人物周瑜。

诗人题咏“赤壁之战”这一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却从一件“折戟”写起,这是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两句,这两句以两个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的命运,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抒发了诗人慨叹时势造英雄和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