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赤壁》教案

合集下载

赤壁杜牧优秀教案

赤壁杜牧优秀教案

赤壁杜牧优秀教案【篇一:杜牧《赤壁》教案】杜牧《赤壁》教案(一)作者及背景简介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晚唐杰出诗人,其诗、赋、古文都负盛名,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后人称杜甫“老杜”,称杜牧“小杜”。

存有《樊川文集》,杜牧其人俊朗飘逸,个性张扬,杜牧确实有才华,而且政治才华出众,但杜牧生活在江河日下的晚唐,政治腐败,杜牧怀才不遇,杜牧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作,是咏史与七绝。

杜牧的咏史,充满着幽默与调侃,饱含借古鉴今之意(二)朗读诗歌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三)解题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赤壁简介: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2、赤壁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4、讲述赤壁之战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扫平河北,北征三郡乌桓,消灭袁氏残余。

建安十三年元月,曹操回到邺郡,训练水军,准备南征,统一天下。

建安十三年秋七月,曹操率大军十余万南征刘表,八月,刘表病死,九月,曹操兵不血刃取得荆州。

刘备败走长坂坡,被曹操派遣的精锐骑兵追上,刘备军主力被歼灭,刘备侥幸逃到夏口,与关羽、刘琦等汇合。

与此同时,孙权的使者鲁肃与刘备取得联系,刘备派诸葛亮为使前往孙吴,准备联合抗曹。

杜牧《赤壁》教案(通用5篇)

杜牧《赤壁》教案(通用5篇)

杜牧《赤壁》教案杜牧《赤壁》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杜牧《赤壁》教案(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杜牧《赤壁》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杜牧的文学常识;背诵和默写全诗。

2、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运用合作探究赏析的方法,理解诗的含意。

3、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赤壁》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二、整体感知:1、《赤壁》作者杜牧(803——约852),唐代文学家。

字牧之,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人),他与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作品有《樊川文集》。

杜牧游览赤壁,有感于三国时代吴蜀联军大败曹兵的历史,抚今追昔,写下怀古咏怀之作。

2、赤壁之战是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曹军,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杜牧此诗虽以地名为题,实则是借题发挥,怀古咏史。

三、细读品味:1、前两句是第一层,交代兴感之由。

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2、后两句是议论,是第二层,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是通过写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间接反映这种变迁。

四、思考探究: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明确: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

赤壁杜牧优秀教案

赤壁杜牧优秀教案

赤壁杜牧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赤壁》。

(2)理解并掌握《赤壁》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语法。

(3)了解诗人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古典诗词的热爱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时光、奋发向前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语法分析。

2. 诗歌的意象和寓意解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生僻字词和古文语法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赤壁》原文、注释、译文等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赤壁》,了解诗人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生齐读《赤壁》原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对照注释,理解生僻字词和古文语法。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歌的意象和寓意。

3. 合作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寓意,如“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等。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

4. 诗歌品鉴(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意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悟,体会诗人的情感。

5. 情感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谈谈如何珍惜时光、奋发向前。

(2)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相互鼓励。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和寓意,以及珍惜时光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1)背诵《赤壁》。

(2)写一篇关于《赤壁》的读后感。

(3)课后搜集杜牧的其他诗作,下周课堂上分享。

六、教学策略1. 情景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沉浸的学习氛围。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杜牧《赤壁》教案

杜牧《赤壁》教案

杜牧《赤壁》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杜牧的《赤壁》。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分析诗句,了解诗人的情感和观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会诗中的哲理,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2.1 诗句的理解和分析。

2.2 诗人的情感和观点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3.1 诗句中的历史背景的理解。

3.2 诗中哲理的领会。

四、教学方法4.1 讲授法:讲解诗句的含义和历史背景。

4.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诗人的情感和观点。

4.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背诵和写作来领会诗中的哲理。

五、教学准备5.1 教材:杜牧的《赤壁》。

5.2 参考资料:关于《赤壁》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生平的资料。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赤壁》的历史背景图片,引导学生对《赤壁》产生兴趣。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讲解《赤壁》的诗句,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2. 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诗句分析(10分钟)1. 分析诗句中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的情感。

2. 引导学生讨论诗人的观点和哲理。

四、背诵练习(5分钟)让学生进行《赤壁》的背诵练习,帮助记忆和理解。

五、写作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根据《赤壁》的启发,写一篇关于历史的短文。

2.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七、作业布置1. 背诵《赤壁》。

2. 完成一篇关于历史的短文。

八、课后反思九、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背诵和写作练习来评价学生对《赤壁》的理解和领会程度。

十、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关于赤壁的历史资料和诗歌。

2. 组织学生参观赤壁古战场,增强对历史的直观感受和兴趣。

六、教学过程6.1 课堂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6.2 诗句解析(15分钟)深入解析《赤壁》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

6.3 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赤壁》中的历史事件和诗人的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杜牧 《赤壁》教案

杜牧 《赤壁》教案

杜牧《赤壁》教案教案标题:杜牧《赤壁》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杜牧的背景和《赤壁》的创作背景;2. 分析《赤壁》的主题和意义;3. 学习《赤壁》的诗歌形式和表达技巧;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1. 杜牧的背景和《赤壁》的创作背景介绍;2. 《赤壁》的主题和意义分析;3. 《赤壁》的诗歌形式和表达技巧学习;4. 通过课堂讨论和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对《赤壁》的兴趣;2. 通过提问学生对杜牧和《赤壁》的了解程度,引导他们思考。

第二步: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杜牧的背景和《赤壁》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杜牧的文学成就和《赤壁》的意义;2. 分析《赤壁》的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情感和哲理。

第三步:诗歌形式和表达技巧学习(20分钟)1. 解读《赤壁》的诗歌形式和韵律,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构成要素;2. 分析《赤壁》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运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第四步:文学鉴赏和创作活动(25分钟)1. 分组讨论《赤壁》的诗意和艺术表现,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诗歌形式和表达技巧,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可以以《赤壁》为主题或选择其他题材;3.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并互相评价和分享。

第五步:总结和评价(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和指导,鼓励他们继续深入文学鉴赏和创作;2.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收获,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教学资源:1. 杜牧的相关资料和《赤壁》的诗歌原文;2. 图片或视频素材,引入课题;3. 课堂讨论和创作活动所需的纸张和笔。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和创作活动中的学生参与度和表现;2. 学生的创作作品和对《赤壁》的理解;3. 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可以通过小测验或口头回答问题进行评估。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杜牧的作品,扩展对他的了解;2. 组织文学鉴赏或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3. 引导学生学习其他古代文学作品,拓宽文学视野。

杜牧《赤壁》教学设计6篇

杜牧《赤壁》教学设计6篇

杜牧《赤壁》教学设计杜牧《赤壁》教学设计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牧《赤壁》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杜牧《赤壁》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ppt课件)电教法课时安排:一个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二、教学新课(一)作者及背景简介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

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

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

他是宰相杜佑之孙。

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

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

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二)朗读诗歌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三)解题1、赤壁简介: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2、赤壁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杜牧《赤壁》教案

杜牧《赤壁》教案

杜牧《赤壁》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讲解:介绍杜牧及其作品《赤壁》的背景知识,包括杜牧的生活年代、文学地位以及《赤壁》的历史背景。

1.2 学生互动: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杜牧和《赤壁》的了解,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1.3 课堂讨论:讨论《赤壁》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所表达的历史情感。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师讲解:逐句解析《赤壁》的诗句,解释生词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2.2 学生互动: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积极参与诗歌解析,提出问题和观点。

2.3 课堂讨论: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第三章:诗歌背景3.1 教师讲解:介绍《赤壁》的历史背景,包括赤壁之战和相关的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

3.2 学生互动: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或提问,增加对《赤壁》历史背景的了解。

3.3 课堂讨论:讨论诗歌中表达的历史情感,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第四章:诗歌创作4.1 教师讲解:讲解诗歌的创作技巧,包括意象选择、韵律运用等,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4.2 学生互动:学生通过讨论和练习,学习创作技巧,并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

4.3 课堂讨论: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创作,共同讨论和改进。

第五章:诗歌评价5.1 教师讲解:讲解如何评价一首诗歌,包括诗歌的主题、情感、意象等方面的评价。

5.2 学生互动:学生通过讨论和练习,学习评价诗歌,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评价。

5.3 课堂讨论:学生展示自己对《赤壁》的评价,共同讨论和改进。

第六章:诗歌背诵6.1 教师讲解:强调诗歌背诵的重要性,讲解背诵的方法和技巧。

6.2 学生互动:学生跟读和背诵《赤壁》,互相鼓励和纠正。

6.3 课堂讨论:讨论背诵过程中的体会和困难,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七章:诗歌默写7.1 教师讲解:讲解诗歌默写的方法和技巧,强调注意诗歌的韵律和格式。

7.2 学生互动:学生自主进行诗歌默写,互相检查和纠正。

《赤壁》教案6篇

《赤壁》教案6篇

《赤壁》教案6篇《赤壁》教案篇1教学目标:1.按照课后第二题的提示读课文,理解课文。

2.按照提示简要复述课文。

3.懂得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理解,来找出东吴胜利,曹军失败的原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一.激趣,导入。

1.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听一首歌。

课件出示:《三国演义》主题歌。

2.说三国,道三国。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谈三国吧。

大家看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

说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儿?根据学生的回答来板书:长江。

浪花淘尽英雄。

在《赤壁之战》中,我们熟悉了哪些人物?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周瑜、黄盖、曹操。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大将军指挥3万兵马,击溃了曹操的80万雄师,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真是了不起。

为什么东吴区区3万兵士却能打败曹操的威猛之师呢?让我们通过阅读课文来解答这个问题。

二.课件出示,教师提问:赤壁之战前,交战双方的形势怎样?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第一段,找一找答案。

1.学生齐读课文。

2.指名学生说,并找出课文相应的词句。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

3.关于双方兵力的对比,课文中还有一个生动的比喻,你能把它找出来吗?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什么叫自不量力?句子中的鸡蛋指什么?石头呢?黄盖要使曹操相信,周瑜的什么行为自不量力?你能把这个句子改成意思相同,但语气有所不同的句子吗?三.继续讨论。

1.教师提问:大战在即,黄盖观察到了敌我双方的形势,他向周瑜提出了什么建议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火攻。

周瑜听了黄盖的话,让黄盖把火攻的计策献上来。

2.教师提问:课文有没有通过黄盖的话直接把计策的具体内容写出来?我们大家比曹操聪明多了,我们都知道黄盖设计了一系列的计策来对付曹操。

你们怎么知道的?让我们分组朗读一下课文第三段,想一想火攻的计策是怎样实现的。

4.学生分组朗读后,教师指示:接下来,我们分成4人小组来讨论一下,黄盖火攻的计策是怎么一步步地实现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牧《赤壁》教案
教学对象:初中二年级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ppt课件)电教法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

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

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

他是宰相杜佑之孙。

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

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

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三)解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赤壁简介: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2、赤壁之战: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四)了解诗的内容
1、词义解释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诗句的含义:
(教师):这是一首很著名的七言绝句。

前两句juyi这两句看是平淡的叙事,但是,诗人从平淡的叙事中表现出了不平,为后面抒发“怀古之幽情”而奠定了基础。

这里,诗人采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这也是唐代诗人写诗作文常用的手法,这就好像写当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汉代人和事,以汉代唐一样。

现在杜牧所在地是黄州,虽然有赤壁矶,并不是东吴周瑜打破曹操之处,所以无论是“赤壁”或者“折戟”是真是假,这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以此引出对古代这一著名的战争,从而借此抒发心头之感。

接着写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两句相对前两句来说是议论。

juyi这里是指赤壁大战中周瑜侥幸战胜曹操一战。

对于曹操来说,也是雄心大志的,他那首“对酒当歌,…..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的关键一战,也是古代著名的战争之一。

这对于极为精通战争思想的诗人杜牧来说,对这一战事过程及其结果是十分清楚的,因而采用逆向思维方式,提出了“东风不与周郎便”的设想。

虽然是一个设想,客观的历史现状当然不可改变,但思维方式改变,对于这场战争来说,胜败双方就要改变,历史也就要重新改写。

(五) 思考并提示: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沉沙之折戟。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

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

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

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4.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

由叙事引发议论
5、诗歌的主旨?
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

三、课文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出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

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
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最后二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

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四、齐读并背诵这首诗。

引导学生边齐读边思考:
1、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情景?(烽火硝烟)
2、你眼前会出现哪些人物?他们都是怎样的形象?(曹操:若胜则横槊赋诗于长江,弦歌艳舞于铜雀,藏娇之缠绵,凯旋之得意。

二乔,艳压群芳,顾盼生情。

东吴领袖:指挥若定,风流儒雅)
3、你还看到了谁?(杜牧性格: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他自负知兵,常以武略自诩,诗中对周瑜侥幸成功的议论,正是他军事上自负之情的流露,大有阮籍“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感慨。


4、当所有风流人物都淡出历史的画卷时,杜牧这位风流才俊在慨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自负的脸上写满了抑郁不平。

五、布置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