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赤壁》教学设计
赤壁杜牧优秀教案

赤壁杜牧优秀教案【篇一:杜牧《赤壁》教案】杜牧《赤壁》教案(一)作者及背景简介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晚唐杰出诗人,其诗、赋、古文都负盛名,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后人称杜甫“老杜”,称杜牧“小杜”。
存有《樊川文集》,杜牧其人俊朗飘逸,个性张扬,杜牧确实有才华,而且政治才华出众,但杜牧生活在江河日下的晚唐,政治腐败,杜牧怀才不遇,杜牧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作,是咏史与七绝。
杜牧的咏史,充满着幽默与调侃,饱含借古鉴今之意(二)朗读诗歌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三)解题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赤壁简介: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2、赤壁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4、讲述赤壁之战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扫平河北,北征三郡乌桓,消灭袁氏残余。
建安十三年元月,曹操回到邺郡,训练水军,准备南征,统一天下。
建安十三年秋七月,曹操率大军十余万南征刘表,八月,刘表病死,九月,曹操兵不血刃取得荆州。
刘备败走长坂坡,被曹操派遣的精锐骑兵追上,刘备军主力被歼灭,刘备侥幸逃到夏口,与关羽、刘琦等汇合。
与此同时,孙权的使者鲁肃与刘备取得联系,刘备派诸葛亮为使前往孙吴,准备联合抗曹。
赤壁(杜牧)教学设计

赤壁(杜牧)教学设计赤壁(杜牧)教学设计杜牧的《赤壁》是一首描绘历史背景下英雄豪杰的诗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历史的辉煌和人性的伟大。
本文将以教学设计的形式,详细介绍如何教授和解读这首诗。
一、教学目标:1. 了解《赤壁》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杜牧的创作背景;2. 理解《赤壁》中的意象和意境,并能够分析其内涵;3. 掌握适当的朗读方式和表演技巧,增强对诗歌情感的共鸣;4.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对人性的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1. 诗歌的背景和历史背景;2. 诗歌意象的表达和分析;3. 朗读和表演技巧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 (5分钟)利用相关课外阅读材料或者PPT介绍三国历史背景,特别是赤壁之战的背景。
让学生对历史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2. 欣赏与解读 (15分钟)让学生朗读整首诗,并观察诗中幽默诙谐的描写手法。
鼓励学生通过展开想象,理解诗中人物形象和意境。
引导学生发表他们的疑问和解读。
3. 正文解析 (25分钟)引导学生逐句解读文中的隐喻、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并将诗中的人物、事件和意象与历史背景相结合,深入理解诗的内涵和创作意图。
4. 朗读与表演 (2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各自尝试朗读这首诗,并表演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鼓励学生动用自己创意,利用身体语言、声音表达等方式进行诵读和表演。
5. 讨论与总结 (1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整堂课的内容,让他们分享对这首诗的理解和体验。
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赤壁之战的震撼场面,以及诗歌中展现出的历史风云与人性光辉。
四、教学资源准备:1. 三国历史文献资料或相关PPT;2. 诗歌赏析材料;3. 分组进行表演的道具和音乐等。
五、教学评价方式:1. 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表演;2. 课堂笔记:学生对于诗歌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是否准确完整;3. 表演评价:学生的表演是否能够准确传达诗歌的情感和意境;4. 个人总结: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是否能够通过书面方式进行表达。
《赤壁》杜牧教学设计

《赤壁》杜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杜牧及其作品《赤壁》的背景和特点;2. 掌握杜牧的表达手法和艺术风格;3. 分析《赤壁》的意境和情感,并能准确理解文章的主题;4. 培养学生对于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杜牧及其作品《赤壁》的介绍;2. 《赤壁》的结构和主题分析;3. 文学修辞手法在《赤壁》中的运用;4. 阅读《赤壁》并进行深入讨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程,提出杜牧以及他的作品《赤壁》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杜牧及其作品《赤壁》的背景(10分钟):介绍杜牧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重点介绍《赤壁》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3. 分析《赤壁》的结构和主题(15分钟):解读《赤壁》的整体结构,并对文章的主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4. 探讨文学修辞手法在《赤壁》中的运用(15分钟):分组讨论《赤壁》中使用的文学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
5. 阅读《赤壁》并进行深入讨论(30分钟):学生阅读《赤壁》全文,然后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共同分析文章的情感、意境和艺术价值。
6. 总结与展示(15分钟):请学生代表小组进行总结,分享他们对于《赤壁》的理解和感受,并结合之前的讲解,概括整个课堂的内容。
四、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能力;2. 学生的小组讨论及总结展示;3. 课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赤壁》观后感并提交。
五、教学资源:1. 《赤壁》的文本;2. 杜牧及其作品的相关资料。
六、教学扩展: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研究其他杜牧的作品,并进行比较分析;。
赤壁杜牧优秀教案

赤壁杜牧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赤壁》。
(2)理解并掌握《赤壁》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语法。
(3)了解诗人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古典诗词的热爱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时光、奋发向前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语法分析。
2. 诗歌的意象和寓意解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生僻字词和古文语法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赤壁》原文、注释、译文等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赤壁》,了解诗人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生齐读《赤壁》原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对照注释,理解生僻字词和古文语法。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歌的意象和寓意。
3. 合作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寓意,如“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等。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
4. 诗歌品鉴(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意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悟,体会诗人的情感。
5. 情感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谈谈如何珍惜时光、奋发向前。
(2)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相互鼓励。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和寓意,以及珍惜时光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1)背诵《赤壁》。
(2)写一篇关于《赤壁》的读后感。
(3)课后搜集杜牧的其他诗作,下周课堂上分享。
六、教学策略1. 情景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沉浸的学习氛围。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杜牧《赤壁》教案

杜牧《赤壁》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杜牧的《赤壁》。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分析诗句,了解诗人的情感和观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会诗中的哲理,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2.1 诗句的理解和分析。
2.2 诗人的情感和观点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3.1 诗句中的历史背景的理解。
3.2 诗中哲理的领会。
四、教学方法4.1 讲授法:讲解诗句的含义和历史背景。
4.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诗人的情感和观点。
4.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背诵和写作来领会诗中的哲理。
五、教学准备5.1 教材:杜牧的《赤壁》。
5.2 参考资料:关于《赤壁》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生平的资料。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赤壁》的历史背景图片,引导学生对《赤壁》产生兴趣。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讲解《赤壁》的诗句,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2. 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诗句分析(10分钟)1. 分析诗句中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的情感。
2. 引导学生讨论诗人的观点和哲理。
四、背诵练习(5分钟)让学生进行《赤壁》的背诵练习,帮助记忆和理解。
五、写作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根据《赤壁》的启发,写一篇关于历史的短文。
2.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七、作业布置1. 背诵《赤壁》。
2. 完成一篇关于历史的短文。
八、课后反思九、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背诵和写作练习来评价学生对《赤壁》的理解和领会程度。
十、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关于赤壁的历史资料和诗歌。
2. 组织学生参观赤壁古战场,增强对历史的直观感受和兴趣。
六、教学过程6.1 课堂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6.2 诗句解析(15分钟)深入解析《赤壁》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
6.3 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赤壁》中的历史事件和诗人的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杜牧《赤壁》教案

杜牧《赤壁》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赤壁》。
(2)理解《赤壁》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分析杜牧的诗歌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赤壁》。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牧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3)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2.1 《赤壁》的诗意和创作背景。
2.2 杜牧的诗歌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
2.3 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分析。
三、教学难点3.1 诗中历史事件的解读。
3.2 诗歌韵律和节奏的把握。
3.3 杜牧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哲理。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备课: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4.2 教学设施:多媒体课件、诗词朗诵音频、相关图片等。
4.3 学生准备:预习《赤壁》,了解诗的基本内容。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1)播放诗词朗诵音频,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味。
(2)引导学生关注诗的《赤壁》,提问:“赤壁”在我国历史上有哪些故事?5.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赤壁》,理解诗的基本内容。
(2)提问:诗中描绘了哪些历史事件?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5.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历史。
(2)分析杜牧的诗歌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
5.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5.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象、情感和杜牧的创作风格。
5.7 课后作业(1)背诵《赤壁》。
六、教学拓展6.1 比较学习(1)让学生查找其他诗人创作的关于“赤壁”的诗篇,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赤壁》教学设计(精选11篇)

《赤壁》教学设计〔精选11篇〕《赤壁》教学设计〔精选11篇〕《赤壁》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理解有关杜牧的文学常识;背诵和默写全诗。
2、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运用合作探究赏析的方法,理解诗的含意。
3、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赤壁》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那么是怀古咏史之作。
二、整体感知:1、《赤壁》作者杜牧(803——约852),唐代文学家。
字牧之,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人),他与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作品有《樊川文集》。
杜牧游览赤壁,有感于三国时代吴蜀联军大败曹兵的历史,抚今追昔,写下怀古咏怀之作。
2、赤壁之战是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曹军,孙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杜牧此诗虽以地名为题,实那么是借题发挥,怀古咏史。
三、细读品味:1、前两句是第一层,交代兴感之由。
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2、后两句是议论,是第二层,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是通过写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间接反映这种变迁。
四、考虑探究: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明确: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络,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
但凡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光阴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尔时机被人记起。
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识别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杜牧《赤壁》教学设计6篇

杜牧《赤壁》教学设计杜牧《赤壁》教学设计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牧《赤壁》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杜牧《赤壁》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ppt课件)电教法课时安排:一个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二、教学新课(一)作者及背景简介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
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
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
他是宰相杜佑之孙。
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
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
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二)朗读诗歌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三)解题1、赤壁简介: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2、赤壁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牧《赤壁》教学设计学习内容:人教版八下第25课。
教学设想:学生通过自己搜集诗歌所写的历史事件的资料,了解这件事的大概情况。
结合作者当时的情况体会作者通过诗歌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学习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课前预习:1、学习熟读诗歌。
2、搜集诗歌中所写历史事件的资料。
3、了解诗人当时的处境。
4、课堂学习:一、学生朗读诗歌,把握好本文的诵读节奏。
二、教学新课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由学生介绍本诗中所写的历史事件——赤壁之战的大概情况。
(写作背景)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当时,曹操揣率军号称一百万大军,击败刘表,占领荆州,挥师东南,与孙、刘联军会战赤壁。
在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的指挥下,孙刘联军击败曹军,周瑜成了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2、作者简介杜牧(公元803-约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即今属陕西省西安市)人。
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湖州等地刺使,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官。
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杜牧和李商隐是同时代人,都有着强烈的政治理想。
杜牧比李商隐的遭遇稍微好一些,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他的诗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
作品有《樊川文集》。
三、学生再次朗读本文,强化记忆,要求学生最好能当堂背诵。
四、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根据课文注释,小组讨论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小组交流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五,赏析诗歌1、诗歌大意:《赤壁》:诗人来到赤壁,偶然发现一支沉埋在江底泥砂中的断戟,磨洗之后,确认是古战场的遗物。
于是触景生情,抒发感慨:当年周瑜抗曹,使用火攻假如不刮东南风,战争的结局又将怎样呢?也许连二乔都会被曹操掳去关在铜雀台吧?2、名句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是议论,也是一种假设,如果天不作美,没有东风相助,那么周瑜就不会战败曹操,“二乔”就会成为曹操的战利品,深锁铜雀楼,供曹操享用。
换言之,就是说当时从军事实力方面看,周瑜根本就不是曹操的敌手,之所以胜了曹操,那是因为老天作美,为周瑜提供了风向之便。
是对周瑜的嘲讽,也是借以抒发个人才能得不到施展的感慨。
这两句诗人发表议论,“东风”不仅仅指的是自然界的风,而是含有建功立业各种条件和因素。
曲折的反映出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
似乎又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作者写作特点赏析第一,这一首七绝,是诗人借遗物而感兴,引起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议论。
此诗是一首咏史诗,诗篇的重心在后两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写法上纯属议论,对此古今评家均无异议。
但诗人对历史故实的议论自有其特色,即用形象议论,而非为抽象评说,如此便使本来枯燥无味的历史教训极具可视性和可感性,并能使读者深受其艺术力量的烘染,感到回味无穷。
具体说,便是末句写得尤为匠心独运,作者以“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个生动场景告示读者,若东风不与周郎方便,那么将会是吴败魏胜,而不是吴胜魏败的结局了。
如此下笔,便叫形象性议论,便叫以点带面,以具体写抽象,这是文艺创作的一般性规律,大凡稍有文学修养的创作家和文论家都深谙于此。
第二,《赤壁》诗论史手法角度新颖。
大凡咏史诗,诗人往往从名胜古迹入手,咏叹物是人非一番,这样的模式沿袭已久,至刘禹锡可谓到达顶峰。
后人便难以超越,杜牧不愿再写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或“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相同构思诗句,因此他在此诗中转移角度,勇闯新路,以一把折断了的戟头为导引物,先将读者的视线与思维拉回悠远的历史长河中,再去聆听他的一番高论。
这便是杜牧的聪明之处,也是他咏史诗高人一筹之处。
此诗开端也是独出心裁,与其它咏史诗相比,显得新颖别致。
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在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
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战役的遗物,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
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想到那次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
这前两句是写其兴感之由。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重点,后两句是感叹,同时也是发表自己的议论,这议论表示了诗人自己的历史观。
诗人是用诗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他不可能象小说家,史学家那样用比较长的篇幅来表现,所以攫取了使战争能够取胜的一个因素——“东风”写入诗中。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诗人并不从正面来说周郎如何得到东风帮助取得了胜利,却从反向假设:如果不是在这次大战中的东风,带给了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就将重写。
在这首诗里,诗人匠心独运,以“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形象而生动场景告示读者,形象性的议论,或者叫以点带面的议论,以具体写抽象,这是文艺创作的规律。
叙事、描写、议论、抒情熔于一炉是本诗的一大特点。
这样论史的写法,极具新意,不落俗套。
诗人在黄州(治所黄冈)任刺史,游览黄冈赤壁后感而作。
而真正的赤壁古战场是在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
不管战场在什么地方,这首诗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是必然无疑的。
所以它仍然不失为怀古咏史之千古名作。
课后作业:1、背诵、默写本诗。
2、自己再找杜牧的另一首咏史诗并作作赏析。
附录一:《赤壁》教学反思以历史入诗是比较难处理的。
要将历史的议论具有极具可视性、可读性和可感性,并能使读者感受到诗作的艺术力量更有难度。
学生在学习咏史诗时,不能只从诗句的字面意思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而要结合写作的背景及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来理解,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附录二:《赤壁》课文解读杜牧诗《七绝·赤壁》鉴赏唐朝诗人杜牧的这首《赤壁》绝句,应该说是流传久远,家喻户晓,妇孺皆之。
自唐起注家蜂起,赢得了众多的读者。
而众多的注家如《樊川诗集注》《唐诗三百首详析》《唐诗三百首新注》等等都对此作了详尽的解释。
概括起来不外乎两点:其一、假如东风不给周瑜方便,那么东吴早就灭亡,大小二乔自然也做了曹操的俘虏,成为铜雀台中人,也就是说周瑜是侥幸地成功。
其二、推崇诗人,“以小见大”,“言近旨远”,善于用形象思维。
这种就诗论诗,古今同一的解释,寒雨认为似乎肤浅了一点。
一首好诗不厌其烦地读上百回,越读就越觉得这首诗有着更深一层的意义,需要发掘。
杜牧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有“小杜”之称,他在政治上主张:对外消弭边患,对内平定藩镇叛乱,中兴唐室,恢复统一安定的局面。
所以他注重研究“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今之长得短失。
”最喜欢论证谈兵,将生平论兵心得,为《孙子》十三篇所注。
而这部《孙子兵法》,三国时期的曹操是整理过的。
杜牧称赞曹操整理的版本“削其繁剩,笔其精粹。
”在《自撰墓志铭》中还特意提到曹公(操)注十三篇。
由此可见,杜牧是非常推崇曹操的。
由于晚唐时期政治腐败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诗人忧国忧民的热情和经邦济世的抱负都成虚空,所以诗人对一代英雄,壮志不酬的曹操,当然要深表同情了。
悲君之时亦自悲,诗人就把这种思想感情,寄托在《赤壁》诗中了,有了上面这样一些背景材料,我们就可以就诗而论诗了。
杜牧任过黄州刺使,这首《赤壁》诗大致就是在黄州写就的,这也和以后的苏东坡一样,是假赤壁之名,写赤壁之战,籍以寄托感慨。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是否实有其事,还是诗人的虚构,这到不必去做索引考证。
关键的是诗人只是借此发端,“因小见大”,从江边沙滩古战场遗物,想到当年战争的情景,“铁戟未销,人事已非”。
《赤壁》实际上就是一首咏史诗,一首凭吊古人的诗。
诗人咏赤壁之战,吊曹操之古。
表面上是在写周瑜,而实际上是写曹操,着是众多的注家所忽略了的。
所谓“东风”。
我们确实是不能拘泥与字面的。
寒雨愚见这“东风”就是条件、机遇的代名词,也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只不过是诗人形象地说法罢了。
而这种说法又真的是符合史实。
那周瑜正是因为得了天时(东风)、地利(长江天险)、人和(孙刘联军),才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才避免了二乔被掳、吴国灭亡的危险,这哪里是“侥幸的成功”呢?其实诗人是在说:一柿之雄的曹操呀,就是因为受了当时条件的限制,机遇的影响,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结合,结果最关键性的赤壁一战失败,终于未能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
可以清楚地看到,诗人是在吊念呢!是在惋惜呢!是在7惜英雄、惺惺惜惺惺呢!这首诗如果从正面来写,应该为“时代若与曹公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但是恰恰诗人没有“论言直遂”,而是运用了一个假定的句式推出了一个肯定的句式。
这种曲笔,到是糊涂了更多的后来人和注释者。
推进一层,诗人也形象地论证了一条哲理:任何英雄人物都不能凭空地创造历史,都是要受着时代的制约的。
人和事业的成功是离不开条件,离不开机遇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首怎么能够不说是一首深刻的哲理诗呢?一言以蔽之,诗人所要抒发的是:如果当时的时代、条件、机遇都给了曹操方便,那么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就不会失败,吴与蜀的霸业就要客落,三国鼎立就不会出现。
无疑地、曹操统一中国的大业也就取得了成功。
这一段历史也许就要重写。
对于“锁二乔”,也不可拘泥于字面,既然二乔都做了曹操的俘虏,何况其他?或许这样的解释有点荒唐,但是可以说这才是真正地符合诗人的用意和写此诗的初衷。
就是这样一首构思奇巧,短而又精的小诗,却在后世引起了很大的争论。
宋人许酏在《彦周诗话》中说:“杜牧之作《赤壁》诗……,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
”清人沈德潜在《清诗别裁集》中说:“牧之绝句,远韵远神,然如《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近轻薄少年语,而诗家盛称之,何也?”误解此诗之人,倒还情有可原;而贬斥此诗的人,确实让人惊骇。
这可真的是“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了!鲁迅先生说:“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w 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杜牧写诗推崇曹操,为曹操壮志未酬而惋惜,是很有道理,颇有见地的。
推荐理由;作者对于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且能提出过去对诗歌含义理解错误的情况(如对诗歌后两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所引起的争论),并加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