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赤壁》(部编)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九课《念奴娇·赤壁怀古》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5篇)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九课《念奴娇·赤壁怀古》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5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3、理解作者通过词体现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品味词作的豪放。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讨论、体会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进而感受苏轼的人格魅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宋代的词,明确是分为两个派别,即婉约与豪放。
婉约,内容不外乎是离愁别绪,闺情绮怨。
而豪放派便恰恰与其相反,内容比较宽阔浩荡,气势恢宏,让人读后有种痛快淋漓的感觉。
苏轼是一个用“豪放”作词的,并开始写作打破传统词风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其豪放词风的代表作。
二、解题:念奴娇赤壁怀古观眼前之景(题目)思历史之事抒一己之情三、研读课文,学生整体把握全词内容,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1、上阙写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如何描写?明确:景——雄奇壮丽景物描写的豪放“大”字写出了长江奔腾而来,汹涌澎湃的气势。
“千古”则写出了历史长河的浩瀚渺远。
作者从时间和空间上,把江水、浪花和千古风流人物融为一体,为全词设置了一个极为广阔的空间和甚为悠久的时间背景。
为全词奠定了昂扬的基调。
2、这几句中哪几个字用得好?请大家展开想象,为我们描绘一幅赤壁美景。
明确:“乱”写出山石险怪,“穿”写出高峻陡峭。
“惊”写浪花汹涌,“拍”描绘出水石相搏的情状。
“卷”字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
作者从形状、声音、以及颜色三方面,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描绘了赤壁的壮阔景观,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3、面对这如画的江山,作者想到了谁?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下片着力塑造周瑜,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作者为什么用“初嫁”,而非“出嫁”?明确:人——英雄人物周瑜形象的豪放周瑜苏轼年龄34岁47岁婚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才华文韬武略才华恣肆职务东吴都督团练副使虚职际遇功成名就功业未成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黄州、惠州、儋州州州失意。
初中《赤壁》的教案

初中《赤壁》的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赤壁》,使学生了解诗文背景,掌握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诗文的主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文中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理解诗文内容,分析诗文中的意象和情感。
教学难点:诗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教学准备:诗文全文、相关注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三国时期的历史,了解赤壁之战的背景。
2. 提问:你们对赤壁之战有什么了解?周瑜和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诗文作者杜牧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 朗读诗文,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三、诗文讲解(20分钟)1. 逐句讲解诗文,解释生僻词语和意象。
2. 分析诗文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如周瑜、大乔、小乔等。
3. 探讨诗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如对历史的感慨、对英雄的赞美等。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2. 邀请学生代表进行发言,展示讨论成果。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诗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 强调诗文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背诵诗文。
2. 布置相关的历史和文化作业,如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查阅相关资料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讨论,使学生对《赤壁》这首诗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诗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布置,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诗词五首-赤壁》教案

3.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深入挖掘《赤壁》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4.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和历史沧桑的感悟,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创造能力。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赤壁》这一古诗词。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游览名胜古迹时,是否有过被历史沧桑和自然美景所感染的体验?”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赤壁》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苏轼在《赤壁》中抒发的情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赤壁》中的历史感慨与自然美景”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还有一点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们能够较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并提出自己的疑问。这说明他们在课堂上确实有所收获。今后,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疑问,及时解答,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3)诗词表现手法的运用:分析苏轼在《赤壁》中运用寓情于景、以古鉴今等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举例:在讲解“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句时,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意象背后的深刻含义,教师需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图片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形象地感知这一景象,从而理解作者的情感。
《赤壁赋》公开课教案

《赤壁赋》公开课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赤壁赋》公开课教案《赤壁赋》公开课教案集锦7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豪放词风的典型代表,也最能体现他的旷达胸襟和旷达情怀。
本课三篇是宋词的代表,教材意在本课让学生在初中基础上更进一步了解宋词。
本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为豪放派风格代表,是学生了解宋词和豪放词风的一个窗口。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本词语言,熟读成诵。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本词思路,培养创新思维,促进思维发展。
3.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鉴赏古诗词的基本方法,提高鉴赏能力;4.文化传承与理解:品读经典,培养和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渴望建功立业却壮志未酬的苦闷,学习他的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时间】一课时一.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1.苏轼的人生经历及本词的写作背景:苏轼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
1079年,他突遭逮捕,这就是著名文字狱“乌台诗案”——他被贬到湖州时写了谢上的表文“臣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
表中的话被人摘取,以为他有诽谤朝廷之意。
于是下到御史台狱,那里有柏树,所以也叫柏台,上有乌鸦,故称乌台。
他写的诗中有“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唯有蛰龙知”,差一点被处死。
其间经过种种曲折,他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被贬黄州,是因为遭人暗算,他这次受打击,心情是复杂的。
所以在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抒发自己的抱负。
2.疏通文字,将加下划线部分抄写并注音。
故垒( )公瑾()初嫁( ) 纶巾()樯橹()华发()还酹()3.熟读全词,做到有感情地朗诵。
4.仔细观察课本65页右侧的插图,你觉得和接下来的内容相配吗?为什么?如果由你来给这首词的上阕设计一副插图,你会怎样设计?请写一段话进行描述。
二.学习过程(一)导入部分有这样一个人,他才华横溢,21岁时就以诗文名动天下;他深为当时文豪欧阳修推重;后来的皇帝曾经是他的粉丝......一切都昭示着这个人应该拥有锦绣般的前程,他建功立业的理想理应得以实现。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赤壁》优质课教案_13

《赤壁》教学设计学写诗歌传承瑰宝——从学写诗歌的角度鉴赏《赤壁》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熟读并背诵诗歌。
2.体会本诗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3.初步了解写诗方法,学写七言诗。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体会诗歌的情思,背诵此诗。
2.难点:把握诗意,感悟意境,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一)播放“火烧赤壁”片段思考:1.这是什么战争?从哪里看出来?2.此战的地点是哪里?战争双方是谁?结局如何?胜方取胜关键是什么?此战意义是什么?3.此战的头号风云人物是谁?目的:1.理出局势:赤壁之战是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关键一战2.理出关键人物:周瑜、曹操3.理出以少胜多的关键:火攻明确:1.这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2.取胜的关键是借助东南风火攻,此战形成天下三分的雏形,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3.周瑜(二)板书课题《赤壁》,解题赤壁,地名,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二、读顺1.自由读要求:琢磨字音、节奏、语气2.指名读,并且说出这样读的理由3.指名点评同学的朗读。
4.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情感基调三、读通1.自行结合注解理解诗歌的意思,同桌之间可以讨论2.问:读懂了吗?3.清人沈德潜说:“牧之绝句,远韵远神,然如《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近轻薄少年语,而诗家盛称之,何也?”师:沈德潜可是清代著名的诗论专家,他都对这首诗疑惑,我们就能这么轻易读懂吗?四、读懂(一)学诗领悟一:联想丰富1.这首诗开篇写的是什么?是怎样将它与赤壁之战联系起来的?有什么作用?不起眼的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的折戟——与赤壁之战有联系——与赤壁之战风云人物曹操、周瑜有联系——周瑜赢了赤壁之战,与什么有联系?东风。
2.联想是为后文抒怀(或议论)作铺垫。
16.1《赤壁赋》(教案)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赤壁赋教学准备学情分析《赤壁赋》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部编版新教材上册第七单元,这篇课文既是一篇游记,又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优美的赋。
作者用飘逸的文字、豁达的人生态度,为我们展示一幅夜游赤壁的静谧景色,通过与客人的交流,表达出自己对人生的深思和对旷达态度的追求。
教学工具经过高中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文言知识的阅读能力和赏析能力,且对于问题的探讨有一定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而在情感上,作为高一学生,他们享受着人生非常快乐的时光,没有受过什么人生挫折,自然也没有办法去深刻的思考人生、渺小、短暂、永恒、变与不变这一系列相对深奥的问题,所以引导他们学好此文,把握好此文,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合作学习,体会文本的情感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2、探究主与客的关系,理解“客”作为特殊意象的作用3、理解文中对人生意义的讨论4、体会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5、了解士大夫的人生抉择及儒家底色教学重难点1、探究主与客的关系,理解“客”作为特殊意象的作用2、体会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讲情景交融的过程中,有同学提到客是否是个特殊的意象,我们进过课后作业的形式探讨客的作用,大家的答案指向三个方向,请3位同学代表大家阐述答案杨紫语:内心的孤寂郁闷是为什么?不知与苏轼形成对比李寒逸:苏轼是否消极?不消极甘雅婷:客是另一个作者,与前两位同学不同。
解决了自己什么难题?痛苦,为什么痛苦?不知道总结:三位同学的共同点,都认为客能够做线索,但也有以下几个矛盾点(出示课件焦点)二、确定课堂目标:从3位同学的阐述中得出问题的焦点1、“客”的形象与“苏子”的形象的关系?客的悲伤是否是苏轼的悲伤?2、苏轼有怎样的内心矛盾,跟客表述的完全一致吗?3、“乐观豁达”是苏轼的天性,还是在开解客的过程中的自我救赎?本堂课,我们将对这三个问题进行探讨学习:三、探究过程1、焦点1:客与苏子的关系?客的悲伤是否是苏轼的悲伤?(1)首先分析客悲的源头?客人由乐转悲的转折点在哪里?箫声(2)箫声为何悲呢?通过原文“倚歌而和之”……得出结论:客悲苏轼悲(3)引申:客乐的时候呢?客为何乐?能找出直接抒发乐的句子吗?饮酒乐甚客喜而笑(4)练习:既然客悲而苏轼悲,那我们将这三个句子改写为“客因苏子而”,平板作答,拍照提交讲解:客与苏轼同悲同喜,我们得出来苏子与客的关系“借客抒情主客合一”,客作为一个特殊的意象,就像江水明月一样表达了苏轼的悲情,在抒情层面上主与客融为一体,情和景融为一体。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4《诗词五首》-《赤壁》《渔家傲》(学案)

24《诗词五首》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诗词。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与审美乐趣。
重点难点:1.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翻译诗歌。
2.正确理解诗歌的内涵、体味诗人的感情。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积累知识1.文常知识积累(1)杜牧字,号,唐代杰出的。
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著称。
杜牧与李商隐并称“”。
(2)李清照号,宋代女词人,代表,有“”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折戟( ) 铁未销.( )殷.勤( ) 嗟.( ) 谩.( )3.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铜雀春深锁二乔。
我报路长嗟日暮,。
九万里风鹏正举。
,自将磨洗认前朝。
4.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折戟沉沙铁未销【销】(2)自将磨洗认前朝【将】(3)天接云涛连晓雾【云涛】(4)星河欲转千帆舞【星河】(5)殷勤问我归何处【殷勤】(6)学诗谩有惊人句【谩】(7)蓬舟吹取三山去【蓬舟】5.翻译下列句子。
(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2)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中的“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7.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画上阕第一、二句所写的梦境。
8.下阕哪一句是对“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该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
三、回读文本,思考总结9.在预习过程中,你对作者、字词、诗歌有什么疑惑,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参考答案:一、自主预习,积累知识1.文常知识积累(1)牧之,樊川居士,诗人、散文家,七言绝句,小李杜(2)易安居士婉约词派千古第一才女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jǐ) (xiāo) (yīn) (jiē) (màn)3.填写下列诗句。
(1)东风不与周郎便(2)学诗谩有惊人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教学设计
《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借周瑜和曹
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
、熟读并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情感,学习忧国报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
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导入新课:
以苏轼的《赤壁赋》的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
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
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
他是宰相杜佑之孙。
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
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
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三)解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赤壁简介: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2、赤壁之战: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四)了解诗的内容
1、词义解释。
折戟:指残破的兵器。
折,折断。
戟,古代一种兵器。
销:锈蚀。
将:把,拿。
前朝:以前的年代。
东风:春风。
周郎:吴国的将领周瑜。
铜雀:即铜雀台。
二乔:乔公二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诗句的含义: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教师):这是一首很著名的七言绝句。
前两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意思是说,折断的画戟沉没在泥沙中未被销蚀,磨洗一番,可见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诗人从江边泥沙中发现了一柄折断了的剑,经过磨洗后辨认出是三国时的遗物。
这两句看是平淡的叙事,但是,诗人从平淡的叙事中表现出了不平,为后面抒发“怀古之幽情”而奠定了基础。
这里,诗人采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这也是唐代诗人写诗作文常用的手法,这就好像写当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汉代人和事,以汉代唐一样。
现在杜牧所在地是黄州,虽然有赤壁矶,并不是东吴周瑜打破曹操之处,所以无论是“赤壁”或者“折戟”是真是假,这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以此引出对古代这一著名的战争,从而借此抒发心头之感。
接着写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两句相对前两句来说是议论。
意思是说,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那么铜雀高台会深深锁住二乔,江东二乔也就沦为曹公之妾了。
这里是指赤壁大战中周瑜侥幸战胜曹操一战。
对于曹操来说,也是雄心大志的,他那首“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就表明了曹操要像当年周公那样维护国家统一。
据记载,当时曹操进攻东吴,因北方士兵不习水性,曹操便把战船用铁链连成一片,以免摇晃。
当时正是东南风,周瑜采用黄盖之计,用数十艘船载着油脂干柴乘东南风驶向曹营,诈称投降,等到快接近时,点燃油脂和干柴,一举烧毁了曹军战船。
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的关键一战,
也是古代著名的战争之一。
这对于极为精通战争思想的诗人杜牧来说,对这一战事过程及其结果是十分清楚的,因而采用逆向思维方式,提出了“东风不与周郎便”的设想。
虽然是一个设想,客观的历史现状当然不可改变,但思维方式改变,对于这场战争来说,胜败双方就要改变,历史也就要重新改写。
(五)思考并提示: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沉沙之折戟。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
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
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
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4、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
由叙事引发议论。
5、诗歌的主旨?
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
三、课文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出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
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最后二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
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四、齐读并背诵这首诗:
引导学生边齐读边思考:
1、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情景?(烽火硝烟)
2、你眼前会出现哪些人物?他们都是怎样的形象?
(曹操:若胜则横槊赋诗于长江,弦歌艳舞于铜雀,藏娇之缠绵,凯旋之得意。
二乔,艳压群芳,顾盼生情。
东吴领袖:指挥若定,风流儒雅)
3、你还看到了谁?(杜牧性格: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他自负知兵,常以武略自诩,诗中对周瑜侥幸成功的议论,正是他军事上自负之情的流露,大有阮籍“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感慨。
)
4、当所有风流人物都淡出历史的画卷时,杜牧这位风流才俊在慨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自负的脸上写满了抑郁不平。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比较阅读。
咏史·赤壁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1)、杜牧的《赤壁》与胡曾的《咏史·赤壁》吟咏的都是三国时候赤壁之战的历史,而两位作者对“周郎”的态度并非一致,其中区别何在?
(2)、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与胡曾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如果你是史学评论家,你如何评价“周郎”?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