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教案演示教学
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英雄的敬仰。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意境界的分析和感悟。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历史背景的理解。
2.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注释、相关图片等。
2. 学生准备《念奴娇·赤壁怀古》全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古典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2)简要介绍诗人苏轼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知历史背景。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2)各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点评并指导。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讲解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诗中的情感,体会诗人对历史的思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交流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艺术魅力和历史文化价值。
7. 课后作业(1)熟练朗读和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与其他古诗词的异同,如《登鹳雀楼》、《静夜思》等。
(2)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各自的意境和情感。
2. 文化延伸(1)教师介绍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2)学生了解相关历史知识,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念奴娇·赤壁怀古》语文教学PPT课件(3篇)

• 又有人认为是作者和全词一脉相承,进一步抒发 追求“积极向上的梦境”的雄心。
• 旷达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 度。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都 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坚强地处理。当挫折、 失败来临时,不是一味地埋怨生活,从此变得 消沉、萎靡不振,而是对生活满怀感恩,跌倒 了再爬起来。学会旷达,我们不再因生活中几 句逆耳的言语而耿耿于怀;学会旷达,我们不 再因生活中些许所谓的烦恼而忧心忡忡;学会 旷达,我们站在人生另一个高度上去看待和审 视周围的人和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借景抒情。雄浑壮 5. 意境是 _阔____________。
字
特
角
修
基
词乱
险点怪
度
形
辞夸
调
穿
高峭
张
豪
惊
汹涌
声
迈
拍
水石相
击
比 拟
奔
卷
形
放
狂澜奔
雪
腾
色
水色纯
比
此两句,一承上,一启下,由描景过 渡到写人,十分自然。“一时多少豪杰” 是虚写,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 也为下阕写周瑜作了铺垫。
/
/↗
周 郎
赤 壁 。 乱 石 穿 空
, 惊 涛 拍
↘
∕
流 人 物 。 故 垒 西 边 , 人 道 是 、 三 国
/
/↘
/
大 江 东 去 , 浪 淘 尽
、 千 古 风
,
/∕
念 奴 娇 赤 壁 苏怀 轼古
布置任务
《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优质课优秀教案 图文

课文解析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故垒(lěi)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这里指战场旧址。 周郎: 周瑜的历史美称,表达了作者的尊敬之情。
课文解析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尊: 通“樽”,酒杯。 还(huán)酹(古lè人i)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
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酒酬
人生犹如梦一般,所有风流人物不也都随着大江而东去,洗涤荡尽了吗? 那么又何必去执着呢。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所以苏轼也特别洒脱,把酒 洒在地上祭奠江月了。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其特有的旷 达洒脱情怀。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
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之剑,立不世之功。
课文解析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公瑾:周瑜的字,称字亦是表达尊敬之情。 小乔初嫁了(liǎ历o史)上:此时小乔已经嫁了10年了,文中属艺
术性夸张。此处以美女配英雄,更显周瑜少年得意, 风流倜傥。词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风情,刚中有柔,与 篇首“风流人物”相呼应。 雄姿英发姿:容威武雄壮。显示周瑜少年英雄的形象。
扩展:刘备-髀肉复生(43) 三顾茅庐(47) 登基称帝(6描述火烧赤壁的历史事件,最 后借对周瑜的仰慕,反衬自己功业未成、壮志未酬。最后作者从 失意中解脱出来,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表达了苏轼特有的 洒脱与旷达。
课文解析
全文总结
这首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的思想感情。从情感上看具有激奋和伤 感的双重色彩。词中对壮丽河山的描绘,对英雄人物的尽情赞颂, 表现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奋发乐观的人生态度; 而“人生如梦”的感慨,则反映了作者内心的郁闷和忧愤。从词 的意境和语言分析,这首词感情热烈,富于激情,意境壮阔,风 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怀。
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精选10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一等奖教案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精选10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写景、怀古、抒情相结合的特点;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时的自主、合作、探究本事,掌握常用的鉴赏诗歌方法;3、理解词人复杂的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1、分析,比较,归纳,感悟豪放词的风格特点;2、理解词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课前三分钟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板书课题、作者)二、解题、作者及背景。
(教师略作提示)1、念奴娇,词牌名,念奴是唐天宝年间著名歌妓,调名本此。
2、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一生宦海沉浮,但文学艺术成就颇丰。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上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又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在文学史上并称三苏。
3、写作背景: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苏轼因被指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
此词是游赤鼻矶时的感怀之作。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正音强虏(lǔ)华发(huā)羽扇纶巾(guān)还酹江月(hái)(lèi)释义一尊(通樽,酒杯)华发(通花,花白)大江东去(名词作状语,向东)灰飞烟灭(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像烟一样)句式①故国神游:倒装句,宾语前置,应当为:神游故国。
②多情应笑我:倒装句,宾语前置,应当为:应笑我多情。
2、品评朗读,感悟词情。
①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全词。
读后教师作诵读指导。
②配乐朗读,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词的意境。
(有感情地朗读诗词,我们才能理解作品,神交作者。
关于如何朗诵这首词,还有一则小故事,请大家看屏幕。
)全文在那里就不再赘述,请大家看那里面有句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本词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意境开阔,画面壮丽,气势雄浑,应当读得铿锵有力,慷慨洒脱。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六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六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1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熟读成诵2.指导学生理解词的大意3.指导学生领悟词的意境教学重点:理解词的大意教学难点:领悟词的意境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讨论.、讲读教学手段:电脑多媒体技术教学过程:导语:赤壁之战是历史上有名的战役,也正是由于这场战争,三足鼎立的局面才得以形成。
因而后人描写同赤壁有关的诗、词、文很多,仅苏轼就写下了名篇《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
一、作者简介(内容见课件)二、问题思考(见课件)三、作品朗读(要求:边听朗读边思考上述问题)四、意境分析:1、首先要理解“意境”这个概念。
要清楚什么是“意”,什么是“境”,“意境”又指的是什么。
(内容见课件)2、结合词的内容分析领悟词的意境。
(师生问答、讨论)问: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的意思是:滚滚的长江水一直向东流去,大浪淘洗尽了千百年来江水中的风流人物。
这样解释对不对?[这样解释不对]问:“浪”在这里指的是浪花吗?[不是指浪花,比喻时光]问:同学们还知道用水比喻时光的句子吗?比如孔子曾经说过的,“子在川上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苏轼劈头一句,非常有气势。
江,直接用一个“大”来修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
问:如此的磅礴气势,让我又想到了李白的一句,写黄河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问: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有这样两句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这两句,跟苏轼这两句几乎完全一样。
“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就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那么,我们就用这两句来改写苏轼这两句,把“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大家觉得可不可以?为什么可以?道理是什么?[如果可以换用的话,那么苏轼为何不干脆用“英雄人物”呢?虽然“英雄人物”跟“风流人物”都指的是杰出的、有成就的人物,但苏轼心中其实是不等同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教案讲课讲稿

大学生诚信问题社会实践报告尊敬的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某大学的学生,参加了以“大学生诚信问题”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现在向大家汇报我的工作。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是我这几年参加的最有收获的活动之一。
在实践中,我深切感受到大学生诚信问题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了自己在诚信方面存在的不足。
首先,我们小组到一些企业、学校进行了调研,了解大学生诚信问题的表现和成因。
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一些大学生为了一己之利,不惜欺骗他人,存在着抄袭作业、弄虚作假的情况;一些大学生对待课程不认真,缺乏学习主动性,存在着打乱课堂秩序、影响他人学习的情况;还有一些大学生不尊重他人,例如占用他人物品、打扰他人休息等行为也比较普遍。
通过访谈,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到了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实际表现,也加深了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接着,我们小组还开展了一些宣传活动。
我们在校园内悬挂了一些反对抄袭、反对弄虚作假的条幅,发放了一些宣传材料,让同学们听到这个问题,知道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在其中一个企业,我们开展了一场主题为“诚信为本”的讲座,借助一些案例,向员工们展现了诚信对企业、对社会的重要性,并呼吁大家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秉持诚信的态度。
最后,我们还就如何提升大学生诚信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
通过一些案例研究和交流,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点:一、家庭教育要到位。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该重视培养孩子的道德、品德,让孩子养成积极向上、诚实守信的品质。
同时,也需要程序教育,让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认真负责的态度。
二、建立正确的诚信观。
要把诚信观纳入个人价值观之中,让诚信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早期培养形成一种以诚信为基础的处世模式,从而导致最终的化学反应。
三、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
不能仅仅只学习书本知识,更应该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让学生学以致用,逐渐形成道德、诚信、创新、奋斗等方面的素养。
总的来说,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认识到了大学生诚信问题的严重性,也意识到了自己在这个方面的不足。
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背景及意义。
2. 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介绍苏轼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 阐述《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创作背景。
3. 分析诗歌主题及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苏轼生平、创作背景等。
2. 互动法:提问学生对古诗文的了解,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1. 简要介绍苏轼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 阐述《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创作背景。
3. 分析诗歌主题及艺术特色。
4. 引导学生品味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二章:诗词解析教学目标:1. 解读《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意象和典故。
2.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技巧。
教学内容:1. 解析诗中的意象,如“大江东去”、“浪淘尽”等。
2. 分析诗中的典故,如“周瑜”、“小乔”等。
3. 解读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解析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步骤:1. 解析诗中的意象,如“大江东去”、“浪淘尽”等。
2. 分析诗中的典故,如“周瑜”、“小乔”等。
3. 解读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引导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章:诗歌手法鉴赏教学目标:1. 掌握《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韵律和节奏。
2. 分析诗中的对仗和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内容:1. 解析诗的韵律和节奏,如平仄、押韵等。
2. 分析诗中的对仗和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解析韵律、节奏和对仗排比等手法。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跟读、品鉴诗句。
教学步骤:1. 解析诗的韵律和节奏,如平仄、押韵等。
2. 分析诗中的对仗和排比等修辞手法。
3. 引导学生跟读、品鉴诗句。
第四章:情感体会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感知诗人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2024年度大赛一等奖课件《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

可以选择五言、七言、绝句、律诗等不同的诗词形式进行创作或改编 。
提交方式
将创作或改编的诗词以书面形式提交给教师,同时附上自己的创作思 路和过程说明。
26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2/2
27
12
苏轼生平及创作背景简介
创作背景
苏轼谪居黄州时,游览赤壁矶,追忆 赤壁之战的历史,感慨人生如梦,遂 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
文学成就
苏轼是北宋文坛领袖,与黄庭坚并称 “苏黄”,其文学作品情感真挚,意 境深远,对后世影响深远。
2024/2/2
13
诗词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怀古之情
人生感慨
通过对赤壁之战历史的追忆,表达了作者 对古代英雄人物和伟大事迹的敬仰和怀念 。
诗词中透露出作者对人生如梦、世事无常 的感慨,以及对个人命运和时代变迁的无 奈和哀愁。
豪放风格
文化传承
苏轼的诗词风格豪放洒脱,意境开阔,语 言生动,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024/2/2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4
04 诗词鉴赏与审美 体验
2024/2/2
15
诗词鉴赏方法介绍
01
02
03
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生平、思想及创 作背景,把握作品主题和 情感基调。
2024/2/2
意象分析
剖析诗词中的意象,理解 其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
艺术手法
探讨诗词运用的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等,欣赏其艺 术魅力。
16
《念奴娇赤壁怀古》审美体验分享
壮阔意境
感受诗词中描绘的赤壁古 战场的壮阔景象,体会作 者的历史感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
课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教案
授课教师:张志伟
授课时间: 12月21日上午第二节
授课班级:高一1班
授课地点:高一1班教室
授课内容:《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学目标:
1、了解宋词豪放派的风格特点,提高古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
2、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和烘托映衬、虚实相济的写作特点。
3、感受苏轼的旷达洒脱、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态度。
教学重点:
1、诵读词作,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鉴赏词作的能力。
2、学习词中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掌握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
3、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体会他复杂矛盾的情感,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难点:
1、学习词中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掌握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
2、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体会他复杂矛盾的情感,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俞文豹在《历代诗余引吹剑录》谈到一个故事,提到苏东坡有一次在玉堂中,有一幕士善歌,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即柳永)?”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拍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
”东坡为之绝倒。
(二)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许多人认为苏轼堪称“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写作背景
苏轼 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出狱后,责授黄州团练副使。
此职位实为虚职,因此为排遣政治上的失意,他游历访古,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五)音读
1、听范读,学生注意读音和语气的缓急。
2、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语速、语调;教师正音,作诵读指导。
字词正音:⑴故垒[lěi] ⑵纶巾[guān] ⑶强虏[lǔ] ⑷华发[huā] ⑸酹江月[lèi]
3、教师诵读指导。
4、学生个别诵读。
(六)意读
1、学生散读,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内容大意。
2、学生置疑,教师强调重点字、词、句。
3、全班同学有感情地齐声诵读。
(七)整体感知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我们已经初步感受了苏轼的豪放词风,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词作,先整体感知。
1、你能迅速找到全词的过渡句吗?----“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2、作用:承上启下。
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激情,又由写景过渡到写人,总结上阕,引起下阕。
用简单的语言概况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明确:上片状写赤壁之景(写景),下片抒写人生感慨(抒情)。
情读
1、古之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
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
曹操观沧海而感起汹涌,写下了“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诗句;孟浩然登岳阳楼而感洞庭之澎湃,写下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名篇;李白望黄河而感其奔腾,发出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语;苏东坡游赤壁而感长江之无穷,发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
文人笔下的江、河、湖、海,似乎总是呈现出一派辽远开阔的气象。
那么,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与其他写“水”的诗句相比,有何不同呢?为全词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明确:不同之处——浩荡长江奔流不止,往昔风流人物也尽被这滔滔江水冲逝不见。
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想像,把赤壁怀古之情置于广阔的空间和悠远的时间当中。
感情基调——豪迈。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
“乱”写出了岩石之险怪,“穿”写出了山崖直插云霄之高峻,此句用夸张手法写出了赤壁江山之“形”;
“惊”写出了江水之澎湃,“拍”写出了浪涛搏击江岸之有力,此句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赤壁江山之“声”;
“卷”写出了浪涛翻滚力量之浩大,“雪”写出了浪花之汹涌,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赤壁江山之“色”;
这三句从正面描写赤壁江山的胜景,形、声、色俱全,勾勒出一幅雄奇壮丽的画面。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阕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4、下阕中周瑜的形象有何特点?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明确:周瑜——雄姿勃发,儒将风流,从容闲雅,指挥若定。
⑴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才华横溢。
⑵以美人烘托英雄,更显周瑜潇洒的风姿。
⑶小乔之姐大乔是孙权之妻,这说明周瑜已经取得了孙权的绝对信任,这也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
补充:烘托——“以乙托甲”,使甲的性质更加突出,乙起陪衬作用。
5、词人为什么只写周瑜,而不写其他人呢?对周瑜形象的刻画,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的少年得志,又显出自己的壮志未酬,意在感慨自己报国无门,渴望能够建功立业。
补充:映衬——既是“以乙托甲”,也是“以甲托乙”,有互相彰显的作用。
6、“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现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赤壁的雄奇景色和周瑜的丰功伟绩,既激起了词人的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了“人间如梦”的感慨。
然而,词人转念一想:在千古风流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自己的一生又算得了什么?倒不如“一尊还酹江月”罢。
词人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急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因而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体现了词人特有的旷达洒脱的情怀。
7、全班有感情地诵读,教师引导学生试背。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词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豪迈奔放,一泻千里。
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和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都体现了豪壮的情调。
用烘托和映衬的手法,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更可贵的是,这首词还留给我们无尽的人生启示:每个人的一生都必然遇到种种挫折和磨难,你将如何应对呢?每个人的一生也必然面临许多选择和考验,你将如何处理呢?从苏轼和他的作品中,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
七、作业设计:
1、背诵这首词。
课外多找些苏轼的词作阅读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