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详细教案(精选7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详细教案念奴娇赤壁怀古详细教案(精选7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详细教案(精选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念奴娇赤壁怀古详细教案1学习目标:1.通过多形式的朗读,把握全词主旨。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者情感。
3.通过拓展比较阅读,了解豪放词风。
教学重难点:朗读技巧,作者情感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交流法教学设想:1.在初读中,熟悉全词,把握诗词主要内容。
2在精读中,赏析精美词句,分析周瑜形象。
3在品读中,感受作者豁达超脱的情感态度。
教学步骤及设计:一、导入环节人的一生起起伏伏,坎坎坷坷,是非成败转头空。
无论是生活亦或是政治仕途,都可能遭遇困顿。
当人生不尽如人意时应当怎样面对?今天我们学习一首一代文豪苏轼的词,看看他是如何面对政治上的失意。
二、展示学习目标:学生自读学习目标三、作者介绍师:提到苏轼,大家都不陌生。
那谁来帮大家简单回顾一下作者?生:介绍苏轼年代及主要成就师:嗯,老师再给你补充一下——其实除了诗词,他在书法、绘画、音乐等方面均有建树。
正如林语堂先生评价所说:他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刚才XX同学谈到了苏轼的成就,那么关于苏轼的经历,有没有同学可以介绍一下?生:谈谈自己对苏轼的了解,比如乌台诗案等教师:正如你所说,苏轼的一生都可以说是文坛得意,官场失意,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词,正是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之后所写。
四、初读识词师傅:简单的知人论世后,我们一起来初读识词。
给同学们3分钟,大家反复自由朗读全词,读的过程中注意读准字音,读请句读,并思考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师:刚才大家读的都比较投入,现在谁来回答一下:本首词的主要内容?生:上阙主要写了赤鼻矶的景色,下阙主要是抒情(板书写景怀古抒情)师:好,那现在谁来为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初读成果?侯华富朗读师:谁来点评一下他的朗读?李怿卓:点评:字音、节奏、感情等角度师:点评的比较到位,那你能不能再来示范一下。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5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下面给大家分享《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3、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逐步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教学难点】1、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2、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逐步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聚】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随着这雄浑的旋律,我们似乎回到了那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无数英雄豪杰在神州大地上纵横驰骋,在历史舞台上尽显风流,他们上演了一幕幕令后人心惊魄动、热血澎湃的历史故事,而其中的赤壁之战更是流传千古的著名战役,我们似乎能感受到那火光冲天、呼喊动地的激烈。
今天就让我们踏着这壮阔的歌声,一起走进三国,走进赤壁之战,走进苏轼的那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二、诗词阅读“三看”(投影显示)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1、根据投影提示,指导学生在阅读之前先关注诗词的这三个部分。
2、学生讨论后交流看完这三部分的收获(教师加以指导,投影显示答案)看题目怀古主要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抒发诗人自己的思想感情(板书:写景叙事抒情)看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四川眉山人。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精选14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精选14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了解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心情。
3、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诵读、背诵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
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是快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潇洒情怀。
2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宽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
苏词气概宏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
《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概雄壮。
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乐观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同学特点分析:1、学习特点:学习对象为高一同学,对学习资源利用和学问信息的猎取、加工、处理与综合力量较低,但富有朝气且对本课学习有深厚爱好。
2.学习习惯:学问面仍较为狭隘,习惯于老师满堂灌式的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觉和自主学习力量。
3.学习交往:多表现为个别化学习,课堂上群体性的小组沟通与协同争论学习机会很少。
四、学法指导采纳诵读感悟式教学。
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美丽,感情深厚,境界开阔,应引导同学多多诵读,品尝语言,感悟意境,特殊是抒情部分更要细心玩味。
诵读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既加强了同学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又培育了同学的语感,一石二鸟。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前三分钟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刚才我所播放的歌曲应当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它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
《念奴娇赤壁怀古》优秀教案5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优秀教案5篇《念奴娇赤壁怀古》优秀教案1一、教材分析(一)单元教学目标:必修四第二单元编选的是宋词,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
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著名词人的作品。
四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本单元教学课上努力做到学生、教师、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在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
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因必修五模块已没有古典诗词的学习内容,所以本单元的学习还应引导学生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模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念奴娇·赤壁怀古》既是苏轼的代表作,又是豪放派词的主要代表作之一。
通过对本词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区分两大风格词派的作品以及以后进行诗歌鉴赏的训练。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1、了解苏轼的有关知识;2、把握豪放词的意境及特点。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2、通过比较,认识豪放派与婉约派艺术风格的不同。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正确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与挫折,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为:1、体会词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2、比较豪放派与婉约派艺术风格的不同。
教学难点为:如何理解“人生如梦”。
二、学情介绍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学生对苏轼的诗文并不陌生,《题西林壁》《水调歌头》等都耳熟能详,尤其是必修二《赤壁赋》抒写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借主客问答阐发人生感悟,旷达中透出老大无成的不遇之愤,为学生进一步感受苏轼的豪放词风、理解词人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奠定了良好基础。
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精选10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一等奖教案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精选10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写景、怀古、抒情相结合的特点;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时的自主、合作、探究本事,掌握常用的鉴赏诗歌方法;3、理解词人复杂的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1、分析,比较,归纳,感悟豪放词的风格特点;2、理解词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课前三分钟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板书课题、作者)二、解题、作者及背景。
(教师略作提示)1、念奴娇,词牌名,念奴是唐天宝年间著名歌妓,调名本此。
2、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一生宦海沉浮,但文学艺术成就颇丰。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上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又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在文学史上并称三苏。
3、写作背景: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苏轼因被指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
此词是游赤鼻矶时的感怀之作。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正音强虏(lǔ)华发(huā)羽扇纶巾(guān)还酹江月(hái)(lèi)释义一尊(通樽,酒杯)华发(通花,花白)大江东去(名词作状语,向东)灰飞烟灭(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像烟一样)句式①故国神游:倒装句,宾语前置,应当为:神游故国。
②多情应笑我:倒装句,宾语前置,应当为:应笑我多情。
2、品评朗读,感悟词情。
①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全词。
读后教师作诵读指导。
②配乐朗读,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词的意境。
(有感情地朗读诗词,我们才能理解作品,神交作者。
关于如何朗诵这首词,还有一则小故事,请大家看屏幕。
)全文在那里就不再赘述,请大家看那里面有句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本词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意境开阔,画面壮丽,气势雄浑,应当读得铿锵有力,慷慨洒脱。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六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六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1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熟读成诵2.指导学生理解词的大意3.指导学生领悟词的意境教学重点:理解词的大意教学难点:领悟词的意境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讨论.、讲读教学手段:电脑多媒体技术教学过程:导语:赤壁之战是历史上有名的战役,也正是由于这场战争,三足鼎立的局面才得以形成。
因而后人描写同赤壁有关的诗、词、文很多,仅苏轼就写下了名篇《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
一、作者简介(内容见课件)二、问题思考(见课件)三、作品朗读(要求:边听朗读边思考上述问题)四、意境分析:1、首先要理解“意境”这个概念。
要清楚什么是“意”,什么是“境”,“意境”又指的是什么。
(内容见课件)2、结合词的内容分析领悟词的意境。
(师生问答、讨论)问: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的意思是:滚滚的长江水一直向东流去,大浪淘洗尽了千百年来江水中的风流人物。
这样解释对不对?[这样解释不对]问:“浪”在这里指的是浪花吗?[不是指浪花,比喻时光]问:同学们还知道用水比喻时光的句子吗?比如孔子曾经说过的,“子在川上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苏轼劈头一句,非常有气势。
江,直接用一个“大”来修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
问:如此的磅礴气势,让我又想到了李白的一句,写黄河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问: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有这样两句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这两句,跟苏轼这两句几乎完全一样。
“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就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那么,我们就用这两句来改写苏轼这两句,把“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大家觉得可不可以?为什么可以?道理是什么?[如果可以换用的话,那么苏轼为何不干脆用“英雄人物”呢?虽然“英雄人物”跟“风流人物”都指的是杰出的、有成就的人物,但苏轼心中其实是不等同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优秀7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优秀7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全词。
2.理解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及作者借古抒怀的表达方式。
3.理解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培养学生面对挫折时具备博大胸怀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和掌握作品中借古抒怀的抒情方式。
2.体会品味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提问法。
3.讲授法。
4.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具】借助多媒体完成教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前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同学们,刚才播放的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首歌曲,它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这首歌曲会让我们想到那个鼓角争鸣、充满纷争的乱世——三国,那是个催生英雄的时代,如今虽世殊时异,但那些人的名字至今流传。
请看下面的诗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
(驰马射虎的孙权)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文武双全的曹操)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现处不愧青天。
(忠肝义胆的关羽)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三国时期的英雄,作为苏轼,他又最欣赏谁呢?(周瑜)三国英雄如此众多,为何他偏偏对周瑜如此推崇?(板书:为何独爱周瑜?)现在,就让我们放声朗读全词,在其中寻找答案吧。
二、朗读全词。
1.教师范背。
2.全班齐读,并思考:这首词的基本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豪放)好,这就是我们对这首词的初步感知了,而苏轼如何体现出这种豪放的呢?我们后文见分晓。
(板书:如何体现豪放精神?)三、分析题目。
“念奴娇”是本词的词牌名,其调高亢,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妓,调因此而得名。
“赤壁怀古”是这首词的题目,告诉我们的主要信息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缅怀古人。
(板书:写景——怀人)那么,苏轼是如何安排这两块内容的,我们接着往下看。
四、写景片段分析。
1.学生齐读本词的上阕。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15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15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1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感受豪放之美,体会豪放词的风格。
2、合作探究,品语言,赏意境,理解写景、咏史、抒情结合的写法。
3、全情投入,体悟词人面对人生风雨的情感、态度。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先熟读诗歌,标记勾画重点字词,记录疑难问题,再做学案。
2、规范书写,独立完成,做好重点、难点、疑点标记,准备讨论。
A层同学完成导学案上所有内容,并注意总结规律与方法。
B层同学努力完成所有内容,C层同学完成预习案内容。
3、课堂中,小组要积极讨论,合作探究,学习组长负责拿出讨论结果,准备展示、点评。
4.及时整理展示、点评结果,完善落实好导学案。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艺术境界和炼字用词的妙处,品味作品的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人生如梦”的思想。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预习案只有经过充分的预习,你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自主学习】——建立自信,克服畏惧,尝试新知一、教材助读(一)写作背景:北宋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湖北黄州团练副使,北宋元丰五年游赤鼻矶,作怀古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抒怀。
这时作者四十七岁。
(二)周瑜简介: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 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
同年,周瑜迎娶天姿国色的小乔。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周瑜在赤壁大败曹操。
(三)关于“词”1、词的起源:产生于唐,盛行于宋。
词即歌词,指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3、词的分类:按字数: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单调、双调、三叠、四叠(段落叫“阙”或“片”)4、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婉约派: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等(四)诗歌阅读方法:1、把握特点——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厚的抒情性,和谐的音乐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学目标:
1、诵读词作,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鉴赏词作的能力。
2、学习词中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掌握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
3、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体会他复杂矛盾的情感,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4、背诵这首词。
教学重点:
1、诵读词作,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鉴赏词作的能力。
2、学习词中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掌握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
3、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体会他复杂矛盾的情感,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教学难点:
1、学习词中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掌握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
2、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体会他复杂矛盾的情感,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实力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佛教徒,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
二、词的知识
词是隋唐兴起的一种是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又称乐府、长短句、诗余、曲、曲子词等。
一个过程、两种风格、三种类型、四个特点。
三、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的词人、诗人和散文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宦海沉浮。
四、文题释义
1、念奴娇:
词牌名。
念奴为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伎,因其音调高亢,遂取为调名。
《念奴娇》又名《百字令》《大江东去》《酹江月》《湘月》《壶中天》等。
上、下阕100字,有平韵、仄韵两体。
2、赤壁怀古:
标题。
赤壁,黄州(今湖北黄冈)赤壁(赤鼻矶),并非真正的三国赤壁古战场;怀古,追怀古昔,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件。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往黄州作团练副史。
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
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他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
而他于元丰五年写下的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则堪称其豪放词的代表作。
五、情读
1、古之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
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
曹操观沧海而感起汹涌,写下了“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诗句;孟浩然登岳阳楼而感洞庭之澎湃,
写下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的名篇;李白望黄河而感其奔腾,发出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语;苏东坡游赤壁而感长江之无穷,发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
文人笔下的江、河、湖、海,似乎总是呈现出一派辽远开阔的气象。
那么,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与其他写“水”的诗句相比,有何不同呢?为全词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明确:不同之处——浩荡长江奔流不止,往昔风流人物也尽被这滔滔江水冲逝不见。
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想像,把赤壁怀古之情置于广阔的空间和悠远的时间当中。
感情基调——豪迈。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
“乱”写出了岩石之险怪,“穿”写出了山崖直插云霄之高峻,此句用夸张手法写出了赤壁江山之“形”;
“惊”写出了江水之澎湃,“拍”写出了浪涛搏击江岸之有力,此句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赤壁江山之“声”;
“卷”写出了浪涛翻滚力量之浩大,“雪”写出了浪花之汹涌,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赤壁江山之“色”;
这三句从正面描写赤壁江山的胜景,形、声、色俱全,勾勒出一幅雄奇壮丽的画面。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阕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4、下阕中周瑜的形象有何特点?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明确:周瑜——雄姿勃发,儒将风流,从容闲雅,指挥若定。
⑴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才华横溢。
⑵以美人烘托英雄,更显周瑜潇洒的风姿。
⑶小乔之姐大乔是孙权之妻,这说明周瑜已经取得了孙权的绝对信任,这也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
补充:烘托——“以乙托甲”,使甲的性质更加突出,乙起陪衬作用。
5、词人为什么只写周瑜,而不写其他人呢?对周瑜形象的刻画,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周瑜的少年得志,又显出自己的壮志未酬,意在感慨自己报国无门,渴望能够建功立业。
补充:映衬——既是“以乙托甲”,也是“以甲托乙”,有互相彰显的作用。
6、“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现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赤壁的雄奇景色和周瑜的丰功伟绩,既激起了词人的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了“人间如梦”的感慨。
然而,词人转念一想:在千古风流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自己的一生又算得了什么?倒不如“一尊还酹江月”罢。
词人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急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因而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体现了词人特有的旷达洒脱的情怀。
7、全班有感情地诵读,教师引导学生试背。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词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豪迈奔放,一泻千里。
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和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都体现了豪壮的情调。
用烘托和
映衬的手法,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更可贵的是,这首词还留给我们无尽的人生启示:每个人的一生都必然遇到种种挫折和磨难,你将如何应对呢?每个人的一生也必然面临许多选择和考验,你将如何处理呢?从苏轼和他的作品中,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
七、作业设计:
背诵这首词。
课外多找些苏轼的词作阅读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