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

合集下载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与预测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与预测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与预测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加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问题日益凸显。

资源环境承载力指的是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所能承受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负荷能力。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多,同时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

因此,分析和预测资源环境承载力已经成为必要的一项任务。

一、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特定地理区域内自然资源和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最大强度,通俗来说,就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的能力。

资源环境承载力包括很多方面的指标,例如自然资源使用量、污染物排放强度、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等等。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分析方法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方法。

1. 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是利用数据分析,研究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指标和效应,以量化指标为基础,建立适用于不同地区的评估模型。

定量分析主要包括数学模型分析、经验模型分析、专家模型分析等方法。

其中,数学模型分析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模拟和预测,得出评价结果。

数学模型分析具有高效、准确的特点,能够预测未来的变化趋势,但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

2. 定性分析定性分析方法主要是利用主观判断,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各项指标和效应进行分析和评价,以达到评估的目的。

定性分析方法能够发现问题的内在本质,有助于发现问题的根本原因,但其不确定性较大,通过判断缺乏科学依据,所得结论可能存在偏差。

三、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预测方法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预测方法主要有趋势分析、模型预测、模拟模型等方法。

1. 趋势分析趋势分析是利用过去一段时间的数据,预测未来某一指标的趋势。

趋势分析通常采用图表、曲线和数学模型等手段,进行数据的描述、分析和比较。

2. 模型预测模型预测是指根据已知的历史数据,利用某个预测模型,预测未来的趋势和变化。

常用的预测模型包括时间序列模型、回归分析模型、神经网络模型等。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在当代社会中,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随着全球人口不断增加以及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源的消耗速度加快,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提高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首先,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某一区域所能提供和容纳的可供利用的资源和环境服务的能力。

换句话说,就是一个区域能够以可持续的方式利用和维持资源和环境的能力。

要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关注资源的合理利用。

过去,由于对资源的不重视和过度开发,导致了资源的枯竭甚至是灭绝。

如今,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资源的宝贵性,开始重视资源的节约利用。

无论是能源、水资源还是土地资源,都需要制定相应的策略和措施来保护和合理利用。

例如,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建设节水型社会,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推行可持续农业,保护土地资源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资源环境的承载力。

其次,保护环境对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升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挑战,例如气候变化、水污染、土地退化等。

这些环境问题对资源的供给和环境的质量造成了严重损害。

因此,通过采取措施保护环境,可以降低环境破坏的风险,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

例如,加强对工业排放的监管,减少大气污染;加强水资源管理,防止水污染;加强土地保护,防止土地退化。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维护生态平衡,提高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

此外,加强科技创新也是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科技的发展不仅可以带来经济的增长,还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降低环境的污染。

例如,发展清洁能源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高效节水的农业技术,减少用水量;推广环境友好型的工业技术,降低排放物的含量。

通过科技创新,可以更好地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提高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最后,政府在资源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区域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对于一个地区来说,资源环境是支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只有合理评价和提高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简单地说,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比如一年)能够稳定支撑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的资源和环境容量。

这里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而“环境”则指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

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综合评价,可以确定一个地区的承载能力及其发展潜力。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资源承载力评价,二是环境承载力评价。

资源承载力评价主要考虑一个地区可利用的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资源利用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环境承载力评价则关注于地区的环境质量,包括水源、空气质量、土壤污染等方面。

通过评价这些指标,可以了解到一个地区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状况,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然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涉及到经济、社会和政策等多个因素。

在评价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人口的分布、经济的结构和发展模式等因素。

比如,一个地区的资源承载力评价需要考虑人口的数量和消费水平,经济的发展速度和产业结构,以及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技术创新等。

而环境承载力评价则需要考虑到环境的脆弱性和恢复能力,以及政府的环保意识和政策措施等。

在实际评价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指标来评价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比较常用的方法有人均可支配资源量法、资源综合利用率法和环境负荷法等。

人均可支配资源量法主要关注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情况,通过计算每个人可支配的资源量来评价承载能力。

资源综合利用率法则考虑到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计算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来评价承载能力。

环境负荷法则是通过考虑环境的污染情况和治理能力,来评价环境的承载能力。

最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还需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及其应用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及其应用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及其应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能够承载的人口和经济活动的数量和质量。

这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包括土地、水资源、能源、环境等方面的考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需要对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估。

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1.土地资源承载能力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土地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土地资源承载能力主要是指单一土地所能承担的最大人口数量和经济活动的数量。

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与土地的类型、水资源的供需、自然环境和气候等因素有关。

2.水资源承载能力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源,但是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分布不平衡,有些地区面临着缺水的问题。

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指某一地区所能提供的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就需要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3.能源资源承载能力能源资源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但是非可再生能源,如煤炭、石油等在使用中会造成环境问题。

能源资源承载能力是指能源资源在一定时间内可供使用的最大数量和质量。

因此,为了保持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能源资源的承载能力进行分析。

4.环境承载能力环境承载能力是指一个地区环境容纳和消化污染物的能力。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环境污染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

因此,需要考虑环境承载能力,以保持生态平衡。

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应用1.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蓝图,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规划土地使用、公共设施和交通运输等因素时需要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并综合考虑城市的人口和经济规模。

2.经济发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仅与城市的规划有关,也与经济发展有关。

经济活动对土地、水、能源和环境等资源的需求会对资源的承载能力产生影响。

因此,经济发展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保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平衡。

3.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保护生态系统不受污染和损害的一种方式。

第五章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

第五章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

第五章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5.1 土地资源5.1.1 规划土地资源需求量永平石材加工集中区规划总用地为67.171公顷,其中工业用地面积为40.2798公顷,占总建设用地面积的60%。

规划实施后永平石材加工集中区规划范围内的土地利用情况将发生明显的改变,具体变化情况见表5.1-1。

从规划后的土地使用情况来看,规划实施后,永平石材加工集中区用地范围内工业建设用地面积将新增加33.2782hm2。

评价区范围内的农用地的面积将大幅度减少,其中农用地(包括基本农田)将完全消失。

目前规划范围内的炉铺村上铺、下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规划实施后,加工区范围内的农用地将不再存在,将给这些居民的农业生产和村民生活带来土地资源损失,使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变得突出,多余的劳动力将不得不依托加工集中区的建设,转职成为进厂务工人员,以寻求新的经济收入来源。

5.1.2 区域土地资源供给量本规划区在浦城县土地利用现状图位置见图5.1-1和图5.1-2。

根据《浦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30)》,浦城县2006~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计划见表5.1-2。

5.1.3 土地资源承载力影响分析(1)规划实施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压力分析永平石材加工集中区规划总用地为67.171公顷,其中工业用地面积为40.2798hm2,现状工业用地面积为7.0016hm2,规划期内需新增工业建设用地面积33.2782hm2。

规划实施后,还导致农用地减少54.4097hm2、林木地减少0.471hm2。

根据浦城县2006~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计划,永平石材加工集中区规划实施所需的土地资源量中,农用地调整量在浦城县土地利用调整量范围内。

但是,本次评价是从整个评价区角度进行的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具体到各个乡镇、村庄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在今后加工区开发过程中要按相关要求缴纳补偿费,落实好占用耕地的相关补偿措施,在土地利用规划修编调之前严禁占用基本农田。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自然资源与环境条件所能支持的人口和经济发展的能力。

在实践中,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和分析,有助于合理规划和管理资源、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内涵1、资源承载能力资源承载能力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个方面。

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海洋资源、动植物资源等,这些资源在不同地域、气候、生态环境等条件下有所不同。

人文资源包括人口、教育、科技、文化等,这些资源对于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等具有重要作用。

2、环境承载能力环境承载能力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地环境等,这些环境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十分重要。

人文环境包括建筑、景观、文化遗产等,这些环境对于人们的精神生活十分重要。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对一定地域范围内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以下是一些较为常见的指标:1、资源指标(1)水资源利用率(2)土地资源利用率(3)森林、草原覆盖率(4)矿产资源的提取率2、环境指标(1)空气质量指数(2)水质量指数(3)土壤质量指数3、经济指标(1)人均收入(2)GDP(3)能源消耗量4、社会指标(1)人口密度(2)教育水平(3)健康水平以上指标可以根据评价的具体对象和目的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方法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过程中,主要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分析法分析法通过对所评价系统的要素进行分解和分析,从而对系统整体进行评价。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中要考虑的各种因素相对比较复杂的情况。

2、指标法指标法是通过选择适当的评价指标,对目标系统进行评价。

这种方法能够很好的表征目标系统的特点,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3、模型法模型法是将目标系统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运算,分析出系统的优劣,对目标系统进行评价。

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

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

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城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人民生活的集中地,其发展不仅需要足够的资源支撑,还要考虑环境的可持续性。

本文将对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关的解决方案。

我们来看城市发展对资源的需求。

城市作为人口密集、经济繁荣的地方,对各类资源的需求量巨大。

首先是土地资源,城市面积的扩大需要大量土地,这使得农田等其他用途的土地不断被占用。

其次是水资源,城市居民的生活、工业生产和农业用水等都需要大量的水资源。

再次是能源资源,城市的工业生产和居民的生活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

城市还需要各种原材料,如钢铁、水泥、玻璃等,用于建设和生产。

然而,城市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首先是资源紧缺。

由于城市发展速度过快,资源供应往往跟不上需求,导致资源紧张和价格上涨。

城市发展还带来了能源消耗的增加,导致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

其次是土地资源的消耗。

城市扩张需要很大的土地面积,这就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农田被占用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城市化还带来了交通拥堵、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方面的压力,对资源环境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为解决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这包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推广节能技术、循环利用和废弃物处理等手段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

其次是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发展方向和布局,优化土地利用,减少对农田和自然环境的占用。

同时,要加强对城市建设的监管,确保建设过程中符合环保标准。

应加强水资源管理,推动科技创新,提高供水效率和水质。

要加强交通管理,推广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减少汽车使用量,缓解交通拥堵和排放污染。

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治理大气、水、土壤等各类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

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

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

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水资源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环境负荷不断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对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需求分析与评价的重要性。

一、水资源的现状与问题水资源是地球上最基本的资源之一,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等多种形式。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无序开发利用,水资源已经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与污染。

许多地区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水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二、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1.水资源供需状况分析在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对水资源的供需状况进行准确的分析十分重要。

通过研究不同地区的水资源总量、水资源利用率、水资源分布不均等因素,可以更好地了解水资源的供需状况,为未来的水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环境负荷和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在水资源供应有限的情况下,环境负荷的增加将给水资源带来更大的压力,甚至可能导致水资源的枯竭。

因此,对环境负荷和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准确的分析十分必要。

通过研究污染物的排放情况、水质的变化趋势、水资源的生态功能等因素,可以更好地评估环境负荷对水资源的影响,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三、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价1.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为了更准确地评价水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

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水资源综合评价模型、水环境评价指数等。

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可以更全面地评价水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为未来的水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通过对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可以得出不同地区水资源供需状况和环境负荷情况的综合评价结果。

这些评价结果可以帮助相关部门部门和相关单位更好地了解各地区的水资源与环境状况,制定相应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措施,实现水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5.1土地资源承载力根据本次郭坑园区总体规划可知,开发区规划总用地面积为272.11 hm2,其中规划总建设用地面积为197.07 hm2,新增建设用地152.67 hm2。

郭坑园区的规划建设需要漳州市龙文区提供相应面积的建设用地作为保障。

本次郭坑园区规划的土地利用类型情况见表5.1-1及图5.1-1。

表5.1-1 郭坑园区规划用地情况表图5.1-1 郭坑园区规划用地类型构成图本次规划实施后郭坑园区规划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类型将发生明显的改变,规划范围内现状的园地、耕地、林地等农林业生产用地将逐步被建设用地所取代,工业用地将大规模的引入郭坑。

规划实施后郭坑园区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见下图及下表。

表5.1-2 规划实施前后郭坑园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表图5.1-2 郭坑园区规划实施前后土地利用变化图根据《漳州市龙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确定的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2010~2020年,龙文区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不超过1151 hm2,其中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规模不超过1289hm2,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规模不超过528 hm2,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义务量不少于73 hm2。

表5.1-1 龙文区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从郭坑园区开发建设所需的土地资源量和《漳州市龙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给出的区域土地供给量之间的关系来看,到2020(规划中期),开发区建设用地面积将达到152.52 hm2,约占龙文区建设用地总量的3.25%,占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总量的3.65%;规划中期(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总面积为108.12 hm2,占龙文区新增建设用地总量的5.41%。

郭坑园区建设所需的新增建设用地主要靠占用规划范围内现状的园地、耕地、林地等农林业生产用地来满足供给需要,根据开发区总体规划,到2020年,开发区内新增建设用地占用的农用地规模为龙文区所给调控指标的5.44%,所占比例较小,并且被占用的耕地中不涉及基本农田保护区。

因此,环评认为本次郭坑园区到规划中期(2020年),即《漳州市龙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规划年限时,龙文区的土地资源存量可以承载郭坑园区的规划建设,规划是实施不会影响《漳州市龙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中确定的耕地、园地和基本农田面积等保有量指标的实现。

但是,郭坑园区在建设过程中应该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对占用有条件建设区的,应按规定进行报批和调整,杜绝对土地资源的浪费;同时,在龙文区下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和调整的过程中,在龙文区土地资源可以承载的前提下,也应适当考虑郭坑园区园区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以满足工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

5.2水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是指区域水资源能够承载的社会经济活动的极限值。

随着时间和空间转换,水资源承载力与自然资源条件以及资源开发配置紧密相关,反映了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资源禀赋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互动。

依据供水量分析和需水量预测结果,分析可利用水资源量与水资源需求总量的关系,评价水资源供给的安全性及用水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水资源配置、节约用水等方面的建议。

5.2.1区域现状供水及给水规划5.2.1.1区域现状供水目前郭坑园区内企业通过铁路自来水厂供水,水厂日供水能力为2000吨/日。

区内的后宅村的村民饮用井水,芦宅村部分饮用井水,部分由铁路自来水厂供水。

铁路自来水源取自九龙江北溪。

5.2.1.2《郭坑园区总体规划》中的给水规划郭坑园区规划远期最大日用水量0.56万m3/d。

近期用水选择从207省道接入,相应供水管道选用一条DN250给水管,远期考虑从圣王南路再接入一条DN250给水管。

规划区水源设计由长泰县自来水厂供给。

5.2.2长泰县水资源供给概况郭坑园区紧临长泰经济开发区的官山工业区。

目前官山工业园区的供水由长泰县兴泰自来水有限公司供给。

郭坑园区不在长泰县自来水有限公司和长泰县兴泰自来水有限公司的服务范围,且兴泰自来水厂水源盘活水库的水量偏小而不能承载区域发展的用水需求。

5.2.3漳州区域现状供水及供水规划(1)供水现状目前漳州市现有三座自来水厂及漳州糖厂自来水厂,实现城区联网供水。

第一水厂水源九龙江西溪,现状供水能力为3.5万m3/d。

第二水厂水源九龙江北溪,现状供水能力15万m3/d,是目前漳州城区主供水厂。

桥南水厂水源九龙江西溪,规模0.5万m3/d。

漳州糖厂水源九龙江西溪,规模5.79万3/d。

企业自给供水:铝容器厂0.36 万3/d、啤酒厂0.27万3/d、毛纺织总厂0.54万3/d。

由于龙文区目前没有自来水厂,生活生产用水主要源自市第二水厂和漳糖水厂,现有水厂布点及原设计供水范围等原因,引水线路长,管道安全维护成本高,且须多次加压,浪费严重;龙文区处于城市供水末梢,水压不足。

(2)供水规划随着城市用水发展,当规划区域需水量不断增加,需对城市供水能力进行扩大、提升。

根据《漳州市中心城区(九龙江西溪北区)给水专项规划(调整)》(2009年7月),本规划区用水由第三水厂提供。

漳州市第三水厂规划厂址位于规划的朝阳园区内。

漳州市政府决定提前启动第三水厂的建设,以满足蓝田开发区、朝阳镇和郭坑小城镇用水需要。

目前正在开展前期工作,计划采用BOT投资模式,日供水能力50万吨,其中一期设计日供水能力20万吨。

取水口设置在北溪江东桥上游350 m左右西岸。

5.2.4区域可利用水资源根据《漳州市中心城区给水专项规划(调整)》,漳州第三水厂的水源地为北溪。

漳州市浦南镇光坪村的浦南水文站1950年至1988年共39年的实测流量,北溪流域基本情况见表5.3-2。

表5.3-2 北溪流域基本基本情况一览表5.2.5水资源需求量(1)郭坑园区水资源需求量根据《漳州龙文区郭坑园区总体规划》中依据《福建省城市用水量标准》,预测采用用地指标法计算,确定开发区的工业和生活日用水量为0.56万m3/d。

(2)北溪流域水资源需求量北溪是漳、厦地区主要的工业及民用给水水源,又是农业灌溉主要水源,据有关部门前几年的预测,北溪目前灌溉面积约14.9万亩,枯水季农业用水约3.6 m3/s。

北溪取水的情况见表5.3-3。

从表中可见,在北溪取水的总量约为17.6 m3/s。

表5.3-3 九龙江北溪规划取水情况5.2.6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分析按照北溪浦南水文站处实测数据分析,97%枯水保证率(以南站连续最小10天平均枯流量统计)下,九龙江北溪水量30.88 m3/s。

因实施九龙江北溪引水工程,北溪成为福建省目前最大的区域性水源地;根据福建省2000年对九龙江水量分配的有关规定,漳州地区和厦门地区可利用水资源的比例为62%:38%,即在97%枯水保障率下,漳州地区可取用北溪水量为19.15 m3/s。

由表5.3-3可知,漳州市考虑规划的第三水厂后,整个漳州市需水量为:17.61 m3/s。

因此在97%保证率下,北溪的水资源能够承载规划第三水厂5.79 m3/s的取水要求。

综上所述,通过漳州市区域供水工程,可满足漳州市龙文区郭坑园区的供水需要。

从区域可供水资源量分析,可以承载区域工业经济的发展。

(3)小结郭坑园区规划远期最大日用水量0.56万m3/d。

规划区水源设计由长泰县自来水厂供给。

由于郭坑园区紧临长泰经济开发区的官山工业园区,总规中的供水规划从工程上分析是可行的;但郭坑园区不在长泰县自来水有限公司和长泰县兴泰自来水有限公司的服务范围,且兴泰自来水厂水源盘活水库的水量偏小而不能承载区域发展的用水需求。

因此,根据漳州市政府决定提前启动第三水厂的建设,以满足蓝田开发区、朝阳镇和郭坑小城镇用水需要。

本环评认为,通过漳州市区域供水工程,可满足漳州市龙文区郭坑园区开发建设的供水需要。

从区域可供水资源量分析,可以承载区域工业经济的发展。

5.3水环境承载力分析5.3.1水环境承载力根据《漳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拟建的东墩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建成后,拟将东区污水处理厂收集水量转输至东墩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

近期处理规模13万t/d,中期26万t/d,远期40万t/d。

届时蓝田开发区产生的污水全部进入东墩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表一中的一级A标准。

西溪的流量多年平均流量128 m3/s和98%保证率下的最枯流量15 m3/s。

表4.6-3 98%保证率下的最枯月流量情况下预测参数西溪水质的本底值选取东区污水处理厂排污口上游断面的监测值,COD Mn=3.19mg/l,氨氮现状值为1.25mg/l。

将目标浓度值减去水质现状值,因此在西溪排污区的污染物允许浓度增量为:△COD Mn≤2.81mg/l,氨氮无环境容量,需要进行区域削减。

预测时以保守估计,不考虑污染物的稀释降解,采用河流二维稳态混合岸边排放模式进行预测。

计算时以两个方面的限制条件进行水环境容量的计算:一是以排污口附近的混合排污区的长度作为限制条件;二是根据地表水使用功能所要求的水质目标建立限制条件。

采用试算和的方式计算污染物对水环境的影响,并最终以插入法估算COD的最大可能排放量。

对于混合区的长度,可结合对于不同水体应结合敏感目标的不同来选取,从西溪的水文资料考虑,混合区长度不宜长于800m。

具体计算步骤为:a. 设定初始的排放总量,进行模型计算;b. 计算最大可能影响长度;c. 如影响长度>800 m,则降低排放总量,返回到步骤a;d. 在影响范围≤800m情况下,比较其影响范围与西溪的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e. 若影响范围与敏感区出现重合,则降低排放总量,返回到步骤a;f. 若影响范围与敏感区未出现重合且长度≤500m,即满足要求。

朝阳园区污水纳入东墩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后,尾水经过九十九湾排入西溪桥闸下游350m的感潮河段。

根据总量控制指标,选取氨氮和COD来计算水环境承载力。

在满足两个限制条件的前提下,西溪COD Mn的水环境容量为7214.4t/d,即263.3万t/a;根据现状监测结果,目前西溪氨氮已无水环境容量来承载区域的开发建设。

园区污水经过各企业处理达到相应的间接排放标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道,进入东墩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处理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后排入九龙江西溪。

整个蓝田经济开发区、朝阳片区、郭坑园区的近、中、远期COD 排放量970.9t/a、1518.4t/a、和1992.9t/a;其中郭坑园区COD排放总量分为58.4t/a。

整个蓝田开发区近、中期、远期COD占了环境容量的0.037%、0.058%和0.076%,其中郭坑园区占了环境容量的0.002%。

根据以上分析,COD的水环境容量较有余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