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蒲县鸿桥中学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说课稿:第十三课五四运动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案第13课 五四运动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案第13课 五四运动
三、自主学习
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导火线: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巴黎和会上拒绝中国提出的要求,宣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三千多人,在北京天安门前集会演讲,随后举行游行示威。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3)口号:他们要求“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展示学习目标
1.知道五四运动的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性质及意义。
2.通过本课的学习树立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五四运动的内容及意义。
难点:对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开端的正确理解。
阅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下面环节。
2.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近代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各阶层的仁人志士都为之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如:洋务派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戊戌变法,以“三民主义”为指导的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等,但由于阶级的局限性,未能充分依靠群众,最终都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未能把我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解救出来,它追求的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我们把这些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叫旧民主主义革命。与之相对应的,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并逐渐居于领导阶级的地位,在斗争中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社会主义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五四运动成为新旧民主革命的分界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过程:1919年6月初以后,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商人罢市,支持学生斗争,五四爱国运动的斗争中心转移到上海。工人阶级参加斗争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并且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的背景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的背景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的背景说课稿一、引入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解的是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的背景》。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爱国运动,对于我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那么,在我们深入了解五四运动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背景。

二、政治背景辛亥革命的胜利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中华民国成立,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

辛亥革命的胜利给予了中国人民民主意识的觉醒,也为后来的五四运动奠定了基础。

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压迫随着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国面临着来自西方列强的压迫和控制。

中国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失去了部分领土和主权,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受到了外国的侵占。

这种列强统治的不公平现状,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和抵抗意识。

三、文化背景白话文运动的兴起五四运动前夕,中国知识分子中兴起了一股追求现代化的思潮,其中包括了白话文运动。

这一思潮主张用白话文字来进行传播和表达,以取代传统文言文的使用。

白话文运动的兴起,为五四运动的呼声和宣传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新文化运动是五四运动的前身,它倡导以科学、民主、自由为导向的新文化观念。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和反思,促进了社会思想的转型和社会进步的推动。

在这一背景下,五四运动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

四、经济背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在五四运动前后的时间里,中国面临了帝国主义的严重侵略。

列强瓜分中国市场,并将中国变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剥削中国的资源和劳动力。

这种压迫和剥削加深了中国人民的愤怒和不满,也给了五四运动更大的动力。

五、总结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五四运动背后有着复杂多样的政治、文化和经济背景。

辛亥革命的胜利、西方列强的压迫、白话文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以及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五四运动的背景。

五四运动的发生无疑是对不平等和压迫的抗争,也是中国爱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第13课 五四运动 说课稿.docx

第13课 五四运动 说课稿.docx

第13课五四运动说课稿《五四运动》说课稿“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

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维往开来。

各位评委、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四运动》。

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堂课的教学。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3课的内容。

它上承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下启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既是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又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题材。

考虑到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对知识发展、迁移能力的实际情况,我将教材内容稍作调整,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五四运动的性质和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把理解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现在面对的是初二学生,经过七年级的学习,已经初步建立起历史的学习思维,整体较好,但就平时上课情况来看应该是喜中带忧,大部分学生勤奋,小部分学生不爱学历史,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多引导,多鼓励学生学历史。

三、教学目标分析1.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事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感悟五四精神。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及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阅读相关费料和提取《逮捕北大学生》《上海商人罢市》《上海工人罢工》等图片中的信息,掌握五四运动的爆发、扩大、胜利和意义。

3.通过对五四运动的学习,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特征。

四、教学过程为实现教学目标,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创新的课堂氛围,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来优化课堂教学:1、创设情景直观感知通过多媒体链接视频一一《觉醒年代》视频片段,创设情景,激起学生了解这场运动的求知欲望,从而揭示课,题。

紧跟着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的知识结构,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致的了解;考虑到声音和图像比单纯的文字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因此通过展示五四运动的剧照图片和文字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巴黎和会》,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印象。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 五四运动》教教学设计和作业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 五四运动》教教学设计和作业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教学设计和作业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是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文字,展示了五四运动中学生的勇敢和坚定,以及他们对和科学的追求。

教材还介绍了五四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于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五四运动的细节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五四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插图和文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五四运动的意义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五四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五四运动中学生们的勇敢和坚定,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难点:五四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五四运动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共同探讨五四运动的意义。

3.探究学习:学生通过观看相关视频资料,深入研究五四运动的影响和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

2.视频资料:关于五四运动的视频片段。

3.图片资料:五四运动的相关图片。

4.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五四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五四运动的特点和背景。

提问:“你们对五四运动有什么了解?五四运动是什么原因引发的?”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3课五四运动》是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起因、过程和意义,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辛亥革命,对、自由、平等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在时间上相隔不久,学生可能会对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产生困惑。

此外,学生可能对五四运动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教学加以补充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五四运动的起因、过程和意义,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主义革命的开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四运动的起因、过程和意义。

2.难点:五四运动与中国新主义革命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历史图片、视频等,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2.教学课件:包括历史图片、视频、问题引导等3.学习任务单: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4.历史资料:关于五四运动的相关资料,用于拓展学生知识面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巴黎和会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巴黎和会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起因。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经过,包括学生示威游行、请愿、罢工等场景。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五四运动》 优质课获奖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五四运动》 优质课获奖教案_0

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主力、结果及其意义;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3.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使学生学会归纳课文的方法,学会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概况。

教学难点:对五四运动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请看大屏幕(展示出五四青年节图片),同学们,作为初二学生,我们已经步入青少年时期,六一儿童节渐渐远离我们,张开双臂迎接我们的是五四青年节。

每年到了五月四日,我们都要举行纪念、庆祝活动,今年我们中学也在5月4日举办了大型诗歌朗诵比赛。

我们只是知道五月四日被定为“青年节”。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把五月四日定为“青年节”呢?它与什么事有关呢?是什么时候把五月四日定为“青年节”的呢?这些问题,我们学完这一课大家就会明白。

好,让我们共同走进今天的新课——五四运动(板书)。

2.朗读本课学习目标,翻开导学案,通过上节预习课,下面请师徒互批导学案,让同学找出错的及时纠正。

3.过渡语:一战结束后,英法美日等战胜国,在1919那件1月到6月召开了巴黎和会,究竟这次会议与本课有什么关系。

4.情境一:寻源五四。

由小组成员组织演绎再现史实。

解决第一个问题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

小组展示巴黎和会的情况。

(1)中日辩论的焦点问题是什么?(2)“巴黎和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问题:消息传到国内后,那应该是怎样一种情况呢,大家猜想一下,如果是你一名当时的青年学生,你的想法如何?观看短片。

同学们,看完短剧,结合资料我们可以得知关于五四运动的哪些情况?5.情境二:图说五四。

五四爱国运动的过程。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说课稿课件(18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说课稿课件(18张PPT)
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 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 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 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 力。
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 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 精神。
二、说教法和学法
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 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 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 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三、说教学过程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 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 乏味的知识趣味化。此外,我还重视 教材中疑点的讲解,并适当对知识点 进行引申,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 串联、积累和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 三的效果。
三、说教学过程
3.小结巩固;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
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简单扼要 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 知识点。五四爱国运动精神正在当今 社会发扬,学生们都是热血青年,需 要有一个仪式感,在课堂最后,请全 体同学起立,共同宣言,本课在高潮 中结束。
《五四运动》 说课稿
陈慧
目 01
录 02
CONTENTS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分析; 《五四运动》是人教版教材八年级第
四单元第二个框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 经学习了三个单元,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 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2.说教学目标
了解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经过、口 号等基本情况;掌握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和重要意义;分析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 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三、说教学过程
2.新课教学; (1)导入新课。
由今年的新冠肺炎抗疫中的英雄的导 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把现实生 活中的事情引入课堂,贴近生活引发学生 的同感。二是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说课稿

《五四运动》说课稿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爱国运动》,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加以说明: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中国近代史具有两条明显的主线,其中之一就是中国人民的不断抗争,其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两个阶段,本课内容在全册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根据课标和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2、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归纳课文的方法,使学生学会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五四爱国运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3、重点:五四爱国运动背景和过程4、难点:对五四精神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我根据对本课的教材分析和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心理特点,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下的史料分析法、分组讨论和归纳总结法。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的学习通过诗歌《五四!我们的节日》,引出“大家知道为什么把每年的五月四日作为我国的青年节吗?”激发学生探究“五四爱国运动”的动机。

(二)新知探究五四爱国运动(分爆发的导火线、过程、及性质)(1)、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通过《顾维钧》的视频指导学生得出结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动脑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学生讨论、分析(中国综合国力仍然很弱,北洋军阀政府的专制统治,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仍有许多特权,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五四爱国运动的过程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和史料,提炼出有效信息。

五四运动的爆发:出示“五四”传单,进行设问“这段材料反映了学生什么样的心态和要求?从这段材料中体现出来的五四精神,你认为是什么?”(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归纳出五四运动兴起的时间、地点、口号、主力、斗争形式、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鸿桥中学教研活动说课稿
教而不研则罔
课 题:五四运动
教材结构分析
本课上承辛亥革命即旧民主主义革命,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

在《新时代的曙光》的单元主题下,它发挥了动员广泛的群众基础、凝聚民族精神和力量、促进先进的中国人从以西方为师到以俄为师、中国革命依靠的主要力量发生变化,进而推动了近代中国革命的重大转型,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因此本课在本专题中具有重要地位。

学习目标设置
课标: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知识目标:掌握五四运动过程、爆发背景、历史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师生合作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学会寻找资料、运用资料,探究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PPT 材料辅助,培养学生有理有据、史论结合的历史观。

通过感悟“五四精神”,引导学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理性思考的科学精神。

[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
学情分析
心理上: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主要在于他们爱听历史故事,应把握住这一点,尽量用故事性的语言将问题说明白。

生理上:青少年不免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大胆地发表见解。

“四基三点”
基本知识:掌握五四运动过程、爆发背景、历史意义
基本技能:引导学生学会寻找资料、运用资料,探究历史问题。

教学重点: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背景)、五四精神。

教学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来源:学|科|网]
[来源:学
科网]
重难点处理方法
针对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背景)、五四精神。

突破策略:利用相关史料和影视片段,带领学生感悟、探究、分析,加深印象。

(如视频导入、图片和史料的呈现) 针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来源:Z 。

xx 。

]
突破策略:贯穿于全课的学习之中,通过学生交流讨论教师补充讲解,引导学生认识到五四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的重大影响。

[来源:]
教法学法
教法:讲述法 图示法 学法:读图法 分析法
流程及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2分钟)
视频导入(图片导入) 解读目标 (1分钟) 自主学习 (10分钟)
要求:1、先整体感知课本,仔细阅读,并作好勾圈点划。

2、注意动脑筋、图表、图片、地图、活动与探究部分的内容。

3、学生讲述五四运动的相关史实(叙述其过程)
合作交流 (5分钟)
小组交流五四运动的影响 展示释疑(10分钟)
分层展示重点内容 知识拓展
旧民主主义与新民主主义的比较[来源:学,科,网Z,X,X,K]
达标检测(5分钟) 课堂小结(2分钟)
评价设计

分值评价、激励性语言评价
考查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方面进行评价,积极给予鼓励和引导,激发与提升历史学习的积极性,规范与提高学生学习的行为与能力
科目:历史姓名:张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