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全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一、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2.此帝王之资也。
(……也)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者,……)4.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者也)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为)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则)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
(即)10.巨是凡人。
(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二、判断句练习题(1)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明月几时有》)(3)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之战》)(4)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
(《信陵君窃符救赵》)(5)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沈括《活板》)(6)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廉颇蔺相如列传》)(7)蔺相如者,赵人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8)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赤壁之战》)(9)\"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原列传》)(10)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说》)(1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1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1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14)我,子瑜友也。
(《赤壁之战》)(15)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此不知人之祸也。
(《屈原列传》)(16)曹公,豺虎也。
(《赤壁之战》)(17)此世所以不传也。
(《石钟山记》)(18)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19)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1.判断旬①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②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③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④南冥者,天池也。
⑤妾.洞庭龙君小女也。
⑥吾君,龙也。
⑦道士,乃人也。
⑧昔尧遭洪水九年者,乃此子一怒也。
2.被动旬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格式为“动词+于……”。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被动句。
用“见……于……”格式表示被动。
)③夫婿乐逸,为婢仆所惑,日以厌薄。
④今日见辱于长者。
⑤为夫婿所薄。
⑥女佳不幸.为顽童所辱。
3.倒装句(1)宾语前置①而今安在哉(应为“在安”。
)②惟兄嫂是依(“惟……是……”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一种句式。
“兄嫂”是动词“依”的宾语,前置。
范围副词“惟”(或“唯”)加在前置宾语的前面。
“是”加在前置宾语与动词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③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应为“尤何”。
)④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否定句中,代词“我”作宾语,置于动词“若”之前)⑤水击三千里。
(“击”的宾语“水”前置。
)⑥之二虫又何知(“知”的宾语“何”前置。
)⑦背负青天,而莫之天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天阀”的宾语“之”前置。
)⑧洞庭君安在哉(“在”的宾语“安”前置。
)⑨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介词“以”的宾语“奚”前置。
)⑩是何可否之谓乎(“谓”的宾语“何可否”前置。
)(2)定语后置①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少年”的定语“好事”后置。
)②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乡人”的定语“有客于泾阳”后置。
)③时有宦人密视君者(“宦人”的定语“密视君”后置。
)(3)介词结构后置①急于星火(状语后置,即“于星火急”。
)②吾佐董丞相于汴州(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汴州佐董丞相”。
)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应为“于江渚之上渔樵”。
)④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状语后置句。
应为“以其能名之”,意思是“用它的才能命名它(溪),所以叫它‘染溪…。
]⑤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徙”的状语“于南冥”后置。
)<br< p="">⑥问者燕香于鼎(“燕香”的状语“于鼎”后置。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句式结构和语言特点。
在高中教育中,学生需要掌握并运用各种文言文句式,以提高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代文言文。
1. 并列句式并列句式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一种句式,用于表达两个或多个并列的意思。
常见的并列句式有:“不但...而且...”、“虽然...但是...”、“既...又...”等。
这些句式常用于句子的主谓宾结构之中,以增强句子的表达力。
例句:不但国家富强,而且民众安康。
虽然他年纪小,但是见识广博。
既是朋友,又是同事。
2. 状语从句状语从句是文言文中用来修饰句子的句子,包括时间状语、地点状语、原因状语等。
常见的状语从句有:“当...时”、“一...就”、“因为...所以...”等。
例句:当天气晴朗时,我常常去散步。
一听到好消息就笑了起来。
因为努力学习,所以取得了好成绩。
3. 倒装句式倒装句式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句式,是将主语和谓语的顺序颠倒的句子。
常见的倒装句式有:“若非...”、“不仅...而且...”、“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等。
例句:若非你的帮助,我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
不仅事实如此,而且还有更多证据支持这一观点。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4. 并列结构并列结构是文言文中用来表达平行关系的一种结构,通过使用相同的词或短语来连接多个并列的成分。
常见的并列结构有:“人有得意时,必有劳心期”、“日月无光,星辰无辉”等。
例句:人有得意时,必有劳心期。
日月无光,星辰无辉。
5. 设问句式设问句式是文言文中用来表达疑问的一种句式,通常用于启发读者思考或引起注意。
常见的设问句式有:“何以...”、“焉...”等。
例句:何以道德才能高尚?焉能更兼爱?焉能无辞?以上是一些常见的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希望能对学生们的学习和理解有所帮助。
通过掌握这些句式,学生们可以更好地阅读和分析古代文言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

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一、倒装句1. 部分倒装例:行到水穿处,坐看云起时。
解析:动作行到的时候,主语已经或者正在发生第二个动作坐看。
2. 整体倒装例:皎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解析:把状语提前,按照谓语动词加上主语和宾语的顺序交换的方式构成倒装。
二、省略句1. 主语省略例:弦弦掩抑声声思。
解析:句子中的主语被省略,仅保留动词独立完成。
三、比喻句1. 平行比喻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通过两个平行的事物进行比喻,以突出所要表达的意思。
2. 阶梯比喻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析:通过阐述一事物具有的特征和属性,以便形容另一事物。
四、排比句1. 省略拟声词的排比例:铿锵玫瑰,叮当咖啡,嘶嘶声中, 冬风飒飒。
解析:通过省略拟声词,仅保留句子结构相同的字对应的字音,构成排比结构。
五、比拟句1. “如”字比拟例:乱云飞渡仍从容,云散风停雪未融。
解析:通过“如”字和后面的比喻词相连,用以形容所要表达的事物。
2. “若”字比拟例:云霞若出未出群,山松若放非放云。
解析:通过形容词性的“若”字和后面的比喻词相连,用以形容所要表达的事物。
六、反问句1. 答案反问句例: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
解析:通过反问表达出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
七、设问句1. 疑问反问句例: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
解析:通过疑问的方式表达出所要表达的观点和问题。
以上是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的整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2024年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总结

2024年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总结一、倒装句型1. 省略主语的倒装句型省略主语的倒装句型主要用于表示某种特定的语境或者强调动作的主语,其基本结构为:谓语-补语-动词不定式(或名词短语)。
例句:时至今日,仍以启蒙思想贯穿于我国教育事业。
贫穷不一定是生活的败笔,贫从口出才是真正的贫。
2. 宾语前置的倒装句型宾语前置的倒装句型常常用于强调宾语的重要性,其基本结构为:动词-宾语-主语。
例句:屈原怀才不遇,自比干将之才。
教育之路,任重道远。
3. 状语前置的倒装句型状语前置的倒装句型常常用于突出状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等方面的状语中,其基本结构为:状语-谓语-主语-宾语。
例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战士们卯足了劲儿,挺直了胸膛,起飞了。
二、比拟句型1. 以“如”字开头的比拟句型以“如”字开头的比拟句型常常用于比喻,表示两个相似之物的关系,表达出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
例句:人生如大江,浩荡无涯,浸润在泥洼中。
国家如母亲,精心呵护着每一位子民。
2. 以“犹如”结尾的比拟句型以“犹如”结尾的比拟句型常常用于比喻,表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度,可形容事物的形态、状态、特征等。
例句:花开喷雨犹如天地喷雨,骄阳似火。
她的笑容犹如春风拂面,温暖而又亲切。
三、强调句型1. 以“正是”开头的强调句型以“正是”开头的强调句型常常用于对某一具体事物进行强调,加强语气,让读者更加明确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例句:正是品德高尚才能受人敬佩。
正是团结的力量能够击败一切敌人。
2. 以“何其”开头的强调句型以“何其”开头的强调句型常常用于对某一情况或事物的描述,表达出作者的感慨和赞叹之情。
例句:何其美丽的花朵,在阳光下绽放着生命的力量。
何其伟大的科学家,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假设句型1. 以“若非”开头的假设句型以“若非”开头的假设句型常常用于对某一状况的假设,表示某种条件成立的前提下的可能结果。
例句:若非太阳不休息,何来春寒料峭?若非人民共同努力,国家繁荣富强将无从谈起。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文言文特殊句式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文言文特殊句式1. 急求: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
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称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编辑本段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
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比喻。
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
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为)怎么样呢?” 惠王说:“不可以。
人教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常见特殊句式一、判断句通常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可以分为三个系列:“……者……也”系列、“乃、为”系列和无标志系列。
1.“……者……也”系列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例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游褒禅山记》)2.“乃、为”系列文言文判断句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有时在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构成另一个系列。
例如: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②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3.无标志系列文言文中,有些判断句是没有任何标志的。
如:秦,虎狼之国。
(《屈原列传》)二、被动句分为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两大类。
1.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常见表被动的词语有“于”“见”“见……于……”“为”“被”“为所”“为……所……”等。
例如:①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④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⑤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这类句子没有词语标志,但从上下文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例如: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③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三、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
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又称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等几种。
高中人教版课内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文专题复习——特殊句式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
(1)“···者,···也”式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4、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5、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6、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者···”式1、敬柳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
(3)“···,···也”式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3、此天子气也。
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5、此余之所得也。
6、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7、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
8、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9、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10、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1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12、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4)“····,···”式1、刘备,天下枭雄。
2、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6)用“乃、即、皆、则、必”等副词表示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4、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5、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者,……”式。(有的判断句,也可以只 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但这种情况不常见。) (1)、粟者,民之所种。 《论积贮疏》 (2)、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
3、 “……,……也”式。(判断句中,有时“者” 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 “也”表判断。) (1)、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张衡传》 (2)、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
主谓倒装句
文言文中,为了加强语气,强调谓语,常常把谓语 提到主语的前面,这种改变语序的做法叫做主谓倒 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美哉,我少年中国。” 《少年中国说》 不仁哉!梁惠王也 。 《孟子•尽心下》
省略句
省略句:句子成分省略在古文中经常出现。是否省 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 判断。翻译时,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的成分补出。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省略句类型
一、省略主语。 1、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廉蔺列 传》 2、(扁鹊)居十日,扁鹊复见。 《扁鹊见蔡桓公》 二、省略谓语。 1、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 语》 2、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 刿论战》
被动句
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 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被动句类型
1、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 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说》 ②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 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 者)“……为所……”表示被动。 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过秦论》 ②重为乡党所笑。 《报任安书》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三、省略宾语。 1、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廉蔺列传》 2、以相如功大,拜(相如)为上卿。 《廉蔺列传》 四、省略介词。 1、沛公军(于)霸上。 《鸿门宴》 2、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崛起(于)阡陌之中。 《过秦论》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 1、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是:( ) A、刘豫州,王室之胄 B、今公子有急,此乃臣 效命之秋也 C、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D、秦爱纷奢,人亦念 其家 2、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是:( ) A、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 B、纵一纬之所如 C、非我也,断的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 类型:
一、用“者”、“也” 表判断。 1、 “……者,……也”式。(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 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有舒缓语 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表示对主语加以 肯定的判断或解说。“者”和“也”不必译出。) (1)、陈涉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 (2)、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蔺列传》
2、翻译下面的句子(2008广东高考) 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 也?
1、请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省略成分 ⑴、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 ⑷、 身死人手 ⑸、 威震四海之 ⑵、 便可白公姥 ⑶、 使快弹数曲
⑹、 欲呼张良与俱去 ⑺、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1、下列句子,不是被动句的是:( ) A、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B、旦日飨士卒, 为击破沛公军 C、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D、帝感其诚
2、翻译句子 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2005广东 高考) 1、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 项是( )(2008广东高考) A、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B、而自归 于帝,帝不之罪 C、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 D、将 士用命,访何功之有
高三文言句式复习
高考考纲要求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不同的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省略 句 宾语前置句是一个代表,还有其他倒装句式
第一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间的关系作 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 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 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 判断。)
4、 “……者也”式。(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 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 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式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 见。) (1)、莲,花之君子者也;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爱莲说》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 王纳谏》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进动 作的主动者)。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蔺列传》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蔺列传》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 近,但它不表被动,它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 怎么样”。 可译为“我”。如: 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②望见谅 ③请勿见笑 ④ 诚请见教(诚挚地请求教导我)
3、“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4、数量词作定语,有时放在中心词后面 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 涉世家》 ②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木兰辞》
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也叫介宾结构后置,介宾结构作状语往 往都会置于谓语部分后。标志性介词有“以”、 “于”、“乎” 等。)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2、具告以事。 《鸿门宴》 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 4、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
作业(含答案)
作业: 1、 请就“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这 四种文言特殊句式,各举出两个例子。 2、指出这个句子有哪些特殊句式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资治通 鉴》) 定语后置句:荆州附操之民 被动句:被兵势所逼 判断句:不是心里臣服
4、用介词“被”表被动 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五人墓碑记》 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京口北固亭怀古》 5、无任何标志,根据句意判断(动词本身表被动) ①戍卒叫,函谷举 《阿房宫赋》 ②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报任安书》 ③城陷而虏 《张中丞传后叙》
倒装句
倒装句: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定) 主─[状] 谓─ (定)“宾” ,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 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 语中的所谓倒装句。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宾 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主谓倒置
课堂练习答案
1、B 2、平常人有一些小优点,很少不自己称赞自己的,你的功 劳那么大,却没有说一句,这是为什么呢? 1、请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省略成分1、D 2、B 1、B 2、朱晖在做官时很刚正,被上司忌恨,所到之处都被人弹 劾 ⑴、(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 ⑵、(汝)便可白公姥 ⑶、使(之)快弹数曲 ⑷、身死(于)人手 ⑸、威震(于)四海 ⑹、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⑺、(阿房宫)五步(有)一(座)楼,十步(有)一(座)阁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①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句子的特点: 1、都是否定句 2、代词分别是“自”“之” ,它们分别作 “信”“有”的宾语 3、宾语都前置
三、用 “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 强调宾语。这时的“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 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无乃尔是过矣?《季氏将伐颛臾》
四、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 成介词的宾语前置。 ①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鸿门宴》
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 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这种格式中的“者” 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蔺列传》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战国策• 荆何刺秦王》 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宾语前置有 以下几种情况。)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疑问代词有“何、 谁、孰、胡、曷、恶、安、焉、奚”等。 ①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②沛公安在? 《鸿门宴》 句子的特点: 1、都是疑问句 2、疑问代词分别是“何”“安”,它们分别作“操”“在” 的宾语 3、宾语都前置
判断句第二种类型
二、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 判断。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3、梁父即楚将项燕。 《项羽本纪》 4、环滁皆山也。 《醉翁亭记》 5、此亡秦之续耳。 《鸿门宴》
判断句第三种情况
无标志判断句,主谓直接表判断。(文言文中的判 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 断。) 1、荀卿,赵人。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2、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3、秦,虎狼之国。 《屈原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