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文言文复习学案——传记类(3)

合集下载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文言小传记主题3:舍生取义》教学案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文言小传记主题3:舍生取义》教学案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第三部分《文言小传记主题三:舍生取义》舍生取义(一)众人国士【品——培养语感利“断句”】(赵)襄子①当出豫让②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③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史记·刺客列传》【注——“文化常识”厚素养】①(赵)襄子:名毋恤,又作无恤,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

谥号襄,史称赵襄子。

②豫让:春秋时期晋国人,为晋卿智伯家臣。

智伯为韩、赵、魏三家攻灭后,豫让立志为主报仇。

③范中行(hánɡ)氏:指范氏和中行氏两大家族,为春秋时期晋国两大卿家。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赵)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

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

”使人问之,果豫让也。

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

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

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

——《史记·刺客列传》【练——练牢基础傲高考】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于是襄子乃数.豫让(点数)B.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把……当成一般人一样)C.而反委质..臣于智伯(臣服、归附)D.寡人赦.子,亦已足矣(赦免)解析:选A“数”,数落。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反委质臣于.智伯②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③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④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A.①②意义、用法相同,③④意义、用法也相同。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传记知识学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传记知识学案

传记文段高频词分类积累导学(3课时)【自主学习素材】高考文言文选用的材料基本是人物传记。

主人公多是正面的文臣武将,文章主要围绕该人物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或几件突出的事迹,凸现该人物正直敬业、奉公孝顺的品行或卓越的才能;选材多来自全是纪传体的“二十四史”。

选材的相对稳定,必然带来遣词用字的相对稳定。

如果我们理解并牢记这些比较稳定的常用字,既提高了阅读速度,又会提高准确率。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1.表官职的(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高三语文复习学案20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传记(教师版)

高三语文复习学案20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传记(教师版)

高三语文复习学案20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阅读指导】一、何为传记传记与新闻一样,是属于纪实类作品。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的文体,简称“传”。

从创作方法来看,它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的历史性传记,如《李大钊传》;另一类属文学范畴,多用形象化的方法,描写各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及其历史背景,这是传记文学,像鲁迅的《阿Q正传》、胡适的《差不多先生》等,这些作品中的人物都是艺术形象,是作家为了特定需要而创作出来的文学“模特”,是群体形象的集中或幻化。

从立传人物来看,又分为自传和他传。

自传是叙述自己生平经历的书或文章;他传是记叙别人的思想、经历、品行的传记,一般是给在某个方面有突出成就并有较大影响的人写传。

前者是作者为自己撰写的,如:鲁迅写的《鲁迅自传》,沈从文的《从文自传》。

后者是为他人撰写的,如《华罗庚》、《我的父亲邓小平》等。

从篇幅长短来看,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

二、文体特征1、传记是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

对人物的记述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是一,二是二,功是功,过是过,不虚构渲染,不隐恶扬善,不拔高溢美,不贬责降低,据事“直书”,做到人真、事真、言真、情真、形象真,以真取信,以真感人。

只有做到“情真而不诡”,“事信而不诞”,才能有益于人,传之久远。

为保证人物传记的真实性,首先必须全面搜集、占有丰富翔实的资料,使传记所反映的人物生平事迹准确无误,完整无缺。

这些资料一般包括五个基本方面的内容:(1)人物的姓名、性别、籍贯、民族;(2)人物的生卒年月;(3)人物的学历、简历、党派、职务;(4)人物的贡献功绩、科技成果、著作;(5)能反映人物思想风貌本质特征的典型事件。

对于收集的大量资料,又要细心鉴别,严格选材,作一番“弃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研究、考证工作,严格坚持史实的可靠性、准确性。

高三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传记 教案精品版

高三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传记 教案精品版
2
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课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过程
导入: 阅读传记,可以追溯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可以体悟一个
人的情感世界,可以探寻一个人思想演变的线索,可以剖析一个人
成败的缘由,还可以观照历史的沧海桑田,社会的光怪陆离,丰富
你的阅历,陶冶你的情操,提升你的识见。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
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
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三、传记考查的切入角度:
1、写什么?
(1)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
(2)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3)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
2、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
把握文章结构,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
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3 、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
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四、解题原则:
1
……………………………………………………………名校名师推荐…………………………………………………
总原则:观点是作者的(探究题除外),答案在原文中。 (1)信息筛选:“还原”原则,现代文阅读是“还原”阅读,解题 时要遵循“还原”原则。要求还原为文中信息和原文作者的思想观点, 尽可能用原文字词表达。一般答案都能从文章中找到现成依据但需 注意确定信息筛选的目标与标准。 (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通常是指: ①结构复杂难懂的长句;②统摄全篇的中心句,即文眼;③段首的 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④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 较为丰富的关键句等。 因材施教: 教学后记:

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复习教案

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复习教案

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复习教案章节一:传记的定义与特点1.1 教学目标:理解传记的定义,掌握传记的基本特点。

1.2 教学内容:1.2.1 传记的定义:介绍传记的起源、发展,理解传记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含义。

1.2.2 传记的特点:分析传记的客观性、真实性、文学性等特点。

1.3 教学活动:1.3.1 讲解传记的定义与特点。

1.3.2 举例分析一些著名的传记作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记的特点。

章节二:传记的阅读方法与技巧2.1 教学目标:学会阅读传记的方法与技巧,提高阅读效果。

2.2 教学内容:2.2.1 阅读方法:整体阅读、重点阅读、比较阅读等方法的介绍与实践。

2.2.2 阅读技巧: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人物形象、分析传记结构等技巧的讲解。

2.3 教学活动:2.3.1 讲解阅读传记的方法与技巧。

2.3.2 进行传记阅读的实践训练,让学生运用所学技巧进行阅读。

章节三:传记中的人物描写与分析3.1 教学目标:理解传记中人物描写的目的,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3.2 教学内容:3.2.1 人物描写的作用:介绍人物描写在传记中的重要性,理解其对展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3.2.2 分析人物形象:讲解如何通过传记中的描写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成就等。

3.3 教学活动:3.3.1 讲解人物描写与分析的方法。

3.3.2 分析一些传记中的人物描写,让学生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章节四:传记中的时间线索与事件解读4.1 教学目标:理解时间线索在传记中的重要性,学会解读重要事件。

4.2 教学内容:4.2.1 时间线索的作用:介绍时间线索在传记中的组织作用,理解其对展现人物生平的重要性。

4.2.2 解读重要事件:讲解如何通过传记中的时间线索来解读重要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4.3 教学活动:4.3.1 讲解时间线索与事件解读的方法。

4.3.2 解读一些传记中的重要事件,让学生学会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章节五:综合练习与能力提升5.1 教学目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升阅读传记的能力。

高考实用类文本人物传记阅读复习学案

高考实用类文本人物传记阅读复习学案

高考实用类文本人物传记阅读复习学案高考实用类文本人物传记阅读复习学案一、知识储备1.概念:传记以写人为中心,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

传记是记载人物事迹的文章,它可以由别人叙述,也可以由自己叙述,可以记载一个人的一生,也可以记载一生中的某一段,但必须忠于史实,并刻画出人物性格和形象,通过人物再现历史。

好的传记应该透出历史的价值,有时代的气息;让读者经历传主的成功、失败、起伏。

2.特点: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

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

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

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此外,还具有概括性和通俗性。

3.传记分类(1)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

前者是自己撰写的,如:鲁迅写的《鲁迅自传》。

后者是他人撰写的,如:《布衣总统孙中山》。

(2)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记叙与评论各半,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

如:卞毓方的《留取丹心照汗青》。

(3)从篇幅的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

(4)从创作方法分:传记文学,多用形象化手法,描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活动的历史背景等,以史实为依据,但又不排斥某些联想性的文学描写。

历史性传记: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用语比较平实。

二、重要考点1.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2.了解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能分辨所陈述的客观事实与个人所持见解、观点之间的区别及;3.对人物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感悟,能正确认识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志向和命运、奋斗和机遇、挫折和成功、事业和爱情等各种关系对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4.对传主的思想感情、品格气质、成就等以及所持的态度作出自己的评论;三、传记作品常见设题方式。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讲 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 精品教案 (新高考)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讲  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  精品教案 (新高考)

第三讲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复习目标】1.进一步了解和熟悉人物传记的文体特征,熟练掌握人物传记的快速阅读方法。

2.依据人物传记的结构、立意的一般特点,总结实践经验、形成解题的规律。

3.重视探究题型的提问规律,在实践、整理中探寻解决问题的常规方法。

【问题纵览】1.不了解人物传记的一般写作过程和方法。

一般说来,人物传记写作由以下步骤形成:①决定写作对象;②接触、获取传主的材料;③写作前搜集到所需资料,要查证资料的真实性,避免出现由于材料不足而出现的结论、观点错误。

2.对人物传记的文体特征缺乏理性的认识。

人物传记写作必须做到讲究真实性,做到生动就需要对传主进行详细的调查,把人物和时代紧密结合起来,对传主充满感情。

3.“读得多、练得少”,或者“读得少、练得粗”,未能“借题发挥”,充分挖掘人物传记练习材料的价值,缺乏“精耕细作”的意识。

【复习对策】人物传记考查涉及以下内容:重要词语与句子的含义,重要信息的筛选,传记赏析(创作意图、文章结构特征和写作技巧),作者的观点态度,对传记中的难点,文本的深层意蕴及其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究。

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阅读及解题时应当注意。

筛选、整合重要信息,形成相关能力;理清传记事实,分析人物性格;根据文体特征,把握写作技巧。

阅读中常要求找到相关的词语、句子、段落。

总体把握文意时,弄清文中关键句子表达的意思,准确地筛选和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较为确切。

充分利用划分层次等方法,理清传记中记述了人物的哪些事,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阅读指津】指津一:如何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即通读全文,提取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感知传主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认识传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明确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或者传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

传记的重要事实包括:传主及其作品陈述的事实;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

高中语文传记类文言阅读教案

高中语文传记类文言阅读教案

传记类文言阅读方法指导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文言常考类型及特点。

2、掌握传记类文言阅读方法,并通过练习、稳固形成能力3、加强传记类文章阅读,感受传主优秀品质教学重难点:掌握传记类文言阅读方法,并通过练习、稳固形成能力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练习、探究教学过程:导入:都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回忆一下高考情况,从中我们不能看出文言阅读偏向考查传记类作品:一、了解传记类作品特点:1、学生结合所学谈论传记特点:2、教师总结考试中常见文章特点⑴表达为主,语言精练简洁⑵内容上,表达生平简历和突出事迹,突出人物敬业奉公的品行和卓异才能。

⑶考查的文章一般都比拟短小,600字左右,有时文章后面还有一定注释。

⑷涉及到的实词、虚词等文言知识越来越贴近教材。

同时传记类都有一些相对固定的词语。

〔见附资料〕二、方法展示:1、针对以上情况,我向大家推荐读这类文章的方法。

可以从这三步入手:⑴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⑵根据积累,筛选研读词语含义。

⑶抓关键句,理解文章思想主旨2、结合《张衡传》,让学生初步了解方法。

3、学生思考这几步的关键点。

4、教师总结每步关键处:⑴感知文章内容时要勾画出文中出现的地名、人名、官名,弄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概括了解其人其事; 勾画出事件的起始时间和终止时间,明确事件。

⑵筛选研读词语含义时,要调动知识储藏,要划掉易懂的词语,明确传记类常用词语,根据上下文等语言环境研讨难点词语⑶抓关键句时,注意围绕人物言行、事件等语句。

三、运用方法:1、学生尝试运用方法完成对《白少傅居易》的阅读。

2、学生讲解完成过程。

3、教师总结归纳。

四、直面高考:运用方法完成20xx年高考语文文言阅读,完成第11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文言文复习学案——传记类(3)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文本,梳理思路。

2.积累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3.落实翻译(明确重点实词、特殊句式,做到信、达、雅)。

【高考体验】辽宁卷(2013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公讳尧臣,字伯庸。

天圣五年举进士第一,为将作监丞、通判湖州。

召试,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知光州。

岁大饥,群盗发民仓廪,吏法当死,公曰:“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

”乃请以减死论。

其后遂以著.令,至今用之。

郭皇后废,居瑶华宫,有疾,上颇哀怜之。

方后废时,宦者阎文应有力,及后疾,文应又主监医。

后且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

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以释.天下之疑。

事虽不行,然自文应用事,无敢指言者,后文应卒以恣横斥死。

元昊反,西边用兵,以公为陕西体量安抚使。

公视四路山川险易,还言某路宜益兵若干,某路贼所不攻,某路宜急为备,至于诸将材能长短,尽识之,荐其可用者二十余人,后皆为名将。

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

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

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狄,不宜以小故臵之,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

由是忤宰相意,并其他议,多格.不行。

明年,贼入泾原,战定川,杀大将葛怀敏,乃公指言为备处,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

初,宦者张永和方用事,请收民房钱十之三以佐国事。

下三司,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公执以为不可。

京师数为飞语,及上之左右,往往谗其短者。

上一切不问,而公为之亦自若也。

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劘,至于是而后止,不为独见。

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甚多,至施行之,亦未尝自名。

公为人纯质,虽贵显不忘俭约。

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有文集五十卷。

将终,口授其弟纯臣遗奏,以宗庙至重、储嗣未立为忧。

天子愍然,临其丧,辍视朝一日,赠左仆射,太常谥曰文安。

(节选自欧阳修《王尧臣墓志铭》)
【学习过程】
1.整体把握,梳理思路:(传主在何时何地任何官职时做了何事有何意义,或体现了何种品质)
2.重要实词虚词积累:
①天圣五年举.进士第一
②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知.光州
后文应卒以
..恣横斥死
以.公为陕西体量安抚使
以.宗庙至重、储嗣未立为忧
③方.后废时,宦者阎文应有力,及后疾.
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
..虚实
④后且.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
⑤事虽不行
..,.然自文应用事
..
宦者张永和方用事
..
⑥还言某路宜益.兵若干
⑦是时
..,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

⑧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
.....
⑨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
⑩由是
..忤宰相意
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
京师数为飞语,及.上之左右
至于是
..而后止
至施行之,亦未尝自名.
天子愍然,临.其丧,辍.视朝一日
【提升演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A.其后遂以著.令著:显著。

B.以释.天下之疑释:消除。

C.多格.不行格:搁置。

D.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阴:暗中。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尧臣为人正直的一组是(3分)
①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②不宜以小故置之
③尤不可深责主将④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
⑤公执以为不可⑥公为之亦自若也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⑥D.④⑤⑥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尧臣军事才能杰出。

西北边境因元昊作乱发生战争时,王尧臣通过实地考察,对兵力部署、要塞防卫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B.王尧臣在陕西体量安抚使任上,当现今的韩丞相因好水之战指挥失当致使任福等人战死而被贬官时,敢于仗义执言。

C.王尧臣居官任职期间,处理政务遇到意见不一致时,一定与大家反复讨论,直到取得共识为止,从不固执己见。

D.王尧臣一生历任多职,为国为民,临终仍挂念国事。

皇帝亲自参加他的丧礼,并且停止朝政一天以表达哀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提示:先抓关键词、特殊句式,再翻译;不要忘记补充省略成分,尤其是主语】
⑴“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

”乃请以减死论。

⑵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拓展延伸】湖北卷(2013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廉希宪事略
廉希宪,字善甫,畏兀(今作“维吾尔”)氏。

公以辛卯五月二十五日生于燕,适其父孝懿公廉访使命下,孝懿喜曰:“是儿必大吾门,吾闻古者以官受氏,天将以廉氏吾宗乎!吾其从之。

”举族承命。

公身材魁伟,举止异常。

年十九,侍孝懿北觐,入侍世祖,上亦因其多智,有威容,论议宏深,恩顾殊绝。

诸贵臣校射上前,一贵臣顾公,取三矢,似欲授公,公曰:“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

”诸贵假以劲弓,三发连中,诸贵惊服,曰:“真文武全材,有用书生。


国初,拜为平章政事。

秉政日,中书右丞刘整以初附为都元帅,骑从甚都,诣门求见。

公之兄弟凡十人,后皆至一品。

公之弟蓟国公希贡犹布衣,为通报。

公方读书,略不答。

蓟公出,整复浼入言之。

因令彻去坐椅,自据中坐,令整入。

整展拜起,侧立,不予之一言。

整求退,谓曰:“此是我私宅,汝欲有所言,明日当诣政事堂。

”及出,愧赧无人色。

顷之,宋士之在羁旅者,寒饿狼狈,冠衣褴褛,袖诗求见,公之兄弟皆揶揄之。

蓟公复为入言,急令铺设坐椅,且戒内人备酒馔。

出至大门外,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

诸儒但言困苦,乞归。

公明日遂言于世皇,皆遂其请。

是夜,诸兄弟问曰:“今日刘元帅者,主上之所倚任,反菲薄之;江南穷秀才,却礼遇如此其至。

我等不能无疑。

”公曰:“我是国家大臣,言动颦笑,系天下重轻。

整虽贵,卖国叛臣也,故折辱之,令其知君臣义重。

若寒士数十,皆诵法孔子者也,在宋,朝不坐,燕不与,何故而拘执于此?况今国家起朔漠,斯文不绝如线。

我更不尊礼,则儒术且将扫地矣。

”公之作兴斯文若此,是大有功于名教者也。

(选自《元朝名臣事略》、《南村辍耕录》,有删改)5.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将以廉氏.吾宗乎氏:作为姓氏
B.诸贵假.以劲弓假:借给
C.整复浼.入言之浼:派遣
D.明日当诣.政事堂诣:前往
6.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廉希宪举止不同寻常的一组是(3分)
①三发连中,诸贵惊服②公之兄弟凡十人,后皆至一品
③公方读书,略不答④因令彻去坐椅
⑤及出,愧赧无人色⑥且戒内人备酒馔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④⑥D.③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廉希宪出生之时,其父孝懿公刚好被任命为廉访使。

孝懿公非常高兴,认为廉希宪将来一定会很有出息。

B.廉希宪十九岁时,随父亲北上侍奉元世祖。

元世祖见廉希宪才貌出众,见识不凡,给予了他格外的恩宠。

C.廉希宪任平章政事之时,对登门拜访的中书右丞刘整极为冷淡,因为他认为刘整是不知君臣之义的叛臣。

D.滞留在北方的秀才们饥寒交迫,廉希宪不仅解除他们的困苦,还把他们举荐给元世祖,让他们得到重用。

8.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⑴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

(3分)
⑵整展拜起,侧立,不予之一言。

(2分)
⑶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

(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