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章的体裁和来源作出判断

对文章的体裁和来源作出判断
对文章的体裁和来源作出判断

对文章的体裁和来源作出判断

考试大纲就明文规定:体裁避免单一化,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等。而文章的来源指的是该文的出处,是选自小说,报刊杂志,还是科技论文,书评等,这就得靠考生自己作出判断了。

1.通常这类问题的提问方式有以下几种:

1.This selection (节选)might be some parts of a book concerned with...

2. This passage might be taken out of a book dealing with...

3. Where did this passage most probably appear?

4.These extracts (摘录)are probably taken from...

5.This passage would most likely be found in ______ ?

2. 解题技巧

这类问题应从文章的内容或结构来判断其出处:

(1)报纸:前面会出现日期、地点或通讯社名称

(2)广告:因其格式特殊,容易辨认

(3)产品说明:器皿、设备的使用说明会有产品名称或操作方式,而药品的服用说明会告知服用时间、次数、药量等

Passage 1

More than 30,000 drivers and front seat passengers are killed or seriously injured (受伤)each year. At a speed of only 30 miles per hour it is the same as falling from a third floor window. Wearing a seat belt (安全带)saves lives; it reduces your chance of death or serious injury by more than half.

Therefore drivers or front seat passengers over 14 in most vehicles must wear a seat belt. If you do not, you could be fined up to $ 50. It will not be up to the drivers to make sure you wear your belt. But it will be the driver's responsibility (责任)to make sure that children under 14 do not ride in the front unless they are wearing seat belt of some kind.

However, you do not have to wear a seat belt if you are reversing (倒退)your vehicle or you are making a local delivery (发送)or collection using a special vehicle; or if you have a valid medical certificate which excuses you from wearing it. Make sure these circumstances (情形)apply to you before you decide not to wear you r seat belt. Remember you may be taken to court for not doing so, and you may be fined if you cannot prove to the court that you have been excused from wearing it.

Question: This text is taken from _____.

A. a medical magazine

B. a police report

C. an advertisement (广告)

D. a government information booklet (小册子)

Have you ever dreamed of having a fashionable watch of great value?

A small watchmaker in Switzerland in 1922 designed the first automatic(自动的)watch to show the day, month, and date, Only seven of these splendid watches were ever made and these watches were almost lost to history. Today, it is so hard to get an original (首批的) watch that some watch historians are even willing to offer $ 200,000 for one.

These watches attracted a lot of people for their splendid color, fashionable style, and new uses in the 1920s. The owners of the watches were admired and set apart from the crowd. Because the number of the original watches is very limited, owning such a watch will make you feel very special.

Today, you are offered the same kind of watch with improvement. It has a 24-jewel mechanical(机械的) movement, the kind desired by watch collectors, The watchmaker has made the movement of the watch much more modern with an automatic rotor(上弦装置) so that the watch never needs to be wound by hand. The

Design on it. To get a watch in such a perfect design to know history and to wear such a watch will show your

You can get the watch either in person or by mail all an affordable price. You will also receive good service from the watch seller. If you are not satisfied with the watch after you get it, you may simply return it within 30 days. Don?t miss the chance to realize your dream.

1. The purpose of the passage is to encourage the readers to .

A. buy the watch B。return the watch C. wear the watch D. receive the service

2. The passage is probably taken from a .

A. report

B. magazine

C. text book

D. science book

Do you always understand the directions on a bottle of medicine? Do you know what is meant by “Take only as directed?” Read the following directions and see if you understand them.

To reduce pain, take two tablets(药片) with water, followed by one tablet every eight hours, as required. For night-time and early morning relief (缓解疼痛) take two tablets at bedtime. Do not take more than six tablets in twenty-four hours.

For children six to twelve years old, give half the amount (量). For children under six years old, ask your doctor’s advice.

Reduce the amount if you suffer from restlessness or sleeplessness after taking the medicine.

●This text is most probably taken from a ______.

A. textbook

B. newsreel(新闻片)

C. doctor’s notebook

D. bottle of medicine

About 30 years ago, I left Cuba for the United States with my son. After getting settled

finally in Brunswick, New Jersey, I enrolled(注册) my son in kindergarten. Several weeks later, my son?s teacher asked me to meet him at his office.

In the teacher?s office, and exchange of greetings was followed by his questions: “Is your son mentally retarded(弱智的)?Does he suffer from any kind of mental disability?”

Was he talking about my wonderful Scola? NO, no, it can?t be. What a helpless, lonely moment! I told him that Scola was a quiet, sweet little boy, instead. I asked him why he was asking me all these questions.

My son could not follow the teacher?s directions, he told me, and thus, Scola was disrupting the class. Didn?t he know my son did not speak English yet?

He was angry; “Why hasn?t your son been taught to speak English? Don?t you speak English at home?”

No, I didn?t speak English at home, I replied. I was sure my son would learn English in a couple of months, and I didn't want him to forget his native language. Well, wrong answer! What kind of person would not speak in English to her son at home and at all time? “Are you one of those people who come to this country to save dollars and send them back to their country, never wanting to be a part of this society?”

Needless to say, I tried to tell him I was not one of “those people.”Then he told me the meeting was over, and I left.

As I had expected, my son learned to speak English fluently before the school year was over. He went on to graduate from college and got a job, earning close to six figures. He travels widely and leads a well-adjusted, contented life. And he has benefited from being bilingual(双语的)。Speaking more than one language allows people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it teaches people about other cultures and other places—something very basic and obviously lacking in the “educator” I met in New Jersey.

60. This text is likely to be selected from a book of _________.

A. medicine

B. education

C. geography

D. history

C

If Confucius(孔子)were still alive today and could celebrate his September 28 birthday with a big cake, there would be a lot of candles. IIe?d need a fan or a strong wind to help him put them out.

While many people in China will remember Confucius on his special day, few people in the United States will give him a passing thought. It?s nothing personal. Most Americans don?t even remember the birthdays of their own national heroes.

But this doesn?t mean that Americans don?t care about Confucius. In many ways he has become a bridge that foreigners must cross if they want to reach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China.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the Chinese studies programs have gained huge popularity in Western universities. More recentl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set up Confucius Institutes in more than 80 countries. These schools teach both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The main courses of Chinese culture usually included Chinese art, history and philosophy(哲学). Some social scientists suggest that Westerners should take advantages of the ancient Chinese wisdom to make up for the drawbacks of Westerners philosophy. Stu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t the same time, are racing to learn Chinese. So they will be ready for life in a world where China is an equal power with the United States. Businessmen who hope to make money in China are reading books about Confucius to understand their Chinese customers.

So the old thinker?s ideas are still alive and well.

Today China attracts the West more than ever, and it will need more teachers to introduce Confucius and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est.

As for the old thinker, he will not soon be forgotten by people in the West, even if his birthday is.

67. The passage is likely to appear in ___________.

A. a biography

B. a history paper

C. a newspaper

D. a philosophy textbook

At exactly eleven Sir Percival knocked and entered, with anxiety and worry in every line of his face. This meeting would decide his future life,and he obviously knew it.

"You may wonder, Sir Percival,??said Laura calmly, “if I am going to ask to be released (免除)from my promise to many you. I am not going to ask this. I respect my father's wishes too much.“

His face relaxed a little, but one of his feet kept beating the carpet.

"No, if we are going to withdraw.(退出)from our planned marriage, it will be because of your wish, not mine.

“Mine?” he said in great surprise. “What reason could I have for withdrawing??

"A reason that is very hard to tell you," she answered. "There is a change in me. ”

His face went so pale that even his lips lost their color. He turned his head to one side.

"What change?" he asked, trying to appear calm.

“ When the promise was made two years ago, ” she said, 44 my love did not belong to anyone. Will you forgive me, Sir Percival, if I tell you that it now belongs to another person?”

“I wish you to understand, “ Laura continued, “that I will never see this person again, and that if you leave me, you only allow mc to remain a single woman for the rest of my life. All I ask is that you forgive mc and keep my secret."

…I will do both those things, “ he said. Then he looked at Laura, as if he was waiting to hear more. "I think I have said enough to give you reason to withdraw from our marriage, “ she added quietly. “ No. You have said enough to make it the dearest wish of my life to marry you, “ he said.

62. The passage is probably taken out of .

A. a novel

B. a report

C. a diary

D. an essay

The Healthy Habits Survey(调查)shows that only about one third of American seniors have correct habits. Here are some findings and expert advice.

1.How many times did you brush your teeth yesterday?

Finding:A full 33% of seniors brush their teeth only once a day.

Step:Remove the 300 types of bacteria in your mouth each morning with a battery-operated toothbrush. Brush gently for 2 minutes, at least twice a day.

2.How many times did you wash your hands or bathe yesterday?

Finding:Seniors, on average, bathe fewer than 3 days a week. And nearly 30%wash their hands only 4 times a day-half of the number doctors recommend.

Step:We touch our faces around 3,000 times a day-often inviting germs(病菌)to enter our

mouth, nose, and eyes. Use toilet paper to avoid touching the door handle. And, most

important, wash your hands often with hot running water and soap for 20 seconds.

3. How often do you think about fighting germs?

Finding:Seniors are not fighting germs as well as they should.

Step:Be aware of germs. Do you know it is not your toilet but your kitchen sponge(海绵)that can carry more germs than anything else? To kill these germs, keep your sponge in the

microwave for 10 seconds.

59. The text probably comes from .

A. a guide book

B. a popular magazine

C. a book review D .an official document

Many people think that listening is a passive business. It is just the opposite. Listening well is an active exercise of our attention and hard work. It is because they do not realize this, or because they are not willing to do the work, that most people do not listen well.

Listening well also requires total concentration upon someone else. An essential part of listening well is the rule known as …bracketing?. Bracketing includes the temporary giving up or setting aside of your own prejudices and desir es, to experience as far as possible someone else?s world from the inside, stepping into his or her shoes. Moreover, since listening well involves bracketing, it also involves a temporary acceptance of the other person. Sensing this acceptance, the speaker will seem quite willing to open up the inner part of his or her mind to the listener. True communication is under way and the energy required for listening well is so great that it can be accomplished only by the will to extend oneself for mutual growth.

Most of the time we lack this energy. Even though we may feel in our business dealings or social relationships that we are listening well, what we are usually doing is listening selectively. Often we have a prepared list in mind and wonder, as we listen, how we can achieve certain desired results to get the conversation over as quickly as possible or redirected in ways more satisfactory to us. Many of us are far

more interested in talking than in listening, or we simply refuse to listen to what we don?t wa nt to hear.

It wasn?t until toward the end of my doctor career that I have found the knowledge that one is being truly listened to is frequently therapeutic(有疗效的) In about a quarter of the patients I saw, surprising improvement was shown during the first few months of psychotherapy(心理疗法),

before any of the roots of problems had been uncovered or explained. There are several reasons for this phenomenon, but chief among them, I believe, was the patient?s sense that he or she was being truly listened to, often for the first time in years, and for some, perhaps for the first time ever.

70. What type of writing the article likely to be ?

A. Science fiction

B. A news report.

C. A medical report.

D. Popular science

You may think that sailing is a difficult sport, but it is really not hard to learn it. You do not need to be strong. But you need to be quick. And you need to understand a few basic rules about the wind.

First, you must ask yourself, “Where is the wind coming from? Is it coming from ahead or behind or from the side?” You must think about this all the time on the boat. The wind direction tells you what to do with the sail.

Let?s start with the wind blowing from the behind. This means the wind and the boat are going in the same direction. Then you must always keep the sail outside the boat. It should be at a 90° angle (角度) to the boat. Then it will catch the wind best.

If the wind is blowing from the side, it is blowing across the boat. In this case, you must keep the sail half way outside the boat. It should be at a 45° angle to the boat. It needs to be out far enough to catch the wind, but it shouldn?t flap (摆动). It shouldn?t look like on a flagpole. If it is flapping, it is probably out too far, and the boat will slow down.

Sailing into the wind is not possible. If you try, the sail will flap and the boat will stop. You may want to go in that direction. It is possible, but you can?t go in a straight line. You must go first in one direction and then in another. This is called tacking. When you are tacking, you must always keep the sail inside the boat.

48. Where can you probably find the text?

A. In a popular magazine.

B. In a tourist guidebook.

C. In a physics textbook.

D. In an official report

文章体裁分类文体常识及写作手法(整理)

文章体裁及文体常识 第一章文章体裁及文体常识综述 文体分为文章体裁和文学体裁。 文章体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演讲稿。 文学体裁:诗歌、小说、戏剧、散文。 (一)有塑造形象的是文学作品:四大类 一、诗歌:诗、词、曲、民谣等。 二、散文:描写出对社会、人生、自然界的特殊感悟。 三、小说: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四、戏剧:指剧本、戏剧文学、电影文学(神话、传说、寓言、童话、民间故事等可列入小说类) (二)没有塑造形象的是一般实用文章:四大类 一、记叙文: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传记、记人叙事。 二、说明文:说明具体事物或事理,介绍科技知识、地理状况等。 三、议论文:对人或事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张、看法或批驳对方观点。有时评、社论、按语、杂文及观后感、读后感等。 四:应用文:固定格式、固定用途、专门对象。书信、通知、启事、调查报告、借条、申请书等。 (三)写作手法 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 (四)表达方式 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 (五)修辞手法: 就是修辞格的运用,常见的修辞格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以上8种为大纲规定必须掌握的修辞格),以及反复、双关、反语、引用、对比、衬托(映衬)、顶针(顶真、连珠)、移用、通感、婉曲、回文、呼告、互文等。

文章体裁与文学体裁

文章得体裁有哪些 最佳答案 议论文 记叙文 小说 说明文 散文 文学体裁有哪些 最佳答案 文学体裁一般分为四种: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诗歌,就是语言精练、分行分节、讲究韵律得。 戏剧由布景,角色介绍,人物台词等组成,在形式上也就是好区分得。 小说与散文比较容易弄混,可从以下两方面区分: 1、小说就是虚构得,散文选材一般就是真实得。 2、小说重情节与人物形象得刻画,散文重线索与作者感情得抒发。 文章得体裁有哪些? 文章得体裁称之为文体, ?分为四类:?(一) 论说文 (二)记叙文 (三) 抒情文?(四)应用文 文章得种类与作法?论说文得作法?论说文分为两种:?(1)议论文?发挥自己得主张,批评别人得意?见,以说服别人为目得、?(2) 说明文 解释事物,说明意义,使人了解?事理或事物现象得一类文章、 记叙文得作法 (1)_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法方式、?(2)_以记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容、 (3)_通过描写人物,事件以及状物,写景表 现中心思想、?(4)_以记叙方式为主,综合运用其她各种表 达方式,包括: 正常得记叙文 倒叙式记叙文?特殊式记叙文?正常得记叙文 依事情得顺序,而叙时间不颠倒、 倒叙式记叙文 ★先说明结果,在说明原因,先说现?状,然后在讲过去、?★此种记叙文,使人有一读便可明了 其得用意所在、 特殊式记叙文 把一件事最精采得部分,或者就是中心?部份,特别加以描述、?抒情文得作法?凡就是透过文辞,表现心灵上感触得情绪得?一种文体、 大概分为三种: 情尽乎辞:心中有十分感觉,笔下也写十分, ?就是理想得抒情文、 情溢乎辞:心中有十分感觉,笔下只写七八分、 若没暗示作用,则流於词不达意、 辞溢乎情:心中有七八分感觉,笔下却写十分,?没有真实感觉,应引以为戒、?应用文得作法

语文文学体裁包括古代文体常识和现代文体常识两点

文学体裁包括古代文体常识和现代文体常识两点。 古代文体:古代文体大致上可以分为韵文、骈文、散文,包括史传文。 韵文,即讲究押韵的文体,包括诗、词、赋、铭。散文,包括史传文、议论文、杂记文、应用文等。骈文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下面择其重点予以说明。 1、古体诗、近体诗唐朝人把唐朝时盛行的格律很严的律诗、绝句称为近体诗,把唐以前的格律不严、形式较为自由的诗称为古体诗。现在一般把律诗和绝句称为近体诗,而把其他的统称为古体诗。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诗经》、《乐府》也属于古体诗。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又有五言和七言之别。律诗共八句,分四联: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偶句押平声韵,中间两联的上下两句要讲究对仗。绝句共四句,其格律要求大体上与律诗相同,只是上下两句的对仗要求不是很严。 2、辞、赋、骈文辞即楚辞,属诗歌。篇幅、句子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形式自由,多用“兮”字,以抒情为主,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以屈原的《离骚》为其代表。赋,源于战国后期,句子大体整齐押韵,间杂散文句式,着力铺陈事物,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代表人物为司马相如。 骈文,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基本上用对偶句构成,讲究用典,词藻华丽,因大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又称“四六文”,也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高中学过的《朱元思书》、《阿房宫赋》便是此种文体。 3、词、曲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是诗歌的发展,故称之为“诗余”。它有多种词牌,各种词牌都有其固定的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韵等。其句式长短不一,又称为长短句。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 9字至90字)、小令(58字以下)。 曲,盛行于元代,故称“元曲”,也是配乐的诗。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清唱曲,杂剧是演出曲。散曲又可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类,其中小令由一支曲子组成,套曲也叫套数,由多支曲组成。杂剧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其结构是四折(相当于四幕)加一个楔子(序幕),其构成有科(人物动作、舞台效果的说明)宾白(人物对话、独白等)、唱词,角色有旦(女角)、末(男角)、净(花脸)、外(老年男子)、丑(丑角)等。曲有曲牌,规定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的固定格式。宫调表示曲调声音的高低。 4、史传文属历史散文,包括编年体(如《左传》、《资治通鉴》)、国别体(如《国语》、《战国策》)、纪传体(如《史记》、《汉书》、“二十四史”)、断代体(如《汉书》、《后汉书》)、通史体(如《史记》、《资治通鉴》)。 5、论说文古代的论说文是从诸子论学语录发展形成的,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若干种:“论”议论事理;“说”申说事理。 6、杂记文包括名胜游记、山水游记。书画杂物记、人事杂记四类。杂记文范围很广,在部分题目有“记”字。记载历史掌故,遗闻轶事、科学资料、文字考证等文章均包括在内。 7、应用文包括奏疏类、碑志类、祭文、赠序四大类。 现代文体:现代文体主要指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报告文学、儿童文学、民间文学、杂文等。此外还有实用文,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四类。 1 、记叙文的六要素是指所写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 、根据需要,记叙文可采用第一人称( 我、我们 ),第二人称( 你、你们 ),第三人称(他、他们),一般的说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经常使用。 3 、记叙文的中心思想,是指通过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所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主要看法。中心思想必须明确、集中 4 、材料是文章的骨肉,是为表现中心思想服务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是统率材料的。 5、能突出中心思想的主要材料要写得具体些、详细些;对表现中心思想起一定作用次要材料要写得概括些、简略些,详略得当,可以使文章主次分明,中心突出。 6、记叙的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插叙。 7 、线索,指贯穿文章全部材料的脉络。 8 、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9 、说明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所谓“特征”就是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主要标志。抓住了特征也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10、说明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主要有六种:由整体到局部,由概括到具体,由现象到本质,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原因到结果。 1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作诠释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引用、列图表摹状貌。 12 、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本质更加鲜明突出,或者使文章更生动,更有趣味性,可以在说明中适当的描写和叙述。 13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 14 、直接提出的中心论点在文中的位置,或在开头,或在中间,或在结尾,有的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 15 、论据是作者阐述或论证论点的根据。要让别人赞同自己论点,作者就得拿事实和道理作为根据来证明它的正确性。 16 、用来论据的事实,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以及统计数字等。事实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概括的。

文章体裁

这个问题说简单也很简单,首先,小说,无论是短骗还是中篇长篇,都用一个共性:既是:小说是一种叙事性文学体裁,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展现故事情节,运用各种叙事方式,描绘具体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使读者在审美愉悦中获得教益。叙事过程是小说区别于戏剧的重要特征。小说是一种叙事性文学体裁,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展现故事情节,运用各种叙事方式,描绘具体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使读者在审美愉悦中获得教益。叙事过程是小说区别于戏剧的重要特征。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 散文的概念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我国是一个有散文传统的国家,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各个政治集团、各个思想流派,都以散文为武器,抒发哲理,阐述政见。随着历史的演进,散文的形式也有很大发展。越来越多的散文大家,都以自己的写作实践,充实丰富了我国的散文宝库,并为散文的写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狭义的散文,从内容和写法上看,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以写人叙事为主的,称为叙事散文;以抒情议论为主的,称为抒情散文。 记叙文 一、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中学阶段,为了教学的方便,常常把消息、通讯、人物传记、回忆录、寓言、童话、小说等,都划归到记叙文教学中。 二、记叙文的分类:从写作内容与方式看,可分为两类:简单的记叙文和复杂的记叙文。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四类:1.写人的记叙文;2.叙事的记叙文;3.写景的记叙文(即散文);4.状物的记叙文。 三、记叙的要素:记叙文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记叙的顺序:常用的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五、记叙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人线、物线、情线、事线、时线、地线。 六、记叙的人称: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个别时候使用第二人称。 七、记叙的中心与详略: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中心。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 八、记叙文所用的表达方式:常见的是五种——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文章的体裁,一般人把它分做记叙文、论说文、抒情文、应用文四类。现在分别说明如下: (一) 记叙文:记叙文是记事文和叙事文的合称。记事文又叫做记述文,是把个人看到的、听到的或是想像的情形,将人物、地方或事物的形状、色彩、状态、情景、性质、效用、方法记述下来的文章。叙事文,又叫做叙述文,是叙述人物或事物的动作、变化,使人知道事实经过的文章。 (二) 论说文:论说文包括说明文和议论文。说明文是解释事物、阐明事理、分析因果、说明意义,使人知道事物、事理或因果知识的文章;议论文是发表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的意见,列举理由和例证,来确立自己主张,使别人信服为目的的文章。 (三) 抒情文:凡是抒写个人的情感,如喜、怒、哀、乐、爱、恶、欲,以及微妙情绪,如忧悒、颓唐、宁静、兴奋等心灵感触的文章,就叫做抒情文。(四) 应用文:凡是人们日常生活上,为了处理公私事务所写的文字、文书,都属於应用文。常见的应用文如:书信、日记、便条、公文、契约、柬帖、启事、对联等等都是.

中国古代文学史体裁分类归纳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体裁分类归纳大纲 1、诗歌 关于诗经:结构,分类及标准,流传时间及作者,诗的起源,孔子删诗说,六义说,变风变雅,四始说,汉诗四家 国风:大致内容分类,代表性诗章,艺术特色 雅颂:大致内容分类,周民族史诗的篇章,大致内容 诗经的艺术成就及对后代文学的影响:内容,形式 楚辞:新诗体,社会文化渊源,代表作家及篇章 离骚:时代背景,情志内容,艺术特点 屈原的其他作品:九歌,九章,天问,招魂的艺术特色 屈原的文学史地位及影响 宋玉的九辫:艺术独创性,悲秋母题 乐府:源流,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思想内容,时代精神,艺术特色,名篇分析 孔雀东南飞:人物形象分析 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古诗十九首: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名篇分析,后世批评 文人诗与民间乐府诗的承继关系和异同 概述建安风骨:时代北京,代表作家,基本特征,后世影响 曹植艺术成就:继承与开拓,艺术特色,后世批评 嵇志清俊,阮旨遥深,左思风力 陶渊明:诗风特色,名篇分析,后世影响 谢灵运:艺术风格及其得失 鲍照:艺术风格及成就 永明体:代表作家,艺术上的得失 宫体:代表作家及其得失 庾信人生两阶段诗风转变及其文学史地位 南北朝乐府民歌产生的社会背景:南北之异,艺术特色,对唐诗的影响 分析西洲曲和木兰辞 唐诗繁荣的时代背景,兴盛原因 初唐四杰的诗风,贡献,后世评价 沈宋与律诗的确立 山水田园诗派之王孟: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异同,名篇分析 盛唐边塞诗派之高岑:时代背景,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异同,名篇分析 概述诗家天子(七绝圣手) 李白和杜甫:思想内容,艺术成就,文学史地位,后世评价 李杜之争:褒贬,得失,学李和学杜 新乐府运动:代表作家,文学主张,创作实践,历史意义 白居易艺术成就 概述大历十才子及其创作得失 刘禹锡与柳宗元 韩孟中唐奇险诗派作品形式,风格特色 郊寒岛瘦,诗鬼 小李杜:西昆体的得失及其后世影响 欧阳修和王安石

语文六大体裁

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小说散文诗歌 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说明事物或阐释事理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说明文分类: 1、按说明对象分: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 2、按语言特点分: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语言生动形象的说 明文,多用描写) 一、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 1、题目 2、首段 3、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二、说明方法分类和标志 1、分类和作用: 说明方法 (1)下定义 用简明扼要的科学性语言对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征做周全严密的规定,形式上往往是判断句。 下定义往往能准确提示事物的本质,是科学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2)举例子 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实例把比较复杂的、抽象的事理解说得具体明白。 举例子的作用反应一般情况,真切、有务地说明事物。 (3)分类别 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说明。 分类别的作用是有条理、更清楚地说明事物。 (4)作比较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牲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5)打比方(或打比喻) 利用两种事物之间的不同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6)列数字 有些事物便于用数字说明特征和发展,用一些数字来说明,往往可以使读者得更精确、更具体。 (7)画图表 用示意图、表格、插图、照片等来说明事物或事理。 图表能够比较直观地说明抽象、复杂的事理,给人清晰明了的认识,易于比较记忆。(8)作诠释 对事物或事理的某些性质特点作简单的解释,揭示其部分含义的说明方法。(不需概括完整内涵) (9)摹状貌 以描写为主要方式,用形象生动、富有文采的语言,具体摹状出事物的形状、色彩、构造、性质以及运动变化的一种说明方法。

常见的文学体裁

常见的文学体裁 文学体裁指文学作品的类别,它是与实用类文体相对立的一个概念。文学体裁的四大样式指:散文、小说、戏剧、诗歌。今天,语文网小编希望通过以下的分享——常见的文学体裁,希望能拓展同学们的语文知识面。 常见的文学体裁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一、散文 现在使用“散文”这一概念,有时指广义散文,有时指狭义散文。广义散文是指与韵文相对立的一个概念,范围较宽;狭义散文是指四大文学体裁之一,即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范围较窄。这里所谈的是狭义散文。 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叙事散文主要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以叙述事情为主,兼有议论抒情。抒情散文主要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以抒发情感为主,兼有叙事议论。议论散文主要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以论述事理为主,兼有抒情叙事。作为文学体裁的散文,几乎都会综合运用几种表达方式来增强文学性,使其具有“文学”的特点,几乎不存在表达方式单一,只是单纯叙事、单纯抒情、单纯议论的散文。 一般认为,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是指散文取材广泛,行文自由,联想丰富,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神不散”主要是指散文表达的中心或主旨必须明确而集中。就一般情况看,用“形散而神不散”来概括散文的特点是相当准确的;当然,对这一概括有人有不同看法。 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 1.寓情于景,即将某种情绪情感倾注在所描写的景物中。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将清、静、悲凉之情融注于故都秋景的描写之中(有人认为融注的是纯粹的喜悦之情)。 2.即景抒情,即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某种情绪情感。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通过描写月下荷塘的美丽景色来抒发淡淡的喜悦和淡淡哀愁之情。 3.叙事抒情,即通过叙述事情来抒发某种情绪情感。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第二节,通过叙述“我”因身体残疾,苦闷难熬,百无聊赖地独自到地坛消遣,而母亲关爱担忧却又不愿张扬表露的事情,抒发对母亲的歉疚、感激和赞颂之情。 4.寓情于物,即将某种情绪情感倾注在所描写的某一物象中。如矛盾的《白杨礼赞》,通过描写和赞美白杨树的伟岸形象和坚强品质,来赞美坚持抗战的中国农民。 5.托物言志,即借写某一物象来抒写某种志向和情感。如陶铸的《松树的风格》,通过描写和赞美松树“要求于人的少,给与人的多”的可贵品质,来抒写共产党人也应像松树那样“多奉献,少索取”的志向与豪情。 6.以小见大,即通过叙述一件小事阐述重大事理。如何满子的《剃光头发微》,通过叙述《人民日报》登载的一封读者来信反映的一件小事——剃头匠因手握剃头刀而“拒绝给一个‘乡下佬’剃平头,认为‘乡下佬’只配剃光头”,由此生发开去,阐述手握特权容易腐败的大道理。鲁迅的《灯下漫笔》也是这种写法。 二、小说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一般认为,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因为它们通常是一篇小说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 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开端之前有序幕,结局之后有尾声。开端指开始形成矛盾冲突的阶段,发展指进一步形成矛盾冲突的阶段,高潮指

文章体裁分类汇总

文章体裁分类 一、有塑造形象的是文学作品:四大类 即文学体裁(又称文学样式),诗歌:诗、词、曲、民谣等;散文:描写出对社会、人生、自然界的特殊感悟;小说: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戏剧:指剧本、戏剧文学、电影文学(神话、传说、寓言、童话、民间故事等可列入小说类) (一)诗歌: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样式 (二)散文:是指与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散文的种类有: ①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为主的散文(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的成分) ②抒情散文:以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散文 ③议论散文:以说理为主的散文 (三)小说: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四)戏剧(略) (五)其他文体 (1)童话: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2)寓言:带有劝喻或讽谏性的故事;(3)神话故事;(4)民间故事;(5)传说;(6)回忆录 二、没有塑造形象的是一般实用文章:四大类 (一)记叙文: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传记、记人叙事。 (二)说明文:说明具体事物或事理,介绍科技知识、地理状况等。 (三)议论文:对人或事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张、看法或批驳对方观点。有时评、社论、按语、杂文及观后感、读后感等、 (四)应用文:固定格式、固定用途、专门对象。书信、通知、启事、调查报告、借条、申请书等。 三、相关常识 (一)文学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它是文学形式的因素之一。一切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都要通过这样或那样的体裁来表现,没有体裁的文学作品是不存在的。这犹如人们做衣服,必定要量体裁衣,选择一定的样式。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上,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文学体裁,例如神话、史诗、寓言、行情诗、叙事诗、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悲剧、喜剧、正剧、抒情散文、杂文、报告文学等等。这些名目繁多的文学体裁的产生和演变,都有一定的社会根据和它本身的发展规律。 (二)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 (三)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 (四)修辞手法就是常见的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引用等。 (五)中国古典文学体裁分为:诗和文,文又分为韵文和散文。 现代一般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并称为四大文学体裁;中国的抒情诗和散文(称为古文)最早而比较发达。 西方则分为:诗歌与散文两个基本类型。叙事诗和戏剧成熟较早,此外小说比较发达。 答案补充

文学体裁

文学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类别。它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一散文 这里说的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不是古文体的散文。 按照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散文的重点是"形散神不散"。"形散"是指散文取材自由,不受时空限制,表达方式多种多样。"神不散"是指散文的主题要明确集中。 二小说 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及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四部分,还有的包括序幕、尾声。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感情等。 按照不同的标准,小说可分为不同的种类: 按照篇幅及容量分为长篇(如《红楼梦》)、中篇(如《阿Q正传》)、短篇(如《最后一课》)以及微型小说(如《鞋匠》); 按照写作体制分为章回体(如《三国演义》)、日记体(如《莎菲女士日记》)、书信体(如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自传体(如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按照小说内容分为历史小说、现代小说、科学幻想小说、公案小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传奇小说等等; 按照语言形式分为文言小说(如《促织》)、白话小说(如《药》))。 小说的命题方式多种多样:1 以主人公命题,如《孔已己》;2 以故事发生的地点命题,如《荷花淀》;3以主要事件命题,如《灌园叟晚遇仙女》;4 以贯穿全文的构成情节的细节命题,如《药》;5 以故事发生的时间或背景命题如《夜》。 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1 上古到先秦两汉,这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酝酿和萌生时期。主要是先秦的"寓言"。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擒蚩尤》《后羿射日》《女娲补天》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合称为"笔记小说"。这一时期,我国的小说初具规模。主要作品有张华的《博物志》;干宝的《搜神记》等。 3 唐代出现了唐代传奇。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著名传奇有:蒋防的《霍小玉传》,元稹的《莺莺传》,李朝威的《柳毅传》,白行简的《李娃传》。 4 宋代出现了白话小说--"话本" 。至此,才以小说作为故事性文体的专称。话本的出现是"小说史上一大变迁",它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代表作有《三国志平话》。 5 明代出现了"拟话本",即明代文人模仿话本的体制、形式进行创作的小说。如《玉堂春落难逢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沈小霞相会出师表》。 6 明、清出现了章回小说。这一时期,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到顶峰,产生了一批伟大不朽的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 我国古代小说的特点: 1 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形象。 2情节曲折,故事完整。 3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 4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 三、戏剧

四种阅读常见体裁

四种阅读常见体裁: (一)散文 (二)说明文 (三)议论文 (四)小说 第一部分 (一)散文 内容: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 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 形式:(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 (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 (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 (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特点:“形散神不散”。 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即体会作者 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第一部分 (二)说明文 内容: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 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 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形式: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 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特点: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 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 变等。 第一部分 (三)议论文 内容:直接阐明客观事物道理,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以表明作者一定的见解和主张的文章。 分类:分立论文和驳论文两类。 立论文—从正面论述其观点的正确。 驳论文—对反面论点进行驳斥,从而确立其正确的观点。 特点:1、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 2、以鲜明的态度表明观点或主张。 3、用充分的材料证明其见解或主张。 第一部分 (四)小说 小说被人们称为“生活的教科书”,是一种叙事性的

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 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 社会生活。 第二部分 二种常见叙事线索:物线、情线。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第三部分 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记叙的三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第四部分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 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第五部分 五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引号的五种用法: 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 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⑤特殊含义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 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 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 第六部分 六种逻辑顺序: ①一般←→个别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 ④概括←→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

中国文学体裁知识

中国文学体裁知识 导读:文学作品的具体形式,叫做体裁,如诗、小说、散文,戏剧、电影文学剧本等。各种体裁按它的长短大小,诤中又分长诗和短诗等,小说中又分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等,戏剧中又分多幕剧和独幕剧等。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集体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文学,如神话、故事、歌谣二谚语、说唱等。在阶级社会里,它们妁内容主要反映劳动人民的愿望、要求和理想,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意志。现在书刊、报纸上的民间文学,是经过搜集的人整理、加工、修改的了。 神话 神话是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的故事和传说。它并不是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古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思想认识能力也很有限,他们不能解释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矛盾、变化。于是就产生了幼稚的想象和主观的幻想,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拟人化,从而产生了神话。如《齐天大圣》(小学语文第十册)。在古代,神话对向自然界进行斗争,促进生产,发展文学艺术起到了很大作用。 传说 传说是人们根据一些历史事实、地方名胜古迹、社会习俗等创作的故事。有的纯属幻想,并无历史事实。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

群众对生活的要求、愿望、感情和看法。 歌谣 歌谣是民歌、民谣和儿歌、童谣的总称。歌谣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有鲜明的阶级感情,词句简练,大多押韵,风格刚健清新,,是人民群众用来表达思想、感情,促进生产和进行阶级斗争的武器。 寓言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体裁之一。故事带有强烈的劝喻或讽刺的味道。故事简短,主人翁也采取拟人的表现方法,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生物,也可以是物体。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表现出来。如《滥竽充数》(小学语文 第十册)。因为它的故事短小、生动、有趣、又富有教育意义,从而 成为一种适合儿童阅读的一种文学体裁。 诗歌 诗歌是文学的一大体裁。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和着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感情,语言凝炼,形象性强,有节奏,有韵律,一般分行排列。按内容的性质,可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语言有无格律,可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按是否押韵,又可分为有韵和无韵诗。 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是供少年儿童阅读的各式各样的文学作品。包括童话、儿歌、童谣、诗歌、戏剧、小说、图画故事等。社会主义的儿童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教育,培养崇高的生活理

文章体裁分类

文章体裁分类 有塑造形象的是文学作品:四大类 一、诗歌:诗、词、曲、民谣等。 二、散文:描写出对社会、人生、自然界的特殊感悟。 三、小说: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四、戏剧:指剧本、戏剧文学、电影文学(神话、传说、寓言、童话、民间故事等可列入小说类) 没有塑造形象的是一般实用文章:四大类 一、记叙文: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传记、记人叙事。 二、说明文:说明具体事物或事理,介绍科技知识、地理状况等。 三、议论文:对人或事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张、看法或批驳对方观点。有时评、社论、按语、杂文及观后感、读后感等、 四:应用文:固定格式、固定用途、专门对象。 书信、通知、启事、调查报告、借条、申请书等。 文学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它是文学形式的因素之一。一切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都要通过这样或那样的体裁来表现,没有体裁的文学作品是不存在的。这犹如人们做衣服,必定要量体裁衣,选择一定的样式。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上,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文学体裁,例如神话、史诗、寓言、行情诗、叙事诗、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悲剧、喜剧、正剧、抒情散文、杂文、报告文学等等。这些名目繁多的文学体裁的产生和演变,都有一定的社会根据和它本身的发展规律。 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 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就是常见的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引用等。

文体知识和文学体裁常识

文体知识和文学体裁常识 一.文体知识 1.记叙文 (1)特点: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综合其他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绘景、状物为主要内容;通过描述人物、事件、及状物、写景来表达一定中心。 (2)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有的情况下,六要素不一定都出现,某些要素可以省略。 (3)分类 侧重写人的记叙文,以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为主,如《背影》。 侧重记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为重点,如《猫》。 侧重绘景的记叙文,以描绘景物、寄托情怀为主,如《春》。 侧重状物的记叙文,以状物为主,借象征抒怀,如《紫藤萝瀑布》。 (4)方法 ①叙述:对事物原委、事末做直接的介绍、说明和交代,是基本的表达方式。 ②描写:对人、事、物、景作具体、形象的刻画。 a.人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b.景物描写:交代环境、烘托气氛、抒发情感; c.细节描写:具体生动; ③夹叙夹议:记叙或描写中穿插分析或评论。 ④抒情:对感受和感情的书法和表达。 直接抒情:直接抒发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通过记叙、描写或议论来抒发感情。 (5)叙述方式 ①顺序记叙: 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记叙,如《一面》 按事物或观察的空间顺序记叙,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作用:脉络清楚、条理分明。 ②倒叙 a.先写结局,再追述事情的经过,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b.把后发生的某一情节提到前面去写。 c.作用:埋下伏笔,突出重点,增强表现力。 d.③插叙:暂时中断中心事件的叙述,插入相关的另一事件的叙述,如《同志的信任》。 2.说明文 (1)定义:以说明文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用简明、准确的语言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 (2)特点 ①内容上的知识性、科学性;②结构上的条序性;③语言上的简明性。

文学体裁与文章体裁

体裁是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可以按不同的标准来分类。本文着重谈谈文学的体裁和文章的体裁。 文学的体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诗歌 诗歌的特点:凝练地反映生活,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富于想象,构思精巧,语言富于节奏感和音乐性。 诗歌的分类:按表达方式可分为抒情诗、叙事诗、说理诗;按韵律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按语言可分为旧体诗、新诗。 我国古代诗歌包括旧体诗、词、曲。旧体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风,不受严格的格律限制,句式有四言、五言、七言(言即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格律极严,句式有五言和七言。词,从篇幅长短来看,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0字以上为长调。曲,指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是一种没有说白的韵文形式富于抒情。 我国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新诗是1919年“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创建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体诗,用白话写。新诗的格律不像旧体诗那样严格,但诗行有一定的节拍,双数诗行最后一个字一般押韵。新诗中的自由体新诗更自由,有的甚至不押韵,不用标点。 ?散文 在古代文学中,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句子排列不整齐的文章,都称为散文。 现代的散文则指与诗歌、小说、戏剧相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即选材广泛自由,表现方法灵活多变,可采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但中心必须明确而集中。 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以记人记事为中心)和抒情散文(侧重于抒情)。 ?小说 小说是通过对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故事和环境。 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通过肖像、心理活动、行动、语言等描写手段来刻画人物。 小说的故事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的小说还有序幕和尾声。 小说的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小说按篇幅长短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及小小说等。

文学体裁及分类

第一部分:四大文学体裁 文学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类别。它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 一、小说 1.小说的概念及分类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展示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从而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中国小说渊源于古代神话传说,经历了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章回小说和“五四”现代小说的发展过程。 根据篇幅的长短,小说分为长篇、短篇和中篇。 按照体例格式,可分为书信体小说、日记小说、章回体小说、系列小说等。 按照内容的不同,小说可分为言情小说、历史小说、科幻小说、武侠小说、谴责小说、心理小说等。 2.小说的三要素 情节、人物和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 故事情节是小说的第一要素,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展现人物性格、行为、思想、感情和心理状态的重要手段。 小说的情节,首先要完整,从故事开端、发展、高潮到结局,要求有完整的情节。其次要紧凑,即做到简练而不冗繁、集中而不分散,主线鲜明,可有适当的跳跃却并不中断。第三要新颖,即不落俗套,这样可以避免读者“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的乏味感。为了使小说引人入胜,情节应生动曲折;同时,小说运用细节描写,它是使情节丰富的重要手段。 小说在故事情节的展开中,应该通过对人物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的直接描写,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塑造人物是小说的重要任务。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糅合熔铸而成的,因此,小说所刻画的人物,被称为“典型形象”或“典型性格”。 环境是小说第三个要素。环境描写包括历史背景、时代气氛、人物关系、人情风俗以及自然景物等方面。小说人物总是生活于特定环境,环境总是为特定人物服务的。环境和人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首先,环境创造人物。环境不仅仅是人物生存的场所,还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动因。其次,人物也创造了环境。人物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同时又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改造环境。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3.小说描写人物的手法 主要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 4.小说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小说可分为不同种类;按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如《红楼梦》)、中篇(如《阿Q正传》)、短篇(如《最后一课》)及微型小说(如《鞋匠》)。 按小说内容可分为历史小说(如《三国演义》)、现代小说(如《阿Q正传》、科学幻想小说、公安小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传奇小说等。 按作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如《三国演义》)日记体(如《狂人日记》)、书信体(如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自传体(如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按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如《促织》)、白话小说(如《药》)。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体裁与体例辨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216643359.html,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体裁与体例辨析 作者:李玉龙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中》2014年第05期 【摘要】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体裁、体例问题,向来存在争议,而且对体裁和体例之间的界限不是太清楚。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从体裁方面讲,实际上仍属于“章节体”,从体例方面来看则是“专题”体例。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科书体裁体例章节体专题形式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阶段成果批准号:GS(2010)G0988.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36-01 就一般历史书籍而言,体裁、体例都有比较明确的界定。体裁,是“史书在表述上的形式” [1],是“就各类史书之间之不同的表现形式说的” [2]。我国传统的史书体裁有编年体、纪传体、典制体、记事本末体、学案体、表、图、评论等。到了近代,历史书籍大多采用章节体。体例,是“关于一书内部的组织结构和表述形式” [3]。涉及到断限、标目、编次、记事、记地、记人、载言、载文、征引、议论、注释等。 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体裁、体例问题,向来存在争议,而且对体裁和体例之间的界限不是太清楚。到目前为止,对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体裁和体例的叫法有,“新的通史体裁”“通史章节体裁”“章节体”“历史教科书体”“通史体裁”“专题形式”。这些叫法,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首先,“通史”从严格意义上不能称之为一种体裁形式。《辞海》解释“通史”是:“贯通古 今的书”。《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卷》解释“通史”为:“贯通古今,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作叙述的史书”。当代历史学家刘家和先生认为,“通史作为传统,既是中国史学体例的一种表现也是史学精神的一种展现” [4],通史体例主要是指要做到“时贯古今”,通史精神是指要能够“通古今之变”。关于“通史体例”,刘家和先生还强调“古今历时性纵向之通”和“空间里的共时性的横向之通” [5]。综合上述的分析来看,一种史学著作可以称之为通史体例,但不能称之为通史体裁,因为通史相对于断代史,是就时间的断限这一体例而言的。编年体、纪传体、记事本体、典制体、章节体等都可以有通史。 其次,把历史教科书称之为“历史教科书体”似乎也不够恰当。这样的叫法虽然能突出历史教科书的特点,从而使之区别于其它历史著作,但却不能区别各种不同体裁形式的历史教科书。因为历史教科书是就其专门用于历史教育这一特定功能来说的,其体裁形式是多样的、不断发展的。 总的来看,“章节体”是历史学界和历史教育界比较认同的称法。白寿彝先生指出:“近代流行的划分章节的体裁,我们可以称之为章节体,大概开始于夏曾佑的《中国历史教科书》。

常见文学体裁_

常见文学体裁 2011 2 18 体裁可以按不同的标准来分类。文章体裁是根据表达方式来分的,它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而文学体裁是根据作者反映生活的途径,塑造形象的方式和语言特点来分的,是指文学作品的类别,它包括散文、小说、戏剧和诗歌。 一散文 这里说的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不是古文体的散文。 1、概念:散文是一种取材广泛、形式自由、写法灵活、意境深远、语言优美、能够迅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2、特点:形散神聚,意境深远,语言凝练,表达方法灵活富于变化。可状物,可写景,可叙事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 3、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寓情于事。 4、线索:具体事物,感情变化,所见所闻。 5 按照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 6 散文的重点是"形散神不散"。"形散"是指散文取材自由,不受时空限制,表达方式多种多样。"神不散"是指散文的主题要明确集中。 二小说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展示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从而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家愿望的一种文学体裁。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及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四部分,还有的包括序幕、尾声。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感情等。 按照不同的标准,小说可分为不同的种类: 1 按照篇幅及容量分为长篇(如《红楼梦》)、中篇(如《阿Q正传》)、短篇(如《最后一课》)以及微型小说(如《鞋匠》); 2 按照写作体制分为章回体(如《三国演义》)、日记体(如《莎菲女士日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