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宫殿共44页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宫殿、坛庙、陵墓 ppt课件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二、坛庙 3 实例分析:北京天坛 、曲阜孔庙 群体分析注意建筑环境、布局特色等,一般需要总平面图 辅助说明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三、陵墓
1. 墓
墓。形声。从土,莫声。本义:上古时期凡掘塘穴葬棺木,盖土与堆平,不植树者称 墓。泛指坟墓。
意义: 1 纵深序列的重视 2 空间和仪式的关系 3 门-堂单位
-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二、宫殿
3、注意:
-三朝五门
宫殿平面秩序的变化:高台中心-纵向“三朝”
-宫阙 -工字形殿 -千步廊 -宫殿和宫苑关系 -宫殿和宫城、都城的关系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三朝五门”的传统
周朝诸侯、王的宫室制度,有关“朝”、“门”的记载散见于先秦和秦汉古籍中,以 《三礼》之中为多。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紫禁城 明朝原定都南京.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夺取帝位后,为了防御蒙古南扰,把首都迁到北京。 永乐四年(1406年),决定营建北京宫殿。曾一度停止,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底,规模宏大的 北京紫禁宫殿就基本上建成了。第二年明朝正式迁都于北京。 紫禁城东西宽750米,南北长960米,周长3420米,墙高10米。 紫禁城占地72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8千多间,多是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 的彩画。 紫禁城分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外朝是皇帝和官员们举行各种典礼和政治活动的地方,内廷是帝、后 居住的地方。 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简称前三殿,是外朝的中心区域。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明初称奉天殿,后称皇极殿,清称太和殿,是明清皇帝举行典礼的大殿 后三宫:乾清门是内廷的正门,乾清门内中轴线上是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简称后三宫。 乾清宫的“乾”代表天,坤宁宫的“坤”代表地,乾清、坤宁,表达了历代皇帝的愿望陵墓
中国古代建筑史——宫殿

宫殿建筑实例——北京明、清故宫
总体布局:
紫禁城建筑大体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
外朝部分:三大殿——太和,中和,保和 文华殿 武英殿 内廷部分:中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东路— —东六宫;西路——西六宫。东西六宫后面对称地布置乾东五所 和乾西五所10组三进院,规划作为皇子居所。东六宫前方建奉先 殿(设在宫内地皇帝家庙)、斋宫(皇帝祭天地前的斋戒场所)。 西六宫前方建养心殿,从雍正开始,养心殿成为皇帝住寝和日常 理政的场所。西路以西,建慈宁宫、寿安宫、寿康宫和慈宁宫花 园、建福宫花园、英华殿佛堂等,供太后、太妃起居、礼佛,这 些建筑构成内廷的外西路。东路以东,在乾隆年间扩建一组宁寿 宫,作为乾隆归政后的太上皇宫。这组建筑由宫墙围合成完整的 独立组群,他的布局仿照前朝、内廷模式,分为前后两部。前部 以皇极殿、宁寿宫为主体,前方有九龙壁、皇极门、宁寿门铺垫, 后部也象内廷那样分为中、东、西三路。
宫殿建筑实例——北京明、清故宫
(5)技术设施
紫禁城有河道12000多米,供防卫,防火,排水 用。有完整的沟渠系统,组织各广庭的地面水排 入金水河最后入护城河。排水坡度适当,全城无 积水之患。 采暖方面,多数寝宫自明代起设有火道地坑。其 法是在地下砌火道,在室外台基边开口设焚炭处, 热空气进入分火道,使室内地面升温。 明清北京故宫材料征集来自全国各地,要求严格, 质量极高,如川滇的优质楠木,苏州“金砖”, 安徽太平的陶土,南方的彩画颜料等等。
宫殿建筑实例——北京明、清故宫
故宫建筑成就:
(1)强调中轴线和对称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群基本采用沿轴线南北纵深发展, 对称布置的布局方式,北京故宫亦然。故宫中轴 线与城市中轴重合,地位更加突出。在轴线上的 建筑及其附属部分,采取严格对称的手法;主轴 两侧次要轴线上各建筑,采取大致对称而灵活变 通的手法。无对称就无以突出中心,所以对称是 居中而尊这一构图思想的必然结果。对称地纵深 发展,则形成轴线;各组建筑串联在同一轴线上, 形成统一而有主次地整体。
中国建筑史——宫殿分析

中国建筑史——宫殿分析中国建筑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时期,而中国的宫殿建筑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历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建筑样式、结构设计还是装饰艺术,中国宫殿建筑都有独特之处。
本文将对中国宫殿建筑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中国宫殿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两个重要阶段:古代宫殿和封建时期宫殿。
古代宫殿以商、周、秦汉时期为主,而封建时期宫殿的发展则包括六朝、唐、宋、元、明、清等朝代。
古代宫殿建筑多以城墙、殿堂、台基、台阁等建筑形式为主。
其中商、周时期的宫殿多为方形布局,以及院落和门厅等构筑物。
古代宫殿的建筑材料大多以木、土和石为主,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风格。
而封建时期宫殿则更加注重宏伟壮观的建筑造型和繁复的装饰艺术。
其次,中国宫殿建筑在结构设计方面也有独特之处。
中国历代宫殿建筑常采用"三进院"或"五进院"的布局,以及"朝殿"和"后宫"的分布。
这种布局方式使得整个宫殿看起来庞大而壮观,体现了尊贵和权威。
另外,中国宫殿建筑的装饰艺术非常丰富多样。
在古代宫殿建筑中,常采用彩画、彩塑、彩灯等艺术形式进行室内外装饰。
而在封建时期宫殿建筑中,经常使用琉璃、彩釉瓷砖、漆器等高级装饰材料,以及雕塑、彩绘和珐琅技法等工艺手法进行装饰。
最后,中国宫殿建筑在建筑样式方面也有显著特点。
在古代宫殿建筑中,多采用传统的硬山砖木结构,以及回廊、亭台等饰物。
而在封建时期宫殿建筑中,根据不同的朝代和地域特点,采用了多种建筑样式,如唐代的大型方形宫殿、宋代的悬山式建筑、明代的重檐歇山式建筑等。
总而言之,中国宫殿建筑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历程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无论是建筑样式、结构设计还是装饰艺术,中国宫殿建筑都融汇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因此,中国宫殿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对于研究中国建筑史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 PPT

6、孔庙:(文庙)
①汉代起就已建立孔庙于孔丘故里鲁城阙里;唐代始, 全国范围建孔庙
②现存曲阜孔庙的规模为宋代奠基
③建筑:沣池、棂星门、大成殿、月台(舜乐用)
二、实例
(一)、天坛(见图) 1、布局特点 ①创于明初,天地合祭;清代改为祭天(冬至祭于
曲阜孔庙泮池(璧水)
曲阜孔庙大中门(第三道门)
曲阜孔庙同文门(第四道门)
曲阜孔庙奎文阁(明)
曲阜孔庙大成殿
大成殿前檐石刻龙柱
大成殿内孔子像
曲阜孔庙寝殿
思考题 1、坛庙包含的内容是什么?有哪几种类型? 2、岱庙是祭什么的?孔庙是祭什么的,又称什么? 3、日祭、月祭、天祭、地祭的方位如何?色彩的方
乾陵附墓——懿德太子墓甬道终端所绘双阙之一
乾陵永泰公主墓壁画
6、宋陵 ①八座,位于河南省巩县,洛河南岸,嵩山北麓,东 西绵延二百里 ②陵墓名称为永□陵(以永昭陵为例见图)
宋仁宗永昭陵
宋陵石驭象蕃臣
宋陵瑞禽图
宋陵石兽、石羊
宋陵石雕文、武臣像
宋朝(北)陵制特点: (1)特点:
二、唐大明宫(东内)
1、宫室:严格规整、明确中轴线 2、大明宫(考古发掘):含元殿、宣政殿、紫辰殿 3、纵列:三朝并置→纵深布置 4、三朝五门,后加大花园(见图)
5、含元殿所依据的承天门型制(隋)是门阙,因此建 立翔鸾、栖凤两阁,全组建筑形成“∏”形平面。 这一形式直接影响五代洛阳五凤楼,宋东京宣德门 和明清故宫午门。
(ⅴ)代表了一种(或多种)文化,特别是在面临不 可逆转的变迁时的传统人类居住或使用土地的突出 范例
(ⅵ)直接或明显地与具有突出普遍重要意义的事件、 生活传统
【中国建筑史】4-10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PPT课件

.
15
.
16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7
.
18
.
19
.
20
.
10
北京太庙前殿室内彩画·中间三间梁坊、斗栱、天花满贴金箔,单线勾勒图案,规 格 高于故宫太和殿。其余各间用金量也很大
.
11
北京太庙前中后三殿
.
12
北京太庙中殿及后殿·后殿另成一院,殿内存放与当政皇帝关系已远的祖宗牌 位
.
13
北京太庙牺牲所六角井亭
.
14
4。太原晋祠
圣母殿 鱼沼飞梁 献殿 金人台 会仙桥
.
1
北京社稷坛棂星 门
.
2
北京社稷坛南门
.
3
北京社稷坛祭殿·现改为中山纪念堂,其身后为拜殿,清改称戟门
.
4
3。北京太庙
.
5
北京太庙入口
.
6
北京太庙庙门·明代琉璃 门
.
7
北京太庙戟门·凡宫殿、庙宇、官府内列戟者均可称戟门。太庙列戟24,属最高等 级
.
8
北京太庙东角门
.
9
北京太庙前殿
中国古代宫殿简介

中国古代宫殿一、夏商遗宫夏商的宫殿已初具宫殿的模型,土木成为建筑主原料1、夏宫遗迹·二里头遗址1号宫殿一号宫殿庭院呈缺角横长方形,东西108米、南北100米,东北部折进一角。
在整个庭院范围用夯土筑成高出于原地表0.4~0.8米的平整台面,可见为在湿陷性黄土地上建大屋而不致沉陷,此时建筑上已大量应用夯土技术。
庭院北部正中为一座略高起的长方形台基,东西长30.4米,南北宽11.4米,四周有檐柱洞,可复原为面阔八间、进深三间的大型殿堂建筑。
殿顶应是最为尊贵的重檐庑殿顶。
2、殷墟残宫商朝的建筑艺术更为成熟,建筑群组织更加严密、系统,建筑类型更加多样化·殷墟宫殿区殷墟宫殿区驰名中外,为世界文明古国中最著名的“古典城邦”之一。
50余座建筑遗址分“宫殿、宗庙、祭坛”三组,宏伟壮观。
其中宗庙区规模宏大,布局严饬,规划有序,是殷墟都城全盘规划、布局结构的中心,体现了中国商代都城建设的水平,其都邑建设格局、规划原则承前启后,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八百年大周,八百年周宫1、西周定礼制西周时君权已凌驾于族权、神权之上,宫殿位于王城中央最重要的位置,将太庙和社稷挟于左右,中国宫殿的总体格局已大体初定。
据《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城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岐山宫殿岐山宫殿甲组遗址建筑坐北朝南,面积1469平方米,是一座高台建筑。
建筑分前后两进院落,沿中轴线自南而北布置了广场、照壁、门道及其左右的塾、前院、向南敞开的堂、南北向的中廊和分为数间的室(又称寝)。
中廊左右各有一个小院,室的左右各设后门。
三列房屋的东、西各有南北的分间厢房,其南端突出塾外,在堂的前后,东西厢和室的向内一面有只廊可以走通,整体平面呈日字形。
岐山宫殿是中国已知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已有相当成熟的布局水平。
堂是构图主体,最大,进深达6米,堂前院落也最大,其他房屋进深一般只达到它的一半或稍多,院落也小,室内和院落一般都有合宜的平面关系和比例。
宫殿建筑课件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谈谈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 形式特征:
1.整体上“终轴为主、横轴为辅”,经过排列、过渡、转换、 构成丰富的空间序列。基本单位是庭院、四合院、三合院,庭院 的布局是由前序、过渡、高潮、结尾几个部分组成,抑扬顿挫, 一气贯通。
2.个体结构精巧。宫殿由屋顶、梁架、台基三部分组成,檐下 斗拱、飞檐、兽吻、仙人、飞龙、舞凤、天马等装饰以其功能不 同,变化万千、角楼的屋顶、玲珑奇巧多变、秀美动人。
宽阔的护城河
优美的角楼
午门
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
西华门
东华门
神武门
坤宁宫
立柱与彩绘
檐下精美的彩绘
木质梁架与彩绘
玲珑、奇巧的屋顶
舒缓、和谐的御花园
屋脊上华丽的鸱吻
宫殿建筑
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
始建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60 年),东西长760米,南北长960米, 占地面积为72万平方米,由大小数十 个院落组成,房屋9999间半,建筑面 积15万平方米,周围有十多米高的宫 墙和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宫墙
3.灵活多变的室内空间。以太和殿为例,主要靠柱、隔扇门、 天花、藻井、用具、工艺品陈设等创造特定空间氛围。
4.色彩。在鲜明、绚丽、五彩缤纷、金碧辉煌的紫禁城中黄色 是最重要的色彩,在中国,黄色最为尊贵。
复习题:
中国古代建筑在形式结构上有哪些 主要特征?
思考题:
北京的宫殿建筑是怎样体现中国封建 文化思想的?
的四角矗立着造型精巧、风格绮丽的
角楼。整个建筑群按南北中轴线对称 布局,层次分明。
午门是紫
禁城的正门, 是一座凹形的 城门。在此颁 诏、献俘,皇 帝居高临下, 四周兵将如林, 是何等威严、 壮观、使人肃 然生栗!极大 限度地渲染了 封建皇帝的无 上尊严。
中国建筑史宫殿

坛庙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祭祀自然神。其建筑包括天、地、 日、月、风云雷雨、社稷、先农之坛。
第二类是祭祀祖先。帝王祖庙称太庙,臣 下称家庙或祠堂。庙有两种形制:一种是 分别建立7所或9所建筑,每所奉一祖先。 另一种是在一座建筑中设有7室或9室,每 室奉一神主。
第三类是先贤祠庙。其中孔子庙数量最多, 规模也大。
宫殿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大致有四个阶段: 第一,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 茅茨土阶就是用茅草盖顶,夯土筑基。其中二
里头与殷墟中区都沿轴线作庭院布置,是中国 三千余年院落式宫室布局的先驱 第二,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 高台系夯土筑成,台上木架建筑是一种体型复 杂的组合体,其台基很高,或用人工堆砌,或 因天然土阜裁切修筑。有两千年遗风。宏伟的 前殿和第三,宫苑相结合的阶段 第四,纵向布置三朝阶段
孔庙
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第二年
(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其故宅改建为庙。此
后历代帝王不断加封孔子,扩建庙宇,到清代,
雍正帝下令大修,扩建成现代规模。
庙内 共有九进院落,以南北为中轴,分左、
中、右三路,纵长630米,横宽140米,有殿、堂、
坛、阁460多间,门坊54座,“御碑亭”13座,
为宏大、规制最为严整、规划最具特色的 宫殿群,是大唐帝国国都的王宫,总面积 达4800亩。
大明宫位于高处,居高临下,可以远眺城 内街市。宫城占地面积约为明清北京紫禁 城的4.5倍。全宫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 是传统的前朝后寝布局
大明宫平面略呈梯形,面积约3.2平方公里。 宫墙周长约7.6公里,四面共有11座门,已探明的 殿、台、楼、亭等基址有40余处。宫南部为前朝, 以自南而北的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为中心组 成。含元殿系大明宫正殿,重大庆典和朝会多在 此举行。殿基面阔十三间、近76米,进深六间、 40余米,现存高15米,充分体现了当年"九天阊闾 开宫殿"的磅礴气势。宫北部的内廷中心为太液池, 周围有三清殿等多处建筑基址分布,内廷西部有 朝廷宴会和接见外国使节的麟德殿,殿基长130余 米,宽近80米。其上建有前、中、后毗连的三殿, 周围绕以回廊,规模十分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