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宫殿分析

合集下载

4中国建筑史宫殿资料

4中国建筑史宫殿资料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 已定型化。
如麟德殿,由前、中、后三座殿组成,面积约 5000平方米,约为太和殿的三倍。采用了面阔11 间,进深17间的柱网布置。殿东西两侧又有亭台 楼阁衬托,造型相当丰富多样。主殿含元殿则用 减去中间一列柱子的办法,加大空间,使跨度达 到10米,可证唐初宫殿中木架结构已具有与故宫 太和殿约略相同的梁架跨度。
大明宫特点:
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大明宫的规模很大,宫城平面呈不规则长
方形。全宫分为宫、省两部分,省(衙署) 基本在宣政门一线之南,共北属于“禁 中”,为帝王生活区域,其布局以太液池 为中心而环列,依地形而灵活自由。宫城 之北,为禁苑区。
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 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全宫自南端 丹凤门起,北达宫内太液池蓬莱山,为长 达约1600余米的中轴线,轴线上排列全宫 的主要建筑: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 轴线两侧采取大体对称的布局。
纵观汉、唐、明三代宫室,其发展趋势是: 一、规模渐小。
二、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 层 次,门、殿增多。
三、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 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
大明宫
唐大明宫是长安城三大宫之一。 从高宗时起,历朝皇帝多在此听政,
是二百余年间唐代的政令中枢所在。 大明宫是中国盛唐时期世界上规模最
为宏大、规制最为严整、规划最具特色的 宫殿群,是大唐帝国国都的王宫,总面积 达4800亩。
大明宫位于高处,居高临下,可以远眺城 内街市。宫城占地面积约为明清北京紫禁 城的4.5倍。全宫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 是传统的前朝后寝布局
大明宫平面略呈梯形,面积约3.2平方公里。 宫墙周长约7.6公里,四面共有11座门,已探明的 殿、台、楼、亭等基址有40余处。宫南部为前朝, 以自南而北的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为中心组 成。含元殿系大明宫正殿,重大庆典和朝会多在 此举行。殿基面阔十三间、近76米,进深六间、 40余米,现存高15米,充分体现了当年"九天阊闾 开宫殿"的磅礴气势。宫北部的内廷中心为太液池, 周围有三清殿等多处建筑基址分布,内廷西部有 朝廷宴会和接见外国使节的麟德殿,殿基长130余 米,宽近80米。其上建有前、中、后毗连的三殿, 周围绕以回廊,规模十分宏伟。

中国古代建筑之宫殿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之宫殿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之宫殿建筑简述宫殿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建筑,是专供皇帝处理政务和日常生活起居的建筑。

宫殿以其巍峨壮丽的气势、宏大的规模和严谨整饬的空间格局,给人以强烈的精神感染,突现帝王的权威,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

同西方相比,在古代中国这个以儒教为国教的君主制国家,宫殿是古代最重要的建筑。

宫殿的历史沿革1.作用:宫,在秦以前是居住建筑通用名;殿,原指大房屋。

秦汉以后,宫殿成为帝王居所中重要建筑的专用名。

“宫”主要指帝王生活起居的场所;“殿”是帝王朝政的场所。

宫殿,是古建筑中最高级、最豪华的一种类型,是帝王专有的居所。

历代朝廷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使用当时最成熟的技术和艺术来营建这些建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一个时期的最高建筑成就,是中国建筑文化类型的主角。

2.历史发展:宫殿的形制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1)殷商:帝王宫殿呈院落式三布局。

(2)周、春秋、战国:分外朝、内廷两部分和“三朝五门”制。

(3)秦汉:各宫占地面积大,建筑物布局稀疏。

秦有咸阳旧宫、甘泉宫和阿房宫,汉有汉三宫(未央宫、长乐宫、建章宫)。

(4)隋唐:在中轴线上建“五门”、“三朝”,有唐三宫(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

(5)明清: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布达拉宫为代表。

宫殿虽豪华壮丽,但大多数都在王朝更替或是争夺王位时,毁于战火或被拆毁,变成了废墟,留给后人的只是史书记载和遗址,供人研究与凭吊。

宫殿的建筑规制1.中轴对称为了表现君权受命于天和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宫殿建筑采用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

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低小简单。

这种明显的反差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中轴线纵长深远更显示了帝王宫殿的尊严华贵。

世界各国,惟我国对此最强调,成就也最突出。

2.左祖右社又称左庙右社,体现了中国礼制思想中崇敬祖先、提倡孝道、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的重要思想。

所谓“左祖”,是指在宫殿左前方设祖庙,祖庙是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因为是天子的祖庙,也称太庙;所谓“右社”,是在宫殿右前方设社稷坛,社为土地,稷为粮食,社稷坛是帝王祭祀土地神、粮食神的地方。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宫殿、坛庙、陵墓 ppt课件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宫殿、坛庙、陵墓 ppt课件
3、坛庙组群中的建筑小品:亭、台、楼、阁、牌坊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二、坛庙 3 实例分析:北京天坛 、曲阜孔庙 群体分析注意建筑环境、布局特色等,一般需要总平面图 辅助说明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三、陵墓
1. 墓
墓。形声。从土,莫声。本义:上古时期凡掘塘穴葬棺木,盖土与堆平,不植树者称 墓。泛指坟墓。
意义: 1 纵深序列的重视 2 空间和仪式的关系 3 门-堂单位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二、宫殿
3、注意:
-三朝五门
宫殿平面秩序的变化:高台中心-纵向“三朝”
-宫阙 -工字形殿 -千步廊 -宫殿和宫苑关系 -宫殿和宫城、都城的关系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三朝五门”的传统
周朝诸侯、王的宫室制度,有关“朝”、“门”的记载散见于先秦和秦汉古籍中,以 《三礼》之中为多。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紫禁城 明朝原定都南京.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夺取帝位后,为了防御蒙古南扰,把首都迁到北京。 永乐四年(1406年),决定营建北京宫殿。曾一度停止,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底,规模宏大的 北京紫禁宫殿就基本上建成了。第二年明朝正式迁都于北京。 紫禁城东西宽750米,南北长960米,周长3420米,墙高10米。 紫禁城占地72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8千多间,多是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 的彩画。 紫禁城分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外朝是皇帝和官员们举行各种典礼和政治活动的地方,内廷是帝、后 居住的地方。 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简称前三殿,是外朝的中心区域。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明初称奉天殿,后称皇极殿,清称太和殿,是明清皇帝举行典礼的大殿 后三宫:乾清门是内廷的正门,乾清门内中轴线上是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简称后三宫。 乾清宫的“乾”代表天,坤宁宫的“坤”代表地,乾清、坤宁,表达了历代皇帝的愿望陵墓

中国建筑史-8 封建社会中期的建筑2(隋唐宫殿建筑)

中国建筑史-8 封建社会中期的建筑2(隋唐宫殿建筑)
隋唐建筑:
一、宫殿建筑
1、西内太极宫
太极宫建于隋初。隋 称大兴宫,唐睿宗景云元 年(710年),改称太极宫。 因其为唐京的正宫,故又 称京大内。唐太极宫实际 上是太极宫、东宫、掖庭 宫的总称,位于唐长安城 中央的最北部。宫城东西 宽2830.3米,南北长 1492.1米。
其中掖庭宫宽:702.5米,太极宫宽1285米,东宫宽832.3米, 是一东西长,南北短的长方形。宫城的北墙即是外郭城的北墙 的一部分,宫城南面隔横街与皇城相望,北面为西内苑,东墙 外为兴安门街,西墙外为芳林门街,宫城中太极宫、东宫、掖 庭宫南北宫墙长度“相齐”。
【露明架】:天花板以下为露明架,主 要构件是栿和铺作,四椽明栿及明乳栿 都做成月梁形,由于有内柱上斗栱的承托, 其实际跨度都减少了许多;平闇天花即通
过令栱支撑在栿上。
草架 露明架
平闇天花
佛光寺大殿内槽平闇天花
〖空间艺术〗:在简单的矩形平面上,创
造出了丰富多变的空间,这就是佛光寺大 殿的空间特点。用列柱与柱上阑额,构成 内外两圈柱列,再用柱上的斗栱、明乳袱、 明袱,将这两圈柱列连起来,支撑内外槽 天花,形成大小不同的两个空间;外槽进深 只一间,高为深的1.7倍,形成狭而高的空 间;
正立面明间开门,次间直棂窗,
无补间铺座,柱头铺座双抄,单檐歇山, 屋顶平缓,彻上露明造;殿前有月台, 两山墙与后檐墙均为墙体维护,无门 窗设置;基本是原物;殿内有唐塑18
尊。
南禅寺正殿立面 正立面明间开门,次间
直棂窗,无补间铺座
南禅寺正殿 平面
面阔三间, 进深三间, 两山墙与后 檐墙均为墙 体维护,无 门窗设置。
柱头铺座双抄,单檐 歇山,屋顶平缓, 彻上露明造;
南禅寺正殿剖面
南 禅 寺 总 平 面

中国古代建筑史——宫殿

中国古代建筑史——宫殿

宫殿建筑实例——北京明、清故宫
总体布局:

紫禁城建筑大体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

外朝部分:三大殿——太和,中和,保和 文华殿 武英殿 内廷部分:中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东路— —东六宫;西路——西六宫。东西六宫后面对称地布置乾东五所 和乾西五所10组三进院,规划作为皇子居所。东六宫前方建奉先 殿(设在宫内地皇帝家庙)、斋宫(皇帝祭天地前的斋戒场所)。 西六宫前方建养心殿,从雍正开始,养心殿成为皇帝住寝和日常 理政的场所。西路以西,建慈宁宫、寿安宫、寿康宫和慈宁宫花 园、建福宫花园、英华殿佛堂等,供太后、太妃起居、礼佛,这 些建筑构成内廷的外西路。东路以东,在乾隆年间扩建一组宁寿 宫,作为乾隆归政后的太上皇宫。这组建筑由宫墙围合成完整的 独立组群,他的布局仿照前朝、内廷模式,分为前后两部。前部 以皇极殿、宁寿宫为主体,前方有九龙壁、皇极门、宁寿门铺垫, 后部也象内廷那样分为中、东、西三路。
宫殿建筑实例——北京明、清故宫

(5)技术设施
紫禁城有河道12000多米,供防卫,防火,排水 用。有完整的沟渠系统,组织各广庭的地面水排 入金水河最后入护城河。排水坡度适当,全城无 积水之患。 采暖方面,多数寝宫自明代起设有火道地坑。其 法是在地下砌火道,在室外台基边开口设焚炭处, 热空气进入分火道,使室内地面升温。 明清北京故宫材料征集来自全国各地,要求严格, 质量极高,如川滇的优质楠木,苏州“金砖”, 安徽太平的陶土,南方的彩画颜料等等。
宫殿建筑实例——北京明、清故宫
故宫建筑成就:

(1)强调中轴线和对称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群基本采用沿轴线南北纵深发展, 对称布置的布局方式,北京故宫亦然。故宫中轴 线与城市中轴重合,地位更加突出。在轴线上的 建筑及其附属部分,采取严格对称的手法;主轴 两侧次要轴线上各建筑,采取大致对称而灵活变 通的手法。无对称就无以突出中心,所以对称是 居中而尊这一构图思想的必然结果。对称地纵深 发展,则形成轴线;各组建筑串联在同一轴线上, 形成统一而有主次地整体。

中国建筑史——宫殿分析

中国建筑史——宫殿分析

中国建筑史——宫殿分析中国建筑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时期,而中国的宫殿建筑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历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建筑样式、结构设计还是装饰艺术,中国宫殿建筑都有独特之处。

本文将对中国宫殿建筑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中国宫殿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两个重要阶段:古代宫殿和封建时期宫殿。

古代宫殿以商、周、秦汉时期为主,而封建时期宫殿的发展则包括六朝、唐、宋、元、明、清等朝代。

古代宫殿建筑多以城墙、殿堂、台基、台阁等建筑形式为主。

其中商、周时期的宫殿多为方形布局,以及院落和门厅等构筑物。

古代宫殿的建筑材料大多以木、土和石为主,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风格。

而封建时期宫殿则更加注重宏伟壮观的建筑造型和繁复的装饰艺术。

其次,中国宫殿建筑在结构设计方面也有独特之处。

中国历代宫殿建筑常采用"三进院"或"五进院"的布局,以及"朝殿"和"后宫"的分布。

这种布局方式使得整个宫殿看起来庞大而壮观,体现了尊贵和权威。

另外,中国宫殿建筑的装饰艺术非常丰富多样。

在古代宫殿建筑中,常采用彩画、彩塑、彩灯等艺术形式进行室内外装饰。

而在封建时期宫殿建筑中,经常使用琉璃、彩釉瓷砖、漆器等高级装饰材料,以及雕塑、彩绘和珐琅技法等工艺手法进行装饰。

最后,中国宫殿建筑在建筑样式方面也有显著特点。

在古代宫殿建筑中,多采用传统的硬山砖木结构,以及回廊、亭台等饰物。

而在封建时期宫殿建筑中,根据不同的朝代和地域特点,采用了多种建筑样式,如唐代的大型方形宫殿、宋代的悬山式建筑、明代的重檐歇山式建筑等。

总而言之,中国宫殿建筑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历程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无论是建筑样式、结构设计还是装饰艺术,中国宫殿建筑都融汇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因此,中国宫殿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对于研究中国建筑史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建筑史04第四章宫殿PPT课件

中国古代建筑史04第四章宫殿PPT课件
太和殿用重檐庑殿顶,中和殿用攒尖顶,保和殿用重檐歇 山顶,使建筑体型主次分明。
13
一、北京故宫
太和殿剖面图(上) 平面图(下)
14
一、北京故宫
15
太和殿正立面图
一、北京故宫
从太和门看太和殿
16
一、北京故宫
17
太和殿
一、北京故宫
太和殿正面全景
18
一、北京故宫
太和殿正吻
19
一、北京故宫
太和殿前陈设
一、北京故宫
50午门
一、北京故宫
51
午门
一、北京故宫
52
从太和门望午门
一、北京故宫
午门及其后身的金水桥
53
一、北京故宫 午门城台下正面有三个门洞,左右城各有 一小门,正门中央的门洞是皇帝专用门道, 除皇帝外,皇后在完婚入宫时可进此门。
54
一、北京故宫
从午门进故宫,首先来到一个横向广场, 广场北面是太和门,太和门、午门和左右 两边门廊形成一个封闭性的广场,面积为 26000m2。在广场的中间,横列着一条金 水河,将广场分为南北两半。河上架着5座 有汉白玉栏杆的石桥,正对着太和门。
12
1.Beijing's Imperial Palace– the Forbidden City
前朝部分主要有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文 华殿、英武殿。
三大殿位于中轴线的前部,他们是皇帝在重大礼仪和节日 召见朝廷文武百官,举行典礼的地方。殿前庭院长宽各 200多米,有8 米多高的白石台基将殿身高高托起。太和 殿后的中和殿是大朝前的预备室,供休息之用。再后是殿 试进士、宴会用的保和殿。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中国宫殿建筑风格

中国宫殿建筑风格

中国宫殿建筑风格宫殿建筑又称宫廷建筑,是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突出皇权的威严,满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规模巨大、气势雄伟的建筑物。

这些建筑大都金玉交辉、巍峨壮观。

从秦朝开始,“宫”成为皇帝及皇族居住的地方,宫殿则成为皇帝处理朝政的地方。

中国宫殿建筑的规模在以后的岁月里不断加大,其典型特征是斗拱硕大,以金黄色的琉璃瓦铺顶,有绚丽的彩画、雕镂细腻的天花藻井、汉白玉台基、栏板、梁柱,以及周围的建筑小品。

北京故宫太和殿就是典型的宫殿建筑。

为了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表现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中国古代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相对低小简单。

由于中国的礼制思想里包含着崇敬祖先、提倡孝道和重五谷、祭土地神的内容,中国宫殿的左前方通常设祖庙(也称太庙)供帝王祭拜祖先,右前方则设社稷坛供帝王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社为土地,稷为粮食),这种格局被称为“左祖右社”。

古代宫殿建筑物自身也被分为两部分,即“前朝后寝”:“前朝”是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后寝”是皇帝与后妃们居住生活的所在。

中国宫殿建筑以北京的故宫为代表。

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皇帝的宫廷,先后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过。

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有房屋9千多间,故宫周围是数米高的红色围墙,周长3400多米,墙外是护城河。

故宫规模之大、风格之独特、陈设之华丽、建筑之辉煌,在世界宫殿建筑中极为罕见。

故宫分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发布命令的地方,主要建筑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这些建筑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建筑形象严肃、庄严、壮丽、雄伟,三个大殿的内部均装饰得金碧辉煌。

故宫的后一部分——“内廷”是皇帝处理政务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这一部分的主要建筑乾清宫、坤宁宫、御花园等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建筑多包括花园、书斋、馆榭、山石等,它们均自成院落。

故宫里最吸引人的建筑是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 三国时代,魏文帝自邺迁都洛阳,就 原来东汉宫殿故址营建新宫。在布局上, 不因袭汉代在前殿内设东西厢的方法, 而在大朝太极殿左右,建有处理日常政 务的东西堂。
封建中期的宫殿建筑
隋唐宫殿
隋唐均建有东西两京。 隋西都大兴城,东都洛阳城内都有正式宫殿。 隋洛阳城内的宫殿建于隋炀帝继位之后,其 华丽壮观的程度超过了隋大兴城。 唐代除沿用大兴、洛阳城中的隋代宫殿外, 另外又在前者的东北部修建了大明宫,并将 “大兴”改名为“长安”。 隋唐两京宫殿的布局方式主要为沿宫城中央 的南北向轴线,按“三朝五门”之制组织起 一层层院落空间。
奴隶社会的宫殿建筑
– 夏代的宫殿建筑在布局上初步形成了将建在夯 土台上的殿堂用廊院围绕起来的“ 廊院格局 ”。 – 商代的宫殿建筑在类型和室内空间划分上更加 复杂,有大室、小室、东室、南室、祠室、皿 宫、东寝等等之分。但其建筑形象依然是“茅 茨土阶”,即以没有夯实的素土为台阶,屋顶 以茅草覆盖。
大城
大 明 宫 图
大明宫建筑是盛 唐时期国家安定、 财力雄厚、技术 和艺术成熟的物 质表现,同时也 是以建筑暗喻皇 权至高无上的精 神象征
大明宫玄武门与重玄门的复原想像图
含元殿复原 想像图及立 面复原图
麟德殿复原图
封建社会后期的建筑
元朝宫殿建筑
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艺术特点为多种风格交 融、共存,新的建筑类型和风格不断涌现。 这些新的建筑类型主要表现在庙宇、佛塔、 陵墓等方面,而在宫殿的总体布局上,则依然 遵循“三朝五门”的原则,主要沿殿宇的中轴 线布局,辅助建筑分别沿平行于中轴的次轴线 布置。但各个朝代还是有些创造,如宋代的宫 殿建筑中出现了“工字殿”等,且其宫殿建筑 大量使用黄琉璃瓦和红宫墙,创造出一种金碧 辉煌的艺术效果。
大城为晚商时期
小城
小城为早商时期
河南洛阳二里头商城遗址平面示意图
河南偃师二里头 “一号宫殿”
二里头遗址内底部铺垫了石块的排水沟
河南安阳洹水南岸殷商都城遗址
河南安阳殷墟南区祭祀场所遗址
–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由于政治、军事上的要求和 生活享乐的需要,见着了大量高台宫室,其基 本方法是在城内夯筑高数米至十几米的若干座 方形土台,四面有很大的侧脚向下延伸,然后 在高台上建殿堂。 – 西周的宫殿建筑发展成布局严整、分区明确的 院落,并开始在屋顶上使用瓦。其“三朝五门” 制度成为以后历代宫殿的布局原则。
元代的宫殿继承 了前朝的“工” 字殿格局,又在 台基形式上有所 发展。
大 明 殿
大明殿复原图
汉白玉台基
明清宫殿建筑 1、明清宫殿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古代建筑在单体建筑的技术和造型上 日趋定型,但在建筑群体组合、空间氛围的创造上, 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北京故宫、沈阳故宫——中华文化的无价之宝; 天坛 ——沟通天地的神妙艺术。 明清宫殿继承了宋元宫殿的一些特点,总体布局原 则依然延续历代宫殿所遵循的“三朝五门”制度,同 时也有所调整和发展。这主要表现为简化院落层次, 突出主要殿宇在宫殿建筑群中的地位,进而强化宫殿 空间序列的艺术感染力。北京故宫充分体现了明清两 代以建筑群体结构组织空间的高超艺术。
紫禁城 紫禁城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 米,环以10米高的城墙,城墙外是宽52米 的护城河。 这是一个由许多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靠 轴线关系、对称关系组合起来的庞大建筑 群。其中轴线上,由南向北按顺序分布着 大清门、千步廊、天安门、端门、午门、 太和门、前三殿、乾清门、后三殿、、御 花园、神武门等,它们是故宫建筑中最重 要的部分。 中轴两侧有东西六宫,东西五所等众多 辅助性院落。 太庙和社稷坛分列于故宫的左右,即左 祖右社。
唐代的宫殿除了延用隋代大兴、洛阳城 中的宫殿外,还修建了大明宫等。唐代的建筑 艺术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盛唐风 格” ,具体体现在建筑上,即比例宏大宽广, 造型富于弹性和张力,在稳重大方中又不失轻 灵潇洒。 大明宫 大明宫周长约7600米,面积 约3.2平方公里。其轴线上的主要殿宇为正殿 含元殿,后为宣政殿、紫宸殿,宫内还有专门 用于宴会的麟德殿,大明宫的北部是以太液池 为中心的皇家园林。
紫禁城
屋顶用琉璃瓦, 其用色则有区 别。 从高处看,整 体为灰色的北 京城其中心是 一大片明亮的 金黄色,色彩 对比十分突出, 充分体现了皇 权的至高无上。
沈阳清故宫 沈阳故宫的建筑等级、规模和华丽程度 远不及北京故宫,其建筑风格朴实粗犷, 带有少数民族的地方特色。 其布局分为三路,中路以崇政殿为主,是 主体部分;东路以大政殿为主;西路以文 渊阁为主,是皇帝读书看戏的场所。
西周陕西岐山 凤雏建筑遗址 是一座相当严 整的四合院式 建筑,这是我 国已知的四合 院最早实例。
西周陕西岐山凤雏建筑遗址复原图
四合院鼻祖—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四合院遗址
封建社会前期的宫殿建筑
–战国时期,各国诸侯穷奢极欲,纷纷在高 台上兴建大量壮观华丽的宫室,即所谓“高 台榭,美宫室”,使高台建筑成为当时宫殿 建筑的主要特征。
战国时期建筑复原图
– 秦 秦始皇好大喜功,在建筑上也颇有作为。统一中 国后,秦建造了阿房宫等众多宫室,使咸阳城 “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 这一时期的宫殿建筑一味追求穷奢极欲的享乐和 壮丽庄严的逼人气势,以表现至高无上的皇权, 其建筑规模空前庞大,如秦始皇修建的阿房宫和 诸座离宫别馆,多依山傍水连绵百里。 此外,秦还修建了长城和秦始皇陵。
凤凰楼
大政殿
谢谢欣赏
中国建筑史- - - 宫殿
---黄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王沛林 程戈
目录
• • • • • 宫殿简介 奴隶社会的宫殿建筑 封建社会前期的宫殿建筑 封建社会中期的宫殿建筑 封建社会后期的宫殿建筑
宫殿简介
宫殿:帝王处理朝政或宴居的建筑物,宫殿是帝 王朝会和居住的地方,规模宏大,形象壮丽,格 局严谨,给人强烈的精神感染,突现王权的尊严。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巩固人间秩序,与西方和伊斯 兰建筑以宗教建筑为主不同,中国建筑成就最高、 规模最大的就是宫殿。从原始社会到西周,宫殿 的萌芽经历了一个合首领居住、聚会、祭祀多功 能为一体的混沌未分的阶段,发展为与祭祀功能 分化,只用于君王后妃朝会与居住。在宫内,宫 殿常依托城市而存在,以中轴对称规整谨严的城 市格局,突出宫殿在都城中的地位。
上图为秦咸阳宫建筑遗址中“一号宫殿”的 复原想像;
秦咸阳宫殿建筑遗址中“一号宫殿”解剖图
“四号宫殿”遗址。

汉代在建筑上的突出表现为木架建筑渐趋 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汉 代是确立斗拱在中国木构件建筑体系重要地位 的时期。 未央宫 未央宫位于西汉长安城西南,整个宫 殿面积5平方公里,占全城的1/7。宫内主要有 前殿、宣室殿、温室殿、昭阳殿、柏梁台等大 量殿宇建筑。它的建筑特点是屋角平直无起翘, 建筑造型质朴简洁,体量雄伟,气势恢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