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语教案(杨帆)
大学现代汉语熟语教案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熟语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2. 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熟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运用熟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熟语的概念和分类。
2. 常用熟语的积累和运用。
教学难点:1. 熟语的文化内涵和背景知识的理解。
2. 熟语在不同语境中的运用。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语相关资料、课件、案例。
2. 学生准备:预习熟语的相关知识,准备分享自己的熟语积累。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使用过熟语?举例说明。
2. 介绍熟语的概念:熟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由几个词组合而成,具有固定的结构、意义和用法。
二、新课讲授1. 熟语的特点:- 结构固定:熟语的结构一般固定,不可随意更改。
- 意义完整:熟语的意义不是各个组成部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整体上具有特定的含义。
- 修辞生动:熟语往往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2. 熟语的分类:- 成语:如“画龙点睛”、“杯弓蛇影”等。
- 谚语:如“水滴石穿”、“知足常乐”等。
- 歇后语:如“画蛇添足”、“对牛弹琴”等。
- 俗语:如“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吃一堑,长一智”等。
三、案例分析1. 分析案例:教师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熟语在语境中的运用,如成语、谚语、歇后语、俗语等。
2. 学生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积累的熟语,并解释其含义和用法。
四、课堂练习1. 教师给出一些熟语,让学生判断其属于哪种类型。
2.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运用熟语进行造句。
第二课时一、复习1. 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提问:熟语的特点和分类有哪些?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新课讲授1. 熟语的文化内涵:- 熟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价值观念等。
- 教师举例说明熟语背后的文化故事,如“孟母三迁”、“岳飞精忠报国”等。
2. 熟语的背景知识:- 教师介绍一些熟语的来源和演变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熟语的意义。
熟语专题复习教案

熟语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常用的熟语,包括成语、谚语、俗语等。
2. 能够正确运用熟语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3. 提高对熟语的辨识能力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成语的定义和特点2. 常用的成语及其意思和用法3. 谚语、俗语的定义和特点4. 常用的谚语、俗语及其意思和用法5. 熟语的运用技巧和方法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谜语或故事引入熟语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成语、谚语、俗语的定义和特点,举例说明常用的成语和谚语、俗语。
3. 练习: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辨别和运用所学的熟语。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知道的熟语,并互相解释和运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练习题的正确率: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评估其对熟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的展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分享熟语的准确性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熟语教材或参考书2. 练习题和答案3.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4. 白板和黑板5. 教学课件或幻灯片六、教学活动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些含有熟语的例句,让学生理解熟语在实际语境中的运用。
2. 游戏环节:设计一个熟语接龙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熟语,并增加课堂趣味性。
3.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用所学的熟语编写对话或短剧,并进行表演。
七、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创设各种真实的语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学习和运用熟语。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通过提问、回答、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3. 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提供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和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学习。
八、教学拓展1. 熟语故事:讲解一些有趣的熟语故事,让学生了解熟语的来源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2. 熟语收集:鼓励学生在课后收集和整理自己喜欢的熟语,并进行分享和交流。
初中成语熟语讲解教案

初中成语熟语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成语和熟语,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
2. 帮助学生理解成语和熟语的含义,并学会正确运用。
3. 培养学生对汉语成语和熟语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1. 成语和熟语的含义及用法。
2. 成语和熟语的来源和故事。
教学难点:1. 成语和熟语的含义理解。
2. 成语和熟语的正确运用。
教学准备:成语和熟语的资料,PPT,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成语和熟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你们对成语和熟语有什么了解?二、讲解成语和熟语的含义(15分钟)1. 讲解成语和熟语的含义,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
2. 举例说明成语和熟语的用法,让学生明白如何正确运用。
三、讲解成语和熟语的来源和故事(15分钟)1. 讲解成语和熟语的来源,让学生了解成语和熟语的历史背景。
2. 讲述成语和熟语背后的故事,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练习和运用(15分钟)1. 让学生进行成语和熟语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运用成语和熟语进行口语表达,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五、总结和布置作业(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2. 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学习成语和熟语时,对于含义的理解和正确的运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有趣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的语言环境中去运用所学的成语和熟语,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他们学会通过阅读和积累来丰富自己的成语和熟语库,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
关于熟语的教案

关于熟语的教案教案:关于熟语的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熟语的概念和特点。
2. 学会使用常见熟语进行表达和写作。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化意识。
二、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黑板和白板。
2. 板书工具和文具。
3. 与熟语相关的练习题和例句。
三、教学过程:导入:1. 让学生回忆一下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并扩展至相关的熟语。
2. 呈现一个或多个熟语,让学生尝试理解和猜测其意义。
讲解:1. 介绍熟语的概念:一种固定的、常用的表达方式,具有特定含义的词组或句子。
2. 解释熟语的特点:语义固定,表达简洁,具有文化内涵。
3. 与学生分享一些常见的熟语,并分析其含义和用法。
练习:1. 给学生分发熟语练习题,并提供相应的选择或填空答案。
2. 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练习题,并相互核对答案。
3. 针对熟语的使用进行例句造句练习,让学生动手尝试运用熟语。
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熟语和文化的关联,从中了解和体会不同国家和文化的熟语使用。
2. 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一个熟语进行深入研究,并制作海报或PPT 进行展示。
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熟语的重要性。
2. 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写作中积极运用熟语的能力。
3. 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实践更多的熟语,提高语言表达的流畅度和文化意识。
四、课堂作业:1. 要求学生整理并完成熟语相关的作业,例如造句练习、语境运用等。
2. 布置学生对某个熟语的研究报告,包括熟语的来源、意义、用法和相关文化背景。
五、板书设计:(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设计)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使学生对熟语有了初步的理解和运用。
但教学中仍需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在拓展环节可以引入互动游戏或比赛,增加趣味性和竞争性,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熟语专题复习”教案

城东蜊市阳光实验学校“熟语专题复习〞教案教学目的:1、让学生理解熟语的根本知识2、掌握熟语的考察的类型3、通过强化训练进步学生对熟语题的解题才能教学重难点:进步学生的对熟语知识把握与解题才能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学过程:一、熟语的定义:.熟语。
按照辞海的解释,熟语是指“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者者句子。
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组织。
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
〞现代汉语词典那么说熟语是“固定的词组,只能整个应用,不能随意变动其中成分,并且往往不能按照一般的构词法来分析,如‘慢条斯理、无精打采、一来二去、乱七八糟、八九不离十’等〞。
由此可见,熟语是长期以来为人们所熟知和惯用的定型词组或者者短语,是一种形式简练、意义精辟、内容丰富而材料特殊的语言。
二、熟语的特点:1、构造上稳定性与灵敏性相结合。
不能随易作大的改动,如“明日黄花〞不能改为“昨日黄花〞;“碰钉子〞,不能说成是“碰螺丝〞;但是熟语的固定性不如成语,可以加减、改动一些字,如“碰了一鼻子灰〞与“扑了一鼻子灰〞,“不管〔不问、不分〕青红皂白“等。
在使用过程中可以拆开甚至可以改变其原有的顺序。
如“开夜车〞,可以说成“夜车不能开得太晚,要注意休息〞。
2、意义上的整体性,熟语的意义是特定的,不能只从字面去解释,如“骑驴看唱本——走着瞧〞,我们就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成边骑着毛驴走路边看演出。
三、熟语的分类:1、谚语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化的固定语句。
一般都能提醒客观事理,富于教育意义,或者者反映人生哲理,或者者反映消费经历,或者者反映阶级斗争的。
如“天下乌鸦一般黑;众人拾柴火焰高;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算计一世穷。
二月二,龙抬头;湖广熟,天下足;瑞雪兆丰年。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对抗。
〞等。
谚语是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款式,句式匀称,音调和谐,详细通俗,形象生动。
所以,适当地运用谚语,可以增强表达效果。
但是,有不少谚语含有剥削阶级或者者封建迷信的意识和偏见,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八字命生成,由天不由人〞;“女子无才便是德〞。
熟语教案

《熟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使用熟语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了解词和词语的区别,整体认识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现代汉语的运用能力,正确使用熟语阅读和写作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辨析熟语的方法,能正确辨析和使用熟语认识2、理解熟语的内涵教学方法:讨论法、归纳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看挂图,猜成语”,通过挂图向学生展示一幅与“马”有关的图画,让学生根据图画猜猜那个成语适合它。
师:在古代,人和马是息息相关的,古时候行军打仗离不开马,交通运输更离不马,人们不仅需要马,而且喜欢马,例如许多将军都以有一匹千里马、良驹而为荣,同学们是否还能够说出其它带“马”的成语呢?二、课堂活动1、让学生讨论与“马”有关的成语。
师:在我们的语言文字中出现那么多跟“马”有关的词语,正体现了人们对“马”情有独钟。
其实,在这些有关“马”的成语中,隐藏着许多的典故和故事,谁能试着讲讲有关“马”成语的故事?2、提问学生,让学生自己说一个与“马”有关的成语,并向同学们介绍这个成语的故事及寓意。
三、知识拓展2008年5月12日四川的汶川发生大地震,用成语来表达下列情景:1、形容地震强烈、巨大的成语:地动山摇、山崩地裂、天塌地陷、天摧地塌、天翻地覆、震天动地2、形容地震之后的景象的成语:触目惊心、惨不忍睹、断壁残垣、满目疮痍、千疮百孔3、汶川大地震,当时人们的心情可用成语:惊慌失措、黯然销魂、战战兢兢、百感交集、胆战心惊、毛骨悚然、惊慌失色、大惊失色4、形容发生地震后形势的紧迫的成语:千钧一发迫在眉睫间不容发生死攸关近在咫尺刻不容缓十万火急险象环生一触即发急如星火剑拔弩张5、现场抢救的人们的表现:奋不顾身、勇往直前、舍生忘死、舍己为人6、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的表现:感人肺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戮力同心、齐心协力四、阅读文本,了解熟语的类型及特点1、成语的来源(1)来源于古代人们的生活。
如带“马”的成语大多与战争有关,因为马是古代战争中的“重装备”,古代战争中一般少不了它,因而流传下来的与战争有关的带“马”的成语就非常多,如“兵荒马乱”“人仰马翻”“千军万马”“鞍前马后”“马革裹尸”,等等。
熟语学案2

熟语二班级:姓名:一、学习目标要正确使用熟语,平时大量积累和细心分辨才是最根本的方法。
系统、有准确突破点的复习效率才最好。
所以最好做好三整理工作。
一是把典故熟语(主要是成语)集中整理一下;二是将含有易望文生义语素的熟语整理一下;三是将有特定感情色彩且又容易忽视的熟语整理一下。
二、问题与例题问题一:没弄清成语意思,用上成语后,使句中词语与词语表意重复。
设计意图:准确把握成语的意思。
例如:1、坐在笔者身边的一位外国记者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起来了。
“忍俊不禁”本已有“忍不住发笑”的意思,与后面“笑起来”重复。
2、华西村在海内外遐迩闻名。
“遐迩”与前面“在海内外”重复。
3、他穿着一身灰色笔挺的西装革履。
“西装革履”指身穿西装,脚穿皮鞋。
形容衣着入时。
已有动词性,与“穿着”重复。
4、西部大开发使我国东西部地区合作正在方兴未艾,促进了僵经济发展格局的战略性调整。
“方兴未艾”就是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停止,与前面的“正在”重复。
问题二:对成语本身的感情色彩没把握住,褒贬不分。
设计意图:把握成语的感情色彩。
此种情况在成语误成中最常见,又分为两种情形。
1.褒义成语误作贬义成语用。
例如:①日元贬值势如破竹,亚洲经济灾难深重。
“势如破竹”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应换为贬义词“狂泻不止”或“一泻千里”。
②他“小时偷针,长大偷金”,一生矢志不移强烈追求的就是行窃。
“矢志不移”指发誓立志,决不改变。
是个褒义词③《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一回,活画了蒋干这个不学无术,胸无城府的腐儒形象。
“胸无城府”,形容襟怀坦白,不隐瞒什么。
含褒义。
常见的褒词贬用的成语:殚精竭虑:殚:竭尽;虑:思虑。
形容用尽心思。
不刊之论:刊: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
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文不加点: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
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
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叹为观止:叹:赞赏;观止:看到这里就够了。
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高考熟语复习教案

高考成语(熟语)复习教案教学目辬:1、了解成语(熟语)的特点;2、辨析成语(熟语)误用的原因,归纳正确使用成语(熟语)的方法。
教学重点:教学重在分析学生判断和使用成语(熟语)的失误原因,并针对其确定正确学习成语(熟语)的方法,进而指导判断和使用成语(熟语)。
教学难点:成语(熟语)的量非常大,掌握起来就比较困难,特别是对我们这些平时积累不多的学生而言。
掌握方法,学会分析是本节需要突破的难点。
难点突破:归纳法。
考点认识:考试说明要求,正确使用成语(熟语)。
从要求来看,就是要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成语(熟语)的含义,并正确运用到语境中去。
考试形式为选择题,分值3分。
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一位高三毕业生给同学的留言这样写道:岁月如梭,时光荏苒,高中三年,弹指之间。
蓦然回首,沧海桑田。
望中犹记,征途漫漫,举步维艰,涸辙之鲋,形影相见。
幸有挚友,雪中送炭。
鼎力相助,孜孜不倦,同甘共苦,共赴难关。
一丘之貉,情真义兼。
来日方长,此情不忘……请同学们看看这段文字写得怎样?(虽然略有文采,但用错了成语“一丘之貉”,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好朋友,让人啼笑皆非。
)可见,正确使用成语是十分重要的。
二、明确高考要求:高考对熟语的考查要求是“正确使用成语(熟语)”,即能够正确理解成语(熟语)的含义,并正确运用到语境中去。
成语(熟语)检测是高考基础考查的重点之一,每年必考。
三、成语的特点:1、什么是成语?成语是指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成的固定短语(词组),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一个词的语言单位。
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
2、成语的来源:①古代寓言例1、守株待兔揠苗助长②历史故事例2、破釜沉舟乐不思蜀③诗文语句例3、老骥伏枥万马齐喑④口头俗语例4、一言为定三教九流3、成语的特点:①意义的整体性。
成语的词义往往超出字面,不能望文生义。
例1、水落石出三头六臂泥牛入海②结构的凝固性。
一般不能变动词序或更换其中的成分。
例2、“千方百计”不能作“百计千方”;“铜墙铁壁”不能作“钢墙铁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熟语教案杨帆教学目标:1.了解熟语的特点及类型。
2.了解成语、惯用语、歇后语的构成。
2.能正确使用熟语,特别是成语。
教学步骤:一、引子讲解熟语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习用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汉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缩影,是汉语词汇中璀璨夺目的明珠。
熟语是汉语词语的主要组成部分,准确灵活地运用、活用和化用熟语,不仅能丰富自己的语言,为语言增添文采,而且还能取得形象生动、诙谐幽默的艺术效果。
引子中张大千劝酒的故事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二、活动讲解1.漫画与成语:成语与漫画有相似之处,都言简意赅,能用很少的笔墨反映丰富的内容,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2.成语的来源:(1)来源于古代人们的生活。
如带“马”的成语大多与战争有关,因为马是古代战争中的“重装备”,古代战争中一般少不了它,因而流传下来的与战争有关的带“马”的成语就非常多,如“兵荒马乱”“人仰马翻”“千军万马”“鞍前马后”“马革裹尸”,等等。
(2)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马不仅在战争中担任主要的角色,在日常生活中也运用得非常普遍,因此,一些与生活关系密切的成语也流传了下来,如“走马观花”“走马上任”“青梅竹马”等。
另外,马身上还有许多优秀的品质,我们的祖先据此还创造了许多与“马”有关的成语,如“马不停蹄”“龙马精神”等。
(3)来源于古代寓言、历史故事,这样的成语一般都包含着一个具体的内容,大都可以在书本上找到它的出处,也称为典故。
如“指鹿为马”“倚马可待”“风马牛不相及”等。
要点讲解:熟语诠释:主要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
“成语”是重点,可见后面专门地阐述。
这里只对其他的作一简单诠释。
惯用语。
惯用语是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
例如铁公鸡、抬轿子、戴高帽、定调子、一锅端、开绿灯、走过场、碰钉子、导火线、替罪羊、跑龙套等。
惯用语以三字格为主,多数含贬义。
谚语。
谚语是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
例如:1.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2.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3.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4.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5.众人拾柴火焰高。
谚语是有关自然现象、农业生产、保健卫生及社会生活方面的经验总结,其中农谚多带有地域性。
格言。
格言是具有哲理的言简意赅的语句。
例如:1.知识就是力量。
2.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事实胜于雄辩。
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格言和谚语都是句子,但谚语是群众的集体创作,格言往往是名人语录。
歇后语。
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其本义在后半部分。
例如:1.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2.大海里捞针——无处寻。
3.大路上的电杆——靠边站。
4.腊月里的萝卜——冻(动)了心。
5.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歇后语包括两类:一是喻意;二是谐音。
喻意的歇后语,前半部分是一个比喻,后半部分则是对前半部分的解释;谐音的歇后语,其后半部分是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来表达意思。
三、知识链接(一)成语知识1.成语的概念:所谓成语,是指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词组) 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一个词的语言单位。
成语大多由四字组成。
2.成语的特点: (1)结构的相对定型性。
(2)意义的整体性。
(3)时间和空间的习惯性。
(4)形成的历史性。
(5)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
3.成语的来源: (1)从历史故事中来的; (2)从寓言故事中来的; (3)从神话或其他传说中来的;(4)从古典文学作品中来的4.成语的语法结构并列关系例如:披坚执锐防微杜渐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承接关系例如:见异思迁先斩后奏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目的关系例如:削足适履守株待免杀一儆百越俎代庖因果关系例如:水滴石穿水落石出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主谓关系例如:毛遂自荐杞人忧天夜郎自大叶公好龙动宾关系例如:不见经传歧路亡羊顿开茅塞如丧考妣动补关系例如:轻如鸿毛退避三舍无动于衷荒谬绝伦动宾补关系例如:问道于盲贻笑大方拒人千里连动关系例如:画蛇添足抱薪救火亡羊补牢兼语关系例如:请君入瓮令人生畏引狼入室化险为夷偏正关系例如:衣冠禽兽扶摇直上孜孜不倦一丘之貉(二)惯用语与成语、谚语的比较惯用语与成语、谚语、歇后语等一般统称为熟语。
熟语有一个共同点,即习用性和定型性。
惯用语具有熟语共性的一面,但是也有自己的个性。
为了进一步揭示惯用语的特点,下面把惯用语分别与成语、谚语作个比较。
1.惯用语与成语比较。
(1)定型性程度方面。
两者都具有定型性,不过成语结构紧密,定型性程度很高,不像惯用语大多可以插进成分,或者更换成分、改动词序。
(2)语言形式方面:两者的结构类型都是多种多样的,不过成语以四字格、联合型结构为主,惯用语以三字格、动宾型结构为主。
(3)意义整体性方面。
两者都具有整体性的特点,不过成语意义大多数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而惯用语意义也全都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都是比喻引申义。
(4)来源方面。
成语是历代人民群众集体智慧创造并流传下来的,具有深厚的全民性,是民族语言中的珍品,而惯用语里有一部分来源于方言,就具有地域性,带有方言意味。
(5)语言风格方面。
两者都言简意赅。
成语总的来说属书面语范畴,它还保留着文言书面语在词义或语法结构上的特点,如“飞沙走石”“令人发指”(词义),“唯利是图”“时不我待”(语法)。
惯用语属于口语范畴,它的语言材料都是人民口头上常用的、通俗易懂的。
成语与惯用语的“文”“白”差别可用下面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例子来比较:成语惯用语成语惯用语置若罔闻当耳边风阿谀奉承拍马屁趋炎附势抱粗腿夸夸其谈耍嘴皮儿2.惯用语与谚语比较。
惯用语与谚语同属于口语范畴,都是流传在人民群众口头上的。
在结构上都不如成语那么紧密固定,可以增减字数、更换词语、拆开插入其他成分等。
如谚语“一个巴掌拍不响”,也可以说成“一个巴掌响不了”“一个巴掌不响”“一只手不响”“一只手拍不响”等。
另外,两者都有一些流传某一地区、带地方色彩的成分,如“小暑一声雷,依旧倒黄梅”只是南方的谚语。
不过,惯用语与谚语也有不少的区别,概括来看:(1)内容上,谚语是人民群众在口头流传的、总结经验教训的现成话,主要表示判断或推理;而惯用语主要表达一般的概念,一个完整的比喻引申义。
如“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是谚语,而“抱佛脚”是惯用语。
(2)结构上,谚语一般是完整的句子,常作为语言的使用单位;惯用语是短语,常作为语言建筑材料,充当句子成分。
语言形式上,谚语多在五个音节以上;惯用语以三个音节的动宾型为主。
(3)意义整体性上,谚语只有一部分具有比喻引申义,而像“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春送千担粪,秋收万斤粮”并不具有比喻引申义;惯用语则全部具有比喻引申义。
四、成语使用技巧1.理解成语意义有的成语可以从字面上去理解意义,但要注意,成语的语义往往保留了古代汉语的意义,不能用现代汉语的意义来解释。
例如“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刊”作“消除”讲。
“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打击或承受压力,“冲”是“要冲”的意思。
“刊”“冲”都不能用现代常用义来解释,这类“望文生义”,往往出错的成语正是我们积累的一个重点。
有的成语由于出自古典诗文或历史故事,不能简单地从字面去理解,也不能把成语各组成部分的意义加起来理解,如“火中取栗”,出自法国作家拉•封登寓言,猴子叫猫给它取出炉火中烤着的栗子,结果栗子被猴子吃了,猫不但没吃着,还烧掉了脚上的毛。
比喻冒危险为别人出力,吃了苦头,但自己一无所得。
有的成语的实际含义必须透过字面意义去进一步深入理解,如“望其项背”,表面意义是指望得见人的脖子和脊背,实际意义是指“比得上”,且多用于否定句式。
2.辨析褒贬色彩有些成语意义相同或相近,这类同义成语,有的是程度深浅不同,如“得陇望蜀”与“得寸进尺”,共同的意思比喻贪得无厌,不知满足,但后者比前者程度深。
有的是适用对象不一样,如“遍体鳞伤”与“体无完肤”,都形容伤得很重,但前者只能用于人,后者却可以用于人或抽象的理论。
有的是语法功能各异,如“前车可鉴”与“前车之鉴”两个成语,同出一源,意义相近,但前者是主谓结构,在句中作分句或谓语,后者是偏正短语,一般作宾语、主语。
有的是褒贬色彩有别,如“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都表示细到极点,但后者带贬义。
褒贬色彩看似简单易辨,其实情况有些复杂,有些成语尽管褒贬色彩相同,但意义有所不同,如“开门揖盗”与“引狼入室”都表示自己做了害自己的事情,都带贬义,但“开门揖盗”更带一些傻气。
有些成语可褒可贬,例如:a“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贵的是杜甫还坚持了这种苦心孤诣的写作态度。
(明显含褒义) b徐世昌苦心孤诣地运动着做了一次大总统,后来被人赶跑了。
(含有讽刺、挖苦义)这类褒贬义都含有但容易误用的常见成语还有:安之若素、按部就班、标新立异、顶礼膜拜、放浪形骸、高视阔步、卷土重来、明哲保身、推波助澜,等等,应多加注意。
此外,有些成语的感情色彩在一定的语境中会有临时性的新变化。
比如,“咬文嚼字”,一般指过分地斟酌词句,含贬义,但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里,贬词褒用,说明“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3.把握多义现象成语在历史演变中,不断出现新义,这就使一部分成语有不止一个的意义。
多义成语的使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本义被后起义代替,本义基本上弃置不用,如“闭门造车”,本义是按照同一方法做出的东西自然相同。
《中庸》:“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也”现多指凭主观办事,不管合不合实际。
一种是本义和后起义均可使用,如“陈陈相因”,原指“陈粮上不断加陈粮”,又比喻毫无创新地沿袭旧的一套。
“他们有成千艘船只贩运各种货物,粮食万舱,陈陈相因,一直发霉腐烂。
”用的就是片原义。
又如“分道扬镳”可比喻志趣、目标不同,各走各的,也可比喻各有造诣、各有途径,不让一方独占地位,在“同样的题材,由于各自运用的形式不同,可以分道扬镳,各显神通”句里,用的是“分道扬镳”的第二项比喻义。
五、布置作业2.课后“小试身手”。
教案(二)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使用熟语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了解词和词语的区别,整体认识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现代汉语的运用能力,正确使用熟语阅读和写作二、重点、难点1、掌握辨析熟语的方法,能正确辨析和使用熟语认识2、理解熟语的内涵三、教学方法讨论法、归纳法二、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看挂图,猜成语”,通过挂图向学生展示一幅与“马”有关的图画,让学生根据图画猜猜那个成语适合它。
师:在古代,人和马是息息相关的,古时候行军打仗离不开马,交通运输更离不马,人们不仅需要马,而且喜欢马,例如许多将军都以有一匹千里马、良驹而为荣,同学们是否还能够说出其它带“马”的成语呢?(二)课堂活动1.让学生讨论与“马”有关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