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 ? ? ? 啊!这三生有幸的星期天,就在爸爸对着钱包自惭形秽大义灭亲后,我们全家江郎才尽,一败涂地.
择其中一些句子中的成语,让学生分析为什么用错。
? ? ? ? 2、知识点剖析:成语因其言简意赅,运用频繁,而倍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正确使用成语成为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考查的内容以常见成语为主,侧重考查容易用错的成语。考查的角度有近义成语的辨析,有使用对象、范围、语境的判断,词义准确性的考查,词义感情色彩的分辨等。
? ? ? ? ? ? 评头论足:指无聊的人随便谈论妇女的容貌,也比喻在小节上多方挑剔。也说评头品足、品头论足。
? ? ? ? ? ? 道貌岸然:形容神态庄严(现多含讥讽意)。
? ? ? ? ? ? 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多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
? ? ? ? (4)张冠李戴(要注意适用对象、范围不同)
***[JimiSoft: Unregistered Software ONLY Convert Part Of File! Read Help To Know How To Register.]***
? ? ? ? 出门前,我那半老徐娘的妈妈打扮得花枝招展,鬼斧神工到一点都看不出是个糟糠之妻。头顶羽毛未丰的爸爸也赶紧洗心革面沐猴而冠, 换上双管齐下的西装英俊的惨绝人寰, 鸡飞狗跳到让人退避三舍。东施效颦爱漂亮的表妹打扮得艳光四射, 趾高气扬的穿上新买的鞋子。
? ? ? ? 我们一丘之貉坐着素车白马,很快的到了动物园,不料参观的人多到豺狼当道草木皆兵, 害我们一家骨肉分离。 妻离子散的爸爸鞠躬尽瘁得到处广播, 终于查找到差点认贼作父的我和遇人不淑的表妹, 困兽之斗中,我们螳臂当车力排众议推己及人到挤到猴笼前,鱼目混珠拍了张强颜欢笑的全家福。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学习目标】1. 了解并能判断熟语的类型。
2. 分析总结误用成语的主要类型并加以练习。
【导读】 1.读课本76-79页,完成下表。
熟语大家庭概况表主要类别结构(字数上)用法是否严格色彩语义2.判断下列熟语属于哪种类型:①开天辟地、②瑞雪兆丰年、③精卫填海、④背黑锅(比喻代人受过)、⑤外甥打灯笼——照舅(旧)、⑥刀子嘴、⑦朝思暮想、⑧情人眼里出西施【小结】熟语的特点:【导思】 2010年高考18套语文试卷中有17套对成语进行了考查。
如果我们能够明确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类型,在做这些题时不是会事半功倍吗?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分析例子来谈谈成语误用的几种类型吧。
第一组句子:1.几乎所有的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2.当中国女排捧回冠军奖杯时,举国弹冠相庆,无不佩服陈忠和教练的坚韧和勇气。
(提示:我们是要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来讨论“是否恰当”的问题,不妨用一种“填空法”,即在句子里把成语的位置先空着,去考虑整个句子的表达需要在这个位置上表述什么意思、什么情感,然后回过头来和成语印证,从而解决“是否恰当”的问题。
)第一个句子成语是褒义的,搭配“大量的垃圾食品厂”不合适。
第二个句子中“弹冠相庆”是指“一人做官,其同党也庆贺有官可做”,是贬义词。
句子要表达的是“全国欢庆”,需要一个褒义词。
明确:第一句的成语“褒词贬用”,第二句的成语“贬词褒用”。
所以,成语运用的第一种错误类型是——褒贬不当。
第二组句子: 1.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在网吧里,从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2.对曾经纵横中国五百年的晋商,我们今天只能透过那些纸醉金迷的晋商大院来遥想他们当年踏漠北、下南洋的辉煌。
3.只见演员手中的折扇飞快闪动,一张张生动传神的戏剧脸谱稍纵即逝,川剧的变脸绝技赢得了观众的一片喝彩。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优质教案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分析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作为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则积淀着民族文化的精粹。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本节知识正是民族文化的反映。
二、课标的分析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高考语文中语言文字运用部分要求学生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其中包括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三、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对熟语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交流,一旦有了语言交流定会或多或少地使用熟语,但是这只是有限的使用,所以大部分有难度的熟语必须经过看书、读报、查词典积累得出,所以学习本课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很有帮助。
四、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熟语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2)能正确区分熟语的具体类型;(3)通过小组讨论正确使用熟语造句并创设情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培养学生对熟语的热爱,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重点及难点(1)能正确区分熟语的具体类型;(2)通过小组讨论正确使用熟语造句并创设情境;(3)培养学生对熟语的热爱,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教具:多媒体七、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法、习题训练法八、教学流程目标展示-----导入新课-------预习反馈------知识梳理------探究与展示(小组展示与教师点评)---------总结与交流--------布置作业九、教学过程(一)学习目标解读课标要求: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而语文素养又与民族文化密不可分。
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作为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则积淀着民族文化的精粹。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高考语文中语言文字运用部分要求学生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其中包括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二)导课我们和硕是古老神奇的好地方,在这里,人们看到的是巍然屹立的天山,烟波浩渺的博斯腾湖和一望无际的戈壁绿洲。
语文新人教选修《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语文新人教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语文:《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课题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使用熟语的能力过程与方法了解词和词语的区别,整体认识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现代汉语的运用能力,正确使用熟语阅读和写作教学重点掌握辨析熟语的方法,能正确辨析和使用熟语教学难点认识、理解熟语的内涵教学关键了解并掌握熟语的类型课型讲课教学方法掌握辨析熟语的方法,能正确辨析和使用熟语教具课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组织教学导入新课总结练习作业熟语是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人们所熟习、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的定型的词组或句子,包括成语(约定俗成)、谚语(口耳相传)、歇后语(巧设悬念)、惯用语(语义双层、双关)等。
一、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1)结构上的稳固性,构成成分不能随意更换,如"明日黄花"不能改为"昨日黄花"。
(2)意义上的整体性,熟语的意义是特定的,不能只从字面去解释,如"周瑜打黄盖"是"一个愿打,一个原挨"之意,使用中与"周瑜""黄盖"无关。
二、来源(1)来自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言,以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为主,大多总结了历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斗争经验或对自然的认识,往往诙谐生动,含蓄隽永,极具生活的情趣性。
(2)来自书面语言,包括古代各种著作(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著作、诗文、小说等),这类熟语以成语为多,一般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富于艺术表现力。
三语义双层惯用语惯用语是具有特定含义、形式短小、口语性很强的固定词组。
惯用语是通过描述来表义,谚语和歇后语通过陈述来表义。
惯用语有如下几个特点:其次,口语色彩和感情色彩都十分浓厚。
第三,结构上以三字格为主,也有少数二字或多字的,惯用语在使用中一般不用字面意义,其深层涵义(引申义或比喻义)几乎成了它的基本义。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中华文化熟语,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熟语进行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对中华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熟语的定义和特点2. 常见熟语的分类和例句3. 熟语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熟语的定义、分类和用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例句分析,让学生理解熟语的含义和用法。
3. 互动教学法: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熟语进行交流。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熟语的定义、分类、例句和练习题。
2. 教学素材:相关的故事、文章或对话,用于解释和应用熟语。
3. 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熟语的理解和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熟语的定义和特点,引发学生对熟语的兴趣。
2. 讲解:讲解熟语的分类和用法,通过例句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熟语的含义和用法。
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运用熟语进行交流,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4. 练习: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对熟语的理解和运用。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熟语,强调熟语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6. 拓展:提供相关的故事、文章或对话,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熟语。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练习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练习题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熟语理解和运用的准确性。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能力和交流技巧。
七、教学延伸:1. 开展熟语竞赛:组织学生进行熟语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2. 熟语运用展示: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熟语编写故事、对话或演讲,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 中华文化体验活动:组织相关的文化活动,如书法、剪纸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适应性,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估学生对熟语的掌握程度,反思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教学进度的合理安排。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中华文化熟语,领会熟语背后的智慧和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运用熟语进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3. 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熟语的定义与分类2. 常见熟语的解析与举例3. 熟语在实际交流中的应用4. 熟语与文化背景的关系5. 熟语的学习策略与方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熟语的定义、分类和常见熟语的解析。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熟语在实际交流中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让学生探讨熟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4. 实践活动法:设计情景让学生运用熟语进行交流。
四、教学准备1. 熟语资料库:收集常见的中华文化熟语及其解析。
2. 教学PPT:制作课件,展示熟语的定义、分类和案例。
3. 情景道具:准备一些与熟语相关的道具,用于实践活动。
五、教学进程第一课时:1. 导入:介绍熟语的定义与分类。
2. 讲解:讲解常见熟语的解析与举例。
3. 实践:设计情景让学生运用熟语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1. 复习: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熟语。
2. 探讨:分组讨论熟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3. 分享: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熟语的文化意义。
第三课时:1. 讲解:介绍熟语在学习中的应用策略与方法。
2.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自主学习新熟语。
3. 展示: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第四课时:1. 测试:进行熟语知识小测试,检验学生掌握程度。
2.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熟语在实际交流中的重要性。
3. 拓展: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收集更多熟语,深入了解中华文化。
第五课时:1. 复习:回顾前四节课所学熟语。
2. 实践:设计情景剧,让学生运用熟语进行表演。
3. 评价: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总结熟语在表演中的作用。
六、教学目标1. 深化学生对熟语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并理解十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华熟语,包括其含义和用法。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熟语进行口语交流和写作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十个熟语的含义和用法。
2.2 教学难点:熟语的运用和实际语境中的恰当使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互动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熟语相关资料、案例、教学课件等。
4.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熟语,了解其大致含义。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华文化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熟语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5.2 讲解熟语讲解每个熟语的含义、用法和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深入了解熟语的内涵。
5.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在实际语境中恰当使用熟语。
5.4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巩固所学知识。
5.5 课堂小结5.6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运用所学熟语进行口语交流或写作,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6.1 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互动、讨论和作业,实时了解学生对熟语的理解和运用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6.2 终结性评价在课程结束后,组织一次熟语运用竞赛或测试,评估学生对十个熟语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7.1 文化拓展介绍熟语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7.2 实践拓展组织学生进行熟语收集活动,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发现和记录熟语,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八、课程反馈8.1 学生反馈课后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8.2 教师反思教师根据学生反馈和教学实际情况,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调整教学策略。
九、教学资源9.1 教材选用适合学生的中华熟语教材,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
9.2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相关熟语的讲解视频、案例和练习题,丰富教学手段。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明晰熟语的概念,了解熟语的类型及特点。
2、过程与方法:分析误用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充满智慧的语文学习者和实践者。
二、教学重点难点:1、分析误用实例。
2、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充满智慧的语文学习者和实践者。
三、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四、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谚语“山西文化数二定(平定、定襄),二定数平定”。
二、明晰概念熟语,指语言中的结构定型,以整体来表达其语义的固定短语或句子。
特点:结构的固定性、意义的整体性、形式的多样性1、结构的固定性请同学举例子说明2、意义的整体性教师示例:“以貂裘换酒相待”(《新三国演义》第53集)。
原因:望文生义3、形式的多样性惯用语、俗语、谚语、格言、歇后语、成语三、细化分类1、惯用语是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它除字面意义外,必须具有深层次的比喻义或引申义。
(请同学举例)2、俗语是日常生活中常运用的语言。
(请同学举例)3、谚语是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
(请同学举具有地方特色的谚语实例)4、格言是具有哲理的言简意赅的语句。
(请同学举例)5、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
(请同学举例)6、成语是长期使用的固定词组。
四、误用例说影视剧核战争的阴云再次被他(毛泽东)那翻云覆雨的巨手拨散了。
(字幕)《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第38集报刊1、腾空而起的礼花和不绝于耳的爆响声交相辉映。
(2011年2月4日《人民日报》《快乐记忆:年画与窗花》)2、他对来自敌对阵营的关羽视若己出、礼敬有加,后人只知关云长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却忽略了曹孟德的英雄相惜、刻意袒护。
(2011年6月19日《辽沈晚报》《曹操弃植保江山》)文学作品在“杏仁饼”走向市场之后,购买者一日比一日多,从海外回来探亲访友的华侨,临走了,也要千方百计多买几盒带到海外与亲友们分享,真是大有洛阳纸贵的味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新安县第一高级中学曾发国
教学设计背景:
熟语是高考考试大纲一直要求的考点之一,而且也是历年来都要考的一个必考点,基于此,我认为成语必须要特别重视,这是我在成语教学中设计的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熟语的特点及类型。
2.了解成语、惯用语、谚语、歇后语的构成及区别。
3.能正确使用熟语,特别是成语。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使用熟语。
施教策略:抓住不同成语特征积累成语。
难点:能结合语境分析运用熟语。
施教策略:让学生在做题讨论中训练思维。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又宝贵的文化遗产,丰富而有韵味的语言就是其中之一,熟语更是这个语言宝库中的瑰宝。
在说话或写文章时,如果能恰当地运用一些熟语,会使我们的表达简洁明了,生动有趣,内涵丰富。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包罗万象的熟语世界,领略一下她的风采。
(看图猜成语:成语与漫画有相似之处,都言简意赅,能用很少的笔墨反映丰富的内容,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
熟语诠释:主要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歇后语等。
“成语”是重点。
二、请同学们阅读第76页到第77页“优化方案:成语”一部分,了解成语的概念、特点、来源、解题技巧及课堂训练。
1.成语的概念:所谓成语,是指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词组) 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一个词的语言单位。
成语大多由四字组成。
2.成语的来源:
(1)从历史故事中来的: 望梅止渴、洛阳纸贵、三顾茅庐、指鹿为马
(2)从寓言故事中来的:守株待兔、刻舟求剑、叶公好龙、狐假虎威
(3)从神话或其他传说中来的:开天辟地、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4)从古典文学作品中来的:游目骋怀、醉翁之意不在酒、高山流水、千山万水
3、成语使用技巧
(1)切忌望文生义
四十年来,您培养的莘莘学子,或纵横商海,运筹帷幄,或潜心学界,激扬文字……在各行各业的建设中,总是首当其冲。
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
首,最先,最早;当,面对;冲,要冲,交通要道。
而例句中把它理解为“居首要位置,起关键作用”的意思。
(2)注意对象错位
新版电视剧《四世同堂》引起争议,有人认为该剧加进了太多现代元素,把一幅老北京市井生活画卷变得南腔北调,丢掉了原著的灵魂。
南腔北调:形容口音不纯,掺杂方音。
用于写“口音”而不用于“生活画卷”,不能把诉诸听觉的变成诉诸视觉的,对象用错。
(3)注意意义的约定俗成
歹徒在向人勒索巨额钱款时,猝死于作案现场。
他一生恶贯满盈,真是死得其所。
死得其所:指死得有价值,有意义。
褒义词。
而例句中“歹徒”“一生恶贯满盈”怎能“死得其所”,只能是“死有余辜”。
4、针对性牛刀小试(09年全国卷Ⅰ)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邻里之间的是非大多是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屑小事引起的,不必寻根究底,你们还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吧。
B.深处春秋鼎盛的时代,我们这些身强力壮的青年应该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刻苦学习,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
C.这位代表说的虽不是什么崇论宏议,但他说的话发自肺腑,句句实在,没有套话和假话,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
D.今年有四到六成的作品流拍,成交总额同比减少一半,这说明以往超过底价数十倍成交的火爆场面已明日黄花。
【分析】A.寻根究底:寻找根源,追究底细,弄清来龙去脉。
B.春秋鼎盛:春秋,指年龄;鼎盛,正当旺盛之时。
比喻正当壮年。
应用对象应该是人,不能用于修饰“时代”等,这里用错对象。
C.崇论宏议:崇,高;宏,大。
指高明宏大的议论或见解。
D.明日黄花:明日,指重阳节后;黄花,菊花。
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
后多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三、熟语兄弟姐妹——惯用语、歇后语、谚语。
请同学们阅读优化方案第77页“熟语的兄弟姐妹:惯用语、歇后语、谚语”部分,了解它们的概念、特点,分别举出例子。
惯用语——打个比方。
惯用语是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
例如铁公鸡、抬轿子、戴高帽、定调子、一锅端、开绿灯、走过场、碰钉子、导火线、替罪羊、跑龙套等。
惯用语以三字格为主,多数含贬义。
歇后语——猜个谜语。
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其本义在后半部分。
例如:1.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2.大海里捞针——无处寻。
3.大路上的电杆——靠边站。
4.腊月里的萝卜——冻(动)了心。
5.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歇后语包括两类:一是喻意;二是谐音。
喻意的歇后语,前半部分是一个比喻,后半部分则是对前半部分的解释;谐音的歇后语,其后半部分是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来表达意思。
谚语——说句俗话。
谚语是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
例如:1.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2.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3.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4.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5.众人拾柴火焰高。
谚语是有关自然现象、农业生产、保健卫生及社会生活方面的经验总结,其中农谚多带有地域性。
四、惯用语与成语的区别。
熟语有一个共同点,即习用性和定型性。
但它们也有自己的个性。
为了进一步揭示熟语的特点,请同学们阅读“熟语也有个性”部分,并讨论成语和惯用语的区别。
(1)定型性程度方面。
两者都具有定型性,不过成语结构紧密,定型性程度很高,不像惯用语大多可以插进成分,或者更换成分、改动词序。
(2)语言形式方面:两者的结构类型都是多种多样的,不过成语以四字格、联合型结构为主,惯用语以三字格、动宾型结构为主。
(3) 来源方面。
成语是历代人民群众集体智慧创造并流传下来的,具有深厚的全民性,是民族语言中的珍品,而惯用语里有一部分来源于方言,就具有地域性,带有方言意味。
(4) 语言风格方面。
两者都言简意赅。
成语总的来说属书面语范畴,它还保留着文言书面语在词义或语法结构上的特点,如“飞沙走石”“令人发指”(词义),“唯利是图”“时不我待”(语法)。
惯用语属于口语范畴,它的语言材料都是人民口头上常用的、通俗易懂的。
成语与惯用语的“文”“白”差别可用下面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例子来比较:
成语惯用语成语惯用语
置若罔闻当耳边风阿谀奉承拍马屁
梁上君子三只手夸夸其谈耍嘴皮儿
五、课堂活动: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句是
A.我国不少理工科院校把大学语文排斥在必修课之外,而近年来,外国留学生报考中国汉语
水平考试的人数大幅度上升,真可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B.求学期间,他春风得意,事事顺心.没料到踏人社会后,几桩生意下来,就被骗得血本无
归,于是他总是感叹遇人不淑,命途多舛。
C.同学们,考人大学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让我们志存高远,学海无涯苦作舟,在老师们的
推波助澜下,直挂云帆济沧海!
D.等我赶到赛场,乒乓球赛已经结束,遇见小李,我忙打听战绩,他说:“我们几个本来就
是‘马尾巴串豆腐’,碰到强手,当然是‘孔夫子搬家’了!”
答案:D [解析] [A项望文生义,“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是说好像外面来的人都是人才。
B 项张冠李戴,“遇人不淑”指女子嫁了一个品质不好的丈夫。
C项褒贬误用,“推波助澜”是指“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
”D项“马尾巴串豆腐”是歇后语指“别提了”或“串不起来”。
]
2、请你搜集与虎有关的熟语,为你的朋友写一段祝福语。
要求:至少使用三个与虎有关的熟语。
祝愿虎头虎脑的你在虎年里虎虎生威,克服马马虎虎的毛病,把一切困难都当作纸老虎,以龙腾虎跃的气概深入龙潭虎穴,对清华、北大虎视眈眈,在高考后能到虎踞龙盘的南京、北京圆你的大学之梦。
六、结语
熟语我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汉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缩影,是汉语词汇中璀璨夺目的明珠。
准确灵活地运用、活用和化用熟语,不仅能取得形象生动、诙谐幽默的艺术效果,而且还能为你的文章增辉添彩,为你的高考加分。
希望大家勤动手,多积累,做一个语文学习的用心人。
七、布置作业:
今年是兔年,请你搜集与兔有关的熟语,为你的朋友写一段祝福语。
要求:至少使用三个与兔有关的熟语
八、教学后记:针对学生们做题来看,熟语的教学还是非常必要的,学生一般会出现两
个问题:一、平时很少读记熟语,储备不够,做起题来不知熟语的意思,只能跟着感觉走。
二、有一部分同学也很用功,背了很多熟语,但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却还是判断错。
我认为,
熟语浩如烟海,仅凭死记硬背显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准备在熟语教学的第二课时提出一“积”一“抓”一“析”,即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抓特征的方法积累更多的熟语,另一方面通过做题让学生学会把熟语放到语境中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