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读后感800字
《1984》读后感

《1984》读后感
《1984》是乔治·奥威尔的一部具有深刻政治寓意的小说,通过对极权主义社会的描写,揭示了权力的滥用和对个人自由的侵犯。
阅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感到非常震撼和深思。
故事中描绘的“普罗大众”被政府完全控制和操纵的情景,让我反思自由和隐私的重
要性。
通过对主人公温斯顿的描写,揭示了在极权主义社会中,个人思想和行为都受
到严格限制,自由意志被扼杀,个人权利被侵犯。
而政府通过控制信息、思想和历史,实现了对人民的绝对控制。
这部小说让我深深思考了权力的滥用、个人自由和思想的重要性。
它提醒我们要警惕
权力的膨胀和对自由的侵犯,珍惜和捍卫个人的思想自由和尊严。
同时也让我明白了
政治操纵、信息控制和历史篡改对社会稳定和民主制度的破坏性影响。
总的来说,《1984》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小说,它向读者敞开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现实世界,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权力的黑暗一面,以及个人自由和尊严的可贵之处。
这部小
说让我对社会、政治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使我更加珍惜生活中的种种自由和
权利。
《1984》读后感

《<1984>读后感》
《1984》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反乌托邦小说,阅读这本书后,我对其中所描绘的极权主义社会深感震撼。
书中描绘了一个被政府完全控制的世界,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受到
严格的限制,自由被剥夺,真相被掩盖。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自由和
真相的重要性,以及极权主义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书中还揭示了权力腐败和人性堕落的问题。
政府利用权力操纵人民,而人民也在这样的环境下逐渐失去了自我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这
让我不禁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警惕权力的滥用,如何
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明白了自由、真相、权力和人性的关系。
我
们需要珍惜自由,追求真相,警惕权力的腐败,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自
己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力。
《1984》是一本令人深思的小说,它提醒我们要关注社会的发展,警惕极权主义的滋生,同时也要不断思考和探索人性的本质。
这本书让我对自由、真相、权力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激励我在现实生活
中更加珍惜自由,追求真相,关注社会的发展。
《1984》》读后感

《1984》读后感
《1984》是乔治·奥威尔创作的一部反乌托邦小说,讲述了一个被极
权主义统治的未来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个人的自由和尊严被完全剥夺,人们生活在对党的无条件忠诚和对领袖的盲目崇拜之中。
读完这部小说,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1. 对个人自由的珍视:《1984》让我们意识到个人自由是多么的宝贵。
在小说中,主人公温斯顿试图反抗党的统治,寻求真实的历史和真相,但最终却被残酷的现实所击败。
这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实生活中的个人自由,不要因为一时的安逸而忽视它的价值。
2. 对权力的警惕:小说中的党是一个典型的极权主义政权,它通过洗
脑、监视和恐吓等手段来控制人民。
这让我们认识到,权力往往容易滋生腐败和压迫,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防止权力滥用。
3. 对历史的反思:《1984》中的“新话”和“双重思想”等概念,让
我们思考了历史的真实性和记忆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关注历史的真实,避免被篡改和歪曲,以免重蹈覆辙。
4. 对人性的思考:虽然小说中的党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来剥夺人们的人
性,但温斯顿仍然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爱情。
这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力量,即使在最黑暗的环境中,人们仍然可以坚守自己的信念。
《1984》是一部具有深刻思考和警示意义的作品,它让我们更加珍视
个人自由,警惕权力滥用,关注历史真实,以及坚守人性。
希望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智慧,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一九八四》读后感_《一九八四》读书笔记五篇

《一九八四》读后感_《一九八四》读书笔记五篇《一九八四》读后感1但是对我来说,它已经不是乌托邦,而是历史了,这是1984给王小波留下的印象。
对于一个经历过文化革命,在每一篇文章里的每一个字句里都散发着对思维自由与快乐的渴望的人来说,这本书在1980年给予他的感受想必是震惊与彷徨中又带点唏嘘。
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这是美国时代周刊对1984以及动物农场的评价,注意其中的一个词,自由,到底什么是自由,它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意义又在于何处。
至少我认为,在1984中,这种自由是思想及言论在不直接触犯他人利益前提下异于他人的许可,及思想的自由,追求自认为正确的真理的自由,不管它客观上是否正确,但是你不得反对人家去思考,去发表。
也就像其中所说的,所谓自由就是可以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
毫无疑问1984中的世界是对这种自由抹杀的极端反例,政府利用各种方法,近乎于残酷的把人的思想方式彻底扭转,只会接受和彻底认同,个体的思维不复存在,真正的思想只存在于统治阶级的脑海中。
不得不说,1984是集权统治的完美典范,把整个社会完美控制在对于对统治阶级最有利的状态之下,极端稳定且易于控制,并且这种稳定在统治者不改变自己做法维护这种秩序的情况下我认为它几乎是不可能被打破的,因为作者在书中总结了推翻统治阶级的几种状况,首先他把社会分成了三个阶层,上,中,下,上即为统治阶级,而中则以认为是满足了温饱问题还有余力的人,而下,则是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人,而被推翻统治,作者认为有四种状况,一种是出现一个强大的中等人集团对其进行推翻,一种是自身失去统治意志,一种是残酷的统治让下等人觉得无论如何也无法生存从而进行反抗,一种是社会外部力量,简单来说就是强力的侵略导致权力的丧失。
而我对自身失去统治意志的理解是统治阶级自身的内部斗争,对强大的中等人集团出现的理解是当民众在物质上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民众将会去思考当权者存在的意义所在,而不是像曾经一样向野兽一般蒙昧的只顾工作,而当他发现统治者的存在对他的生存来说没有多大意义反而带来一些束缚之后将会反抗,而这种反抗将基于思维上的自由,因为他们不是无产阶级,他们在已经有了自己资产的情况下而冒着更大的风险区革命,为的必定是更加高层次的东西,比如制度的改革,活者自由而不是像物质条件供给不足时为生存而斗争,也就是下等人的反抗,这反而更加恐怖。
《1984》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1984》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1984》读后感1读了乔治奥威尔的《1984》我才第一次知道“反乌托邦”小说。
乌托邦是人类思想意识中最美好的社会,人人平等、没有压迫、就像世外桃源。
而反乌托邦就是指充满丑恶与不幸之地。
这种社会表面上充满和平,但内在却充斥着无法控制的各种弊病,如阶级矛盾、资源紧缺、犯罪、迫迫害等,刻画出一个令人绝望的未来。
《1984》正是描绘了这么一个幻想的社会,作品刻画了人类在极权主义社会的生存状态,作者以先知般冷峻的笔调勾画出人类阴暗的未来,令读者心惊肉跳。
在这个人人被“老大哥”洗脑的社会里,亲人朋友之间互相揭发,甚至儿童都可以向组织告密自己的父亲所说的言论。
所有人性向往的美好都是罪恶,必定要被扼杀。
温斯顿和茱莉亚没有相遇之前,文章的色调是灰色阴暗潮湿的,而两人产生爱情之后,乌云背后仿佛透出一丝阳光。
在黄昏的小屋里,窗外夕阳的光芒投射在他们的身上,外面有一个洗衣妇人的歌声。
那样的时刻,那样的爱情,它真实地存在,不容抗拒,是极寒的世界里可怜的一点温情。
他们都知道这样的时光不会长久,但是从此复活的人性之光照亮在阴暗的头顶,这缕阳光一直支撑着温斯顿对茱莉亚的忠贞,被俘后严刑拷打都不出卖茱莉亚,直到他最恐惧的老鼠出现。
背叛了茱莉亚他就获得了自由。
自由即奴役。
奴役即自由。
老大哥完成了他的自圆其说,成功的又洗脑了一个人。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阅读时我一直在想,第二句话为什么不是“奴役即自由”。
后来明白,在那个时代,廉价的自由已然泛滥,奴役才是被摆上台面的民众所需,也是最终目的。
人民最终的麻木和奴性才是极权统治者最终想要得到的结果。
《1984》警醒我们,权利运用不当会导致可怕的结果。
《1984》读后感2《1984》这本书可以说是科幻小说类中的一朵奇葩,与其他大多数同类型的书不同,度过这本书之后,它给我的感受不是震撼,而是恐惧与悲伤。
作为一本想象未来的小说,作者乔治·奥威尔早在1948年就完成了它。
欧美文学课程论文《1984》读后感(5篇)

欧美文学课程论文《1984》读后感(5篇)第一篇:欧美文学课程论文《1984》读后感欧美文学----《1984》读后感《1984》是我很早就听说过的一部作品,很高兴能够在王老师的欧美文学课上再去认识这样一部带有反乌托邦色彩的政治预言小说。
两周的的枕边时间带着《1984》的深深思考而入睡,作者奥威尔突出对现实的关注,用真实的笔触揭发乌托邦与现实的矛盾,让我们了解极权主义的危害和对乌托邦思想的反思。
这部作品不单单是文学上的闪光点,更像是西方政治史中的一道闪电,惊醒沉睡的世人,也震惊着半个多世纪后的我们。
Part1认识奥威尔,其人、其事、其书本书的作者乔治奥威尔,是一名英国记者、小说家、散文家和评论家,由于童年耳闻目睹了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尖锐的冲突,他便十分同情悲惨的印度人民,这无疑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了一些思想基础。
在著书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作者始终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笔审视和记录着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作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预言,被称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
在奥威尔眼里,语言是掩盖真实的幕布,粉饰现实的工具,蛊惑民心的艺术。
他坚信,“在一个语言堕落的时代,作家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在抵抗暴力和承担苦难的意义上做一个永远的抗议者。
” 《1984》则是他的最知名的代表作之一。
作为“反乌托邦三部曲”其一的作品,作者先是描绘了一个在极权专制的、令人窒息的社会形态下的一个小人物的点滴生活琐事,从而折射出他所处的整个时代大背景,以“以小见大”的写法,构思巧妙,着实引人深思。
《一九八四》中,他以先知般冷峻的笔调勾画出人类阴暗的未来,击破了乌托邦一派的幻想,令读者心中震颤。
而悲喜剧巧妙地融为一体的手法,使作品具有极大的张力。
Part2 关于《1984》的内容解读《1984》以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的社会主义社会为原型,构造了一幅人民生活在集权之下,却浑然不知的的行尸走肉般的生活。
在这本书中,世界被三大国分割——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
《1984》读后感(三篇)

《1984》读后感(三篇)第一篇这本书是乔治·奥威尔创作的一部重要的政治小说,描绘了一个极权主义社会的可怕景象。
通过主人公温斯顿的视角,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斥着监控、思想控制和虚假宣传的世界。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让我感受到了温斯顿内心的痛苦和反抗。
他对体制的怀疑和追求自由的渴望让我动容。
在这个充满恐惧和压迫的社会中,温斯顿的勇气和坚持让人敬佩。
同时,这本书也引发了我对现实社会的思考。
我开始反思现代社会中的权力集中和信息控制。
我们是否存在类似于《1984》中的问题?这本书激发了我对隐私和自由的珍视,也使我更加警觉地看待权力滥用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读完《1984》后,我深深地被温斯顿的故事所触动。
这是一本极具思想性和警示作用的书籍,它让我思考了个人权力与自由的关系,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权益。
第二篇《1984》这本小说给了我强烈的震撼。
故事背景是一个完全被政府控制的社会,所有的行为和思想都受到监视和控制。
这种极权主义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迫,令人窒息。
通过主人公温斯顿的眼睛,作者展示了这个还未发生的世界,令人恐惧而又警醒。
温斯顿作为一个思想叛逆者,试图寻找自由和真相。
他的勇气和坚持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整个故事中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比如思想罪、虚假历史、智能监视等。
这些细节让我对现代社会中的权力滥用和信息控制有了更加敏锐的认识。
这本书引发了我对自由和隐私的思考,使我更加珍惜自己的权益。
《1984》是一本强烈触动人心的小说,它让我意识到权力的危险和价值。
通过这本书,我明白了自由和真相的珍贵,并决心捍卫自己的权益。
第三篇《1984》是一本让人深思的小说。
它通过对极权主义社会的描绘,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充满恐惧和压迫的世界。
这本书通过主人公温斯顿的经历,揭示了权力滥用的危险。
在这个社会里,个人的思想和行为都受到极限的控制,集体主义和统治无处不在。
作者巧妙地通过温斯顿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的丑陋和荒诞。
1984读后感(精选30篇)

1984读后感(精选30篇)1984 篇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是一本让人读后觉得荡气回肠的书,这是一首英雄的颂歌。
本书所描写的是以俄国十月革命为背景的一个传奇人物——保尔·柯察金。
所描述的事件发生于19xx年直到30年代初那一段历史时期。
保尔·柯察金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中心人物,也是书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他是在老布尔什维克朱赫莱的影响下从自发战斗走向自觉战斗的。
在战斗中他懂得了不平等生活的社会根源,懂得了要想推翻旧世界必须成为“勇敢坚强的阶级弟兄”和“坚决斗争的钢铁战士”。
在积极投身保卫苏维埃政权的伟大斗争中,他认识到,一个人只有和祖国联系在一起时,才会创造出奇迹。
他曾说:“我赞成那种认为个人的事情丝毫不能与集体的事业相比的革命者。
”本书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解释这部作品的标题时说:“钢是在烈火里燃烧、高度冷却中炼成的,因此它很坚固。
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斗争中和艰苦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中从不灰心丧气。
”作者在塑造保尔这一形象时,用内心独白、书信、警句,揭示了这一形象的内心的全部复杂性和成长过程。
保尔的形象是社会主义青年一代中最光辉最典型的代表。
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形式来看,这部小说都可以称为30年代的苏联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而就它对读者影响的力量和深度来说,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同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塑造的“保尔精神”对人们的影响也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的。
拿我国来说,八十年代起我国迈入了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同保尔那个时代的具体内容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我们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任务,也有一大堆新的问题需要解决。
现实生活不再要求我们像保尔当年那样一天发起十七次冲锋去攻占一个城堡,也不再要求我们在身患伤寒的情况下踩着寒冷彻骨的烂泥去修建小铁路。
但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进军中,保尔的那种为人类的进步和解放而无私奉献的精神;那种把崇高理想和每一个具体行动结合起来,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那种不畏任何艰难险阻,百折不挠,勇于进取,艰苦创业的精神;那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却仍然是时代的最强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4》读后感800字
阅读之前,除了听过书名,我对这本书一无所知。
我以为它是写某个地方真实的1984年。
这是英国左翼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出版的长篇政治讽刺小说。
作者似乎有贯穿未来的眼睛,提前预知了后世的场景。
虽然是1949年写的,有些话放到现在依然适用。
自由就是奴役。
战争就是和平。
无知就是力量。
整本书很压抑。
恐惧,仇恨,痛苦,饥饿,冰冷,劣质,污秽,监视,叛徒,思想犯,这些词主导了《1984》。
说说我印象最深的三个部分吧。
温斯顿和茱莉亚被抓的那个场景。
“你们已经死了”读到这一句,我感觉我自己的五脏六腑也跟着结了冰。
思想警察逮捕了他们。
前文奥布莱恩刚以兄弟会联络人的名义跟他们接触过,说可能兄弟会会需
要他们牺牲,有时会受尽折磨,还可能会改变面貌。
我幻想着,抓捕他们也许是兄弟会玩的把戏,只是要考验他们的忠诚度而已,放心,都是自己人,没什么大事。
可是越读到后面越绝望。
奥布莱恩不是兄弟会的联络人,他把自己伪装成戈德斯坦的追随者,只是为了引温斯顿上钩。
温斯顿在狱中看到自己不成人形只剩骷髅骨架的样子,倒在凳子上失声痛哭。
把好好的一个人折磨到只剩一具头皮骨架,把一个人所有的尊严全部击碎,再让他看清自己的衰败的样子,把他的内心全部击垮。
有个书友马宽说的很好“一度因摸索到了人性的真义而自视甚高,忽然发现自己却是如此残破衰老的身躯。
巨大的反差,瞬间的打击,可能一下子就击破了温斯顿的心理防线。
伺机而动的奥布莱恩在这条裂缝上穷追猛打,还在探索阶段的温斯顿可能就此被攻陷了。
”
101号房,温斯顿喊出那句“给茱莉亚用刑!我不在乎你们对她做什么,总之不是我,不是我!!”奥布莱恩说过,如果温斯顿是人类,那他是最后一个人,他身上还有人性。
在看到自己骷髅骨架的身体,一度崩溃的温斯顿依然自豪的一件事,“我没有背叛茱莉亚”。
即使在无尽的拷打下把所有关于茱莉亚的事情都和盘托出了,他依然爱着她,那份爱贯彻始终。
可是在巨大的恐惧面前,温斯顿喊出了“给茱莉亚用刑!”到这里,最后的一个人也死了,人性失守了。
“你只在乎自己,从那以后,你再也不会对他人感同身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