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读后感
1984读书心得

1984读书心得《1984》是一部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政治预言小说。
本书作于1945年。
要紧描写了一种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下人民的生存状态和社会状态,在此分享读书心得。
下面是查字典范文小编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1984读书心得,欢迎大伙儿阅读。
1984读书心得篇1温斯顿忽然转过身来。
这时他差不多使自己的脸部现出一种安详乐观的表情,在面对电幕的时候,最好是用这种表情。
P15当我看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就在想,我们如今的社会有时也是这样吧,太多的人在社交场所都有着一副面具,他们切换这副面具又是那么自然、那么迅捷,看起来他们从来没有过两副面孔一样。
而在《1984》中,这种别同面孔的切换又是更加令人悲哀的,在那个世界里,真正的聪慧人,才需要如此的两幅面孔。
温斯顿的第一篇日记P18~P19在温斯顿的日记里描写了一般群众在观察录像时的残忍的笑声,那个录像是一具身材胖肥的难民在乘船的时候在地中海某处遭到空袭,他降到水里,笨拙的身子在水里浮沉,后来他被直升机发觉,全身中了数别清的枪,染红了海水,悲惨的死去。
这种残忍的笑让我想起鲁迅先生当年在日本留学的所见,这是一种深切的悲哀。
有个面目英俊、外表凶猛的九岁男孩从桌子后面跳了出来,用一支玩具自动手枪对准他,旁边一具比他大约小两岁的妹妹也用一根木棍对着他,他们两人都穿着蓝短裤、灰衬衫,戴着红领巾,这是青年侦察队的征服。
温斯顿把手举过脑袋,心神别安,因为这个男孩的表情凶猛,看起来别彻底是一场游戏。
P30在我的印象中,童年有一具特别喜欢的扮演游戏,算是好人坏人,能选到好人的总是自豪又欢愉,选到坏人的也会嘻嘻哈哈的配合玩耍,但每个人脸上的神情,说到底,基本上童确实欢笑。
但是在这个地方,青年侦察队别是一场游戏,他们让孩子成了侦查员,去侦查与自己最亲近的亲人,去端起枪支指向他人,去残忍的做一些别该是孩童做的情况并以此来猎取荣誉。
这些孩子也真正的失去了孩子应有的纯真与善良。
思想罪可不能带来死亡。
读书心得《1984》

读书心得《1984》
《1984》是乔治·奥威尔所著的一本备受赞誉的反乌托邦小说。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读书心得:
首先,这本书以极端的方式展示了一个极权主义社会的恐怖景象。
通过描述一个普通人在这个高度控制和监视的社会中的生活经历,书中揭示了权力对于个体自由和思想的摧残。
无处不在的监控、思想操控和历史篡改,使人们失去了隐私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种社会给人一种压抑和绝望的感觉。
其次,书中的主人公温斯顿试图逃离这个极权统治的世界,追求自由和真实。
他对于社会现状的质疑和反抗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然而,他最终还是被完全吞没,表明了集权政权对于个体的无情打压和精神摧毁。
这让人深刻思考权力与个体自由之间的较量,以及个体在这个过程中的力量和无力。
最后,这本书对于探索真理和守护自由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思考。
通过对权力机构的揭露和对人性的探讨,书中呼吁人们保持警惕,坚守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
它提醒我们要时刻反思和质疑社会的现状,不被主流思想所左右,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它也提醒我们珍惜自由和隐私,不断为之奋斗。
总的来说,读完《1984》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本小说通过对极权主义社会的描绘,引发了我对自由、思想自主和权力滥用的思考。
它警示我们不要对权力盲目妥协,同时也呼唤我们每个人要保持警醒,勇敢捍卫自由和真理。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1984》都有着重要的警示作用,值得大家一读。
《1984》》读后感

《1984》读后感
《1984》是乔治·奥威尔创作的一部反乌托邦小说,讲述了一个被极
权主义统治的未来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个人的自由和尊严被完全剥夺,人们生活在对党的无条件忠诚和对领袖的盲目崇拜之中。
读完这部小说,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1. 对个人自由的珍视:《1984》让我们意识到个人自由是多么的宝贵。
在小说中,主人公温斯顿试图反抗党的统治,寻求真实的历史和真相,但最终却被残酷的现实所击败。
这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实生活中的个人自由,不要因为一时的安逸而忽视它的价值。
2. 对权力的警惕:小说中的党是一个典型的极权主义政权,它通过洗
脑、监视和恐吓等手段来控制人民。
这让我们认识到,权力往往容易滋生腐败和压迫,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防止权力滥用。
3. 对历史的反思:《1984》中的“新话”和“双重思想”等概念,让
我们思考了历史的真实性和记忆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关注历史的真实,避免被篡改和歪曲,以免重蹈覆辙。
4. 对人性的思考:虽然小说中的党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来剥夺人们的人
性,但温斯顿仍然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爱情。
这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力量,即使在最黑暗的环境中,人们仍然可以坚守自己的信念。
《1984》是一部具有深刻思考和警示意义的作品,它让我们更加珍视
个人自由,警惕权力滥用,关注历史真实,以及坚守人性。
希望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智慧,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读一本书读后感13篇

读一本书读后感13篇1.《1984》 -- 奥威尔最近读完了奥威尔的经典之作《1984》,这是一本揭示了极权主义和思想控制的恐怖之作。
通过描述一个极权主义社会中主人公温斯顿的生活,小说向我们展示了权力如何腐蚀人性,以及思想自由的重要性。
阅读完《1984》,我深感现代社会中隐私的重要性和人们对于真相的追求。
2.《了不起的盖茨比》 -- 斯科特·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通过一个经典而复杂的故事,揭示了财富、伪装和爱情的暗面。
故事中的盖茨比追求着被他爱着的女人黛西,却被现实和社会的虚伪深深伤害。
这本书让我思考了金钱对于人性的影响,以及爱情和社会的矛盾。
3.《追风筝的人》 -- 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是一部动人的故事,讲述了阿富汗男孩阿米尔和他的朋友哈桑之间的复杂关系。
小说以阿富汗动荡时代为背景,展现了友谊、背叛和救赎的主题。
通过读这本书,我对于人性的复杂性和亲情的珍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4.《傲慢与偏见》 -- 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是一本经典的爱情小说,也是我最喜欢的经典之一。
小说通过伊丽莎白·班内特的视角,讲述了她与达西先生之间几经波折最终走到一起的故事。
这本书教会了我要看清事物的本质,不应被外表和先入为主的印象所蒙蔽。
5.《时间简史》 -- 史蒂芬·霍金《时间简史》是一本科普读物,讲述了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对于宇宙起源、演化和时间等概念的思考。
这本书虽然内容极其复杂,但霍金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了科学理论,让我对宇宙的奥秘和科学的无限可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6.《1984》 -- 奥威尔(再次阅读)再次阅读《1984》,我发现自己对书中所揭示的思想控制和权力腐败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奥威尔对于极权主义的揭示和质问,让我对于个人权力的滥用和社会中的公平正义有了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7.《杀死一只知更鸟》 -- 哈珀·李《杀死一只知更鸟》是一本寓言式的小说,以童年回忆的方式讲述了种族歧视和人性善恶的故事。
《一九八四》读后感_《一九八四》读书笔记五篇

《一九八四》读后感_《一九八四》读书笔记五篇《一九八四》读后感1但是对我来说,它已经不是乌托邦,而是历史了,这是1984给王小波留下的印象。
对于一个经历过文化革命,在每一篇文章里的每一个字句里都散发着对思维自由与快乐的渴望的人来说,这本书在1980年给予他的感受想必是震惊与彷徨中又带点唏嘘。
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这是美国时代周刊对1984以及动物农场的评价,注意其中的一个词,自由,到底什么是自由,它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意义又在于何处。
至少我认为,在1984中,这种自由是思想及言论在不直接触犯他人利益前提下异于他人的许可,及思想的自由,追求自认为正确的真理的自由,不管它客观上是否正确,但是你不得反对人家去思考,去发表。
也就像其中所说的,所谓自由就是可以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
毫无疑问1984中的世界是对这种自由抹杀的极端反例,政府利用各种方法,近乎于残酷的把人的思想方式彻底扭转,只会接受和彻底认同,个体的思维不复存在,真正的思想只存在于统治阶级的脑海中。
不得不说,1984是集权统治的完美典范,把整个社会完美控制在对于对统治阶级最有利的状态之下,极端稳定且易于控制,并且这种稳定在统治者不改变自己做法维护这种秩序的情况下我认为它几乎是不可能被打破的,因为作者在书中总结了推翻统治阶级的几种状况,首先他把社会分成了三个阶层,上,中,下,上即为统治阶级,而中则以认为是满足了温饱问题还有余力的人,而下,则是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人,而被推翻统治,作者认为有四种状况,一种是出现一个强大的中等人集团对其进行推翻,一种是自身失去统治意志,一种是残酷的统治让下等人觉得无论如何也无法生存从而进行反抗,一种是社会外部力量,简单来说就是强力的侵略导致权力的丧失。
而我对自身失去统治意志的理解是统治阶级自身的内部斗争,对强大的中等人集团出现的理解是当民众在物质上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民众将会去思考当权者存在的意义所在,而不是像曾经一样向野兽一般蒙昧的只顾工作,而当他发现统治者的存在对他的生存来说没有多大意义反而带来一些束缚之后将会反抗,而这种反抗将基于思维上的自由,因为他们不是无产阶级,他们在已经有了自己资产的情况下而冒着更大的风险区革命,为的必定是更加高层次的东西,比如制度的改革,活者自由而不是像物质条件供给不足时为生存而斗争,也就是下等人的反抗,这反而更加恐怖。
《1984》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1984》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1984》读后感1读了乔治奥威尔的《1984》我才第一次知道“反乌托邦”小说。
乌托邦是人类思想意识中最美好的社会,人人平等、没有压迫、就像世外桃源。
而反乌托邦就是指充满丑恶与不幸之地。
这种社会表面上充满和平,但内在却充斥着无法控制的各种弊病,如阶级矛盾、资源紧缺、犯罪、迫迫害等,刻画出一个令人绝望的未来。
《1984》正是描绘了这么一个幻想的社会,作品刻画了人类在极权主义社会的生存状态,作者以先知般冷峻的笔调勾画出人类阴暗的未来,令读者心惊肉跳。
在这个人人被“老大哥”洗脑的社会里,亲人朋友之间互相揭发,甚至儿童都可以向组织告密自己的父亲所说的言论。
所有人性向往的美好都是罪恶,必定要被扼杀。
温斯顿和茱莉亚没有相遇之前,文章的色调是灰色阴暗潮湿的,而两人产生爱情之后,乌云背后仿佛透出一丝阳光。
在黄昏的小屋里,窗外夕阳的光芒投射在他们的身上,外面有一个洗衣妇人的歌声。
那样的时刻,那样的爱情,它真实地存在,不容抗拒,是极寒的世界里可怜的一点温情。
他们都知道这样的时光不会长久,但是从此复活的人性之光照亮在阴暗的头顶,这缕阳光一直支撑着温斯顿对茱莉亚的忠贞,被俘后严刑拷打都不出卖茱莉亚,直到他最恐惧的老鼠出现。
背叛了茱莉亚他就获得了自由。
自由即奴役。
奴役即自由。
老大哥完成了他的自圆其说,成功的又洗脑了一个人。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阅读时我一直在想,第二句话为什么不是“奴役即自由”。
后来明白,在那个时代,廉价的自由已然泛滥,奴役才是被摆上台面的民众所需,也是最终目的。
人民最终的麻木和奴性才是极权统治者最终想要得到的结果。
《1984》警醒我们,权利运用不当会导致可怕的结果。
《1984》读后感2《1984》这本书可以说是科幻小说类中的一朵奇葩,与其他大多数同类型的书不同,度过这本书之后,它给我的感受不是震撼,而是恐惧与悲伤。
作为一本想象未来的小说,作者乔治·奥威尔早在1948年就完成了它。
《1984》读后感

《1984》读后感
《1984》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于 1949 年出版的反乌托邦小说,讲述了一个被极权主义政府统治的未来社会。
这个社会充满了监视、控制和思想改造,人们的自由和个性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1. 令人窒息的氛围: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那个被极权主义笼罩的社会的压抑和恐怖。
人们生活在恐惧之中,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甚至连最基本的隐私都没有。
2. 对人性的探讨:小说中的主人公温斯顿是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但在极权主义的压迫下,他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在极端的环境下,人性是多么的脆弱和容易被扭曲。
3. 权力与自由的关系:书中极权主义政府对人民的控制达到了极致,而人民却失去了自由。
这让我思考起权力与自由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保障自由的前提下,合理地运用权力。
4. 现实意义:《1984》虽然是一部虚构的小说,但它所反映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
例如,政府对信息的控制、对异见人士的打压等。
这让我意识到,我们需要时刻警惕极权主义的威胁,保护好自己的自由和权利。
阅读《1984》是一次令人震撼的体验。
这部小说让我对权力、自由、人性等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自由和权利。
我相信,这部作品将继续启发和影响着更多的读者,让他们对社会和人类的未来进行深入思考。
欧美文学课程论文《1984》读后感(5篇)

欧美文学课程论文《1984》读后感(5篇)第一篇:欧美文学课程论文《1984》读后感欧美文学----《1984》读后感《1984》是我很早就听说过的一部作品,很高兴能够在王老师的欧美文学课上再去认识这样一部带有反乌托邦色彩的政治预言小说。
两周的的枕边时间带着《1984》的深深思考而入睡,作者奥威尔突出对现实的关注,用真实的笔触揭发乌托邦与现实的矛盾,让我们了解极权主义的危害和对乌托邦思想的反思。
这部作品不单单是文学上的闪光点,更像是西方政治史中的一道闪电,惊醒沉睡的世人,也震惊着半个多世纪后的我们。
Part1认识奥威尔,其人、其事、其书本书的作者乔治奥威尔,是一名英国记者、小说家、散文家和评论家,由于童年耳闻目睹了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尖锐的冲突,他便十分同情悲惨的印度人民,这无疑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了一些思想基础。
在著书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作者始终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笔审视和记录着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作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预言,被称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
在奥威尔眼里,语言是掩盖真实的幕布,粉饰现实的工具,蛊惑民心的艺术。
他坚信,“在一个语言堕落的时代,作家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在抵抗暴力和承担苦难的意义上做一个永远的抗议者。
” 《1984》则是他的最知名的代表作之一。
作为“反乌托邦三部曲”其一的作品,作者先是描绘了一个在极权专制的、令人窒息的社会形态下的一个小人物的点滴生活琐事,从而折射出他所处的整个时代大背景,以“以小见大”的写法,构思巧妙,着实引人深思。
《一九八四》中,他以先知般冷峻的笔调勾画出人类阴暗的未来,击破了乌托邦一派的幻想,令读者心中震颤。
而悲喜剧巧妙地融为一体的手法,使作品具有极大的张力。
Part2 关于《1984》的内容解读《1984》以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的社会主义社会为原型,构造了一幅人民生活在集权之下,却浑然不知的的行尸走肉般的生活。
在这本书中,世界被三大国分割——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4》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984》读后感
文/洋向阳H
初次接触这本书是九月,同事看完感叹说非常好看,夸得非常动人,经不起诱惑,看完《阿特拉斯耸耸肩》借阅了下。
捧到手里认真读了几页,被作者的写作手法深深吸引,随后自己买了《1984》和《动物农场》。
当时《1984》不在书单范畴,买的要阅读的书到了,就暂时放下《1984》,先读别的书。
后来连叔也推荐了这两本书。
所以看完10月书单,这个月重新拿起这本书,可能是看的时候心不静,再拿起这本书却没有初次捧起这本书的感觉,读的也不认真。
《1984》是反乌托邦小说,1984反的是思想,党想控制所有人的思想,主人公温斯顿在党的单位工作,负责篡改真实事件,把所有真实事件都篡改成党想要表达的思想。
不同的是,温斯顿身在曹营心在汉,在党工作,却有自己独立的思想。
思想最不是死亡,思想最本身就是死亡。
战争即和平
自由即奴役
无知即力量
小说分三部,第一部阐述温斯顿自己的想法,他暗恋她们单位的
黑头发女生茱莉亚。
老人家想控制所有人的思想,温斯顿始终相信人的思想是自由的,不会被人所控制。
可人生来空白,思想是在成长中建立的,在物质和经历的基础上,我们思索。
我究竟被控制了多少。
我的判断,我的对错,我的认知极受人影响,这我知道。
明显的东西、朴素的东西、真理,都必须捍卫到底。
自知之明就是真理,坚持到底吧!
第二部在一个夜晚,茱莉亚递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爱你”,后来他们创造机会见面、约会,他们租了一个房子,房子很脏、很乱,但在那间出租屋里他们是自由的。
然而,他们还是被上司奥布莱恩抓捕。
第三部温斯顿被关在小黑屋,受尽肉体和思想上的折磨,毅力坚强的温斯顿没有屈服。
奥布莱恩给温斯顿套上了一个面罩,铁门打开老鼠会进入面罩撕咬他,他将痛苦的死去。
最后一刻,温斯顿喊出了茱莉娅的名字,铁门关上了,他出卖了茱莉娅,老人家赢了,党赢了,党用权利压迫群众达到了他的目的。
才疏学浅,文化底蕴不足,这本书还有很多别的观点没认真读到、体会到,给书一个好评,给自己一个差评。
你没有认真看写读后感,这个读后感将毫无意义。
说不定你体会的东西还是错误的,这是对自己的不负责!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