坂本龙一:终曲电影观后感及影评【五篇】
坂本龙一的经典作品

坂本龙一的经典作品坂本龙一(Ryuichi Sakamoto)是一位日本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制作人和演员。
他的作品涵盖了不同的音乐风格,如电子音乐、古典音乐、世界音乐和电影原声等。
以下是一些坂本龙一的经典作品:1. 《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1983年)电影《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的原声音乐。
这部电影讲述了在二战期间,英国军官在日本战俘营的生活。
坂本龙一不仅为电影创作了原声音乐,还在电影中扮演了一名日本军官。
2. 《B-2 Unit》(1980年)这是坂本龙一的第二张个人专辑,以其实验性和前卫的电子音乐而受到好评。
3. 《Thousand Knives》(1978年)坂本龙一的个人首张专辑,展示了他在音乐创作上的独特才能,以及对电子音乐的激情。
4. 《The Sheltering Sky》(1990年)电影《遮蔽的天空》的原声音乐。
这部电影改编自保罗·鲍尔斯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对美国夫妇在北非的沙漠中寻找人生意义的故事。
5. 《The Last Emperor》(1987年)电影《末代皇帝》的原声音乐。
这部电影赢得了九项奥斯卡奖,包括最佳原创音乐。
坂本龙一与大卫·拜恩和康基·石坂共同创作了这部电影的音乐。
6. 《async》(2017年)这是坂本龙一的第19张个人专辑,展示了他在音乐创作上的成熟与深度。
这张专辑受到了广泛的好评,被认为是他近年来最佳的作品之一。
除了这些经典作品,坂本龙一还参与了许多其他音乐项目,如与大卫·西尔瓦尼合作的《Forbidden Colours》(1983年),以及与Yellow Magic Orchestra(YMO)的合作等。
总的来说,坂本龙一的音乐作品丰富多样,广受全球乐迷喜爱。
生命终曲影评

生命终曲影评
生命终曲影评:生命终曲里只有活着的人才会想自己会如何死去!而几乎所有临死之人想得都是怎么活下去。
生命终曲前者,在著名的让两个陌上人快速爱上对方的36个问
题中,就有一个是问“你有没有想过自己会如何死去?”每当想起这个测试我就会考虑这个问题;还有就是当年无意得知晋江文学上的一位文笔了得的有名作者车祸突然去世,当时还在连载的小说也就此夭折,也触发我思考这个问题。
生命终曲死亡最让人恐惧就是因为“未知”和“不确定”。
影片里的人,虽然尽力笑着,但我从她们眼神里看到的都是恐惧、无助、不甘、不舍。
生命终曲中“活得更久”还是“活得更好”,是作为一个人要面临的选择,也是作为亲人要选择的,同时作为医生也要做出选择——后两者更取决于前者“个人”的态度。
姑息疗法(palliative care)相对于过度治疗,后者只不过是掌握了现代医学手段的医生,为延长生命提供了更多可能;然而前者虽然保守,才是更自然、更人性的,因为死亡本来并不是医学问题,而恰恰是人性问题——你到底怎么看待生命?你希望自己活着的每一天
是以何种方式来渡过?并且,你希望自己怎样死去?
逃避死亡是人的天性,其实,死亡也是人的天性。
就算做不到与“死亡”做朋友,但至少,不必做敌人,不必逃避,因为它是生活最自然的一部分。
音乐即自由读后感

音乐即自由读后感坂本龙一,这名字就像是音乐界的一颗魔法星星。
他的这本书呀,没有那种端着架子的学究气,就像他坐在你对面,翘着二郎腿,轻松地跟你唠他和音乐的那些事儿。
从书里能感觉到,坂本龙一的音乐之旅就像是一场没有地图的冒险。
他对音乐的热爱,那可不是一星半点,简直就是着了魔。
他不会被什么传统的音乐规则死死困住,就像孙悟空跳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一样,他跳出了那些既定的音乐框架。
比如说,他不会觉得古典音乐就该是那种高高在上、一成不变的样子。
他能把古典音乐里的元素,像拆乐高积木一样拆出来,再和现代音乐的零件拼在一起,搞出一个全新的、超级酷的音乐大玩具。
而且啊,他在书里分享的那些创作故事特别有趣。
有时候灵感就像突然闯进房间的小怪兽,吓他一跳,但又给他带来惊喜。
他可能在某个下雨天,听着雨滴打在窗户上的声音,就突然有了一个旋律的灵感,然后马上就奔到钢琴前开始捣鼓起来。
这种自由又随性的创作态度,让我觉得音乐就像是一片广阔的草原,他就像个快乐的小牧童,可以在这片草原上自由自在地放牧他的音乐灵感。
同时呢,坂本龙一也让我看到音乐和生活是紧紧绑在一起的。
他的音乐里有他对世界的观察,有他的喜怒哀乐。
他就像一个情感的魔法师,把生活中的各种情绪变成音符,然后用音乐这个魔法棒一挥,那些音符就钻进我们的耳朵,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那根弦。
比如他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也会悄悄藏在他的音乐里,像小秘密一样,等着听众去发现。
读完这本书,我就觉得自己看待音乐的眼光都不一样了。
以前我觉得音乐就是好听的旋律,是用来打发时间或者放松心情的。
但现在我明白了,音乐是一种超级自由的表达,是可以像坂本龙一那样,把自己的灵魂都揉进去的东西。
就像他说的“音乐即自由”,这不仅仅是他的音乐信仰,也像是给我们这些音乐爱好者的一把钥匙,让我们可以打开音乐世界里更多的神秘大门,在这个自由的音乐天地里尽情撒欢儿。
《坂本龙一:杰作》电影观后感

《坂本龙一:杰作》电影观后感在北京剧院聆听坂本龙一的告别音乐会,全场静谧无声,唯有轻柔流淌的钢琴声,间或夹杂着些许翻动乐谱的细微响动。
在观看与倾听之间,我仿佛踏入了一个纯粹由黑白两色构成的世界。
正如电影中的明与暗,钢琴琴键的黑与白。
当我将目光从银幕上移开时,才惊觉影片中的光影与乐曲的轻重音完美契合,剧场的空间与时间已被具象的音乐所包围,如光线下飘浮的微尘,又似沉浸于某种暗黑色的胶状物质,任由琴键勾连出呼吸与灵魂的轻微震颤。
当听到《Aqua》一曲时,我不禁潸然泪下,同时也想起了观看《怪物》时的感动。
然而,这种情感的涌动并非仅仅源于电影,更是源于乐曲所刻录的、银幕上的一切细微之物的组合。
银幕下方的字幕悄然浮现:“2020 年武汉爆发新冠疫情,坂本龙一在线上演奏此曲。
”倒数第三首曲目《三重奏》近乎于乐曲与沉默之间,平均每五秒演奏一个音符。
这首乐曲与其他四首乐曲的名字首字母组合为“Virus(病毒)”,我闭上眼睛,试图进行冥想与默哀,心中渐渐涌起悲伤,但却无法言语,唯有音符能替我表达内心的哀思。
我们从未有过这样的时刻。
然而,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需要这样的时刻。
此番在影院聆听《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心情与以往截然不同。
教授曾多次演奏这首深受听众喜爱的乐曲,以至于他曾拒绝再演奏(但最终还是会弹奏)。
在这场告别乐章中,仿佛是与多年老友重逢。
铭刻于身体的记忆在指尖恣意纷飞流淌,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弹奏这首乐曲,影院里所有人的记忆,在此刻重聚。
台下的字幕写道:“坂本龙一说,我在 30 秒内就创作出了这首乐曲的旋律。
所以,如果能让我多活1-2 分钟,我就会有新的创作。
”坂本龙一一生为数部电影创作配乐,他的艺术贡献不仅在于音乐领域,还在于电影界。
当声音融入电影的那一刻,电影便获得了崭新的生命。
它刻录下现实世界的幽灵,拥有了超越时间与空间限制、倾诉情感与超越言语之物的声音。
影片与演奏结束后,字幕上出现了“艺术千秋,生命朝露”的字样。
末代皇帝影评观后感

末代皇帝影评观后感文| 赛人作者简介:五岁开始泡影院。
中国5000年历史上,比他看片更多的人,不超过十个。
而且,每一部看过的电影,他都记得清清楚楚,宛如昨日。
我第一次尝试着写影评,就是因为《末代皇帝》。
具体写的什么我忘了,好像试着就视听层面在说三道四,写着写着,就对自己产生极大的不满,直到现在,我也很少对电影技术去评头论足。
具体到看电影的情形倒记忆犹新,那是家厂矿办的影院,离我家有好几里地,我和最好的哥们是走着去走着回的。
路上,我们没有更多的交流,一致认同这是部难得的好电影之后,话题就到另一边去了。
当天晚上,那昏黄的影调就一直在脑海里转个不停,导致我望着白色的墙壁发呆时,还会出现幻觉,仿佛有一个巨大的帷蔓,被风轻轻鼓荡着。
我的那些至今尚未命名的知觉被唤醒,被一种毫无力气的丝线所拉扯,专属内心的得意与惶恐轮番上场,我应该为这写些什么,于是我从床上爬起来,拧亮了台灯,披上衣服,在日记本上,郑重其事地写下了我对这部电影的感激之情。
很久以前,我就知道有个叫贝纳尔多•贝托鲁奇的意大利共产党人,要来中国拍这部电影。
我在杂志见过他在长城上的留影,也顺便知道这是迄今惟一一部在故宫实景拍摄的影片。
在此之前,李翰祥的《火烧圆明园》也是在这取景,但拍到了太和殿的戏份,还是没有得到顺利的通行。
而在这部多国合拍的电影里,是全面开放的。
李翰祥也很想拍这个题材,他还和贝托鲁奇打了个莫名其妙的官司,李翰祥最后是输了,但他还是输气不输人地执导了《火龙》,老实说,成色不佳。
再到后来,就传来《末代皇帝》在第60届奥斯卡上所谛造的奇迹,九项提名,无一漏网。
格利高里•派克和奥黛丽•赫本双双出席,并一道颁发了最佳改编剧本奖。
正处事业上升期的梅尔•吉布森颁的是最佳摄影奖,授予了贝托鲁奇的御用,光影大师维多里奥•斯托拉罗,他上一次领奖是因为《现代启示录》。
我曾经这样评价过斯托拉罗:故宫在他的眼里,才真正“与光同尘”。
我在为我的影评集怎样取名时,一度抓耳挠腮,但一想到《末代皇帝》,就跃出了这四个字。
2019《坂本龙一:终曲》电影观后感及影评【五篇】

2019《坂本龙一:终曲》电影观后感及影评【五篇】日本“新音乐教父”坂本龙一在音乐路上走了四十多年,电影制作人Stephen Nomura Schible经过五年酝酿,终于完成纪录片《坂本龙一:CODA》,而关于观看《坂本龙一:终曲》电影的观后感及影评,小编准备了以下文章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坂本龙一:终曲》观后感影评【1】这部纪录片2018年就已经标记了想看,时隔一年多,赶在了2019年年底在大银幕上体验一番,不敢说终身难忘,至少这寒风凛冽的冬日里,出了影院那刺骨的冰冷莫名有了温度。
安贞UME艺联院线联盟导演亲临现场,映后做了简短的交流,时间原因,匆匆离场。
现在回想起来,第一次知道坂本龙一这个名字,是从《末代皇帝》开始的。
事实上,在这之前他的名字就已经如雷贯耳了,时至今日,我真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纪录片开场他在反核运动中弹奏圣诞快乐劳伦斯的时候,我第一次默默落泪,不知道被什么神秘的力量俘获了灵魂,那种音符就好像我暌违多年的挚友,完全不亚于李安见到伯格曼时的激动。
我下意识地瞟了眼邻座,还好邻座两观众睡着了,大家工作那么辛苦,影院睡觉也很常见,心头掠过一丝安慰,因为我虽然比较感性,比较敏感,但通常我很少在影院如此失态,一般只有我独自一个人深夜在自己的房间里看电影才会垂泪,因为那是属于我一个人的世界,在影院这样的座无虚席的公共场合,开场不到10分钟就默默垂泪还真的是史无前例。
想起了以前说过的一句话,看两个人灵魂是否相通,就看他们的音乐品味有多少相似度。
他罹患癌症,认真刷洗着每一颗牙齿,认真吞咽每一粒药,认真接受治疗,他怜惜生命,但又不想因为疾病而耽误工作,一周离开音乐就好像身体里流水了水分一样。
他的足迹遍布911、福岛、北极、非洲,人类能触及的地方,都是他探索音乐的圣地。
那些如数家珍的电影大师们把命题作文甩给他,原本这样的要求对音乐创作来说是限制和不自由,但他依旧在30分钟内修改好了曲子,达到了导演的要求。
坂本龙一 三重奏观后感

坂本龙一三重奏观后感《坂本龙一三重奏》是一部融合了现代音乐和传统乐器的音乐电影。
观看完这部电影,我深受震撼和触动,让我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我被电影中的乐器演奏技巧所震撼。
片中坂本龙一和他的两位合作伙伴在舞台上激情四溢地演奏着各自的乐器,他们的技巧之高超令人称奇。
无论是钢琴的键盘手指的灵活的跳动,大提琴的弓与弦线的完美配合,还是鼓的节奏的准确有力,他们都将自己灵魂中对音乐的理解完美地表达了出来。
他们的演奏技巧不仅令人赞叹,也让我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和力量。
其次,我被电影中的音乐创作所感动。
坂本龙一通过电影中的三重奏的形式,展现了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的才华和想象力。
他将现代音乐与传统音乐相结合,创造了独特而富有创意的音乐作品。
从简单的鼓点到复杂的和声,从缓慢的旋律到急促的节奏,他通过音乐向观众传递出自己对世界的思考和情感的表达。
他的音乐不仅令人振奋,也令人沉思。
最后,我对这部电影的视觉效果赞叹不已。
电影通过镜头的运用和画面的处理,将音乐和视觉融为一体。
从舞台上的演奏者的手指、面部的细微表情,到观众们投入音乐的狂喜的眼神、跟随音乐共鸣的身体舞动,片中每一个细节都展现出了音乐的魅力。
此外,电影中的一些特殊的画面语言也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例如用镜子将观众的视角倒影到舞台上,让观众与音乐家们共同感受音乐的力量。
通过观看《坂本龙一三重奏》,我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音乐不仅仅是乐器的演奏,更是一种表达情感、思考人生、沟通心灵的方式。
音乐家们的演奏技巧、音乐的创作和音乐与视觉的结合,都让我感受到了音乐的无限魅力和力量。
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聆听,音乐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思考和感动。
版本龙一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听后感

版本龙一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听后感一直很喜欢坂本龙一的这首曲子,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
有段时间早晚必听,刚刚看了这部电影,感觉不错,那就随便写点东西。
一来聊一聊这个电影,二来说一说这个叫坂本龙一的配乐大师。
这部电影讲的是战争快结束时日均Java岛某战俘营里的故事,故事主要围绕……(略过)。
结局就是意料之中,但我感觉不好。
剧情之外,是关于战争的反思,讲的比较少,都比较隐晦,个人感觉不同,自己理解比较好,实在,也舒服。
从人物入手吧,随便写点,随便记录下。
北野武是真的厉害,不管有没有头发,实力派的功夫真不是盖的,有时候有点陈配6斯的感觉,动作没问题,脸部也到位,只是听他说英语有点不适应,这个着实有点出戏。
印象最深的是表情戏,主要是在说“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的时候。
语言是一道沟壑,有事就需要演员的表情和动作来弥补,他说了五六遍,每一遍的表情都不一样,由高兴慢慢激动起来,开始还有点小聪明的感觉,事后证实也的却如此。
第二次说的时候多少有点哀伤的感觉,分别之际,动心一笑,真的很像陈配6斯,哈哈。
坂本龙一饰演的队长充分证实了他适合作曲而不是演电影的这一现实,这里面很多东西就不说了,只说一个吻戏那段经典,画面明显掉帧,估计当时也难为他了。
总之我一看到他就想到老头子,所幸这一部分就随便聊聊老头子吧。
电影的主题曲着实不错,念念不忘。
顺便说一下,这部纪录片是讲老头子的晚年生活的,往年轻时,一点点倒叙,时间和作品两条线一起走,交叉前进,片子也拍的有心,时间跨度长,人物细节抓的也到位。
老爷子一生作了很多配乐,纪录片里面娓娓道来,如果有机会,收这些电影一个合集,《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末代黄底》、《神鬼猎人》、《飞向太空》都是很有感觉的片子,一个人终其一生的跨度,号称是“20岁之后,就没有停过的老爷子”到时可以看看的说。
纪录片的名称叫《坂本龙一终曲》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资源的话,没有。
劳伦斯先生和大卫,两个人都是主角,奇怪的是,我只从他们身上看到战争的影子,在其他人身上都是生活化的东西,情感什么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坂本龙一:终曲电影观后感及影评【五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坂本龙一:终曲》观后感影评【1】坂本龙一坐在冰山的边缘,牵着一根绳,将录音设备沉入冰原。
这是北极的某天,冰原之下传来汩汩水流声。
“我正在垂钓声音啊”,他小声说,说完笑了。
他收集着冰川死去时的呻吟。
另一个早晨他吞下近十种形态各异的药片,用细细的牙刷反反复复的刷牙。
“生病之后我的抵抗力变得十分脆弱,随时需要保证口腔的卫生。
事实上,我后面的牙齿可能已经死掉了”,“我得小心防止复发。
能延长生命却没那么做是可耻的”。
然后他走进工作间,坐上充气保健球,继续指挥声音的舞蹈。
在上周刚结束的Tribeca电影节上,《坂本龙一:终曲》的导演带着它回到曼哈顿下城。
导演说,原本的计划是拍摄一个演奏会电影,没想到开拍的第二年,坂本确诊癌症,全面停工。
计划失去方向。
最终,连续拍摄了五年的素材剪成一个类传记的纪录片,配合着坂本先生新专辑的创作,变成这部《终曲》。
Tribeca电影节也很特别,它是911后专门成立的电影节,以Tribeca为中心。
17年前的那场浩劫的事发地离这里不远,距离坂本先生的工作室也不远。
那年听到声响的他立刻拿起相机冲上街头,拍下顷刻间颓然的文明,拍下错愕的行人,但他着重挑出了一张,是从初生的废墟前掠过的鸟----“它们会知道刚刚发生了什么吗?” 虚弱的人造物和若无其事的自然形成微妙的对立。
几天后他路过联合广场时听见有人弹唱Yesterday,突然意识到音乐已经从生活中缺席了整整一周,而自己竟已觉不出异常。
命题从那时就已落定:如何使作为人造物的音乐也获得永恒的可能?----既描述每个当下的丰富,又咏叹命定的残缺;----既缝补支离破碎的立场,又对诸此种种一言不发;----既使用休止符,又仿佛永远也不会结束。
东日本大震灾后,他听闻有一架钢琴扛过了海啸,赶忙上路“朝圣”。
钢琴被水泡得太久,琴弦失去张力,琴键松弛在各自的位置如犬牙。
他却见得欣喜,如获至宝。
“工业革命之后,我们把自然的形态全部按我们的意愿扭曲。
这些木头需要年年月月的机器压力才能固定成一架琴的样子。
而每过一段时间,我们会说,琴松了,音跑了,需要调琴了。
可那其实是,自然正挣扎着回到过去的形态。
那跑掉的音,是大自然修复力的鸣响。
”镜头聚焦在钢琴上流转的手与黑白色的琴键;拉远,继而入镜的是他的黑毛衣和白发,黑白与黑白交响,经过癌症的人与经过海啸的琴共鸣;再拉远,台下的一排排观众入镜。
你不会预料到那一对一的合唱其实有诸多围观者在场。
他把当下完整的自我交给众人,连带着那份孤独,以及孤独与孤独的共振。
再往前是他年轻时的飞扬,例如在拍摄《末代皇帝》时他将钢琴搬上卡车,狂飙在大连、长春、北京的街头,嗅着那古老王朝的遗风,在颠簸的飞车上复刻末代余韵;例如一周写出45首配乐;例如让整个交响乐团等在一边,在20分钟内彻底改写前奏;例如以生涩的演技和David Bowie飙戏,喊卡后再一起回到房间畅聊音乐;例如作为刚开始玩儿电音时试图用自己的手指赶上机器的指令。
直到生命的单向性一再展现在他面前。
他才向着那些濒死与永生所发出的声音出走。
他将万物组成乐队,把水桶倒扣在头上站进雨里听雨滴的叩打,去非洲捕捉原始部落舞动的节奏,用小提琴的琴弓拉奏钹,向海螺里送入风,踩在落叶上。
他还穿上防辐射衣到福岛隔离区看被射线定居的空城,站在反核游行的前列,把那首《劳伦斯先生圣诞快乐》带给灾民,“大家冷了吧,来听音乐吧”。
那个成语叫“冰山一角”,基于“冰山是无比庞大”的假设。
事实上冰川一角也许就是全部的冰川,融解掉就不复存在。
最好再有一个类似的词,给生命。
我们站在一个段落望不到边,就总忘了有终点存在的生命。
新专辑一首叫full moon的音乐里,坂本把一段他喜欢的话让人用中文日文英文韩文法文等语言念出来,做成音样,那段话说:“因为不知道我们何时会死去,我们总以为生命是某种取之不竭的财富,可有些事只发发生那么几回,其实是少数几回。
“你还记得几个你童年的下午,那些无比重要的、如果没有它们你就也不再是你的下午?也许就只有四五回,也许甚至还不到。
”你还能看几次满月?也许就剩20次。
尽管你还以为那将是无尽无穷。
“我还能看到几次满月?我还有多久能在万里狂奔的终点把你找到?我还有多少次,能得到你崭新的礼物,再告诉你我的心情?全球变暖,冰川消融,全球变吵,乐者苦笑。
《坂本龙一:终曲》观后感影评【2】关于音乐人有个笑话,说是有个老教授听到有人拉琴,那人一直在做爬音练习,总是从低音Do拉到中音Si,然后又回到低音Do开始拉,反反复复。
教授翻来覆去睡不着,不堪其扰。
最后实在忍不住,爬起床在自家钢琴上弹了一个长长的高音Do,才终于长叹一口气,心满意足地会见周公。
今天我要谈的也是一位教授,虽然这教授之名最开始是缘自同龄人的调侃,他也没有在大学里教书,甚至自己的硕士文凭也不知所踪,但这位教授同样对音乐有着最为纯粹而永恒的执着,他就是日本殿堂级音乐大师坂本龙一。
提到教授,恐怕多数人脑海中已自动开始响起《Merry Christmas,wrence》或是《Where Is Armo?》、《Rain》等等这些他最广为人知的作品。
但那对于教授来说,只是他人生的其中一段华彩乐章,他一直在探索音乐更多的可能性,想要做出更多可以拿出手的作品。
在历时五年贴身拍摄的纪录片《坂本龙一:终曲》中,或许我们可以看到鲜为人知的、更加完整的坂本龙一。
这部纪录片不仅带我们回顾了教授迄今为止在音乐领域的杰出成就,还通过那些有年代感的影像将他彼时的创作状态一一讲述。
它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了解教授的新渠道,不仅仅是通过作品,还通过作品背后的故事。
片中在教授家里的影像多为他儿子所拍摄,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不仅能零距离接触教授的日常生活,还能感受到在亲子关系中教授羞涩可爱的一面。
本片原本是想拍教授的一些社会活动和创作状态,但2012年癌症的突然降临给了教授和本片强烈的冲击。
教授说,他可能还有二十年,也可能是十年,或者就只有一年,所以他将此后每次的作品都当做终曲来创作,这也正是本片标题的含义。
在这个意义上,本片不似之前关于坂本龙一的各种纪录片,它真正深刻的探讨了教授对音乐的独特理念与最真诚的赤子之心。
我们印象中教授多是现在古典优雅、风度翩翩的形象,但教授也有年轻热血的娇艳美男时期。
1978年,三个闲人坂本龙一、细野晴臣、高桥幸宏为了玩音乐,组建了一支电子乐队。
当时三人并没有模仿脱胎于古典音乐的白人音乐,也没有采取根植于非洲的爵士音乐,而是创造了属于黄种人的黄色魔法。
于是乐队名叫Yellow Magic Orchestra(黄色魔法交响乐团),简称为YMO。
他们自己也没想到,这支乐队一不小心就火遍全球,不仅举办世界巡回演出,他们的歌曲《面具之下》还被迈克尔.杰克逊填词翻唱,是十足的亚洲电子音乐的先锋。
其实在组建YMO之前,教授一直接受的是西方正统古典音乐的熏陶,他崇拜被誉为西方音乐之父的巴赫,甚至也曾一度认为自己是印象主义音乐大师德彪西转世。
可能会很难想象,当时YMO在洛杉矶公演的间歇,教授接受采访,谈到他对电子合成音乐的看法,他认为“就算不会弹琴,也可以让电脑来研究脑海中的旋律”,并且现场演示了自己的手速达不到电脑所能达到的效果。
但实际上,正如德彪西的音乐打破古典乐以叙事为主的框架,使用前所未有的乐器组合改变了乐器固有的“脸谱化”印象,对欧洲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授也以全新的亚洲民族风情刷新了电子音乐的世界。
到了1983年,最广为人知的《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Merry Christmas, wrence》)横空出世,我们都知道他一开始对导演大岛渚耍小性子的俏皮故事,却很少有人知道此时开始,他已经形成自己的电影配乐的独特观念。
做电影配乐,并不是通常的音乐创作,而是要根据电影的内容创造出导演想要的声音,因此有了诸多限制。
但坂本龙一却享受这种限制,因为这种限制本身带来的挑战将会把自己拖出舒适区从而激发出更多的可能性。
对于像教授这样真正的艺术家来说,对新的尝试永远具有极致的诱惑力。
紧接着,在1988年《末代皇帝》的邀约突然到来,作为演员被邀请的教授又被导演贝托鲁奇邀请作皇帝登基戏的曲子。
而后,贝托鲁奇又突击邀请教授做片子的配乐,对中国民族音乐不甚了解的教授在一周之内作了45首曲子,并且此时36岁的教授还凭借本片配乐登顶了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
《末代皇帝》获得包括最佳原创音乐在内的九项奥斯卡,大奖从左至右分别是:坂本龙一、大卫-;拜恩、苏聪不仅如此,两年后贝托鲁奇又邀请教授为其新片《遮蔽的天空》做电影配乐。
在万事皆备的录音现场,贝托鲁奇突然觉得前奏不行需要改进,而此时40几人的乐队正端坐着等待教授指挥录音。
教授跟导演说不行,导演却说如果是莫里康内肯定能搞定。
于是,年轻气盛的教授想了想,30分钟内便改好了前奏。
该片配乐获得第48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最佳电影配乐奖、第16届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配乐奖,这是什么漫画剧情早在影史巨匠前苏联导演塔尔可夫斯基1972的电影《索拉里斯行星》中,教授感觉到在塔尔可夫斯基的电影里,蕴藏着一个复杂的音响世界,不仅仅是对白,还有流水声、风声、脚步等等属于自然的声音。
他也想将自己的音乐做出塔尔可夫斯基的电影一样,做出那种自成世界、浑然天成的音乐,这为现在教授对氛围音乐的探索埋下了种子。
影片的开头,教授在2012在核辐射阴云笼罩的废城宫城县,专门来听一架钢琴的尸体的声音。
原来这架钢琴是在海啸的灾难中幸存的一员,虽被浸泡太久,且断了几根琴弦,但基本完好。
学乐器的人在演奏前会有一个调音的程序,学声乐的人也会强调一个音准的问题。
但是教授觉得,这架被浸泡钢琴的声音并不是走音,而是经过海浪的调音,回归了它自然的状态。
因为钢琴是人类文明的产品,是把自然镶嵌在磨具里的结果,所谓的标准也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思维逻辑规定的标准,而教授想更想听见的是自然本来的音乐。
因此他四处搜寻属于自然的声音。
他会在下雨天把塑料桶套在头上走进雨中聆听雨滴的滴答,也会走进森林感受各种小动物的密语,会走进非洲大地的原始部落领略最质朴的生活氛围,还会在北极圈冰雪融化的溪流中“垂钓声音”。
对于教授来说,CD的音乐空间是不合理的,或许太过于“干净”。
我们日常生活中会被各种各样的声音围绕,但我们很难去认识到这或许也是一种音乐,但“仔细聆听便会发现这些声音在音律上会很有意思”。
教授想要的,便是将自然界声音与乐器演奏的声音放在一起,正如它们在日常生活中交糅一样,二者和谐的融为一体,这便是教授很想听到的浑然天成的音乐。
除开对自然声音的理解,教授还想通过这样的创作来提醒当代的年轻人,要勇于发出自己的声音。
教授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环境保护,并且在日本“核泄漏”事件之后,就一直致力于“无核化”运动。